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孩子的初次反抗話題
發(fā)布時間:2021-04-05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關(guān)于夢想的故事 關(guān)于蓮的故事從前那個乖巧可人的寶寶怎么突然變得不聽話了?面對你家寶寶的“第一次反抗”,你也許心里暗暗高興:寶寶到了值得紀念的第一反抗期!可是,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反抗期”為何出現(xiàn)得越來越早
一個不容忽視的新趨勢是,幼兒的“第一反抗期”的起點,已從兩歲半提前到20個月左右,越來越多兩歲不到的孩子已經(jīng)學會和父母頂嘴、說反話,大人越是氣急敗壞,小兒越是開心。早教專家研究認為,在家長的過度關(guān)愛和電視文化的影響下,幼兒普遍早熟,自我意識萌芽早,提前進入了“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提早出現(xiàn)并非壞事,它是孩子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在幼兒時期,自我發(fā)展處于“沖動階段”,孩子經(jīng)常會對每一項來自家長的提議都說“不!”這正是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對大人觀點和指令的否定,來強調(diào)自己的存在,也是尋求大人對他們尊重的一條途徑。他們也希望借此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備的能力,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已經(jīng)很強了。一旦家長覺得他還是小娃娃,什么都想包辦,什么事都想代他做決定,親子沖突就日日上演。
“反抗行為”背后的心理解秘?
“我能干,我能行”
孩子的乳牙出齊之后,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喜歡模仿成年人或同齡小伙伴所干的事情,你要是不讓他干,他會以哭鬧或其他形式進行反抗。例如,2歲左右的兒童愿意自己用勺子吃飯,不愿意讓人喂飯,如果強行喂飯,孩子會產(chǎn)生反抗情緒。再比如,看到媽媽洗襪子,孩子也要動手洗,要是媽媽擔心她弄濕衣服不讓洗,他就會哭鬧。
應對:小寶寶有好奇心和嘗試欲,孩子父母放手給寶寶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比如,可以給寶寶一個小盆、一塊手絹,讓他自己洗手帕洗襪子。在洗的過程中,媽媽要教他先沾濕手絹,涂上肥皂,兩只手揉搓等等,使寶寶在玩中鍛煉動手能力,以期讓他的實際能力與日益增長的獨立性相匹配。
“我有權(quán)為自己做決定”
寶寶到了2歲左右,一般就會出現(xiàn)不聽話的現(xiàn)象,客人讓寶寶挑飲料,大人替他挑的那一樣,必是他哭鬧著不肯要的;大人休息日非要帶他去游樂園,他偏要留在家中看動畫片;你要他穿藍褲子,他非要穿紅褲子……他是如此迫切地表達“為自己做決定”的愿望,就算口是心非也在所不惜?!緅z139.com 迷你句子網(wǎng)】
應對:此時,不問情由地采取粗暴態(tài)度,常常導致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形成退縮、孤僻等不良性格。而在孩子反抗時,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暫時依著他,然后通過說服、引導,使其順利度過反抗期,則是有效的做法。
“把媽媽惹急真有趣”
寶寶對每一項來自家長的提議都說“不!”幾乎能把媽媽惹得氣急敗壞,此時,說服自己的情緒不要受到孩子的影響,是第一位的。首先,媽媽應該明確這一點:孩子說“不”,或者和你唱反調(diào)的時候,他不是針對你,也不是針對這件事,他只是想表達他有否定權(quán),他能對自己的事做主。
應對:此時,不動聲色地作合理的讓步,能化解相當一部分的反抗。當然,該有的底線還是得有,對寶寶的不合理反抗也要堅決糾正,例如,絕不能讓兩三歲的孩子玩弄電器開關(guān),也不允許他們玩打火機、開關(guān)煤氣灶等等。在兒童反抗期,要和孩子打成一片,引導和教育孩子認識他們尚不熟悉的世界,同時,孩子再怎樣撩撥你,你也不動怒,孩子就會對這種“試探媽媽底線”的游戲失去興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如何應對孩子的“反抗期”
每個孩子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反抗期”,每位家長都要面對這樣的時刻??吹竭@個話題深有感觸,就把之前的兩篇日記找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2008年3月4日晴
這是很早以前的一件小事?,F(xiàn)在回想或許正是眺媽使用了溝通的技巧,才很好地解決了眺眺第一個“獨立”時期和我們的“摩擦”。
記得那時,眺眺還不怎么會說話,可已經(jīng)會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有次眺媽給眺眺洗完澡后,讓他幫忙把水里的瓶子拿起來,眺眺卻故意抱著瓶子不給,任憑眺媽怎么給他“戴高帽”都不行。后來眺媽說:“眺眺,先把黃色的瓶子給媽媽,還是先把紅色的瓶子給媽媽?”話音剛落,眺眺馬上把一個瓶子遞給眺媽。謝過之后,眺眺又把另一個也拿給眺媽。
小小的一個順序選擇卻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自尊心”,使原本“對立”的局面很快轉(zhuǎn)變?yōu)椤昂献鳌钡那樾?。這說明父母多掌握一些“技巧”,能更好地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個方法我們沿用至今,效果非常理想,這也是我補記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使用此法的關(guān)鍵是要設(shè)計好自己的問題,既能達到目的又能呵護嬰兒的“自尊心”。問題的答案不應該在“做”與“不做”之間選擇,而是怎樣去“做”。
2008年11月9日晴
眺眺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不再是我們說什么他都照做,更多的時候他都會提出反對的意見,我們選擇堅持,他則采取賴皮的方式。幾經(jīng)較量,我們摸索出用“緩沖時間”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早上帶眺眺去淘氣堡玩,快到中午的時候,我們招呼眺眺回家吃飯。小子一口回絕:“不要!”我們說:“奶奶在家里飯都燒好了,怎么眺眺還不來呢?就著急了!”眺眺口氣也軟下來:“再玩一會兒哪!”“那再玩5分鐘,爸爸叫你的時候可不能賴皮哦!”為了彼此能守信,我們拉勾為證。5分鐘后,眺眺雖意猶未盡,可也是如約和淘氣堡再見回家。我們對眺眺守信用的表現(xiàn)大加贊賞。
晚上送眺眺去阿婆家,我們照例陪他玩到8點多,臨行告別時小子又盡力挽留:“再陪眺眺玩一會兒哪!”我們告訴他:“爸爸媽媽明天很早要上班,應該回家休息了?!薄澳峭娴?0點鐘?!毙∽佑肿儌€法兒挽留?!澳翘砹?,這樣吧,那個長的針(分針)走到12,眺眺和爸爸媽媽再見好吧?”見我們讓步,小子也見好就收。
網(wǎng)友支招
偉大的外交家周總理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談判是一種妥協(xié)的藝術(shù)。和孩子們相處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強壓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適度的讓步既照顧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緩和他的抵觸情緒,何樂而不為呢?對眺眺而言,還學會了看時間,真是“一塊石頭好幾只鳥”!哈哈!
——網(wǎng)友眺爸
我認為,4歲的孩子本來就不大明白道理,以前聽話是因為出于本能的“愛”,為了讓大人高興,可以給他更多的關(guān)愛。當他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這個時候大人還用以前命令式的語氣要求他,他自然也會用強硬的態(tài)度來回應。有時候孩子并不是真的不要,只是表明他想擁有自我。
關(guān)于小西畫畫只畫5分鐘這件事,我認為4歲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不長,當他對這件事沒興趣時,就會轉(zhuǎn)移注意力。這個時候家長要弄清楚,孩子是遇到困難了,還是真的有了新想法。我們可以嘗試著要求孩子完成某一個圖形,或是完成某一個輪廓,下次再填色,并對孩子的堅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甚至是獎勵——他已經(jīng)很努力了。
對于看電視,是可以先約定好的,時間快到時可以提醒他:還有幾分鐘就該關(guān)電視了。如果違反約定,可以減少第二天看電視時間,幾次違約,可以取消看電視一次;如果做到了,可以給予獎勵,并經(jīng)常強化孩子的這個優(yōu)點:說話算數(shù)。
孩子敢于說“不”,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孩子成長了。家長要做的是:改變以前的溝通模式,尊重、理解、接納、適應孩子的變化,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而不是什么都由家長說了算,自己沒主見,從而無法真正成長,直面人生。
——網(wǎng)友宇蕾媽
我覺得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是個不錯的辦法,還有就是跟孩子一起親子閱讀,書上有很多正面的反面的形象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像昨天他突然拍打我,很疼。我就拿《我好生氣》這本書和他一起看,告訴他:“你這樣突然拍媽媽,媽媽好生氣的?!彼捅硎疽院蟛贿@樣了。有時候孩子不吃飯,我就說:“你看,小波(天線寶寶里的人物)不喜歡吃飯,所以個子最矮;丁丁(兒子最喜歡的角色)吃飯吃得又快又多,所以個子就最高,多好呀!”兒子就乖乖吃飯了。
——網(wǎng)友酒窩陽少爺
以前兒子也很喜歡說“不”,動不動就是“不好”、“不行”、“我不會”。這固然跟孩子的依賴性與叛逆期有關(guān),但仔細檢討一下自己平時的言語,發(fā)現(xiàn)也帶了很多的“不”字。比如,兒子說要買玩具,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行”;兒子要玩手機游戲,我們的第一句回答就是“不可以”……大人的這一舉止在《大衛(wèi),不可以》這本書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所以,我認為孩子的叛逆與我們對他果斷的毫無商量的拒絕有一定關(guān)系?,F(xiàn)在我盡量糾正自己的表達,努力讓自己的言語中避開“不”字。
當他提出買玩具時,不再一棒子用“不”字打死,而是先聽完他的購買理由,再向他說明我們不買的原因。幾次討論交流后,基本上他都能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想法。通過這種正面引導,發(fā)現(xiàn)兒子的確進步不少,至少從他口中蹦出的“不”字已明顯減少了。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都是講道理的,只要我們給他充分表達、充分交流、充分理解的機會,相信孩子也會給我們投桃報李。
——網(wǎng)友lkl2003
關(guān)于孩子看電視的問題
電視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家用電器,很多人習慣于茶前飯后,坐在電視前看個痛快。寶貝喜歡看電視是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由于寶貝天生對顏色、聲音比較敏感,未出生時就能“聽懂”音樂,出生后不久就喜歡對著五顏六色的電視畫面,6個月以后,就能看懂容易的電視節(jié)目,并被電視吸引,對電視的反應相當熱烈。一旦讓寶貝們坐在電視前,他們會非常安靜地一直盯著電視看,假如媽咪們讓他們長時間如此,那就糟糕了。
由于,寶貝的耳朵會對機械的聲音產(chǎn)生反應,而對于母親的聲音變得反應遲鈍。有些媽咪會以為,就讓寶貝聽電視的聲音吧,那不是一樣的嗎?電視的聲音是機械的,人的聲音則是動聽和諧的,兩者是不一樣的。
假如讓寶貝的耳朵適應機械的聲音,就會造成他們對媽咪的聲音漸漸失去反應,從而喪失和真實生活中的人交流的能力??偨Y(jié)起來,寶貝長時間看電視的危害主要在以下3個方面:
1.對大腦發(fā)育造成永久性損傷
根據(jù)澳大利亞的最新腦科學研究表明,當寶貝看電視時,專管視覺、分析、計算等的大腦左側(cè)皮質(zhì),會因留意力隨畫面的轉(zhuǎn)移而呈散亂狀態(tài)。接受顏色信號的右側(cè)皮質(zhì)也會喪失信息抑制力,讓左右皮質(zhì)之間的通路減少,而呈現(xiàn)腦構(gòu)造破壞的慣性狀態(tài)。
長此以往,寶貝的大腦細胞將受到永久性的損傷。這種損傷同時是結(jié)構(gòu)性和化學性的損傷,受傷的細胞在結(jié)構(gòu)上和化學反應上的變化會影響寶貝正常腦功能的發(fā)育。
2.抑制寶貝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西班牙小兒科醫(yī)生的心理實驗也證實,由于寶貝無法清楚地思考,也無法進行建設(shè)性的想象,電視影像在寶貝的腦中留下一些不受處理的圖像,長久地在腦中徘徊。假如沒有成人的啟發(fā)和講解,年幼的寶貝不理解所看的圖像,這些圖像就在寶貝的腦海中遺留下一些永久性的扭曲內(nèi)容,使寶貝變笨。
多看電視還會使寶貝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受到抑制。很多老師報告,一些??措娨暤膶氊悅儫o法看懂沒有圖的故事,由于電視枯萎了寶貝在自己腦中制造圖像的能力。
此外,寶貝對待事物持之以恒的能力也因多看電視而大受破壞。他們習慣于看上幾小時的電視,卻難以處理一件在30分鐘或1小時內(nèi)就能夠得到解決的難題,因此這些寶貝受不了一些較難學的事物。每當需求他們長時間專心完成一項任務(wù)時,碰到一個小困難便馬上想放棄。
3.影響寶貝的語言交流能力
對于那些不會說話的寶貝來說,電視影聲對寶貝只有單向的溝通,寶貝坐在電視機前,毫無選定地不斷接受圖像和聲音的沖擊刺激,卻習慣性地不作任何主動的反應。如此,時間一久,主動反應的語言智能,便因缺乏使用機會而日漸停止進化,甚至出現(xiàn)退化,于是,很多電視迷寶貝,到了3歲仍然不會說話。
當旁人要對他說話時,他的目光也不懂得要跟別人的目光接觸,常常像個半盲的人似地東張西望,而所發(fā)出的聲音都局限于“嗯”、“晤”等無多大意義的單音。受電視損傷比較嚴重的寶貝,甚至可能出現(xiàn)自閉癥的傾向。
對父母的貼心建議:
從以上一些危害中媽咪可以看出,過早和長時間看電視,對寶貝的身心健康都不利。但很多父母以為當今信息化社會,要讓一個家庭完全放棄電視,是做不到的。
那么怎樣做才能既發(fā)揮電視的信息、教育和娛樂功能,又不至于對寶貝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呢?首先,我們建議寶貝最好到2歲以上再開始接觸電視,同時應留意以下幾個建議:
1.控制寶貝收看的時間
由于寶貝的大腦處于發(fā)育時期,收看電視的時間不易過長,一般連續(xù)看電視的時間最多不要超過20分鐘。
很多寶貝在收看一些動畫連續(xù)劇的時候,看到里面的動畫主角離開時,常??摁[不停,其原因在于寶貝不理解這些動畫主角比如一只小豬,或者巧虎的離開只是暫時的,他們對物體永久性的概念還沒有牢固建立。媽咪這時候要耐心地告訴寶貝,小豬或者巧虎演了這么久,它們都累了,但是明天還會來看寶貝的。
此外,媽咪也可以在家里預備幾個寶貝喜歡的動畫主角的毛絨玩具,比如絨布的天線寶寶或者小豬,當一集動畫劇結(jié)束后,就讓絨布的天線寶寶或者小豬出來和寶貝繼續(xù)游戲,轉(zhuǎn)移寶貝對于電視屏幕的留意力。
漸漸的,寶貝就會明白,電視里的動畫主角天天都會定時出現(xiàn),但出現(xiàn)20分鐘后,它也要“休息”。但這種電視屏幕上暫時的消失并不意味著它會永遠消失,當寶貝明白這個道理后,哭鬧的現(xiàn)象就會逐漸停止,能夠天天乖乖地看上20分鐘,就跟動畫主角愉快地說拜拜,去玩其他游戲。
2.與電視機保持合適的間隔
為保護寶貝的視力,當寶貝看電視的時候,要留意保持合適的間隔。一般以電視機尺寸的大小乘以0.1米來計算。比如家里的電視是21英寸的,那么寶貝看電視的最近間隔是21×0.1米=2.1米,再近了就可能對寶貝的視力造成傷害。
剛開始,寶貝由于喜歡電視里面的動畫主角,喜歡坐得離電視很近,甚至用手去摸電視屏幕,希望和這個可愛的“巧虎”或者“小豬”親近親近。這時候,媽咪要堅持原則,在離電視2米遠的地方,給寶貝安置一個座位,讓寶貝坐在這個座位上,再開始播放。
假如寶貝哭鬧,媽咪用溫柔耐心地語調(diào)告訴寶貝:“你站得太近了,你到座位上去,離電視遠一點‘巧虎’就又開始了。”當寶貝走遠的時候,媽咪再打開電視,寶貝又走近就又關(guān)掉,如此反復多次,寶貝終于會明白知道,要想看電視,就一定要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離電視遠一點才能看到。懂了這個規(guī)則,寶貝就再也不哭鬧,而是很自覺地遵守這個規(guī)定了。
3.留意給寶貝安排其他豐富的活動
媽咪在休息時間多帶寶貝從事一些豐富有趣的活動,避免長時間悶在家里,也是防止寶他長時間看電視的好辦法。
此外,為寶貝安排其他豐富有趣的活動,如閱讀、畫畫、唱歌、舞蹈、做各類運動等,同時,留意引導寶貝在這些活動里面找到樂趣和滿足感。
假如在早期生活經(jīng)驗中,寶貝建立起了對他終身有益的良好愛好與愛好,電視對于寶貝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就會大大下降。那時候,再有趣的電視,寶貝看上幾眼,就明白這個節(jié)目要說什么,他的精力和留意力會放在更值得他關(guān)注的事情上。
多帶寶貝去圖書館閱讀是個非常好的建議,在那,寶貝也可接觸到很多圖像信息、資料,還可以和媽咪產(chǎn)生互動閱讀。另外,多帶寶貝去旅游,親近和接觸大自然,讓大家在不經(jīng)意間愛上戶外活動。
總而言之,電視仿佛一把雙刃劍,父母要引導得當,可以讓寶貝和成人一起獲得電視帶來的科學知識和新聞信息,分享動畫主角的情感和體驗。因此要留意善加利用,不要過度即可。
孩子反抗行為的分析與教育
有些孩子,反抗行為特別強,父母說東他偏說西,你讓他干的事情他偏不干,你不讓他干的事情,他偏要干,尤其是許多3~8歲的男孩子,更加普遍。孩子為什么有反抗行為呢?
一、孩子反抗行為的分析
怎樣看待孩子的反抗行為呢?家長看到孩子這種表現(xiàn),特別生氣,覺得自己怎么攤上這么一個孩子,真是倒楣。
其實,孩子有反抗行為并不稀奇。心理學家認為,3歲幼兒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3歲孩子幾乎是與“反抗”連結(jié)在一起的。這期間的幼兒正意味著人生第一次“危機來臨”。此期間孩子不管什么事都要反對,無論叫他做什么,他都說“不”;即使自己喜歡的事物,只要別人先說或先做了,他就不高興。當家長的對這類“反抗”要有正確認識;孩子并非故意反抗,他們是有理由而反抗的。1~2歲時,體力逐漸增強,到3歲時許多事情都可自己做了,他希望能把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但卻被壓制著,因而反抗;2~3歲幼兒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想法”,想把他們的“意欲”表現(xiàn)出來,但常被父母阻止和責罵,孩子的想法被成人社會的“規(guī)范”壓制了,所以他不得不反抗。欲求不滿足,常會發(fā)之于哭、嚷、生氣,大人認為孩子太任性了。這時候的孩子就這樣困擾在自己的意欲與社會規(guī)范的矛盾中,仿佛像個“小大人”了。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反抗行為是孩子必須經(jīng)過的階段,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后容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心理學家曾在2~5歲兒童中挑選100名反抗性較強者,以及100名幾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jié)果前者有84人意志較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和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后者僅有少數(shù)人意志較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作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反抗行為要有一個正確認識,不要生氣,不要急躁。
二、怎樣教育反抗行為強的孩子
那么,怎樣才能引導、教育反抗行為強烈的孩子呢?教育孩子安然度過這個反抗期,就要讓“自我服務(wù)”不偏離“唯我獨尊”的意識,孩子的反抗便會自然地逐漸消失。如果強迫壓制他的反抗,將會“內(nèi)攻”,反抗心理一旦“內(nèi)攻”,便長久蘊釀在孩子心里,甚至終使孩子一輩子成為“反抗兒”或懦弱兒。因此,對孩子的反抗行為,要多加以正確引導。
1.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
“自我”心理使孩子什么都要自己做,只要情況許可,應盡量使他“如愿以償”;鼓勵孩子把一事從頭到尾做完,即使成效不好,也要夸他幾句。3歲孩子能把一事做完全是了不起的。例如穿鞋著衣,穿外套等均可訓練。
2.讓孩子幫忙做事
家長可讓孩子幫助做簡單的事,如“抹桌面”,雖然孩子不能把桌面抹得非常干凈,但也要允許孩子去做。家長要注意他們尚不太關(guān)心做事是否完美的特點,例如,孩子戴歪了帽子,根本不愿意大人把它矯正過來,他做的事,很不愿意大人重新再做一次。孩子因為嘗到自己可以同大人一樣做事的滿足,就可以保持很長時間的良好情緒。
3.凡事都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
不管做什么,家長要盡可能尊重孩子意見,不要過分干涉他,讓孩子自己來。有些事情明知孩子不可能做得好,也讓他去體驗一次。例如:此期幼兒尚無“大小觀念”,但有時卻會吵著要把大洋娃娃裝進一個比娃娃小的盒子里。成人不要一下就說“這樣不行”,還是讓他自己去試裝一下,等他試過后就會“知難而退”。這些方法并非討好孩子、遷就孩子,而是細心地啟發(fā)。不要用壓制他們來度過“反抗期”,只要堅持下去,不要多久,孩子便會有很大進步的。
幫你走出孩子反抗期的誤區(qū)
許多爸爸媽媽都感覺到孩子在1歲多以后,開始不太聽話,有的愛發(fā)脾氣,有的倔強,不知如何應對。那么,賈老師的小孫女在生活中也出現(xiàn)過這樣的情況嗎?作為一位早教專家,她道出了許多年輕父母因不了解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而出現(xiàn)的教育指導上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說話不注意小節(jié)
孩子會說話以后,成人一些無意識的話語或開玩笑,可能對孩子形成誤導。
西西(賈老師的孫女)2歲時的一個周末,跟爸爸一起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說:“爸爸我想要一塊糖?!卑职謸某蕴翘嗖焕⒆拥难例X健康,就說:“沒有了?!蔽魑鞑凰佬?,說:“我估計還有?!卑蠢碚f,2歲孩子能說出像“估計”這樣的詞語,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表達意愿,但西西爸爸卻未意識到自己是在與一個正處于語言和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的孩子講話,說了一句:“你估計個屎!”這一句話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腦海里。直到現(xiàn)在孩子快3歲了,當別人說到“估計”這個詞,她還不能接受。前兩天媽媽、姥爺和姥姥要帶西西去游樂場玩,過去了幾輛公交車,人都很多,媽媽說:“我估計一會兒就能再來一輛?!蔽魑髀犃?,說:“你估計個屎?!笨梢?,雖然時間過了快一年了,爸爸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仍然在孩子腦海里留著深刻的印記,每到別人說起“估計”,西西就要帶出“估計個屎”,后來姥姥和她商量,一致認為那樣說太難聽,大家用“覺得”、“認為”來取代“估計”了。所以,家庭成員在和孩子說話時,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確禮貌的用語,不然孩子馬上就學上口了,成人自己還未意識到孩子從哪里學來的,怎么變成這樣了。
誤區(qū)二:限制孩子的探索
反抗期是孩子心理發(fā)展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認為孩子是淘氣、調(diào)皮。1。5-3歲是孩子獨立意識十分強烈的一個階段,家長要明白這一點,不應過多強調(diào)要孩子聽話。孩子不聽話時,有的家長就用暴力恐嚇,把孩子的自我意識強行壓制回去了,這對孩子的發(fā)展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為例,我國由于多年來經(jīng)濟不發(fā)達,一個玩具常常是老大玩了老二玩,老二玩了老三再接著玩,對玩具十分愛惜,不能破壞。在美國,一次教育專家講座中談到玩具時,指出他們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對買回家的玩具小汽車如果三天還不動手拆拆裝裝,就會著急了,認為孩子不懂得探索。西西在家也喜歡拆自己的玩具。剛開始,遭到爸爸媽媽的反對,覺得孩子把好好的一輛警車的警燈給扭壞了。后來,在大人耐心詢問下,西西說:“我想看看它為什么一打開就轉(zhuǎn),就亮?!崩褷斀o孩子解釋了,這是因為警車下面有電池,電線把電傳到了警燈上,一打開開關(guān),警燈就亮了。從那以后,大家理解了西西的想法。當然,成人也不鼓勵孩子無謂地破壞玩具,而是了解孩子對新事物有探索的愿望時,在大人的協(xié)助下,拆裝玩具。這樣即避免了對物品的損壞,同時又照顧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識。孩子愉快,家里人也放心。
誤區(qū)三:稱孩子“說瞎話”
孩子到了2、3歲時,當自己的意愿與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時,會說一些與事實不相符的話,這時成人會以為孩子是說瞎話。其實,這是孩子主觀意愿的一種表達,不是存心說瞎話。在“非典”時期,回到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換家居服。2歲多的西西也嚴格遵守這些衛(wèi)生紀律,還時時提醒大人要這樣做。也許因為天天這樣都做,時間長了,孩子也有想違規(guī)的時候。有一天,媽媽領(lǐng)西西進了姥姥家的門后,西西說:“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兒的時候,哪兒都沒摸?!眿寢屢宦牸绷?,覺得孩子整個兒在說瞎話,就質(zhì)問西西:“你再說哪兒都沒摸!”西西也不示弱,說:“就是哪兒都沒摸!”一看母女倆要起爭執(zhí),姥姥接過話茬,讓西西好好想一想。西西想了想說:“我是有一天哪兒都沒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門口的賈奶奶問了好,就回來了。我這次和媽媽出去呀,天沒下雨……我還是去洗手去吧,跟媽媽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記錯了?!痹诮?jīng)過了一翻回憶之后,西西修正了自己的論斷,主動去洗手了。
可見,孩子在回憶表達時,會有記憶錯位或以主觀愿望代替事實的現(xiàn)象。父母不要一下斷定孩子說瞎話,可以讓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憶線索,這樣孩子就能逐漸辨明真相,避免和父母起爭執(zhí)。同時,這樣也有利于保護孩子用語言表達的愿望。
誤區(qū)四:單調(diào)重復的識字、識數(shù)
當孩子表現(xiàn)出對周圍環(huán)境的濃厚興趣和學習的能力后,許多爸爸媽媽都熱衷于教孩子識字或識數(shù)。然而,并不是每位家長都是天生的好老師,有的爸爸媽媽也許采用的方式方法過于簡單,孩子不太感興趣,就認為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聽話。其實,孩子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學,在主動意愿下學習。
西西在家也受到識字的早期啟蒙,家里的阿姨為了吸引西西識字的興趣,告訴她:“把這些字念出來,就給你蘋果吃?!蔽魑髡J了不一會兒,就煩了,可阿姨卻不想放棄,依然用食物為獎勵。西西這時就不吃這一套了,哭起來。姥姥一問之下,知道西西是想玩一會兒汽車。于是讓西西和阿姨商量,先玩兒一下汽車,再看識字卡片。經(jīng)過重新安排,孩子學習的興趣比以前提高了,哭鬧也少了。因此,熱衷于讓孩子學習的父母應該注意方式和方法,發(fā)揮孩子的主動意愿,靈活安排孩子的學習、游戲,以達到良好效果。
誤區(qū)五:強調(diào)孩子的弱點
孩子在2歲時會說話了,歡欣鼓舞的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禮貌大方,對人熱情。但孩子有時偏不給面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這時,成人會說:“這孩子怎么不愛叫人?!倍铱赡芊磸驮诤⒆用媲爸赋鏊@樣那樣的弱點。
西西有一段時間,也是出門后,不理睬人,不喜歡和人打招呼。家里人都有些急了,這可怎么辦呢?姥姥看了,先給西西講了一個《小帽與小狗》的禮貌待人故事,鼓勵西西學習故事中講禮貌的小花貓。然后和家里人打好招呼,不要總提西西“見人不叫”,“沒禮貌”的事,減小孩子的心理壓力。這樣,西西漸漸地由原來因害怕叫人拒絕出門玩耍,變?yōu)橹鲃右蟪鲩T,見到樓里熟悉的奶奶也主動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現(xiàn)一些弱點時,家長不要因為著急而反復念叨,強化孩子的弱點。那樣,只能使孩子產(chǎn)生抵觸心理,形成較大心理壓力??梢缘幚?,孩子慢慢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孩子從1歲半到3歲期間,由于自我意識的不斷發(fā)展,對成人的建議和指令會有不聽從,固執(zhí)或不聽吩咐的現(xiàn)象,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抗期”。作為成人,要認識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F(xiàn)象。在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一些“反抗”行為時,注意以平常心對待,不大驚小怪,不過多限制孩子,適當提合理要求,孩子的自我見解會逐漸萌芽,形成獨立自主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