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當了媽,有些事兒你就絕對不能忍
發(fā)布時間:2020-12-28 幼兒故事兒歌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幼兒園不能教哪些內(nèi)容既然當了媽,有些事你就絕對不能忍!
持有這種人生理念的父母,會把她們的孩子,帶到一個足夠遙遠風景美麗的世界——講述這件事的筑室,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本碩,善于分析財務報表,是幾家媒體的記者。
01
知乎上有個叫筑室的小女孩,講述了她從小在母親身上學到的最有價值的話——不能忍!
她敘述,出生時,居住環(huán)境不太好,同一幢樓里,住的全都是單位后勤部門職工的家屬。平時許多小孩子光著屁股,在樓道里跑來跑去。大小便也懶得挑地方,就在樓道里隨隨便便。
但是她母親,絕不允許自家孩子這樣做。
所以她們家就比別人家多了項洗尿布的工作,但母親也是無怨無悔。此外,如果家門口被別的小孩弄臟,母親就會默默無言的拿起拖把條帚,把門口打掃干凈。所以這幢樓的居住環(huán)境雖然差,但她的家門口,每天都是干干凈凈。
——不能忍!yJs21.cOM
——不能容忍自己生活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
——可以沒有掃天下之志,但不能在日常生活及個人衛(wèi)生上,讓自己陷入頹境。你的生活屬于你,你的日常你負責,舉手之勞保持環(huán)境的整潔,也不會讓自己的心,陷入紊亂之中。
這是第一個不能忍!
02
筑室說,她三歲時,市場上出現(xiàn)了洗衣機。
母親在報紙上看到了新聞,立即拿出所有的積蓄,買了臺洗衣機回來。所以小姑娘三歲時的記憶,是自己站在樓梯口,看著父親母親吭哧癟肚的把洗衣機抬回家。這在當時是件新鮮事兒,引來了整幢樓的人前來圍觀。
然后筑室說了句溫暖的話——有了洗衣機,我媽就有更多時間給我講故事了!
原來,她的媽媽在當時繁重工作與家務勞動之際,從未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每天都要給不到三歲的孩子講故事。
傾所有積蓄,讓生活變得方便,只為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這是現(xiàn)在許多父母仍然不足的地方。
這是第二個不能忍——生活可以殘酷,但不可失去心中的愛,絕不能忍受讓孩子孤寂的成長,不能忍受孩子的心靈干枯。此時的一切付出都是有意義的,重要的是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也知道任何借口,都不足以讓你放棄。
03
筑室說,她讀小學二年級時,學校辦了食堂。
清一水黑暗料理,難吃的要命,不衛(wèi)生,菜湯上漂浮著快樂的小蟲子,葷菜最多是一枚袖珍肉丸,或是一塊手指寬的帶魚。
——大凡公辦事業(yè),沒有監(jiān)督的話,必然是質(zhì)量低劣而且價值昂貴。用筑室的話來說,學校食堂的菜價,在當時堪稱天價。
但那所學校還是很文明的,雖然有個質(zhì)次價高的食堂,但并不強制學生在食堂用餐——只不過,學校機智的調(diào)整了一下放學時間,中午只給孩子們半個小時休息,讓學生們根本沒時間回家吃飯。
許多學生屈服了,不得不去食堂吃昂貴的飯菜。
但是筑室的媽媽,知道了這事兒后,就開始每天給孩子送飯。
送就送吧,還凈送些超好吃的,什么火腿罐頭啊,燉的骨頭湯啊。飯菜送來,筑室就坐在教室外邊的乒乓球臺上吃,周圍一大圈的同學圍觀,饞得不要不要的。
就這樣一段時間,學校怒了。
叫家長!
把筑室媽媽叫來,班主任嚴厲譴責了她嬌慣孩子,影響學校管理的作風。最后,義憤填膺的班主任,厲聲質(zhì)問道:別人家孩子都能吃學校的飯,就你家孩子不能吃?
猜猜這位母親怎么回答的老師?
她說:不能!
尼瑪……這么回答也行?
老師的心頓時就崩潰了。
讓她們家這么一攪和,食堂游戲就玩不下去了。其它家庭終于醒過神來,也開始給孩子送飯,最終,學校只好取消了半強制午餐。
這是第三個不能忍,不能忍受不公正的規(guī)則,強加于孩子身上。
無論是對孩子的身體,還是對孩子的心靈,不能忍受讓孩子替成年人的功利支付代價。幫助孩子爭取公正,養(yǎng)成孩子健康飽滿的人格,這是最優(yōu)質(zhì)的教育。這需要技巧,也需要一顆保護孩子的身心,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氣概。
04
筑室說,她的母親是個好老師,一有新的技術(shù)出現(xiàn),她就去學習,從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一路學過來,從未落伍。
這是第四個不能忍,不能忍受自己的無知,不能忍受讓自己落后或脫節(jié)于時代。
世界一直在前進,網(wǎng)絡時代的前進速度更快,新知識多到了幾輩子也學不完——學不完沒關(guān)系,但徹底放棄自己,這絕對不能忍!
人最怕的是自我放棄,這世界本無公道可言,沒有人主動來保護你的權(quán)益。一旦自己放棄成長,陷入到無知的深井,就意味著徹底喪失了自我保護能力。當然也沒有能力保護孩子。所以人絕對不可以容忍自我放棄,必須要保持的明凈的心,頑強的意志與不屈的奮進精神。
05
這就是小姑娘筑室在成長過程中,從母親那里學來的不能忍。
第一、不能容忍頹廢的人生,不能容忍環(huán)境的污濁。
第二、不能容忍責任的疏失,不能容忍讓孩子孤寂成長。
第三、不能容忍不公正的規(guī)則強加于孩子,如果你不保護自己的孩子,那是終生難以贖補的過失。
第四、不能容忍無知和愚昧,世界變化如此之快,知識更新不斷加速,任何形式的懈怠都意味著不負責任的放棄。而選擇學習型人生,與這世界共同成長,看潮起潮落,聽花開花滅,這樣的人生才能夠真正活出滋味。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當你覺得太累了,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時
前天,在我朋友圈看到Serein的推送,“娃鼻子有點不通氣,連續(xù)三個夜里每隔一小時哭鬧一次,我壓制著缺覺的煩躁安撫他。昨天夜里終于熬不住了,我一邊哄他一邊煩躁地說,再哭我就揍你!現(xiàn)在清醒了心里特別后悔,特別自責。”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一點有感而發(fā),給Serein,給曾經(jīng)的自己,也給你們,覺得自己很累,不是好媽媽的你們。
我太明白這種感受了,當你勞累一天剛剛躺下,睡著的寶寶卻醒了,而這已經(jīng)是今晚第三次了。我知道,那樣情況下冒出來的想法有時會把我們自己嚇到。最夸張的一次,我曾經(jīng)希望把女兒打暈,這樣我就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睡個好覺。當然我并沒有,但那時,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好母親,你也是這樣想的吧?
我太明白這種感受了,每天早晨5點,太陽還沒出來,你的孩子已經(jīng)在呼喊你,而這種情況已經(jīng)連續(xù)50天了。那時,我打著哈欠從溫暖的被窩起來,拖著尚未蘇醒的身體和頭腦來到她的床邊,把她抱起開始新的一天。于是,我會懷念曾經(jīng)睡到自然醒的兩人世界。那時,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好母親,你也是這樣想的吧?
我太明白這種感受了,那么一個小小孩開始會爬會走后,每天把你的電量都耗完,他卻依然血槽滿格。于是,我開始敷衍和她玩耍的時間,有時也會忍不住想給她玩玩Ipad,盡管知道不好,但至少我可以有一點喘息的時間。那時,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好母親,你也是這么想的吧?
我太明白這種感受了,每天帶娃的同時,還要擠出時間來學習如何做輔食,然而對方卻毫不領(lǐng)情,自己辛苦的成品都給了地板和餐椅。于是,我開始想偷懶了,每天三餐都草草打發(fā),但每次看到其他媽媽曬輔食還有那美美的擺盤,我又內(nèi)疚了。那時,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好母親,你也這么想的吧?
我太明白長期疲勞累積的感受了。我也曾想過,“如果我每天可以多睡一點點時間,我會成為一個更好的媽媽。我會更加耐心,我不會對他發(fā)脾氣,我會每天翻著花樣給他準備輔食,我會和他玩更多游戲。。?!?/p>
這些情況我都有過,而且很多很多次。
盡管很累,但每次女兒午夜哭醒我還是一次又一次讓自己冷靜,然后起床哄睡。我做到了,而你也做到了。因為我是個好母親,我知道你也是。
盡管很累,但每天清晨走到她床邊,我還是會用一個燦爛的笑容去迎接那個早已神采熠熠的孩子。我做到了,而你也做到了。因為我是個好母親,我知道你也是。
盡管很累,但每天還是帶著她去公園玩,而不是給她一個Ipad,因為我知道過早接觸電子產(chǎn)品并不好。我做到了,而你也做到了。因為我是個好母親,我知道你也是。
盡管很累,但我仍然看書、泡媽媽群,學習如何添加輔食,每天變換花樣做三餐。我做到了,而你也做到了。因為我是個好母親,我知道你也是。
我無法告訴你,我們不會再累了,因為此刻的我也非常疲勞。但當媽媽的勞累會隨著寶寶每個階段的成長而改變的。每小時都要喂奶的勞累,寶寶病了的勞累,出牙的勞累,甚至到以后每天追著孩子跑的勞累,對付TerribleTwo的勞累,等等等等。每一個都很難應付,但每一個都是暫時的,都只是一個階段而已。
每次我都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的女兒會睡整覺。總有一天她最后一顆磨牙會長出來,然后不再會半夜哭醒;總有一天她不會每天比太陽還起的早;總有一天她不再需要我喂奶。
我知道,那個“總有一天”也許需要幾年,但最終,當我們回頭看我們曾經(jīng)走過的路,也許我們會想,“其實也沒有那么累,不是嗎?”當那個100%需要我的孩子對我揮手說再見,也許那時我們會比孩子更失落吧,不是嗎?
我不想告訴你,“寶寶長得很快的,珍惜和他相處的每一天,你就是他的唯一?!边@樣的安慰一定是出自沒有長期親自照料過寶寶的人,而且這種話只會讓我覺得自己更差勁。我只是想告訴你,“再堅持一下下,你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你就是好母親,只是你太累了沒發(fā)現(xiàn)而已!”
這個世上本來就沒有所謂好媽媽的衡量標準。所有太累了,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的你們,我想對你們說:
好媽媽也會對孩子發(fā)脾氣,但她們知道事后對孩子說“對不起”并且給寶寶一個擁抱;
好媽媽也會偷懶,但她們知道這是為了讓自己充電,可以更好地勝任母親這個角色;
好媽媽也會抱怨,但她仍然會堅持每天陪伴寶寶,給他們讀睡前繪本,讓孩子被愛深深包圍比任何外物都重要。
而最最重要的是,所有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的,你們本身就是好媽媽。只有好媽媽才會介意自己做的夠不夠好。只是請記住,成為好媽媽之前,你還有你自己。
請不要再內(nèi)疚自責,告訴自己,It'sok,我只是需要休息一下;
請不要事事親力親為,學會放手,學會請求幫助;
請不要再和其他媽媽比較,看看自己寶寶的眼睛,你就知道他有多愛你。
這樣的日子終究會結(jié)束的,而我們也會變得更加堅強。那時,如果我們遇見,一定會相視一笑,我們不僅成為了好媽媽,還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這些事你不幫忙,信不信孩子比你更有辦法?
來自一位寶媽分享的開心事。
小區(qū)里的幾個孩子約好了周末下午都去一個小朋友家畫畫,可是正好家里那天有些事情耽誤了,等到她帶兒子去那個小朋友家的時候,別的孩子們早就已經(jīng)在各自的位置上畫了一陣子了。
這位媽媽觀察了一下,桌子上應該很難再擠下一個人了。她有點替兒子感到尷尬,正想去跟平時和孩子玩的好的孩子商量,看能不能讓那兩個孩子給兒子騰出一點兒小地方。
這時候兒子小軒開口了:“哇,你們畫得都好棒啊。那大家都好好畫,我給大家評分好不好,畫的好的有獎品哦!哎,樂樂,你畫得顏色可真豐富……恩,彤彤,畫得好像啊……”
這位寶媽沒有想到,兒子一邊圍著桌子轉(zhuǎn)著一邊還一本正經(jīng)的給點評起來了。更沒想到的是,小朋友們還挺買賬,紛紛把自己的畫舉起來讓他給打分。
兒子一個下午都跟其他小朋友們玩得特別好,回家了兒子還一本正經(jīng)的翻出自己的玩具和零食,說要給小朋友們當獎品。
這位寶媽說,真的好慶幸自己沒有急著去幫兒子找位置。有時候孩子自己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真的比大人還要好。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自己的信任
這位媽媽的話,讓我想起了著名作家馬伯庸寫過的,他兒子馬小煩的一件趣事。
馬伯庸夫妻二人帶著兒子去園林博物館玩。博物館后面有個小山,被刻意做成了崎嶇盤折的樣子。對大人來說尚好,但是對孩子來說就有點難度了,如果一腳踏空,很可能要連續(xù)跌幾個臺階。
夫妻二人如林大敵,緊緊牽著兒子的手,兒子幾次大呼:“我可以自己走”,卻毫無用處。
“你們放開我!”
“別惹事!你忘記上次是怎么摔傷的?”在夫妻二人的合力鎮(zhèn)壓下,孩子稍微安靜了一會。
但是很快又用懇求的語氣跟爸爸說:爸爸,你相信我,我不會摔跤的。
馬伯庸對這句“你相信我”驚訝,畢竟之前兒子也沒用過這句話。再看看兒子的嚴肅的神情,也就不情愿的同意了。跟妻子很警覺的跟在后面。
兒子果然開始生龍活虎,雖然走得幾次有點搖搖欲墜,但是一直保持著興奮和自信。
直到走到了平地,更是興奮的高舉著雙手大喊:“看,我沒有摔跤吧?。?!”,比看十部動畫片還高興。
擔心沒有小朋友跟孩子玩、擔心孩子被孤立、擔心孩子走路會摔跤、擔心孩子照顧不好自己,幾乎是每個做父母的人的“必經(jīng)之路”。
太多太多的父母,無時無刻不關(guān)注著孩子,并且隨時準備著充當超人,為他處理各種大事小情。
可是有時候,我們的好心,恰恰成了阻礙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無形中讓孩子失去了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孩子們的成長,就來自于點滴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他所經(jīng)歷的所有的一切,共同組成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判斷和他自身的性格。他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越多,就越自信,他越自信,自己能做好事情的幾率就越大。
而讓他獲得自信的前提,就是父母愿意給他信任,愿意給他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機會。
你不與孩子“劃清界限”,孩子就永遠無法獨立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里的孩子今年讀高二,也是一所相當不錯的寄宿學校。
因為她女兒學習成績一直還不錯,有次見面我就說了一句:還剩下最后一年多,熬過去你以后就省心了。
朋友嘆道:“我怕我熬不過去了?!?/p>
這位朋友跟我說,孩子特別不適應學校,沒事兒就打電話回來跟她哭一頓。什么寢室里的人怎么怎么了,班里怎么怎么了,班主任怎么了,都是一些針鼻兒大的小事兒,女兒卻總是能跟她聊一個多鐘頭。
“我多希望她能把心思都用在學習上,別去想這些事兒啊。她從小到大都這么乖,現(xiàn)在卻一點都不讓人省心。”
我想我是可以理解孩子脆弱的,因為我的這位朋友屬于凡事都為女兒準備妥當,幫助女兒處理各種問題的家長之一。
還記得她女兒不大的時候,我們帶她出去玩,朋友就是對各種問題都幫孩子代答,一口一個小心點、慢一點的在后面保護著,并且隨時的叫孩子過來增減衣物……
如今孩子大了,一直庇護著她的媽媽有太多的事情都幫不上忙,出現(xiàn)問題也在情理之中。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特別粘著自己,依賴自己當做很光榮的事兒。也把能夠幫孩子解決問題當做是判斷自己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的標準。
這種心情當然可以理解,也有自己的理由。但是,無論你是否愿意承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段緣分,最終指向別離。他終究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的庇護,飛向更遠的地方。
若是不能護他一世安好,就必須給他足夠多的歷練,讓他自己獨立的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最終長出屬于自己的鋼筋鐵骨。
不要控制孩子,你來引導就好
也有不少爸媽們會問,不管孩子行嗎?我們家的孩子,讓他自己決定的話,作業(yè)非得拖到晚上十點再寫不可。
不管孩子當然不行,但是最好的管絕不是拿著教鞭在孩子身邊指點、控制,而是潤物無聲的引導和啟發(fā)。
伊能靜曾經(jīng)在書中分享過一件兒子小時候的事情。
兒子6歲生日,約了許多同學來家里過生日。其中有一份禮物是立體書,兒子拆開后,一個同學一直搶著書看,雖然那么多禮物,但兒子還是不高興了,跑進房間問我,說,他為什么不給我看,那是我的禮物。伊能靜想了想回他,你看看怎么做比較合適,心里會舒服?
1、搶回來,那本來就是你的,但這樣做那個同學會傷心生氣,不搶回來,你會傷心生氣,所以搶來搶去兩個人一定有一個不高興。
2、讓給他,但心里很生氣,以后不跟他做朋友,你多一本書,但少了一個一起長大的同學。書會看完,你長大了,可能就會看大朋友的書,但朋友會跟你一起成長,你們還有很多可以分享。
3、讓給他,因為你有那么多禮物了,都是同學的愛心。你開心的分享,知道同學沒看過,又不能帶回家,所以很想在這里看完,書是你的,你有很多時間慢慢看,這樣你會有書、也有朋友。
分析完后,兒子選擇了將書借給朋友。
把道理和規(guī)矩教給孩子,把適當?shù)倪x擇權(quán)利交給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斷和想法,這就已經(jīng)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父母了,而孩子也一定會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尊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網(wǎng)上曾經(jīng)有一個段子:“叫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做父母的,凡事為孩子考慮是一種本能。但是比起事無巨細的關(guān)心,孩子更需要的是獨立的能力和成長的空間,需要的是來自爸爸媽媽的支持和尊重。
畢淑敏說“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養(yǎng)出曠日持久的賞心悅目”,各位爸爸媽媽們,與其費力不討好的對孩子干預幫助,不妨偶爾放手,看看孩子自己的“英雄本色”。
“爸爸媽媽,當初你們干嘛不逼我?”
01
有一期《向往的生活》中,一個叫呂思清的男人火了。
這樣說也許有失公允:四歲學琴,五歲登臺演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并被譽為“東方第一人”……呂思清的簡歷,早已金光熠熠。
不過,在節(jié)目中,當琴弓搭上琴弦,一曲《梁祝》緩緩從他手底傾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淚光閃過。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眼淚,一分是被琴聲感動,一分是羨慕,還有一分,是為自己感到遺憾。
思清表演結(jié)束后,王迅技癢難耐,也“比劃”了一曲,但可惜的是,雖然動作很標準,水平卻判若云泥。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復感嘆:可惜我原來沒堅持;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后來不知道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后來特別后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xiàn)在是個特長……
其實,在場的幾個會拉小提琴的人:呂思清、大華(劉憲華)和王迅,差不多都是從四五歲起開始練琴的,然而幾十年過去,當初起點差不多的三人,一個成了世界級的演奏家,一個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yè),而另一個,甚至不好意思說出口自己喜歡小提琴,因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歡”。
而一旁什么都不會的Angelababy,則更加羨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后,她問大華:
“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劉憲華回答說:“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愿意嗎?”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后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xiàn)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p>
“是啊,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我小時候是放養(yǎng)長大的,什么都沒學?!?/p>
這時候,字幕上出現(xiàn)一行字,為什么當初沒人逼我?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很難先知先覺。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寥寥數(shù)語,說出多少成年人的心聲。
02
工作后,經(jīng)常聽到身邊的人有這樣的感慨: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也許我不會放棄學吉他;
如果當初媽媽逼我堅持學書法,我現(xiàn)在的字就不會丑到連簽快遞都不好意思;
如果當時堅持把游泳學會,那就不用花錢請教練教孩子游泳了
……
如果,如果,如果。
兒時的興趣,像一個個啃了一口就被隨手丟棄的蘋果,滾到角落里,慢慢腐爛、風干、消失。
長大后的我們,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長時,只能默默羨慕,默默遺憾。
記得公司里有一個女孩,平時特別安靜,除非涉及到工作上的溝通,否則很少說話,打扮得也極不起眼。在一群嘰嘰喳喳的女生中,她很容易被忽略掉。入職一年多,公司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叫不出她的名字。
直到去年年底的公司年會,她所在的部門差一個節(jié)目,領(lǐng)導把她推了上去,她也沒太拒絕,報了一個獨舞《愛蓮說》。
到了年會那天,她在臺上站定,聚光燈點亮,音樂響起的一瞬間,所有人都驚呆了——靈巧的舞步、柳枝般柔軟的身段,和音樂天衣無縫的配合……那一刻,你覺得那個沉默寡言的女孩完全不見了,臺上的人,裊娜婉轉(zhuǎn),舞姿行云流水,笑容落落大方,那晚,她成了臺上最皎潔的白月光。
而在臺下鼓掌的我,只能一邊羨慕,一邊后悔。
小時候,我也曾學過跳舞,自己纏著媽媽去報了班,學了三個月,又嫌累,哭鬧著不肯再去上課。媽媽雖然覺得可惜,但看我哭得可憐,也就沒有堅持。
不過,從那以后,每當班級匯演、公司年會的時候,都只能在一邊羨慕地看著別人表演,安安靜靜地當“分母”。
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懶,都在暗中標好了價碼。當時不經(jīng)意的放棄,最終成了生命中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而放棄了學跳舞,余下來的時間我又做了什么呢?——發(fā)發(fā)呆、淘淘氣,糊弄糊弄作業(yè),混日子而已。
最令人遺憾的,也在于此:既沒有所謂的快樂童年,也沒有一技傍身,回望過去,目之所及,不過一片茫茫。
這讓我想起了《精進》里的一段話: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后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尤其是這樣,沒人監(jiān)管、沒人逼迫的話,他會很容易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事,選擇最簡單、最快樂、同時也是最放縱的方式。
03
學特長如此,其實學知識也一樣。
從小學到高考,12年的學習經(jīng)歷,仿佛一場極其漫長的馬拉松,數(shù)不清的孩子會在中途掉隊。
這時候,很多父母會想:
算了,孩子不想學就不學吧,那些上了大學的也沒見多有出息;
孩子還小,快樂最重要,他愛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他對學習沒興趣,可能不是這塊料,大不了以后不吃這碗飯。
這幾年,有一種奇怪的“快樂教育”論調(diào)大行其道,認為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該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乍一看,這個觀點并沒有錯,甚至還很順應孩子的個性。
但是,孩子哪里懂那么多。
他哪里知道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多少苦,要經(jīng)歷多少生活的磨難。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認為順著他的、讓他想干嘛干嘛的就是好人。
其實,若說天性,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避重就輕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幫孩子克服這些,讓他成為更自律、更上進的人。
就像王迅一樣,一開始學琴時,也特別感興趣,練得很起勁,但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就不想拉了”。
孩子的興趣,對特長也好,對學習也罷,其實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里的一顆小火星,很容易熄滅,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勁,在孩子的意志動搖時,堅定地扶他一把。
此外,葉子老師還覺得,有時候,我們過分夸大了“興趣”的重要性,只因為孩子說沒有興趣了、不喜歡了,就任由他把自己銹成一塊廢鐵。
有一個兼職做家教的博士曾經(jīng)吐槽說:“有一個孩子都快20歲了,都高三了,還跟我說對數(shù)學沒興趣,我給你講講數(shù)學家小時候的故事?再給你培養(yǎng)興趣?”
其實更多時候,孩子不是因為有興趣才做得好,而是因為做得好,在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滿足感,才慢慢產(chǎn)生了興趣。就像劉憲華,原本不愛拉琴,直到12歲參加了比賽,嘗到了甜頭,才慢慢喜歡上。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懶、想放棄時,逼他不要半途而廢,堅持陪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期、中途的瓶頸期,并且在適當?shù)臅r候給孩子小小的鼓勵,讓他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個過程也許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夠一勞永逸。
更重要的是,我們逼迫孩子學習,最根本的目的,其實還不在于好成績,而是培養(yǎng)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保持專注的能力。
這些,遠比成績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沒理由相信,一個對待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孩子,會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
也沒理由相信,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的孩子,會在未來面對生活的考驗時,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孩子在學習中、成長中碰到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只不過,在長大后,放棄、失敗的代價要大得多。
現(xiàn)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后又有誰會一生陪在他身邊,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
媽媽們,不是你脾氣差,是你太累了
很多時候,對著孩子發(fā)飆你是不是很在行呢?
你把滿腔怒氣都發(fā)泄在這個小可憐身上,你總是有道理的,錯的都是別人,你毫無節(jié)制,直到把孩子說的無地自容,自尊、信心皆失,你才痛快地打住。
但看到孩子的淚水,你又心疼的不行。但自責并不能阻止你再次的發(fā)飆。怎么辦?!你真的是脾氣差嗎?
也許,是你太累了!
1做勤勞的媽媽,累!
中國媽媽常掛嘴邊的是“把你拉扯這么大我容易嗎”?!袄丁倍謽O形象地表達了養(yǎng)孩子的操勞辛苦。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買菜做飯,送孩子上學,下班后給孩子輔導作業(yè),深更半夜洗衣服。勤勞樸實,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賢妻良母的優(yōu)秀品質(zhì),怎能不累?
2做最無私的媽媽,累!
養(yǎng)房有房奴,養(yǎng)車有車奴,養(yǎng)孩子你是不是成了“孩奴”?有了孩子,你還知道自己是誰嗎?
很多女人都有這樣的感慨:當媽后沒了自我,變成了一顆只圍繞孩子轉(zhuǎn)的衛(wèi)星。與丈夫相處的時間少了,與朋友的聯(lián)系少了,與社會的接觸少了,業(yè)余的興趣少了。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單位組織的大多數(shù)聚餐和旅游活動,甚至放棄原本輝煌的事業(yè),無論是心甘情愿,還是被迫無奈,似乎只有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稱得上稱職的好媽媽。
3無時無刻不在保護孩子,累!
為什么在國際上總認為中國孩子獨立性差、依賴性強?西方養(yǎng)孩子以生存技能為本,而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guān)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傷害,所以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媽媽們越來越感嘆:這個社會還有什么值得信賴的呢?奶粉、護膚品、疫苗、校園……啥都不安全。不信任社會,所以,也不信任孩子。
4中國媽媽最擔心孩子,累!
中國媽媽隨時精神緊張。比如帶寶寶外出,中國媽媽常常不停地嘮叨:小心過馬路看車、多穿點別凍著,不要亂摸東西……在家里寶寶睡覺媽媽不放心,著涼怎么辦?出汗怎么辦?……
咱們小時候背著書包自己上下學的場景,如今已經(jīng)很少見到了。環(huán)顧四周,我們看到的都是校門前擁堵的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和車流。對孩子的擔心,是媽媽腦子里永遠無法擺脫的繃得最緊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5被責任心綁架,累!
中國媽媽為孩子付出的最多,把養(yǎng)育孩子當做人生最艱巨的“任務”來完成,并不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帶來的欣喜和樂趣。中國人看孩子是“環(huán)繞伺候”,大人們被小孩左右著,一會向東,一會往西,吃飯追著喂,穿衣哄著穿,吃個飯等于長征兩萬里,能不累嗎?
6控制欲強,累!
有專家認為,中國父母的最大錯誤在于,覺得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自認為美麗的圖案。所以,很多人會給孩子規(guī)劃人生,將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全部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將后半生的目標全部投入望子成龍的努力中。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如果孩子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決定,就是“叛逆”。
7喜歡攀比,累!
中國媽媽對孩子的愛,是眾所周知的。然而,“中國媽媽”有段時間卻成了貶義詞,令不少華裔學生煩惱,因為中國媽媽愛攀比。從大事到雞毛蒜皮的小事,中國媽媽總是要和朋友同事比一比。人家的孩子去學鋼琴,我的孩子也要去;孩子考了班級第二名,要問第一名是誰,并要孩子下次超過他??偸且詣e人為標桿,要子女去跟人攀比。
中國媽媽是世界上對自己最苛刻、對孩子最愧疚的媽媽!
西方父母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中國的父母總是自責。如果孩子外出忘了帶某個東西,孩子常常會埋怨父母:“都怪你忘了給我?guī)??!笔艿阶l責的家長通常也會連聲道歉:“對不起,媽媽一急就忘了,下次一定記得?!币驗槟溉闀r間不夠長,媽媽愧疚;因為工作忙不能陪孩子,媽媽愧疚;偶爾對孩子發(fā)脾氣,媽媽愧疚……
媽媽們,你能不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