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攻擊行為怎么應(yīng)對?
發(fā)布時間:2021-10-09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導讀:要糾正幼兒打人的壞習慣,首先要弄清幼兒打人的心理。通常,早期的幼兒打人并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本性很壞”。他們打人有時是因為他還不會與別的孩子相處,又不會以語言來表達,就以打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打人,不會考慮到這樣做會傷害別人,會引起別人不高興,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覺。雖然父母總期望自己的孩子對人友善,和睦相處,但孩子滿懷好奇,喜歡探索,他打人不是想要得到什么,而是去試探一下有什么反應(yīng)。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同伴發(fā)生哭的反應(yīng),而他看到同伴哭得傷心,又受到感染引起共鳴,也跟著哭。
當然,打人是不好的,必須盡早制止,尤其在早期孩子開始出現(xiàn)打人的苗子時。盡管這時候孩子分不清是非,但大人要以堅決的態(tài)度對他說:“不可以打人,你會把別人打痛的!”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別人打痛了,你要抓住機會邊安慰邊教育他說:“別人打痛了你是嗎?很痛是不是?”、“這就是為什么我上次說過的不可以打人,你要記住~”讓孩子從自己痛苦中親身體會到打人會痛,打人不好。這樣效果很好,他以后也會注意不去打人。
孩子早期打人與兒童期的打人動機是不一樣的,大人千萬不要對孩子發(fā)脾氣,不理他或懲罰他,更不能因為別人打了你的孩子,也讓你的孩子去打還他?!綟236.CoM 活動范文吧】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如何緩解寶寶的攻擊行為?
導讀: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xiàn),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
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經(jīng)歷咬人、打人的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一般情況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yǎng)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需要大人加以糾正。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fā)泄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家長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xiàn),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對于這些攻擊性行為,家長要注意:
⑴家長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⑵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⑶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要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⑸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家長加以適當?shù)氖鑼А?/p>
⑹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家長要勇于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⑺不能雙重標準,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緩解寶寶的攻擊性行為的妙招
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經(jīng)歷咬人、打人的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一般情況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yǎng)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需要大人加以糾正。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fā)泄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家長或電視的行為等等。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xiàn),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對于這些攻擊性行為,家長要注意:
⑴家長要以身作則,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⑵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⑶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不要打人罵人,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要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技能,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⑸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家長加以適當?shù)氖鑼А?/p>
⑹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家長要勇于批評別人的孩子。否則,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⑺不能雙重標準,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甚至洋洋得意,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家長應(yīng)怎么解決孩子的反抗行為?
導讀:大人如果在深夜把哭鬧的小兒推出戶外,會使小兒對外界產(chǎn)生恐懼,形成膽孝畏縮和孤僻等個性特點,嚴重時會變成恐怖癥和反應(yīng)性精神病。
青年作家小蔣一見到我,就訴說她那兩歲兒子的種種劣跡:不肯洗澡,一見浴室墻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吃飯時把筷子匙子全抓到自己手中,將飯菜撒一地,你要奪他的筷子,他就嚎叫、反抗……她問我該怎么辦。
顯然,小蔣對漸漸長大的兒子感到困惑了。我勸慰小蔣不必為兒子擔心,兒子的種種劣跡是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心理變化。孩子兩歲正步入幼兒期,已經(jīng)獨立行走,與周圍環(huán)境的接觸愈來愈多,又加上言語的迅速發(fā)展,他不但能理解大人的簡單言語,自己也能以言語與大人交談。他往往多嘴多舌,問這問那,父母對此不應(yīng)嫌麻煩而加以阻止,應(yīng)多給小兒言語交談機會。孩子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和見識的增長,就會逐漸產(chǎn)生簡單的想象。有些父母或婆婆、奶奶在小兒不聽話時,常使用恐嚇的辦法,如嚇唬小兒狼來了,老虎吃人來了,結(jié)果使小兒在想象中加以夸大,引起極大驚恐。小蔣的兒子在洗澡時見墻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這是他在想象中產(chǎn)生驚恐的緣故。大人如果在深夜把哭鬧的小兒推出戶外,會使小兒對外界產(chǎn)生恐懼,形成膽孝畏縮和孤僻等個性特點,嚴重時會變成恐怖癥和反應(yīng)性精神病。
我建議小蔣要針對幼兒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幼兒期的特點是:
一、運動器官發(fā)育很快,言語活動使他逐漸提高了學習與掌握復雜動作的能力。
在成人示范以及自己不斷模仿中,兒童逐漸學會了洗手,用勺子吃食、穿衣、扣紐扣、揩鼻涕等;
二、言語迅速發(fā)展,在成人用詞的指導下,兒童對外界事物認識逐漸增多,詞的概括能力和行為的調(diào)節(jié)能力也初步發(fā)展起來,開始知道一些什么可干,什么不可干,什么對,什么不對等社會行為準則;
三、隨動作、言語的發(fā)展,孩子的獨立行動傾向也發(fā)展了,他希望自己能做的事,不愿意讓別人幫助;四、由于學會獨立行走,加上手的動作和言語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最初的有目的活動。
我特別提醒小蔣,兩三歲的兒童已進入最初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傾向于頑固和嚴厲,想要什么,就非要什么不可,不但不容更改,而且十萬火急,不容易妥協(xié),不容易適應(yīng)環(huán)境。為此,我勸小蔣在教育她的兒子時要特別注意:
首先,要分清感覺和行動。
行動是孩子的外在行為,如孩子在馬路上亂跑,這跑就是行動;感覺則是孩子內(nèi)心的情緒,或怒或喜、或懼或羞等。孩子有時會產(chǎn)生憤怒,要求他控制這種感覺是不合理的;可是卻可以希望他學著去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動不動就打人,丟東西。
其次,要設(shè)立合理的規(guī)范。
父母完全不限制孩子的行動是錯誤的;反之,如果對兩三歲的孩子設(shè)下許多限制,也會使家長陷入困境。因此,要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提出確實能做到的規(guī)章制度。
再次,要支持、鼓勵孩子自己做事,堅持做好做完,養(yǎng)成習慣。做不好,教一教;做好了,夸獎他;在做中教,教育孩子去學習,去觀察,去思考。
第四,要培養(yǎng)孩子言語交際的能力。
父母應(yīng)注意:
一要教兒童說正確而清晰的言語。兩歲的孩子言語發(fā)音不正確,語句不完善,家長不能當好玩,更不能以此為笑料;否則,孩子就不愿意講話了,長此下去,既影響孩子智力的發(fā)展,又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
二要多給孩子以言語交際的機會,豐富他的知識,使其掌握更多的詞匯;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認真、科學地回答。
三要讓孩子盡量多認識一些具體事物,正確地說出其名稱,然后運用兒童能理解的形象語句,結(jié)合成人示范,給孩子講清楚道理。四要力求語言美,家長要以身作則,不亂說臟話。
第五,要滿足幼兒的生理需要。
幼兒必須滿足大肌肉及小肌肉兩項發(fā)展所需要的生理需要。幼兒有種內(nèi)在驅(qū)策力,促使他釋放體內(nèi)精力,他要跑、跳、爬、動及從事各種動態(tài)活動。這就意味著家長必須給孩子提供許多戶內(nèi)及戶外的活動場地和游戲器材,以發(fā)展大小肌肉的控制及技能。大人需要安寧、秩序,孩子卻相反,他需要跑、跳、喊叫,可是家長不容易完全配合孩子的這項需要。
第六,要從訓練感官入手。感知是幼兒認識的來源。要更多地調(diào)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充分感知觀察外界事物,豐富幼兒關(guān)于社會和自然的感性知識,這是發(fā)展幼兒記憶、想象、思維的基矗如帶孩子外出散步,不僅可以增進其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動用幼兒的感官,提高認識世界的能力。
小蔣不愧是一位女作家。她聽了我的一番話,竟然感慨地說:我用自己的血肉孕育了自己的兒女,卻很少認真地將他(她)們看成是個獨立的小生命。是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小生命,一個獨立的世界。做父母的要對這個世界充滿愛,要理解這個世界,而非一味強調(diào)做這個世界的主宰。
小班攻擊性行為案例分析
案例:
剛開學不久的一天,周孫浩小朋友站在那大聲的哭了起來,我們連忙跑過去,問他怎么了,他邊哭邊指著手說:"他咬我”,只見周孫浩手上一個深深的齒痕,別的小朋友見浩浩哭了,也都跑來看熱鬧。這時何一沙也跑來告訴我"這個人也打我,還搶我積木”。只見桂佳俊小朋友若無其事,正在玩剛搶來的積木。
分析:
桂佳俊小朋友是個胖胖的孩子,很可愛,而且比較任性。但就是這樣一個小男孩,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歸為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嚇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事后與該家長溝通,才發(fā)現(xiàn)原來該幼兒他要什么總是事事依著他,使他養(yǎng)成了自私,好攻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我們該采取怎樣的教育呢?
首先,我們通過與家長交流了解孩子的性格,向家長宣傳幼教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其次,我們通過入園、離園時與家長交流等方式幫助家長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第三,我們指導家長用恰當?shù)恼Z言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及時給予鼓勵,找出孩子的不足之處,給予指導幫助,使孩子全面發(fā)展。
反思: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老師在幼兒園里應(yīng)該多培養(yǎng)該幼兒的自控能力,比如說在體育活動中為達到游戲目的,幼兒必須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團結(jié)互助,幼兒的年齡特點設(shè)計了他們感興趣的體育游戲,來促進自控能力的發(fā)展,如設(shè)計游戲"木頭人”,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的反應(yīng)能力,發(fā)展自控能力.游戲中教師鼓勵幼兒要盡量把堅持不動的時間拉大一些,對于自控較好的幼兒給予充分的肯定。通過游戲使孩子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
希望通過我們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認識到自我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家長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給孩子以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在模仿父母過程中,學會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識。
怎樣應(yīng)對寶寶的說謊行為
導讀:孩子怎么學會說謊了?!這么小就會說謊了,以后還得了!怎么才能改掉這個壞習慣?……要回答這些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謊言背后的原因。
常常跟小朋友夸口說自己家里沒有的玩具;偷偷把小朋友的玩具拿回了家,卻說是別人給的;把媽媽的項鏈弄壞了,卻矢口否認……當你發(fā)現(xiàn)家里那個天真可愛的寶寶說謊時,
你可能感到震驚、難以置信,甚至怒不可遏。
孩子怎么學會說謊了?!這么小就會說謊了,以后還得了!怎么才能改掉這個壞習慣?……要回答這些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謊言背后的原因。
形形色色的“大話”
據(jù)專家統(tǒng)計,孩子的700個謊言中,有67%是由于畏懼懲罰和怕被嘲笑,10%與孩子的想象、夸張有關(guān),20%是故意說謊。
孩子的“大話”形形色色,說謊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我們大致可以分成無意的和有意的。
(一)無意謊言
這類謊話大概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說過,它與孩子的心理特點有關(guān):
說大話來滿足愿望
“我家有一架真正會飛的飛機!”
“我爸爸給我買了好多好多新玩具!”
孩子是最富于想象的,他的小腦袋瓜里充斥著天馬行空般生動、逼真的想象,可是由于年齡小,他往往分不清愿望、想象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常常把想象當成現(xiàn)實,將愿望當作事實,“大話”就此出現(xiàn)了。應(yīng)該說,這樣的“大話”并不算真正的說謊。
此時此刻,這些“大話”正可以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小小心靈里的動機和愿望,無須責備,但可以引導孩子明白那不是真的。只要讓孩子生活在誠實的環(huán)境中,到一定年齡時,他自然會結(jié)束這種無意的說謊。
記憶不準確
佳佳對小伙伴說:“一會兒我媽媽就要帶我去買新衣服?!笔聦嵣?,根本沒有這回事,媽媽只是昨天對佳佳說過:“如果你聽話,下個月你過生日時就給你買新衣服?!?/p>
孩子因為記憶力不準確,經(jīng)歷過的事情往往記不全、記不清,回憶時便會用想象的內(nèi)容代替記憶中不確切的內(nèi)容,再加上孩子對于成人說的話理解程度有限,自己又難以準確地表達,在如此“力不從心”的狀態(tài)下,說出來的話自然就像謊話了。
在這些情況下,孩子的說謊是不自覺的,并非故意,被“扣”上“大話精”的帽子實在是冤枉啊。
(二)有意謊言
有些孩子的確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有意編織謊言,對這樣的謊言,父母就一定要重視了。
滿足小小虛榮心
當孩子看到別人有一件好玩具,就謊稱自己家里也有或者有一件更好的,或是欺騙父母說老師表揚了他。這很可能是平時父母有意無意的言行激發(fā)了孩子的虛榮心,于是他以說大話來自我滿足。
逃避一些事情
有時孩子因為內(nèi)心的某種恐懼而說謊。如為了不去上幼兒園而說身體不舒服。逃避去幼兒園的原因可能是他被老師批評了、受小朋友欺負了或是不敢參加一些活動等等。面對這樣的謊話時,父母應(yīng)先搞清楚謊言背后的真正原因,及時幫助孩子解決他面臨的問題。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總是以打罵來懲罰,那么,為了逃避責罵,孩子就可能學會用謊言來掩蓋事實,保護自己。比如“全盤否認”,極力辯解說不是自己的錯誤,如不承認打碎了盤子等;要么就“避重就輕”,只承認一部分錯誤,如明明打了小朋友卻只承認輕輕推了一下;或者“嫁禍他人”,如說是別人把盤子打碎了。
模仿父母的言行
作為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父母任何不經(jīng)意的言行都可能影響孩子。很多情況下,父母的說謊行為,包括所謂的權(quán)宜之計,都會成為孩子說謊的樣板,潛移默化中把孩子變成了“大話王”。例如有人打電話來找爸爸出去,爸爸不想去,就推說家里有客人。孩子看在眼里,就會覺得說謊是對的。以后當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景時,情急之下就可能會說謊。
當孩子有意說謊時……
當孩子說謊時,父母最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不是謊言本身,而是謊言背后的含義,找出孩子說謊的動機;最應(yīng)該做的不是批評和責罰,而是向孩子說明道理,使孩子懂得為什么不應(yīng)該說謊。
下面的例子也許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對待孩子的謊言。
媽媽在楠楠的口袋里發(fā)現(xiàn)一個沒見過的玩具,就問楠楠:“這個玩具是從哪兒來的?”楠楠小聲說:“小朋友給我的?!笨吹介汩W的眼神,媽媽很懷疑。于是,她蹲了下來,輕輕握住楠楠的小手,溫和地說:“楠楠,看著媽媽的眼睛,告訴媽媽實話,玩具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只要你說實話,媽媽一定不會罵你?!?/p>
孩子是不是在說謊?敏感的父母會從孩子的表情、語言中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而要想讓孩子說出真話,需要一定的詢問技巧。楠楠媽媽的做法中值得借鑒的是:
語氣親切、溫和。過于嚴厲、苛刻的問話方式只會嚇得孩子更不敢說出真話。
保持目光對視??粗鴮Ψ降难劬φf謊對大人來說都很困難,何況孩子。父母看著孩子時,用眼睛傳遞信任和鼓勵,很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防線。
鼓勵孩子說真話。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因為畏懼懲罰而說謊,所以,向孩子保證他不會因為承認錯誤而受罰,是最重要的一步。當然,父母必須說到做到。
楠楠承認,自己因為喜歡這個玩具,所以就偷偷把它拿回家了。這時,媽媽把楠楠抱在懷里,說:“媽媽很高興你對媽媽說了實話。喜歡別人的玩具,你可以請他借給你玩玩,但不能偷偷地拿走。那個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一定很著急,你說,是嗎?”楠楠點點頭。
后來,媽媽撥通了小朋友家的電話,楠楠在電話里小朋友道了歉,告訴他明天一定把玩具還給他。楠楠還準備把自己的一個玩具也帶去給小朋友玩呢。
楠楠承認了錯誤后,媽媽做了很好的處理:
給孩子說真話以積極回應(yīng)。
對孩子做錯事和說謊的動機表示理解,并引導孩子理解正確的處理方法。
啟發(fā)孩子用實際行動彌補過失。
特別提醒:父母的榜樣作用至關(guān)重要。父母平時應(yīng)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誠實做人。如果一時失信于孩子,應(yīng)向孩子說明原因、虛心承認錯誤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