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九種危險親子游戲
發(fā)布時間:2021-04-03 幼兒園100種游戲 親子游戲 親子游戲活動一、拋寶寶
用手托住小孩的身體,往上拋出三、四尺高,在其下落時用雙手接住。寶寶自上落下,跌落的力量非常大,不僅有可能損傷成年人,而且成年人手指也有可能戳傷寶寶。如果被戳到要害部位,會引起內傷。更危險的是,一旦未能準確接住寶寶,后果不堪設想。
新聞案例:去年年底,剛剛成為父親的劉偉強(化名)為逗女兒開心,把兩個月大的女兒拋起來玩,然而用力過猛沒有接住,女兒就在他眼前摔到水泥地上,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后劉偉強因過失致人死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
二、坐飛機
雙手分別抓住寶寶的脖頸和腳腕,用力往上舉,同時轉圈。這種快速旋轉,會使寶寶的腦組織與顱骨相撞,損傷腦神經(jīng),影響大腦的發(fā)育。存在跌傷寶寶,甚至導致寶寶腦癱的危險。
三、轉圈子
大人雙手抓住寶寶的兩只手腕,提起后飛快轉圈。這種逗樂會使寶寶轉得頭暈眼花,放在地上站立不穩(wěn),甚至跌傷。因離心力的作用,容易使寶寶的手腕關節(jié)脫位。
四、中彈
讓寶寶張開口,向其口內投花生米或豆子,投一次吃一粒,這是十分危險的游戲。一旦花生米或豆子投入氣管,或寶寶笑時嗆入氣管,輕者嗆咳,重者窒息。
五、拔蘿卜
有些大人想試一下寶寶的重量或逗寶寶開心,和寶寶玩,雙手拉住寶寶的手臂提離地面。而這種動作很容易扭傷寶寶的手腕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導致脫臼。
六、過多逗笑寶寶
適當?shù)囟憾簩殞殻瓤蓭順啡?,也能使寶寶在笑聲中健康成長。但是,過分的逗笑卻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后果。寶寶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如果逗得笑聲不絕,會造成瞬間窒息、缺氧,引起暫時性腦缺血,有損腦功能,還可能引起口吃。此外,過分張口大笑,容易造成下頜關節(jié)脫臼。睡前逗笑,還會影響寶寶入睡。
七、觸摸生殖器
有一些大人喜歡用手去抓摸小男孩的生殖器逗他樂,這種逗樂方式不但不雅觀,還對寶寶的健康有不良影響。有可能使寶寶以后出現(xiàn)手淫的壞習慣,加上寶寶的生殖器和尿道粘膜比較嬌嫩,容易受到損傷,大人手上沾染的病菌會侵入寶寶尿道,造成泌尿系統(tǒng)感染。八、亂捏鼻子
在日常生活扣,有些人看到寶寶的鼻子長得扁,或者想逗寶寶樂,喜歡用手捏寶寶的鼻子,別小看這輕輕的一捏,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常捏鼻子會損傷粘膜和血管,降低鼻腔防御功能,容易受到細菌、病毒侵犯而生病。亂捏鼻子會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細菌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誘發(fā)中耳炎。
九、扯寶寶面頰
寶寶面頰脂肪墊豐滿,肌肉張力低,常受外力刺激易使局部軟組織和血管神經(jīng)受到損傷。此外,如經(jīng)常受到刺激,腮腺和腮腺管收縮能力會降低,可引起寶寶流涎和腮腺感染。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警惕孩子22種心理異常行為
關鍵詞:
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y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p>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fā)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 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的孩子?!?/p>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選擇性緘默癥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 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癥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動癥 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睡行癥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 的兒童。
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jīng)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jīng)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癥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y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警惕:學習障礙是一種疾病
最近,鄰居老李一直為即將參加中考的孩子發(fā)愁,說孩子經(jīng)常注意力不集中、馬馬虎虎、背誦古文也非常吃力。與老李的交流過程中,筆者突然想起了正在國外學校一個實驗室的研究課題——學習障礙(LearningDisability)。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家長在抱怨孩子學習不好的同時,又說孩子其實很聰明,玩電腦、做模型都很棒。這時家長們往往都將學習成績不好歸為“課外活動”影響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浪費了孩子們的時間。
這是國內家長存在的一個普遍誤區(qū):聰明的孩子學習一定沒問題,學不好是因為不想學、懶惰或者精力被分散了。但實際上,大部分具有學習障礙孩子的智力水平與正常人無異或者高于正常人。
根據(jù)最新修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中所述,學習障礙者是指:“在本身智力水平和所表現(xiàn)的學習能力上存在差異的人,但這些人并不存在視力、聽力和活動能力上的缺失,同時他們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也處于正常水平?!币簿褪钦f,這些人不能表現(xiàn)出他們應有的智力水平,但是他們不是殘疾人,只是在聽、說、讀、寫和數(shù)學運算能力上存在不足,無法與同齡人相比,甚至遠遠落后于同齡人。
研究學者認為,學習障礙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既有遺傳基因、腦部發(fā)育的因素,也包括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正基于此,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們更多地將目光放在鑒別和診斷學習障礙上。
通常學習障礙的孩子在學業(yè)上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現(xiàn):1.閱讀障礙,有學習障礙的人并不是不能閱讀,他們只不過閱讀速度較一般人來說要慢一些,他們需要讀很多遍,或者一句話讀很長時間,有的孩子甚至需要指著字一個一個去讀,但是他們不管花多少時間,還是不能夠理解文章,甚至文章中的一句話。具有閱讀障礙的人占學習障礙人群的70%~80%,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群體。2.寫作障礙,是指孩子在拼寫、組織思路、整理語言方面有障礙,他們不能很好地組織思路,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孩子因為很難與他人交流而導致不愿說話或者容易急躁。通常他們更多地被誤認為有自閉癥或者有暴力傾向。3.算數(shù)障礙,通常有此方面障礙的孩子很容易被判斷出來,因為他們在學習數(shù)學概念的時候有困難,比如不能理解公式、數(shù)量值或者時間概念,他們不能記住數(shù)學現(xiàn)象,對于數(shù)字的整合和公式的推導無法領會。
目前,國內對學習障礙僅限于研究階段。學習障礙這個概念沒有得到普及。很多的家長和老師傾向于將成績與努力掛鉤,但是很多孩子即使再刻苦,也很難達到家長和老師的要求。所以筆者并不想對學習障礙進行學術的探討,相反,只是希望學習障礙這個詞能夠引起更多家長和老師的重視。
在現(xiàn)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孩子們往前走一步都要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但是他們卻被誤解,被扣上不刻苦,精力不集中的大帽子。家長們認為孩子只要聰明、智力沒有問題,學習就一定沒有問題。但是這恰恰是學習障礙的標準——智力與成績不相符。
其實,學習障礙并不是一個難以啟齒的疾病,因為學習障礙并不代表孩子以后沒有成就,相反的,有很多的例子表明有學習障礙的人以后一樣可以成功。因為具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在智商方面完全與正常人無異甚至高于正常水平,他們在藝術或者體育方面的天賦很有可能高于正常人。
哄寶寶的9種危險方式
寶寶長得活潑可愛,父母和親朋好友常常喜歡用手擰寶寶的面頰,然而寶寶面頰脂肪墊豐滿,肌肉張力低,常受刺激易使局部軟組織和血管神經(jīng)受到損傷。此外,如經(jīng)常受到刺激,腮腺和腮腺管收縮能力會降低,可引起寶寶流涎和腮腺感染。專家表示,對于擰寶寶面頰這類危險的方式應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
拋寶寶
危險動作:用手托住寶寶的身體往上拋出三四尺高,在其下落時用雙手接住。
對寶寶的危害:寶寶自上落下,跌落的力量非常大,不僅有可能損傷成年人,而且成年人手指也有可能戳傷寶寶,如果被戳到要害部位,會引起內傷。更危險的是,一旦未能準確接住寶寶,后果不堪設想。
“坐飛機”
危險動作:雙手分別抓住寶寶的脖頸和腳腕,用力往上舉,同時轉圈。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逗樂方式不僅有跌傷寶寶的危險,還有導致腦癱的危險。因為這種快速旋轉,會使寶寶的腦組織與顱骨相撞,損傷腦神經(jīng),影響大腦的發(fā)育。
轉圈子
危險動作:大人雙手抓住寶寶的兩只手腕,提起后飛快轉圈。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逗樂會使寶寶轉得頭暈眼花,放在地上站立不穩(wěn),甚至跌傷。有時還因離心力的作用,容易使寶寶的手腕關節(jié)脫位。
“中彈”
危險動作:讓寶寶張開口,向其口內投花生米或豆子,投一次吃一粒,這是十分危險的游戲。
對寶寶的危害:一旦花生米或豆子投入氣管,或寶寶笑時嗆入氣管,輕者嗆咳,重者窒息。
過多逗寶寶笑
危險動作:適當?shù)囟憾盒殞?,既可給家庭帶來樂趣,也能使寶寶在笑聲中健康成長。但是,過分的逗笑卻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后果。
對寶寶的危害:寶寶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逗得笑聲不絕,會造成瞬間窒息、缺氧,引起暫時性腦缺血,有損腦功能,還可能引起口吃。過分張口大笑,容易造成下頜關節(jié)脫臼。睡前逗笑,還會影響寶寶入睡。
“拔蘿卜”
危險動作:有些大人想試一下寶寶的重量或者逗寶寶開心,和寶寶玩“拔蘿卜”的游戲,雙手拉住寶寶的手臂提離地面。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動作最易扭傷寶寶的手腕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導致脫臼,增添寶寶的痛苦。
亂捏鼻子
危險動作: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寶寶的鼻子長得扁,或者想逗寶寶樂,喜歡用手捏寶寶的鼻子。別小看這輕輕的一捏,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
對寶寶的危害:常捏鼻子會損傷黏膜和血管,降低鼻腔防御功能,容易受到細菌、病毒侵犯而生病。亂捏鼻子會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細菌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誘發(fā)中耳炎。
擰寶寶面頰
危險動作:寶寶長得活潑可愛,父母和親朋好友常常喜歡用手擰寶寶的面頰,專家表示,這樣很容易讓寶寶受傷。
對寶寶的危害:寶寶面頰脂肪墊豐滿,肌肉張力低,常受刺激易使局部軟組織和血管神經(jīng)受到損傷。此外,如經(jīng)常受到刺激,腮腺和腮腺管收縮能力會降低,可引起寶寶流涎和腮腺感染。
口對口喂食
危險動作:父母害怕寶寶被燙著,在給寶寶喂食時,喜歡自己先嘗一下或者將食物嚼爛,然后用嘴將食物喂給寶寶,這也有潛在的害處。
對寶寶的危害:這樣做易將細菌傳給寶寶,增加寶寶患病的機會,尤其是某些經(jīng)唾液傳播的傳染病如甲型肝炎、肺結核等。
11種錯誤教養(yǎng)方式需警惕
1.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對他有求必應,要什么給什么。
后果:這樣當他長大后,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萬物皆備于我。
2.當他口出污言穢語時,盡管譏笑他。
后果:他的詞匯會越來越不成體統(tǒng),說出話來把人氣個半死。
3.永遠不對他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讓他自己混到成年時再說,讓他自己去決定一切。
后果:將來的他絕對思維錯亂,沒有底線。
4.避免對孩子說他犯了錯誤,免得孩子有時候會感到內疚。
后果:他將來即使犯罪被捕,也會感到是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對,他是受害者。
5.把他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千萬不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免得他累著。
后果:習慣遇事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
6.不論好壞書刊,任其自看,不聞不問,更不予干涉。
后果:家里倒是干干凈凈,就是不知孩子腦袋里裝了多少垃圾。
7.父母經(jīng)常吵架,惡言相加,根本不顧忌孩子在場。
后果:將來父母感情破裂離婚時,孩子一點都不意外。
8.孩子要多少零錢都照給不誤,也不要自己干活掙錢,千萬別節(jié)省,別像父母當年一樣受苦受累。
后果:他習慣了不會掙錢,只會要錢時,千萬別煩惱。
9.對他在飲食、起居方面的無理要求,總是姑息遷就,萬一他生氣了,著急了,那可不得了。
后果:他可離不開你了,千萬別讓他獨立生活。
10.當他和鄰居、老師或警察發(fā)生沖突時,家長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邊,讓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對你不公平的。
后果:他的一生永遠都會生活在不公平之中,你信不信?
11.當孩子闖了大禍以后,慎重地聲明說:“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題大做了吧?”
后果:別羨慕,別人的孩子為什么都能過著平安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卻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