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讓孩子受點氣是可貴的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1-11-12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那種完全賞識而不打不罵沒有懲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實為誤人之言——慈母多敗兒!

鏡頭一一輛出租車在大橋中段停了下來,一名年輕的男子下車后,一言不發(fā),越過欄桿,跳進江中。緊接著,一個年輕的女子也跟著跳了下去。一對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雙方的老人和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鏡頭二某男子拿刀捅傷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時候,那人欺負過他……

鏡頭三某學校禁止男生留長發(fā),某男生剪了兩次發(fā)還不合格,第三次哭著剪了頭發(fā),然后跳河自盡……

鏡頭四某女生主動將自已的錢借給丟錢的同學,反被懷疑是她偷的,從樓上跳下,以死證明清白……

現(xiàn)在的人怎么這么沖動、這么脆弱呢?由此,想到一個問題:人的氣量!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大人有大量;量大福大!這些話還真有道理!

就說克林頓吧,克林頓是什么人?美國總統(tǒng)。美國總統(tǒng)是什么人?是全世界注目的焦點。拉鏈門事件暴光后,全世界的閃光燈天天對著他。私生活的點點滴滴,被掀了個底朝天,各種議論鋪天蓋地,不是幾天,不是十幾天,而是將近一年,神經稍微脆弱一點的人,早崩潰了!想想普通人,做了一點不好的事,見到鄰居、同事、熟人都不敢抬頭,哪經得起如此巨大的壓力?

假如克林頓為此自殺了,那么,他就定格為一個失敗而窩囊的總統(tǒng),以后的歷史,只要提到他,就會跟拉鏈門連在一起。但他活了下來,他依然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總統(tǒng)之一,而所謂的拉鏈門事件,只不過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大人物果真都有超乎尋常人的承受力。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如果都象現(xiàn)代人這么脆弱,勾踐早上吊了,韓信早跳河了。

氣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氣量小的人,為小事所拘,故難成大事。

小倆口吵架。男人說:“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無論送的是什么,你都應該笑嘻嘻地接著,怎么挑肥嫌瘦,你這么不懂事???”然后,越吵越激烈。過了一會兒,就聽女的哭著說:“從小我媽都沒大聲吼過我一句,你憑什么對我這么兇?”

唉!問題就出在“從小你媽都沒大聲吼過你一句”。你媽寵您如公主,于是,你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如今雖已身為人妻,卻還生活在公主的童話中。該醒醒了!

生活條件越好,受到的呵護越多,人就越自我、越虛榮,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狹隘。

有個小女孩,每次買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會跑到鄰居家挨個地問:“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嗎?”,“我有新玩具,你有嗎?”如果別人說沒有,她就特別高興;如果別人說:“我有啊,比你的還漂亮呢,我的這個玩具你沒有吧?沒見過吧?”

小女孩馬上就跑回家,哭著吵著要買,家長則說:“寶貝,別哭,別哭,咱們去買個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于是,小女孩破涕為笑了!——看到沒?虛榮與脆弱就是這么養(yǎng)成的!

古人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意思是: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輕易如愿,通過這逆境的磨礪,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而現(xiàn)在的家長,正好相反。他們對待孩子:悅其心志,只求孩子開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著;事事順其所為,遂其所愿,所以,孩子因寵而嬌,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種沖動之舉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個中學生在貼吧里說:“他們要是不給我買蘋果手機,搞煩了,我就跳樓!讓他們傷心一輩子,后悔一輩子!”

盯著這句話,我琢磨了半天:原來,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愛,他就是你的軟肋、你的命門,最有效的挾持就是—將你最寶貴的東西毀給你看!

原來,跳樓是報復父母的一種方式,一種讓他們傷痛得最徹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時之痛,生者此恨綿綿無絕期。

因為我的要求一慣都得到滿足,所以,這一次你也必須滿足我的要求。

別人一直將我當寶,你憑什么當我當草?

別人一直夸我,你憑什么損我?YJS21.CoM

——這就是心理慣性!慣性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拐不過彎來了。順境中待久了,就適應不了逆境的反差。

孩子能不能責罰?長期的責罰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格成長。這里有一個關鍵詞:“長期的”。即長年累月的批評、指責、打罵,才有可能導致孩子心理扭曲。偶爾的責罰,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

國外一家教育研究機構最近發(fā)表文章:過度贊揚孩子也有負面影響!所以,凡事不能走極端。

十之七八的鼓勵,十之二三的責罰,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時不時地讓孩子受點小氣,受點小委曲,其實是一種心里上抗挫折的段煉。老話說:受得了氣,才成得了人。

有些家長,因孩子頑劣發(fā)了回火,過后還懺悔不已:唉,我不夠冷靜,太不應該了,下次一定忍住!

有的家長說:我都忍出內傷了!

何苦呢?該發(fā)的脾氣不妨發(fā)點,只要不過份就行了。如此,家長不會憋出病來,孩子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發(fā)完脾氣后,把道理及時講清楚,再做點開心的事,一切都煙消云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煉。

那種完全賞識而不打不罵沒有懲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實為誤人之言——慈母多敗兒!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有時候,可以讓孩子適當受點委屈


近幾日,發(fā)覺俏妞越發(fā)有些經不起“打擊”了。她每做完一件自認為很得意的事情后那發(fā)自內心的想得到大人表揚的眼神,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都說孩子需要多鼓勵多表揚,可如果不分場合不論緣由的全盤使勁兒地“夸”,著實不妥。俏妞的奶奶特別寶貝這個孫女,老人家尤其喜歡用鼓掌的夸張方式表達對孩子的肯定。之所以用“夸張”二字,是因為她喜歡邊鼓掌邊大聲說“棒極了,奶奶鼓掌”,俏妞自然每次都特別受用,樂不可滋??呻S著她的長大,我漸漸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比如,當她獨自拼完積木而我沒有馬上肯定的時候,她臉上的表情是沮喪的;再比如,當她拼積木時拼錯了一塊,我不小心說出“錯了”的時候,她甚至會委屈地流下眼淚。這讓我越來越意識到除了鼓勵,我和家人似乎都少做了一件事情——多讓她受點委屈。下面這篇文章的觀點我很認同,可這個“度”想必是最難拿捏的吧。------------------------鏡頭一:一輛出租車在大橋中段停了下來,一名年輕的男子下車后,一言不發(fā),越過欄桿,跳進江中。緊接著,一個年輕的女子也跟著跳了下去。一對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雙方的老人和一個沒長大的孩子……鏡頭二:某男子拿刀捅傷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時候,那人欺負過他……鏡頭三:某學校禁止男生留長發(fā),某男生剪了兩次發(fā)還不合格,第三次哭著剪了頭發(fā),然后跳河自盡……鏡頭四:某女生主動將自已的錢借給丟錢的同學,反被懷疑是她偷的,從樓上跳下,以死證明清白……現(xiàn)在的人怎么這么沖動、這么脆弱呢?由此,想到一個問題:人的氣量!這和家庭教育和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同時家長對孩子教育也沒有完全負起責任來,所以導致這些受點氣就尋死覓活、報復社會和他人的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大人有大量;量大福大!這些話還真有道理!就說克林頓吧,克林頓是什么人?美國總統(tǒng)。美國總統(tǒng)是什么人?是全世界注目的焦點。拉鏈門事件曝光后,全世界的閃光燈天天對著他。私生活的點點滴滴,被掀了個底朝天,各種議論鋪天蓋地,不是幾天,不是十幾天,而是將近一年,神經稍微脆弱一點的人,早崩潰了!想想普通人,做了一點不好的事,見到鄰居、同事、熟人都不敢抬頭,哪經得起如此巨大的壓力?假如克林頓為此自殺了,那么,他就定格為一個失敗而窩囊的總統(tǒng),以后的歷史,只要提到他,就會跟拉鏈門連在一起。但他活了下來,他依然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總統(tǒng)之一,而所謂的拉鏈門事件,只不過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大人物果真都有超乎尋常人的承受力。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如果都像現(xiàn)代人這么脆弱,勾踐早上吊了,韓信早跳河了。氣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氣量小的人,為小事所拘,故難成大事。小倆口吵架。男人說:“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無論送的是什么,你都應該笑嘻嘻地接著,怎么挑肥嫌瘦,你這么不懂事???”然后,越吵越激烈。過了一會兒,就聽女的哭著說:“從小我媽都沒大聲吼過我一句,你憑什么對我這么兇?”唉!問題就出在“從小你媽都沒大聲吼過你一句”。你媽寵您如公主,于是,你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如今雖已身為人妻,卻還生活在公主的童話中。該醒醒了!生活條件越好,受到的呵護越多,人就越自我、越虛榮,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狹隘。有個小女孩,每次買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會跑到鄰居家挨個地問:“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嗎?”,“我有新玩具,你有嗎?” 如果別人說沒有,她就特別高興;如果別人說:“我有啊,比你的還漂亮呢,我的這個玩具你沒有吧?沒見過吧?”小女孩馬上就跑回家,哭著吵著要買,家長則說:“寶貝,別哭,別哭,咱們去買個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于是,小女孩破涕為笑了!——看到沒?虛榮與脆弱就是這么養(yǎng)成的!古人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币馑际牵菏顾膬刃耐纯?,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輕易如愿,通過這逆境的磨礪,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而現(xiàn)在的家長,正好相反。他們對待孩子:悅其心志,只求孩子開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著;事事順其所為,遂其所愿,所以,孩子因寵而嬌,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種沖動之舉也就不足為怪了!有個中學生在貼吧里說:“他們要是不給我買蘋果手機,搞煩了,我就跳樓!讓他們傷心一輩子,后悔一輩子!”盯著這句話,我琢磨了半天:原來,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愛,他就是你的軟肋、你的命門,最有效的挾持就是——將你最寶貴的東西毀給你看!原來,跳樓是報復父母的一種方式,一種讓他們傷痛得最徹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時之痛,生者此恨綿綿無絕期。因為我的要求一慣都得到滿足,所以,這一次你也必須滿足我的要求。別人一直將我當寶,你憑什么將我當草?別人一直夸我,你憑什么損我?——這就是心理慣性!慣性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拐不過彎來了。順境中待久了,就適應不了逆境的反差。孩子能不能責罰?長期的責罰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格成長。這里有一個關鍵詞:長期的。即長年累月的批評、指責、打罵,才有可能導致孩子心理扭曲。偶爾的責罰,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國外一家教育研究機構最近發(fā)表文章:過度贊揚孩子也有負面影響!所以,凡事不能走極端。十之七八的鼓勵,十之二三的責罰,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時不時地讓孩子受點小氣,受點小委屈,其實是一種心理上抗挫折的鍛煉。老話說:受得了氣,才成得了人。有些家長,因孩子頑劣發(fā)了回火,過后還懺悔不已:唉,我不夠冷靜,太不應該了,下次一定忍住!有的家長說:我都忍出內傷了!何苦呢?該發(fā)的脾氣不妨發(fā)點,只要不過份就行了。如此,家長不會憋出病來,孩子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發(fā)完脾氣后,把道理及時講清楚,再做點開心的事,一切都煙消云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煉。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那種完全賞識而不打不罵沒有懲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實為誤人之言——慈母多敗兒!

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禮儀品格教育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什么是使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

大家可能心里面都有一個答案,也許有的父母很迷茫,為什么呢?現(xiàn)在很多我們這樣的家長、朋友都會有這樣一個心態(tài),就是千萬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么很多家長就帶著孩子奔跑在各個興趣班之間,英語啊識字啊珠心算啊鋼琴啊美術啊等等。很多很多的興趣班,甚至于到周六日的時候,本來休息日缺成了我們家長和孩子的一個共同受難日,太辛苦太累了。那么我們的家長有沒有曾經問過自己,深深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學這些真的有我們所想的那么大的作用嗎?

我們在說第二個問題,您認為幼兒階段最重要的是什么,從我們的孩子出生到六歲這個階段的時候,上小學前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應該使什么呢?每個家長可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那么我們先補著急來回答,我們往下看第三個問題。

您認為自己的孩子現(xiàn)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哪些?請家長朋友們配合我羅列一下,有的家長會提出說,我的孩子會撒謊,比如說會罵人,再比如說孩子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自己脫衣服,早上不愿意起床,等等這樣的一些問題,那我們看到我們的家長朋友在關注的問題是什么?是我們的孩子所謂的學習問題嗎?使我們孩子這種知識技能問題嗎?不是的,而恰恰相反的是我們孩子的行為習慣的問題,那么我們在看第四個問題。

你是否意識的我們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呢?您有沒有思考過,我們的孩子之所以出現(xiàn)這么多的習慣問題,究竟使為什么?好,現(xiàn)在我們就看看這所以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們認為通過對孩子進行禮儀品格教育,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使孩子有益一生的教育。

育兒心得:孩子,貴在可塑


我是一個即將步入而立之年、參加工作將近7年的普通教師,同時又是一位三歲半孩子的母親。

在孩子還一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想看一下這么小的孩子對事物的推理。于是,我在桌子上放了兩塊糖果,其中一塊里面被我換成了小石子。也真不巧,她一手拿起的正是裝石塊的那個糖果,自己不熟練的剝開,一看是石頭,另一塊連看都沒看便走開了。我那時候就意識到,為什么俗語說“三歲看到老”,當然這不是絕對,但不可否認,這么小的孩子就可以作這樣的推理,勢必會對她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時也會“如法炮制”。

我們平時經常說:“這孩子的脾氣真隨媽媽或者爸爸”,但轉念一想,遺傳固然重要,但不是絕對。所謂“鐵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從小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事作風與原則給孩子一個潛移默化的榜樣示范。當孩子看自己的父母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尤其在小時候,他們都會去模仿。這里就提出了孩子的可塑性,怎樣去塑造一個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行為方式的這樣一個孩子是教師的“任務”,更是每一個父母的努力方向。

說到這忽然想到一件事:不是說每次,而是大多數(shù)周一開學,老師們就有感慨,就放了兩天假,學生怎么連大前天的內容都忘了,坐姿和習慣也要一一再作強調呢?最后總結了一個道理:5+2=0這樣一個算式。也就是說,孩子一周五天在校時間各方面都以形式習慣,而周六周日在家兩天,這些東西像跑得無影無蹤了一樣,雖然簡單的提醒會重新遵守。試想,從此孩子離開這個地方,他是多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此,孩子的可塑性再次被提及,它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各種因素中,除了學校教育尤為重要外,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行”和“為”影響很大。這就是為什么一樣的學校,甚至是同班一樣的教師,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卻有脾氣秉性、氣質、、興趣、成就完全不同的孩子的原因。我們不是常聽人說“虎父無犬子”、“名師出高徒”之類的話,所謂“家學淵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方面,父母的言行、個性、事業(yè)對子女來說太重要了。孩子自小就以父母為榜樣,從父母那里學到做人的準則。

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感覺不到“這是教育”


愛子心切的父母們在孩子懵懂無知的幼兒階段時,就開始張羅五花八門的教材,讓孩子學習英語、音樂,以及各種技藝等等。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感受父母的心意上,這一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父母對于“精英教育”過分地執(zhí)著,就只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

是什么讓父母們不得不板起臉來教育?

1.面子心態(tài)+害怕犯錯

中國人的習慣是把別人的成功與失敗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別人”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別人好了Ta就有面子,別人不好了Ta也沒面子。

別覺得可笑,這個“別人”就是自己的家人,親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是你可能沒反應過來。你要是說這些人都不是“別人”,只能說你分不清人際界限。

沒錯,攜帶著你的基因的,流著你的血的,從你身上掉下來的這塊肉,是“別人”。

如果你不能接受這一點,你就不免會過度參與Ta的生活,因為你沒有把Ta看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獨立于你而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的人,去尊重。

不少家長就是因為把孩子看成與自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錯,就覺得自己的一部分自尊受了損,俗稱沒了面子。

一個人擔心自己會沒面子的時候,Ta就會焦慮,使盡一切辦法,去維護住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免嚴陣以待了起來。當孩子一臉無辜地望著你的時候,你心里想的卻是怎樣看住這個啥也不懂的小屁孩,跟在屁股后面,生怕Ta犯一點錯,自己就會覺得萬般羞恥。

把自己的面子和小屁孩的行為掛鉤的后果就是,你會為了避免這種羞恥的感覺,而對小孩嚴加管束。但孩子真的適合這樣被管教嗎?這樣管教,真的能取得好的結果嗎?未必。

不少嚴厲的父母其實對自己也相當嚴厲,自己本身就因為害怕犯錯而過得十分壓抑,也因此,為了保持自我感覺的完美,而去嚴格要求孩子。

2.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規(guī)律,對孩子的常見行為問題,除了打罵和說教想不到其他的辦法

其實完美主義的家長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隱藏起了自己的真實意圖,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方法其實很重要。心理學家華生曾夸下??谡f,給我12個健康的嬰兒,并在我自己設定的特殊環(huán)境中養(yǎng)育他們,那么我愿意擔保,可以隨便挑選其中一個嬰兒,把他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醫(y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雖說有些夸張,但這也反過來提醒了家長們,即使自詡孩子遺傳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將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決不能隨便應付了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因材施教”,其實對孩子來說,不光要根據他們的天賦來栽培,還需要根據他們生來的脾氣秉性,依照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方式來栽培,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是否能夠按照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來教育,也許會對孩子最終的發(fā)展造成巨大的差異。

一個只懂得打罵和說教的家長,和一個能夠依照不同的情況,找到最合適的教育方法的家長,哪個對孩子的發(fā)展更有利?顯然是后者。

同樣是家長,為什么有些人能夠寫育兒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別人寫的育兒攻略?這除了經驗之外,更多的是一個家長在育兒方面動的腦筋夠不夠,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問題是積極處理還是消極應對。而這些,正是那些經常板起臉教訓孩子的家長,所欠缺的。

3.身為家長的自覺性不夠,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時走在街上時,經常能聽到媽媽們用近乎斥責的口吻對孩子講話。無論心里多么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從自己的意愿,但碰到著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時候,媽媽們就會不自覺地變得煩躁起來,甚至遷怒于自己的孩子,這種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氣的做法,只能說是她們對身為母親的自覺性還略顯不足。

語言因其使用方式的不同,有可能會變成一把毀掉孩子的利刃,也可能對促進孩子的成長發(fā)揮出魔力。

因此作為家長,在孩子面前,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家長才行。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還是得意,管你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婦還是大當家,管你自己認為自己是暴脾氣還是溫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ta的父親母親,別把工作中的你、家庭關系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帶到孩子面前來。因為你的一舉一動,有可能會對ta的人生造成至關重大的影響。

有些家長之所以不得不板起臉來對孩子兇,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正在干擾自己對孩子的態(tài)度。也不認為帶著情緒教育孩子有什么問題。盡管讓孩子承受一個大人的情緒,這可能是不公平的。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但是假如不板起臉來,就一定沒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了嗎?

如果不板起臉來教育,可以怎么教育?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停止不好的行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實用心理學的說法來講,就是塑造行為的過程。

在神經學上,要改變一個行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為。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現(xiàn)你認為不好的行為時,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明確的路來給ta走。

大腦好像一個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條從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ta走這條路,你要先牽ta的手走另一條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舊路許久不走,又被長出來的草蓋住,便看不見了。好習慣就是這樣養(yǎng)成的。而父母塑造行為的工作,也應該這樣展開。

管教,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愛


管教的背后是愛

每次在談教養(yǎng)觀念時,很多人都會問我:“你會不會對孩子生氣,會不會批評孩子?”老實說,我覺得要做一個完全不生氣、不發(fā)怒的父母真的很難。

人難免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更何況是跟小孩朝夕相處的媽媽。

有時候,我們會忍不住靠“懲罰”來建立界限,可無論是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經常品嘗的“竹筍炒肉絲”,還是現(xiàn)在所謂的不打不罵“愛的教育”,重要的是,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愛”,而非冷漠、孤立、報復,或是以“愛”為名但出發(fā)點卻是逞大人一己之私欲的假愛。

小孩是弱勢的。大人有時候單方面發(fā)泄一時的情緒,或者是以管教為借口,實質是拿孩子來出氣;甚至大人自己心態(tài)不平衡而用言語或體罰折磨孩子......

這些都是沒有愛的管教,很容易就讓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滿、憤怒。忍氣吞聲長大的孩子,親子關系嚴重受傷。

尤其孩子在被責罵時,往往會誤以為你的愛有條件:要乖乖聽話、考一百分、要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好好練琴、寫功課……這樣,媽媽才會愛我,否則媽媽就會不愛我、罵我。

在這個狀態(tài)下,孩子并不能體會你的責罵其實是一種愛。

驗證媽媽的愛:哭天搶地來索吻

某個星期日,我去臺中演講,孩子們的爸爸周末帶他們去新竹露營。演講結束,我匆匆趕到新竹跟他們會合。

我很開心見到兩天不見的孩子們,于是在車上興致勃勃地轉頭問坐在后座的女兒:“好玩嗎?你們這次有去玩滑水道嗎?”但是女兒卻低頭看著她的腳,完全沒有理我。她不動如山,眼也不抬、嘴也不張。

后座一片靜默。我連續(xù)問了三次,都得到一樣的結果??諝馑坪跄Y,連坐在旁邊的朋友小孩,都尷尬地盯著我和女兒,一副“看你們什么時候會吵起來”的表情。

所有人都不明白,女兒為什么故意不回答我的詢問?然而,她仍然低頭看著她的腳、不理不睬。

我被澆了一頭冷水,心里當然十分不悅,于是我回頭坐好,無奈地聳聳肩說:“好吧!既然你不想理會我的關心跟問候,那就算了。媽媽不會再問了。不過我要告訴你,裝作沒聽到這種行為,十分不禮貌,讓人感覺很不舒服?!?/p>

女兒聽到我語氣不悅,才不情愿地抬起頭來說:“我剛剛在看我腳上的傷口,沒聽到你說話嘛!”

我本來已經不太高興了,一聽這句話更是火冒三丈!這明明是一個爛借口,因為剛剛車上再安靜不過,依照我三次說話的音量,除非是個聾子,否則絕對不可能“沒聽見”。

于是,我勉強壓抑心頭怒氣,說道:“好吧!算你沒聽見好了。但是等一下你如果跟我講話我沒回答,也是因為我‘不小心沒聽見’喔!”

女兒聽出我話中有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味明顯,便哭起來說:“好啦!對不起啦!下次你跟我講話時,我不會不理你了!”

我正準備要曉以大義時,剛好車子已到目的地,我便先下車。女兒立刻靠過來,伸手握住我說:“媽媽!牽我!”

其實,我心里還是有點不高興,不過我一向秉持的處罰原則就是,孩子已主動道歉認錯,我便立刻既往不咎,不要讓自己的情緒破壞接下來的氣氛。于是,我依她的話牽著她往餐廳走去。不料,就在這時,女兒竟又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拉住我,一邊哭一邊說:“你牽我!我要你牽我!”

我覺得莫名其妙,一邊走一邊回答:“有??!我已經牽你了??!”

沒想到,女兒仍邊哭邊跺腳,停在路邊口齒不清地喊:“不是,我要你牽我!”

我簡直是一頭霧水。這時,旁邊的小孩見狀便幫忙解釋:“安安阿姨,桐桐是要你親她,不是牽她啦!”

我低頭一看,果然看到女兒一臉的眼淚鼻涕,卻眼神堅定地把頭仰得高高的,等著要我親她。

我被突如其來的“索吻”給弄傻了!看她那委屈、倔犟又一臉堅持要我親她的表情,實在很好笑。于是,我雖然心里仍然有點生氣,但還是順從地彎下腰在她那濕漉漉的圓臉上用力親了一下。

事后,女兒滿臉眼淚卻仍然“倔犟索吻”的這件事,一直留在我腦海里。

直到那天錄完節(jié)目,我才恍然大悟,女兒當時的索吻,便是典型的“被責罵時,依然要確定媽媽還是愛我”的證明。她想要知道,我在盛怒之下,是否依然愛她?因此,她用“媽媽愿不愿意親我”這個辦法驗證。

在她小小的心眼里,一定是這樣想的:如果媽媽親了我,那么表示媽媽雖然生氣,但仍然愛我。若是媽媽不肯親我,那么她一定是因為我做了不好的事,所以不愛我了!

想當然,這樣的拒絕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她小小的腦袋可能會因此而覺得,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

我女兒性子憨直,是個有話直說的小孩,雖然她已經九歲,仍然會用這樣有點幼稚的方式驗證媽媽的愛。有些孩子不若她直接、憨厚,可能會用其他較為迂回的方式去驗證。

這時,媽媽的態(tài)度就很重要了!你是否接收到孩子想要確認你“愛的訊息”的要求?在處罰過后,突然要求你的抱抱、親親,問你還愛不愛他?或是故意倔犟地轉頭不理你,希望你去安撫他?他希望的正是你“愛的保證”,讓你的責罰后面,充滿著讓他感覺得到的愛。

這時候,千萬不要因為還在氣頭上而故意回答:“你不乖、我不愛你!”請不要吝嗇給孩子一個愛的保證:“我不喜歡你剛剛的行為。但是,我還是很愛你。就是因為愛你,所以才要教你、糾正你?!?/p>

樹立界限,展現(xiàn)貼心的體諒

我還記得,初一時爸爸有次教我數(shù)學,因為我態(tài)度不佳,他氣得拿橡皮線鞭打地板,沒想到厚實的橡皮線向上彈起,剛好落在我的耳殼上,打裂了我的耳朵!倔犟的我任鮮血濡濕了頭發(fā),一聲不吭。最后是媽媽發(fā)現(xiàn)我擦耳朵的毛巾鮮血淋漓,才一邊責怪爸爸一邊仔細幫我將耳朵包扎起來。

然而,我印象很深刻的卻是當天夜里,爸爸一連起來好幾次,看看我睡覺時有沒有壓到耳朵的傷口。雖然我裝睡不理他,心中卻已經接收爸爸的歉意。隔天,爸爸帶我們全家去野生動物園玩,我心里知道,他那一鞭,并非怒,而是愛。

回想我的童年,在接受父母嚴厲管教的同時,我也接受到他們付出的愛。媽媽雖然兇,但是很喜歡跟我聊天、開玩笑,爸爸雖然對我的功課要求嚴厲,但他經常帶我出游,每天睡前讀故事給我聽。在受到嚴厲要求的同時,我仍然擁有雙親很多的愛。因此,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

我想,讓孩子感受到愛,的確是管教上很重要的一點。孩子不能夠只有嚴厲的管教,而沒有溫暖的懷抱。孩子需要雙親清楚樹立的界線,也需要雙親柔軟貼心的體諒。愛與管教,必須是并行的。這樣的孩子,才能體會什么是“愛的管教”呀!

相關推薦

  • 教育隨筆:讓孩子受點挫折 教育隨筆:讓孩子受點挫折 現(xiàn)在孩子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懶,什么事都要依賴別人去做,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前幾天我在路上散步,遠遠看見一個小男孩在廣場上學騎自行車。她的父母在后面跟著...
    2021-05-18 閱讀全文
  • 有時候,可以讓孩子適當受點委屈 近幾日,發(fā)覺俏妞越發(fā)有些經不起“打擊”了。她每做完一件自認為很得意的事情后那發(fā)自內心的想得到大人表揚的眼神,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都說孩子需要多鼓勵多表揚,可如果不分場合不論緣由的全盤使勁兒地“夸”...
    2021-01-20 閱讀全文
  • 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禮儀品格教育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什么是使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 大家可能心里面都有一個答案,也許有的父母很迷茫,為什么呢?現(xiàn)在很多我們這樣的家長、朋友都會有這樣一個心態(tài),就是千萬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么很多...
    2021-03-19 閱讀全文
  • 讓孩子受些挫折教育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小朋友嬌生慣養(yǎng),一切總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旁人的感受。還有一些孩子在家養(yǎng)成了自私、專橫的壞脾氣。在幼兒園,孩子們都需要與同伴進行交往,也非常樂意與同伴交往,但很多孩子不...
    2020-09-12 閱讀全文
  • 育兒心得:孩子,貴在可塑 我是一個即將步入而立之年、參加工作將近7年的普通教師,同時又是一位三歲半孩子的母親。 在孩子還一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想看一下這么小的孩子對事物的推理。于是,我在桌子上放了兩塊糖果,其中一塊里面被我換成...
    2020-07-27 閱讀全文

教育隨筆:讓孩子受點挫折 現(xiàn)在孩子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懶,什么事都要依賴別人去做,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前幾天我在路上散步,遠遠看見一個小男孩在廣場上學騎自行車。她的父母在后面跟著...

2021-05-18 閱讀全文

近幾日,發(fā)覺俏妞越發(fā)有些經不起“打擊”了。她每做完一件自認為很得意的事情后那發(fā)自內心的想得到大人表揚的眼神,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都說孩子需要多鼓勵多表揚,可如果不分場合不論緣由的全盤使勁兒地“夸”...

2021-01-20 閱讀全文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什么是使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 大家可能心里面都有一個答案,也許有的父母很迷茫,為什么呢?現(xiàn)在很多我們這樣的家長、朋友都會有這樣一個心態(tài),就是千萬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么很多...

2021-03-19 閱讀全文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小朋友嬌生慣養(yǎng),一切總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旁人的感受。還有一些孩子在家養(yǎng)成了自私、專橫的壞脾氣。在幼兒園,孩子們都需要與同伴進行交往,也非常樂意與同伴交往,但很多孩子不...

2020-09-12 閱讀全文

我是一個即將步入而立之年、參加工作將近7年的普通教師,同時又是一位三歲半孩子的母親。 在孩子還一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想看一下這么小的孩子對事物的推理。于是,我在桌子上放了兩塊糖果,其中一塊里面被我換成...

2020-07-2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