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總愛和家長頂嘴?這些孩子說出了真相!
發(fā)布時間:2020-12-28 孩子上幼兒園學(xué)什么 孩子在幼兒園能學(xué)到什么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我的女兒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最近就變了。我讓她往東她偏往西,越來越不聽話,而且還學(xué)會了頂嘴,真是氣死我了!”
這是來自一個家長的困惑,前線君相信很多家長都有相同的苦惱,其實孩子跟家長頂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今天前線君就跟大家一些孩子對自己為什么頂嘴是怎么回答的吧,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啟發(fā)!
我為什么要和爸媽頂嘴?
—言而無信—
上個星期,和爸爸約定好如果我作業(yè)完成了就帶我去迪斯尼玩??傻任彝瓿闪怂麉s改口說,等你考上班級前十名,考不上就別想了。我真的特別生氣,為什么你們大人這么言而無信……
—感到委屈—
其實,只有在媽媽誤會我時,我才會頂嘴。有次我只是想幫她分擔一點家務(wù),不讓她很辛苦,不小心摔壞了碗。媽媽就過來向我大吼:“誰讓你洗碗了!有這個閑工夫還不去看書!”我感到很委屈,就向她頂嘴了。
—父母不以身作則—
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都沒有做到。讓我早睡,可他們在外面打麻將到凌晨才回家;讓我別玩電腦,我媽卻在電腦上看韓劇一看就幾個小時。
—父母霸道—
我覺得父母太霸道了。媽媽經(jīng)常教訓(xùn)我說:“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你小孩子懂什么?”我的天哪,這話也叫講理嗎?
—總拿我與別人比—
他們只知道打擊我,我媽反正就是有意無意的就說起別人家的孩子,隔壁的某某某得什么獎啦,考上重點高中啦巴拉巴拉的。為什么你們總是說別人的好?那你找別人的女兒做你女兒好了!
—頂嘴是表達想法—
在我們孩子面前,父母總覺得自己絕對正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其實,我已經(jīng)長大了,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時候,如果不大聲“頂嘴”,根本沒有威力,我們就應(yīng)該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討厭被命令—
我只是想把后半集的連續(xù)劇看完就馬上睡覺,爸爸堅決說不行把我電視關(guān)了,而且他總是用命令的口氣跟我說話,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讓我很不爽。
對于孩子的頂嘴現(xiàn)象,我們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權(quán)威壓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頂嘴背后的原因,積極引導(dǎo)孩子,并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個巴掌拍不響”,從以上幾個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頂嘴并非無緣無故的,父母也應(yīng)當反思一下自己,認真分析產(chǎn)生的原因,多與孩子談心,了解孩子。
孩子頂嘴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一旦習(xí)慣成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學(xué)習(xí)和成長,甚至?xí)绊戦L大成人后的人際關(guān)系的和睦。所以作為家長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引導(dǎo)。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沒法讓孩子有效地停止頂嘴的父母,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教育孩子時不免粗暴急躁,而這種不當?shù)奶幚矸椒ㄍ苋菀讉⒆拥男撵`,作為家長,應(yīng)該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遇事冷靜,賞罰有度
作為家長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不要急躁,先要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決定處治方法,不搞連帶處罰,不翻舊賬。
賞罰前,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徹底信服。
主動了解孩子的意圖
在孩子頂撞你時,你應(yīng)該問問自己:“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個小家伙想怎樣?”當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圖后,你就會理解為什么突然之間這孩子變得那么粗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助于父母緩和氣氛和自己的情緒。
提醒孩子改變說話方式
父母直截了當?shù)貙⒆诱f“不許頂嘴”,還不如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換一種口氣說嗎?”或者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說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父母也可以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注重言傳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父母自己都時常跟愛人頂嘴,跟老人發(fā)生沖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父母多多以身作則,平日處事平和,不急不躁,遇到長輩時言行尊重,孩子自然會聽從教導(dǎo),而不再頂嘴的。
減少對孩子的溺愛舉動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溺愛的害處,溺愛可能造成孩子頂嘴,只有把對孩子溺愛的氛圍驅(qū)除了,頂嘴現(xiàn)象才能減少。
最好是全家同一陣線,如果孩子不聽話,明顯是不講道理地頂嘴胡鬧,大家都不理他,孤立他,讓他承受后果。而當他變得講道理聽話時,則要用鼓勵的言行強化他的轉(zhuǎn)變。
營造民主的家庭氣氛
為了讓孩子有話可以輕松講出來,做父母的不應(yīng)該時刻以權(quán)威自居。不妨在家里營造出足夠的民主氣氛,誰說的有理就聽誰的,并且鼓勵孩子隨時講出自己的感受,隨時化解孩子的委屈。別怕你會沒有威信,其實你越這樣做,孩子越會理解和認同你。反之,如果父母總是以“大”壓小,長期下去,反而可能導(dǎo)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給孩子申辯權(quán)利
即便知道他們在狡辯,也要耐心聽他們把話講完,然后因勢利導(dǎo),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他們選擇將功補過的辦法來彌補過錯,這往往是他們最樂于接受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聽聽孩子說為什么要頂嘴
孩子一天天長大,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小家伙突然不聽你的“號令”,居然鼓著嘴巴和你頂嘴了。相信這是幾乎所有家長在孩子成長中必經(jīng)的過程。除了煩惱,我想我們更需要靜下心來認真聽聽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頂嘴這個事的。
1.我認為爸爸媽媽說孩子“頂嘴”絕對不公平,“頂嘴”都是有原因的。有一次,爸爸答應(yīng)我,作業(yè)做好了,就可以帶我出去玩。等我做好了,他又改口說,最主要的還是要考試考好,考不好,就別想玩。這么點小事都言而無信,我很生氣,當然要“頂嘴”了。
2.我頂嘴主要是因為學(xué)習(xí)上的事。比如爸爸媽媽老要我看書,我呢,又想玩一下,這個時候就最容易發(fā)生頂嘴的事了。
3.我“頂嘴”都是因為爸爸媽媽老讓我覺得沒面子。其實,有時候爸爸媽媽說得有理,可他們總是用命令的語氣,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讓人覺得十分沒面子。有一次,我練琴時彈錯了,他們就罵人,要求這要求那,我一賭氣,就和他們“頂嘴”了。
4.只有在媽媽冤枉我時,我才會頂嘴。一次,我搞定所有作業(yè)后打開電視,媽媽突然發(fā)現(xiàn)電冰箱的門沒有關(guān)緊,就怒氣沖沖地說我:“你看你,又忘記關(guān)緊冰箱門!”我隨口回答了一聲“不是我”就接著看我的電視,媽媽看我還在看電視,更加生氣:“不是你,還有誰?誰整天忙著看電視,什么也不顧?”我覺得很委屈,便忍不住跟媽媽爭起來:“你憑什么說是我干的?你看到我沒有關(guān)嗎?今天我根本就沒有開過冰箱!我看電視就是沒有關(guān)冰箱門嗎?再說,我寫完了作業(yè),看電視也沒有影響誰,你沖我吼什么?”
5.我從上幼兒園就開始頂嘴了。那時爸爸老要我練電子琴,想玩他也不讓,于是我就和他頂嘴?,F(xiàn)在仍是如此,當我想玩,而父母又要我學(xué)習(xí)的時候,我就會和他們頂嘴。
6.爸爸媽媽要求小孩子做的事情,可自己卻沒有做到。天天要我早起床鍛煉,可他們總是睡懶覺;不讓我挑食,可媽媽也不吃魚。我心里有意見,當然就不服氣了。
7.我覺得父母太霸道了。媽媽經(jīng)常教訓(xùn)我說:“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边@話也叫講理嘛?
8.在我們孩子面前,父母總覺得自己絕對正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其實,我已經(jīng)長大了,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時候,就不免頂嘴。
9.對于同一個問題,當我們與大人出現(xiàn)分歧時,大人經(jīng)常武斷地表態(tài)“你錯了”、“你這樣不對”。實際上,大人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所以我希望大人不要太固執(zhí)己見,有時也該認真聽我們把話說完。
10.父母也會犯錯誤的,可是他們根本不聽我們的意見,如果不大聲“頂嘴”,根本沒有威力,我們就應(yīng)該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然總是十分被動。
11.我不算是個很聽話的孩子,我只會選擇性地聽取大人的意見,哪怕公然違背家長的意愿。每次跟父母爭吵完,心里都挺后悔的,后來想想,大多數(shù)時候還是父母說得對。不過我已經(jīng)長大了,很多事情他們不需要管得那么細。
12.父母對我不信任,從來也看不到我的進步,就知道打擊我,而且還總是對我大喊大叫,搞得我心里挺煩的。希望爸爸媽媽不要老夸獎別人的孩子,也不要老是說自己的孩子有多笨,這樣也許我會少頂一些嘴。
孩子愛頂嘴家長怎么辦?
孩子越小越乖,越長大就越發(fā)的不聽話了。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發(fā)育,他們逐漸學(xué)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但頂嘴也隨之而來,這讓許多家長感到棘手。是順從孩子的意愿,還是與他們針尖對麥芒用“武力”制止呢?
家住環(huán)山路的閔先生最近頗受困擾,四歲的乖女兒忽然變得喜歡頂嘴,越來越難管教了。據(jù)介紹,頂嘴意味著孩子心理的成長,他們開始逐漸明白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這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但父母也必須明白,孩子的自我意識是相當不完整的,這表現(xiàn)在他們不知道用何種方法來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頂嘴是一種簡單的表達方式。
生活中,許多父母在無意中縱容了孩子的頂嘴,要么哄著,要么順著,這是十分糟糕的。因為這等于告訴孩子,頂嘴是有效的心情表達方式。以后,孩子不僅會在家里頻繁地使用這個武器,而且會把頂嘴發(fā)展到幼兒園和學(xué)校。
孩子已經(jīng)上小學(xué)三年級的子恒媽媽建議用童話故事引導(dǎo),她認為孩子雖然頂嘴了,但也許他并不明白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和后果。如果孩子頂嘴的動機的確不妥,不妨利用孩子喜歡的童話故事里的人物來引導(dǎo)他。比如孩子最喜歡的童話人物是小王子,你就可以編一個小王子頂嘴的故事來教育他,遇到不同意見時要用正面的語言跟爸爸媽媽講出來,如果孩子最崇拜奧特曼,你也可以拿奧特曼做主角,這樣會有很強的說服力。
還有的父母認為應(yīng)該給孩子過渡時間,比如孩子在玩或看電視的時候,大人如果下令他停止,馬上去彈鋼琴或睡覺,孩子一下子不能從原來的活動中脫離出來,就會頂嘴。遇到這種情況,不妨給孩子一個緩沖時間,比如告訴他:“媽媽現(xiàn)在去刷牙,等刷完牙你就要關(guān)掉電視了??!”或者告訴他,分針指到哪個數(shù)字時就要去彈琴了。你告訴他這些后,就要堅決執(zhí)行。孩子會發(fā)覺其中規(guī)律的,一旦成為了規(guī)律,成了他的一個習(xí)慣,再執(zhí)行起來就不困難了。言傳身教做個好榜樣也是眾多家長比較傾向的做法。
還有的父母提出,改變孩子頂嘴習(xí)慣的同時,父母要注意營造家庭的民主氣氛。家長直截了當?shù)貙⒆诱f“不許頂嘴”,還不如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換一種口氣說嗎”,或者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說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家長也可以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濟南三之三幼兒園李玲園長提出,為了讓孩子有話可以輕松講出來,父母不能時刻以權(quán)威自居。不妨在家里營造出足夠的民主氣氛,誰說的有理就聽誰的,并且鼓勵孩子隨時講出自己的感受,化解孩子的委屈。別怕你會沒有威信,其實你越這樣做,孩子越會理解和認同你。反之,如果總是以大壓小,長期下去,反而可能導(dǎo)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李玲園長還建議,頂嘴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一旦習(xí)慣成自然,也不利于他的學(xué)習(xí)和成長,甚至?xí)绊戦L大成人后的人際關(guān)系的和睦。所以父母首先要遇事冷靜,賞罰有度,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不要急躁,先要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決定處治方法,不搞連帶處罰,不翻舊賬。賞罰前,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徹底信服。要注重言傳身教,給孩子申辯權(quán)利,即便知道他們在狡辯,也要耐心讓他把話講完,然后因勢利導(dǎo),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他們選擇將功補過的辦法來彌補過錯,這往往是孩子們最樂于接受的。
為什么孩子總愛和你講條件?知道真相后扎心了……
最近,后臺經(jīng)常有家長反映:孩子越大,越愛講條件。
“你不給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寫作業(yè)了!”
“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走了!”
“再看半個小時電視,我就去睡覺?!?/p>
很多媽媽都很無奈,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里,都像個小販一樣在“討價還價”、“斗智斗勇”。
一、為什么孩子總和你講條件
1.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孩子愛討價還價,其實并不全是壞事。
在大人看來的無理要求,都是孩子內(nèi)心真實想爭取的東西,這是他自主意識的開始。
而孩子開動腦筋想方設(shè)法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一過程,也是他的思維開始逐步成熟的一個標志。
這樣的現(xiàn)象通常出現(xiàn)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5歲后更加突出和明顯。
2.孩子可能在模仿父母
一開始,孩子喜歡“交換條件”都是和爸爸媽媽學(xué)的。
我曾經(jīng)在餐廳遇見過這樣的一幕:一位媽媽拿著飯碗,喂孩子吃飯,但是孩子一直不配合。媽媽急了說:“你再吃一口,就把ipad拿給你玩一會?!焙⒆右宦?,立馬就吃完了飯。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一些家庭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孩子吃飯、喝藥、寫作業(yè)、考試都成為了一種交易。
“如果你這次考試考得好,我就給你買玩具?!?/p>
“如果你把作業(yè)寫完,再讓你看一集動畫片?!?/p>
“你把琴練完了,明天帶你去游樂園?!?/p>
倘若父母總以這樣的模式跟孩子溝通,孩子又怎么會不有樣學(xué)樣的,跟你討價還價呢?
3.父母沒有底線的妥協(xié)
曾經(jīng)在《媽媽是超人》中,演員馬雅舒對孩子最常說的話就是:“不行”、“不可以”,但無論說再多的“不”,孩子們還是一樣,把她的話當作耳旁風。
女兒米婭想吃冰淇淋時,馬雅舒不同意,孩子直接躺倒在地,哭起來,最后馬雅舒妥協(xié)了,帶著孩子去了超市。
在菜市場,孩子剛吃完蛋糕,又哭著說要吃面包,馬雅舒一開始也是拒絕的,孩子見哭沒有用,便開始開始撒嬌:“媽媽,求求你了”,于是馬雅舒又開始妥協(xié)。
馬雅舒說:“我應(yīng)該是一個很好妥協(xié)的媽媽?!?/p>
沒有底線的妥協(xié),沒有原則的退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xué)會和你討價還價,甚至用哭鬧“威脅”。
每個孩子是有自己的小聰明的,大多數(shù)的時候,他們的“條件”都是試探性的,甚至不是真的想實現(xiàn),只是想試探下爸爸媽媽。
如果父母越容易讓步,孩子就越得寸進尺。
二、講條件,不如和孩子談底線
孩子總和你講條件,說到底還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出了差錯。想要與孩子建立健康的溝通模式,不僅要有愛,也要講原則,守住底線。
如果小的時候,孩子哭著喊著要買玩具,不買就撒潑打滾砸東西,你同意了,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依舊用這種方法來治你。
孩子偶爾談條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討價還價,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確規(guī)則堅持到底。
有些事不能討價還價。比如吃飯前要洗手、打游戲不能太晚、作業(yè)要按時完成等等,別怕孩子哭,如果一看到孩子哭就心軟了,立再多的規(guī)矩也無濟于事。
有些事可以適當讓步,孩子提的要求合理,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
比如平??偸枪苤⒆由俪蕴?,但孩子生日又收到很多糖果,這個時候可以和孩子商量一天吃幾顆,只要孩子提的數(shù)量合理,可以答應(yīng)孩子,甚至可以夸夸孩子主動的自我節(jié)制。
父母用和善而堅定的態(tài)度守住自己的原則,孩子的自律和責任感,也會逐漸建立起來。
孩子愛頂嘴,家長怎應(yīng)對?
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進入反叛期,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甚至?xí)沩斪?,跟你對著干,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專家介紹,孩子頂嘴也是有原因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對付孩子的頂嘴呢?來聽聽專家給出的意見。
孩子愛頂嘴的原因
孩子雖做錯了事,但是對父母漫無邊際、長篇累牘的說教感到厭煩;孩子犯錯后有了悔改的表現(xiàn),但是父母的處理不冷靜,讓他們感到家長有些小題大作;孩子沒做錯事,但卻遭到無端的責備;父母逼迫他們?nèi)プ鏊麄儾幌胱龌蛘卟辉噶⒓慈プ龅氖?;父母之間鬧矛盾,孩子無端受牽連。孩子愛頂嘴的應(yīng)對方法如果一個孩子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頂嘴的習(xí)慣,那么就需要采取一些堅決的措施來制止這種行為。和孩子認真地談一次,告訴他不能頂嘴。做出一些規(guī)定,一旦出現(xiàn)頂嘴的行為,將會有什么樣的懲罰。這些懲罰可以包括失去某項權(quán)利,例如打電話,看電視,或者去朋友家玩。還可以是一項額外的家務(wù)勞動,或者早點上床睡覺。然后再說說這些懲罰的先后次序。“當你第一次無禮地頂嘴時,你就失去了在那一天打電話的權(quán)利。第二次將會讓你失去晚上看電視的權(quán)利,第三次會……每天都會重新開始統(tǒng)計?!痹谶@次談話之后,冷靜而堅定地執(zhí)行這些規(guī)定。
無論何時,只要孩子一頂嘴,就立刻停止談話,并且走出房間,或者從孩子身邊離開。如果孩子跟在你的后面,就冷靜而堅定地宣布,你不會容忍無禮的行為。然后,就不理這個孩子。事后,當你冷靜下來之后,再為這次頂嘴做出合適的懲罰。
將孩子一周的零用錢分成四份,告訴孩子,每次他跟你頂嘴的時候,他就會失去1/4的零用錢,這是“罰款”。他可以在每個周末得到剩下來的錢。如果孩子用完了所有的零用錢,就增加一項家務(wù)活,或者剝奪他的一項權(quán)利來作為對每次頂嘴的懲罰。每周都重新開始統(tǒng)計,這只是暫時性的“訓(xùn)練”過程。當問題看起來已經(jīng)得到了控制,就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在控制自己不頂嘴上所做出的努力,所以你不會再向他收取“罰款”了。然而,同時也要說清楚,一旦這種行為再次出現(xiàn),你會再次收取那1/4的“罰款”。
如果一個平時都很有禮貌的孩子突然說出了無禮的話,就看著他的眼睛,嚴肅地說:“你是在頂嘴,而這是不被允許的。”你可以繼續(xù)你們的對話,就好像沒有發(fā)生過不愉快一樣。不要就那個導(dǎo)致頂嘴的問題進行爭執(zhí),這樣只會將頂嘴加劇。
孩子愛頂嘴,家長不能一味的責備孩子,要有科學(xué)的方法來應(yīng)對哦。
孩子愛頂嘴怎么辦?
“小小年紀,怎么就會頂嘴了?”很多初中生的父母,常常感到奇怪,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到哪里去了?大人說什么,他非要反著干的“小魔鬼”是怎么冒出來的?面對孩子的諸多“反抗”和“頂撞”,家長別急著暴跳如雷,不妨先思考思考:孩子為什么“頂嘴”?
真相一:也許他在證明自己的成長
經(jīng)常說“不”,是孩子希望對周圍產(chǎn)生影響。孩子能力的增長,也讓他急于向別人表現(xiàn):“我長大了,我能行。于是他常常對爸爸媽媽說“不”,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行動。
如果孩子出現(xiàn)這樣的“反抗”,家長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關(guān)鍵要讓孩子與自己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把孩子當作一個小大人,用商量代替命令與強制。例如,在讓孩子吃飯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為什么不來吃飯,是因為孩子手上的事還沒做完,還是別的原因。如果理由正當,可以把吃飯的時間往后拖一拖?;蛘呒议L可以把好吃的菜名——報出,或許讓孩子聞到飯菜的香味,吸引孩子過來吃飯。
真相二:也許他在以大人為榜樣
成人在對孩子平時的教育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則。打比方說,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多看電視,家長也不要一坐到電視前就是幾個小時;要求孩子不能偏食,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對食物的偏好。如果家長本身就存在這樣的缺點或做法,在教育孩子時,自然會遭到反抗和頂撞。家長只有積極地改正這些缺點,才能讓孩子認可并接納家長提出的要求。
真相三:也許他在試探大人底線
孩子的這種反抗方式,可能是出于對成年人底線的試探。孩子通過這種語言上和行動上的反抗,來測試成人的耐心,他想知道成人對他的頂撞和反抗會有什么反應(yīng),同時也告訴大人:“我已經(jīng)不是小屁孩了。”
家長在遇到孩子這種試探底線式的頂撞和反抗時,允許或不允許都要徹底地執(zhí)行。在危險和有悖原則的事情上,不能讓孩子做主,而在其他事情上還是要給孩子多一些權(quán)利,讓他能夠按自己的意愿來做。
真相四:也許他在引起大人注意
如果孩子出現(xiàn)這樣的反抗,則說明孩子感受到家長忽略他了。他可能知道,要是乖乖的把積木收拾好拿到里屋去,爸爸就會一直和叔叔在客廳里談話,就不會陪伴他了。而此時,他只需要頂個嘴,爸爸的全部注意力就會集中到他身上。
如果家長常常陪伴孩子,常帶孩子參加各種親子活動,那么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了重視。那么在家長暫時離開他時,就不會容易感受到失落。
真相五:也許他在表達正當?shù)囊娊?/p>
如果家長屬于權(quán)威型,則孩子會處于弱勢的地位,沒有機會展示自己和得到鍛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有話不敢說,有想法也不敢表露,從而導(dǎo)致其獨立做事能力差,優(yōu)柔寡斷,缺乏主見,應(yīng)變能力差。
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應(yīng)該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并盡量鼓勵、支持和幫助孩子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如想孩子選擇穿哪件衣服。但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家長就不能盲目地遷就。
真相六:也許他真的在胡攪蠻纏
如果孩子真的在胡攪蠻纏、耍性子,家長又該怎么做?
“孩子在頂撞和反抗家長時,家長不應(yīng)用強制手段來逼孩子就范。反而可以在不對個人造成損害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去試一試。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自己承擔獨斷專行帶來的失敗后果。”孩子能在碰壁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在反思中減輕逆反心理,矯正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出現(xiàn)無理的頂撞和反抗,可能是家長過于溺愛養(yǎng)成的專橫個性,因此要徹底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還要從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做起。
應(yīng)對策略>>>
給孩子“心理斷乳”緩沖期:據(jù)統(tǒng)計,愛頂嘴的孩子約占70%,這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心理醫(yī)生認為,12—16歲的孩子正處在“心理斷乳期”,隨著接觸范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了,極易對父母產(chǎn)生“逆反心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對社會、對人生有著與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處處管自己,于是與父母時時頂嘴,事事抬杠。
做父母是很難得,尤其是當你的要求或公正的評論遭到孩子冒失的頂撞、滿臉的不高興、沉默、瞪眼、聳肩等反抗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與孩子之間即將面臨一觸即發(fā)的爭吵,而這種爭吵你們誰也不會贏。那么,怎樣才能減少孩子對你的頂撞呢?
規(guī)范行為:當你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時,他們是會表示愿意的。當你貶低你的伴侶、孩子或朋友時,你就是在教孩子“可以用語言傷害別人”。即使是嬰兒也會模仿他們看到的一切。只要你的小孩一開始說話,你就應(yīng)該教他們說“請”“謝謝你”“對不起”這些話。
規(guī)范孩子行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不管孩子以何種方式說話做事,你都給他以明確的支持。他說了贊揚別人的話,有禮貌地傾聽別人的敘述,你就應(yīng)及時給他表揚。而當他在困難情況下付出了很大努力來控制其語言時,你就應(yīng)該告訴他你是多么欣賞他。
區(qū)分頂嘴:不要把驕傲和孩子以健康的意愿陳述他的觀點或表達他的要求、需要和感情混淆在一起。要容忍孩子諸如“我愛吃大豆角”之類的話語。
如果你能給“頂嘴”下一個比較寬裕的定義,就能夠有效防止孩子與家長產(chǎn)生分歧,其結(jié)果是,你也許會培養(yǎng)出特別有禮貌的孩子——他能很好地控制感情,一至在犯了錯誤時不能忍受自己。這時,你就應(yīng)該鼓勵他適當?shù)乇磉_自己的感情。
設(shè)身處地:如果你不能和孩子一起看完一部完整的電視劇,那么,至少應(yīng)不時地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應(yīng)向孩子解釋你沒有看完電視劇可能會傷害他。
及時表態(tài):當孩子的語言及語調(diào)使你不能接受或者使你不能忍受時,你就應(yīng)立即給他明確的回答,告訴他:“在我們家,每個人都應(yīng)受到尊敬。我們永遠也不要說這樣的話?!辈灰浯笫聦?,要清楚你所譴責的對象是粗魯?shù)恼Z言,而不是孩子,要冷靜地顧及孩子的臉面。有時你可能會幽默地處理問題,如用取笑的語調(diào)說:“你真的是指那件事嗎?”當孩子開始以禮貌的方式與人交談時,應(yīng)對他及時表揚和肯定。
釋放感情:當孩子生氣、受挫、失望或感到孤獨時,他們往往會毫無保留地將各種復(fù)雜的情感發(fā)泄出來。不過,這些內(nèi)在情緒往往不會延續(xù)很長時間,因此盡管家長此時很生氣,但也沒必要使用一些怒氣沖沖的語言來訓(xùn)斥他。
反之,你應(yīng)向孩子說明不尊敬別人的語言會使別人感到受了攻擊,使人感到受了傷害。應(yīng)冷靜地向孩子表達他的話語對你產(chǎn)生的相反的效果。即使你的孩子只有3歲,當你告訴他他傷害了你的感情時,他也會明白的。
適當懲罰:對待粗魯行為的理想方法就是馬上予以處罰。例如,當你和孩子打球時,孩子對你的球技予以諷刺的語調(diào)說“呸”,你就可以時候“你的行為太令我失望了。你自己找別的事去做吧?!?/p>
另外,對孩子的處罰還包括:做額外的家務(wù)活兒,禁止看電視,不許會朋友等。當然,在實施處罰前,你也可以讓孩子有所選擇:“你可以向我道歉并按我的要求做,也可以呆在家里不許去看今天下午的電影。”但不要采取傷害太重的手段,因為那樣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憤恨,激活抵觸情緒,同時,不要發(fā)出含糊的警告:“如果你再說那種話,你就真的有好果子吃了”??斩吹耐{只會使孩子更加固執(zhí),從而增加他們的壞毛病。
退讓法則:生氣地或冷漠地回答孩子頂嘴只會使事情更糟,因為這樣會使雙方陷入一場舌戰(zhàn)。我是花了多年時間才弄清這點的。過去,當我的孩子魯莽地對待我時,我會生氣地說:“不要那樣對我講話!”直到有一天,我的女兒頂撞我時,我一言不發(fā),這是因為我當時氣得無力反駁了。過了一會兒,她向我道歉了,并說明她在學(xué)校碰到的問題是她發(fā)火的真正原因,我對此表示理解,我們又重新站在一起。
取代怒氣沖沖的答語是:“你似乎喜歡爭吵和解釋,但我不會那么做。”當孩子的怒氣消退時,你要讓孩子告訴你氣憤的原因,同時幫他找打表達其感情的較好途徑。
當頂撞開始腐蝕你和孩子的關(guān)系時,塔它就會具有傷害性。樹立好的典范,使你們擺脫對立的局面,讓孩子發(fā)泄——所有這些方法都能以比較健康的方式代替冒失的語言來進行友好和諧的交流,這些方法也能增強每個家庭成員間的和睦關(guān)系。
為什么中國家長養(yǎng)孩子這么累?
為什么中國家長養(yǎng)孩子這么累?
養(yǎng)孩子到底累不累?還是要看各位家長們怎么選。如果能剔除那些讓育兒生活疲憊不堪的因素,相信養(yǎng)育孩子會變成一段相當愉快、美好、輕松的人生旅程。
家長們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問題,最集中的話題就是養(yǎng)孩子很累。我們常常羨慕西方國家孩子的獨立性很強,家長很輕松、很省心,可是怎么一到中國家長身上帶孩子就變成了一件大事呢?家長們除了上班,就是天天就是圍著孩子轉(zhuǎn)圈。今天我們就聊聊中國家長帶孩子累的原因是什么。
把各位爸媽的問題集中在一起后,大體鎖定在這7個問題上。
1
對孩子期望太高
絕大多數(shù)有孩子的中國家庭里面,孩子是一家的中心。從未生到出生、到上幼兒園、上小學(xué)中學(xué)高中,直到孩子工作、結(jié)婚、買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家長們事事為孩子籌謀,幾乎無一日間斷。
這期間是各種操心、各種比較、各種選擇、各種糾結(jié)、各種傾盡全力、各種力不從心、各種滿心希望、各種灰心失望、各種早知今日、各種悔不當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又是對孩子回報父母、孝順父母的各種期待。如此心力交瘁地幾十年,怎么能不累???
根源就在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對孩子自己發(fā)展的期望,也包括對孩子回報父母的期望。
在這樣的高期望下,壓力大的不只有家長,還有孩子。如果家長們能夠看開這一點,拋開對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祿的期待,會輕松很多。他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經(jīng)很好了嗎?
2
家長之外的人參與太多
我們經(jīng)常在電視上看到,國外的家長嬰兒車上推一個,懷里抱一個,手里還牽一個,一個人就能帶上一小隊的娃。
而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中國家庭的一隊人,帶一個娃。爸爸媽媽呵護著,爺爺奶奶伺候著,甚至還跟著個保姆阿姨背著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場陣仗,簡直能趕得上皇帝出巡。
更糟糕的是,在參與決策時,有些爺爺奶奶輩兒的還要求自己有“一票否決權(quán)”,這樣的治理結(jié)構(gòu),讓原本簡單的家庭事務(wù)變得復(fù)雜無比,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媽媽,如何能不累?
3
攀比心過重
朋友的孩子都上各種輔.導(dǎo)班了,我們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別的孩子都在吃好幾百塊一桶的洋奶粉,我們不吃,會不會影響孩子發(fā)育?
別人、別人、別人……在相當多爸爸媽媽的眼里,時時刻刻都看到太多的別人,常以別人做什么為指南。都忘記了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做。
既要時刻看著別人,自己又要時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隊,如此怎能不焦慮、不累心?
別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行為方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為什么要跟著別人跑呢?
4
對孩子的大事小情插手太多
天下哪個做父母的,都會竭盡全力的對孩子。但有些時候?qū)⒆拥氖聞?wù)插手太多,不僅家長累,同時也會讓孩子喪失自主的能力。
孩子上學(xué),幫著背書包、記作業(yè);孩子寫作業(yè),爸爸媽媽在一旁盯著;老師布置了什么任務(wù),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媽媽已經(jīng)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幫著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說盯著孩子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不插手不等于撒手不管,當孩子生活中出現(xiàn)困惑,學(xué)習(xí)中出現(xiàn)困難,就需要家長們從側(cè)面去點醒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生活、自主學(xué)習(xí)、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目的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由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張嘴閉嘴爸爸媽媽的“乖孩子”。
5
信息過載缺乏主見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家長們會接觸大量的育兒、升學(xué)、家庭教育的信息。看似是一個很懂的育兒“專家”,但實際上對如何育兒缺乏主見。
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趕緊去學(xué)著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趕緊帶著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這里看到新生兒需要游泳鍛煉,就帶著娃去嬰兒游泳館;那里看到孩子要補這個補那個,就趕緊去買給孩子吃。
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搜集盡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著這些信息東奔西跑上了。
育兒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斷舍離”,我們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的閱讀、學(xué)習(xí),形成自己的“主見”。要知道什么樣的方法是好的,知道自己該怎么做,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堅持,哪些方法要調(diào)試。
這樣,既不需要被過載的信息沖擊、淹沒,又能夠在育兒生活中采取簡潔、有效、恒定的方式,整個過程,會簡單、輕松很多。
6
爸爸是個稀缺品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育兒、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
媽媽一個人帶孩子,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tài),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帶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帶娃,既分擔育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討論關(guān)于孩子的各種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后一起付諸行動。一是可以減輕工作量,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可以建立親密關(guān)系。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fā)展得更健康、健全。
7
消費不理性,造成過大經(jīng)濟壓力
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給自己三四歲的女兒買一條裙子,就花了700塊。700塊一條的裙子,當然很可能是品質(zhì)和設(shè)計都很不錯的,而且孩子穿起來,可能確實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媽媽不考慮自己的負擔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費,又能堅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壓力巨大呢?
給孩子最好的,但要考慮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如果消費不夠理性,造成過大的經(jīng)濟壓力,就得不償失了。
養(yǎng)孩子到底累不累?還是要看各位家長們怎么選。如果能剔除那些讓育兒生活疲憊不堪的因素,相信養(yǎng)育孩子會變成一段相當愉快、美好、輕松的人生旅程
當孩子出現(xiàn)這些狀況時,家長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情況,而在這個時候,有些家長就失去了耐心,對孩子大發(fā)雷霆,這對孩子的成長會產(chǎn)生很糟糕的影響。那么在孩子出現(xiàn)一些狀況時,家長應(yīng)該怎樣面對,怎樣去控制自己的脾氣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正確的做法吧!
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錯誤做法:訓(xùn)孩子:“你怎么這么笨?連個杯子都拿不住?!备猩跽唔樖纸o孩子一巴掌。
結(jié)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氣,事情一團糟,孩子學(xué)會通過發(fā)脾氣、打人解決問題。
正確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沒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凈好嗎?”
結(jié)果:孩子得到的諒解,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興的把桌子擦干凈。孩子學(xué)會寬容。
孩子考試不及格。
錯誤做法:訓(xùn)孩子:“你看你,考這么點分,你也不嫌丟人?你看誰誰,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氣死我了?!备猩跽呤箘盘吆⒆訋啄_。
結(jié)果:孩子心情壞到了極點,心里想:“我完了,我這么笨,學(xué)不好了,再怎么學(xué)也學(xué)不好。”
正確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么,關(guān)鍵是我們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然后解決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結(jié)果:孩子認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行?!?/p>
孩子寫作業(yè)磨,該睡覺了,作業(yè)沒寫完。(孩子作業(yè)多,孩子沒磨,不在此列)
錯誤做法:訓(xùn)孩子:“你氣死我了,怎么又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著都不行,快點寫!我看著你?!?/p>
結(jié)果:孩子并不著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寫不完有我媽呢?!?/p>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寫作業(yè)是你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沒寫完不準寫了,該睡覺了,明天自己去學(xué)校跟老師解釋吧。”
結(jié)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后悔,心里想:“這下完了,怎么跟老師說呀,看來明天寫作業(yè)得快點了,不然還得挨批?!?/p>
孩子作業(yè)寫得潦草。
錯誤做法:發(fā)火:“怎么寫的這么亂,你就不能寫好點?”脾氣大的會三把兩把把孩子作業(yè)撕了。
結(jié)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已經(jīng)說過了,寫不工整要重寫,因為不工整,老師看不清楚,你看,這是規(guī)定不能破壞,所以你必須重寫了。你看,你可以應(yīng)該這樣寫字(講述寫字規(guī)范,橫平豎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寫得比你剛才的字有進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嗎?”
結(jié)果:孩子懂得規(guī)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剛才的字有進步,容易。”充信信心。
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
錯誤做法:當眾訓(xùn)孩子:“你這孩子怎么這么沒禮貌?連問好都不會,我平時是咋教你的,沒出息?!?/p>
結(jié)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損傷,覺得無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確做法:給孩子臺階下:“我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時也挺有禮貌的。”舉個有禮貌的例子。
結(jié)果:孩子知道錯了,心想:“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讓父母失望啊。”
孩子的襪子臟了。
錯誤做法:家長:“把襪子脫下來,我給你洗?!?/p>
結(jié)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認為父母就是為自己服務(wù)的,正常,反正他們也不累。
正確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好嗎?媽媽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媽媽的襪子也洗了???謝謝孩子啊?!?/p>
結(jié)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襪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關(guān)心一下爸爸媽媽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員啊,他們越來越老了。”
孩子問了個問題,大人不會。
錯誤做法:不高興:“別瞎問了,把學(xué)習(xí)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
點啥?!?/p>
結(jié)果:孩子心里想:“哎,沒勁,總說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煩死了,不問就不問。”從此,遇到難題一概略過,不求甚解。
正確做法:高興:“孩子,你能問這么難的問題,證明你動腦筋了,不錯。可是我不會,咱們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嗎?”
結(jié)果:孩子心里很高興,以后遇到問題一定鍥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孩子早上不起床。
錯誤做法:發(fā)火:“你怎么還不起?要遲到了!”順手打兩巴掌,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結(jié)果:下次依舊。
正確做法:平靜地說:“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會遲到,會挨批,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處理好?!焙⒆記]及時起床,沒吃早飯,還遲到了。
結(jié)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不寫作業(yè)。
錯誤做法:怒氣沖天地把電視關(guān)掉,吼叫著叫孩子去寫作業(yè)或睡覺。
結(jié)果:孩子滿肚子不高興地去了,心里恨你,說你是暴君。
正確做法:平靜對孩子說:“孩子你該寫作業(yè)了,如果寫不完會挨批。你還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鐘行嗎?”家長:“行,說話算數(shù),到時間就關(guān)電視。”雙方各退一步。
結(jié)果:時間到了,孩子主動關(guān)電視,去睡覺或?qū)懽鳂I(yè)。
孩子正在寫作業(yè)。
錯誤做法:一邊看電視一邊監(jiān)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寫快點?!薄皠e磨蹭?!薄安粶士措娨?,好好學(xué)習(xí)。”
結(jié)果:孩子不高興:“憑啥你就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p>
正確做法:大人也看書,不打擾孩子,家里學(xué)習(xí)氣氛濃厚。
結(jié)果:孩子心態(tài)平和,心思都在學(xué)習(xí)上。
大人做錯事了。
錯誤做法:強詞奪理或視而不見。
結(jié)果:孩子心里想:“憑啥你犯錯誤就不承認呢?嗯,當大人好,有錯也不挨批?!?/p>
正確做法: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
結(jié)果:孩子以后做錯事了,主動道歉,覺得理所應(yīng)當。
家長會老師告狀,家長挨老師批評了。
錯誤做法:一回家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又打又罵。
結(jié)果:孩子沒任何自信,要么學(xué)會暴力,要么膽小,一句話不敢說,學(xué)會撒謊,不敢和父母說真話,怕挨打。
正確做法:先把孩子的優(yōu)點講講,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勵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孩子的日常生活。
錯誤做法: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當當,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見,孩子遵守就行了。
結(jié)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動腦,被動執(zhí)行。膽子越來越小,越來越?jīng)]自信,能力差,不會做家務(wù)。心離父母越來越遠,自閉。
正確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鼓勵孩子做家務(wù)。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決,鼓勵孩子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認真聽取。
結(jié)果:培養(yǎng)了孩子家庭責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歡和父母交流,性格開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家長為什么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門外漢,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別人的孩子行,卻唯獨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們只有習(xí)慣了抱怨,抱怨社會,抱怨學(xué)校,抱怨孩子,但從不思考怎樣去改變自己。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決不是注意了早期教育,以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家庭教育也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不要希望一兩次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中醫(yī)治病講究對癥下藥,可為什么我們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卻總是習(xí)慣用別人的方子呢?中藥就那幾種,高明的醫(yī)生能夠根據(jù)病人的病情“搭配”不同的藥方。教育方法也是這樣的,不外乎就是軟、硬兩手,關(guān)鍵是我們怎樣因時因地因事地為孩子“搭配”,這就是學(xué)問。
學(xué)問,就得學(xué)和問。學(xué)和問之后結(jié)合自己的情況去消化,去實踐,在實踐中及時地改進、完善才是教育之道。別人的經(jīng)驗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孩子,孩子不同,適應(yīng)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教育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是我們大多數(shù)的家長卻總是寄希望于某個老師或某位專家。
著名母親教育專家王東華先生說過:“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可我們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門外漢,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別人的孩子行,卻唯獨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們只有習(xí)慣了抱怨,抱怨社會,抱怨學(xué)校,抱怨孩子,但卻從不思考怎樣去改變自己。
我們應(yīng)該認真地想一想,在網(wǎng)絡(luò)時代我們到底應(yīng)該怎樣做好家長?我們做家長的和老師總是批評孩子不聽話,不好溝通,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極少與孩子溝通,不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在想什么,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里,只有當他犯了“錯”,我們才來批評他,責罰他。孩子除了害怕,除了想方設(shè)法地逃避責難,是不會也不敢把真話告訴我們的。只有當孩子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相信我們,像患者在醫(yī)生面前那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們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也只有真正了解了他們的內(nèi)心,知道了“病灶”在哪里,我們做家長的才能夠“對癥下藥”啊。
還有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聽之任之,寄希望于“樹大自然直”,可是多數(shù)的小“樹”長大之后沒有盡如人意地“直”,卻無可挽回地“歪”了。家長的“長”字另一個讀音是“cháng”,就是說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情,不只是孩子的一生,也是家長的一生。我們總說“孩子在父母眼里永遠只是個孩子”,實際上是指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家長的教育和點撥。
當然,家長也需要孩子的提醒和幫助,這種共同成長貫穿著親子關(guān)系的始終。家長,好比是接力賽的第一棒選手,我們比孩子早跑了幾圈,教育的任務(wù)我們先當主角。然后他追上來了,兩者并駕齊驅(qū),再后來主角就變成他了,他又開始了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接受教育和教育別人的過程。
對于孩子來說,每個時期都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內(nèi)容。我曾不無感慨地向親朋好友談過自己做母親的擔心:1~4歲時,最怕兒子生??;4~8歲時,怕他被人拐賣;8~14歲時,怕他和人打架;學(xué)會騎車了,怕他和人撞車,出危險;上了中學(xué),怕他早戀,影響學(xué)習(xí)……我的怕,就是擔心。如果我們擔心,就要告訴孩子怎樣趨利避害,這就是教育。做家長的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特別期待孩子快快長大。這種體會固然是對希望的期盼,但是有沒有隱含一些自己對責任的推卸呢?
現(xiàn)在的孩子對成長的艱難估計不足,一遇到困難就選擇逃避,甚至?xí)梅浅O端的方式來面對挫折。包括以后要做父母這樣的人生大事,他們顯然也思想準備不足,以為有個孩子是件很好玩的事。當從別人身上或影視作品中得知那并不僅僅是好玩,還有很沉重的責任時,他們往往變得不知所措,于是就盛行“丁克家庭”。這時就需要上一輩的家長告訴他們,人生不僅僅是享樂,更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這種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不斷指點和提醒就是教育。孩子不一樣,孩子成長的過程不同,需要提醒和指點的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