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逆反行為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逆反行為
要善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由于三四歲的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他們有越來越大的主觀能動性,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出更大的選擇性。因此常常表現出任性,不聽話,你叫他這樣,他非不這樣,開始“鬧獨立”,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逆反心理,是一種心理特點,不必奇怪。如果父母對待幼兒的教育方式上不恰當,可能加劇逆反心理的現象,諸如:
1.家長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幼兒,管教幼兒時往往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要幼兒學這學那,如果幼兒不感興趣,不想學,父母就擺出一副長輩的架勢,于是容易產生與幼兒情緒上的對立。
2.嘮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歡整天對幼兒嘮嘮叨叨,這個要這么做,那個要那么做;這也不對那也不是,總是沒完沒了地嘀咕,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最終導致幼兒厭煩而產生逆反心理。
3.漠不關心的教育方式: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什么都要問個明白探個究竟,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時電插座、煤氣開關也是他們探究的對象,一點不懂其危險性,有時好好的玩具也要拆開來看看,甚至會損壞貴重的家用電器。如果此時父母僅是簡單、粗暴地說不許或不予理睬,就會引起幼兒的不滿而產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應尊重幼兒心理發(fā)育的規(guī)律,掌握幼兒心理學知識,改進自己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
首先要尊重幼兒、信任幼兒,把他當作朋友平等對待,嘮叨、打罵都會使幼兒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心理上也會產生反感。
其次要冷靜分析幼兒出現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應注意改進,成人應言而有信;如果是幼兒無理取鬧,則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其逆反行為不予理睬,事后再進行教育、誘導,說明利害關系,千萬不要“犟過幼兒頭”而火上澆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還可利用幼兒爭強好勝的心理使幼兒服從正確的教育。例如幼兒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動卻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這么對他講:“你看那邊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會比他差吧?”幼兒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會自己走路了。這種方法用得得當,不亞于正面說教。
最后家長要善于發(fā)現幼兒的閃光點,例如幼兒好奇、好問、愛動腦筋,家長要因勢利導,講一些幼兒聽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盤否定。當然,發(fā)現幼兒的行為具有危險性時,應及時制止,并講明道理。
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滿足。3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成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勢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成人應尊重他們,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嘮嘮叨叨。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生逆反心理。
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愿,強行“定向”。一些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如規(guī)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缺乏感情溝通。爸媽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出現逆反。
家長式的作風。專橫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回答爸爸媽媽。
孩子對家庭和父母不滿意。尤其當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發(fā)生障礙時,孩子往往以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常因父母沒有榜樣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沒有精神支柱而苦惱時,也會以逆反情緒作為發(fā)泄。
缺乏滿足感。由于種種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和孩子在一起,盡管物質上極為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饑餓,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愛的情況下就會以逆反和沉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11招應對寶寶逆反心理
孩子大了,越來越不聽話了,這是好多媽媽的心聲。幼兒期孩子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如果采取硬碰硬的做法,只會使矛盾升級,所以聰明的媽媽就需要用一些技巧了。
1、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當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反著說出要他完成的任務,這時候,他可能就會按照你實際的要求去做了。
2、注意跟孩子說話的方式。有時候,孩子沒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圖,他也會毫不猶豫地說不。因此,跟孩子交代任務的時候要眼睛看著孩子,十分嚴肅地將任務交給他,這樣他會明白你不是在跟他開玩笑,他就不會隨隨便便說不了。
3、和孩子輪流來。因為父母也做同樣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機會去做這樣的事情,而且必須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來做,這樣他會覺得很有趣,一般都會樂于接受父母的建議。
4、忽視孩子。如果孩子不聽從父母的建議,不要理睬他,撤銷父母對他的注意,讓他覺得很無趣,過一段時間他會明白這樣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會嘗試改變。
5、利用愛孩子愛表現的特點。2歲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歡自己動手,因此,當孩子說不的時候,父母可以想辦法鼓勵他利用這個機會來顯示自己的能耐,他就會樂于自己來了。
6、讓孩子做榜樣。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勵孩子當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樣。他會嘗試擔當這個角色。當媽媽說:"你能演示給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飯嗎?"孩子一定樂于為指導小弟弟自己吃飯做出示范。
7、給孩子兩個選擇。當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最好給他兩個選擇,一個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個就是他不喜歡做的事情,通常孩子都會選擇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8、讓孩子放松警惕。如果孩子對什么事情都說不,不妨給他一切特別可笑的選擇,一直引導他不停地說不,這時候,他就會放松警惕,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問題上,于是,你就可以順勢找到機會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讓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9、來點小幽默,讓氣氛不再那么緊張嚴肅。比如你想要孩子進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強行將他抱入澡盆,或者訓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會變得很糟糕。不妨給孩子來點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誰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訴你的小屁股,讓他坐進澡盆。"這樣與平時不同的語言會帶給孩子一種新鮮感,因此他會樂于接受父母的建議。
10、讓孩子自覺自愿地接受任務。給孩子準備一些圖書,或者給他編一些有趣的故事,讓他的任務變成他的一種期待?;蛘吒改缸龀鍪痉秳幼鳎歉揪筒灰笏プ?,他會因為好奇而產生模仿的欲望。
11、把任務變成有趣的游戲。孩子都喜歡游戲,如果將任務變成游戲,相信他會比較樂于接受。比如,他總是不想去廁所,并因此總尿濕褲子,家長可以在估計他要上廁所的時候,將他扛起來:" 現在我要扛著這把槍,讓他到廁所發(fā)射子彈了。"這樣的建議,會讓孩子很快就忘記他的不,乖乖地跟著你走。于是上廁所的任務就變成了一種有趣的游戲,他也就不會說不了 。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如何對孩子進行“逆境鍛煉”
讓孩子接受“逆境鍛煉”,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力量、耐力、速度、靈敏、協(xié)調、柔韌等身體素質,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和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在困難面前冷靜地動腦筋想辦法的習慣。人生的旅途上是不會一帆風順的,挫折和苦難是促進幼兒成長的催化劑,因此,老師和家長應該,從小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逆境鍛煉”,即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對幼兒進行磨練意志品質的鍛煉,讓幼兒堅強勇敢,沉著冷靜,遇事便能迅速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接受“逆境鍛煉”也應該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如何上好這門“必修課”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做法:
一、利用現實生活,提高獨立生活能力
進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獨立面對挫折較好地解決問題。美國人對孩子的教育值得借鑒,美國的教育專家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處事能力和抗挫能力,父母具有重要作用。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單獨居住自己的房間,自己活動,鍛煉獨立生活能力。所以中國幼兒應該從3歲開始,家長必須要求幼兒晚上獨立睡眠,要求幼兒自己吃飯、入廁、穿衣服、整理床鋪、收拾玩具;同時、家長和老師孩子的要求要一致,教養(yǎng)態(tài)度也應一致,每天進行反復練習,反復提示,嚴格要求。同時還可以讓幼兒在很小的時候分擔家務,例如打掃房間、替父母買東西等。在這些過程中他們常常會遇到困難挫折,父母便要求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在排除這些自然挫折的過程中,使他們進一步地成熟起來,提高了獨立處事的能力。
二、有意設計障礙,培養(yǎng)抗挫能力
人生中遇到困難,挫折是經常會發(fā)生的事情,可為什么還要有意地制造困難呢?因為在成長的道路上孩子總是難免要遇到苦難、阻礙的,如果孩子平時走慣平坦路、聽慣順耳話、做慣順心事,那么一旦他們遇到困難,就會不習慣,從而從束無策,情緒緊張,容易導致失敗。所以老師、家長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有意地給孩子設置些障礙,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設置障礙時,要注意挫折教育具有預防性和針對性,有目的的組織障礙性活動。同時,老師家長還要注意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障礙的困難程度須是幼兒通過努力能夠克服的。例如,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老師家長不要馬上拿給他,而要讓孩子動腦筋,怎樣才能拿到物品??傊蠋熀图议L在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游戲中,有意地設置困難障礙,不能光是挖空心思地滿足他們的要求,而應學習日本、朝鮮、法國家長們千方百計地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的精神:帶孩子登山、野營、讓孩子自己動手撿柴火、備食科、定期讓孩子到艱苦的地方生活,鍛煉生活自理獨立的本領,培養(yǎng)挑戰(zhàn)困難與挫折的堅強意志和抗挫能力。
三、鼓勵克服困難,培養(yǎng)抗挫勇氣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產生消極反應,往往會垂頭喪氣,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必須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勇敢面對,向困難發(fā)起挑戰(zhàn)。例如,當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時,我們就應該鼓勵孩子說:別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許多小女孩害怕走平衡木、害怕游泳,這時,我們就應該鼓勵孩子說:“別怕,你準行!”孩子走路不好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成人一般不去拉扶和安慰,這樣,孩子就會逐步樹立起信心,努力地去戰(zhàn)勝困難。當孩子一次次戰(zhàn)勝困難時,他們便會增添勇氣,激起對戰(zhàn)勝困難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會消失,自信心就會增強,這時孩子會對自己說:“我行?!薄拔铱梢??!?/p>
“逆境鍛煉”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幼兒時期滲透“吃苦”的教育,體現了教育觀念的更新。通過“逆境鍛煉”,相信我們的孩子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一定會以頑強拚搏的精神去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挫折。
我們如何做家長——談談家長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各位家長早上好:
可能大家一看這個題目會產生一些疑問,我們都做了這么長時間的家長,還要來談這個問題嗎?不錯,在坐的各位都已經是有好幾年做家長的經驗了,但是我們是否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合格嗎?我們是不是盡到了一個為人父母的責任了?有人會說:我供孩子吃喝,讓他有好的學校上,這還不夠嗎?其實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關懷。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崛起,我們對子女的教養(yǎng)問題已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關注,特別是對如何做稱職的家長尤為重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之師,所以家長要勝任教師這一角色。要知道家長的言行的會影響到孩子在為人處事中的態(tài)度
,為此我們在這里向家長行為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父母之間諒互相謙讓,相互諒解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一個孩子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成長,可以使他的心里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反之如果父母整天吵吵鬧鬧,在孩子的心里上就會留下陰影,會使孩子變得孤僻、不愿與人主動交往,如果嚴重的更會使孩子走上歧途迷失自我,從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紀錄來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都是因為自己的家庭中充滿了矛盾,缺乏關愛使得他們走上一條不應該是同齡人走的路。
2、給予孩子適度的愛,不要過多,過分的溺愛。因為現在小孩家里往往是4、5個大人圍著他轉,得到了4、5份愛,在這些愛的包圍下,很容易讓孩子習慣于被愛,而不懂得怎樣去付出自己的愛?!靶』实邸?、“小公主”就這樣一個個產生了,到吃飯的時候嘴巴一張,到穿衣服的時候兩手一伸,等著大人來幫。在家庭教育中過分重視吃、穿,特別是由爺爺奶奶來帶的孩子,我們經常會發(fā)現一到放學來接的時候,很多的爺爺或奶奶都會手里拎好一個袋子,里面放著點心、水果、飲料,孩子一接就趕緊讓他先吃,生怕餓壞肚子,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養(yǎng)成一種習慣,就是一定要帶吃的來接,如果哪次忘記了,就會發(fā)脾氣,甚至哭鬧不休,弄得自己的爺爺奶奶好像做錯了事。3、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不袒護自己的孩子。有時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外面和同伴玩的時候總會發(fā)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當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或者自己的孩子處于弱勢時,有的家長可能由于關愛孩子心切,會出現不問清原因而去責問別的孩子,更有的會對別的孩子說一些很難聽的話。其實在沒有了解原因的情況下去無端的指責,不僅對教育孩子不利更會讓孩子有一種依賴心里,一碰到什么問題就會回家告訴父母,在訴說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有意識的去掉自己主觀的一些因素,而去強調別人的過錯。在我們平時的幼兒園里,我們老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是也經常會發(fā)現這種情況,通常是請他們在談談發(fā)生什么事情是,孩子總是說別人先這樣我才這樣的,或者說他先打我我才打他的,這些現象是很多的,現在的孩子要他主動的去承認自己的過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也需要我們家長在家中進行正確、正面的引導。
4、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這一點有必要提一下,因為我們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由爺爺奶奶帶的,我曾經在幼兒園放學時候隨機的數了一下,在十個孩子中有7個是由自己的爺爺奶奶來接的,當然這很大的原因是我們現在的父母工作都比較忙,下班時間很比較晚。爺爺奶奶來幫我們帶孩子并不是一件壞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們作為父母不能放下自己的責任,覺得有了大人來幫就不管不問。我有一個朋友是把孩子放在鄉(xiāng)下由自己的父母帶,而他們小夫妻依舊過起了兩人世界,難得抽空去看看孩子,而孩子每次看他們眼神總是很陌生的
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磨蹭
許多父母都有著同樣的苦惱:孩子動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條斯理,導致消耗不必要的時間,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飯等生活自理方面,顯得極為磨蹭。
當自己的孩子跟同齡人相比顯得動作緩慢,班上的老師也有這樣的反映時,家長就應該加以重視了。因為幼兒期是動作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動作緩慢的兒童往往容易出現不靈活、不協(xié)調的行為表現,影響今后的身體和智力發(fā)展。上學之后,如果做作業(yè)的速度太慢,就會影響學習、休息和正常的娛樂活動;考試的時候動作太慢,往往還沒有做完就到了老師收卷的時間,導致成績下降;運動的時候動作太慢,就往往不能戰(zhàn)勝對手,讓別人領先,這些都會使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動作緩慢孩子的神經類型往往屬于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變的先天氣質,父母對于孩子的氣質只能接受并因勢利導;再有,有的孩子天生大氣,較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過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會因慎重仔細而動作緩慢,這樣的效率反倒會非常高。(丫丫育兒:kaojapan)對此,家長需要仔細分辨判斷后再對孩子的慢性子進行調理。
對策一:多玩競技性游戲
孩子動作慢,可以通過游戲來加以改變。父母可以經常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使孩子在游戲中提高自己動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賽看誰收拾玩具快,比賽看誰穿衣服快等,這些游戲能激發(fā)孩子進取心。孩子喜歡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會覺得沒趣,這時,要給予適當的獎勵來鼓勵孩子的“勝利”。
對策二:以比賽激發(fā)活力
孩子可以與自己比賽。父母幫孩子設計一張“比賽”成績表,記下最初的時間,然后,每天記錄實際完成的時間,如果比以前有進步,就給予獎勵,如果沒有進步,保持原狀,或者退步,就不給予獎勵。父母可以讓孩子先從簡單容易的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任務進發(fā),一直到達合適的時間為止。(丫丫育兒:kaojapan)這種方法,目的在于縮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是克服動作慢的直接辦法。在此期間,家長要對孩子進行解釋分數的意義,激發(fā)孩子進步的渴望。
對策三:數數增強緊迫感
父母還可以采用記數法來督促孩子抓緊時間完成某件事情。記數法很簡單,隨時可用,父母可以與孩子事先講明白,看數到第幾聲的時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讓孩子準備好,說聲“開始”,就開始計時了。“1、2、3、4、5……”, 一邊數,一邊看孩子,孩子為了完成任務,就會盡量抓緊時間將事情做完。如果在計數開始的時候,孩子動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數快一點,讓孩子感覺到時間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結尾的時候,孩子還差得較遠,就放慢記數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快一點做事,就數慢一點,讓孩子有盡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長總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聲的時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獲得成功的感覺,孩子完成了任務,就表揚孩子“真不錯”、“又長大了”等。
對策四:明確完成時間
如果給孩子表揚的方法沒有效果,就可以使用硬性規(guī)定的辦法來達到改變動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計出孩子盡最大能力能夠完成某項事情的時間,然后規(guī)定孩子在這個時間內完成這項事情,否則就不讓他繼續(xù)做下去。時間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飯,到時間就把飯菜收起來,并且對孩子說:“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時把飯吃完?!?/p>
對策五:教給孩子提高效率的方法
還可以通過合理安排時間的辦法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動中,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來提高效率,使同樣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樣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窩耍賴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長一起去上幼兒園;再如,吃飯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張動畫片的盤了,否則時間又被拖延過去了。 在寶寶效率提高的同時,父母也要告訴孩子動作快不等于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點就更好了。
家長如何教育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怎樣教育?如何教育叛逆的孩子?為人父母之后你就會知道,要教育好一個孩子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于有些特別叛逆的孩子,教育起來更有難度,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更加多多學習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長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叛逆期出現問題后怎么辦?
比如易怒、情緒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現的一種狀態(tài),但孩子如果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tài)就屬于不正常的現象了。因此,當發(fā)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確發(fā)生問題時,最好的方法是及時尋求醫(yī)生和專業(yè)人士的幫助,千萬不能聽之任之。
1、理解寶寶的感受。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寶寶的對立面,而是學著站在寶寶的立場用心去體會他的感受。
2、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理解不等于不立規(guī)矩,不過在給寶寶立規(guī)矩的時候,對于那些他始終很抗拒的規(guī)定,我不再不由分說地“強制執(zhí)行”,而是找出寶寶產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辦法解決。
3、給情緒找個宣泄口。教育專家認為,很多時候,寶寶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許的事情,是為了宣泄不良情緒或不安感。
4、尋找寶寶的良好表現。表揚能間接地讓寶寶明白是非,所以需要更留心孩子的一些良好表現,及時地提出表揚。
5、給寶寶一定的自主權。既然寶寶處于逆反期,有些事我就不再做硬性規(guī)定,而是有條件地讓果果享受民主權利。
6、不處處約束。寶寶就是寶寶,不能用你的標準來處處約束他,對他的行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如何幫助“叛逆”寶寶渡過反抗期:
父母一定要記?。悍纯剐袨槭呛⒆映砷L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只有通過父母的幫助,孩子才能順利度過反抗期:
1、情緒緊張的孩子更易反抗。在孩子疲憊和饑餓的時候,就該讓他們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歡的零食,有助于緩解緊張的情緒,而不是教他學習新東西或做事情。
周圍環(huán)境的變換也會讓孩子緊張,反抗心理加重。比如,當孩子生病時,通常他們的情緒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對著干,這時父母應理解孩子,在他生病的時候不妨多寬容他們一些。
2、保護孩子的安全。孩子的危險意識不強,因此,他們會做出一些可能會產生危險后果的行為,發(fā)現后,父母應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溝通,讓他了解自己行為的后果。比如說,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興,但可能被車子撞倒。你要告訴他:“媽媽不能讓你在大街上跑,因為這里車子很多,如果被車子撞到,會受傷,非常疼?!?/p>
3、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舉例告訴孩子,詢問與命令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書拿給我,好嗎?”和“把書拿給我!”。還有,告訴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點,你可以說“輕輕地拿起那個杯子”,不要說“不要把杯子打壞!”
4、父母的要求應合理。對小孩子來說,讓他跟小朋友交換玩具比讓他無償地把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更容易。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鬧地要蛋糕,不要因為周圍人的目光讓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帶出來,用平靜的語言告訴他:“因為你的表現很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應該對媽媽說?!甭睾⒆泳蛯W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5、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讓抵觸情緒控制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確實毫無原因地產生抵抗行為,不要因為覺得煩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這樣做對孩子、對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選擇。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tǒng)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1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
那么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fā)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后我們出門去哦!
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斗智斗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么是規(guī)則,什么是規(guī)矩!
2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學會了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個“小大人兒”了,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就得跟著變!不然頭疼的是你自己,而且孩子還會因為沒得到恰當引導,變得更加叛逆,甚至學習成績也因此下降,最終無法挽回!
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
此時,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guī)律非常重要,比如飯前做作業(yè),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3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于是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煩躁!
父母如果此時強行管制,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而是要先試著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
不妨多給他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他的社交圈雖然我們無法干預,至少可以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多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
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不同時期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理變化,所以我們的教養(yǎng)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做父母,也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
無論何時,請記得收起你的家長專制!
另外,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長,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