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如何觀察兒童心理問題的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1-10-13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的教育問題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欣賞孩子的歡笑和愛,也接納孩子的眼淚和怒火,親愛的父母就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片屬于他們自己的天空。在這片天空下,孩子真實的自我才能生根、發(fā)芽、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但現(xiàn)實往往不夠完美,往往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讓整個家庭陷進痛苦中。
尤其是家庭治療師對家庭的十大觀察,深刻地結論家庭痛苦,孩子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
觀察1:強弱
一個喜歡抱怨先生是軟骨頭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頭越來越軟的原因。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發(fā)展中,母親的作用遠大于父親。
想想孩子是從母親的身體和懷抱中逐步的分離出來,你就相信這樣的觀點沒有錯。與母親的關系幾乎決定了每個人內心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感、親密感、快樂感與成長動力。而父親卻是他最初的成長和自我認同中重要的伴侶和領路人。
在面對患有神經(jīng)癥性沖突(恐懼、抑郁、焦慮等)和行為紊亂的成人和孩子時,需要對早年母子或母女關系做細致分析,我們往往能找到一個很嚴厲很正確很負責任的母親或者有類似嚴母般仔細的父親。
和這樣的家庭打交道,要說服母親給予孩子犯錯誤說“假話”干“壞事”的自由有時比登天還難。因為這樣的母親肯定是一個很講道理的人,做事總在理上,做人做得勤勤懇懇,當母親當太太也當?shù)煤苷J真。和她們說話,你常常感覺有點氣短,有點理虧。
早在五十年代,從事家庭治療的精神科醫(yī)生就提出“婚姻傾斜”的心理學概念,認為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有采用破壞性方式來支配家庭的傾向,而另一方卻顯得依賴和柔弱,對其逆來順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將這種傾斜關系視為正常,失去成為平等關系的能力,要么依賴,要么強權。
觀察2:傾斜
平衡是家庭關系的第一原則,傾斜是另一種平衡。
在臨床治療中常常觀察到母親的角色感太強,使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迫游離于家庭的親密關系與教養(yǎng)關系之外。由于不平衡,孩子與母親的互動中,沒有因父親的插入產(chǎn)生的心理緩沖空間,也失去了在雙親行為中作適應性選擇的權利,孩子與母親的行為應答方式被簡單化到服從和不服從。
久而久之,成長的動力被壓抑,變化與對抗的欲望被耗竭,導致孩子的心性發(fā)展延遲。
母親的咄咄逼人和父親孩子的怯懦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 由此,處理時會不自主的想壓制母親,迫使母親退后一點,再扶父親一把,以此讓孩子在居中的位置上比較好過。
實際上,家庭治療師并不會匆忙的否認畫面上的情景,“傾斜關系”常常隱含著一種內在補償和和諧。換一句話來說,沒有一個怯懦的父親,也不會冒出了一個強悍的母親,兩者誰是因誰是果很難分清。
家庭治療師把傾斜看成是家庭的一種存在方式,分析孩子的問題是非是在維持或者破壞這種關系。如果家庭希望孩子的問題消失,可以問家庭是否愿意先改變傾斜關系,看看在均衡的關系下孩子的問題會怎樣變化,這是家庭的選擇。
是非觀念強的心理咨詢師會無意識充當家庭的評判人,批評那個看起來很強,實際上內心很苦很累的母親,使治療產(chǎn)生很大的阻抗,甚至引起家庭對治療師的厭惡。聰明的則會與母親結盟來尋求母親的大力協(xié)助。最糟糕事莫過于咨詢師試圖幫助母親“鎮(zhèn)壓”孩子,挫敗孩子潛意識里的“反抗”,以為錯都在孩子。
其實,大多數(shù)孩子的行為紊亂最初都是指向家庭的,尤其是指向最親密的人——母親。要孩子有變化,父母要率先有變化。
觀察3:平衡
母親與孩子死死糾結在一起,有時不是為了要挾丈夫,而是為了自保!
“母子同盟”是心理醫(yī)生對家庭關系的另一種描述,它幾乎是“婚姻傾斜”的反轉。在一些家庭里,我們常??吹揭粋€很權威的父親,斥責母親過度的嬌慣和縱容孩子,而不爭氣的孩子一心一意的粘著母親。
“母子結盟”常常是經(jīng)久綿長,無堅不催。這樣的母子關系可能會是男人心中無窮的煩惱。你和太太紅臉的時候,就能從孩子的眼中讀到恐懼或是憤怒,你叫他“寶寶”的時候,他會扭頭不理你,甚至不再管你叫爹。如果你有心要給孩子一些苦頭,找孩子的一些別扭,你立即會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一種困境,因為任何對孩子的不滿都自然的歸因于太太,本是一腔的好意轉眼就成了驢肝肺。
“母子同盟”的另一個心理學描述是父親在家庭情感關系或權利系統(tǒng)中缺席,比如長期的出門在外,個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羈,沒有責任感等。母子依戀成為家庭情感維系的中心,母親和孩子構成一種補償性“婚姻關系”。
這樣的家庭關系中,孩子是父親腿上的一個“袢馬繩”,母親會主動的給丈夫呈現(xiàn)甚至夸大孩子的問題, 以此來向丈夫“索取”應該得到的關心。在旁人看來,這樣的母親有兩個孩子,一個是永遠長不成熟的丈夫,一個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第三類“母子同盟”的心理學描述是指那些人格不完整,內心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認同和對親密關系不信任的母親,通過下意識的對孩子的深層依戀來獲取內在的穩(wěn)定。
一般來說,母子熱戀是孩子從出生到兩歲之間的一種母子不可分離的相互依存的狀態(tài),個性依賴的母親會被這種深度親密帶來的愉悅感所迷醉,以至于對孩子“成癮”。
在這樣的家庭關系中,母親要和孩子一起睡到孩子很大的時候,父親卻常常是過廳或小房子里的睡客。有時侯,個性弱的父親可能成為一個家庭情感的邊緣人或流浪者,他不得不靠討好母子來維持他在家庭中的位置。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兒童心理專家教您如何調節(jié)孩子情緒
人們發(fā)現(xiàn)我是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時,他們開玩笑似地問我是否可以告訴他們養(yǎng)育的秘訣。我知道他們多半是在開玩笑,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好奇我是否真的有一些特別的知識。
我可以現(xiàn)在就告訴你,我沒有什么秘訣,也沒有什么家長終極手冊(如果有,那就太好了?。┑?,作為家長,這么多年來研究兒童發(fā)展,確實有些東西,我會牢牢抓住不放手的。
這些東西決定了我作為家長的聚焦點,同時也讓我平靜下來,給了我一種“一切都會好的”的感覺。
而每個家長都會用到一些,對吧?
1. 孩子有很多機會可以趕上
與流行觀念不同,兒童的發(fā)展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時間表,或者發(fā)生在具體階段。在某一年齡段看上去是真理的東西可能隨著時間而發(fā)生變化。
例如,女孩的腦發(fā)育要比男孩早,因而俗語說女孩要比男孩成熟得更快。但是男孩終究會趕上來。再比如,早產(chǎn)的嬰兒經(jīng)常會發(fā)育滯后,但是很多孩子會在青少年時期趕上他們的同齡人。而且,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我們并不知道這為什么會發(fā)生,也不知道它是怎么發(fā)生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在發(fā)育階段,大腦接受變化、基于經(jīng)驗進行自我調整的次數(shù)是很多的。例如,甚至有研究發(fā)現(xiàn)敏感和溫暖的教養(yǎng)會改變孩子基因的表現(xiàn)性狀。一些孩子對他們的環(huán)境會極端敏感,包括家長的關心。
“孩子的發(fā)展過程中唯一不變的是不斷變化。溫情、愛、敏感度都會深刻積極地影響孩子的發(fā)展?!?/p>
2. 凡事不可絕對
想象一下:你正在為一門考試而學習,你非常緊張。你太緊張了,導致你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又或者,馬上會有一個重大考驗,你一點也不在乎。你一點也不緊張,所以也根本不去學。
通常,我們會覺得壓力不是好事。但是,在這個場景中,一點點壓力是好事。它可以激發(fā)你去學習,但是壓力不能太多,太多了你難以集中注意力,壓力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你不會努力。一些挑戰(zhàn),一點壓力,一點點沮喪,甚至一絲絲惱怒——這些最終都是好事。
20秒原則
研究孩子的情緒時,我們大多數(shù)研究者會遵從所謂“20秒原則”。如果孩子在哭泣,我們總是會在停止任務前等待20秒(而母親們,卻被告知在任何時間停止任務)。如果我們沒有那項準則,我們就會讓孩子失去控制情緒的機會,而這正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學習到的能力。
對家長來說,也同樣如此。如果我們總是沖鋒在前,就會讓孩子聯(lián)系情緒調控的機會。20秒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對于一個想讓孩子趴在她的肚皮上的母親來說,簡直就是永恒!在肚皮時間開始時,我真的會數(shù)到20秒(我也不會每次都數(shù)到20)!但是我的兒子因此感受到的一點小小的沮喪激發(fā)他穩(wěn)住自己,而這,正是肚皮時間的目的所在!
一點小小的沮喪不是壞事,它能點燃孩子的動機和才藝。
“不要讓你的孩子免受負面情緒。而要,幫助你的孩子解決挑戰(zhàn)和壓力。這是一種將陪伴孩子終生的技能?!?/p>
3. 自律是早期兒童應該學會的最重要技能
一個善于自律的孩子學校表現(xiàn)更好,更能專注,更善于與他人相處,也更有同情心。作為家長,這也是我們每天和我們的孩子需要面對的東西。憤怒,情緒肆虐,沖動——所有這些表現(xiàn)都是因為孩子不成熟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童年早期最主要的事情是一,不論是行為還是大腦。自律3歲時才能系統(tǒng)化,直到5歲后才能完全成熟。接下來,整個系統(tǒng)會重新系統(tǒng)化,更進一步發(fā)展,直至青少年時期。一些研究則認為這一系統(tǒng)的真正成熟到四十歲時才能完成!但是,成熟的基礎成型于兒童早期。
“幫助你的孩子調節(jié)壓力、沮喪或者其他情緒,是為人父母的最重要任務之一。這對你和你的孩子來說是個重大的工作?!?/p>
把情緒當作原初的能量,而孩子正在學習如何駕馭那些能量。在正確的層級上,甚至一些負面的情緒也有積極的效果——比如點燃動機。
了解兒童發(fā)展和研究可以給予家長實用的幫助。當然,這并不是唯一的道路——我同樣也非常相信直覺和自我反思。
如何觀察孩子上幼兒園后的心理變化
孩子的情緒往往會影響他的成長,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孩子,更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如果孩子能直接告訴你他的不開心,那當然最好,但如果不能這樣,媽媽們也能通過一些方式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不快樂。
觀察途徑
·充分利用父母開放日直接觀察。
一般的幼兒園每個月會有一天家長開放日,其實每個月一次的機會,就足夠你來了解他在幼兒園是否快樂。你可以看到老師的帶班方式,也可以觀察出來孩子和他群體的融洽程度,比如說孩子是否會被人推搡,他加入群體游戲的時候是否困難。
·通過孩子談論幼兒園的態(tài)度進行試探。
每天和孩子談起幼兒的時候,留心孩子的反應。如果你提及幼兒園時他表現(xiàn)得沮喪或者緊張,甚至拒絕回答,一定是出了什么問題。
·通過和老師保持定期接觸進行了解。孩子和老師相處的有效時間可能比你要長,所以她們比你更容易發(fā)現(xiàn)孩子在幼兒園是否快樂。
孩子發(fā)出的信號
·習慣性的肚子痛:
一到早上或者其他該去幼兒園的時間,孩子就會喊肚子疼,排除常規(guī)的分離焦慮,這也許是他在逃避幼兒園的什么事情。
·緊張:
孩子開始頻繁做出一些代表緊張的肢體語言,比如吃手、揪頭發(fā)、觸摸生殖器或者是尿床。
·沉默:
孩子回家以后不再興致勃勃地對你進行幼兒園“新聞聯(lián)播”。
·厭倦:
孩子對幼兒園提不起一絲興趣,沒有任何興奮的表現(xiàn)。
·節(jié)假日之后害怕重返幼兒園。
節(jié)假日之后,大多數(shù)孩子會急于重返幼兒園,為了給老師和小朋友講自己的傳奇經(jīng)歷,為了摸一摸幼兒園才有的巨型樂高積木。如果你的孩子在這個時候害怕或者拒絕重返,你就要盡快了解為什么了。
今日話題:您是如何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
《小別離》中就有這么一幕,安妮的女兒自小被媽媽送到國外念書,可是遭遇到了校園欺凌,沒有朋友和家人,每人開導和關懷,結果患上了抑郁癥,害怕與人交流,最終不得不提前結束學業(yè)回國接受治療。
中國一直都是抑郁癥大國,壓力和孤獨則是誘發(fā)抑郁癥的主因之一,而抑郁癥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結果。日常生活中的關懷和傾聽,能夠及時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您平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嗎?又是如何幫助孩子緩解過度的壓力和消極情緒的呢?家長們做出以下的一些回應。
@響響ma:成年人壓力大、焦慮,避免傳染給孩子,施壓一定要注意度,否則適得其反!
@樂嘟嘟得:從小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性格,進行適當?shù)拇煺劢逃?/p>
@加油皮卡丘:上午好,作為家長要用愛心細心耐心幫助孩子成長,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孩子做朋友。
@鄔貓貓:盡量多跟孩子聊天溝通吧,當然首先消除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要轉嫁到孩子身上。
那么,寶爸寶媽們,你們平時是怎么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的呢?
學校如何應對小學生心理問題
1、應采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
(1)團體輔導。團體輔導采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fā)群體向上的精神。
(2)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yōu)學生、模范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jù)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也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2、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1)教師應引導小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2)教師應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①學會放松。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jié)放松的。②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梢哉依蠋?、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里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收益。③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習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教師應培養(yǎng)小學生善于求助,尋找支持的意識
尋求幫助是現(xiàn)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等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于每一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和提高。
如何加強兒童的心理素質
隨著個體的成長和生活經(jīng)驗的逐漸積累,孩子的健康成長讓許多家長頭疼起來。如何加強孩子的心理健康素質成了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問題。
1.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yǎng)他們做事情的獨立性。在做每件事之前,讓孩子養(yǎng)成思考的好習慣,然后再開始做。鼓勵孩子到外面去接觸新鮮事,多和同齡小朋友交往,這樣能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
2.鍛煉孩子判斷問題的能力
家長要多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孩子在遇到困境和難題時,父母要耐心仔細的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的利弊和解決辦法,讓他們在分析教導中學到有益于自己發(fā)展的知識。使他們在面臨新環(huán)境的變化時,能過盡快地了解新的要求并做出正確的判斷。
3.客觀地認識自己
幫助孩子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評價,了解自己不適應的表現(xiàn)和存在的差距,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做到自尊、自愛,對自己始終充滿自信。
4.多鼓勵,少打擊
孩子犯錯時常有的事,家長切勿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對孩子惡語批評教育。打罵和惡語譏諷只能使孩子形成自卑自賤的心理,家長應該從正面引導和教育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問題的錯誤之處。
5.不要讓孩子形成攀比心理
家長在孩子考試沒考好時,不要總是提別的孩子聰明,學習好考的也好等。這樣會使孩子形成虛榮心理。
6.加強孩子的自控能力
要培養(yǎng)孩子堅韌、果斷、頑強的精神和自我監(jiān)控的意識及調節(jié)能力,還要有對人對事的寬容態(tài)度和豁達的胸懷。
人的心理素質雖然具有一般的特點,但也有屬于自己的特殊性。呵護好自己的孩子不是隨意滿足好孩子的各種要求,而是要做到根據(jù)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引導好他們的健康成長。
教育不當兒童心理問題多
教育不當兒童心理問題多
黑龍江省大慶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兒童心理問題不容樂觀。專家分析,這主要是由于家長和學校教育引導不當帶來的。
這家心理衛(wèi)生機構地對2000名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的調查中以現(xiàn),有30.3%的孩子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其中40%有情緒不穩(wěn)定,適應不良,學習壓力感過強等問題。
這家中心的心理科主任趙希武等人分析認為,造成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至上的錯誤家庭觀念。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值過高,把孩子的學習看得過重,父母的這種觀念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學習壓力過重。其次,社會上成才觀念的誤區(qū)也間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們認為只有上大學才是成才,否則就要被家庭和社會歧視,迫使孩子把過多的時間投在學習上,影響了孩子的社會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人際關系問題也隨之產(chǎn)生,此外,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
兒童心理科醫(yī)生姜欣指出,除了學習,孩子們都有愛玩的天性。在玩耍中,他們學會了與人相處,模仿伙伴們的為人處世方法,學會忍讓、寬容、合作等人際交往的優(yōu)良品質和性格,這是兒童自我發(fā)展的需要。違背孩子成長的正常發(fā)展規(guī)律,管束過嚴,經(jīng)常打罵,會形成兩類性格的孩子:一類孩子壓抑成性,變得內向、膽小怕事,沒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創(chuàng)造能力差,不會與人效;加一類較倔強的孩子則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
生活中,父母往往對自己孩子的發(fā)熱、咳嗽、打噴嚏過于關注了。無可厚非,對于弱小的孩子來說,生理疾病的確是頭號敵人。而單純關注孩子身體狀況是不夠的,一個真正健康的孩子,不但要身體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那么,對于孩子遇到的一些心理上的問題,父母該通過哪些手段進行疏導和化解呢?
1、受屈孩子的安撫
孩子受到委屈時,父母應該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當時的心情。當孩子向你表達某種感受時,你可用孩子的原話表示你對他的理解。這種方法,在心理學上稱作反射情感。
如,小勇從幼兒園回家后,一直不高興,媽媽問他出了什么事,小勇說:“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劉娟的,可是老師硬說是我打的,真氣人!”這時,我們可以接著說:“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師硬說是你打的,是氣人!”小勇覺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邊的,氣也就慢慢地消了。
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極大安撫受委屈的孩子,使抑郁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孩子的情緒便會趨向平靜。
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一個勁地追問:“老師對你說了什么?!干了什么?!”,“你為什么不對老師說清楚?!你怎么這么蠢?!”
對面這樣追問和責備,所起到的作用只會使孩子倍感感不滿和委屈,使孩子負性情緒的能量成倍地增長,可以說父母的這種解決方法無疑等于火上澆油。
2、允許孩子自然流露各種情緒
孩子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是毫無掩飾的,他們敢愛、敢恨、敢說、敢笑,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種優(yōu)勢,一種使得孩子能及時宣泄各種情緒能量的優(yōu)勢。他們自然流露這些情緒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只要不擾亂別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不傷及別人,就沒有什么對和錯之分。并且我們要鼓勵孩子他們這樣做。
發(fā)脾氣、反抗行為、哭泣、大聲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當然,這里所提倡的情緒宣泄,必須區(qū)別于以哭鬧為手段去達到某種不合理的需要。
有的年輕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緒自然流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意義,或者缺乏相應的耐心,他們往往不允許孩子公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當孩子出現(xiàn)了不良的情緒時,他們強行地讓孩子自我壓抑,甚至有的父母還用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式壓抑孩子的情緒的自然流露。有的男孩心里難過時大哭不已,往往會遭致父母們的譏笑或者壓制:“男子漢也哭,羞!羞!!羞!”、“男子漢要堅強,不許哭!”如果長期地經(jīng)常這樣壓抑自己或者受到壓抑,最終將會使孩子不堪重負,而導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態(tài)發(fā)展。孩子的殘忍行為、強迫行為、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等等,很多時候就是其內心的緊張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或者正當?shù)男苟斐傻摹?/p>
3、玩具也存在心理問題矯治功能
玩具不僅有玩耍功能,還能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因此,父母可以根據(jù)孩子不同的心理問題選擇玩具。
1)積木、棋類、串珠
玩這些玩具,需要“心靜”,因此能讓孩子改變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問題。經(jīng)常玩這類玩具,有利于培養(yǎng)毅力和注意的堅持性。而這些玩具,對于那些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的的孩子來說,會更容易令他們沉迷于此,而失去許多與人交往的機會,孩子越是沉迷于此,他們就越發(fā)變得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
2)制作性玩具
制作玩具可以糾正孩子急躁的脾氣。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腳,“破壞性”很強,他們如果自己動手制作各種各樣的玩具,會慢慢培養(yǎng)耐心、細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變得心靈手巧。
3)新奇玩具
給內向的孩子買些特別“好”的玩具,讓其有“資本”吸引其他孩子,并從中獲得與人交往、分享的快樂。
4)動態(tài)玩具
給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的的孩子,提供動態(tài)的玩具,如慣性玩具、聲控玩具等,讓他們在輕松、自由、不受壓制的游戲氛圍中追逐汽車、飛機、坦克,踏著童車四處轉,并和小伙伴一起共同操作,使用同一玩具。
另外,有些孩子存在著某些心理行為問題,這時我們可通過游戲方式進行矯治,例如:糾正孩子怕黑的游戲,將房間里的燈全關上,在黑暗中進行搶球比賽,看誰搶得多。多次活動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
此外,目前多數(shù)學校還是應試教育,為提高升學率采用題海戰(zhàn)術,學生以考試成敗論英雄,片面重視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忽視情商的培養(yǎng),對孩子的心理畸形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造成孩子面對挫折不知該如何面對,不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以致發(fā)生極端的行為。
青島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保健中心心理科主任匡桂芳提醒,兒童出生氣質類型可以分為三種:易撫養(yǎng)型、中間緩慢型、難撫養(yǎng)型。易撫養(yǎng)型兒童天生乖巧愛笑,正面情緒比較多,適應能力比較快;中間緩慢型兒童適應性慢,能忍耐,心理變化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難撫養(yǎng)型兒童愛哭鬧,堅持性特別高。與易撫養(yǎng)型相比,中間型與難撫養(yǎng)型心理更脆弱,更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出現(xiàn)問題。
家長如何改正孩子的心理恐懼問題
家長如何改正孩子的心理恐懼問題
如何矯正兒童恐懼心理
兒童恐懼心理的矯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簡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脫敏法",即讓兒童有保護地逐步接觸恐懼對象,逐漸消除恐懼心理。例如,兒童對黑暗處,要以先抱著或拉著他的手走過黑暗處(暗室或野地),同時告訴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經(jīng)過一兩次,待孩子適應后,可改為陪著他通過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離分別通過黑暗。最后讓孩子單獨通過黑暗。經(jīng)過這樣的鍛煉,孩子也就不再懼怕黑暗了。兒童恐懼心理的矯正實際上是對兒童勇敢精神的訓練。訓練中可輔以獎勵的辦法,當孩子表現(xiàn)勇敢,不恐懼時就立即予以獎勵和表揚。
如何預防兒童產(chǎn)生恐懼心理
一、是不溺愛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溺愛對兒童心理發(fā)展是最有害的。對孩子溺愛的父母往往對孩子過度保護,看見孩子有一點恐懼表現(xiàn)就立即帶孩子避開恐懼對象,使孩子失去了許多鍛煉勇敢精神的機會。長此下去,對孩子堅強個性的塑造是絕無好處的。被溺愛的孩子大多膽怯,依賴性強,自信心不足,這樣,其恐懼的發(fā)生率會更高。
二、是對孩子不宜反復無常
有些家長一會兒說孩子應該這樣,一會兒又要求孩子那樣,孩子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做對做錯都挨批評,就會形成行為恐懼的心理。因此,成人對孩子的教育要規(guī)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雙方對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隨便對孩子發(fā)脾氣
孩子對父母過分懼怕,會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臉色行事,怕父母無緣無故發(fā)脾氣,怕自己無緣無故受罰,以致形成畏畏縮縮的壞習氣。
四、是不要過分責難孩子
孩子做錯了事可有節(jié)制地表示氣惱,正確運用孩子對做錯事的恐懼心理,教育和引導孩子學好,不能過分責難。過分責難會挫傷兒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