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孩子間的矛盾糾紛
發(fā)布時間:2021-11-13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老師,他打我?!痹谟變簣@里,類似的告狀聲常常不絕于耳,幼兒之間大大小小的矛盾與糾紛(摩擦)接連不斷,經常有孩子淚眼汪汪的跑到老師面前尋求幫助,可是經過了解,無非是幼兒之間玩耍時一些輕輕的碰撞和一些隨意的比劃而已,很多淚眼汪汪的孩子只不過是看到旁邊的幼兒對自己用手比劃或者被輕輕地碰了一下就委屈有加,真正意義上的毆打其實很少。特別是小班幼兒,這種情況就更多。
那么,如何處理幼兒之間的矛盾糾紛呢?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實踐和體會。
一、注意觀察了解
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幼小的孩子,因為他們年齡小,特別是小班的孩子,還不能明辨是非,經常人云亦云,甚至會把想象與真實相混淆。所以,老師一定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及時了解真實的情況,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例1:戶外活動準備排隊時,李海昊和聶子涵互相抱在一起玩,越抱越緊,摔倒在地,子涵大哭起來向老師告狀說李海昊打他,海昊一臉驚慌趕緊向我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延伸讀
怎樣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糾紛
怎樣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糾紛
這天孩子們在區(qū)域里高興的玩著,我來回的轉著看,我發(fā)現圖書角里雨桐和小雨在爭搶書,她們都想看同一本書,我沒過去制止,看他們怎么處理,結果雨桐搶過來了,小雨撅著嘴不高興,過了一會,也許小雨不服氣,就又去搶雨桐手里的那本書,我想只要不打起來我看你們怎么辦,小雨終于搶過雨桐手里的書了,小雨抱著書扭轉著身子,誰也看不成,雨桐可能妥協(xié)了,她說:“我們一起看還不行嗎?”結果兩人就一起看了起來。
其實在平時的一日活動中孩子們之間經常發(fā)生糾紛,搞些摩擦是常有的事,有時很讓人頭疼,所以孩子發(fā)生摩擦時,先不過去參與,而是不動聲色地在一旁觀察,如果孩子自己解決了,就不再過問了。如果孩子自己解決不了,再幫助解決。這樣以來,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還鍛煉了他們?yōu)槿颂幨碌哪芰?,本著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留給孩子在自己親自處理和其他孩子發(fā)生糾紛的過程中,學會人際交往的本領;在與小朋友的爭執(zhí)中,慢慢體會與人相處的基本道理,學會面對小小的挫折。老師也要留心事情的發(fā)展,公正處理,及時給予肯定;對受欺負沒有得到公正待遇的孩子,給予幫助,爭取到應有的理解和正義。讓孩子們明白:與人相處,要友好,友善,禮貌,平等。
教育隨筆:如何對待孩子間的矛盾
教育隨筆:如何對待孩子間的矛盾
孩子們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玩著玩著就會發(fā)生一些沖突,小則拌嘴吵架,大則動手動腳。“自我為中心”是學齡前幼兒心理發(fā)展的一個特點。在這一心理特點的影響下,幼兒在相處時經常會發(fā)生爭吵和矛盾。由于孩子們的交往經驗少,彼此又不愿意謙讓,在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難免會發(fā)生小摩擦。以下是兩位小朋友吃午飯時的場景觀察記錄:
今天早晨吃面條,小蕊桌上灑出了幾根,“老師,是李佳儀搞的!”小蕊和佳儀坐在一組,中間隔了一位小朋友?!霸趺椿厥掳??”我忙上前詢問,只見兩人噘著嘴,滿臉的不高興,互不相讓,決沒有道謙的想法。了解后得知:小蕊說讓吳欣雅不要與佳儀做好朋友,佳儀一氣之下去動了小蕊的勺子,幾根面就這樣掉了出來。
吃完早飯后,大家都把小椅子搬到教室兩邊坐著看書,他們喜歡和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各自都有小群體。小蕊先吃完,搬小椅子坐在鋼琴邊上看書。佳儀吃完后把椅子搬到了小蕊的附近,然后對她說:“我不是來和你坐一起的,我是來跟你說對不起的!”小蕊看著佳儀,不說話,但接受了她的道歉,把自己的椅子挪了一下,接著佳儀就把椅子放在了附近,兩人一起看書了。
從矛盾的出現到矛盾的消失,只是孩子的一小段生活片段。從這一生活片段可以看出孩子們的成長,他們的真實想法。其實這個矛盾的起源就是孩子間的一句話,僅僅是一句話怎能讓一個孩子如此氣憤?這要說到孩子之間的關系。成人有成人的群體,孩子也同樣有自己群體,也就是他們的朋友。于是坐在一組的孩子就成為一個小小的群體。上課時,他們相互討論;做游戲時,他們互分角色;空余時開始聊天。雖說,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也常常會把這話掛嘴邊,但孩子的好朋友還是有一定界線的。佳儀想嬴得朋友的愛,欣雅就坐在佳儀的旁邊,要是真不和自己好了,那多沒趣。為此她為小蕊的話而生氣,停不了小蕊的嘴,只能另想辦法對付,于是就出現了一開始灑面條的場景。
孩子們的這一小段生活片段給我最大的啟發(fā)是:孩子們之間能自己解決矛盾。我們通常都是了解事情,幫助幼兒分清是非,然后就讓他們相互道謙。孩子們是口服心不服啊,通常老師們也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其實不然,佳儀的道歉是自發(fā)的,她想與小蕊在一起,也知道剛才的做法不太好會影響她們的關系,于是很自然的道謙,之后兩人又成了好朋友。
孩子之間的矛盾
時間:中午午飯時場景一:中午吃面。
小翔的桌上灑了一些面條,看到我走過來,小翔說:“老師,是天天弄的!”小翔和天天坐在一組,中間隔著菲爾。
我問:“怎么回事?”兩人都不說話了,嘟著嘴,互不相讓。
我又問了一遍,還是沒人說。
后來了解后得知:小翔和天天因為搶勺子,不小心將碗碰倒了,面條撒了一點出來。
場景二:午飯后。
吃過飯,大家把小椅子搬到兩邊,一般小朋友都喜歡和自己喜歡的朋友坐在一起,每人都有各自的小群體。
天天先吃完,坐在了魚缸旁觀察著魚兒。
小翔吃完后把椅子搬到了天天的旁邊,然后對他說:“我不是來和你坐一起的,我是來看小魚的!”天天看著小翔,沒說話,兩人剛坐一會兒,就嘰嘰咕咕的討論起小魚來了,接著兩人的小椅子也挪在了一起,邊看著小魚邊說著話。
反思:從矛盾的出現到矛盾的消失,只是孩子們生活的一個小片段。
我把它們記錄下來,是因為從這一瞬間看到了孩子成長的片段,看到了他們的真實想法。
從這個案例上看,這個矛盾的起源是孩子們因為搶東西,搶東西在孩子們之間是經常發(fā)生的一件事,孩子因為搶東西而感到氣憤,互不理睬是正常的事。
孩子之間也同樣有自己群體,也就是他們的朋友圈子,上課時,他們相互討論;做游戲時,他們互分角色;空余時互相聊天、說熱鬧。
雖說,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也常常會把這話掛嘴邊,但孩子們之間不會因為是好朋友就不會發(fā)生矛盾,他們發(fā)生矛盾后也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解決矛盾,重新贏得友誼,于是場景二的畫面就出現了。
這個案例給我最大的啟發(fā)是:孩子之間能自己解決矛盾。
但平常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幫助他們分清是非然后讓他們相互道謙,以為問題就解決了,其實孩子是口服心不服。
如果讓孩子們自己來解決問題,讓他們自然和好,他們之間的友誼會更加牢固的。
原來,孩子們的矛盾里也是有學問。
教育隨筆:讓孩子學著自己處理同伴間的矛盾
教育隨筆:讓孩子學著自己處理同伴間的矛盾
現在獨生子女居多,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凡是喜歡包辦,孩子的依賴性及獨立性及自理能力較差。在幼兒園這個群體中,孩子間的矛盾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孩子怎樣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作為老師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孩子的父母們,在遇到自己的孩子帶點小傷或者掛點小彩后,如何處理,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呢?這是我們經常遇到而又必須及時處理好的一個現實問題。
有一天,我在組織孩子排隊做操時,聽到隊伍后面?zhèn)鱽頎幊车穆曇簦瓉硎歉咩戩虾湾羞b發(fā)生了矛盾,我問她們原因,兩個人同時對我說:“她擠我?!薄笆撬葦D我的。”“她還推我了呢?!眱蓚€人你一句我一句搶著說著,我接著問:“為什么會擠到對方呢?你們有沒有聽到我整隊的口令?我已經讓大家保持半臂的距離?!边@時兩個人都不說話了,我又問:“你們兩個人都動手推對方了,這樣能解決問題嗎?”兩個人搖搖頭說:“不能?!薄澳乾F在應該怎么辦啊?”我問。這時兩個人都表示不再這樣做了,只是誰也沒有向對方道歉。
做完早操之后,我看兩個孩子都比較平靜了,就和兩個女孩兒說:“我們都是大二班的小朋友,發(fā)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出現矛盾我們就要想辦法去解決,但是不能動手,動手打人是不文明的行為,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可以找老師來幫忙,現在你們兩個握握手,還有好朋友?!闭f完,兩個人握握手,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們班還有一個叫李炑樊的小朋友。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游戲時發(fā)生爭執(zhí),我們沒有及時發(fā)現,他也沒有和老師說。結果第二天他的媽媽就來跟我們說,說有一個小朋友打他的頭。結果當著他媽媽的面,我把他們兩個叫到我的跟前,問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正當我要跟他的媽媽解釋時,他媽媽突然拉著那個小朋友問:“你們兩個是好朋友嗎?”他回答:“是。”“好朋友之間不因該打架,你們兩個既然是好朋友那就相互抱一抱吧!”兩個孩子在家長的教育下開心的抱到了一起。
我們作為老師,發(fā)現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一方面要告訴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禮貌的形為;另一方面,要教給孩子一些與人交往的技巧,如: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學會原諒別人的錯誤等。更要本著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留給孩子在自己親自處理和其他孩子發(fā)生糾紛的過程中,學會人際交往的本領;在與小朋友的爭執(zhí)中,慢慢體會與人相處的基本道理,學會面對小小的挫折。
老師還應該留心事情的發(fā)展,對于孩子間的公正處理,及時給予肯定;對受欺負沒有得到公正待遇的孩子,給予幫助,爭取到應有的理解和正義。讓孩子們明白:與人相處,要友好、友善、禮貌、平等。
孩子間的不友好行為是幼兒成長階段的正?,F象,教師和家長對此都要有正確的認識,真愛孩子就不要袒護孩子或者武力替孩子解決問題,要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有機會享受“矛盾”中的成長,學會在成長的路上解決矛盾,大人和孩子就會共同成長,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就不能代替孩子體驗。
如何糾正孩子說謊
孩子說謊是不能正確的對待自己言行、不誠實的一種表現,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也是成人深感頭疼。導致孩子說謊的心理因素很多,有時是記憶、想象等方面的錯覺造成的。孩子記憶的特點是具體形象,記憶的方法上以機械記憶為主:孩子想象十分豐富,有時把想象中的東西帶到言行中并與像是東西混淆起來,記憶錯誤和想象豐富都可以造成孩子說謊。對這種說謊是孩子的求悅心造成的,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為了討得成人的歡心、表揚贊賞而講了假話。這樣老師就要在意了,平時不要不適當的給孩子獎賞,也不要過頭表揚,要實事求是,適度表揚為主。有時候是孩子恐懼心造成孩子撒謊,孩子為了避免承認的責罵、懲罰,把自己的缺點錯誤遮蓋起來,編了瞎話。這種撒謊完全要從成人方面去找原因并加以避免。承認要正確的對待孩子的過頭行為,心平氣和的幫助孩子認識錯誤,不要動輒就訓斥、打罵孩子,而造成孩子為避免皮肉之苦而撒謊。有的時候有虛榮心和報復心造成撒謊,孩子為了自己的自尊心和面子而編造謊話,為了報復別人而亂說,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幫助他去懲罰對手。這種說謊成人經分析他不正確的思想,耐心地說理解釋,幫助孩子認識不說真話是不對的。成人要熱情的幫助孩子糾正說謊行為,使孩子明白說謊是不良行為,說了假話要承認,并努力改正,老師對這種表現要表示歡迎,今后還是信任他。當孩子說了真話,盡管他有再大的過錯,也要熱忱歡迎,表示諒解,這樣孩子會逐漸說真話。
化解孩子糾紛有妙招
我們從東營市實驗幼兒園了解到,幼兒園孩子之間的矛盾與糾紛是不可避免的,當糾紛出現時,作為教師有不少妙招來處理好這些糾紛,引導孩子解決矛盾。
據介紹,當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教師要先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先不過去參與,不動聲色地在一旁觀察。如果孩子自己解決了,就不再過問了,如果孩子自己解決不了,再幫助解決。
同時,作為教師也要留心事情的發(fā)展,公正處理,及時給予肯定,讓孩子們明白,與人相處要友好、友善、禮貌、平等。如果平時關系特別好的小朋友之間發(fā)生糾紛時,教師選擇適時介入,但不是干預。在較安靜的地方,讓發(fā)生沖突的兩個小朋友說出事情的原因和經過,讓兩個孩子都有解釋的權利,教師一定要讓感覺受欺負的一方發(fā)泄出來?!敖處熆梢杂眯睦韺W里的移情方法,創(chuàng)設游戲的情景,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巧妙地化解兩人之間的糾紛,使孩子的心理壓力得到釋放?!壁w老師說。
另外,東營市實驗幼兒園教師還經常教孩子與人相處的原則,教會孩子自我控制,使孩子初步懂得不侵犯同伴的道理。趙老師說:“可以引導孩子運用適當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習使用準確的禮貌用語,并且要懂得謙讓,做錯了事情,要勇于承認錯誤、改正缺點,平時多幫小伙伴,幫助別人,以后別人也會幫助你的?!?/p>
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導小班幼兒正確處理同伴間矛
每當孩子之間出現爭執(zhí)時,我的第一反應都是沖過去,詢問原因,然后告訴做錯的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接著再讓這個孩子跟另一個孩子道歉說“對不起”,另一個孩子就會說“沒關系”,最終孩子間的矛盾和爭執(zhí)就會得到解決了。這在我看來是幾乎正確的處理流程,而且應該是通用的。但當杰杰和小翔出現爭執(zhí)時,我突然發(fā)現這看似簡單一個處理矛盾的流程,其實中間還是有許多細節(jié)需要去考慮的。我們不能只滿足于達成一個“對不起→沒關系”的形式和雙方和好的結果,更應該關注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方式方法及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心理變化。
9月2日,也就是小班幼兒入園的第二天。這一天的上午,我在組織幼兒入廁后,讓他們回到座位上坐好。突然看到杰杰正在拉扯坐在小椅子的小翔,他還朝小翔揮起了小拳頭。原來小翔從廁所出來后誤以為杰杰的座位是他的就坐了下了,杰杰拉小翔他不走,杰杰就打小翔了。于是我蹲下來跟杰杰說:“打人是不對的,小翔不知道這張椅子不是他的,小翔不是故意的,我們應該說什么?”他不知道,我告訴他應該說“對不起”,然后我讓他跟小翔說對不起,可是他怎么也不說。于是我又跟小翔說:“這不是你的位子是杰杰的,自己的位子要認好,不能做別人的,知道嗎?”小翔點點頭說:“哦”。然后我又對杰杰說:“你看小翔多乖呀,他已經知道不能做人家椅子了,知錯能改就是好寶寶?你要不要當好寶寶?快點說‘對不起’,不說我們大家就不喜歡你咯?!本驮谖乙?guī)勸杰杰說對不起時,我突然轉念一想:為什么我一定要讓他說“對不起”呢?但我下意識地忽略了這個想法,只想著快點說對不起,不然我沒法想小翔交代了,他就要哭了,說了對不起就好了。終于杰杰含含糊糊地說了:“對…不…起!”我馬上讓小翔說沒關系。之后我讓他們會自己的位子上做好,大家一起又開心得唱起歌來。
本來矛盾解決了,我應該開心才是,但是我心里卻有一種不出來的滋味,好像被什么堵著了,有一種犯了錯誤后的感覺。之后我就意識到自己的處理是不當的:
1.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我沒有意識到小班幼兒還小,他們沒有能力分辨什么是錯、什么是對。當杰杰看到小翔坐在他位子上不肯離開,他就去打小翔,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相反他甚至可能認為小翔是故意坐在他位子上的。而我卻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告訴他們什么是錯,什么是對。
2.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不當。我為了達成讓杰杰和小翔和好的結果,忽略了解決他們矛盾的過程和在這一過程中方式方法的運用。我反復地規(guī)勸杰杰跟小翔說“對不起”,之后再讓小翔說“沒關系”,以為這樣矛盾就解決了,其實這僅僅是一個形式和結果。其實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尤其在他們剛剛入園的時候,可能還沒理解“對不起”和“沒關系”所表達的意思。我甚至在批評杰杰打人的行為時還帶有一點威脅性:“如果不說我們大家就不喜歡你咯?!?/p>
3.未考慮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我在處理孩子矛盾時,一味的依靠以往處理中大班孩子情況的經驗,而中大班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集體生活,能初步判斷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也能理解和自覺地說“對不起”和“沒關系”。我之前的做法沒有讓孩子真正理解對錯,真心的進行道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不管犯了什么錯,隨意的說聲對不起和沒關系,讓這一切都流于形式。沒有能讓孩子知其所以然,而是讓孩子盲目聽從,這樣當孩子以后再遇到與同伴發(fā)生矛盾時,他還是不懂該如何解決,就會產生先打,后說對不起的情況,這是我們在孩子中常會看到的現象。
這次的事件讓我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新教師在處理幼兒間矛盾時明顯的經驗不足,有時候還不夠細致,考慮問題還不夠全面,實際上我也應該跟孩子說:“孩子,對不起!”。這次我主要是對自己在處理幼兒間的矛盾時的不足進行了分析和總結,讓自己下次再碰到這類問題時不再犯這些錯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去看問題,放下教師架子與孩子真誠相處,避免做事只顧形式和結果。
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
又到了區(qū)域活動時間,孩子們還是像以往那樣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區(qū)角進行游戲,在我的一聲令下,很多孩子都一窩蜂地跑到建構區(qū),東東、奇奇、宇宇、晨晨全都搶著拿木頭積木,東東和奇奇拿著積木筐的一邊,宇宇和晨晨拿著積木筐的另一頭,誰都不肯放手。就這樣僵持了半天,其他的孩子都已經在那里玩了,但是他們還是站在那里奪積木。這時,宇宇看了看周圍,說道:“那這樣吧,我們四個人一起玩吧!”“可是積木那么少,我想搭一幢大房子呢!”奇奇說道?!澳且晃覀円黄鸫钜淮贝蠓孔影?”東東提議道。四個人都手握著積木筐,低著頭想了半天,最終,他們達成了共識,決定一起搭積木。在搭建房子的過程中,我看到他們有過分歧,但最終都在宇宇的調解下解決了,當活動結束的時候,他們用所有的積木搭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他們臉上漾滿了笑容。
孩子們似乎都對木頭積木情有獨鐘,每次晨間接待時間玩積木的時候,孩子們也會搶著選擇。雖然積木并不是很多,但這并不影響孩子們對木頭積木的喜愛。宇宇和晨晨是乘班車的,奇奇和東東也來得比較晚,所以他們一般情況下都玩不上木頭積木,所以今天的區(qū)域活動,他們才會不約而同的去拿木頭積木,而且誰都不愿意讓步。宇宇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孩子,當他發(fā)現大家這樣僵持著沒有結果的時候,適時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大家一起玩?!钡珕栴}接踵而來,人多積木少,很難分配。孩子們馬上又提出了合作搭大房子的想法,由此可見,教師平日讓孩子合作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因此,孩子們才會想到合作。雖然大家并不是最樂意的,但是他們也意識到這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就接納了。在合作的過程中,雖然意見有分歧,但是宇宇的領導才能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最終的作品是成功的。
其實在孩子們奪積木的時候,很多教師就會參與進去,幫助孩子們解決,但是我認為,大班的孩子,教師應該給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教師不要過早地介入。當然,教師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應該在旁邊觀察,在需要的時候給予引導。我們應該相信孩子,他們已經有能力解決矛盾,給孩子們機會,讓孩子們更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