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女孩子為什么喜歡畫母雞?

發(fā)布時間:2022-03-05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寒假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作為父母的你們,應該了解兒童們大多都畫過雞。對孩子來說,畫雞滿足了他們對鳥的仰慕。由于雞不善飛,孩子又把雞和其它在陸地行走的哺乳動物畫成一家人,譬如雞和小貓小狗一起開會、旅行或爭吵。

女孩子喜歡畫母雞,這是她們在動物中找到的一個母親的形象。母雞在兒童畫中可以比貓狗表現出更多的母性和美麗。在孩子筆下,母雞像公雞一樣五彩繽紛。他們認為媽媽必然是美麗的。尾羽一根根地用彩色描繪,并柔曼地高高挑起。為什么母雞比其它動物更具母性呢?孩子們覺得那么多黃絨球一般吱吱喳喳的雛雞更惹人憐惜,更需要撫愛。撫愛它們的媽媽就是母雞大嬸———在民間故事中,母雞的角色常常是大嬸。這樣,孩子就把自己的處境移植到畫里,它所反映的道理乃是永恒不變的一個道理:幼稚者天生應該獲得愛撫。而這樣的畫(畫實為孩子心里的一個故事),使女孩子滿足了充任母親的愿望,她們喜歡模仿媽媽去當一個媽媽,去愛撫那些更加弱小的生靈。

在畫里,女孩子把母雞畫得像媽媽一樣美麗,而雛雞一律是聽話、乖巧的,譬如排著隊。孩子們的畫最有趣的,是母雞從未空著手。孩子把母雞的翅膀當作手。母雞媽媽的翅膀上,常常挎一個精巧的小皮包,這是年輕的媽媽上下班不可或缺的。有時,這只“手”還會拿2支冰淇淋或香蕉。孩子們在畫的時候,分明感到翅膀舉一只冰淇淋的困難,但仍然不愿把翅膀彎過來畫成手,因為這就不像雞媽媽了。她們寧愿讓雞媽媽艱難地舉著水果或一本書,自然這是一本講故事的書而不是數學的書,使它更像母親。

孩子們在雞的形象中也感覺到了翅膀包含的懷抱感,翅膀會隨時把孩子們摟過來。而男孩子畫的多是公雞,羽毛凌亂,傻傻地站在一旁,仿佛等著什么人來決斗。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為什么你不喜歡孩子哭?


為什么你不喜歡孩子哭?

“一聽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讓他不要再發(fā)出任何聲音。”

很多人在面對孩子哭時,常常會萌發(fā)這樣的情緒:

不想聽到孩子哭,聽到就煩。

于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

不許哭!不要哭!別哭了(制止)

哭什么哭?哭得煩死了!(厭惡、反感)

這么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你再哭,媽媽不喜歡你了!(威脅)

要哭你回房間一個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沒出息?。ù驌糇宰穑?/p>

可是,很少有人會抽絲剝繭地問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為什么會討厭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兒子八個月大。有一回不知什么原因,哭個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煩躁?。 彼f。

當時就像被孩子的哭聲點著了一樣,她的火氣一下子竄了上來,啪啪打了孩子幾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她也后悔得直掉眼淚。

“他的哭讓我覺得自己好無能?!彼髞砀艺f。

孩子出生后,她辭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為沒有人幫忙,她既要帶孩子,又要做家務,常常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她說最怕孩子哭,因為很多時候,她連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這種無力感讓她心煩、挫敗,甚至憤怒。

就像這位媽媽,很多時候,我們討厭孩子哭,就是因為我們缺乏“處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來,我們就覺得“麻煩”又來了,“無能”的感覺也隨之而來。

這時,我們發(fā)自本能地去保護自己的自戀,避免自己的“無能”,而不是去看見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撫孩子的情緒……

我們的應對方式就像文章開頭所描述的那樣——制止、埋怨、冷漠、威脅……

02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孩子笑,不喜歡孩子哭——覺得哭不好,笑才好。

說到哭就想到哭喪著臉、撕心裂肺等悲慘畫面,希望孩子盡快擺脫痛苦。

四歲的萱萱放學回到家,悶悶不樂。媽媽問她怎么了,她一下子趴在媽媽的身上哭起來。

媽媽馬上緊張起來:“寶貝不哭,寶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厲害,媽媽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寶貝,你想不想吃冰淇淋???”

“我們看動畫片好不好?”

“寶貝,我今天給你買了一本新書,你要不要看?”

經過各種哄,孩子終于停止了哭泣,媽媽也跟著松了一口氣。

看到孩子傷心難過,萱萱的媽媽擔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個愛她的好媽媽,我要讓她開心,我要把她帶離痛苦。”

于是,她想盡辦法討好,讓孩子遠離眼淚。

可是,她沒有去考慮孩子為什么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轉移注意力,將孩子帶離負面情緒。

她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媽媽為孩子好,但我們回顧一下這個過程,這里面更多的,其實是媽媽的自私。

孩子哭,媽媽會心疼、會難過、會緊張、會焦慮,而當孩子停止哭泣,媽媽是“松了一口氣”。

表面上,她是一個好媽媽,可實際上她是個自私的媽媽。

她是在用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來滿足自己“好媽媽”的體驗。

問題看似解決,但解決的只是媽媽的情緒問題。

孩子究竟為什么哭,是因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還是因為想要什么東西,媽媽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無從培養(yǎng)。

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孩子仍然只會用哭的方式解決。

03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

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孩子哭,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情緒表達出現了問題。

我女兒小魚小的時候,我也特別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馬上將這個聲音掐掉。

我看了無數育兒書,雖然懂得哭是一種正常情緒表達,可我在情緒上還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為什么。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來,我母親在旁邊說:“不許哭!”這個熟悉的聲音,讓我一下子想起來,我曾經就是那個不被允許哭泣的孩子。

小時候,有什么委屈難過,只要一哭,我媽媽就會馬上說:“不許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懼讓我忍著忍著,漸漸不再哭,也變得不太喜歡哭。

這段經歷,就像我心頭的一道小小傷疤,時不時發(fā)作一下,讓我感到陣陣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觸動傷疤的扳機,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對這種傷痛。

每當聽到孩子哭時,我的內心總會涌現一股憋屈,就像水管沖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只大手堵回去了。

母親對孩子的制止,讓我意識到,我的心里住著一個委屈、憤怒的小孩。

當我的孩子哭泣時,我內心的那些情緒被激活了,那個委屈憤怒的小孩也復活了,這讓我焦躁不安,情緒失控。

因為長時間的壓抑,我的情緒并沒有完全走出兒童期,在我系統學習心理學之前,我只會像個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樣對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04

很多人討厭哭,總認為哭是不好的——是軟弱的、羞恥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個地方哭。

在最近的熱門綜藝節(jié)目《幻樂之城》中,大張偉飾演了一個只會笑不會哭的人,他的臉上永遠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諷、被老板開除,也只會笑。

大張偉說:“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們要笑著面對,為了不哭大聲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開心、生氣、憂傷、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張偉的內心深處,究竟有多苦,從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說,他小時候無論怎么哭,他的家人都會像沒聽到一樣,無視他。就是為了讓他明白,通過哭鬧要挾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記是什么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里仍沒有一個人理他。

大人們都去睡覺了,他一個人坐在客廳里繼續(xù)哭。

客廳里沒有燈,很黑。就那樣,他一個人環(huán)抱著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沒人理他。

“從此,我就明白,我必須得不哭不鬧聽話,才能免除被拋棄?!彼f。

他時常覺得心里有一個洞,黑黑的,冒著冷氣,那是被拋棄的感覺。

兒時的他,害怕一哭就會被打罵處罰,害怕惹父母生氣,更怕失去父母的愛。

長大成人后,他在人際關系中處處退讓、犧牲自我權益,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在關系里乞討。

孩子哭,是在表達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說話。

一直說卻沒有回應,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滿足。

于是漸漸長成一個匱乏的孩子,一個匱乏的成年人,一個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真實感受和情緒的人,一個精神上傷痕累累的人。

05

我們總是將哭與負面情緒聯系在一起,但其實哭和負面情緒真的沒那么可怕。

電影《頭腦特工隊》講述了一個關于孩子情緒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歡負責快樂情緒的樂樂,卻討厭負責悲傷情緒的憂憂。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情緒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萊利,卻因為憂憂漸漸好起來。

正是憂傷讓萊莉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改變,以及她已經失去的東西。

我們總認為憂傷不好,但事實上,研究表明,悲傷與更高的生理沖動關聯,是在激活身體對失去作出反應。

其實,任何一種情緒,都不是拖累。

因為有了怒怒,萊利才可以敏銳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對待了;

因為有了怕怕,萊利才可以更快的遠離危險;

因為有了厭厭,萊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惡;

而憂憂的存在,是在引導萊利了解她正在經歷什么變化,她失去了什么,她到底怎么了。

所有這些情緒,使孩子們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的情緒表達。

就如同魚能游水、鳥會飛翔、人能感覺,我們有時會快樂,有時會憂傷,有時也會憤怒。

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的正常情緒,他們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悅、憤怒、高興、悲痛……這些情緒沒有高下、好壞之分。我們喜悅時笑容滿面、手舞足蹈,為什么憤怒時就不能怒發(fā)沖冠、捶胸頓足呢?

孩子也是一樣,有各種情緒,都應該允許被表達。

不一樣的是,大人們在經歷過生活的重重歷練之后,能夠很好地排解負面情緒,而孩子不會像大人那樣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討厭孩子哭了,更不要壓制孩子的哭。

要讓孩子們勇敢地釋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緒背后的真實需求。

不要試圖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與情緒,記得經常告訴孩子:有想法就訴說,有情緒就表達。

女兒為什么不喜歡我?


公公婆婆和老公帶著女兒走親戚去了,臨走了我實在沒心情就一個人留在家里,哭。

兩歲半的女兒,語言能力還不錯,基本自己的意思都能表達出來。正在為他的語言發(fā)展開心的時候,這兩天時不時跟我蹦出一句“哼,我不理你了”,或者“媽媽,我不喜歡你了”“我不喜歡媽媽”這樣的話,開始以為是開玩笑童言無忌,雖然多少有點不爽但是也就一晃過去了。

問題是昨天晚上她睡到半夜,半夢半醒的哼唧哭,我哄她居然推開我,迷迷糊糊的說了幾個字“不喜歡”,我立馬警覺了一下追問“你說啥?”這次小妮子在迷迷糊糊中清清楚楚地說了句“不喜歡媽媽!”

頓時不再覺得是童言無忌,心被刀扎一樣!累覺不愛啊……

所以我說“媽媽也不喜歡你!”背對她睡下,閉著眼淚水從眼睛縫里擠出。

早上起來還是郁郁寡歡,她幾次跟我說話都不想理她,沒搭腔。后來就干脆說“別煩我”“你不喜歡媽媽,媽媽也不喜歡你?!边@是氣話。

再后來說著說著就傷心了,面對女兒邊哭邊說,也不管她聽不聽得懂,“我哪里對不起你了,你那么不喜歡我”“我整天帶你,帶出個白眼狼啊”“我養(yǎng)你干嘛,你說說我養(yǎng)你干嘛!”這是我的心里話,我真的在想我養(yǎng)你干嘛!

可能真的是女兒跟爸爸親!爸爸整天早出晚歸還不定時出差兩三天,一天接觸的時間沒多少,可閨女就是跟爸爸親!晚上睡覺也喜歡摟爸爸,別人問“親媽媽還是親爸爸”,她也會說“親爸爸”。我是覺得爸爸就應該寵著女兒,所以有意無意灌輸不準他兇女兒,我可以兇,我兇的時候你更不能兇,給你扮演好爸爸的機會。

好了,現在就是爸爸完全成了好爸爸!媽媽就是兇媽媽!

由于工作性質,我雖然不是全職媽媽,但帶女兒的時間也非常多,尤其是年前兩三個月奶奶有事不在這邊,這幾個月我基本就是全職媽媽,偶爾帶她上班,其他時間帶著她吃喝玩樂,伺候她吃喝拉撒睡。

我承認我有脾氣暴躁的時候,一個人帶她想到沒完成的工作,她反復不聽話時我會偶爾爆發(fā)發(fā)頓脾氣,會揍兩下,但是發(fā)作完我也會后悔會反省,會跟她說"對不起寶貝"。

這幾天,老公勸我你跟自己女兒生什么氣??墒?,我跟別人氣得著嗎?別人說不喜歡我我無所謂,就因為是女兒,而且才兩歲半,她說這話我才傷心。就是最愛的人傷我卻最深!

俏媽說:

0-6歲的孩子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他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判斷了。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父母的態(tài)度應該是一致的。

一個慈一個嚴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在嚴和慈之間,父母要多溝通,達成一致,不能一個單嚴,一個單慈。

比如,有的孩子晚上貪玩不肯睡覺,他發(fā)現求爸爸可以晚些睡,求媽媽沒用,長久如此,孩子就知道“爸爸會滿足自己”。那么下次孩子想任性的時候,就會去找爸爸幫忙,導致媽媽的嚴厲也失效了,如果媽媽強制執(zhí)行,孩子自然覺得媽媽不夠好。

孩子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時間久了,父母的教育威信就會逐漸被孩子對利益的權衡所取代。所以,父母雙方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定要保持步調一致。

同時,媽媽也切不可因為女兒的一時“不聽話”,而大發(fā)雷霆甚至動手打孩子,而且還是2歲多的孩子。孩子總有搗蛋煩人的時候,作為媽媽一定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教育孩子不一定要用“罵”的方式,事實證明,往往火爆脾氣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加不聽話。

我常常看到一些媽媽使勁推開孩子:“走開,我不要你,這么不乖!”親愛的媽媽們,你知道這對孩子是多大的傷害嗎?孩子是不能打的,當您打了孩子,那當下孩子會認為你不愛他了,他非常害怕這一點。

另外,家里無論誰扮演“和事佬”,不僅要安撫孩子,還一定要告訴他為什么會被批評,解釋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并且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

最后,勸這位媽媽大可不必把孩子的話那么當真,更加不能因此冷落孩子甚至對孩子說氣話,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您的孩子不是不喜歡媽媽,而是不喜歡一個總愛命令人,而且會發(fā)脾氣的媽媽。

孩子們?yōu)槭裁聪矚g嘲笑別人


語言能力的增強也對嘲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七歲到十歲的孩子能夠表達較為復雜的思想,而且學會了把價值觀念附加到自己的觀察上去。一個幼童會天真地評論說另一個孩子超重了,而七八歲的孩子就會附加一個觀念上去,在這個例子中,這種附加是負面的,因為他們會說這個孩子笨手笨腳,這樣,一個超重的孩子就得到了一個標簽“胖傻蛋”。

嘲諷還給孩子以一種控制他人或控制局面的快感,嘲諷者很快地發(fā)現聰明的嘲笑會產生兩個結果,其他孩子的哄笑與被嘲笑者的反應,大多數孩子都承認他們嘲笑同伴主要是為了尋找樂趣。

7歲-10歲的孩童喜歡嘲笑他人是有原因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再因為喜歡同一種顏色或同一首歌而交友,相反,他們喜歡與外表相似、行為也相似的孩子在一起,嘲笑他人能使這些孩子團結起來,孩子們也用嘲諷來表達他們的競爭意識。在學校里,在功課與運動方面,孩子們經常要參加考試,以分出個上下,而嘲諷是顯示自己占了上風的最簡單方式。

語言能力的增強也對嘲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七歲到十歲的孩子能夠表達較為復雜的思想,而且學會了把價值觀念附加到自己的觀察上去。一個幼童會天真地評論說另一個孩子超重了,而七八歲的孩子就會附加一個觀念上去,在這個例子中,這種附加是負面的,因為他們會說這個孩子笨手笨腳,這樣,一個超重的孩子就得到了一個標簽“胖傻蛋”。

孩子為什么不喜歡上幼兒園?


孩子為什么不喜歡上幼兒園?

最近寶寶對幼兒園有些抵觸了,每到幼兒園門口就憂愁著不想進去,尤其是每每路上還唱著歌,一到門口看到出來的是園長或者是他們的搞管理的教導主任就馬上低下頭委屈的哭起來……

孩子上幼兒園將近一年了,后期比較適應了,不再哭鬧,有時候聽說不去幼兒園還會有些不高興呢。這幾天是怎么了?我細問寶寶,也沒有個清楚的答案,你是不是不喜歡園長呢?寶寶點點頭;那么張老師(教導主任)呢?“也不喜歡!她唱的小星星也不好聽!”前幾天寶寶曾經提過張老師給她們唱小星星很好聽……我想一定是有什么內因的。

這段時間幼兒園經常搞些“意外活動”,讓家長也很有些不快,先是搞征集笑臉活動,每個孩子送張照片參選,這個倒無可厚非,可活動過去沒兩天,突然給每個家長發(fā)下一本孩子的掛歷照!標價58元!這個事情很突然,完全沒有征得家長的同意,但是掛歷已經制作出來了,不要吧又不想孩子的照片被他們處理……很多家長被動交了錢。沒過幾天又要搞“參觀農科完奶?;亍被顒?,要家長和孩子一塊參加。這個我是知道的,每天下班回來小區(qū)門口一張桌子,就是農科院在推銷讓家長給孩子訂奶的……這兩項活動幼兒園肯定是有利益可圖的,我斷然拒絕了參觀奶?;顒?。我想很多家長也會拒絕,對于一個幼兒園來說太功利了吧!

幼兒園規(guī)劃不大,收費并不低,周末有一名加班老師收費20元/人且只管中午一餐飯,早上送孩子帶飯去教導主任還滿不高興,每每面對家長,園長和教導主任露出的笑容是滿園里最和藹最溫柔的,給人一種很放心的假像,其實園長是最功利的,在她的引導下,年輕的教導主任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今年開學發(fā)現老師全都換掉了,經了解原來去年的老師全都是從學校招的實習老師!看情形今年的老師們也都是實習教師!不過老師們雖面對家長不會露出那樣會應付的笑容,但在教學上比園長和教導主任對孩子盡的心力是最多的,比她們更加可信,相比之下反而讓人踏實一點……

曾多次跟園長交談過,園長與教導主任的教育方式,是中國現行的傳統教育方式,完全沒有照顧到個性化教育。首先教孩子的是要融入集體,服從團隊,忍辱負重……其次再告訴孩子你比別人強才最有出息……很多家長不也正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嗎?完全不顧孩子快樂與否。園長多次跟我反應:你的孩子太犟了,個性太強了!……我每每一笑,我并沒有想讓三歲的孩子套到許多的框架里,我想人生應當是快樂的,我愿我的孩子健康快樂!

孩子喜歡什么樣的家


曾有專家對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作了“你最喜歡什么樣的家”的調查。結果發(fā)現,孩子們對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經濟、物質條件,他們對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東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卻很關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最喜歡的家有下列幾種:

和睦、團結友愛的家。孩子們最喜歡爸爸和媽媽和和氣氣,不吵架,不斗嘴。全家老小和睦相處,讓家里始終充滿愛。

活潑、歡樂幽默的家。孩子們喜歡家里充滿笑聲和歌聲,希望父母能抽出時間和自己一起玩,做游戲或講故事。

求知、好學上進的家。孩子們說,看見爸爸媽媽每天晚上都看書學習,自己也愿意翻書看畫報。有的說,我的爸爸媽媽天天晚上不是看電視,就是打牌、下棋,亂哄哄,使我也不能安心學習。

文明、民主的家。孩子們都喜歡自己的家講文明、講民主、講禮貌,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有事能一起商量,每個人都能發(fā)表意見。

整齊、清潔的家。孩子們都希望有個干凈、整齊的家。孩子們還希望自己的父母在家里不要吸煙。

從以上要求中不難看出,孩子最關心的是家庭氣氛和對他們采取的態(tài)度。他們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在這種良好的家庭中生活,最利于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孩子為什么會喜歡反復讀一本書


導讀:孩子需要的不是閱讀本身,而是閱讀帶給他們的來自父母的溫暖時,我們既要感謝親子閱讀帶給我們和孩子溫存的機會,也要反思自己平時給予孩子的身體接觸和關注是否太少。

孩子反復讀一本書,是怎么回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分析一下孩子反復讀一本書的可能原因,然后再對癥下藥。

可能原因1:沒看懂

孩子反復閱讀一本書或者一頁書,有可能是對其中的一些人物、情節(jié)、關系沒有看明白,又不能從成人那里得到滿意的解答,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讀,試圖從中找到答案。

◆無需過多干預,可用建設性的討論來解決問題。

搞清楚孩子對什么不理解,和孩子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觀點。

有一陣,我兒子似乎對《布雷格的龍卷風》一書情有獨鐘,讀了很多遍,后來我才發(fā)覺他是對引發(fā)整個故事的龍卷風有一種既困惑又恐懼的心理。于是,我通過繪畫和身體動作幫他理解什么是龍卷風,正好《探索》頻道中在播龍卷風的節(jié)目,通過視聽等多種渠道,兒子了解到龍卷風原來是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生活在北京是很難遇到的。于是,心中的困惑和不安消解了,他也就不再停留在這一本書上,開始讀其他圖畫書了。

可能原因2:有需要得不到滿足

有一本關于女巫和掃帚的書,在一段時間內,兒子簡直是愛不釋手,并拒絕任何的新書。

原來,他是想得到一把女巫那樣的掃帚,可是,家里的掃帚無論如何也飛不上天,無所不能的媽媽恐怕也無法給他帶回一把能飛的魔法掃帚做禮物,所以他只好在反復的閱讀中想象自己也能坐著掃帚在天上飛。

孩子的泛靈論造就了他們可以上九天下五洋的浪漫氣質,也造就了他們光怪陸離的生活內容。不讓他們想象是不人道的,任由他們想象又是要付出代價的,于是我們用充滿了想象力和激情的談話來對付這種問題。

我請兒子說出魔法掃帚的好處,也說出魔法掃帚的壞處,比如下雨會被淋濕,屁股坐在棍子上會很痛,沒有靠背可能不舒服,風太大可能會迷眼等等,于是我們又開始想象用一種更好的飛行器來替代魔法掃帚,他想到了哆啦a夢的竹蜻蜓、魔毯、混天凌、筋斗云、飛機、火箭、宇宙飛船等等。我們還專門跑到游樂園去坐了快速旋轉的小飛象和緩慢旋轉的摩天輪,感受了不同的飛行狀態(tài),又一起回憶了坐飛機時的感受。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當我們發(fā)現孩子癡迷于一本書,首先要相信,這是個好現象,至少孩子是因為在思考,所以才會癡迷,但是,我們要盡快搞明白孩子癡迷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需要得不到滿足的地方,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談話,解決孩子的問題,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自己從書中走出來,投入到更廣泛的閱讀中去。當然,我們還能從中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為他添置相關圖書,讓他能夠有更多收獲。

可能原因3:需要來自閱讀之外的關愛

有的時候,孩子反復閱讀圖書,其實只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和關愛。父母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也許只有讀書的時候孩子才能在互相依偎的姿勢、親切緩慢的講述中體會到母親的體溫、父親的呼吸。于是,閱讀的內容變得無關緊要,而重要的則是傾聽和感受。

當我們發(fā)現,孩子需要的不是閱讀本身,而是閱讀帶給他們的來自父母的溫暖時,我們既要感謝親子閱讀帶給我們和孩子溫存的機會,也要反思自己平時給予孩子的身體接觸和關注是否太少。不要讓親子閱讀成為我們和孩子親密接觸的唯一機會。

相關推薦

  • 為什么你不喜歡孩子哭? 為什么你不喜歡孩子哭? “一聽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讓他不要再發(fā)出任何聲音。” 很多人在面對孩子哭時,常常會萌發(fā)這樣的情緒: 不想聽到孩子哭,聽到就煩。 于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 不許哭...
    2021-05-26 閱讀全文
  • 女兒為什么不喜歡我? 公公婆婆和老公帶著女兒走親戚去了,臨走了我實在沒心情就一個人留在家里,哭。 兩歲半的女兒,語言能力還不錯,基本自己的意思都能表達出來。正在為他的語言發(fā)展開心的時候,這兩天時不時跟我蹦出一句“哼,我不理...
    2021-04-03 閱讀全文
  • 孩子們?yōu)槭裁聪矚g嘲笑別人 語言能力的增強也對嘲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七歲到十歲的孩子能夠表達較為復雜的思想,而且學會了把價值觀念附加到自己的觀察上去。一個幼童會天真地評論說另一個孩子超重了,而七八歲的孩子就會附加一個觀念上去,...
    2022-03-22 閱讀全文
  • 孩子為什么不喜歡上幼兒園? 孩子為什么不喜歡上幼兒園? 最近寶寶對幼兒園有些抵觸了,每到幼兒園門口就憂愁著不想進去,尤其是每每路上還唱著歌,一到門口看到出來的是園長或者是他們的搞管理的教導主任就馬上低下頭委屈的哭起來…… 孩子上...
    2020-11-28 閱讀全文
  • 孩子為什么總喜歡拿他人東西 “老師,程把我尺拿走了。”“老師,我的橡皮泥被程拿去玩了”“老師,程把XX的卡片拿走了?!薄刻煳业亩吙偮牭胶芏嗪⒆诱f程的不是,不是拿這個同學的尺就是動那個同學的本子。天天教育不要拿他人的東西,可...
    2021-04-08 閱讀全文

為什么你不喜歡孩子哭? “一聽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讓他不要再發(fā)出任何聲音。” 很多人在面對孩子哭時,常常會萌發(fā)這樣的情緒: 不想聽到孩子哭,聽到就煩。 于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 不許哭...

2021-05-26 閱讀全文

公公婆婆和老公帶著女兒走親戚去了,臨走了我實在沒心情就一個人留在家里,哭。 兩歲半的女兒,語言能力還不錯,基本自己的意思都能表達出來。正在為他的語言發(fā)展開心的時候,這兩天時不時跟我蹦出一句“哼,我不理...

2021-04-03 閱讀全文

語言能力的增強也對嘲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七歲到十歲的孩子能夠表達較為復雜的思想,而且學會了把價值觀念附加到自己的觀察上去。一個幼童會天真地評論說另一個孩子超重了,而七八歲的孩子就會附加一個觀念上去,...

2022-03-22 閱讀全文

孩子為什么不喜歡上幼兒園? 最近寶寶對幼兒園有些抵觸了,每到幼兒園門口就憂愁著不想進去,尤其是每每路上還唱著歌,一到門口看到出來的是園長或者是他們的搞管理的教導主任就馬上低下頭委屈的哭起來…… 孩子上...

2020-11-28 閱讀全文

“老師,程把我尺拿走了?!薄袄蠋?,我的橡皮泥被程拿去玩了”“老師,程把XX的卡片拿走了?!薄刻煳业亩吙偮牭胶芏嗪⒆诱f程的不是,不是拿這個同學的尺就是動那個同學的本子。天天教育不要拿他人的東西,可...

2021-04-08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