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育兒心得:孩子需要愛心

發(fā)布時間:2020-07-16 教育孩子筆記 小班教育心得筆記 教育讀書筆記心得

育兒心得:孩子需要愛心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需要愛心,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的孩子們更需要愛心,記得一位名人以前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為幼教老師,教育好孩子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獻出我們的愛心。

孩子上幼兒園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他從那里開始了真正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對于剛剛脫離父母懷抱的他們來說,幼兒園是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期望得到認可、贊賞、同情、關心和愛護,期望得到老師的愛。這就需要教師用自我一顆真誠、熱愛、賞識孩子的心去喚醒、去呵護。多與孩子交談,多給孩子以愛撫,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愛心來澆灌和呵護他們。哪怕只是一道溫和的目光,也會讓其爭當好孩子,乖孩子的信念倍增。

作為幼教老師,最大的過失莫過于對孩子沒有愛,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失去了對孩子的愛。在幼教的日常工作中,愛心的體現無所不在。幫忙孩子系好帶子、穿好衣服、蓋好被子是愛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是愛心愛心是重要的,有了愛心,我們就會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把這種博大而寬宏的愛心不斷地轉換成日常保教活動的耐心,職責心。從有利于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fā),不斷加強自身幼教專業(yè)素質的提高,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活動計劃,讓孩子在幼兒園健康快樂地成長。(通知范文吧 wWw.Tv2288.com)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孩子。給孩子愛心,他就會認可你;給孩子愛心,他就會親近你;給孩子愛心,他就會喜歡你;給孩子愛心,他就會感到幼兒園如家一般溫暖;給孩子愛心,他就會在學習和生活中去關愛別人。請不要吝惜我們的愛心,讓我們在幼教崗位上全方位地奉獻出我們的愛心,讓孩子在愛的海洋里不斷茁壯成長。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育兒心得:育兒需耐心


育兒心得:育兒需耐心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在實際的生活中,隨著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你會發(fā)現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不必生氣,也不必擔心,這是孩子在長大的表現。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怎樣和孩子相處好,怎樣誘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下面我就這方面談一點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要想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家長自己要有良好的習慣,常言道:“己不正,無法證人”。比如說檢查作業(yè),連家長都無法堅持天天檢查,怎能督促孩子養(yǎng)成天天完成作業(yè)的習慣呢?還有,家長平時都不注意看書學習,沒有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氛圍,怎么能把責任都推給孩子哪,孩子的好多習慣和思維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的,我們是孩子的家長,孩子給我們子一起的時間最多,說以我們能否而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直接會影響到孩子。

其次,和孩子相處。和孩子相處并不難,和孩子相處好卻很難。因為大人和孩子的愛好,觀點,等都不一樣,存在很大的差別。所以大人容易犯官僚主義,霸權主義錯誤。孩子是很不愿和這樣的家長交朋友的。所以我們家長要注意方法和措施。我們要學會和孩子一起欣賞動畫片,學會和孩子一起玩拼圖等等,和孩子培養(yǎng)一下共同語言和交流機會。讓他們剛到我們和他們是朋友,不是家長,這樣就好溝通了。

再次,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方法,和小孩子講道理他們不容易接受,但給他們講故事他們愛聽,我們可以把道理融入故事。把深刻的道理打成有趣的比喻,這樣教育了孩子又讓孩子拓寬了知識面,豈不美哉!

育兒需耐心,堅持主義真,多學多交流,我們?yōu)樽訉O。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來越低,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長誤讀了幸福,誤讀了孩子。

幸福是一種主體積極的心理感受;是對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得到滿足時的一種主觀體驗,一切與促進人身心健康成長相關的積極感受都是幸福的。由此可見,沒有主體的“需要”,就不可能產生“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幸福。

試想,當食物、玩具已經多到享用不盡的時候,它還能引起孩子的幸福感嗎?如果一個人已經有許多雙鞋子,而沒有多一條可以換洗的褲子,可我們還是不停地只給他鞋子,而不給他褲子,他會快樂嗎?可見,要想提升孩子的幸福感,首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因為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既是孩子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幸福感產生的過程。

就現代城市中的兒童而言,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食物、衣服和玩具,而是大量的心理需要,比如,需要被關注、需要游戲、需要信任、需要同伴(同齡或異齡)、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愛與被愛、需要分享情感、需要傾述、需要表達、需要被理解、需要舒適的環(huán)境、需要知識、需要安全感、需要老師的關心、需要鍛煉、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需要豐富的刺激、需要參與一定的社會性活動、需要動手、需要鼓勵、需要獲得成就感(需要體驗成功)、需要親近大自然、需要和諧幸福的家庭、需要獲得責任感、需要感受美、需要自控、需要贊美、需要創(chuàng)造、需要公平、需要歸屬感、需要被接納、需要偶像或權威……

可見,孩子的需要并不簡單,孩子的幸福是與其精神世界、心理的成長緊密聯系的,一切與孩子內在需要一致的活動都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反之則不然。

所以,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需要,并為此提供適宜的條件。而現實生活中孩子內在的需要往往處于邊緣化?,F代家長一方面高舉著要尊重孩子的旗幟,一方面又極力控制著孩子的精神世界。比如孩子自行選擇的生活方式處處受到成人的種種限制,家長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來支配孩子,各種興趣班、各種限制充斥著孩子的生活。我們的家長習慣于給孩子計劃未來、越俎代庖,堅定地認為有他們的參與和把握,孩子未來的幸福就勝券在握,認為自己需要的,就是孩子需要的。然而,孩子與成人處在生命不同的階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

孩子今天的幸福將直接關系到明天的幸福,建議家長要努力做到這幾個方面。一方面,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這是孩子獲得幸福的基礎。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抽時間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觸碰到這份愛,這不僅是孩子渴望的幸福,也能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發(fā)現其內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長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培養(yǎng)他的主體意識,讓他有選擇、決策的權利。幸福是自己對生活的主觀感受,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追求。如果是一個沒有主動把握自己生活能力的人,何談幸福呢?

育兒心得:讓孩子私心變愛心


育兒心得:讓孩子私心變愛心

現在的寶寶都是家里的獨苗,寵著慣著在所難免,可當家長的有沒有想過,當你用愛心呵護孩子時,是不是在有意無意間滋生了他們的私心。

第一次意識到兒子有“私心”,是在他3歲的時候。那天他過生日,我給他買了一個大大的蛋糕。蛋糕做得很精致,上面還有誘人的水果,漂亮得大家都不忍心吃它,最后還是我,握住兒子拿刀的小手,把蛋糕切成了幾份。吃蛋糕的時候,我和他的爸爸破天荒地每人吃了一小塊。想不到這下可惹了大禍,兒子先是吃驚地看著我和他爸爸,繼而開始生氣落淚。又哭又鬧,不依不饒……最后兒子終于鬧騰夠了,不再理睬我們,躲到他的小房間里半天不出來,蛋糕也沒吃一口,弄得我和他爸爸面面相覷,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但我隱約猜到,可能是因為我們分吃了他的奶油蛋糕。難道孩子有了“私心”?

從那次開始,我們便格外留意起兒子的行為,果然發(fā)現他的“私心”在慢慢滋長。有一次,鄰居家的小朋友來我們家里做客,看見他心愛的玩具車后用手輕輕地摸了一下,他立即大聲發(fā)作:“別動!那是我的玩具車!”嚇得那個孩子趕緊縮回了小手,鄰居很不高興地帶著孩子走了,弄得我和丈夫一臉尷尬。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一段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這不僅源于人的本能和欲望,而更是由家教的客觀環(huán)境造成的??吹絻鹤尤找媾蛎浀摹八叫摹?,我們開始反思起兒子的教育來:難道是我們對他的教育出了問題?

兒子剛出生時,我們家的經濟條件并不好,我和他爸爸都是上班族,每個月還要還月供。盡管如此,在“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思想支配下,兒子喜歡的食物,我們一點都不吃,全部留給他;兒子喜歡的玩具,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買給他,哪怕自己勒緊腰帶。爺爺奶奶更是傾盡所能滿足他的愿望。雖然我們也明白這中間有溺愛的成分,但是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總覺得盡可能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才是對他的愛。久而久之。兒子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好東西應該留給他吃,好衣服應該買給他穿,小小的“私心”就日漸膨脹起來了。

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我和丈夫趕忙商討解決的辦法,最后一致認為:愛孩子,應該保留一份愛,不能再滋生他的私心。以后再吃東西的時候,我們基本上是和他分食,哪怕不喜歡的東西,也吃一點。剛開始,兒子看到我和他分享一塊好吃的水果或者食物,自然很吃驚,很不習慣,甚至用各種方式表達他的不滿和抗拒,可是久而久之,他慢慢地不再鬧騰了。

每天晚上臨睡前,我和他爸也有意給他講些文明禮讓的小故事。講到家喻戶曉的《孔融讓梨》時,兒子偏著小腦袋,稚聲稚氣地問我:“孔融為什么要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呢?我沒有哥哥和弟弟,我不用讓?!蔽夷托牡貙λf:“禮讓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是好孩子應該做到的,你雖然沒有哥哥弟弟,可是你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小伙伴,所以你也要向孔融學習啊!”他聽后,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后來有一次,朋友從外面回來帶給我一些精美的水果。我隨手放在客廳的餐桌上,兒子從幼兒園回來,看見后,一把抱在懷里,用小鼻子聞聞說:“真香啊!”我以為他老毛病又要犯了,誰知他只是把玩了一會兒。然后說:“我想吃水果,咱倆一起吃吧!還有……”他歪著頭看我,“我想留一份給媽媽,媽媽你同意嗎?”這次輪到我吃驚了,看著兒子天真爛漫的笑臉,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知道,兒子長大了、懂事了,心里開始有別人了。

育兒心得:教育孩子要用好


育兒心得:教育孩子要用好

孩子是待雕塑的藝術品,父母的責任就在于精心雕琢他,讓他挺拔向上、健康成長。如何來雕塑這件藝術品呢?家庭教育當用好"五面鏡子"。

一是"放大鏡":把孩子的優(yōu)先放大看

孩子有好的表現,應立刻給予鼓勵,以此增強孩子的榮譽感和自信心。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并加以鼓勵。每個孩子都潛藏著獨特的天賦,這種天賦就像金礦一樣埋藏在平淡無奇的生命中,父母如能妥善發(fā)掘,并使之發(fā)揚光大,日后就能使孩子順利完成學業(yè)、成就事業(yè)。法國文豪大仲馬的成長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仲馬在未成名前,到巴黎拜訪父親的一位朋友,并請他幫忙找份工作。這位世伯說了一串的工作讓大仲馬選擇,然而他沒有一樣能夠勝任。大仲馬心情沮喪將要離去時,世伯請他留個聯系方式。當他把寫好地址的紙條遞給世伯時,世伯驚訝地說:"你終究有一樣長處,你的名字寫得很好呀!名字能寫好,字就能寫好;字能寫好,做其他事情也會有成功的可能!"這位世伯就是用"放大鏡"的眼光看待大仲馬這看似不是閃光點的閃光點,使當時還是無名青年的大仲馬有了"我能行"的信念。

二是"望遠鏡":把孩子的前途放遠看,放下焦慮和功利心。父母要高瞻遠矚地看待孩子的成長過程。眾所皆知,一個呱呱落地的嬰兒,除了一些基本的生理機能之外,大部分能力都是日后學習所得。他需要與人交流,所以咿呀學語;他需要獨立行走,所以蹣跚學步。孩子天生是一個學習者,滿足生命不斷發(fā)展的需要是孩子學習的不竭動力。父母應明了,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每一個進步,都透射出他作為天生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是"平面鏡":平等地對待孩子,讓他自由飛翔

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往往存有偏見:孩子表現優(yōu)秀就會鐘愛有加,"一俊遮百丑",只見優(yōu)點,不見缺點,甚至犯有小錯誤,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里的"好事",比如外出旅游等只有表現優(yōu)秀才能獲得機會。而對于"壞"孩子,總是看不順眼,甚至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只見缺點,不見優(yōu)點,把"芝麻小"的錯誤看成"西瓜大",一旦抓住把柄就興師問罪,借機好好修理和整治,給孩子"顏色"瞧瞧,以期能使孩子收斂言行、警鐘長鳴,然而對于"壞"孩子的閃光點卻熟視無睹。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軌跡,為人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應該以自己的好惡標準來衡量,要公平、平等地看待孩子。

四是"多棱鏡":用"多棱鏡"折射存在的問題,確保孩子持續(xù)發(fā)展

多棱鏡的特點是能夠把陽光還原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家庭教育中也要多用"多棱鏡"看問題,從不同方面查找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舉一反三,而不能就事論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表面不究本質。只有把原因找準、找全、找透,才能把問題解決好而不留后患,使孩子真正做到"知恥而后勇,知不足而奮進"。當然,對孩子的無心之錯要多寬容,淡化他的疏忽,安慰之余再陪他一起反思、探詢改進的方式。"吃一鏨長一智",在錯誤失敗中學會反思,尋找成長成功之道,確保孩子持續(xù)發(fā)展,最終培養(yǎng)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五是"顯微鏡":查找家長自身地不足,改進家庭教育

"顯微鏡"雖小,但它能發(fā)現萌芽狀態(tài)的問題。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如此漫長,有時會懈怠,有時會抱怨,有時會急躁,有時會犯錯,這就需要我們不時地用顯微鏡發(fā)現問題,找到問題的根結,從而對癥下藥。

用"望遠鏡"看孩子體現了父母發(fā)展性的眼光,用"放大鏡"看孩子體現了父母寬廣又充滿愛的胸懷,用"平面鏡"看孩子體現了父母公正、無私、實事求是和尊重人、善待人的品格,用"多棱鏡"看孩子體現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和防微杜漸、正本清源的睿智,用"顯微鏡"看孩子體現了父母嚴于律己、從嚴治教和為人師表的作風。父母們用好這五面鏡子,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將大有裨益。

育兒心得:不要要求孩子太多


育兒心得:不要要求孩子太多

寶寶快滿22個月了,只要你用心去觀察,總會發(fā)現寶寶像在春雨滋潤下的小樹苗,每天都在進步。萬物都有它的生長規(guī)律,不能操之過急。

在生活中,我讓寶寶幫我做許多事。比如幫爸爸找一下手機,幫爸爸遞一下遙控器,幫爸爸拿一件衣服……每到這個時候,寶寶總是異常地高興,看著她那么認真的表情,我亦如此。我想她該是為自己能做很多事而高興。我呢,更為她是個小助手而高興。

但是,有時寶寶讓我既為她的能力驚喜又為她的安全擔憂。每當在公園玩時,她總學著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做一些對她來說比較危險的動作,完全忘記自己有多大,我們勸阻,她卻拒絕。她這種“不服輸的意識”也讓我不忍心去抹殺,我不想認為那是錯的。

我希望寶寶在玩中用她那稚嫩的童心悟出一些東西。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發(fā)現或悟出的東西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力”。

我喜歡問問寶寶的感受,寶寶也總是用她那簡短的語言回答著我。從她回答我一個字到一句話,從一句話到主動和我說,我們總是聊得很開心。父母和孩子彼此都是對方的驕傲。所以請尊重孩子的成長時間表,不要讓驕傲成為過去式。

孩子其實懂得很多

我是一名老師,一名很“固執(zhí)”的老師。我總是相信每個學生,我不喜歡強加給學生什么。

因為我給學生的“提高”的定義是:品德提高,個性提高,習慣提高。有了這些,難道還不夠嗎?學習成績?哦,也就是某些人認為的分數,難道有了前者還沒有分數?

我的孩子還小,由于各種原因,她一歲半時我就把她送進了早教托班。如今三個月過去了,她令我很驕傲,聽老師說,她是最小的,卻是最能干的,我相信老師說的,更相信寶寶,其實每個寶寶都懂得很多,我們要相信他們。

每天早上我送她去園里,在門口我就把她放下讓她自己走進去,一次,看著她的背影我流淚了——寶寶真棒,她和老師同學打完招呼,自己把鞋脫下并且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轉過頭說了聲“爸爸再見”。我還能說什么呢?我讓老師把她在學校的情況拍一些照片給我,看過之后,我更發(fā)現孩子的世界是最精彩的,比童話里還美好?,F在她懂得的一天比一天多,每天總會說出讓我感到無比幸福的話,這些話語也許我6歲的時候還不會說的。才22個月,她懂得了表達自己的意愿,懂得了做力所能及的事,懂得了禮貌待人,懂得了將好吃的好玩的與別人分享,懂得了不隨便丟垃圾,懂得了將飲料瓶丟進可回收垃圾箱里,懂得了上課認真聽講,懂得了回家畫畫、聽音樂、講故事……

不要要求孩子太多,因為孩子懂得的已經很多;不要給孩子強加目標,孩子心里早有方向;不要總說孩子不對,孩子總是在錯中找出對的。

因此,父母們都應該掌握更多的育兒知識,教育好孩子,這樣就可以讓媽媽們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

相關推薦

  • 育兒心得:育兒需耐心 育兒心得:育兒需耐心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在實際的生活中,隨著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你會發(fā)現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不必生氣,也不必擔心,這是孩子在長大的表現。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
    2020-09-07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來越低,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長誤讀了幸福,誤讀了孩子。 幸福是一種主體積極的心理感受;是對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得...
    2020-10-06 閱讀全文
  • 育兒心得:讓孩子私心變愛心 育兒心得:讓孩子私心變愛心 現在的寶寶都是家里的獨苗,寵著慣著在所難免,可當家長的有沒有想過,當你用愛心呵護孩子時,是不是在有意無意間滋生了他們的私心。 第一次意識到兒子有“私心”,是在他3歲的時候。...
    2020-10-09 閱讀全文
  • 育兒心得:教育孩子要用好 育兒心得:教育孩子要用好 孩子是待雕塑的藝術品,父母的責任就在于精心雕琢他,讓他挺拔向上、健康成長。如何來雕塑這件藝術品呢?家庭教育當用好"五面鏡子"。 一是"放大鏡":把孩子的優(yōu)先放大看 孩子有好的...
    2020-11-14 閱讀全文
  • 育兒心得:不要要求孩子太多 育兒心得:不要要求孩子太多 寶寶快滿22個月了,只要你用心去觀察,總會發(fā)現寶寶像在春雨滋潤下的小樹苗,每天都在進步。萬物都有它的生長規(guī)律,不能操之過急。 在生活中,我讓寶寶幫我做許多事。比如幫爸爸找一...
    2020-09-23 閱讀全文

育兒心得:育兒需耐心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在實際的生活中,隨著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你會發(fā)現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不必生氣,也不必擔心,這是孩子在長大的表現。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

2020-09-07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來越低,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長誤讀了幸福,誤讀了孩子。 幸福是一種主體積極的心理感受;是對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得...

2020-10-06 閱讀全文

育兒心得:讓孩子私心變愛心 現在的寶寶都是家里的獨苗,寵著慣著在所難免,可當家長的有沒有想過,當你用愛心呵護孩子時,是不是在有意無意間滋生了他們的私心。 第一次意識到兒子有“私心”,是在他3歲的時候。...

2020-10-09 閱讀全文

育兒心得:教育孩子要用好 孩子是待雕塑的藝術品,父母的責任就在于精心雕琢他,讓他挺拔向上、健康成長。如何來雕塑這件藝術品呢?家庭教育當用好"五面鏡子"。 一是"放大鏡":把孩子的優(yōu)先放大看 孩子有好的...

2020-11-14 閱讀全文

育兒心得:不要要求孩子太多 寶寶快滿22個月了,只要你用心去觀察,總會發(fā)現寶寶像在春雨滋潤下的小樹苗,每天都在進步。萬物都有它的生長規(guī)律,不能操之過急。 在生活中,我讓寶寶幫我做許多事。比如幫爸爸找一...

2020-09-2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