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專家教您如何調節(jié)孩子情緒
發(fā)布時間:2021-10-13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人們發(fā)現(xiàn)我是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時,他們開玩笑似地問我是否可以告訴他們養(yǎng)育的秘訣。我知道他們多半是在開玩笑,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好奇我是否真的有一些特別的知識。
我可以現(xiàn)在就告訴你,我沒有什么秘訣,也沒有什么家長終極手冊(如果有,那就太好了!)但,作為家長,這么多年來研究兒童發(fā)展,確實有些東西,我會牢牢抓住不放手的。
這些東西決定了我作為家長的聚焦點,同時也讓我平靜下來,給了我一種“一切都會好的”的感覺。
而每個家長都會用到一些,對吧?
1. 孩子有很多機會可以趕上
與流行觀念不同,兒童的發(fā)展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時間表,或者發(fā)生在具體階段。在某一年齡段看上去是真理的東西可能隨著時間而發(fā)生變化。
例如,女孩的腦發(fā)育要比男孩早,因而俗語說女孩要比男孩成熟得更快。但是男孩終究會趕上來。再比如,早產(chǎn)的嬰兒經(jīng)常會發(fā)育滯后,但是很多孩子會在青少年時期趕上他們的同齡人。而且,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我們并不知道這為什么會發(fā)生,也不知道它是怎么發(fā)生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在發(fā)育階段,大腦接受變化、基于經(jīng)驗進行自我調整的次數(shù)是很多的。例如,甚至有研究發(fā)現(xiàn)敏感和溫暖的教養(yǎng)會改變孩子基因的表現(xiàn)性狀。一些孩子對他們的環(huán)境會極端敏感,包括家長的關心。
“孩子的發(fā)展過程中唯一不變的是不斷變化。溫情、愛、敏感度都會深刻積極地影響孩子的發(fā)展?!?/p>
2. 凡事不可絕對
想象一下:你正在為一門考試而學習,你非常緊張。你太緊張了,導致你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又或者,馬上會有一個重大考驗,你一點也不在乎。你一點也不緊張,所以也根本不去學。
通常,我們會覺得壓力不是好事。但是,在這個場景中,一點點壓力是好事。它可以激發(fā)你去學習,但是壓力不能太多,太多了你難以集中注意力,壓力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你不會努力。一些挑戰(zhàn),一點壓力,一點點沮喪,甚至一絲絲惱怒——這些最終都是好事。
20秒原則
研究孩子的情緒時,我們大多數(shù)研究者會遵從所謂“20秒原則”。如果孩子在哭泣,我們總是會在停止任務前等待20秒(而母親們,卻被告知在任何時間停止任務)。如果我們沒有那項準則,我們就會讓孩子失去控制情緒的機會,而這正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學習到的能力。
對家長來說,也同樣如此。如果我們總是沖鋒在前,就會讓孩子聯(lián)系情緒調控的機會。20秒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對于一個想讓孩子趴在她的肚皮上的母親來說,簡直就是永恒!在肚皮時間開始時,我真的會數(shù)到20秒(我也不會每次都數(shù)到20)!但是我的兒子因此感受到的一點小小的沮喪激發(fā)他穩(wěn)住自己,而這,正是肚皮時間的目的所在!
一點小小的沮喪不是壞事,它能點燃孩子的動機和才藝。
“不要讓你的孩子免受負面情緒。而要,幫助你的孩子解決挑戰(zhàn)和壓力。這是一種將陪伴孩子終生的技能?!?/p>
3. 自律是早期兒童應該學會的最重要技能
一個善于自律的孩子學校表現(xiàn)更好,更能專注,更善于與他人相處,也更有同情心。作為家長,這也是我們每天和我們的孩子需要面對的東西。憤怒,情緒肆虐,沖動——所有這些表現(xiàn)都是因為孩子不成熟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童年早期最主要的事情是一,不論是行為還是大腦。自律3歲時才能系統(tǒng)化,直到5歲后才能完全成熟。接下來,整個系統(tǒng)會重新系統(tǒng)化,更進一步發(fā)展,直至青少年時期。一些研究則認為這一系統(tǒng)的真正成熟到四十歲時才能完成!但是,成熟的基礎成型于兒童早期。
“幫助你的孩子調節(jié)壓力、沮喪或者其他情緒,是為人父母的最重要任務之一。這對你和你的孩子來說是個重大的工作?!?/p>
把情緒當作原初的能量,而孩子正在學習如何駕馭那些能量。在正確的層級上,甚至一些負面的情緒也有積極的效果——比如點燃動機。
了解兒童發(fā)展和研究可以給予家長實用的幫助。當然,這并不是唯一的道路——我同樣也非常相信直覺和自我反思。n4507.cn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教您如何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變化
孩子心理抑郁影響你們的親子關系
我們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們生活得很輕松,
孩子們只是擔心的,無非是哪天出去玩,
媽媽會不會買自己喜歡喝的果汁而已
我們似乎從未意識到成長也可能如此艱辛,
比如對于成年人而言,
如果錯過一頓飯,不過是過后再吃罷了,
但是,對一個依賴別人給他食物的嬰兒,
延誤吃飯時間卻會是對身心的雙重折磨。
如果孩子發(fā)出了痛苦與壓抑的訊號,
作為父母,我們是否能覺察并給他支持呢?
孩子有心理壓抑的表現(xiàn),你看出來了嗎?
1 哭泣
孩子哭泣通常是由于饑餓或疲勞,
但哭泣也是減輕壓力,情緒管理的一種自然模式。
“孩子試著將所有見到的一切裝進心里,試著理解這個世界,這對他來講有點不堪重負。”
“哭泣是一種自然療愈機制”,當孩子受到太強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時,他們就垮了下來,然后大聲啼哭,這就是為什么總會有很多哭成淚人的孩子。
2 不安的睡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
當兒童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
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
在想象力豐富的學齡兒童腦子里,
壁櫥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
如果說你的孩子長期失眠,
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擾著他們。
3 疾病反復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頭疼,但又沒有任何外在的癥狀,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緊張。
曾經(jīng)有一個父母正在鬧離婚的孩子表現(xiàn)得非常焦慮,他不斷地去校醫(yī)務室檢查,說自己頭疼。作為父母,即使你懷疑孩子在裝病,你也不能去懷疑。
其實,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抱怨不舒服,排除了身體疾病后,一定要關注兒童的情緒和心理,而不再是身體。
我們需要關心的是孩子,不僅僅是他的胃,還包括他的心情。
關注心情是愛,關注事情是控制。
反復的身體不適一定有其心理上的原因,
除了父母自己學習上課以外,
我們一定要安排和孩子單獨相處而又無人打擾的時間,
和他一起度過這段時光,
讓他感到我們是值得信賴的!
4 攻擊性行為
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fā)脾氣,但這些行為不總是古怪的。
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和電視或錄像上的暴力情景不無關系,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壓抑。
一個兩歲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一塊碎餅干而感到不安,只是將其作為借口釋放早晨郁積的沮喪心情。
這就是說,你應該盡量少地告訴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無憂無慮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 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新聞中災難的報道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臨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減輕恐懼和憂慮的方法就是教會孩子們正視它們。說“沒什么好怕的”是毫無用處的,相反,應該讓孩子集中精力應付他們控制范圍內的事。
6 說謊和欺騙
歸根結底,他們是想取悅于父母,擔心會辜負他們的期望。如果承認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他們會感到羞愧。因此,他們就編造一些父母喜歡聽的話,或讓他們高興,或喜歡講故事時自己受到關注和贊賞。
“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在說謊或欺騙你,請記住他們在按著父母的暗示行事?!比绻愕暮⒆勇牭侥愦祰u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
最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后果講給孩子聽。如果說謊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一種習慣,覺察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也不愛對孩子說真話?
7 拒絕吃飯
如果出現(xiàn)厭食或其它表示不滿的肢體語言,
家長應認真對待。
如果對此忽視,就有可能發(fā)展成飲食紊亂癥。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沒有食欲。另一些明確表示不喜歡某些飯菜,但最終他們會吃掉喜歡的飯菜;而對于可能患有飲食紊亂的孩子,他們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餓不餓。
不要強迫你的孩子吃飯,
而是應該經(jīng)常改變飯菜的種類,
鼓勵孩子幫你做飯,
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
如何調節(jié)孩子的餐前情緒
良好的餐前情緒,是兒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這對學齡前兒童來說,更為重要。現(xiàn)代生活中的一些厭食、挑食、偏食、拒食兒童,有近半是因為餐前情緒不良引起的。
日本的研究人員在《食的科學》中強調,孩子從幼兒期到學齡期,智力發(fā)生了一個飛躍。在這一時期,兒童的空腹感與食欲的關系,不再是必然,而是顯得十分復雜。因為,在這兩個生理環(huán)節(jié)之間,已摻雜了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們可能是空腹時不一定想吃,或是在吃得很飽后對所喜食物繼續(xù)吃。他們的吃,不再是生理性食欲,而是經(jīng)驗性、能動性食欲。所以,孩子的食欲,除其生理本能之外,還需作后天培養(yǎng)。因此,調節(jié)其餐前情緒是一項重要內容。
我國家庭中影響孩子餐前情緒的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有兩種——
單獨進餐:忙于事業(yè)和情感的年輕父母,不時或經(jīng)常讓孩子單獨進餐。獨生子女在單元房中獨玩,已是冷冷清清,又要單獨進餐,更覺少了和諧與熱鬧,怎不面對電飯煲中的豐盛菜肴而發(fā)呆呢?因為,孩子把進餐看得很重要。單獨進餐會促使其產(chǎn)生父母對自己生活并不關心的孤獨感和被遺棄感,甚至出現(xiàn)負性性格,影響兩代人感情。另一方面,孩子單獨進餐,沒有家長的管教和指點,一般都會胡挑亂選,自己認為好吃的吃一點,其它的菜肴營養(yǎng)再豐富也不會問津;或者吃一點、玩一陣,有的干脆把飯菜倒掉一些而謊稱自己吃了;當然,飯前洗手細嚼慢咽之類的衛(wèi)生訓誡,對這些孩子更如耳邊風,少有遵循者。
情寄他事:到了吃飯的時間,孩子正在看書、游戲、生氣之類,其精神尚處在緊張狀態(tài),情寄他事而一時無法擺脫,根本不想吃飯。這并非其有意克制食欲,而是精神作用從根本上切斷了空腹與食欲的生理聯(lián)系。這時的家長,應該在察顏觀色中去了解其真正的心態(tài),用適當?shù)难孕邪哑渥⒁饬D向吃飯的事情上。譬如,餐前叫孩子幫著抹桌、端羹、拌佐料,或者介紹即將上桌的菜是其最喜愛者送的,營養(yǎng)和味道如何之類。當然,孩子思想幼稚,光靠這種方法可能難達目的。必要時可帶他去走一走,使之精神愉悅,再行進餐,則會食欲大增。千萬不可在餐前大聲呵斥、責罵。因此舉對其情緒有極大的破壞性,哪怕剛有一點因腹內空空而生的生理性食欲,也會因此而蕩然無存。孩子自然會在極壞情緒中拒食了。
孩子考試不好如何調節(jié)情緒
導讀:從小注意培養(yǎng)孩子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增強心理防衛(wèi)能力和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
兒童考試緊張,使自己不能發(fā)揮自己原有的正常的水平,這種情況稱為考試焦慮。這種焦慮情緒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兒童的考試:
①分散和阻斷注意過程,使得兒童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即使強制性坐下來考試,患兒的注意力也難以集中在考試上。
②干擾回憶過程:使患兒腦子里有一片空白的感覺,對過去所學的知識難以識記。
③使思維過程受到影響,分析問題困難。
④使神經(jīng)過度緊張,導致大腦疲勞,肢體衰弱,發(fā)抖等。
⑤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等。
⑥影響消化功能。長期可以導致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其原因主要是焦慮緊張,大腦需氧量增加而減少了胃腸的血液供應,加上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所致。嚴重者可致胃潰瘍急性發(fā)作。
⑦影響呼吸系統(tǒng),使呼吸急促,胸悶。
⑧引起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如血糖不穩(wěn),口干口渴等。導致考試緊張焦慮的原因主要是對考試成績過分但憂。這與家庭,學校過分強調考試成績,盲目追求分數(shù)有關,也受孩子自身心理素質的影響。
對于有考試焦慮的兒童,家長應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兒童:
①從小注意培養(yǎng)孩子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增強心理防衛(wèi)能力和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
②不過分強調考試成績而注意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③加強兒童平時知識的積累,及時復習,考試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
教孩子如何合理發(fā)泄情緒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意識以后,就會有憤怒的情緒。如果孩子長期把憤怒的情緒壓抑在心中,慢慢地,就會演變?yōu)橐钟舭Y中的一種,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當孩子憤怒的時候,家長要及時讓孩子宣泄自己的憤怒。
當孩子在發(fā)泄憤怒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告訴孩子一些正確合理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發(fā)泄,而不是任由孩子胡亂地發(fā)脾氣。家長不僅是孩子學習上、生活上的老師,更重要的是孩子情緒上的導師。
用小紙條寫下反擊的話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釋放怒氣的做法是:在手紙或者是紙巾上寫下憤怒反擊的話,且只給自己看。孩子可以在自己的房間或者是一個人獨處的地方寫下這樣的話,比如:“我討厭你,討厭你讓我留下來值日”“我知道是你在我背后貼小紙條的”…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他寫下的內容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他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憤怒。之后,家長也要告訴孩子處理這些便條的方法,就是扔掉它們,順便把自己的“敵人”也扔掉。而很多時候,孩子都喜歡用水沖走便條或者是撕掉便條。不管怎樣,一定要幫助孩子及時地把這些便條處理掉。
讓孩子學會投擲飛鏢
家長可以在孩子臥室的墻上掛一個飛鏢盤,當孩子有了憤怒情緒卻又不想和你訴說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回屋扔飛鏢。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玩飛鏢的時候會說出自己憤怒的原因,過了幾分鐘之后,孩子的憤怒情緒也會得到很好地發(fā)泄。
選擇這種發(fā)泄方式的時候,最好是孩子一個人在場。如果家長也在場,那么孩子就會有所顧忌,從而他的憤怒也不會得到很好地發(fā)泄。
讓憤怒和氣球一起飛起來
孩子小的時候都喜歡吹氣球,看到氣球飛到天上的時候,孩子就特別興奮。很多家長都覺得氣球是孩子的一個玩具,其實它還是孩子發(fā)泄憤怒的一個很好的工具。當孩子憤怒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去吹氣球,并告訴孩子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憤怒吹到氣球里面去,然后再把幾個氣球捆在一起扔出窗外,讓孩子的憤怒也隨著氣球一起飛走。
放飛氣球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在氣球飛走的那一刻,告訴孩子:“寶貝,不好的情緒都飛走嘍,我們沒有壞心情嘍,快樂萬歲!”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被你感染,露出微笑。
當孩子在發(fā)泄完情緒的時候,家長適時地開導還是很有必要的。作為家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把憤怒發(fā)泄完了,就什么事情都沒有了。實際上,孩子發(fā)泄的只是他當時的憤怒情緒,他心理的壓抑還需要家長進一步地開導。比如:問問孩子為什么會憤怒,和孩子及時地談談心,勸解一下孩子等。
孩子有情緒,家長該如何疏導
導讀: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各種情緒得不到很好的流動和疏導,就被積壓在體內,做父母的該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幫助孩子疏導?這就需要父母的擁有柔軟的愛,可以通過身體來疏導,方法很簡單,但經(jīng)常做,對孩子來說將會有相當?shù)暮锰?,下面就詳細的介紹。
當我們受到驚嚇、感到恐懼或者被批評時,我們就會下意識地處在一種“緊繃”的狀態(tài)——整個身體都繃得緊緊的,肌肉變得僵硬,眼睛會瞪得很大,抿著嘴唇,緊握拳頭……與此同時,我們的心靈也會處于緊張的防御狀態(tài),不再具備開放性。(動物有一種裝死或被稱為凍結的狀態(tài),人在面對極度恐懼等情緒時,也會如此,即把自己凍住,以完全放棄應對來應對。)
面臨威脅和危險,成人如此,那孩子該怎么辦?
強烈的情緒如果不能及時排解,會轉化成物質形式留駐在身體里面,讓肌肉、關節(jié)、韌帶等變得僵硬,甚至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疼痛和疾病。身體不僅受頭腦控制,也受潛意識支配,身體感受并記憶情感的能力,大于頭腦3000倍以上。情緒感受通常是通過身體,最為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比如說,容易生氣的爸爸,他的肩頸部位就是硬邦邦的;容易自責的媽媽,她的腰背部位經(jīng)常酸痛;容易抱怨的奶奶,很可能有消化方面的問題……這些都是身體僵硬的表現(xiàn),而這種僵硬又是情緒能量淤積導致的。
中醫(yī)理論認為人的情緒與臟腑、經(jīng)絡相通,過當?shù)那榫w能量會成為身體的阻礙,不通則痛,身體的失衡由此而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就提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悲傷心”,“恐傷腎”,“驚傷膽”。簡單說,情緒在人體內的流動是通過神經(jīng)、經(jīng)絡、體液或其他傳導組織來實現(xiàn)的,如果受到突然的、強烈的或者持久的情緒刺激,在身體中就會出現(xiàn)一股很大的能量傳導,超過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從而導致紊亂,發(fā)生淤滯。表現(xiàn)在身體上,就會有各種異常反應——疼痛、憋悶、腹瀉等,甚至會引起疾病。
情緒沖擊導致身體的異常反應,在小孩子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當孩子受到驚嚇、感到不安或者持續(xù)地處于壓力狀態(tài)下時,就有可能會發(fā)燒、會腹瀉,甚至出現(xiàn)一些難以查明原因也難以治愈的病癥。化解方式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孩子的心靈和情緒其實是簡單、透明的。對他而言,最大的負面情緒就是恐懼——害怕分離(尤其是與父母的分離),而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因此只要給予足夠的愛的撫慰就可以了,甚至都不需要專業(yè)的按摩師和專業(yè)的按摩手法,媽媽的手與充滿愛意的撫觸,是最有效的。
年幼的孩子尚未能完全理解復雜的語言,周圍人說話的語調、身體的姿態(tài)等,對他們的影響更為重要,肢體的碰觸,遠勝于語言的溝通。因此,時常把孩子拉到懷里,抱抱他、撫摩他,哪怕只有短短5分鐘,哪怕什么都不講,都能讓他感覺到愛,讓他放松下來。
腰為腎之腹,是產(chǎn)生生命的地方,撫摩此處,可以為孩子增加能量。每天花上一點時間,把孩子抱在懷里,溫柔地撫摩他的肚子和腰部,可以幫助他舒緩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更有安全感。還可以揉捏孩子的胳膊、腿的內側,以及手心與腳心,這樣也有助于打通情緒通道,于孩子的心理能量多有補益。
當孩子受到突然的驚嚇時,僵化的恐懼能量會淤積在體內。此時不妨沿著脊椎左側、肩胛骨之間的一條豎線,橫著撥動韌帶和經(jīng)絡,讓這個位置重新變得柔軟,就可以了。也可以按摩胸口,也就是膻中穴的位置,順時針揉捏,幫助宣泄情緒。
當孩子感到悲傷時,把充滿關懷和愛的手放在大椎穴(即頸椎第7椎,約頸肩相連處),即使孩子一個勁兒地哭泣,手也不需要動,媽媽溫暖的手的輕柔撫觸,自然就可以將僵化的能量化解開。這樣做還能讓孩子感覺到背后有一股支持的力量,這對他們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哭得太厲害,則不妨把手放在他的背部,從大椎穴沿著脊柱往下,大片大片地按摩,撫摩范圍可以波及到脊柱兩側的膀胱經(jīng),直至命門穴(即腰椎處),能有效排解情緒能量。
當孩子感到恐懼時,把手放在孩子的頸部,當他感覺到被支持時,恐懼感就會減輕。同時,可以把另一只手放在他的小腹處(即肚臍下方、恥骨上方),慢慢揉動。這個部位通腎,恐懼情緒通常在這里郁結。當這份恐懼隨著揉動向上頂出,孩子可能會以哭喊等方式將它釋放。
如果孩子處于神經(jīng)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比如因為白天玩得太瘋到了晚上安靜不下來、無法入眠,媽媽可以把他拉到自己懷里,把手放到他的頸椎和后背之間,只要放在那里就可以了。然后對孩子說:“你深深地呼吸,和媽媽在一起,感覺媽媽的手在給你能量,有熱傳進去……”較之以“不要皮了!”“快去睡覺!”,用心和他在一起,給予陪伴,才是最好的。
脊柱上的每一個部位,對應著一個特定的年齡段,也對應著一些特定的情緒能量。有針對性地進行按摩,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0-3歲骶骨。這也是儲存恐懼的地方,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可以撫摩他的屁股,會有神奇效果。
●5-6歲腰部。撫摩此處,也有助于讓孩子感受到愛、支持與關懷。
●7-14歲腰椎第1節(jié)、胸椎8-9節(jié)。每天撫摩這個部位,能幫助孩子釋放他在成長經(jīng)歷中積蓄的情緒。
想要給予孩子柔軟的撫觸,爸爸媽媽也要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柔軟起來。不僅負面情緒會造成身體的壓力,過度的正面情緒其實也會有同樣效果。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情緒是什么,而在于如何對待它。當強大的情緒之流經(jīng)過身體時,壓抑往往是不足取的,如果它們被攔截、被困頓,就會留駐在體內,形成身體的障礙,相反,如果讓它們潺潺流動,來了又去,就不會留下負面的影響。
因此,如果想大哭,就哭出來,因為哭并不是情緒,而是幫助我們排解哀傷情緒的方式,當我們暢快淋漓地將哀傷都發(fā)泄出來,身體就不會受到多大的損傷;同樣的,如果想笑,就開懷暢笑,如果憤怒,就高喊出來……用自己喜歡的、覺得舒服的方式,將情緒釋放、清空,就是對身體最好的保護。這種順應而不抗拒的態(tài)度,就是一種柔軟的愛,我們由此得到的,也將是一個柔軟的身體:經(jīng)絡通暢、體態(tài)勻稱、行動矯健、肌肉充滿彈性。任情緒自由進出,身體便不再因積郁、阻滯而堅硬板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