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與孩子發(fā)生沖突時(親子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0-04-06 親子教育筆記 家長教育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 星期天的中午,媽媽為小小做了一桌豐盛的午餐,小小吃得津津有味。吃飽喝足之后,正當準備午睡之際,小小發(fā)現(xiàn)了放在椅子上的紅棗蓮子羹,執(zhí)意要喝。媽媽想起本來是收起來的,不知道什么打了個岔,就放在椅子上了。今天早飯的時候,大家都是喝的紅棗蓮子羹,小小幫著給每個人發(fā)了一袋。在蓮子羹大的包裝袋里,配了許多小包的白糖,小小撕開白糖的紙袋,在自己的碗里放了兩袋,結果甜極了。不過,在他撕紙包的時候,弄撒了許多白糖。媽媽非常不耐煩的收拾,訓斥了小小兩句?,F(xiàn)在,他肯定是想起了早上的甜味,還要喝紅棗蓮子羹。媽媽說:“你剛吃完午飯,肚子里都沒有空了,睡完覺再喝好不好?”小小不肯,大叫:“我喝得下,我就要現(xiàn)在喝?!眲窳税胩欤⌒猿忠?,用嘴咬袋子,想把它咬開。媽媽被逼無奈,只好給他沖。在媽媽去廚房拿碗的時候,小小自己撕開了白糖的紙袋,還和早上一樣,撒了一桌一地。媽媽忍無可忍,抬起手給了小小一巴掌,正好打在了小小的背上,小小莫名其妙地看著媽媽,媽媽問:“我打你了嗎?”“沒有?!眿寢層謿庥趾蓿拔覄偛糯蚰愕谋沉?,知道為什么打你嗎?”“不知道?!薄澳阌职烟侨隽耍缟夏闳鲞^一次了,是不是?”小小茫然地看著媽媽,不知道做了什么錯事。終于把蓮子羹沖好了,小小又開始叫:“太燙了,我著急吃。”“等一會就涼了?!薄拔也?,我現(xiàn)在要吃!”媽媽沒辦法,又往里面兌冷水,等調(diào)得不涼不熱,小小吃了一口,說了一句:“媽媽,我不吃了,我吃不下。”媽媽再也憋不住了,狠很地給了小小幾下,打得小小哇哇直哭,還覺得不解氣。
分析:
看著孩子漸漸長大是父母最大的喜悅和樂趣。笑、翻身、爬、坐、走、說話、跑,逐漸從一個軟軟的、只會哭的小嬰兒長成了“小人”。但是,隨著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的發(fā)展,他逐漸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與父母之間的沖突也越來越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沒有以前好擺弄,不聽話了。雖然各種傳媒都主張不體罰孩子,但是做父母的有時難免要用武力“教訓”一下孩子。從上面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媽媽實在是忍無可忍。可是,對3歲前的孩子來講,就像小小,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挨打,甚至媽媽打他都不知道。在這種狀況下,很明顯,打孩子并沒有多大用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幫助家長發(fā)泄心中的怨氣。
那么,與孩子發(fā)生沖突時,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呢?
首先,要防患于未然。
上面的案例,其實可以不發(fā)生的,就是因為媽媽忘了把東西收起來了,而孩子又沒有太強自制力。如果小小沒有看到蓮子羹,這場“戰(zhàn)爭”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很難奢望2、3歲的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應該防患于未然,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有準備的環(huán)境,把不希望他玩的東西收起來,盡量減少發(fā)生沖突的機會。
其次,沖突發(fā)生后,要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從各個方面考慮是孩子的行為確實需要管教還是由于自己本身的狀態(tài)去管教孩子。
不知家長想過沒有,對于同樣的情況,有時會感到怒氣沖天,甚至會打孩子,有時就會覺得不是什么大事。仔細分析,下述情況對家長采取的解決沖突的方式有很大影響:
1、身體狀態(tài):在健康的狀態(tài)下,家長易于采用勸說、誘導、鼓勵等方式;如果身體不適、生病,更易于不耐煩、發(fā)怒或訴助武力來解決與孩子的沖突。、
2、情緒狀態(tài):在較好的情緒狀態(tài)下,家長易于積極地與孩子溝通,尋求和平的解決方式;如果處于悲傷、憤怒等情緒中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當幼兒園規(guī)矩與家規(guī)沖突時
通常,孩子到了3、4歲該進入幼兒園學習了,但不久家長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常常拿幼兒園的規(guī)矩來對付他們。進幼兒園后,孩子們首先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老師在他們心目中占絕對的、無可比擬的地位。家長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本不聽話的孩子,去了幼兒園后,一下子變得懂事了,凡事言必稱“我們老師說……”。兒童教育專家指出,使孩子社會化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任務,它要教導并且不斷督促孩子按規(guī)矩辦事,從而幫助孩子日后很好地進入社會。
家長會碰到這樣的困惑:萬一幼兒園的規(guī)矩和家里的規(guī)矩發(fā)生沖突該怎么辦呢?兒童教育專家建議,家長應配合幼兒園為孩子立規(guī)矩。調(diào)查顯示,對于4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是不會對規(guī)矩靈活運用的,對他們來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其他可以選擇。有人曾作過調(diào)查:讓3歲以下(含3歲)的孩子根據(jù)顏色來區(qū)分物體,結果只有3歲的孩子完成任務,接著當要求3歲的孩子按照形狀來區(qū)分物體時,結果他們?nèi)匀灰灶伾珌韯澐謪^(qū)別。只有到了4歲以后,孩子才能逐步改變認知的角度,對事物的判斷具有靈活性。
家長必須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比如,幼兒園不允許孩子帶食物人園,家長就不必再為此犯規(guī)。甚至連糖果都不要讓孩子帶進幼兒園。
家長必須弄清,家庭規(guī)矩與幼兒園規(guī)矩沖突在哪里。例如,晚上有父母需要看的電視節(jié)目,孩子跑來關掉電視,他們會說:“現(xiàn)在該休息了,幼兒園老師說晚上不要看電視,早點睡覺?!边@時家長應告訴孩子,規(guī)矩對成人和孩子是不同的。兒童教育專家重申,家長必須和幼兒園齊心協(xié)力,根據(jù)幼兒園的要求,讓孩子按規(guī)矩辦事。
規(guī)矩給孩子們一種安全感和界限感,這會幫助他們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達到的,并且自律自己的行動。規(guī)矩為孩子們更好地走向世界作好準備。
育兒觀念:當孩子面對“沖突”
育兒觀念:當孩子面對“沖突”
昨天下午去接孩子,孩子哭喪著臉,說受到了高年級孩子的欺負,問明情況后,即帶他回家.誰知孩子一路情緒發(fā)作,又是推又是搡,氣得我頓時把車往邊上一放,重重的把孩子教訓了一頓。因為在我看來,孩子的沖突很正常,并沒有到那種非去處理不可的地步,這么點小屁孩,他知道什么是沖突?不管別人是有意還是無意,他都會解釋是別人欺負他的??墒呛⒆拥囊痪湓捦蝗灰鹆宋业淖⒁?,他說:“媽媽,我已經(jīng)被他們欺負很多次了,就是因為你不肯我去跟他們計較,他們才這樣放肆的!”我頓時楞住了,因為平時孩子不管跟我告什么狀,我一概對他說:“你自己去處理吧,你自己反省一下自己,自己肯定也有不對的地方!”突然感覺到今天孩子的話確實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這時,我耐下心來問他:“他怎么打的?”“我們在那里打球,他們也要在那里打,因為我們先去,所以他們沒有搶到位置,然后他們就憤憤不平的在那里罵罵咧咧,我本來是想離開了,可是我實在聽不下去了??!所以我就不想讓他,這么不懂道理的人我憑什么要讓他啊!”“后來呢?”我接著問,“后來,他看我沒有走的意思,直接趁我不注意的時候從后面把我推倒在地上,你看我手上的這塊皮就是這樣硬生生的被水泥地插破的,我當時都沒有反應過來,想想怎么有這么殘忍的同學,他們是高年級的大哥哥??!”孩子邊說邊抹眼淚,一副很委屈的樣子。我頓時心揪了起來,先不去追究誰對誰錯.萬一孩子真的不注意,這猛的一推,后果不堪設想!我真的想馬上找下學校的老師,讓老師關照一下孩子,這真是個非常危險的動作。我正想掉轉(zhuǎn)頭去學校找老師談下,孩子一把把我拉?。骸皨寢?,算了,還是別去了,到時候你去找他們老師,老師肯定要懲罰他們,老師一懲罰,這個同學肯定要找機會教訓我們,以后更加要欺負我們了?。 毕胂牒⒆诱f的也有一定的道理,突然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真的好粗魯,每次孩子只要一告狀,不是被我狠狠的教訓一頓,就是讓他自己去琢磨,原來孩子在經(jīng)歷著煎熬!而我卻沒能解開他的心結。晚上吃好飯,兒子與我聊天,我問他:“現(xiàn)在還恨剛才的那位同學嗎?”“還有點,但比剛才好多了!”“為什么?”我反問他?!爱吘刮覀円灿绣e的呀!就那么一個乒乓球臺,我們霸占了,他們就沒得打了??!但是我還是恨他下手太重了!”孩子就是孩子,一點都不會拐彎抹角。他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我沖兒子笑笑:“算了,原諒他們吧!畢竟你們玩的時間比他們長了很多,他們心里有點不服氣也可以理解呀!”“不過,媽媽,我覺得你還是要去跟我們學校的老師反映一下,因為這個事情不是出現(xiàn)一次兩次了,我經(jīng)??吹礁吣昙壍耐瑢W欺負低年級的同學,但是我又不知道應該向誰去反映,我怕反映到老師那里,反而被老師誤會我事兒多!”孩子又開始憂慮起來?!昂玫?,我會去的,你放心吧!”為了解開他的心結,我只能這樣回答他。面對孩子的成長,真是什么樣的事情都會碰到,如果真的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讓我們?nèi)ジ蠋煛皡R報”,那么老師一天到晚就處理孩子們的這些所謂的糾紛都不一定忙的過來,可是這些我們大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給孩子帶來了心理陰影。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先找班主任老師溝通一下,為了孩子們的快樂成長,也為了讓孩子們更加和諧的相處,我們大人不應該推卸責任,應該還孩子一片藍天!
父母與子女的沖突發(fā)生時代巨變
以前我們和父母的沖突,大多是在教養(yǎng)方式上而今更多是價值取向、興趣和人生的選擇上時代巨變,放大了兩代沖突。
從教育的本質(zhì)來說,我們可以將父母和孩子看成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從教育工作本身來說,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肯定會有錯位,因為雙方處于不同的位置,正是這種錯位,才需要教育。
但在80后的孩子和50后的父母之間,我們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這種錯位有明顯放大的成分,甚至已經(jīng)超過了合理的范圍。這種錯位沖突,比起我們這代人和父母之間的沖突來,無論從沖突的內(nèi)容、范圍和程度上來說都大不相同。
以前我們和父母的沖突大多是在教養(yǎng)孩子的方式上,而80后和父母的沖突更多是價值取向、興趣和人生的選擇。我們以前和父母沖突總希望沖突的范圍越小越好,不要被外人知道,但是現(xiàn)在的80后和父母之間的爭吵早已經(jīng)沒有了范圍的限制,而沖突的程度也更加強烈。
排除過激的情緒因素,我認為改革開放32年給這個社會和時代帶來巨變。而我們的80后的孩子和50后的父母就是改革開放前后的兩代人。50后的家長出生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他們接受嚴格教育,受到十年動亂摧殘,沒有上過大學,有很多沒能實現(xiàn)的夢想。這種環(huán)境、經(jīng)歷和他們的孩子太不一樣。于是他們還對孩子使用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教育手段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們面對父母無話可說,覺得差異太大,而父母眼中這些孩子又是垮掉、不負責任的一代。
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去做改變?我覺得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沖突中,教育者是矛盾的主體,起主導作用。因此父母們應該好好地“洗腦筋”了,他們應該讓自己的興趣、愛好更貼近80、90后的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作為子女當然也應該承認父母愿望的合理性,只有建立在雙方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教育的現(xiàn)狀才有可能改變。(王旭明語文出版社社長,原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
當幼兒園的規(guī)矩和家規(guī)沖突時
通常,孩子到了3、4歲該進入幼兒園學習了。
不久家長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常常拿幼兒園的規(guī)矩來對付他們。進幼兒園后,孩子們首先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老師在他們心目中占絕對的、無可比擬的地位。家長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本不聽話的孩子,去了幼兒園后,一下子變得懂事了,凡事言必稱"我們老師說……"。兒童教育專家指出,使孩子社會化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任務,它要教導并且不斷督促孩子按規(guī)矩辦事,從而幫助孩子日后很好地進入社會。
家長會碰到這樣的困惑:萬一幼兒園的規(guī)矩和家里的規(guī)矩發(fā)生沖突該怎么辦呢?兒童教育專家建議,家長應配合幼兒園為孩子立規(guī)矩。調(diào)查顯示,對于4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是不會對規(guī)矩靈活運用的,對他們來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其他可以選擇。有人曾作過調(diào)查:讓3歲以下(含3歲)的孩子根據(jù)顏色來區(qū)分物體,結果只有3歲的孩子完成任務,接著當要求3歲的孩子按照形狀來區(qū)分物體時,結果他們?nèi)匀灰灶伾珌韯澐謪^(qū)別。只有到了4歲以后,孩子才能逐步改變認知的角度,對事物的判斷具有靈活性。
家長必須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比如,幼兒園不允許孩子帶食物人園,家長就不必再為此犯規(guī)。甚至連糖果都不要讓孩子帶進幼兒園。
家長必須弄清,家庭規(guī)矩與幼兒園規(guī)矩沖突在哪里。例如,晚上有父母需要看的電視節(jié)目,孩子跑來關掉電視,他們會說:"現(xiàn)在該休息了,幼兒園老師說晚上不要看電視,早點睡覺。"這時家長應告訴孩子,規(guī)矩對成人和孩子是不同的。兒童教育專家重申,家長必須和幼兒園齊心協(xié)力,根據(jù)幼兒園的要求,讓孩子按規(guī)矩辦事。
規(guī)矩給孩子們一種安全感和界限感,這會幫助他們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達到的,并且自律自己的行動。規(guī)矩為孩子們更好地走向世界作好準備。
家園共育:爸爸與孩子的親子時間
爸爸們實在太忙了,離開家門就是工作工作工作,東奔西跑不說,還得打著雞血去應酬......
爸爸回家剛坐到沙發(fā)上想休息一下,寶寶就過來了。有哪些輕松簡易的游戲,可以讓爸爸在沙發(fā)上就能和寶寶嬉戲呢?馬上來看看下面精選的6個游戲!
1)爬上爸爸山
玩法:爸爸在沙發(fā)上坐好,讓寶寶往你的身上爬。可以邊玩邊這樣說:從山腳(爸爸的腳)往上爬,爬到半山腰(爸爸的腰部)了,爬到山頂(爸爸的肩膀)了……然后爸爸將寶寶舉起來,在地上轉(zhuǎn)個圈,放下。如果寶寶喜歡,就繼續(xù)玩。
寶寶OS:這座山真陡啊,爬的時候還挺費力氣呢~!2)枕頭頂牛
玩法:爸爸拿一個枕頭(如果孩子力氣比較大,也可以用硬度高一點的沙發(fā)靠墊)頂在頭上或肚子上,孩子拿一個枕頭向爸爸沖過來,看看能不能將爸爸沖倒。如果沖不倒,孩子還會發(fā)出第二次、第三次進攻。感覺差不多的時候,爸爸就讓孩子沖倒一次吧,給他/她一種成就感。
3)爸爸專屬按摩
玩法:爸爸抱著寶寶,或者讓寶寶躺在床上。爸爸將臉湊近寶寶,用下巴或臉頰輕輕地蹭寶寶的臉頰、小手或者小腳丫等。一邊玩一邊和寶寶說話、逗笑。爸爸的胡子對寶寶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按摩,不過對新生的小寶寶,爸爸的胡子可要事先刮一下。
和爸爸的親密接觸感覺很不一般,皮膚這一全身最大的觸覺感受器也獲得了不一樣的觸覺體驗。
這個玩法可是爸爸的專利,媽媽是無法給予寶寶的!
4)打中爸爸
玩法:爸爸坐在地上或床上。寶寶可以將自己的手比劃成小手槍,從不同的地方對著爸爸瞄準。寶寶嘴里喊一聲:“叭——”爸爸假裝被子彈擊中,應聲倒下。然后坐起來接著當靶子。
5)和寶寶一起回憶
經(jīng)過上面3個游戲,爸爸都累了吧?現(xiàn)在可以與寶寶享受一個溫情的時刻~
玩法:爸爸坐在沙發(fā)上,一邊摟著寶寶,一邊向?qū)殞毎l(fā)起提問。比如,今天媽媽帶你去哪兒了?和哪個小朋友玩了?看到什么了?告訴爸爸吧。爸爸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新鮮有趣的事情講給寶寶聽。
6)干!瞪!眼!
如果你累得已經(jīng)什么都不想說,那這個游戲最適合你了!
玩法:爸爸和孩子對視,看看誰能忍住不笑。你們可以把臉湊得很近,也可以做出各種怪表情,直到把對方逗樂為止
以上這幾個超級簡單的小游戲,送給所有既要顧著妻兒,又要忙著事業(yè)的爸爸們!
親子關系:和孩子有沖突怎么辦?
第一,要做到的是我們首先要說明雙方產(chǎn)生意見的正面動機
有很多的家長,當因為一件事情和自己的孩子發(fā)生矛盾,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便很難再從這件事情里去說出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正面動機了。所以就導致我們用消極的情緒在和孩子溝通,而孩子也會抱以消極的狀態(tài)和情緒。
這個時候你應該說一些表達我們正面動機的話,比如說我認為應該這樣做,是因為這樣才能讓我們?nèi)胰硕嘁稽c休息的時間,才能讓你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做的更好。
讓孩子看到我們的正面動機,這樣他也會回饋給我們,他做一件事情的正面動機是什么,這樣就避免了在第一時間,兩人因為情緒的問題而失去控制。
第二,在沖突中要避免人身攻擊和使用不恰當?shù)难哉Z和行為
當我們使用了這些詞匯已經(jīng)表達出這樣的行為的時候,孩子和父母都會因為一方的使用而受到傷害,這些語言會形成非常不好的氛圍,導致我們兩人無法再繼續(xù)的溝通下去。
比如當父母和孩子吵架的時候,父母說出這樣的話,說孩子你這個人真是沒有良心,我辛辛苦苦把你養(yǎng)大,你怎么能對我說這樣的話呢,你真是太沒有良心了,這句話一旦講出來以后孩子就很難再從這件事情跳脫出來,因為這一句不恰當?shù)难栽~,已經(jīng)傷害了兩人之間的關系。
第三,尊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與信任
永遠要記得,在家庭成員里,我們天生生來就是彼此信任對方的,生來就是為了這樣關系維護得更好而不斷地去努力的。
在沖突的時候要經(jīng)常的去說,我相信你這樣做也是為了我好,我相信你這樣做也是為了大家好,我相信你這樣做也是為了這個家好,要經(jīng)常的去說這樣的話,讓對方體驗到我們很尊重,和他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他的信任。
第四,要表現(xiàn)出妥善解決事情的誠意
我們要用我們的明確的口吻告訴孩子,我們是非常希望把這件事情處理好的,而不是單純的在和你發(fā)脾氣。比如說我們可以對孩子講,我的確認為有比這樣更好,而且你我都可以更便于接受的方法。
這句話講出來就告訴孩子,我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妥善解決這個事情,是為了妥善解決這個問題,以及你眼下的困惑,明確了出發(fā)點,孩子才愿意繼續(xù)傾聽,我們接下來說的話。
第五,在沖突之后,雙方達到妥協(xié)或一致意見時,在孩子面前,要用行動表現(xiàn)沖突的結束
尤其是一些肢體語言的使用,比如當家長和孩子運用了前邊幾步,已經(jīng)最終達成了共識。那么家長可以多謝對方,感謝他的讓步,通過握手,拉手或者擁抱,改變語氣,面露笑容,讓孩子體驗到?jīng)_突的結束。
當家庭成員有了沖突,并不可怕,因為每一個家庭都不避免不了這樣的時刻出現(xiàn),只要我們用以上的五步來正確地處理,我們?nèi)匀荒茏尯⒆訌倪@一次沖突中學到有益的東西。
家長平時如何教育孩子
很多人都頭痛教育不好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其實是大家的教育時機沒有把握好,下面就教給大家十個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新的一年、新的學期開始或孩子進入新的學習環(huán)境時,會有一種新的意識、新的能力,此時家長因勢利導,當會"旗開得勝。"
2、孩子享受成功喜悅的時候。家長若能在祝賀鼓勵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時候。家長若能主動地以冷靜、寬容和同情的態(tài)度去幫助孩子解釋,孩子會產(chǎn)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長的告誡了。
4、老師來訪的時候。家長應把孩子的長處告訴老師,同時以希望的口氣指出孩子的缺點,不宜單純地"告狀"。
5、孩子有困難或遭遇失敗的時候。家長不應訓斥,而應肯定成績,對不足之處給于點撥,幫其走出"困境"。
6、孩子有較大過失的時候。這時家長的理解、同情、體諒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時候,循循善誘能收到振聾發(fā)聵的效果。
7、孩子對某些事物懷有濃厚興趣的時候。家長應積極支持、鼓勵,用興趣推動孩子去尋求知識,激勵孩子深入鉆研。
8、有較大集體活動的時候。這是教育孩子遵守紀律,為集體爭光,培養(yǎng)集體觀念的極好時機。
9、他人取得成績的時候。孩子往往會暗下決心"我也要做出成績",家長要抓住這一時機,對孩子提出適當目標要求,使其一時熱情變?yōu)槌志玫男袆印?/p>
10、外出作客或有客人來訪的時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歡聽好話,不愿在別人面前現(xiàn)丑,所以這時應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談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恰當提出希望。
家長平時怎么教育孩子
馮老師是我大學時最喜歡的老師,被男同學們奉為精神父親,至于女同學們么,我下課的時候都不敢問題,一是擠不進去,二是害怕被她們的眼神殺死。
老師是大射手,除了聰明、才華和幽默,身上的純真、樂觀和正直常?;蔚梦冶牪婚_眼。摩羯可能需要花一輩子時間變回小孩,而他們生下來就是然后就停在那里了,因為赤子之心一直都在,所以既是小孩也是真正的大人。這是他的一篇演講,標題是講教育,實際是講愛和我們自己,發(fā)在這里與重要意見的你們分享。
——趙
有人問,馮老師如果你有孩子,你會不會也有把小孩掐死這樣的可能性?我說肯定沒有。不是因為我有法律意識或是其他,只是我肯定對我孩子不會有那么高的期望。
現(xiàn)在父母普遍都有的那種對孩子的期望,我肯定沒有。
為什么呢,是因為我父母從來就對我沒什么期望。我記得我十二三歲的時候,我父親有幾個客人來,我聽他們問我父親,說對倆孩子有什么期望,我父親就說了一句,女兒嫁得出去,兒子不進監(jiān)獄,完啦。
是不是因為我父親特別會做父親呢,不是,而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對孩子有期望也沒用。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的教育表面上遵守兩個原則,一個叫"紅",一個叫"專",所謂"又紅又專"。實際上,那時候一個人有沒有前途,是看你夠不夠"紅",而且往往是"專"的人會被套上"白專"的帽子,不管你紅不紅,只要你夠"專",就有可能給你先套個白專的帽子。
于是,"專"在那個時代其實是被壓制的一個東西,而"紅"是什么呢?"紅",不是我們今天講的"好","紅"是一種忠誠,對某個領袖,某個組織的一種無限忠誠,所以只有這個東西他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和前途。
而對于我來說,我父親恰恰不期望我"紅",而"專"呢又沒用,那怎么辦呢,于是他不抱任何期望,你只要不進監(jiān)獄就行。事實上也是,那個時候讀書讀得好,反而可能給你帶來災難,作為學生,功課好了,那不是件好事啊。弄不好就會當成白專的典型給你弄去批斗了,所以說"讀書讀好就有前途"在我們那個年代是不存在的,根本不存在這個事情。
最極端的就是發(fā)展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到文革的時候,這個"紅"就是"左",越左越好,那"專"呢,最好的典型就是張鐵生,工農(nóng)兵考大學的時候他給交了一張白卷,于是,白卷就是對"白專"的否定,這樣他就被錄取啦。也就是說,你越?jīng)]有文化,越不學習,我就越提倡。那你想,在這種背景下,父母怎么會對孩子有什么期望呢。
所以,我不會對我的孩子有多大期望,是因為我的父親對我就沒有期望,我就是在一個沒有期望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我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即便今天我有孩子了,我也不會給他那么多期望,但是現(xiàn)實問題是,剛才很多搞教育的同志都講到這個問題,高考問題。
高考的確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xiàn)在的孩子,我聽了不知道多少了,說你如果考不上大學,你怎么跟"富二代"拼,你怎么跟"官二代"拼,你根本拼不過。你唯一還可能拼的,就是你如果考進大學,你可能還有希望??墒钱?0%的考生都可以被錄取的時候,那就得考名校了,對吧。事實上我們大學也是,這個名校不光是什么小學進中學,中學進高中,高中進大學,都是擇名校。
我們招研究生,不是211,不是985,一般不要。我們?nèi)绻M教師,要招聘教師,第一個就看本科是哪個學校的,不管你博士是哪里讀的。如果本科是211以外的,985以外的,對不起,根本不考慮,甚至連面試資格都不給你。所以,確確實實,我覺得剛才那個魯校長講的,它這個用人制度,選拔制度,是一種極其偷懶的外行管內(nèi)行。因為管理者他并不知道這個學生好或不好,他要一個個的去甄別,他沒有這個機器,于是只能用一個統(tǒng)一標準。985出來的,211出來的,就是好的,其他都不好。事實上哪是這么回事啊?
我們有時候碰到一些考生,挺好的,我就說,除了他,再985我都不要,我就是要他,看怎么辦。破格一兩個可以,但是面積一大就不行。而且破格錄取你要負責任到底的,如果到時候畢不了業(yè),那就是你的問題了。所以我們一般都不敢破格要985、211以外的學生。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jīng)濟的條件下,年輕人可以通過學習,至少通過考上大學選擇自己的道路,至少有個奔頭了,這比我們那個時候強得多了。我們那個時候,你不管干什么你都不能自己選擇的,到最后國家把你安在哪個地方你就在哪個地方了,這個坑是安你這個蘿卜的,就安你這個蘿卜,通常這輩子就別動了?,F(xiàn)在,孩子們畢竟還可以通過考大學去跟"富二代"拼、去跟"官二代"拼,但是這條路太窄了,他只有這一條路啊。哪怕"官二代"、"富二代"他不跟你拼高考,他出國了,你們自己拼自己都拼得要死。這為什么呢?
實際是從上世紀90年代后,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這個社會結構調(diào)整的變化開始逐漸固定化了,逐漸凝固化了。這個凝固就使得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少了。當年,韓寒不考大學還能混到現(xiàn)在這個樣子。今天,誰敢試?沒有一個敢試啦。如果說一個社會,能夠向上流動的渠道只有一條,就是考大學,那么無論教育部門怎么改革,還是沒有辦法的,絕對沒有辦法的。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只有不考大學,也能過好的日子,這樣我們這個高考指揮棒才會失效。這就需要社會結構的多元化,然后是社會流動渠道的多元化。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增大,或者講是社會流動自由度的增大。那么反過來說,正是因為社會結構的固化使得社會流動的可能性減少,使得那么多年輕人不得不在高考這條路上去拼,于是才會造成那么多家長的焦慮。
"贏在起跑線上"或者"輸在起跑線上",魯老師說,這個口號不對。我個人覺得對或不對都不重要,口號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對現(xiàn)實怎么辦,怎么處理這個現(xiàn)實的問題。
"成長還是成功"這個命題,我們說改革開放以后的教育,變成了一條不帶成長的追求成功之路。也就是說,在成長的最早階段,成長就被忽視了,只知道去追求成功。不注重孩子的成長,滿腦子只有追求成功。這種成功的要求不是孩子自己的,而是他的父母,他的家庭,他的學校硬塞給他的,"你輸不起"!
我覺得這個要比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說的"白專道路"更可怕。如果說對"又紅又專"還可以做另外一種解釋的話,我們需要對"紅"有另外一種解釋,從而跟"專"結合起來,做到"既紅又專"。我覺得那個"紅"是什么,就是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或者說做一個知道禮義廉恥的人。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父親基本上沒有什么道德教育,但是有一句話我是終生記住的,到現(xiàn)在為止,在很多場合下我都會用它來檢驗自己,也很簡單:"記住,不要讓人討厭你"。有時候,我在公共場合說話聲音大了一點,我一看邊上,人家用眼睛看我,哎喲你看,惹人討厭了吧,這不對啦。
我后來發(fā)現(xiàn)這句話很管用,凡是被人討厭的一定不是好事兒。那么,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有恪守這條戒律,不要讓人討厭,我覺得他就會成長為一個好孩子,就是在成長。可是現(xiàn)在很多獨生子女缺乏這種教育,我朋友常帶他小孩到我家來,小孩在我家比在他家還自由,到處抽屜亂翻,乒乒乓乓的,我作為主人我都已經(jīng)忍不住了,他父母還沒感覺,這就是不知廉恥。
所以成長要比成功要重要得多得多了,要有一個成長目標,但千萬別把這目標等同于成功目標。
我記得我的自傳里面,第一句話就是說,人不應該有自我設計,雖然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你必須要有理想,而且要努力一步步地去實現(xiàn)這理想,否則就是鼠目寸光,就是沒出息。但是事實上,我們最終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我們設計的嗎?
我們最終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我們無數(shù)的行動一個一個累加起來的,而每一個行動,都是受到當時的環(huán)境和條件限制的。對于這些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我們是根本無法預先知道的,所以每一個自我設計最后都會泡湯的。與其讓這種烏托邦式的東西來誤導我們,不如就做好眼前的事。
我是建議我的學生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就是做好你當下該做好的事。你不要把當下的每一件事,都跟它后邊的那一件事功利地聯(lián)系起來。比如說,我今天讀中學,我為什么讀中學啊,是因為我要讀大學。于是讀中學的全部意義都在于讀大學,如果考不上大學,那這個讀中學就是沒意義啦。我讀大學的意義在哪里啊,我要找到個好工作,如果找不到好工作我大學也白讀了,于是你當下任何事都沒有意義,意義都在后面,最后這個地方是什么地方?墳墓。
根本沒意義,整個人生都沒有意義。那你不如當下就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兒,在當下這件事里面找到它的本來意義,找到它的樂趣,而不要那么功利地去看待每一件事它們之間的關系。
我覺得其實有很多這種成長的道理,我們傳統(tǒng)文化當中有很多這種知識的積累。
我說我們的教育現(xiàn)在缺的一大塊內(nèi)容就是公民教育,我們把整個教育都變成了一個技能教育,這是最不好的一件事情。我記得前一段時間,哪個大學的一個本科生,好像解了一個數(shù)學難題,結果從本科生一下直接提升到教授。前天我看到一個報道,寧夏的一個學生,高考落榜,卻被哈佛錄取了,而且給了全額獎學金。為什么呢,因為他熱衷于搞公益教育事業(yè),哈佛大學表示,我們需要的是今后能改變世界的人。所以兩個理念就完全不一樣了,一種是公民教育,甚至世界公民的教育,另一種是謀生手段的技能教育。
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們從解放以來就一直沒有好好地把它弄清楚。當我們說"紅"要壓倒"專"的時候,我們那個紅,我剛才講,不是公民教育,它是一種對某個領袖某個組織的忠誠,它不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公民教育。這樣,在文革中就完全取消了文科教育,只承認"理工科大學還是要辦的"。在文革以后,在改革開放中,把它翻過來了,說"專"是好的,而原來那個"紅"是不好的,可是好的"紅"在哪里呢?好的那個"紅",應該有的那個"紅"在哪里呢?這就是最基本的公民教育。
而談到兒童權利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始終強調(diào)一個問題,就是說父輩怎么待我們,我們就會怎么待我們的兒子。我們?yōu)槭裁磿雎粤藘和臋嗬妫渴且驗槲覀冏陨淼臋嗬姹旧砭捅缓雎粤恕?/p>
我們不知道什么是個人的權利,一個不知道自己權利是什么的人,他怎么會知道他自己孩子的權利是什么呢?我也經(jīng)常在想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跟我們政治學經(jīng)常在講的問題相似,主權和人權的問題。我們強調(diào)主權,至少主權在人權之上。那么好,兒童的權利被忽視往往與"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的認識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我們就否認了孩子自身具有獨立于父母之外的權利。我們很少看到父母敢去承認說,孩子具有獨立與父母的自身權利,或者說一旦父母侵害了孩子的權利,我們父母應該受到制裁。因為我們?nèi)ダ斫夂⒆拥臋嗬臅r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是我的孩子"。他這是個"主權"意識。于是在這個"主權"之下,孩子本身的人權就被忽略了。
所以我有時候會想,降臨在這個孩子身上的災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們家長的災難,是上一代人的災難,延續(xù)到了孩子的身上。
那么孩子的這種權利在目前這種狀態(tài)下,怎么樣才能夠獲得社會意識,并且得到一種社會維護。這個實際是我們成年人先得有一種我們自己社會權利的意識。這種社會權力的意識,比如說,包括我們應該有的結社權,我們只有在形成了社會組織,才能依靠社會來維護我們的個人權利,包括兒童權利。如果有侵害兒童權利的情況發(fā)生,我們這些組織就有權去干預,就像剛在講的,就可以把孩子接過來托管了,不給你父母啦,你什么時候改正了我再交還給你。
社會要有這個權力,就必須先組織起來,只有組織起來了,那么國家才會把這個權力下放給社會。讓國家來做這些事,確實可能做不好,但國家不會隨隨便便就把權力交給社會。一幫黑社會或一盤散沙,國家就把權力給你啦?不行的,社會得組織起來,并且讓政府知道你是可靠的,才會把權力移交給社會。政府并不是不想放權,政府是不敢放權,放了權更亂了怎么辦。而我們現(xiàn)在社會組織和整個社會現(xiàn)實也確確實實沒有多少能讓政府放心的特征,你就看網(wǎng)絡好了,很熱鬧但也很混亂。就這樣子,政府放權還不打翻天了。所以只有通過社會的自我組織,在社會組織過程當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以及怎么正當?shù)木S護自己的權利,這樣我們才會有可能去幫助別人維護權利,包括維護我們自己孩子的權利。
第三個問題,講到愛和傷害的問題,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更深刻一點,因為我們對愛好像只有一種理解,好像母親對孩子的愛,父親對孩子的愛,這就是一種解釋。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當我們講愛的時候,常常都可以是有條件的愛。比如說前兩天我看那個《心術》,那里面重復了好幾遍一句話:"我只看到你為人人,我怎么看不到人人為你呢"。我們講我愛人人的前提也是人人愛我,或者說我愛人是因為人愛我,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這是一種交換,是一種功利的愛。這個愛是對稱的,但這個愛一定會出問題的。
西方基督教講的愛,是上帝放在你心里的一個特質(zhì),一個人之所以是人就因為有愛,它是無條件的,如果你沒有愛你就不是一個人,你不能愛你的鄰人,你不能愛你的同胞,那你還是人嗎?我不需要知道為什么愛。
我們現(xiàn)在說我愛孩子,所以我會打他,會懲罰他,我會要他好好學習,我會要她去做他不開心的事情,甚至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這都是為他好。但這種愛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孩子的功利性,她是一種"私愛",而不是剛才講的"博愛",就那種"大愛"。這種私愛是以交換為條件的,所以愛的教育,這個不僅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我們學校的事情。
我們學校里面還真的沒有人去開一門關于愛的課,我們只有在基督教哲學范疇里面,才能看到一個說法,不需要有任何理由的愛,甚至可以說人家打你左臉,你可以把右臉伸過去,因為她的愛沒有理由,愛是絕對的。
可是我們只有那種功利的愛,那種交換的愛,那種私愛,發(fā)生在兩個人之間的時候,她才可能造成傷害。就像兩個人談戀愛,真正的愛是什么,即便你不愛我,我也愛你,這才叫真愛。你不能說你要不愛我,我就不愛你,這是做買賣,做交易,在這個基礎上的戀愛和婚姻,早晚要出問題的。
所以有些人曾經(jīng)問過我,如果你老婆出軌了你怎么辦,我說哪怕她出軌我也愛他,我還愛她的出軌,你怎么辦,我老婆聽了感動死了,她說我絕對不會。
所以為什么我們對孩子的愛會對他造成傷害,我們往往應該從我們作為愛的主體這個角度去看,而且我們還得要去考慮孩子。你希望孩子的那個愛是個什么愛,你是希望孩子只愛你呢,還是愛所有人,愛這個社會,愛這個世界,當然也把你也包含在這里面。如果你希望你孩子以后長大了就愛我,不愛別人,于是你對你孩子的愛和你要求孩子給你的愛之間就是一個自私的交換,那么這種交換的愛一定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