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請控制你的廢話
發(fā)布時間:2021-10-13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這是‘1’,12345的‘1’……”,“我告訴過你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同樣的錯誤……”這兩個場景,對大多數(shù)為人父母者來說,大概不會陌生。
前者是父母在對孩子進行“耐心教導”,而后者則是憤怒的父母對犯錯孩子的指責。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個場景中的孩子都會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說什么。國內知名幼兒教育家與心理學專家孫瑞雪在日前舉行的第六屆科學教育公益月全國巡回講座上海站演講時,用生動的事例告訴天下父母:“教育孩子時,請少說廢話?!?/p>
啟蒙時,切忌“喋喋不休”
“這是1,12345的1”,“這是紅色,紅旗的紅,紅汽車的紅”……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啟蒙時,總是喜歡不厭其煩地用不同方式對孩子說上N遍,但孫瑞雪稱,這樣的方式并不妥當,因為學齡前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給他們傳授知識時,語言要非常簡潔,讓孩子“一聽了然”。
孫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訓斥孩子時“排山倒?!?,教育孩子時則“喋喋不休”,但他們忘記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長、復雜的語言,往往會他們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議家長在給幼兒啟蒙時,也要控制自己的“廢話”,在孩子看到數(shù)字或是顏色時,只需簡單地告訴他們具體數(shù)字或顏色,先讓孩子“對上號”,然后再考慮如何深化。yJS21.com
孩子哭時,三句話最實用
孩子哭鬧,恐怕是父母最頭疼的事情了。孫瑞雪表示,三歲以前的孩子是缺乏理性的,所以很難用所謂的“道理”去說服他們,也很難給他們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昂⒆涌迺r,一般是因為他們的情緒需要得到宣泄,等孩子哭完了,也就萬事大吉了?!?/p>
孫瑞雪建議,孩子哭鬧時,父母可以采用如下“三步曲”:第一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第二是告訴孩子“如果你難過,就哭吧”,第三是告訴孩子“如果你哭的話,我會陪著你的”。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不管自己受了什么委屈,父母總會陪伴在身邊。在感受到“撫慰”后,幼兒的情緒就會較快平復。
批評時,需隔離人與事
“‘你怎么又做錯了’、‘我告訴過你多少遍,你為什么不記住’……這些話,是大多數(shù)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的‘常用語’。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種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憤怒以外,既不能改變孩子犯錯的事實,也不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孫瑞雪說,對孩子的一味指責,只會使孩子覺得“我不夠好”,時間一長,孩子勢必會產(chǎn)生恐懼和自卑心理,難以獲得“成長的能量”。她建議,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離開,不能一味說“你這不好那不好”,而應該說“你不可以做這樣的事”或者“你這樣做不對”。這樣,才可以使孩子明確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孫瑞雪稱,臨床上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是在發(fā)泄自己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錯誤行為,只不過是“導火線”而已。事實上,家長對孩子的責罵,有些是源于家長童年時的“心結”。心理學實驗發(fā)現(xiàn),不管是人和動物在對待自己的下一代時,總是重復自己幼時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就曾歸納道:“當孩子被父親打時,他毫無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復仇,是從自己當了父親開始的?!?/p>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那么,請控制你的廢話。尤其是在孩子犯錯時,不要對孩子傾瀉自己的情緒”,孫瑞雪稱,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錯了就足矣。“還有一點,請父母記住要蹲下來跟孩子講話,這樣,孩子會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最不正確的教育——控制孩子
最不正確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們自己想象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然后再想象出對付孩子的辦法”,這是非??膳碌挠齼河^。那么,什么是正確的育兒觀呢?——其實,我想說的是:親子關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母嬰依戀關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孩子需要被看見
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系中才能產(chǎn)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么了?”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回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里,就是整個世界都是支離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并分別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個就是重復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
比如說寶寶跟你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 蹦菋寢尶梢曰貞f“媽媽看到了,真可愛!”
這就是重復他說的話。重復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彼此都會很幸福。
第二種是無關反應。
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只狗,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說:“你作業(yè)寫了沒?”。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jīng)常得到無關反應,那么,長大后,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于是變得冷漠。當然,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第三種是情感逆轉。
“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報紙上剛報導一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擰回去。
當我們成年之后,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表達出來。
第四種,就是不想回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孩子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應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后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下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兒童的行為習慣: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胎兒在肚子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吃手指了。嬰兒覺得把手舉起來,然后還可以放進嘴里,他會非常喜悅,就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是一項壯舉。
孩子在1歲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嘴里去試探。有的家長很緊張,其實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處在全然的覺知當中的,只要他們不被打擾,就不會有什么問題。我們只要保證周邊的環(huán)境安全衛(wèi)生,就盡量讓孩子們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歲之后,它還要吃手指,那怎么辦?
有可能是因為口欲期尚未探索夠,有可能是通過吃手指彌補對母乳不夠的缺憾。無論什么原因,我們只能深深的允許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別的孩子行動得晚,那是因為你的孩子有獨特的特點,不要把他糾正成流水線產(chǎn)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呵護的,而不是去改變。
怎樣讓孩子避免危險?
只有我們體驗過了,我們的智力才會發(fā)展。我爸爸對我很好的一點就是爸爸很少用結論嚇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時候跟他一起釘釘子,刨木頭,這些看似危險的動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憶。
孩子天然地處在覺知當中,他不會有事沒事把自己弄傷了。比如小孩愛玩刀,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達到傷害的臨界狀態(tài),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覺。有過刀子體驗的孩子,外出時被繩子纏住,他才會尋找類似刀子的尖銳物品去割斷繩子,這就是智力發(fā)展。而只學習過刀子很危險這個結論的孩子,是沒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們只是學到了一些結論,我們的智力是沒有發(fā)展的,我們發(fā)展的是恐懼和制約。我見過很多00后的小孩,都這么高了,樓梯都不敢下。媽媽時刻處在焦慮當中,孩子覺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覺得危險,孩子從小學會了恐懼和制約。
控制就等于扼殺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飯,他覺得吃飯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孩子有了壞習慣怎么辦?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guī)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沖擊到崩塌,會發(fā)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要離婚,他說我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沒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離婚,他其實不是沒有感情了,就是因為他被壓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后,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么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p>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
家長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活在焦慮中,就是因為現(xiàn)實跟我們想象得不一樣。
為什么說要信任,因為大家看一下這個寓言,干旱時節(jié),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及時補水;園丁B什么也不管,小樹熬到雨季也活下來了。園丁C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樹葉伸展是健康的正確的,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匆姾⒆拥那疤?,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跡的教育。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確的教育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確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們自己想象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然后再想象出對付孩子的辦法”,這是非??膳碌挠齼河^。那么,什么是正確的育兒觀呢?——其實,我想說的是:親子關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母嬰依戀關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孩子需要被看見
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系中才能產(chǎn)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么了?”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回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里,就是整個世界都是支離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并分別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個就是重復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
比如說寶寶跟你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 蹦菋寢尶梢曰貞f“媽媽看到了,真可愛!”
這就是重復他說的話。重復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彼此都會很幸福。
第二種是無關反應。
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只狗,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說:“你作業(yè)寫了沒?”。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jīng)常得到無關反應,那么,長大后,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于是變得冷漠。當然,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第三種是情感逆轉。
“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薄皥蠹埳蟿倛髮б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擰回去。
當我們成年之后,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表達出來。
第四種,就是不想回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孩子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應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后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下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兒童的行為習慣: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胎兒在肚子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吃手指了。嬰兒覺得把手舉起來,然后還可以放進嘴里,他會非常喜悅,就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是一項壯舉。
孩子在1歲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嘴里去試探。有的家長很緊張,其實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處在全然的覺知當中的,只要他們不被打擾,就不會有什么問題。我們只要保證周邊的環(huán)境安全衛(wèi)生,就盡量讓孩子們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歲之后,它還要吃手指,那怎么辦?
有可能是因為口欲期尚未探索夠,有可能是通過吃手指彌補對母乳不夠的缺憾。無論什么原因,我們只能深深的允許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別的孩子行動得晚,那是因為你的孩子有獨特的特點,不要把他糾正成流水線產(chǎn)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呵護的,而不是去改變。
怎樣讓孩子避免危險?
只有我們體驗過了,我們的智力才會發(fā)展。我爸爸對我很好的一點就是爸爸很少用結論嚇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時候跟他一起釘釘子,刨木頭,這些看似危險的動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憶。
孩子天然地處在覺知當中,他不會有事沒事把自己弄傷了。比如小孩愛玩刀,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達到傷害的臨界狀態(tài),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覺。有過刀子體驗的孩子,外出時被繩子纏住,他才會尋找類似刀子的尖銳物品去割斷繩子,這就是智力發(fā)展。而只學習過刀子很危險這個結論的孩子,是沒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們只是學到了一些結論,我們的智力是沒有發(fā)展的,我們發(fā)展的是恐懼和制約。我見過很多00后的小孩,都這么高了,樓梯都不敢下。媽媽時刻處在焦慮當中,孩子覺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覺得危險,孩子從小學會了恐懼和制約。
控制就等于扼殺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飯,他覺得吃飯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孩子有了壞習慣怎么辦?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guī)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沖擊到崩塌,會發(fā)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要離婚,他說我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沒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離婚,他其實不是沒有感情了,就是因為他被壓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后,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么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p>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
家長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活在焦慮中,就是因為現(xiàn)實跟我們想象得不一樣。
為什么說要信任,因為大家看一下這個寓言,干旱時節(jié),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及時補水;園丁B什么也不管,小樹熬到雨季也活下來了。園丁C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樹葉伸展是健康的正確的,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匆姾⒆拥那疤?,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跡的教育。
你是孩子的幫助者還是控制者?
捫心自問,你是孩子的幫助者還是控制者?
親密育兒是如何使管教
孩子變得容易起來的
你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那些親密育兒的方法可以用來作為對孩子的管教手段,但它們確實就是管教孩子的有效途徑。親密育兒往往會使你的孩子將來對心理疾病具有免疫力。本節(jié)講述了親密育兒通過許多不同的途徑來改善孩子的行為和孩子體驗生活的方式。
吉娜是一個愛子情深的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告訴我們:“了解我的孩子們讓我在他們當中很有威望。”對孩子的了解就好像是一種第六感覺,讓你能夠對各種情況作出預測和控制,從而使你的孩子避免遇到麻煩。
我們的養(yǎng)女黛安向我們描述了她采用這種養(yǎng)育方式得到的經(jīng)驗:“我在莉莉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對她有深深的了解,親密育兒讓我能夠設身處地為她著想,我總是去猜想她需要我為她做些什么?!?/p>
親密育兒促進相互間的敏感
6歲的時候,馬修常常會帶著懇求跑到我的身邊說:“爸爸,我想我知道該怎么做,但是……”由于我們之間有著很高程度的互相敏感和互相信任,他知道什么時候我會作肯定的回答,什么時候會作否定的回答。他是在試探我,實際上他知道我的回答是什么。
關系親密的父母和孩子能夠十分容易地交流彼此的感覺。只要你與孩子親近,你就能夠讀懂他的肢體語言,能夠正確地引導他的行為,你的孩子也將能夠讀懂你對他的期待,努力地讓你感到高興。正如一個與孩子親密的大人所說的:“通常我只要失望地看著他,他就會停止調皮搗蛋。”
西爾斯養(yǎng)育手記媽媽的敏感力練習
由于受到了所謂的“專家”們的誤導,有些媽媽必須先“擦除”頭腦中“已經(jīng)寫入的程序”,然后才能對寶寶作出自然的回應。這樣的媽媽可以來試一試下面的練習:當自己或者別人的寶寶哭起來的時候,你觀察一下自己浮上腦海的第一感覺。正常的情況下,你會感到不安。你是否感到不安了呢?這種正常的不安有沒有難以抗拒地促使你親切地抱起孩子、給他以愛撫呢?寶寶的哭聲也有可能引起的只是麻木不仁的反應:“我可不想讓這小家伙來控制我?!比绻愕幕貞⒉皇羌鼻械厝フ樟纤?,那么你與孩子之間將很有可能形成令人失望的養(yǎng)育關系,因而你就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小寶寶們的需求,重新考慮你該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
一位到我辦公室來做產(chǎn)前咨詢的母親擔心她自己不會是一個好媽媽。我問她聽到嬰兒啼哭時會有什么感覺,她回答說:“我決不會讓孩子去哭而袖手旁觀,我會趕緊過去把他抱起來??吹絼e的媽媽對寶寶的哭聲置之不理,我會感到不安?!蔽铱隙ǖ馗嬖V這位女士,她在很大程度上會是一位好媽媽,因為她有敏感的天性。寶寶的啼哭讓敏感的女士感到不安,當然也會令敏感的男士感到不安。其實,嬰兒的啼哭本身就應該讓我們感到不安。
親密育兒促使寶寶保持安靜的警覺
許多研究和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都表明,采用親密育兒法養(yǎng)育的寶寶較少哭鬧。那么他們在空閑的時候都做些什么呢?他們在安靜的警覺狀態(tài)中度過了大部分的時間。在清醒的時候,寶寶要做出許多類型的行為:啼哭、打瞌睡、警覺不安或者安靜地警覺。
在安靜的警覺狀態(tài),寶寶對周圍環(huán)境的注意程度最高。由于很少焦躁不安和苦惱,他們保存了自己的精力,把它用在交流上,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大人更喜歡與他們在一起,同時也促使寶寶更長久地保持安靜的警覺。
親密育兒增進了親子間的信任
照料孩子是對孩子進行管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需要知道他們不僅僅需要依靠父母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還需要依靠父母來幫助他們保持正確的行為軌道。在孩子面前有權威是管教他們所不可或缺的,而權威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要讓寶寶相信你能夠帶給他安全,這一點至關重要。采用親密育兒法養(yǎng)育的寶寶會學著去信任與他十分親近的人。當寶寶能夠相信媽媽會滿足他的需求時,他將期待媽媽對他的行為作出幫助。
親密育兒增強了孩子的獨立性
如果你對親密育兒是否會使你的孩子纏住你不放和具有依賴性感到疑惑,那么你完全不必擔心。親密育兒實際上有助于讓孩子形成依賴性和獨立性之間的良好平衡。與父母親近的孩子相信他的父母能夠幫助他更有安全感,因此他更有可能安然地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實際上,研究已經(jīng)表明:與媽媽感情安全可靠的學步期孩子和那些與父母的親密程度較低的孩子相比,在游戲中往往更具有獨立性,也更能夠適應新的游戲環(huán)境。
1~2歲之間的嬰兒會完善他的一種被稱為“人物保持力”的認知能力——這種能力在腦海里再造了一個人物的形象,即使這個人不在眼前。與照料者之間有著穩(wěn)固感情的寶寶會把照料者在他腦海里的形象帶到他不熟悉的場合。即使媽媽并沒有在那兒,在寶寶的心里媽媽就在那兒,這就給了孩子更多的信心去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親密育兒幫助孩子在腦海里建立起了親切的、可依靠的形象,從而能讓孩子感到自信和能干。如果在孩子能夠保持腦海形象之前就強迫他獨立,那么他會焦慮不安,并且會十分纏人,或者表現(xiàn)得對什么都沒有興趣。許多本該用于探索新環(huán)境的精力都被用在了對付這些不良的感覺上。
西爾斯養(yǎng)育手記 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
假定父母由于擔心寵壞孩子或被孩子所左右而不對孩子的啼哭作出回應,因而形成了疏遠的、缺乏交流的親子關系,這會導致什么結果呢?寶寶要么哭得更響、更尖利,好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要么停止啼哭,放棄自己的需求。不管發(fā)生的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寶寶都會從中發(fā)現(xiàn)他周圍的照料環(huán)境是不敏感的。由于他發(fā)出的信號都得不到回應,最終他就學會了不再發(fā)出信號。他會意識到,他的生活中缺乏某些東西,因而內心充滿憤怒,產(chǎn)生出對別人的敵意,性情變得孤僻難處。如果發(fā)生的是第一種情況,寶寶會讓你覺得很煩人,父母會想方設法地躲避他。而如果發(fā)生的是第二種情況,寶寶就難以親近,因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就會相當?shù)?。發(fā)生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孩子變得很難管教。他會逐漸建立起這樣的觀念:能給他帶來安全和保護的只有他自己。如果一個孩子在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可信賴的觀念中成長,那么他與父母間的關系就會產(chǎn)生許多問題。由于缺乏親情的父母強迫自己不對寶寶發(fā)出的信號作出本能的反應,因此他們就會變得對孩子不敏感,并且會逐漸對自己的養(yǎng)育技巧失去信心,這是產(chǎn)生養(yǎng)育問題的另一個根本原因。
對于這種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你通過他的表情就能辨別出來,或者你通過他臉上的冷漠就能辨別出他。這樣的孩子不會主動與別人進行目光交流,不像與父母感情融洽的孩子那樣給別人以親切的感覺。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通常聽到的描述是:“他看起來很失落。”你也可以通過一個寶寶呆板、執(zhí)拗的行為表現(xiàn)來判斷他是否是一個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盡管他的肩膀還很稚嫩,但他看起來卻像他坐的嬰兒椅那樣硬邦邦的。
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不當?shù)男袨樯?,而且常常是人們指責的對象;或者他會表現(xiàn)得生活在自己的孤獨世界中。這樣的孩子會變得陰沉、憂郁,大家會覺得他是滿腹怨氣的搗蛋鬼、壞小子。他那些令人失望的行為實際上是他尋求親情的一種應對策略。由于缺乏對感情作出判斷的尺度,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重新獲得幸福感。他在尋求感情方面存在困難,因為他對曾經(jīng)失去的東西喪失了信心。這樣的情形會導致父母的養(yǎng)育變得漏洞百出,父母可能要花費許多時間去咨詢專家的意見。
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較少主動去尋求歡樂,周遭很少有讓他高興的事。因此,與孩子感情疏遠的父母在家庭環(huán)境中就體會不到成就感,這使得他們只有在職業(yè)或者不涉及孩子的關系當中去尋求滿足。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這樣慢慢地越來越遠了。與父母感情親近的孩子能給大家?guī)須g樂、具有親和力。而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正好相反,小伙伴們都唯恐避之不及,他甚至還會排斥那些能夠幫助他產(chǎn)生親情的人。因此,在感情方面,往往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通過向專家咨詢,這樣的孩子還是能夠和父母親密起來的,他們之間能夠出現(xiàn)給彼此都帶來最大益處的養(yǎng)育關系。當然,這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才能做到,因為自然地形成最佳親子關系的時機已經(jīng)被錯過了。新生兒比6歲或9歲的孩子更容易被父母所接納。越早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感情,以后就越能保持這種親密。
小話題點:《變形計》中的很多少年都與父母感情疏遠,西爾斯博士說: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確實容易出問題呀!所以,要想改變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就要先改變自己,與孩子培養(yǎng)出親密的情感。
親密育兒有助于形成密切的親子關系
采用親密育兒法養(yǎng)育的孩子有一種特別的神情,讓你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認出他們。他們看著別人時神情專注,他們由衷地對別人感興趣。我很喜歡與這樣的孩子進行目光交流,因為他們是那么全神貫注。這些孩子會直截了當?shù)乜粗愕难劬?,原因就在于他們從出生開始就成長在與別人的泰然相處之中,他們與別人關系融洽。他們注視人的眼光既不是緊張、銳利得讓人反感,也不是茫茫然缺乏生氣,而是真正能吸引人、引起別人關注的目光凝視。
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對配偶和工作的滿意程度)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與人親密相處的能力。我們訪問過的心理治療師都曾主動告訴我們,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治療對與人親密相處感到困難的病人身上,而且他們的治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努力讓他們的病人重新感受到父母之愛。
受到父母親密育兒法養(yǎng)育的孩子是在學習與“人”密切聯(lián)系而不是與“物”密切聯(lián)系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因而他們就把這種與人親密相處的能力帶到了成年。在許多夜晚我看到2歲的勞倫在床上一點一點地靠向瑪莎,緊緊地依偎在她的身邊。即使是在這么小的年紀,勞倫都在學習著他終身受用的本領——讓人感到親近的能力。
西爾斯養(yǎng)育手記重新建立親情聯(lián)結
如果由于健康問題、家庭的原因或者由于接受了錯誤的養(yǎng)育建議等原因,使得你在最初的兩年中未能與寶寶建立起親密關系,孩子的養(yǎng)育出現(xiàn)了問題,那你該怎么辦呢?
所幸人類天性中的一個優(yōu)點就是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能夠從一個糟糕的局面回到正確的軌道,最終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然而,重新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感情會由于時機不當而困難重重。當然,要建立親密關系,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晚。無論你的孩子處于什么年齡,挽回親子關系的第一步就是仔細地考察你們之間的感情深度。如果感情比較弱,那就應該想辦法來加強。你要記住,孩子的態(tài)度不是在一天兩天里形成的,他的行為也不會在一夜之間就有所改變。重新建立感情的過程可能會花費你6~12個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要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積極地參與孩子的各種計劃,還要頻繁地給孩子以關注。在很多時候,你只要與孩子在一起娛樂就夠了。我們認識的一位母親在家里教他6歲的孩子讀了一年書;另一位父親在他頻繁的商務旅行中總帶著他7歲的孩子。一位父親這樣描述與他執(zhí)拗的孩子重新建立感情的過程:“就好像是與我5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年的野營。”你所要做的就是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盡力去做吧!由此,你自然而然地就能夠順利地管教他。
時機的把握當然是很重要的。正在成長的孩子在需要表現(xiàn)獨立性和感受獨立性的時候要經(jīng)歷兩個發(fā)展階段。在第一個階段,孩子一般具有拒絕性的表現(xiàn),會說:“我自己做這件事。”這個階段很有可能發(fā)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沖突。然后,孩子們又會往后退一步,進入第二階段——一個接受父母的階段, 這時他們?yōu)榱吮匦璧那楦谐鋵嵱只氐郊彝サ拇蟊緺I。在這個階段,孩子最容易接受父母與他的感情交流。你要等待孩子進入這個親近階段:當你在躺椅上閱讀雜志的時候孩子坐在了你的身邊,這時別再繼續(xù)讀雜志,應該停下來閱讀你的孩子。已經(jīng)長大的孩子重新露出了小時候睡覺前要你給他講故事的神情,重新表露了要在你的房間里“睡一個晚上”的心跡,你應該尊重孩子與你親近的要求。當孩子纏在你身邊的時候,你要把握這樣的良機重新與他親近。如果你選錯了時機,在孩子要疏遠你的時候去親近他,那么結果往往是遭到拒絕。
忙碌的上班族媽媽回到家不要忙著洗洗涮涮,多關注下孩子的需求吧。如果他正在玩著自己的游戲,你可以不必湊過去,但如果他有與你親近的表示,請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兒,給孩子以關注吧!
親密育兒幫助你管教執(zhí)拗的孩子
親密育兒能幫助你了解孩子的行為,增強你對孩子特殊需求的敏感,增加你對孩子的管教取得良好效果的機會。
適應能力強的孩子更能夠根據(jù)生活中的變化來調整自己,他們學習接受別人對他們錯誤行為的糾正,最終能夠自己糾正錯誤。有些孩子生來就是刺頭,親密育兒能幫助你找到管教他們的辦法。
親密育兒有助于孩子對你順從
親密育兒的真正回報是孩子對你的順從。這種養(yǎng)育方式除了讓父母為寶寶的需求敞開大門之外,還讓寶寶為父母的期望打開了大門。
父母們常有的抱怨是:“我的孩子根本不聽話?!蔽覀儊砜疾煲幌隆奥犜挕边@個詞,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通常從依賴父母逐漸地變得獨立起來,尋求著自我,孩子聽從的是他自己的意志。因此,你的孩子實際上是聽話的,但他聽的是他自己的話,而不是你的。
你的孩子會有多順從,這取決于他的稟性以及你與孩子的親密程度,他的稟性你無法加以控制,而你們之間的親密是你能夠加以影響的。由于你和感情親密的孩子心靈相通,孩子會敞開心扉接受你的觀點,用你的想法代替他原有的想法,聽從你的話,不再對你封閉他的心。與父母感情親密的孩子相信父母對世事是最在行的,這樣的孩子總想讓父母感到高興。
即使是最執(zhí)拗的孩子也會服從于父親或者母親的意愿,只要父母采取“我的孩子越執(zhí)拗,我就越要與他親近”的養(yǎng)育原則。盼望著取悅父母、努力地順從父母,這正是與父母關系親密的孩子的行為標記。
育兒觀念:孩子的情緒控制
育兒觀念:孩子的情緒控制
我們家吉吉進入幼兒園后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都離不開三位老師的辛勤付出,下面來說說我們在教育吉吉時的一些體會:
一、孩子的情緒控制
我們家吉吉天生就像猴子一樣坐不住動個不停,甚至連家里的電視,電腦等被都殃及導致報廢了,他是屬于那種不動則已一動就瘋狂的類型,我曾經(jīng)一度的在研究和反思,為什么我們家的孩子這么調皮,是我們的教育有問題嗎?慢慢生活中我發(fā)現(xiàn)他也是有能安靜下來的時候的,比如說,我給他講故事的時候,他看動畫片的時候,原來他是沒有找到他感興趣的東西,我們就抓住他這一點,有時候他實在是調皮的我們沒有辦法制止他的時候,我們只要拿本書跟他說講故事,或者跟他玩他愛玩的游戲等等他感興趣的事情,他馬上就能停下來,但是孩子適當?shù)耐嫠N覀円彩且С值摹?/p>
二、孩子的飲食習慣
我們家吉吉最好的一點就是從來不挑食,但是特別愛吃零食,不過小朋友一般都很喜歡吃膨化食品,巧克力,糖以及各種碳酸飲料,一旦吃了這些食品,小孩對飯菜就會吃得很少,影響了食欲,特別是老人帶的孩子,他們覺得吃什么都是吃,孩子只要不鬧,能吃就好,不管吃什么。沒辦法只能跟吉吉制定規(guī)定:1.吃飯前半個小時不能吃零食,如果沒有遵守規(guī)定,所有的零食全部由爸爸媽媽保管。2.吃飯要固定在餐桌旁自己吃,不能邊吃邊玩。我還經(jīng)常跟他說,吃好飯了就有力氣,不挑食的寶寶就長的壯,不容易生病,但是有時候他在這方面還是會偶爾做不到,比如說耍賴說自己好累,要我們喂他,有時候心軟也就依著他了,在這方面還需繼續(xù)努力。
三、表揚與批評的結合
表揚是對孩子所做事情的肯定和鼓勵,要發(fā)自內心的稱贊,最好能夠明確地指出,你最欣賞他的哪一方面!這樣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繼續(xù)前進的動力,孩子也得到了滿足。但也不能光是表揚,這樣孩子就會比較脆弱,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給予批評,批評不代表是打罵,而是就事論事,語氣要平和,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究竟錯在哪里,才會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