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確的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 什么是教育筆記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確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們自己想象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然后再想象出對付孩子的辦法”,這是非??膳碌挠齼河^。那么,什么是正確的育兒觀呢?——其實,我想說的是:親子關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母嬰依戀關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YJS21.com
孩子需要被看見
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系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么了?”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回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里,就是整個世界都是支離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并分別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個就是重復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
比如說寶寶跟你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那媽媽可以回應說“媽媽看到了,真可愛!”
這就是重復他說的話。重復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彼此都會很幸福。
第二種是無關反應。
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只狗,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說:“你作業(yè)寫了沒?”。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常得到無關反應,那么,長大后,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于是變得冷漠。當然,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第三種是情感逆轉。
“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薄皥蠹埳蟿倛髮б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擰回去。
當我們成年之后,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表達出來。
第四種,就是不想回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孩子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應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后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下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兒童的行為習慣: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發(fā)現胎兒在肚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吃手指了。嬰兒覺得把手舉起來,然后還可以放進嘴里,他會非常喜悅,就像發(fā)現新大陸一樣,是一項壯舉。
孩子在1歲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嘴里去試探。有的家長很緊張,其實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處在全然的覺知當中的,只要他們不被打擾,就不會有什么問題。我們只要保證周邊的環(huán)境安全衛(wèi)生,就盡量讓孩子們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歲之后,它還要吃手指,那怎么辦?
有可能是因為口欲期尚未探索夠,有可能是通過吃手指彌補對母乳不夠的缺憾。無論什么原因,我們只能深深的允許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別的孩子行動得晚,那是因為你的孩子有獨特的特點,不要把他糾正成流水線產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呵護的,而不是去改變。
怎樣讓孩子避免危險?
只有我們體驗過了,我們的智力才會發(fā)展。我爸爸對我很好的一點就是爸爸很少用結論嚇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時候跟他一起釘釘子,刨木頭,這些看似危險的動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憶。
孩子天然地處在覺知當中,他不會有事沒事把自己弄傷了。比如小孩愛玩刀,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達到傷害的臨界狀態(tài),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覺。有過刀子體驗的孩子,外出時被繩子纏住,他才會尋找類似刀子的尖銳物品去割斷繩子,這就是智力發(fā)展。而只學習過刀子很危險這個結論的孩子,是沒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們只是學到了一些結論,我們的智力是沒有發(fā)展的,我們發(fā)展的是恐懼和制約。我見過很多00后的小孩,都這么高了,樓梯都不敢下。媽媽時刻處在焦慮當中,孩子覺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覺得危險,孩子從小學會了恐懼和制約。
控制就等于扼殺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飯,他覺得吃飯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孩子有了壞習慣怎么辦?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guī)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沖擊到崩塌,會發(fā)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要離婚,他說我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沒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離婚,他其實不是沒有感情了,就是因為他被壓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后,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么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p>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
家長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活在焦慮中,就是因為現實跟我們想象得不一樣。
為什么說要信任,因為大家看一下這個寓言,干旱時節(jié),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及時補水;園丁B什么也不管,小樹熬到雨季也活下來了。園丁C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樹葉伸展是健康的正確的,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匆姾⒆拥那疤幔强匆娮约骸⒆幼詈玫慕逃褪遣宦逗圹E的教育。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
作為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有出息的人,因此在教育上總是不遺余力。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今天小編就教大家一些正確教育孩子的小方法,各位家長注意敲黑板劃重點啦~
不要采取過激的方式
有的家長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罵不容易成才”。所以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是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先罵一通、打一頓再說。這樣粗暴的對待孩子,不僅沒有辦法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很有可能會在心里留下陰影,性格容易變得偏激。
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空洞說教遠不及實際行動的影響力大。
不是有這么一則公益廣告嗎,母親給外婆洗腳,小兒子看在眼里,便有模有樣學著要給母親洗腳。同樣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做家長的如果品行不端,那么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說不是一個失敗的復制品??梢姶笕说难詡魃斫淌怯卸嗝吹闹匾?/p>
大人的意見要統一
有的時候家長之間相互要通氣,對于同一件事的看法要爭取一致,態(tài)度也要統一,切忌你說東我說西,你扮白臉我扮紅臉,更不能當著孩子面就相互數落。否則的話孩子往往會莫衷一是,不知道究竟該聽誰的。時間一長,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威信也會蕩然無存,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較困難了。
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
學業(yè)固然重要,但是興趣是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F在的社會需要的不是讀書機器,而是全面發(fā)展的多面手。所以,如果孩子表現出某方面的愛好,千萬不要干涉,而是應該鼓勵他,說不定還能成為孩子的一項技能。
父母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發(fā)展,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早日出人頭地,但教育孩子并非一日之功,循序漸進的基礎上一定要遵循正確的科學方法。
孩子不聽話要正確教育
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有出現一段不聽話反抗家長的時期。比如寶寶1歲多時,個體意識開始發(fā)展,不愿隨意聽從別人的安排,而是憑借自己的判斷與思路來為人處事,到2歲時尤其明顯。
但多數父母已習慣于讓寶寶聽從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愛,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識的狹隘,總是從自己的想法出發(fā),希望寶寶服從于自己。因此,當寶寶開始獨立思考時,“不聽話”的沖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應該坦然面對這種沖突,不要條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強勢手段來解決,這可能使寶寶將來唯唯諾諾缺乏主張,或成為陽奉陰違的人,或讓他誤認為暴力才是解決沖突的最好手段。
當沖突產生時,家長要給寶寶充分的尊重,這樣不會傷害寶寶自尊而使沖突加劇,然后再跟寶寶溝通,站在他的立場想想解決矛盾的辦法。如果寶寶的想法只是違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沒有原則性的對錯,那么多數情況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那么父母就要堅持原則。
父母如果能把寶寶當成獨立的人,凡事平等商議,寶寶將來不僅能夠獨立思考,善于解決問題與把握發(fā)展機會,而且喜歡與父母交流思想與分享酸甜苦辣,這才是天倫之樂。
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方法
在商場里,一個戴著超人面具的小男孩在自動扶梯上跳來跳去。
過了一會孩子爸爸過來了,把他拉到一邊教訓了好一會兒。小男孩不服氣,摘下面具大喊:“英雄是不怕死的!”
他爸聽完一愣,然后把他拉到身邊坐下,語重心長地說:“兒子你確實很勇敢,不過英雄是不會將性命斷送在玩樂上的,真正的英雄只有在保護重要的人時才會豁出性命?!?/p>
小男孩想了想,用力點點頭,然后他們手牽著手走遠了……
我想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吧。
如果換做是我,在那種情境下,脫口而出的話一定是:小兔崽子你再鬧削你啊……
回來后不由地思考一個問題:賞識教育一定比棍棒教育好嗎?
答案是肯定的: 好!
01
我們多久沒有用賞識的目光凝視自己的孩子了。(這正是每個孩子心靈深處強烈的需求)
一個男孩高興地沖回家告訴媽媽:我英語得了一百分。媽媽說:隔壁的小姐姐得了雙百,你才一門一百就驕傲成這樣。聽了這話小男孩的歡樂頓時煙消云散。
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驚天動地的事,在成人眼里所謂的“小事”往往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長的良機。
這就需要賞識教育(Appreciative Teaching)了,它不是簡單地表揚加鼓勵。而是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孩子的行為;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以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和動機;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以指明孩子發(fā)展方向;適當提醒,增強孩子的心理體驗,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賞識教育糾正了以往教育中的誤區(qū):打罵能糾正孩子的錯誤。相反,它提倡讓孩子自己做行為抉擇,家長只在側面給予相應的刺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
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能打孩子,如果家長打了孩子,恰恰讓孩子又增加了一個不好的模仿對象。家長應該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02
很多人以為賞識教育就是無條件地夸孩子,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是:“孩子,你真棒!”
漸漸地父母發(fā)現這樣稱贊孩子,孩子變得不能接受任何糾正和批評,有了錯誤說不得,更別提改正錯誤了;也有的孩子變得膽怯了,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情堅決不做,不能接受挑戰(zhàn),提高自己。
很多父母對賞識教育產生了疑問:是不是不應該實行賞識教育?
想起了《史記》一個關于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冉求問孔子:“事情一聽到就行動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p>
子路問孔子:“事情一聽到就行動嗎?”孔子說:“有父親兄長健在,怎么能一聽到就行動呢?”
子華對此感到奇怪,說:“我冒昧地提個問題,為什么他們倆提的問題一樣,而您的回答卻完全不同呢?”
孔子說:“冉求呀,退縮拘謹,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呢,好勝爭強,所以我抑制他?!?/p>
這才明白人!如果孔子見誰都來一通鼓勵,以子路那個火爆脾氣,不知道要惹出多少亂子。
孩子需要贊揚,現在要搞明白的是,什么是真正的賞識教育?
真正的賞識教育應該是我們能認清孩子的優(yōu)缺點,激發(fā)他們的內部動機,對他們產生持續(xù)的影響,而且通過我們的評價方式,讓孩子自己逐步學會恰當評價自己。
03
我們該怎么稱贊孩子,方式很重要!
? 1. 稱贊要具體而真誠
具體的稱贊是父母用贊賞的語氣來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泛泛的、無差別的一句:你真棒!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高興地拿給媽媽看,媽媽說:啊,你畫得真棒!這樣孩子可能會覺得媽媽在敷衍他,并沒有好好地欣賞他的畫。
如果媽媽說:哇,你這幅畫畫的是昨天我們一起讀過的書里的場景啊,我太喜歡這個場景了!你居然沒忘記在遠處畫上那個山坡和湖,簡直太仔細了!媽媽能看出來你花了很多心思,而且你的記性也很不錯喲。
媽媽通過這樣具體的評價,孩子會覺得,他付出的努力被認可了,從而有一種成就感。
? 2. 稱贊將關注點引向過程
比如說,孩子一次考試考得好,如果我們稱贊他:你這次考得不錯,因為你之前準備地很充分,而且很仔細,一些容易馬虎的地方你都做對了!這些因素都是孩子可以控制的。
這樣的方式,心理學稱之為“成長型心理定向”,讓孩子把原因歸自己的努力、仔細等等可以控制的因素。孩子會更注重過程,愿意接受挑戰(zhàn)。
如果稱贊他:考得真不錯,我就知道你很聰明!這些因素都是孩子無法控制的。
這種方式,心理學家稱之為“固定型心理定向”,促使孩子把結果歸因為天分、運氣等無法控制的因素。孩子更加注重事情的結果,不愿意挑戰(zhàn)自己。
? 3. 那是不是一定不能稱贊孩子聰明?
其實,關鍵不在于是否稱贊孩子聰明,而在于改變孩子的心理定向。
我們不能稱贊一個有“固定型心理定向”的孩子聰明,但我們可以稱贊一個有“成長型心理定向”的孩子聰明,因為孩子也清楚,即使聰明,我也得付出努力才行。
所以,真正的賞識教育,應該建立在父母和孩子都具備“成長型心理定向”基礎上,孩子感受到的來自父母的鼓勵和欣賞,從而被激發(fā)和進步。
04
美國教育學家Anita Woolfolk有一個獎懲理論:當你需要一個孩子加強某種行為時,只要在該行為出現的時候表揚孩子,慢慢地,孩子就會養(yǎng)成這個良好的行為,這個獎勵措施也稱為Positive reinforcement。
比如,美國老師常用的玻璃球罐子——孩子每次有好的表現,就往罐子里加入一個玻璃球,以表示獎勵。之后孩子就會為了獲得玻璃球而努力表現,慢慢地,你就會發(fā)現這個行為已經變成孩子的習慣之一!
再比如,美國老師在寫作課時,會用各種各樣的溢美之詞來表揚孩子的寫作。
One strategy you are trying is…This strategy is helping you get better at…(看看,我覺得你用了一個很棒的技巧……)
One thing you are doing as a writer that is fantastic is…
(你做得很棒,是一個非常棒的小作家,因為…)
I’m noticing that you’re the kind of writer who… (哇,太贊了,發(fā)現你是一個……的作家!)
來自各學校的美國本土老師,他們會夸張地表演和模仿。有位美國老師聲稱她開學一星期的寫作課上,除了表揚,什么都不做!還有老師認為表揚一個星期太短,至少要一個月來表揚孩子……
在表揚以后美國老師們會再加上下一步——把知識神不知鬼不覺地教給孩子!
Another thing I want to teach you that writers do is…
(另外一個我想教你們的方法是……)
Another way writers…is to…(小作者們還可以這樣寫……)
在美國,無論是給父母發(fā)郵件還是平時說話,老師們也很注意語言的藝術。例如在學校孩子表現不好,郵件開頭一定是先表揚:XX has demonstrated very good progress this year, but…(XX有很大的進步,但是……)
作為父母,我們想要留住孩子的耳朵,讓他們聽得進去我們的建議,就得學會耐下性子來調整心態(tài),尋求有效的切入點和表達方式。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養(yǎng)孩子都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沒有效果。
怎樣正確的教育孩子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什么樣?
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對父親來說,父親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父親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一種質量,在什么時候表現風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別人犯錯誤的時候,父親如何表現風度,這是帶給孩子內心的一種力量,也是帶給孩子的一個空間。母親的情緒對于孩子來說意義更為重要。媽媽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育。媽媽性格溫和,孩子性情也趨于平和,內心世界穩(wěn)定;媽媽如果性格暴躁、喜怒無常,孩子也心浮氣躁,遇事情緒化,做事容易諸多不成。所以,控制情緒是做現代媽媽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1
媽媽要學的第一個字是“虛”
很多媽媽很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問題,而且忍不住很快就要指出來,這不是母親的內涵。在看到自己孩子優(yōu)缺點的時候,做母親的都不要立即就反應出來。為什么不要動,因為孩子需要空間去自己成長,母親隨意而過多的評價,往往使孩子喪失內在的動力,而更多在意母親的反應。有的家長很納悶,孩子在別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媽媽就變了另一個人似的,變得急躁又不可理解。為什么這樣,可能就是這個“虛”沒做好。做不到不露聲色、不能夠虛下來的母親,無法給孩子的情緒提供一個空間。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母親情緒的包容,要么變得謹小慎微,要么對抗性強,親子關系難以順暢。
2
媽媽要學的第二個字是:“弱”
母親在孩子面前要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媽媽一直強勢的狀態(tài)里一點點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實際上是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托舉,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對孩子一直強勢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
3
媽媽要學的第三個字是:“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母親真正的教育力量在于“柔和”。你會發(fā)現,越柔和的母親,有時候帶動孩子的能力越強,越是扯著嗓門整天對孩子叫嚷的母親,則往往難以勝任真正引導和帶動孩子的重擔。
每位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但是,家長的心態(tài)應該放在哪?請千萬不要急著報班、著急找家教、著急找一些方法層面的東西來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
家庭教育重在養(yǎng),而非在教。我們需要特別解讀以下兩個字:一是心,二是情。教育需要有情有禮,這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遵守的原則。教無定法,對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以及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原則需要注意,那就是要有情有禮,情在禮的前面。
現在家庭教育的現狀是什么呢,有情無禮。家長愛孩子的時候愛得沒邊,關心孩子的時候,連孩子的襪子都要給他穿、給他洗(已經足夠大的孩子)。這叫愛嗎?這個情已經失去了教育的價值。
另一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感情鋪墊。任何層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給被教育者傳達教育者本身的真實的內在情感。感情做足了,等到孩子渴望我們講一些東西的時候,家長再把道理點出來。一定是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孩子才會主動說:“媽媽,那我該怎么呢?”這個時候一個小道理過去,才有可能實現帶給孩子的一種引導能力。
家長內心焦慮與浮躁,比孩子有學習問題更可怕
孩子出現學習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導致孩子內心不安的干擾源。也就是說,孩子內在基礎層面的支撐亂了,才是最可怕的事。家長必須擁有情緒自控的能力,孩子出現問題時,你先不要急躁,先平靜下來,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后再面對問題。
如何實現情緒的自我調控和管理,這是對家長提出的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爸挥衅届o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們家長的內心平靜下來,才能把教育者對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內心里面,沉淀為自己的一種狀態(tài)。如果沒有這一種過程,無法把它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狀態(tài),你讀任何教育理念都是無效的。因為不能內化和沉淀,你就無法擁有實施教育的資本,無法拿著教育專家的東西在自己家庭里去實現。
家庭教育的空間一定要留給孩子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應該下功夫做的事在兩頭,一頭是父親,一頭是母親,中間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長都是在蜿蜒曲折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空間要留給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長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長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著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錯誤的空間里來了,這個空間是每個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長參與到這個空間里面盯著不放,拔不出來,不讓他管不行,不讓他管就沒有別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長說,你讓我放就不管了嗎?讓你放不是不管,讓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要對孩子的情緒做養(yǎng)護,而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層面的東西過多地參與。過多的參與等于我們不知不覺、兢兢業(yè)業(yè)在犯錯誤。
家長的教育能量釋放出來,足以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
當一個人對學習失去熱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談不上很好的發(fā)揮。有的家長說孩子表現不好,不好好學習。事實上,“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內視,《大學》里講“正心、然后誠意”,正誰的心?正家長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其實,氣質決定了孩子的學習差異,孩子的氣質就是父母的狀態(tài)慢慢內化給他們的一種氣質,就像我們的職業(yè)習慣一樣。如果一個家長的內心永遠是冷漠、浮躁的狀態(tài),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樣彈回來了,孩子也一樣。父母的情緒孕育著孩子學習的情緒與氣質。
啟動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啟動家長和孩子內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情緒和情感的力量,要達到“熾”的程度。熾就是熱,熱到能夠燒烤孩子內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氣質,就是拿我們父母恰當的情。
今天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情的不足,義的模糊。家長是孩子情和義最大的啟蒙者,如果你們這一塊的啟蒙力量失去了,對孩子才能上的表現肯定是一個遺憾。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歸和文化的守望與傳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術層面來折騰了,應該站到文化和哲學的空間去審視。
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家庭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的氣質是不同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幟,教育做到最高點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說話孩子內心就被我們感化了,同時產生另外一種生命力。
家長自身對教育素質的修養(yǎng)和提升,僅僅是實現家庭教育功能的開始。孩子們內心的邏輯,和我們成人之間內心遵守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是有沖突的。但是他們的這種邏輯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們去開發(fā)、面對、指導。我們要反問的是:我們的教育儲備夠不夠,我們的家庭教育能量夠不夠,我們的教育修養(yǎng)夠不夠。
養(yǎng)魚重在養(yǎng)水,養(yǎng)樹重在養(yǎng)根,養(yǎng)人重在養(yǎng)心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狀態(tài),是父母的教育狀態(tài)?,F在有很多母親的理性讓我覺得比較可怕,在談及孩子的時候,缺乏情感的基礎,缺乏情感的支撐。母親的這種理性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是很可怕的。父親和教育是有距離的,有距離不可怕,但父親要表明在家庭教育這個空間里的位置,要表達清楚在家里對孩子的精神導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狀態(tài)在于一個“養(yǎng)”字。家庭教育重在養(yǎng),而不在教?,F在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對學習熱情不足。養(yǎng)魚重在養(yǎng)水,養(yǎng)樹重在養(yǎng)根,養(yǎng)人重在養(yǎng)心。
如果一個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養(yǎng)護,得不到有效的滋養(yǎng),天賦的聰明就沒有基礎;智商再高,沒有恰當的、相應的心態(tài)支撐,天賦很難發(fā)揮。我們先不講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養(yǎng)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適不適合養(yǎng)孩子,或者如何達到養(yǎng)孩子的狀態(tài)。
如何點燃孩子內心的學習熱情,點燃需要一定的溫度,需要一定的狀態(tài)才能點燃。如果家長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慮不安的,我們很難去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面對孩子不管出現任何狀態(tài)的時候,請記住,作為一名母親,保證自己情緒的平和,這是您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