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架起超越模仿的階梯
發(fā)布時間:2021-11-08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妞妞很喜興,雖然只有兩個多月大,可你逗逗她、沖她笑,她也對著你笑。
一天,姥爺抱著妞妞,繪聲繪色地對她說“啊——”,她就一臉喜氣地回答“哈——”,祖孫兩人如此“對話”長達12次之多。姥爺高興得逢人便夸贊妞妞的“壯舉”。
妞妞的行為是對姥爺的模仿,只不過她還不具備說話的能力,發(fā)出的聲音不夠準確,但不可否認的是,她對這個世界已經很感興趣了。
模仿——你聽聽寶貝怎么“說”
核心提示1:我也想交流
“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開始模仿爸爸媽媽的舉動,因為這些對我來說都太有意思了——借此和爸爸媽媽“說說話”!比如,媽媽在我眼前晃動奶瓶并張開嘴,我照著媽媽的樣子也張開嘴,立刻就能看到她的笑臉。所以,在爸爸媽媽吐舌頭、做出親吻的口型或拿著撥浪鼓搖晃的時候,我也學著‘照方抓藥’?!?/p>
寶寶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為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它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把你當成了偶像,絕對信任、愛你沒商量。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當你把寶寶擁在懷里,他同時也緊緊地抱著你,實際上是通過模仿傳遞他對你的愛,就像你愛他一樣。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你和寶寶的交流實現(xiàn)了,彼此都獲得情感的滿足。
核心提示2:我和爸爸媽媽一樣能干
“每次看到爸爸媽媽拿起一件東西又放下,我別提有多羨慕了!幸好,我6個月大以后也能抓起響聲玩具、攥緊,再松手扔掉,一次又一次,真是有意思。我還能趁姥姥不注意把她洗好的葡萄拿來捏,用手使勁一攥就流出好多水;或者學著爸爸的樣子把塑料紙揉搓成一團,聽聽我自己親自制造出來的響聲;到我15個月大的時候,就能拿起梳子,一下一下、像模像樣地學著媽媽的樣子梳頭了,真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瞧,我能和爸爸媽媽一樣能干了!”
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6~9個月的寶寶理解他人行為的能力有了比較大的發(fā)展,而且有了“行為導致結果”的意識,雖然還不清楚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但他們已經開始把事物與目的結合起來。此時,模仿可以起很大作用,并帶給寶寶一個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哦,原來生活是這個樣子的!孩子是從模仿中學習各種技能和語言的,他們最先獲得知識、認識世界、逐漸產生自我意識的一個途徑就是模仿。
核心提示3:我不是孤孤單單的
“我想知道自己怎么和別人相像,別人又是怎么和我相像。于是我喜歡把自己和其他人做對比,模仿他們的所作所為。比如:把媽媽的圍巾纏在自己的脖子上、再挎上個小挎包;或者拿起遙控器當手機,學著爸爸的樣子打電話。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和爸爸媽媽是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我不愿意自己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
孩子非??释约耗軌蛳袼鶒鄣娜四菢樱谶@種愿望的驅動下,1歲半以上的寶寶不僅模仿親人,還模仿身邊的小朋友、電視中的人物,只要他們喜歡,就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而去“迎合”他人。
核心提示4:我知道了媽媽的心情
“我不高興的時候媽媽沖著我笑,我的不愉快一下子就被趕跑了。媽媽的表情真是豐富呀:她快活我跟著快活、她驚訝我跟著驚訝、她緊張我也害怕、她生氣的時候我的心里也不痛快……一句話:模仿,能讓我感受到媽媽的心情?!?/p>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寶寶在模仿父母的表情時,其大腦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原使能他推己及人,從而體會到父母的心情。也就是說,通過對身邊人表情的模仿,寶寶學會了善解人意。
模仿——讓寶寶“步步高”
寶寶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開始了對爸爸媽媽全方位的模仿,其模仿能力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而你要做的,就是為寶寶提供一個良好的“模仿環(huán)境”,自己不做“壞榜樣”。
●給寶貝一個正面的回應
模仿寶寶的行為實際上是向孩子傳遞一種肢體語言,是表揚和認可寶寶的一種很好的方式,當父母模仿孩子的時候,他將感到自己得到了爸爸媽媽的尊重和認可。所以一旦寶寶有了好的舉動,比如把自己的小被子蓋在娃娃身上,你千萬不要吝惜學著他的樣子做一做,寶寶會從中受到鼓舞。而當寶寶模仿了父母好的行為,比如揀起地上的廢紙扔進垃圾箱,你的微笑、擁抱和夸獎則是對他最好的鼓勵,能激勵他繼續(xù)努力做得更好。
●架起超越模仿的階梯
模仿使寶寶的幻想變得豐富、使他的世界充滿神奇。所以,當寶寶拿著話筒模仿電視上的歌星唱歌的時候,他儼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歌唱家;而當他學著超人的樣子幫助被別人欺負的小朋友時,他將在模仿中培養(yǎng)出自己的正義感。你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及時的鼓勵和恰到好處的指導,比如說清楚歌詞或給出具體的幫助小朋友的方法。
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爸爸媽媽應該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教孩子模仿,比如畫畫,這樣既豐富了孩子的認知經驗,又能讓孩子在模仿中學習本領。但是,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重復畫一種小動物,比如小兔子或小蝸牛,千萬不要責備他繪畫的單一和沒有進展,而是給他時間,耐心地等待他自由地畫。說不定哪一天,他就能畫出一對快樂的蝸牛母子,蝸牛媽媽馱著小蝸牛一起嬉戲。因為,他有可能從袋鼠媽媽和袋鼠寶貝身上獲得啟發(fā),也想讓蝸牛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到處去旅游!
無論如何要相信這一點:寶寶對正確的事物模仿越多,積累的生活經驗就越豐富,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就越開闊,創(chuàng)造的靈感就越活躍。
●好“范本”成就好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尊重他人、愛護他人,那么在帶著寶寶外出時我們就該主動和碰到的熟人打招呼。其實,與其一遍一遍地把規(guī)矩講給寶寶聽,不如直接做給他看。給孩子一個好的“范本”,作為模仿的依據,這種“正”強化的結果是鞏固了寶寶好的行為,最終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寶貝驚人的模仿能力,是他身心快速成長的催化劑。
繞開這些錯:
●無意中做了壞榜樣
假如爸爸媽媽明明是為了寶寶好,但情急之下忽略了自己的表達方式:言辭不夠文雅、態(tài)度過于激烈,那無疑是以他們的“好心”做了壞榜樣。因為,“粗暴”的形象一剎那就在寶寶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在愿望得不到滿足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最先“反射”到大腦的解決方式就是以同樣粗暴的方式對待周圍的人——小寶貝還不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好的壞的統(tǒng)統(tǒng)兼收并蓄。因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要時時牢記的。
●不好的模仿也好玩
寶寶用他稚嫩的手指頭夾著一支筆或是一根細長的餅干做出吸煙的樣子,讓你覺得很好玩,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夸他“真聰明,學啥像啥”。如果你真有這樣的言行,那就是對寶貝的誤導!因為你的關注、你的表揚,孩子會模仿得更起勁,日后很可能從爸爸的香煙盒里小試一番。對付孩子不良模仿比較好的方法是“冷處理”——得不到回應,自然失去了再次嘗試的熱情。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我只是為孩子搬梯子的人!
我從沒有給孩子刻意教過1個漢字,但是6年來我堅持不懈地每晚的讀書活動,令孩子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認知能力,在自由的閱讀中不自覺得到提高,孩子的知識面不斷擴大,從恐龍到南極企鵝,從西伯利亞到熱帶叢林,從太空到地下,從植物到昆蟲,從中國地理到世界地理,從春秋戰(zhàn)國到希臘神話,他自由地吸收著養(yǎng)分,在沒有任何強壓下,為他愛好自然、科學、歷史、地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不反對孩子接觸電腦,每天只是控制時間,因此孩子可以自己上網在google上查資料,喜歡在網上畫畫,喜歡在網上找他喜歡的動畫片,喜歡玩《星際爭霸》,還自己建立雅虎郵箱給爸爸媽媽寫信,喜歡在MSN上聊天,喜歡在淘寶上選玩具。每一個新奇的事情,孩子都喜歡去try。
當孩子2歲多的時候,我有幸看到一篇文章,上面寫道,最好讓孩子大腦空空,然后激發(fā)他自己去獲取知識的激情,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我至今依然覺得我一直為此而受益。所以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并沒有刻意去認字,而是盡可能讓他多關注圖片,因為我相信圖片帶給孩子的信息量遠遠大于漢字。
孩子并不喜歡鋼琴,但是為了讓他長大能夠懂得藝術欣賞,于是我告訴他,媽媽只是想為他打開一扇通往最美麗世界的窗戶而已,于是孩子堅持了下來。
我尊重孩子每一個決定,從來不輕易對他說“No”,這樣只是希望給孩子更多自信。因為我不是孩子的決策者,只是那個為孩子搬梯子的人......
以后的路還很長,孩子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如何做一個好母親,對于我也是一個終身難題。
孩子,就讓媽媽與你一起努力吧!
我們?yōu)楹巫尯⒆釉交钤接魫?
有人問成功是什么,我覺得成功就是過上自己愛過的生活,同時心靈充實。富有并快樂是成功,清貧但充實也是成功。如果財富名聲帶來喜悅我們就去追求,如果閉門思考帶來快樂就讓我們獨處。成功不是在別人眼里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是在自己心中你是不是一個被自己承認的人。今天陽光燦爛,祝你心情愉快!
溫家寶說:“中小學教師非常重要,有些國家讓最優(yōu)秀的人教小學。要像尊重大學教授一樣尊重中小學教師。要注意提高教師特別中小學教師的待遇。”過去中小學有陶行知和朱自清這樣的老師,現(xiàn)在很少了??偫碚f要提高老師待遇,很好,但除了待遇,中國老師更需要提高修養(yǎng)、學問和人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碰到一個學生,自認為特有才華但找了幾份工作都被拒掉了,我見了后感到他身上有一種氣息讓人不舒服,言語尖銳不留余地,神態(tài)孤高沒有耐心,能感到他有點才氣,但我也不敢用這樣的人,有才華不受人歡迎就會懷才不遇,有才華受人歡迎才是真正的才華。語言溫和不等于沒有個性,外表溫和不等于沒有傲骨。
有朋友問讀書,個人體會,書有三種讀法,第一種泛讀,也就是各式書籍廣泛閱讀,只會其意,不求甚解;第二種精讀,有些你覺得很好的書可以認真多讀幾遍,比如林肯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就讀了好幾遍;第三種背讀,對于那些經典著作,要以背誦的態(tài)度去讀,邊讀邊理解邊背,比如《老子》等。可惜我自己還沒有認真讀書。
有個家長在我的博客留言,轉給大家看看:“我的兒子6歲了。寫完作業(yè)他問我,你在干什么?我說,在看怎樣教育小孩子的書,你呢?他沒事正在吃黃瓜,我說幫我拿一個,他拿來后,我第一次說了‘謝謝’。他‘驚恐’地看了看我。我心里暖暖的,作為父親應該這樣?!?/p>
我們處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我們首先必須學會寬容,允許不同的思想和行為存在,擁有蔡元培“兼容并包”的胸懷;同時,我們還必須有自制力,因為我們思想和行為的自由是以不損害別人的自由為前提的,因此我們必須在充分尊重別人自由的前提下來思想和行動,應該是同一個世界,和平地擁有不同的夢想!
優(yōu)美的結果多是在枯燥和痛苦中得來的:流利的英語,反復練習的過程十分枯燥;優(yōu)美的芭蕾,演員的腳尖全部磨出血泡;迷人的體操,留在運動員身上的處處是傷;動聽的旋律,當初不知拉斷過多少琴弦;但是枯燥和痛苦本身并不能保證優(yōu)美,最后的優(yōu)美和出色是因為有堅韌的精神和一顆堅持的心。
擁有值錢的東西不如擁有值錢的才能。我有一個畫家朋友,從來不存錢,需要錢時就畫一幅畫,畫就變成了錢。他說:“人生最愜意的莫過于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為物質所累,還能用愛好換錢。”確實,你就算擁有金山也有可能丟失,但擁有才能走到哪里都能帶著,別人可以偷取你的物質,但沒法偷取你的才能。
鄭板橋在去世前給孩子留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碧招兄貜土诉@句話,把靠祖宗變成了靠父母。我在《贏在中國》節(jié)目點評時曾說:既靠天也靠地、還要靠自己。靠天靠地是利用資源,靠自己是主動奮斗,一個人能夠利用資源,還能主動奮斗,離成功就不遠了。
一棵樹種在大花壇里,本來枝繁葉茂,慢慢卻枯死了。怎么就死了呢?原來花壇是個封閉的水泥池,樹長到一定程度根部不能深入泥土吸收養(yǎng)分,不能舒展成長,最后就郁悶而死了。很多家長培養(yǎng)孩子,就像種這樹一樣,限制孩子發(fā)展空間,結果孩子越活越郁悶。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足夠自由的空間。
為什么越乖的孩子,長大后越痛苦?
看這篇文章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我侄子今年八歲。暑假在我家住,因為受綜藝節(jié)目和同學的影響,他很想去體驗一下玻璃棧橋。
我告訴他,只要他在一個月內,認真地把暑假作業(yè)做完,且保證85%以上的正確率。我就帶他去。我的要求很明確,怕他耍小花招。
侄子的學習成績一般般,要達到高正確率,必須很仔細很認真地去做每一個題。那一陣他電視也不看,iPad也不玩,起床后就認真寫作業(yè)。每一個題都做得工工整整,無刺可挑。他似乎生怕我會以其它理由取消這次的計劃。
這一切在表姐的孩子來我家后被打破了。在飯桌上表侄兒聽說了我們的“玻璃棧道約定”,就嚷著要去。表姐告訴他,想去的話就要像弟弟一樣認真完成作業(yè),作業(yè)做好了我就帶你去。
表侄一聽就不高興了,直接把筷子拍在桌上。他馬上整個人躺到地板上,哭著滾來滾去,嚷著就是要去玻璃棧橋,就是要去,馬上就去。任我們怎么勸都無動于衷,他一邊蹬腿,一邊哀嚎。表姐無奈,只好答應帶他去,明天就去,作業(yè)先不寫。
侄子看到這些,默默地走進了自己的房間。過一會兒我進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正坐在床頭傷心地哭泣。
那一刻他雖然沒說什么,但我懂他傷心的原因。因為我從小也是一個試圖以懂事來討好成人世界的孩子,我明白他那一刻的委屈和嫉妒。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認真完成任務,遵守規(guī)則,用完美的表現(xiàn)來爭取糖。
他們壓抑自己的欲望,小心翼翼地去討好大人,卻完全沒有哭鬧的孩子“嚷一下”效果好。
懂事的孩子,總是乖得讓人心疼。
“懂事”和“乖”
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昂⒆悠綍r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里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夸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現(xiàn)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guī)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贊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xiàn)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xiàn)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后反而心理問題越多?
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于“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乖”意味著討好大人
忽視真實的自己
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蹦棠虧M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p>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
我從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后,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吹介L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被蚴恰霸龠@樣做我就不愛你了?!焙⒆诱0椭劬?,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著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曾經有一位媽媽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入幼兒園時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后卻出現(xiàn)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為什么?
我直截了當的說:“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愿意去幼兒園。
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么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
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墒?,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泄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后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泄。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yǎng)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越“乖”的孩子
獨立能力越差
為什么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yè)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復制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爛好人。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個很調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
因為我們并不因為毛豆“乖”才愛他。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
我會支持毛豆的決定并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p>
越“乖”的孩子
越容易落后于時代
我們大學畢業(yè)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考公務員,拿鐵飯碗”或者“進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yè)”。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做了公務員的人,過著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去了石油燃氣的同學,經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
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乖”
不是個褒義詞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后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后輩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并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wěn)穩(wěn)妥妥的路——越穩(wěn)妥的職業(yè),越以犧牲創(chuàng)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fā)現(xiàn)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yè)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中國父母的“乖”,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于讓毛豆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這天吃過晚飯,毛豆拿著一個堆砌得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泵共挪豢下犜?,繼續(xù)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這車堆疊得算不上巧,毛豆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丑陋的小車,在這個創(chuàng)新以指數級變化的時代,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親愛的小孩,從現(xiàn)在起,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責商教育譚院長點評“以乖不乖作為評判孩子好壞的話,一定會把孩子推向并非理想的境地?!钡牵瞿赣H總是喜歡聽到別人說:“還是你們家孩子乖,多聽話啊,不像我們家的。”在這種稱贊中,我們的家長更加一心一意把孩子教育得更聽話。
而孩子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把自己偽裝成為“乖”孩子。當然首先把“乖”的標準弄明白,是簡單聽話嗎?顯然不是。關鍵是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行為掌控能力,這才是一個人一生核心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那
為什么不少孩子甘愿成為“乖孩子”呢?因為父母老是說:“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你不乖我就不帶你出去玩了、你不乖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孩子的一顆心何其脆弱敏感啊,怎么能經受得起這種威脅?
然而,如我們所見,我們父母精心培養(yǎng)起來的乖孩子,長大后卻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期望,而且大多活在痛苦之中。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做別人眼中的“乖孩子”,再也沒勇氣做自己。
親愛的家長,我們教育孩子,不僅是在培養(yǎng)一個生命,更是在教育一個靈魂,讓我們孩子做真實的他吧,別讓孩子成為一個只會聽話的機器。
分數越高的孩子,家長越要小心!為啥?
蔣勛先生是著名的畫家、詩人和作家。蔣先生曾說過,母親是他的第一個美學老師,感謝兒時母親的陪伴,以及那些一起做過的看似無聊的事情……今天分享他《生活十講》的一篇關于孩子的美育文章,在他看來,給孩子提供最美好的文學、電影、音樂等,就是給孩子扎根生活土壤的機會,也許在未來就會幫他們找到人生的解答,做個真正快樂和知足的人。
年輕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出了問題?
經常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甚至是自己的親生父母。這些現(xiàn)象會使人懷疑,現(xiàn)代年輕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出現(xiàn)問題?
我個人覺得,年輕人本身是無辜的。
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我們看到那些令人錯愕的行為,是一個“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則是形成這個“果”的“因”。在長期唯考試導向的教育體制中,我們是允許學生升學科目得滿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養(yǎng)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產生這些現(xiàn)象,錯愕嗎?我一點也不覺得。
這個問題不是現(xiàn)在才有,在我那一個年代就開始發(fā)生。我們很少思考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譬如我從事藝術工作,關心的是創(chuàng)作力,關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學校教過,從聯(lián)考分數最低的學校到聯(lián)考分數最高的學校。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覺得這些學校之間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你實際接觸到學科分數低的學生,就會知道,他們沒有花很多時間準備考試,相反的,他花很多時間在了解人。譬如說看電影或者讀小說,從中就有很多機會碰觸到人性的問題。
可是專門會考試的學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一九九八年發(fā)生震驚社會的王水事件,一個女孩子因為和另一個女孩子與同一個男友交往,在慌張之際,就把化學方面的專長用出來,她調出了“王水”,犯下謀殺案。我們可以說,她的專業(yè)知識分數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處理上是零分。
她是壞或是殘酷嗎?我不覺得,她根本沒有其它選擇。平常她缺乏對人性的了解,根本不知道怎么辦。所以最后警方帶她到現(xiàn)場時,她很茫然;她當然茫然,因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這些個案是我們說的“好學生”所為,他們要進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難考的,他們從小就埋頭在升學、考試里,忽略了其它。從很多年前我就很怕這樣的人,我覺得這樣的人一旦犯罪,對于“罪”的本質,完全不了解。
所以我一直覺得,如果要指責這樣的事情,矛頭應該是指向一個教育的架構,這個架構教育出一批批像這樣非常奇怪的人。
分數和人格、智慧完全是兩回事
我自己在十三四歲的時候,我很苦悶。我相信凡人處在一個生理發(fā)育、轉變的時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時候。不只是身體開始變化,聲音變粗,性征出現(xiàn),等等,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時刻,就在此時,也就是啟蒙時刻。
在那個時候,我感覺到身體的苦悶,卻無法解答。因為生理的苦悶引發(fā)我開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動物還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體的欲望沖突得很嚴重。我不知道女孩子會不會這么嚴重,以男孩子來說,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嚴重的,那是一種來自生理上奇怪的壓力。
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學。我在書店讀文學,在文學里削減了許多欲望上的苦悶,并嘗試去解答自己從何而來,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這些難以解答的課題。
因為這樣,有一段時間,我原來很好的功課就耽誤了,幾次考試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學校、被家里指責成一個壞孩子。我想,在那一剎那之間,我是非常容易變壞的。幸好文學救了我,讓我有足夠的自信,不但沒有變壞,并且在文學中得到很多關于人生課題的解答。
同一個時間,我的同伴一頭鉆進考試里。這些同學,今天我回頭去看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都過得不快樂。他們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有些也出國留學回來了,但對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發(fā)生的問題,他們都沒有辦法面對。對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們始終沒有機會去碰觸,因為考試不會考。
我們評判一個學生是壞學生,因為他的分數不夠,可是他對人性可能已經有很豐富的理解;我們評判一個好學生,也是用分數,卻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對情感和倫理的種種課題。分數和人格的發(fā)展絕對是兩回事,知識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沒有辦法轉換成智慧。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好學生、好孩子即使犯案,手法都是最笨的。他跑到PUB去,在電梯內搶劫,當場就被PUB里的人抓到。是悲劇吧!卻令人難以同情。
這個社會一直在制造這樣的一批“好學生”,他們本身也洋洋得意,因為一路走來是被捧得高高的“資優(yōu)生”,他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有問題。
我要呼吁的是,所謂的“明星學校”從來沒有給你任何保障,知識分數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別小心,因為你將來要面對的生活難題,都不在這些分數里面。
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文學、電影,讓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
這幾年發(fā)生的資優(yōu)生犯罪事件,正好說明了教育應該拿出來做最好的檢查。為什么在這個教育系統(tǒng)中,連知識分子的自負都消失了?以前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有些事是知識分子不屑做的,為什么這種士的自負在校園中式微了?我覺得,這是教育本質上的最大問題。
當然,這幾年來,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補牢的工作,開始注意到社區(qū)活動,開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藝術教育,但是我覺得做得不夠。
我想強調的是,學校絕對不是訓練一批考試機器的場域,這些孩子不能夠這樣被犧牲。有時,我真的覺得這些豢養(yǎng)考試機器的學校,就像養(yǎng)雞場、養(yǎng)豬場,讓人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我們應該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
我曾幫朋友代課,帶大學舞蹈系先修班的大一孩子。因為要代三個星期的課,我很想認識他們,所以請他們畫自畫像,然后準備兩分鐘的自我介紹。他們不是美術專業(yè)學生,當然自畫像畫得不是很好,我只是希望他們可以在鏡子里看看自己。課后,好多學生告訴我,這是他第一次透過鏡子好好看自己。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好好地在鏡子里看過自己,他對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這是多么危險的一件事。
當我在課堂上,請學生做這個作業(yè)的時候,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最后都哭了。我才發(fā)現(xiàn)他們內在有一個這么寂寞的自己,是他們不敢面對的。原本限定兩分鐘的自我介紹,最后我們都停不下來。
還有一些學生完全不肯講,上臺以后,只看到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一句話也不說。我當時也沒有強迫他們講。到了第三個禮拜,我私下和這一批學生吃飯,最后他們說了,我才知道這些不說話的孩子有這么多的問題。他們的父母、老師聽過這些話嗎?沒有。在升學體制中,沒有人給他們這樣的管道。
學校的輔導室是空設的。要真正去發(fā)現(xiàn)他們,用藝術的方法引導他們,把他們內心的東西引出來才有意義。因為這些說不出口的話,積壓到一定的程度,會出事情的,這令我非常擔憂。
學校無能為力,要依靠家庭、扎根生活
整個社會物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教育也越來越無能為力。很少人會有勇氣去對抗這個制度,你怎么敢對一個高中生說:你不要考試,不要升學,你現(xiàn)在正是最敏感的年紀,應該去畫畫,去讀小說。我也不會鼓勵學生去對抗制度。雖然我自己是這么做的。
只是我也要誠實地說,這么做很危險,真的要非常小心。老師一定要是人師,教育本身就是對人的關心。當然,在體制內做最大的爭取與改革,不能只靠老師,我想就算俞大綱先生在這個時代,他也會是很安靜的。他是在一個非常優(yōu)雅的文人家庭長大,他的哥哥俞大維、俞大紱都是一等一的院士。這種家庭真的不得了,就是因為家教嚴,國學基礎好,又學習到非常好的西學,而能成就他們的風范。
俞大綱對我說,他爸爸媽媽喜歡看戲,經常帶他一起看戲、講戲,他就變成戲劇專家了。他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從來不是拿著書本上課,所以你聽他講李商隱,一首一首講,不需要看書,因為從小爸爸就是跟他一面吟詩,一面唱戲,把李商隱講完了。
我想,一個好的人文教育,還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如果你的心被物質塞滿了,最后對物質也不會有感覺。就好像一個吃得很飽的人,對食物不會感興趣。當一個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時候,最后他會非常不快樂,這種痛苦是他的父母無法了解的。
西方的工業(yè)革命比我們早,他們已經過了那個比較、欲求的階段,反而回來很安分地做自己。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賣沒有牛奶的冰淇淋,幾十年來店門前總是大排長龍。但他永遠不會想多開幾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種“夠了”的感覺,那個“夠了”是一個很難的哲學:我就是做這件事情,很開心,每一個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樂,所以,夠了。這種快樂是我一直希望學到的。
為什么越乖的孩子,長大越讓人操心?
小編說:作為家長我們總在有意無意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修剪著孩子的成長軌道,孩子順道而行,順勢而長,這樣家長最省心,孩子最輕松。而毛豆媽卻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培養(yǎng)“乖孩子”可能會事與愿違,角度獨特值得借鑒。
“乖”會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我很清楚的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
我搖搖頭說,“不想要?!?/p>
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我從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后,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被蚴恰霸龠@樣做我就不愛你了?!焙⒆诱0椭劬?,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偏偏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孩子不懂得表達真實情緒
曾經有一位媽媽向我后臺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入幼兒園時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后卻出現(xiàn)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為什么?
我直截了當的說:“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愿意去幼兒園。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么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墒?,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泄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后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泄。
每次聽到看到有家長說“愛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隨便哭”一類的話,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因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緒能夠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才會順利的哭。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yǎng)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合格的父母,絕不會以“乖”之名來要求孩子!
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為什么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yè)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復制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個從不提問的“乖”學生、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個很調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因為我們并不因為毛豆“乖”才愛他。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我會支持毛豆的決定并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時代
我們大學畢業(yè)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考公務員,拿鐵飯碗”或者“進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yè)”。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做了公務員的人,忍受著低效的官僚體制;去了石油燃氣的同學,經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后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向后輩學習,而不是我們向父輩聽話。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并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wěn)穩(wěn)妥妥的路——越穩(wěn)妥的職業(yè),越以犧牲創(chuàng)新能力為代價。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fā)現(xiàn)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yè)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當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經充斥著無人駕駛汽車,當googleX實驗室進行著震撼世界的100個創(chuàng)意時,中國父母的“乖”,卻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那個就是“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于讓毛豆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這天吃過晚飯,毛豆拿著一個堆砌的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泵共挪豢下犜?,繼續(xù)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這車堆疊的算不上巧,毛豆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丑陋的小車,在這個創(chuàng)新以指數級變化的時代,就像googleX實驗室的創(chuàng)新構想,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孩子,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獨,不要做一個乖小孩!
行為習慣:怎樣讓孩子從模仿中走出來
整理了行為習慣:怎樣讓孩子從模仿中走出來,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就像是孩子可以停在某一種系列的動作中,然后將此動作重復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
寶寶出生后幾個月后就已經有了模仿能力,標志著他和周圍的人有了一種關聯(lián),正是這種關聯(lián)溝通了寶寶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
寶寶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為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它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把你當成了偶像,對你絕對地信任。
一、模仿的形式
1歲以內,孩子特別喜歡模仿別人說話。因此,在對寶寶說話的時候,讓他看到你的口型,這樣寶寶會慢慢模仿你說話的樣子,盡早學會說話,可能還會學會你說話的語氣、語速、語調。
到了2歲,孩子更喜歡模仿一些你的行為,像是洗臉、梳頭、推車等,不僅僅是模仿,很多時候還會有些創(chuàng)造性的動作。不過,模仿也不一定是好的,爸爸媽媽要明白控制和規(guī)避風險。
自己在用刀,剪刀的時候要跟孩子說清楚,這是危險的東西,只有爸爸媽媽才可以用。3歲之內,有些動作千萬不可以讓寶寶模仿,比如開火做飯、開微波爐、用打火機、插電源等。
二、模仿的意義
對寶寶來說,要是寶寶看到某一行為但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的話,可能會非常困擾。像是有的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帶著巨大的喜悅。
爸爸媽媽不明白孩子為什么重復這樣毫無意義的舉動,就會制止孩子。而這個制止的過程恰恰破壞了孩子敏感期的正常發(fā)展,從而妨礙孩子智能和認知的發(fā)展。
智能發(fā)展的阻礙必然會伴隨相應的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這都是成人后大腦平庸的一個早期的現(xiàn)象。當人們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時,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經生理學者發(fā)現(xiàn),大腦具有使人擁有模仿能力的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能讓人通過模仿,推己及人從而更加體諒他人。
三、如何引導不同年齡的寶寶模仿
孩子從一歲開始,就會主動去模仿別人的行為。爸爸媽媽在這個階段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習慣,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過也不必盡求完美,因為孩子不只是模仿你而已。孩子會走路以后,非常喜歡去外面走走,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
對于好奇的人事,尤其是喜歡的人,孩子會主動去模仿,因為模仿是人類對于“喜歡”最原始的表達。這時,父母不能用嚴厲的語言來命令孩子不要去模仿了,而是用商量和誘導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模仿好的方面。
孩子天生愛模仿,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模仿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比方說各種小動物的叫聲,如果孩子一下子學不會,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一些幫助。讓孩子的觀察力和注意力得到鍛煉,由孩子的好動、愛模仿來培養(yǎng)孩子的動作協(xié)調,以及靈敏的思維力和表達能力。
四、寶寶總是喜歡模仿別人怎么辦
3-6歲是幼兒智力開發(fā)的關鍵時期,要抓住這段黃金時期。孩子喜歡模仿,觀察能力很強,但孩子一直模仿他人的行為,沒有自己的主見,其實也是不好的,爸爸媽媽應該多加關注。
雖然說3周歲的寶寶喜歡模仿,但同時他又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喜歡被支配,總是追求獨立自主,喜歡自我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辦事。
如果寶寶喜歡盲目從眾,胡亂模仿,最好采取以下的措施:
1、給寶寶說胡亂模仿別人的壞處
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寶寶:如果一直模仿別人,別人會看不起你,認為你一點都不聰明,是一個“跟屁蟲”。
2、鼓勵寶寶動腦筋想辦法
爸爸媽媽可以跟寶寶講:“我們的寶寶很聰明,只要學會動自己的小腦筋,一定會順利完成的!媽媽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
3、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思維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積極幫助孩子,讓孩子學會思考,引導寶寶靈活地思考問題,并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