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第一反抗期”的應對策略
發(fā)布時間:2021-10-08 大班第一學期班務計劃 大班第一學期家長會 小學第一堂英語教案孩子都上小學了,但是仍舊調皮、不聽話、不愛學習、你說東,他偏向西。這根源追問起來其實是因為第一反抗期沒有很好的把握。既然這樣,那大家一起跟著我的思路認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針對2-4周歲的幼兒?;仡櫼幌挛覀兒⒆釉诘谝环纯箷r的情形:
1.你的孩子大約幾歲時,你忽然感覺不聽話了?
2.對孩子不聽話?你是如何做的?是進行嚇唬?打罵?置之不理?還是把孩子弄哭后,又怕哭壞,最終又去哄呢?
3.在你家庭里,你們夫妻在教育孩子觀念上一致嗎?有沒有因為觀念不一致而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4.你們夫妻之間和老人之間在孩子的教養(yǎng)方面,有沒有觀念上的沖突和方法上的不一致?
對于這四個問題,你們家的情況是怎樣?面對這些問題,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這一時期所體現出來的現象一般有:
1.孩子想嘗試一切新鮮事物。
2.吃飯問題。
3.生活方面磨蹭。
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反抗之意的,我的片面理解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讓他做什么,他偏不聽。這正是2--4周歲幼兒身上體現出來的反抗。大家認真思考下,幾乎2--4周歲的幼兒都會經歷這些現象。如果我們采取打罵,那終是無法解決這些現象的。那這是為何呢?
下面是老師分析的四種原因:
1.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回過頭想想,當孩子一生下來時,完全就是一張白紙,在嬰兒期孩子只會用笑和哭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并沒有其它情緒表達,而我們也只是初略孩子的情緒想法,靠我們平時的觀察來猜測寶寶想表達的意思。到寶寶2周歲基本很能說了。(不過我家培洪說話就比較晚,2周3個月才開始說話耶,當然開口后,很快就能說得很流利了)會用語言表達后,寶寶都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表情,說出的話顯得比較夸張,而我們大人卻覺得好玩。老是以笑來應對寶寶,其實這種方式是錯誤的,我們應該主動引導孩子的表達。
還有就是大家抱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孩子能表達后,就想讓孩子開始識字。其實這個時期是寶寶最佳的口語期(0-3),我們只要每天對著寶寶說話,他就能成句成句地學會。這時的記憶力也是相當好。還有我們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當寶寶說要某一事物時,當你給他后,他又不要,不知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是為什么?只要是細心的家長,一定都會知道這么大的寶寶,在用詞方面還用得不準,所以產生了答非所問,他要東,你卻給了他西,孩子自然就會有情緒,而我們又不理解孩子的意圖。脾氣急燥的家長,這時就會有情緒,甚至還打孩子,這樣親子矛盾就來了。家長情緒失控時,我們不妨冷處理,細心觀察一下,而不能用傳統(tǒng)觀念,對于第一反抗期的寶寶來說是無效的。
2.家長忽略了游戲心理。
經??吹胶⒆映燥?,滿地跑。其實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要跑?是不是我們先追他,他才跑。孩子還以為我們在和他玩游戲呢?所以這不能怪孩子,只能從自身找原因,吃飯對于一個1歲半以后的孩子,如果餓了本能就會用手去抓東西吃。而我們卻老是怕弄臟衣服及地板,剝奪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培洪媽就是這樣,不過我當時最討厭孩子邊走邊吃,我是讓培洪一邊吃一邊看電視。這方法自然也是錯誤的。)只要我們了解到寶寶剛開始時都是用手來協調動作,寶寶一般用手感知會持續(xù)2個月,然后用勺子開始模仿我們大人的動作,手和嘴正在協調配合吃飯,剛開始也許會把飯打到臉上,額頭上……當我們意識到這是寶寶成長中的必須一課時。相信我們的年輕家長們都會滿心歡喜看著寶寶這一巨大變化的??涩F實中像我一樣的人還是比較多,包辦代替了孩子的本能。(終歸還是觀念在作怪)
我們當家長的要有心理準備,你要如何喂養(yǎng)你的孩子?孩子不愛吃飯,有沒有想過為何不愛吃?所以我們家長在遇到情況時應該站在那先觀察、琢磨一下,想想招。怎樣在我們大人的序列中找到節(jié)奏感、責任感。如何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來引導?YJs21.com
3.單向思維。
經常看到這一時期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現象。老師給這總結了一句話:“寧要玩具,不要友誼?!逼鋵嵈蠹壹毤毸伎枷麓_實如此,有時家里來了小朋友,是不是經??吹胶⒆硬缓托∨笥逊窒碜约旱耐婢??如果大家知道這是這一時期寶寶的現象,就不覺得奇怪了,這時候我們只要用其它新鮮的東西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一般就可以了。這當然也需要我們的方式方法。所以對于我們家長朋友學習是很必要的。
4.隔代教育的影響讓孩子學會說“不”
對于這個問題,絕大部分家庭都經歷過,如果我們試圖給寶寶養(yǎng)成好習慣,那必須要有約束力。如果在父母這邊建立好了好習慣,老人那邊卻破壞好習慣。這不難理解,因為我們和老人之間在觀念和方法上不一樣,所以我們就得在這上面作文章。才不會讓孩子生活在夾縫中,讓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那么我們年輕的父母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1.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我需要幫助”
當遇到你叫寶寶吃飯或者其它什么事時,如果寶寶專注于他手上的事,這時你如果叫了二遍,寶寶還是沒有反映,這時你就不要再說第三遍了,這時候的寶寶他只專心做自己的事,而完全沒有聽你在說什么,所以我們就沒必要再嘮叨了。我們可以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一起關注寶寶手上的東西,這時,寶寶感覺到你來到他身邊,會抬起頭看你,你就可以面帶微笑,用眼睛看著寶寶的眼睛,用溫和的語氣,簡潔的語言對寶寶說:我需要你的幫助。對于這么大的寶寶,是很愿意幫助人的,當幫你做后,你對他說一聲:謝謝。那效果就更好了。不過,切忌不要用命令的語言。對于小一些的孩子,你用命令的語言可能性有作用,大一些的孩子就會反抗了:你為何自己不做?所以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
2.制定家庭規(guī)則:
很多家長都習慣于對某一件事,嘮叨個不停,而忽略了制定家庭規(guī)則,這對于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必須得關注規(guī)矩,當然這規(guī)矩需要全家一起總動員,不能只是孩子一人執(zhí)行,這樣孩子是不會遵守的。
我們已經知道,這時期是處于游戲親子溝通,對于,那些愁于寶寶每天吃飯困難的家長們,你是否了解了寶寶在幼兒園的就餐習慣。我們可以和幼兒園一樣進行分餐制度。為什么會有5+2=0這個說法,就是因為孩子在幼兒園5天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周末2天在家,被父母破壞,又歸為0了。所以說,根源還是在我們家長身上。我們應該在飯前和孩子商量規(guī)定好。吃一餐飯的時間是多少?到點了沒吃完就收碗筷,等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就一定得執(zhí)行,這樣孩子經歷幾次后,就明白,不吃媽媽就收走了,中間又沒零食吃。自然就會認真吃飯了。還有一點就是,在吃飯時,不要一家人的眼睛都盯著孩子,這樣過份的關注,會打亂孩子吃飯的就餐氛圍,只有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同時有饑餓感,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會形成。
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老是嘮叨個不停,這樣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抓不住重點。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么?在和孩子交流時,要眼睛看著孩子眼睛,告訴孩子,你想做什么?或者讓孩子做什么?盡是用簡潔易懂的語言。
3.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對一切東西在他的眼里都感到新鮮,比如,經??吹綄殞毎褨|西放到嘴里,這其實是寶寶通過嘴來嘗試這個東西,找下感覺。接著通過手來握、撿、放等肢體協調動作。如果,這時家長不分清紅皂白就上去搶孩子的東西,或者用武力來解決,這是徒勞的。這一舉動還有一危害就是,把孩子的好奇心、觀察力給阻斷了。好奇心一旦沒了,想像力也就沒了。如何避免呢?就像很多人覺得孩子把東西放到嘴巴里臟、不安全??蛇@么小的孩子卻不懂安全不安全;臟還是不臟。這只有在事前先進行家里安全教育和室外教育。并制造孩子探索世界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這一時期充分發(fā)揮他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千萬不要忘了這一時期是寶寶單向思維時期,所以可以用其它新鮮事物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孩子第一反抗期你知道嗎?
過了周歲,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不太好帶了。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在心理發(fā)展歷程中的必經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個月后,身心發(fā)展的速度一路飆升。當孩子具備獨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會厭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著獨闖天下。當他能夠理解和運用人稱代詞“我”的那一刻,就會告別“順從”,起草著自己的“獨立宣言”。這一階段,他一反常態(tài)執(zhí)拗、任性、甚至強硬。在他的成長詞典中,“不”成為運用頻率最高的單字。這個時期我們通常稱之為“第一反抗期”。
矛盾沖突源自何處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想了解和想嘗試的事非常多。他們愿意更多的掙脫大人的看管,獨立去“探索”環(huán)境中每一個“小兒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動”是很多看護人對這個階段孩子行為特點所下的結論。接近1歲半的孩子越來越熱衷于“掃蕩”和“清野”,他要檢驗從成人的活動中所“看”到的經驗,他要模仿、再現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戲”:拿起小錘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幾,把雞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腳尖搬倒書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經驗、閱歷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而告終。
“越不讓動越要動”
是很多父母總結出的孩子和家長“分庭抗禮”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衛(wèi)生紙拽至窮盡,滿臉洋溢著興奮;他會打開低矮的柜門,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辦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閣的寶貝歡呼雀躍;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戰(zhàn)電源、煤氣灶、飲水機而義無返顧……
此外,這個時期的孩子能不斷向看護人提出強硬的挑戰(zhàn)。在與父母的抗衡中,他積累著“攻守”經驗,了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媽媽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讓他自己走,孩子常會把雙腿盤起腳不沾地,像條毛蟲吊在空中,當爸爸媽媽不肯再抱的時候,他會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難移,假如父母真不讓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們的寶寶經過“痛苦的抉擇”也能后來居上……在與成人的對恃里,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這種“反?!弊兓⒉皇菬o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而是他長大了,大到想向我們證明:他有自己的主張,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須實現更多的需要。他不斷的通過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訴我們:他要做一個獨立的人,就像爸爸媽媽那樣,要對別人提出要求,要讓別人受到自己的影響和牽制。
用孩子眼光來看待
作為父母搞不懂:為什么當寶寶要長大時,現有的和諧、寧靜會常被沖突、惡戰(zhàn)攪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個傾心追求獨立的孩子,在成長中時時處處所遭遇的沮喪與煩躁:當他打開一個裝滿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大人把柜子鎖了起來;他漫步到廚房,撫弄著爐灶上的旋鈕,想看看是否也會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覺的媽媽抱開;他拽著臺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會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評“不乖!”……他會走、會爬、會登高,可英雄無用武之地!周圍有那么多令人興奮激動的機會,卻每每都被扼殺在動手之前!為這些孩子就有100%大發(fā)雷霆的理由。假如我們被還原成80或90cm高的幼兒,相信也會成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們能理解嘗試獨立的孩子,那些難以運用語言表達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為規(guī)范和自然法則的約束下,在敗多勝少、四面楚歌的探險歷練中,逐漸發(fā)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時時被失望、害怕和孤獨圍追堵截著:那天,他像爸爸那樣一只腳踏上矮椅,卻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號啕之中全是對疼痛的憤懣與不解;一日,他像推積木一樣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讓他第一次品嘗到自卑無奈的苦澀。他好想控制身邊的事物,但卻左右不了它們的發(fā)展。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語言能力的局限,孩子無法通過與成人的有效溝通,釋放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壓。這么多的孩子表達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慮與不信任,面對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會大聲說“不!”,面對父母的關愛幫助,他會拒絕接受,而要“我自己來”。
心理學家的分析
孩子成長一定要有這個“反抗期”嗎?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漸進式的變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轉折時段內,兒童在成長中的心理矛盾會高度激化,對這種激化疏導的方式不同,會導致孩子產生不同強度的情緒體驗,從而引發(fā)飛躍式的正、負兩極變化。研究者據此提出了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定階段內,存在著轉折期、危機期、對抗期等不同稱謂的學術觀點。如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發(fā)展要經歷8個“危機”,而在孩子出生后的頭3年里就要經歷兩個危機的挑戰(zhàn)。還有的學者認為: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轉折中,典型的行為突變有兩三歲的反抗執(zhí)拗,七八歲的心理平衡失調,十二三歲的消極、違抗性等等。特別是由于在以上各階段內,父母通常會由于兒童的對抗、逆反等極端行為,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惡化,往往不經意間,就嚴重影響著孩子今后整個人生的和諧發(fā)展。
但是,更多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同樣證明:轉折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必經階段,但“危機”并非必然相隨。只要父母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策略應對,就有可能變第一反抗期為第一發(fā)展加速期,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支持、促進。
父母八字策略應對孩子貪玩
不少父母為孩子貪玩所困擾,這里奉獻的一個“八字策略”——順應、利用、制約、誘導,可能有助于你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1.順應
玩是人的天性。兒童時期的玩,也是他們接觸生活、認識世界、摹仿人際交往的一種“學習”和“工作”方式,入學以后,還是緊張與松弛的一種良好調節(jié)劑。
因此,理解并順應孩子的貪玩心理,就是順應了人生最初階段的生理——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過分壓抑,把他們變成“小大人”,有害無益。這一點,為人父母者都該明白。
2.利用
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于玩耍之中,這將幫助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約
一是時間制約。根據年齡特點安排一天的活動和每次活動的時間,絕對不能打亂正常生活節(jié)律。
二是活動強度制約。強度大的游戲常常過多耗損孩子的能量,降低免疫力,是致病的一個禍根。
三是隨著年齡增長,學習活動應該逐漸增大比重,直至過度到以學為主、以玩為輔的學前階段,為學校生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4.誘導
即:把孩子往書本上“誘”,往學習上“導”,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漸轉移到文化科學知識上去,學習興趣濃了,玩心自然淡了。還有重要的一點:父母是孩子做人的榜樣,一言一行都具有強大的導向力。假如你經常坐在麻將桌邊,卻逼孩子去讀書,他會怎樣想呢?用愛讀書、愛學習、求上進的具體行動感召孩子,才是教子成材之上策!
寶寶反抗期的原則和策略詳解
幫助寶寶度過反抗期的原則
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權力做出他自己的選擇。
處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大人居高臨下地吩咐他做這做那,哪怕孩子自己也明白大人這樣提議是為他好,孩子還是擺出一副完全不合作的態(tài)度,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企盼孩子接受的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孩子在你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駛了自主權,既表現了他的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順從你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要是孩子的個性特別犟,已經在反抗中嘗到某種樂趣,爸爸媽媽也不用點破他,不妨順著孩子的心思,反著來要求孩子,說不定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今天下雨,想讓寶寶穿上雨鞋,爸爸媽媽可以倒過來跟他說:“今天不要穿雨鞋哦!會把漂亮的雨鞋弄臟的!”爸爸媽媽的“反其道而行之”,使得幼兒的“反抗”正好可以“負負得正”,最終能夠達到原先的目的。
巧搭梯子,讓孩子自然下臺。
孩子有時是為了逞能而耍犟,最后又發(fā)現讓他獨立去做某件事,大大超出了他的能力,孩子就被沮喪所籠罩,此時,年輕爸媽千萬不要擺出“興災樂禍”的樣子,這會大大傷害小孩的自尊心,這時,最好的做法是要顧全他的面子,幫他“搭梯子”,讓他體面下臺,事后再幫他分析成敗的原因,幫他把做不好的事分解成幾步,降低做事的難度,再與他分享成功的喜悅。這樣做多了,就可以大大增加孩子與大人的合作意識,讓不必要的“不合作”降至最低。
因勢利導,不要破壞孩子情緒。
孩子玩得高興的時候,父母打斷而要求他做他不情愿的事,這正是引發(fā)孩子對抗的導火線,在安排孩子的作息時間時,要在各項活動之間安排“緩沖期”,因為幼兒不比大人,很難在三五分鐘內從他沉迷的事情上把注意力轉換過來,因此,要是你想讓孩子照著你的時間表走,起碼提前一刻鐘就要“預告”,讓孩子提前有心理準備,再用“轉移注意力”的辦法讓他配合你,他的反抗欲就來了個“軟著陸”。
幫助孩子度過反抗期的生活策略
媽媽們都知道,孩子的反抗欲一旦被激發(fā)出來,要平息它可不是那么簡單,因此,要是孩子的壞脾氣已經給你造成很大的困擾,調整一些生活起居的細節(jié)也能讓孩子放下對立、緊張的情緒。
盡可能避免讓孩子沮喪的情形:例如,給孩子買的玩具,應適合他的年齡特點,太復雜的積木和拼圖很容易讓小寶寶脾氣暴躁,因此,看到孩子將積木或拼圖的“零件”無理地扔出去,應該想一想,是不是應該給他換一點“簡單”的玩具。
培養(yǎng)孩子有規(guī)律地做事,讓孩子剛學步時就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做事分步驟,有條不紊,這樣他們才能盡可能做到心平氣和。
鼓勵孩子睡午覺,孩子若是睡眠不足,脾氣也會焦躁。這么小的孩子貪玩,很少主動表示“困了”,“要睡覺”,父母要及時提醒他。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感覺到孩子的情緒越來越緊張,這時可以放些音樂跳跳舞,或者馬上帶孩子去戶外做游戲。
楊楊2歲多了,媽媽發(fā)現她現在變得不聽話了。以前父母說什么是什么,現在可好,動不動就和媽媽唱反調,你說東他就說西;讓她不要去摸魚缸里的小金魚,她偏撈金魚玩;不讓她鉆到床底下去,她偏鉆進去;路遇熟人,讓她開口叫人,她偏扭過頭去一聲不吭;讓她去睡午覺,她卻賴在電視機前不肯走;洗澡水都涼了,要讓她當出浴小公主,她死活不愿出浴缸,最后都凍感冒了,把媽媽氣得夠嗆。有人告訴楊楊媽媽:你們家楊楊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專家點評:爸媽不妨用體會生活的態(tài)度來理解“寶寶的反抗期”。隨著寶寶個體的成長,身體力量與能力的進步以及語言的發(fā)展都促使年幼的寶寶有了更多自我探索的機會,當他能依靠自己的感官、思維以及基本的交流能力與這個世界互動之后,面對成人的要求與指令的態(tài)度自然不同——他確實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與興趣“sayno”了。由此看來,在當今世界不再做專制的父母,并非是從青少年的青春期開始,而是新手父母就要學習的“父母課程”了。
孩子異常信號及父母的應對策略
父母如何洞察孩子身上的異常信號,并加以有效引導,以防患于未然?
一、我們的孩子需要什么?
這是他們各種情緒和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心理學家阿德勒和杜萊克斯認為,他們無非想要:
·被愛與被接納
·有安全感
·有歸屬感——融入某個群體
·自己的所作所為受人肯定
·逐步邁向獨立,擔負責任及做決定
當孩子感受不到這幾點時,他會有負面情緒,如變得消沉,進而可能會產生不良的行為或異常行為。
當父母親不認同孩子們的情緒時,會發(fā)生什么呢?孩子就有一種羞恥感,父母親這樣做等于把孩子的人格給切開了,分成了兩半;孩子只是在學業(yè)上發(fā)展,而在情感上不讓他們發(fā)展,壓抑他們,如果是永久性的就會造成精神紊亂。
二、常見的幾種不良行為和異常表現,及父母應對策略
1、引起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以引起注意為目的,通常你的感覺是煩躁、懊惱,然后加以提醒或好言勸說。在達到他的追求注意的目的之后,你的孩子也許會暫時停止這壞行為,但不久之后,他也許會舊病復發(fā),以求得更多的注意,或另找一種方法來尋求你的注意。
案例:要睡覺時,六歲的佳佳一會要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又說害怕,不停地要讓爸爸媽媽注意到她,連續(xù)幾個晚上都重復發(fā)生同樣的問題,父母被她搞得很心煩。后來父母了解到,原來佳佳是為了引起父母對她的關注才這樣表現的。后來父母設法給予佳佳應有的關注和愛,也使她有足夠的安全感。佳佳這些折騰就沒有了。
父母應對策略
避免在孩子尋求注意時給予注意,在孩子沒有預料到或在他無意引起注意時,給予正面的關注。不要有求必應,盡可能忽視不良行為,不要被激怒。
2、追求權力
追求權力的孩子通常會令你生氣,讓你有被激怒的感覺,你感到你的權力受到挑戰(zhàn)。陷于權力爭斗的孩子好辯,愛與人作對,結果不是你硬要他服從,就是向他投降。有時你也想擺平或打擊孩子,如果你投降,他的目的就達到了,不再有不良行為。
案例:很多父母在孩子吃飯這件事上很頭痛,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想盡辦法,軟硬兼施地強迫孩子,甚至不許他離開座位。有時父母或爺爺奶奶在屁股后面追著孩子吃飯,每天都重復著,爸爸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減少孩子的零食,吃飯時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吃,時間到了,讓孩子去玩,中間餓了只給果汁,不給零食,孩子終于了解吃飯再也不能達到權力爭斗的目標,而同時孩子也必須忍受不吃飯所帶來的后果。
父母應對策略
一般是從沖突中退出來,不要與孩子繼續(xù)爭斗或向他投降,也不要生氣??赡艿脑挘尯⒆咏洑v一下不良行為或異常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你忍一忍,不和他正面沖突,事后請求他幫忙、詢求他的意見和建議,使他成為你的同伴,那么他就沒有人可以作對了。
3、報復
尋求報復的孩子要的是跟你扯平,因為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通常父母對這種報復行為的反應是感到傷心難過,當父母生氣或想擺平時,孩子可能會發(fā)覺自己斗不過父母,因而轉移目標,開始報復。
懷有報復心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可愛而受到傷害。有一點需要注意,幼小的嬰兒通常不會以報復為手段,他們有時是因為生氣而表現出越軌的行為。
當孩子在你面前說:“你不是我的好媽媽,你對我一點都不好”,甚至說:“你不配做我的爸爸。”這些話讓人感到很傷心,隨之而來的是氣憤。這就是孩子在以報復的方式和你抗衡。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愛和接納,他們就到外面去,故意報復你,他們知道父母最不喜歡什么,如果你不喜歡他們吸煙、喝酒,或穿奇裝異服,他們就故意這樣做或這樣打扮來報復父母。
父母應對策略
不要以傷害回報孩子,要打破報復的惡性循環(huán);如果你做錯了要道歉,試著想辦法與孩子建立信任、互相尊重的關系,因為尋求報復的孩子極需要被愛。
4、表現力不足
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要父母對他們放棄希望。你覺得失望,無助,對孩子消極以對,最后完全的放棄,認為孩子真的無可救藥!
案例:文文的父母對她的期望非常高,因為父母都是高材生,希望文文也能像他們一樣,受人尊重,將來長大了更優(yōu)秀。
文文覺得父母因為太優(yōu)秀了,就覺得自己永遠也達不到像父母那樣,因此很自卑。當文文問媽媽數學題時,媽媽給她講了好幾遍她都沒有明白,媽媽說:“我不明白你為什么還不明白,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么,也許數學對你來說太難了,你不是學數學的料?!庇谑俏奈恼f:“你說的對,媽媽。我真的不是這塊料?!?/p>
父母應對策略
父母一定不要放棄表現力不足的孩子,否則他們會自己放棄。要停止所有的批評。關注所有的努力,無論多么小的努力,父母都要爭取幫助孩子。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和能力,多給予孩子鼓勵。
最后一個父母應對的策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集中精神先改變我們的行為。同時改變你對孩子不良行為和異常行為的反應模式。除非父母們愿意花時間和努力同孩子們一起來建立積極的關系,否則任何的指導和訓練都是沒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