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總愛和你講條件?知道真相后扎心了……
發(fā)布時間:2020-12-14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寒假最近,后臺經常有家長反映:孩子越大,越愛講條件。
“你不給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寫作業(yè)了!”
“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不走了!”
“再看半個小時電視,我就去睡覺?!?/p>
很多媽媽都很無奈,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里,都像個小販一樣在“討價還價”、“斗智斗勇”。
一、為什么孩子總和你講條件
1.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孩子愛討價還價,其實并不全是壞事。
在大人看來的無理要求,都是孩子內心真實想爭取的東西,這是他自主意識的開始。
而孩子開動腦筋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一過程,也是他的思維開始逐步成熟的一個標志。
這樣的現(xiàn)象通常出現(xiàn)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5歲后更加突出和明顯。
2.孩子可能在模仿父母
一開始,孩子喜歡“交換條件”都是和爸爸媽媽學的。
我曾經在餐廳遇見過這樣的一幕:一位媽媽拿著飯碗,喂孩子吃飯,但是孩子一直不配合。媽媽急了說:“你再吃一口,就把ipad拿給你玩一會?!焙⒆右宦牐ⅠR就吃完了飯。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一些家庭中經常出現(xiàn),孩子吃飯、喝藥、寫作業(yè)、考試都成為了一種交易。
“如果你這次考試考得好,我就給你買玩具?!?/p>
“如果你把作業(yè)寫完,再讓你看一集動畫片?!?/p>
“你把琴練完了,明天帶你去游樂園。”
倘若父母總以這樣的模式跟孩子溝通,孩子又怎么會不有樣學樣的,跟你討價還價呢?
3.父母沒有底線的妥協(xié)
曾經在《媽媽是超人》中,演員馬雅舒對孩子最常說的話就是:“不行”、“不可以”,但無論說再多的“不”,孩子們還是一樣,把她的話當作耳旁風。
女兒米婭想吃冰淇淋時,馬雅舒不同意,孩子直接躺倒在地,哭起來,最后馬雅舒妥協(xié)了,帶著孩子去了超市。
在菜市場,孩子剛吃完蛋糕,又哭著說要吃面包,馬雅舒一開始也是拒絕的,孩子見哭沒有用,便開始開始撒嬌:“媽媽,求求你了”,于是馬雅舒又開始妥協(xié)。
馬雅舒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xié)的媽媽。”
沒有底線的妥協(xié),沒有原則的退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和你討價還價,甚至用哭鬧“威脅”。
每個孩子是有自己的小聰明的,大多數(shù)的時候,他們的“條件”都是試探性的,甚至不是真的想實現(xiàn),只是想試探下爸爸媽媽。
如果父母越容易讓步,孩子就越得寸進尺。
二、講條件,不如和孩子談底線
孩子總和你講條件,說到底還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出了差錯。想要與孩子建立健康的溝通模式,不僅要有愛,也要講原則,守住底線。
如果小的時候,孩子哭著喊著要買玩具,不買就撒潑打滾砸東西,你同意了,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他依舊用這種方法來治你。
孩子偶爾談條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討價還價,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確規(guī)則堅持到底。
有些事不能討價還價。比如吃飯前要洗手、打游戲不能太晚、作業(yè)要按時完成等等,別怕孩子哭,如果一看到孩子哭就心軟了,立再多的規(guī)矩也無濟于事。
有些事可以適當讓步,孩子提的要求合理,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
比如平??偸枪苤⒆由俪蕴?,但孩子生日又收到很多糖果,這個時候可以和孩子商量一天吃幾顆,只要孩子提的數(shù)量合理,可以答應孩子,甚至可以夸夸孩子主動的自我節(jié)制。
父母用和善而堅定的態(tài)度守住自己的原則,孩子的自律和責任感,也會逐漸建立起來。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孩子為什么總愛和家長頂嘴?這些孩子說出了真相!
“我的女兒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最近就變了。我讓她往東她偏往西,越來越不聽話,而且還學會了頂嘴,真是氣死我了!”
這是來自一個家長的困惑,前線君相信很多家長都有相同的苦惱,其實孩子跟家長頂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今天前線君就跟大家一些孩子對自己為什么頂嘴是怎么回答的吧,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啟發(fā)!
我為什么要和爸媽頂嘴?
—言而無信—
上個星期,和爸爸約定好如果我作業(yè)完成了就帶我去迪斯尼玩??傻任彝瓿闪怂麉s改口說,等你考上班級前十名,考不上就別想了。我真的特別生氣,為什么你們大人這么言而無信……
—感到委屈—
其實,只有在媽媽誤會我時,我才會頂嘴。有次我只是想幫她分擔一點家務,不讓她很辛苦,不小心摔壞了碗。媽媽就過來向我大吼:“誰讓你洗碗了!有這個閑工夫還不去看書!”我感到很委屈,就向她頂嘴了。
—父母不以身作則—
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都沒有做到。讓我早睡,可他們在外面打麻將到凌晨才回家;讓我別玩電腦,我媽卻在電腦上看韓劇一看就幾個小時。
—父母霸道—
我覺得父母太霸道了。媽媽經常教訓我說:“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你小孩子懂什么?”我的天哪,這話也叫講理嗎?
—總拿我與別人比—
他們只知道打擊我,我媽反正就是有意無意的就說起別人家的孩子,隔壁的某某某得什么獎啦,考上重點高中啦巴拉巴拉的。為什么你們總是說別人的好?那你找別人的女兒做你女兒好了!
—頂嘴是表達想法—
在我們孩子面前,父母總覺得自己絕對正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其實,我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時候,如果不大聲“頂嘴”,根本沒有威力,我們就應該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討厭被命令—
我只是想把后半集的連續(xù)劇看完就馬上睡覺,爸爸堅決說不行把我電視關了,而且他總是用命令的口氣跟我說話,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讓我很不爽。
對于孩子的頂嘴現(xiàn)象,我們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權威壓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頂嘴背后的原因,積極引導孩子,并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個巴掌拍不響”,從以上幾個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頂嘴并非無緣無故的,父母也應當反思一下自己,認真分析產生的原因,多與孩子談心,了解孩子。
孩子頂嘴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一旦習慣成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長大成人后的人際關系的和睦。所以作為家長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引導。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沒法讓孩子有效地停止頂嘴的父母,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教育孩子時不免粗暴急躁,而這種不當?shù)奶幚矸椒ㄍ苋菀讉⒆拥男撵`,作為家長,應該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遇事冷靜,賞罰有度
作為家長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不要急躁,先要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決定處治方法,不搞連帶處罰,不翻舊賬。
賞罰前,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徹底信服。
主動了解孩子的意圖
在孩子頂撞你時,你應該問問自己:“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個小家伙想怎樣?”當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圖后,你就會理解為什么突然之間這孩子變得那么粗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助于父母緩和氣氛和自己的情緒。
提醒孩子改變說話方式
父母直截了當?shù)貙⒆诱f“不許頂嘴”,還不如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換一種口氣說嗎?”或者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說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父母也可以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注重言傳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父母自己都時常跟愛人頂嘴,跟老人發(fā)生沖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父母多多以身作則,平日處事平和,不急不躁,遇到長輩時言行尊重,孩子自然會聽從教導,而不再頂嘴的。
減少對孩子的溺愛舉動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溺愛的害處,溺愛可能造成孩子頂嘴,只有把對孩子溺愛的氛圍驅除了,頂嘴現(xiàn)象才能減少。
最好是全家同一陣線,如果孩子不聽話,明顯是不講道理地頂嘴胡鬧,大家都不理他,孤立他,讓他承受后果。而當他變得講道理聽話時,則要用鼓勵的言行強化他的轉變。
營造民主的家庭氣氛
為了讓孩子有話可以輕松講出來,做父母的不應該時刻以權威自居。不妨在家里營造出足夠的民主氣氛,誰說的有理就聽誰的,并且鼓勵孩子隨時講出自己的感受,隨時化解孩子的委屈。別怕你會沒有威信,其實你越這樣做,孩子越會理解和認同你。反之,如果父母總是以“大”壓小,長期下去,反而可能導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給孩子申辯權利
即便知道他們在狡辯,也要耐心聽他們把話講完,然后因勢利導,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他們選擇將功補過的辦法來彌補過錯,這往往是他們最樂于接受的。
先別惱!你知道孩子為什么不尊重你?
有這樣一類父母,跟孩子交流時習慣性的被無視,即使父母說得對也聽不進去,說錯了更會被駁斥甚至頂嘴,這樣的父母尊嚴個人根本無從體現(xiàn)。孩子們?yōu)槭裁床欢米鹬馗改??顯然這跟父母和孩子之間日常生活中的相處方式有關,許多時候是父母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父母需要平等的和孩子相處,但也要保持孩子對父母的敬畏之心。
記得自己小時候,如果哪個小屁孩不聽父母話甚至敢跟頂撞父母肯定會招來一頓痛罵或皮肉之苦,只要父母朝自己一瞪眼,我立馬老老實實該干啥干啥去,現(xiàn)如今我們當然反對父母靠武力來讓孩子屈從。
可現(xiàn)在,我在越來越多的場合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大聲跟父母說話,有的父母則更嚴厲訓斥回應,也有的則俯首笑臉相迎,這在老人眼里大人小孩都不像話,用他們的話就是“老的沒有老的樣,小的沒有小的樣”。那么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了?問題出在哪里?難道孩子的叛逆期不講道理是正常的?尼奇認為有一點是肯定的,孩子的成長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下面幾種情形會讓孩子不尊重父母:
不會接納孩子的負情緒
從心理角度來講,孩子發(fā)脾氣是發(fā)泄他自己的不滿情緒,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緒,哪怕孩子發(fā)脾氣的理由是錯誤的,父母要分析孩子發(fā)脾氣背后表達的需求,根據情況給予引導,借此對孩子進行是非教育。
負情緒宜“疏”不宜“堵”。哭鬧是孩子發(fā)泄情緒的本能,如果發(fā)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讓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緒。父母要保持冷靜的心態(tài),等孩子情緒穩(wěn)定點再和他講道理,千萬不要因為怕在外人面前“丟面子”而使用強制手段。
因為我們要學會一個耐心傾聽的父母,孩子亂發(fā)脾氣,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孩子小時候缺乏有效的情緒控制和合理的情緒表達能力。他用發(fā)脾氣的行為方式來告訴父母他的不滿、失望、恐懼等等,尋求父母的注意、幫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發(fā)脾氣解決孩子的發(fā)脾氣。
記得女兒上幼兒園時的一個晚上,女兒與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來,先是哭爸爸欺負她。哭著哭著,她突然極傷心地說:為什么我的工作總是做不好?這樣我才慢慢問出來她在幼兒園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會煩她不講理,就問不出后來的事情。
一切為了孩子的觀念
在中國當父母的有句老話很流行:我們活著不都是為了孩子么?因為中國人家庭觀念很濃,父母無條件為孩子做一切,特別是現(xiàn)在一家大多就一個孩子,家庭條件也好了,只要孩子開心又不是犯大錯誤的事父母都可以去做,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虧?,F(xiàn)在許多孩子的大事小情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全都包辦,稍不滿足就朝著大人發(fā)泄,慢慢的,就養(yǎng)成了孩子自我為中心,發(fā)號施令成了習慣。
父母自身問題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和孩子,孩子的語言行為許多都是從模仿開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當,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為折射出來。平時自己遇到不順的時候就發(fā)脾氣,夫妻間也經常吵架,遇到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就認為無理取鬧,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貶低、打擊甚至打罵孩子,長期以來孩子認為這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學會了。
父母經常讓孩子失望
現(xiàn)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做一些許諾,比如:答應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兒玩?孩子傷心難過時候或某些節(jié)日時答應給人家買好吃好玩的,但最后大人以種種理由沒有去兌現(xiàn)承諾,這讓孩子非常失望,負情緒積累就會發(fā)火表達不滿。還有的父母無視孩子感受在別人面前說他們的一些毛病,或者無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錯誤來教育現(xiàn)在的錯誤,讓孩子覺得自己全是錯導致情緒的沖動。時間一長就會經常與周圍的小伙伴發(fā)生沖突,不自覺的被排斥,孩子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慢慢會覺得孤獨,會使孩子的心理產生陰影。
最后來探討下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尊重的父母?我個人總結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首先給孩子樹立一個是非觀,什么是對的什么錯的,錯的事情聲音再大也沒用。這里父母首先也以身作則,當孩子做錯事情當心平氣和把道理講清楚,指出正確的方法和提醒以后該注意啥,而不是朝孩子大呼小叫,趁機跟孩子講道理:如果爸爸媽媽對你大喊訓斥你是否會更難受?你以后也不要這樣對別人;如果父母做錯了則認真給孩子道歉承認錯誤,慢慢的讓孩子知道與人相處的基本規(guī)則并尊重規(guī)則,懂得尊重規(guī)則的孩子就會尊重以身作則的父母。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嗎?
怎樣使孩子幸福我總以為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給她買許多玩具就會使她幸福,可有一次與女兒的談話,卻使我得以反省。我對女兒說,看你多幸福,有那么多的人送給你這么多的禮物??伤f,媽媽,我一點兒也不幸福,因為你不跟我玩。這句話震撼了我的心靈。是的,要使孩子感到幸福,決不是僅僅給她提供物質上的滿足,而更要與她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溝通,而在一起游戲,就是與孩子進行精神交流的最好的渠道。難怪科學研究證明,最有威信的,就是那些每天能擠出一些時間和孩子玩的父母。
把電視遙控器好好捏在自己的手里對于工作繁忙,疲于奔命的父母來說,把電視遙控器塞在孩子的手里,是一件最省心的事。可是有一件事,卻使我意識到電視遙控器塞在孩子的手里是多么不負責任的事情。有一天,女兒的老師告訴我,因為一個男孩不愿意跟我女兒玩,她就學著武打片的人物,“哈哈”地對那個男孩拔拳揚威,使那個男孩不知所措,大聲哭起來?;丶液?,我就問女兒,你知道打人是不好的嗎?她回答說,好人也要打人的呀,武打片里的英雄都打人的。孩子太小,她確實不能明辨是非。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圖省心,而讓自己的孩子被那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引入歧途。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著名人物之一,社會心理學家班圖拉在他的一系列的研究中,揭示了兒童的模仿行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兒童的模仿對象,不僅是身邊的成人,還有那些電影和電視等。有時,電影和電視中的主人公,對孩子的影響甚至超過兒童身邊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父母,我們就必須把電視遙控器好好捏在自己的手里。
每天抱一抱、親一親孩子在東方文化中,孩子一旦進入3歲以后的幼兒期,父母就很少去抱一抱、親一親他們了。然而,和孩子的肌膚接觸,對穩(wěn)定孩子的情緒,增進親子間的親情,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美國的“撫摸治療”協(xié)會,已證明了撫摸,對那些低體重兒和在母體中受到過驚嚇的新生兒有著很好的治療作用。每天定時定量的撫摸,使那些低體重兒很快增加了體重,受到過驚嚇的新生兒情緒很快得到安定。那么,到了幼兒期,是不是孩子就不再渴望與父母之間有肌膚的接觸呢?女兒的行為告訴我,他們依然渴望父母的抱一抱、親一親。有一次,女兒的畫被刊登在他們幼兒園的園報上,女兒興奮地把她的作品給我看。我就問她:你需要媽媽給你什么獎勵呢?她就指著自己的額頭,說:“Kiss!”我就輕輕地吻了她的前額,可她并不滿足,要我吻她50下。在孩子的心中,爸爸媽媽去抱她,就是對她的最高獎賞。
為人父母,也是人生學習的另一開端,這與其他的學習不同。其他的學習都是在掌握專業(yè)知識后,再獲得證書,持證上崗。而我們,是在沒有獲得任何證書的情況下,就被戴上了父母的桂冠而行使做父母的權利。因此,“怎樣做父母”的問題當??M繞心頭。在干中學,而孩子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育兒知識:孩子為什么不愛叫人了
禮貌是很多家長注重培養(yǎng)的一個好習慣,但是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場景一:“小甜嘴”不見了
明明今年3歲多了,以前可是小區(qū)里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們讓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人都喜歡得不得了,都愿意逗他玩,也會把好吃的、好玩的給他,摸摸臉蛋、親親他,明明很開心,我們也覺得很自豪。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明明變得不愛叫人了,爸爸媽媽要不住提醒,有時候勉強叫一聲,有時候做個鬼臉。對別人摸他臉很不喜歡,會生氣或不理別人。大家都納悶,以前的小甜嘴怎么不見了?甚至別人給吃的、玩具時,也不說謝謝。我有時挺生氣的,就批評他,說這樣做不是好孩子,大家會不喜歡他的。
場景二:不喜歡,就不理你
悠悠今年快5歲了,一向活潑開朗。以前在院子里或者電梯里碰到熟人打招呼時,她都會回應說“阿姨好”。但最近她有點奇怪,別人打招呼時她躲媽媽身后不吭氣,事后媽媽說,你看阿姨夸你衣服漂亮是喜歡你,你怎么不跟阿姨問好呢?她說我躲起來不讓她看我衣服,或者說我不喜歡她,她穿皮草,小動物多疼啊。上次去媽媽辦公室,因為半年沒來了,一個原來跟她挺熟悉的女同事見了她,走過來想攬她,她一下子躲開了,同事覺得有些尷尬。后來孩子告訴媽媽,她不喜歡阿姨的發(fā)型和眼鏡。天啊,她的理由好奇怪!
幼兒園接送的時候碰到別的小朋友的父母,人家跟她打招呼,她不喜歡的也不回應。
對待陌生人,悠悠倒是大大方方的,上公交車會跟售票員打招呼,在小區(qū)見到陌生的奶奶提沉東西時會主動說:奶奶我?guī)湍恪?/p>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為變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很“有禮貌”,但是長大之后有些孩子變得不愛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原因一:伴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
隨著孩子長大,觀察能力更強,注意力范圍更廣,他們會注意到原來沒有關注的細節(jié),對于一些成人的著裝、說話的方式、對自己的態(tài)度也有了更加明確的感知和判斷,如果有些作法讓孩子不歡喜,像場景一中,明明對別人摸自己的臉感覺不舒服,就可能因此不高興,因此會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不再熱情地回應別人。
原因二:伴隨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和別人的評價
一般孩子到了2歲多,開始形成“我”的概念,逐漸能夠分清楚自己和別人,對自己的外表、衣服等更加注意,同時對別人怎么看自己更加敏感。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識剛剛開始發(fā)展,對自己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感覺,因此別人一些無意的語言或行為就會給孩子不同的感受。例如場景二中成人夸孩子衣服漂亮,但孩子可能對自己穿這件衣服是不是好看還不確定,所以出現(xiàn)回避的行為。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體驗分化,對熟人的評價更在意
孩子3、4歲情感體驗迅速發(fā)展,體驗到更加復雜的情緒,如喜歡、愉快、生氣、厭惡、悲傷等,一些情感細膩、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會有更加復雜的感受。比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覺得阿姨穿皮草就是傷害小動物,所以會體驗到強烈的厭惡感。同時,由于熟人和父母接觸的機會更多,更容易把自己對孩子的看法和評價傳遞給家長,家長又會把這些話反饋給孩子。因此,孩子對熟人的態(tài)度會比較謹慎,而對于陌生人,孩子還是想給別人留下積極的好印象,所以反而在他們面前更容易出現(xiàn)打招呼的行為。
原因四:成人或家長某些不當作法的影響
很多孩子開始的時候愿意跟別人打招呼,但有時候成人只顧自己說話,忽視了孩子,還有的家長總批評孩子說,看看別人,嘴巴多甜呀!還有些家長覺得只有孩子“叫人”才是打招呼,但擁抱、揮手、微笑等也是打招呼的不同方式。
面對孩子打招呼行為的變化,家長要首先改變自己的行為。
一不要:在眾人面前強迫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愛跟別人打招呼,能給自己掙面子,別人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家長,所以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成為家長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長要覺察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當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時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長不要當眾批評或者強迫孩子,否則只會使孩子覺得沒面子,反而變現(xiàn)得更逆反。
二不要:強求孩子“表面順從”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有些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喜歡的人就不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迫于家長的壓力表面順從,但是內心有很不舒服的感受,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
很多家長往往見到熟人后,都會首先讓孩子跟對方打招呼,而沒有給孩子提供示范和榜樣,特別是有很多人的時候,孩子不知道跟誰打招呼,是一一打招呼還是一次就好了?因而會感覺很茫然。
因此,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跟別人打招呼,這樣孩子面臨的壓力降低,感覺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該怎么做。
二要:積極及時強化孩子的行為
孩子如果跟別人打了招呼,內心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贊賞和認可。因此,家長要敏銳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只要孩子表現(xiàn)出打招呼的意愿或行為,如叫人、身體靠近對方、微笑等,家長要馬上給予表揚或強化,不必局限于口頭肯定,也可以擁抱一下孩子,對孩子微笑等。
三要:通過游戲扮演角色,讓孩子體驗別人的感受
很多孩子對人的態(tài)度會受某些細節(jié)的影響,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的方式,讓孩子體驗不同人的感受,體驗不被別人理睬的尷尬,讓孩子能夠換個角度體驗。同時,可以在游戲中讓孩子模仿不同的人、動物,看看可以怎樣打招呼。游戲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較放松,有利于孩子將這些方法遷移到生活中。
什么是對孩子真正無條件的愛?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要教養(yǎng)一個情緒健康的孩子是個越來越難的工作。我們要對父母們說句滿懷期望的話:我們希望你能享受與兒女之間的親愛關系。
孩子如何才能覺得被愛
本書的焦點在于為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面—滿足兒女對于愛的需要。如果兒女覺得自己真的被父母所愛,那么在他們生命的各層面都會對父母的指導比較有反應。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在于幫助你的兒女對你所付出的愛有一個更深的記憶。當你表達他們能理解并能回應的愛語時,他們就能記住!
如果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我們必須學習表達他們的獨特愛語。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感受愛的特有方式。基本上,小孩子如同所有的成人一樣,會使用五種方法來傳達和感受愛。這些方法有: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及服務的行動。如果你家中有幾個孩子,那么很有可能他們每個人的愛語都會不同。因為孩子既然常有不同的個性,那么接收的愛語就可能會不一樣。通常,兩個小孩子會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愛。
“無論如何”都一樣地愛
不管孩子最了解的是哪一種愛語,他都需要你無條件地通過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表達。無條件的愛是一種引導之光,它可以照亮黑暗,并使父母知道自己的情況與如何教養(yǎng)兒女。沒有這種愛,教養(yǎng)兒女是令人為難與困惑的工作。在我們探討這五種愛語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無條件之愛的本質與重要性。
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要愛他們。亦即不管孩子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如何,還有最難的一點不管孩子的表現(xiàn)如何,都要愛他們。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喜歡孩子的所有行為,而是意味著我們對孩子要永遠給予并表示愛,即便他們行為不佳的時候。
這聽起來很像是在縱容孩子,絕不!只是要求父母先做第一優(yōu)先的事而已。亦即在采取任何有效的訓練和管教之前,孩子的情緒愛箱先要被填滿。一個愛箱充滿的孩子對父母的指導會有回應,而不會怨恨。
有些人深怕這會慣壞孩子,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孩子接受再多正確且無條件的愛也無妨。當然一個孩子或許會被缺乏訓練或不適當?shù)膼鬯鶓T壞,但這都是錯誤的訓練和給予所造成的。真正無條件的愛絕不致于慣壞孩子,因為父母給再多也不為過。
這些原則對你來說可能很難認同,因為它們與你先前習慣了的想法格格不入。情形若是如此,你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可能就不容易了。然而,你若能操練并了解到這些原則的好處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比較容易做了。既然你知道因為愛不同,會產生適應良好又幸福的孩子與沒有安全感、易怒、難以接近、不成熟的孩子之間的差異,那么請在這里暫停一會兒,做一些有益于孩子的事情吧!
如果你未曾這樣愛過孩子,在開始做時可能會有困難;但當你無條件地去愛,并在各種關系的層面中變得更會付出與愛人時,你會發(fā)現(xiàn)它具有令人驚奇的效果。當然,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你也不能期待自己能夠隨時無條件地愛別人;但當你朝著這個目標邁進時,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比較有能力去愛了。
不要以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很多媽媽會因為孩子而刻意減少對負面新聞的“攝入”,一方面是擔心孩子會因此而悲傷,另一方面也是擔心無從回應孩子對于負面事件的疑惑和問詢。
有一個媽媽在微信里記錄了她的孩子看了“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應:
在床上翻來覆去的兒子忽然對我說:“媽媽,人活那么久其實也沒什么意思對嗎?”隔了一會兒又說:“世界有第一天嗎?世界的最后一天又是哪一天呢?”
兒子這是怎么啦?是因為作為媽媽的我最近老在看“東方之星”的新聞嗎?對于孩子的問題,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間接受了我的情緒刺激,還好他說完沒多一會兒就睡著了。
世界不總是美好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到底需不需要對孩子屏蔽“負面”、“傷感”、“殘酷”、“黑暗”呢?
我想起了看過的一本書,《守護孩子安全一定要知道的17個方法》,作者是美國的心理學家麗貝卡·貝利和精神病護理資格護士伊麗莎白·貝利,她們在書中提到了類似的場景,是美國發(fā)生“911事件”后的一個家庭的故事:
有些家長以為可以讓自己的孩子與外面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隔絕,但是最終他們將無比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孩子竟然知道那么多信息。
我認識的一個家庭,父母對孩子封鎖了紐約世貿大樓遭攻擊的事情。他們家里沒有電視,但依舊小心翼翼,從來不在家中討論這則恐怖新聞。
一天下午,有架飛機飛過他們的房屋上空,孩子就問飛機上是好人還是壞人,顯然,孩子從別的地方聽說過飛機恐怖事件,這時孩子的父母才認識到應當與孩子認真討論這些他一知半解的事情,幫他理清思路……
家長不要自欺欺人,以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事實上,孩子對自己能夠接受到的信息格外敏感。比如像兒童綁架這樣的新聞,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和不適感比成年人要嚴重得多。即使是年紀很小的孩子,也清楚知道這類事件是發(fā)生在同齡人身上。家長可能不了解孩子的擔心,或者覺得很難開口和孩子討論這個話題。
所以,這兩位作者的基本態(tài)度是:不要以為可以讓孩子與外面的世界所發(fā)生的事情隔絕,同時作為家長要注意媒體對孩子的影響!
當孩子看到這類比較傷感、恐怖的新聞時,應該如何回應,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我采訪了宋慶齡幼兒園科研室主任徐冰老師,徐老師同時也是一個5歲男孩的媽媽。她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不用刻意回避
沒有必要刻意回避負面新聞,事實上父母沒有辦法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也許不會在家里了解,也有可能在幼兒園聽別的孩子提起,就像“東方之星”翻沉事件,有的幼兒園有新聞播報環(huán)節(jié),就有可能提到。
2.正面回應,認可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和你說起這個話題,父母回應的原則是正面回應、認可孩子的情緒,但要點到為止,不要再進行深入討論。
比如當孩子說“船沉了,死了好多人”,你要正面回應,認可他的情緒:“是的,這是一件很不幸的意外,有很多爺爺奶奶去世了,他們的家人一定很傷心?!钡挥迷俸秃⒆由钊胗懻摿耍吘箤W齡前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3.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懼感
如果孩子表現(xiàn)出他的擔心、害怕,家長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懼感。比如,遇到飛機失事的新聞,孩子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坐飛機了,那么可以和孩子聊聊,每年有多少飛機起飛、降落,發(fā)生事故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下暴雨后飛機會推遲起飛,這就是飛機的工作人員為了保障飛行的安全,飛機起飛前都有叔叔會檢查飛機的狀況。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表現(xiàn)出沉浸在傷感的情緒中,要通過傳遞正面、積極的信息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發(fā)生地震之后,可以和孩子討論,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去幫助在地震中受災的人;再比如在這次翻沉事件中,有幾個叔叔得救了,那么學會游泳就比較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安全教育中去。
5.家長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
家長收看此類新聞也要適度,注意媒體對孩子的影響,如果家長自己感到焦慮、沒有安全感,孩子也會被家長的恐懼感傳染。
那么具體到孩子說“媽媽,人活那么久其實也沒什么意思對嗎”這樣的問題,徐老師建議媽媽可以這樣回答:“如果活得時間長,可以多點時間實現(xiàn)愿望啊,比如你又想做宇航員,又想做消防員,你就可以做幾年的消防員,再努力做宇航員,那是多棒的事情!”選擇孩子喜歡的,他覺得有意思的事情說。當然,有時候也只是孩子一時的感嘆,你也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感傷,還是要具體看孩子的表現(xiàn)。
如果孩子本身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媽媽大條點也沒有關系,不用擔心是不是要回應孩子的每句話,因為孩子已經內心很敏感,如果媽媽亦步亦趨,反而強化了孩子。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當時沒有回應,但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后續(xù)表現(xiàn),這種負面情緒是不是持續(xù),如果持續(xù)就要幫助孩子疏導、消除他的恐懼感。如果孩子沒有再提,那么父母也不用再舊話重提。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徐老師還是建議“正面回應,點到為止”。
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好的事情在發(fā)生,也有壞的事情在發(fā)生,往往壞的事情似乎更多。如果有負面新聞出現(xiàn)時,我們會不會出于對孩子的“保護”,關掉電視。或者是因為我們擔心孩子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后,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孩子,但實際上我們不能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和孩子之間談論的話題也不可能永遠只是圍繞著我們自己這個小世界,當談到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時,我們是不是可以拿出一點點時間,想一想:
“我給孩子傳達了什么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形象”?我是否“鼓勵孩子以更寬闊的視角去認識當前發(fā)生的事情”?
你知道在小孩子的眼中愛情是什么樣的么?
什么是愛情?孩子們又了解多少呢?不妨看看小孩子眼中的愛情和婚姻是怎樣的呢?一組5至10歲的美國小孩給出了他們的答案。或許答案貌似傻傻的,但是……誰說小朋友就一定不懂事?或許他們看到了你所看不到的。
在西方情人節(jié)那天,孩子們給這一情人節(jié)賦予了新的內容。因為這是一個“愛”的節(jié)日,小朋友可以給自己的父母、親人、朋友送禮物,表達對周圍人的關心、愛心和友誼等,可以廣泛地交朋友,感受愛與被愛,體會分享的快樂。那么什么是愛情?孩子們又了解多少呢?不妨看看小孩子眼中的愛情和婚姻是怎樣的呢?一組5至10歲的美國小孩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合適的結婚年齡是多少歲?
“84歲吧。那時候什么也不用做,有好多時間彼此相愛?!暴ぉぶ斓?,5歲
“等我讀完幼兒園,就得開始考慮為自己找個妻子?!暴ぉ祝?歲
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是怎樣發(fā)生的呢?
“我聽人說,這和身上的味道有關。大人們都很喜歡用香水。”──簡,9歲
“我想大概會被一支箭之類的東西射中吧……應該不疼的。”──哈倫,8歲
愛上一個人的感覺會是怎么樣的?
“會像發(fā)生了雪崩,你得拼命地向前跑,不停地跑?!暴ぉち_杰,9歲
“如果會像學拼寫那么麻煩,我可不想試。太花時間了?!暴ぉだ飱W,7歲
外表重要嗎?
“如果你希望一個不是親戚的人愛上你,當然是長得漂亮點好?!暴ぉふ淠?,8歲
“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我長得應該算不錯了,可是沒聽說過有誰想嫁給我?!暴ぉぜ永铮?歲
“外表是不能持久的。你有多少錢才最重要?!暴ぉた死锼雇?,9歲
為什么戀人們總是手牽手?
“是怕戒指掉下來吧。那些東西很貴的?!暴ぉご笮l(wèi),8歲
愿意戀愛嗎?
“我還是很希望和人談戀愛的──只要別是在電視放《阿森一族》的時候。”(注:《阿森一族》是美國很受歡迎的動畫片)”──安妮塔,6歲
“就算你想躲起來,愛情也一定會找到你的。從5歲起,我就常常想藏起來不讓人看見,可是那些女孩老是能找到我?!暴ぉげū?,8歲
要成為一個好的愛人,應該有什么條件?
“起碼得會簽支票。就算你有好多好多愛,也得付好多帳單?!暴ぉ弁?,8歲
怎么讓別人愛上你?
“告訴她你有好多糖?!暴ぉぐ⒗首簦?歲
“請她吃飯吧。一定得是她喜歡吃的東西。我自己就很喜歡吃法國菜?!暴ぉぐ吞?,9歲
怎么判斷在餐廳里吃飯的兩個大人是不是在戀愛?
“看看是誰付錢。談戀愛的男人都愿意付錢?!暴ぉぜs翰,9歲
“戀愛的人總是我盯著你你盯著我,吃的東西都涼了?!暴ぉげ祭?,8歲
“戀愛的人準會叫甜品……他們心里準是很甜?!暴ぉた死锼雇?,9歲
當一個人說“我愛你“的時候,心里想著什么?
“她沒準在想:愛是愛,不過最好他能勤點洗澡,至少一天一次?!暴ぉっ仔獱枺?歲
人是怎么學會接吻的呢?“多看點肥皂劇一定有好處?!暴ぉP琳,9歲
應該在什么時候親吻自己喜歡的人?
“除非我有足夠多的錢,買得起結婚戒指和攝像機,否則我不會去吻一個女孩子。因為女孩子們總是想把結婚那天錄下來。”──吉姆,10歲
“我可不想在別人面前這樣做,會很害臊的。不過如果沒有別人看見,我可以考慮親一個好看的男孩……一兩個小時就夠了?!暴ぉP麗,9歲
愛情怎樣才能持久?
“多花一點時間,不要老是想著上班?!暴ぉ?,7歲
“別忘了她的名字……那樣會把事情弄糟的。”──羅杰,8歲
“接吻的本事很有用。就算你忘了清理垃圾,她也會原諒你的?!暴ぉぬm迪,8歲
你知道孩子幼小的心靈最害怕什么嗎?
孩子是簡單而又單純的,而我們大多數(shù)父母在焦頭爛額的生活中,忽視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注理解孩子精神世界,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1、父母吵架 ★★★★★★★★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
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zhí)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2、父母發(fā)脾氣 ★★★★★★★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fā)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fā)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fā)了火,發(fā)完脾氣后,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可能的話,發(fā)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3、偏心--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
《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yǎng)女。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fā)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xiàn)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
「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4、父母失信、撒謊 ★★★★★
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xiàn)時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xù)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xiàn),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shù)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xiàn),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xiàn)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xiàn)。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fā)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tài)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以沒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寶寶說明自己現(xiàn)在確實沒有空,并向寶寶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xiàn),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欲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于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fā)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愿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7、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源自于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
但是,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點。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
8、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