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yīng)對寶寶的第一反抗期
發(fā)布時間:2021-09-07 大班第一學期班務(wù)計劃 大班第一學期家長會 寶寶入園第一天寄語導讀:如果要求受到家長的阻止和限制,他們就會產(chǎn)生反抗。3歲孩子的逆反心理的根源是家長造成的,特別是隔代人的寵愛。
我家女兒剛?cè)龤q,還沒上幼兒園,一直由從事教育工作的父母帶著。女兒的性格很開朗,屬于外向型的孩子,但她不愛喊人成了我們的心病。她一歲多時我們就帶著她參加各項活動,并且引導她喊人,告訴她懂禮貌才是好孩子,以前她還聽話,可是她現(xiàn)在卻不喊了。我們給她講道理,她都懂,但一遇到生人讓她喊,她卻不喊了,這讓我們當家長的很沒面子。請您幫我分析一下女兒的心理狀態(tài),是我們教育方式不正確還是與她個體有關(guān),是不是過了這個階段就會好轉(zhuǎn)?謝謝。
這是寶寶第一反抗期的現(xiàn)象。第一反抗期是指孩子1~3歲,尤其3歲孩子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父母及隔輩老人一見孩子哭,就會迫不及待地沖上去,左哄右哄,一旦不理他們,他們就會用哭鬧來表示,為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埋下不良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皇帝”“小公主”脾氣漸長,要做什么必須立即去做。如果要求受到家長的阻止和限制,他們就會產(chǎn)生反抗。3歲孩子的逆反心理的根源是家長造成的,特別是隔代人的寵愛。
性格開朗的孩子同樣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孩子對喜歡的人經(jīng)常接觸的人,可能會好一些,對于陌生人他們會產(chǎn)生戒備心理,這是由以下幾方面造成的。
1、遺傳問題。父母社會交往差,或是老人呵護得太過分。我們把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稱之為模仿思維階段,如果大人在社會交往上欠缺,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所以,這個年齡的孩子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2、孩子接觸陌生人的機會少,出門少。
3、第一反抗期的逆反心理。當孩子不高興,你強迫他(她)去做,他們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他們會反其道而行之,沉默就是他們的一大法寶(對愛他的人也一樣)。綜上所述,希望您找出女兒的問題所在。
最后我有個建議:隔輩老人,特別是有文化知識的老人,為了隔輩人好,還是讓他們上幼兒園吧。讓我們共同記住一句話:“生活即教育”。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要積極對待哭泣寶寶
導讀:寶寶最擅長的就是哭,舉個例子,一進診室,寶寶對這種環(huán)境、對帶著口罩的醫(yī)生就有一種恐懼。于是就“嗯、嗯、嗯”,準備發(fā)起一場哭鬧,如果爸媽沒有注意,一個勁只顧講著孩子的病情,一場哭鬧就理所當然地發(fā)生了。
哭就讓他哭唄!累了就安靜下了。千萬不要!神經(jīng)科醫(yī)師指出,不會說的孩子,哭泣是唯一傳達信息的方式,你要做的是,
從哭中判斷:哪不舒服?沒吃飽……
寶寶最擅長的就是哭,舉個例子,一進診室,寶寶對這種環(huán)境、對帶著口罩的醫(yī)生就有一種恐懼。于是就“嗯、嗯、嗯”,準備發(fā)起一場哭鬧,如果爸媽沒有注意,一個勁只顧講著孩子的病情,一場哭鬧就理所當然地發(fā)生了。
“其實,只要在孩子剛要哭時,父母先停下講述病情來安定一下寶寶情緒?!敝猩酱髮W附屬第二醫(yī)院南院區(qū)兒童神經(jīng)??浦魅瘟_向陽說。在剛開始想哭時,得到他人的回應(yīng)是最容易避免或終止無謂的哭鬧的。
新生兒哭聲可以讀出許多內(nèi)容,哭聲、動作、表情都是父母判斷的標準。羅向陽建議父母們根據(jù)不同的哭聲,做針對性的回應(yīng):
“我很不舒服”
哭聲:比較低沉
常常伴有呻呤聲,較短促;有時,小手會去揉搓不舒服部位。
應(yīng)該:孩子可能有不舒服的地方,需帶去看??漆t(yī)生,作針對性治療。
不該:病寶寶好可憐,哭得一家人心軟手軟。家人應(yīng)該是內(nèi)心軟,外表硬,不能表露出同情。
“我尿尿了”
哭聲:不會很大聲,節(jié)奏較緩慢
伴有軀體轉(zhuǎn)動不安;哭過幾聲后如無人應(yīng)答會慢慢停止哭鬧。
應(yīng)該:及時給換尿片。不要指責,反而要褒揚?!皩殞氄媛斆?,會告訴媽咪尿尿了”。無端的指責會讓孩子感到莫名其妙;老是不及時換尿片會使孩子產(chǎn)生冷漠的心理。
“我要吃我要吃”
哭聲:由弱變強,再由強變?nèi)?,聲音響?/p>
伴有撅嘴歪頭向周圍探索的動作;安靜一會如無人喂食會不??尴氯?。
應(yīng)該:馬上抱起寶寶,第一時間用語言安慰寶寶,“寶寶餓了,媽媽馬上就來”。
眼睛不時望著寶寶,投去贊許的眼神,不時輕撫寶寶的臉頰,這樣讓寶寶吃得安穩(wěn),也有助于消化。
不該:不要寶寶一個勁哭,你就一個勁將奶頭往他嘴里塞,這樣不利于孩子呼吸,容易發(fā)生窒息。
“我害怕”
哭聲:受到明顯刺激,在突然震動、大聲刺激等情況下發(fā)生。
后短促的哭叫,聲音較尖,較急迫;常伴有軀體的團縮。
應(yīng)該:環(huán)抱緊摟寶寶,不時用面頰貼著寶寶小臉。同時要用語言安慰寶寶、鼓勵寶寶大膽。受到較嚴重驚嚇,寶寶可能會有幾天的哭鬧,大多發(fā)生在每天的同一個時候,細心的父母可以在這一時候之前安慰和保護寶寶,避免反復的哭鬧。
不該:避免用慌張、急促、重復的語言來安慰寶寶,要避免大力晃動、搖擺、不停走動來撫慰寶寶,這樣讓寶寶覺得是天大的事,日后更難受驚嚇。
“我就是要!”
哭聲:哭聲大、音調(diào)高、拖音長
讓人感覺孩子有耗不完的體力,是磨人的“難帶兒”。
應(yīng)該:這類孩子的哭聲目的性很強,找出哭的原因最重要。比如,剛睡醒,“哇”的一聲哭了,是看不到爸媽,沒親人保護,完全應(yīng)該得到滿足。這時候媽媽應(yīng)該馬上出現(xiàn)在寶寶眼前,用笑臉、或玩具、或即將要穿的衣服等良性刺激,讓寶寶快快收起哭聲。
提倡:合理的可以達到的目的要充分予以支持,支持要表明態(tài)度,是對他合理要求的應(yīng)答,不是對他哭鬧的“獎勵”;不合理的、不切實際的要求要明確予以拒絕,拒絕要說明理由,要有智慧讓他接受你的拒絕,最終是開心地停止哭泣。
如何對付寶寶的反抗行為
導讀:小蔣的兒子在洗澡時見墻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這是他在想象中產(chǎn)生驚恐的緣故。大人如果在深夜把哭鬧的小兒推出戶外,會使小兒對外界產(chǎn)生恐懼,形成膽孝畏縮和孤僻等個性特點,嚴重時會變成恐怖癥和反應(yīng)性精神病。
青年作家小蔣一見到我,就訴說她那兩歲兒子的種種劣跡:不肯洗澡,一見浴室墻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吃飯時把筷子匙子全抓到自己手中,將飯菜撒一地,你要奪他的筷子,他就嚎叫、反抗……她問我該怎么辦。
顯然,小蔣對漸漸長大的兒子感到困惑了。我勸慰小蔣不必為兒子擔心,兒子的種種劣跡是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心理變化。孩子兩歲正步入幼兒期,已經(jīng)獨立行走,與周圍環(huán)境的接觸愈來愈多,又加上言語的迅速發(fā)展,他不但能理解大人的簡單言語,自己也能以言語與大人交談。他往往多嘴多舌,問這問那,父母對此不應(yīng)嫌麻煩而加以阻止,應(yīng)多給小兒言語交談機會。孩子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和見識的增長,就會逐漸產(chǎn)生簡單的想象。有些父母或婆婆、奶奶在小兒不聽話時,常使用恐嚇的辦法,如嚇唬小兒狼來了,老虎吃人來了,結(jié)果使小兒在想象中加以夸大,引起極大驚恐。小蔣的兒子在洗澡時見墻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這是他在想象中產(chǎn)生驚恐的緣故。大人如果在深夜把哭鬧的小兒推出戶外,會使小兒對外界產(chǎn)生恐懼,形成膽孝畏縮和孤僻等個性特點,嚴重時會變成恐怖癥和反應(yīng)性精神病。
我建議小蔣要針對幼兒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幼兒期的特點是:
一、運動器官發(fā)育很快,言語活動使他逐漸提高了學習與掌握復雜動作的能力。
在成人示范以及自己不斷模仿中,兒童逐漸學會了洗手,用勺子吃食、穿衣、扣紐扣、揩鼻涕等;
二、言語迅速發(fā)展,在成人用詞的指導下,兒童對外界事物認識逐漸增多,詞的概括能力和行為的調(diào)節(jié)能力也初步發(fā)展起來,開始知道一些什么可干,什么不可干,什么對,什么不對等社會行為準則;
三、隨動作、言語的發(fā)展,孩子的獨立行動傾向也發(fā)展了,他希望自己能做的事,不愿意讓別人幫助;
四、由于學會獨立行走,加上手的動作和言語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最初的有目的活動。
我特別提醒小蔣,兩三歲的兒童已進入最初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傾向于頑固和嚴厲,想要什么,就非要什么不可,不但不容更改,而且十萬火急,不容易妥協(xié),不容易適應(yīng)環(huán)境。為此,我勸小蔣在教育她的兒子時要特別注意:
首先,要分清感覺和行動。
行動是孩子的外在行為,如孩子在馬路上亂跑,這跑就是行動;感覺則是孩子內(nèi)心的情緒,或怒或喜、或懼或羞等。孩子有時會產(chǎn)生憤怒,要求他控制這種感覺是不合理的;可是卻可以希望他學著去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動不動就打人,丟東西。
其次,要設(shè)立合理的規(guī)范。
父母完全不限制孩子的行動是錯誤的;反之,如果對兩三歲的孩子設(shè)下許多限制,也會使家長陷入困境。因此,要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提出確實能做到的規(guī)章制度。
再次,要支持、鼓勵孩子自己做事,堅持做好做完,養(yǎng)成習慣。做不好,教一教;做好了,夸獎他;在做中教,教育孩子去學習,去觀察,去思考。
第四,要培養(yǎng)孩子言語交際的能力。
父母應(yīng)注意:
一要教兒童說正確而清晰的言語。兩歲的孩子言語發(fā)音不正確,語句不完善,家長不能當好玩,更不能以此為笑料;否則,孩子就不愿意講話了,長此下去,既影響孩子智力的發(fā)展,又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
二要多給孩子以言語交際的機會,豐富他的知識,使其掌握更多的詞匯;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認真、科學地回答。
三要讓孩子盡量多認識一些具體事物,正確地說出其名稱,然后運用兒童能理解的形象語句,結(jié)合成人示范,給孩子講清楚道理。四要力求語言美,家長要以身作則,不亂說臟話。
第五,要滿足幼兒的生理需要。
幼兒必須滿足大肌肉及小肌肉兩項發(fā)展所需要的生理需要。幼兒有種內(nèi)在驅(qū)策力,促使他釋放體內(nèi)精力,他要跑、跳、爬、動及從事各種動態(tài)活動。這就意味著家長必須給孩子提供許多戶內(nèi)及戶外的活動場地和游戲器材,以發(fā)展大小肌肉的控制及技能。大人需要安寧、秩序,孩子卻相反,他需要跑、跳、喊叫,可是家長不容易完全配合孩子的這項需要。
第六,要從訓練感官入手。感知是幼兒認識的來源。要更多地調(diào)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充分感知觀察外界事物,豐富幼兒關(guān)于社會和自然的感性知識,這是發(fā)展幼兒記憶、想象、思維的基矗如帶孩子外出散步,不僅可以增進其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動用幼兒的感官,提高認識世界的能力。
小蔣不愧是一位女作家。她聽了我的一番話,竟然感慨地說:我用自己的血肉孕育了自己的兒女,卻很少認真地將他(她)們看成是個獨立的小生命。是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小生命,一個獨立的世界。做父母的要對這個世界充滿愛,要理解這個世界,而非一味強調(diào)做這個世界的主宰。
新媽媽如何應(yīng)對寶寶的第一次?
導讀:寶寶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可能都在年輕媽媽沒想到的時候就發(fā)生了,看著寶寶每天的新進步和驚喜,讓媽媽實在不禁為他的無所不能而贊嘆!不過,別光顧著開心,還要抓緊充電,學習該如何面對好寶寶更多的“第一次”。
寶寶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可能都在年輕媽媽沒想到的時候就發(fā)生了,看著寶寶每天的新進步和驚喜,讓媽媽實在不禁為他的無所不能而贊嘆!不過,別光顧著開心,還要抓緊充電,學習該如何面對好寶寶更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微笑:情感交往的起點
時間:出生兩個月左右
這時的寶寶經(jīng)常會睜開雙眼四處看,一切都覺得那么新奇。當媽媽出現(xiàn)在寶寶面前時,他會注視著媽媽的臉,手腳亂動,甚至會無意識地咧嘴微笑。這是寶寶最初的交際形式,也是寶寶與人進行情感交流的起點。
年輕媽媽回應(yīng)方式:當捕捉到寶寶的第一次微笑時,年輕媽媽千萬不可因興奮而忘了和寶寶交流,這時的微笑正是表示他對媽媽提出了新要求:在寶寶醒著時,媽媽應(yīng)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面前,微笑著對他講話;還可以利用各種色彩鮮艷的玩具,如紅、黃色的氣球,充氣的彩色塑料玩具,花手帕,小鈴鐺等引逗寶寶,使他心情愉快。寶寶手舞足蹈的反應(yīng)會使身體各部分的骨骼、肌肉得到鍛煉,同時也加深了與媽媽的感情。經(jīng)常與寶寶進行這種“情感交往”,對寶寶身體、智力、心理的發(fā)育都非常有益。
第一次發(fā)聲:理解溝通的開始
時間:出生4~7個月
這時寶寶給人的感覺更有趣,咿咿呀呀地整天叫個不停,表情也更豐富了。無論聽到什么聲音,他都會試著去模仿,學著利用舌頭不斷地實驗和練習,享受其中的樂趣。
年輕媽媽回應(yīng)方式:聽到寶寶的第一次發(fā)聲或說出第一個“詞”時,媽媽可乘機與寶寶做發(fā)聲游戲:當他咿呀亂叫或咯咯直笑時,跟隨著重復或模仿,會激起寶寶更大的興趣,令他繼續(xù)嘗試發(fā)聲。當他發(fā)出“啊啊”、“嗷嗷”之類的韻母時,媽媽可在前面加上聲母示范,如當他說“啊—”時,可以教他念“媽—”、“爸—”。>>>嬰兒期兒童心理特點
媽媽還可以把寶寶日常接觸的物品拿給他示范發(fā)音,節(jié)奏放慢些,重點詞予以重復,并作適當間隔,給他學習和回應(yīng)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對寶寶說話不必總是用兒語,正常語音能使他更早學會正確的發(fā)音。
第一次摔跤: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
時間:1歲左右
一般來說,寶寶3個月會坐,6個月會爬,9個月就該走路了。寶寶在媽媽的指引下,靠著墻或者扶著凳子開始慢慢學習走路,卻總是歪歪扭扭,稍不留神便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年輕媽媽回應(yīng)方式:很多媽媽會趕忙跑上前,心痛地將孩子抱入懷里又親又哄。其實,從寶寶第一次摔倒開始,媽媽就應(yīng)該狠狠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勵:“寶寶,快自己爬起來,你真棒!”實在不行時再幫一把,扶他起來。有了這樣的第一次,下回不管摔得多厲害,寶寶都能自己爬起來。日后遇到比摔跤更需要獨自應(yīng)付的事情時,也要讓孩子記住“我能!我會!我很棒!”>>>用情感和科學呵護寶貝
第一次發(fā)現(xiàn):接受新事物的開始
時間:10~18個月
寶寶已經(jīng)可以搖搖擺擺走路,離開媽媽的視線了,這時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都那么新奇。趁媽媽不注意,寶寶拿了茶幾上的幾張撲克牌,翻過來轉(zhuǎn)過去地琢磨,按一按,咬一咬,然后興沖沖連跑帶爬來到你的跟前,舉起牌高興地“啊啊”叫個不停。>>>寶寶5種不雅走路姿勢
年輕媽媽回應(yīng)方式:媽媽要嘗試著從寶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新發(fā)現(xiàn)。如果寶寶把撲克牌含在了嘴里,不要立刻驚叫:“哎呀!臟死了!快扔掉!”最好輕輕地蹲下告訴他:“寶寶,這叫撲克牌,是爸爸媽媽用來娛樂的,你長大后也可以玩,但不能放在嘴巴里哦?!比缓箜槃莅褤淇伺茝膶殞氉炖锍殚_。有時間的話,媽媽還可以將撲克牌一張張攤開,從顏色和數(shù)字上教寶寶分辨。過于成人化的理智,往往會打擊寶寶的好奇心,成為學習、成長、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隱形障礙。和寶寶一起分享他的發(fā)現(xiàn),寶寶才能在不斷的探索—展示—解說之中,接受和學習新的東西。
怎樣幫寶寶渡過反抗期
二三歲的孩子一般都要經(jīng)過一般都要經(jīng)過一個“反抗期”。本來溫順聽話的孩子,一到這個時期就會變得調(diào)皮、不聽話。比如天氣涼了,媽媽讓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客人來了,媽媽讓他有禮貌地招呼客人,他就是不理不睬。這些孩子常常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主張,這樣一來,成人就會生氣,以致于可能打他一頓。
其實,從孩子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角度看,這種“反抗期”的表現(xiàn)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隨著幼兒活動能力的增強,知識的不斷豐富,孩子心理變化急劇,特別是孩子的需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成人往往還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種種反抗行為。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如果孩子的個性得不到發(fā)展,反倒會影響他今后的成長。所長說經(jīng)歷“反抗期”是孩子正常發(fā)育的必然階段。
那么,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渡過這一特殊階段呢?
1、教育是關(guān)鍵。在這段時期里,父母要放棄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強硬態(tài)度。應(yīng)該看到,孩子的“反抗”行為正是促進他們能力發(fā)展的心理動力。成人應(yīng)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予適當?shù)墓膭?,以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動作技巧、能力的發(fā)展。
2、家長要助孩子發(fā)展一臂之力,對孩子的反抗行為既不能一味地滿足,也不能過多地限制。一味地滿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執(zhí)拗;過多地限制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從而變得順從和依賴,缺乏自立能力。
3、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反抗期”特點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因勢利導,從旁協(xié)助,給予正確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歡獨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攙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護;孩子要自己吃飯、穿衣,就可以讓他自己動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導,以此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反抗期”。
如何應(yīng)對寶寶的淘氣?
導讀:兩三歲的淘氣寶寶,常常會在一些場合給父母出一些難題。面對寶寶帶來的尷尬或無奈,父母除了需冷靜之外,還要有一些有效的應(yīng)對方法。
兩三歲的淘氣寶寶,常常會在一些場合給父母出一些難題。面對寶寶帶來的尷尬或無奈,父母除了需冷靜之外,還要有一些有效的應(yīng)對方法。專家以下的四個建議,或許對你有些幫助。
難題1:在公共場所突然吵鬧
情景:周日,媽媽帶多多去大賣場,媽媽一邊挑選商品,一邊還得不斷快速地從多多的手中搶下那些險些被他蹂躪的面包和酸奶??偹阗復陽|西排隊結(jié)賬了,在旁的多多卻突然不耐煩起來,開始大發(fā)脾氣,鬧得周圍的人都看著她倆……
建議:父母遇到這種情況,不要立即跟著不耐煩和發(fā)脾氣,這樣反而會把事態(tài)擴大,而是應(yīng)試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跟他說些有意思的話,譬如看到白菜,就說個白菜的兒歌;看到手紙,就編個唐老鴨和手紙的故事。如果孩子的情緒仍然沒有穩(wěn)定,應(yīng)迅速帶他離開大賣場。
難題2:不愿和別人分享玩具
情景:豆豆不論是和小朋友玩還是和表姐玩,都特別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別人,還常常會因玩具而與其他小朋友爭執(zhí),甚至打鬧起來。
建議:這樣大的孩子還不能真正懂得和別人分享和分享本身的意義。不妨在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先準備一些容易分開和分享的玩具,譬如積木、插片等等。如果孩子因玩而起爭執(zhí),父母可以把孩子爭奪的玩具和他們“隔離”15分鐘。一般15分鐘后,孩子們早已忘了爭吵這回事,他們?nèi)詴娴煤荛_心。
難題3:玩具到處亂扔亂放
情景:璐璐3歲半了,總是把各種娃娃、毛絨玩具、書,甚至連衣服也到處亂扔亂放,弄得家里像玩具地攤似的,尤其是突然有人來訪,讓媽媽很感難堪。
建議:對于3歲左右的孩子,希望所有的玩具擺得滿地都是,這樣才能全部看見。要讓他們理解收拾屋子的目的還比較困難。父母可以從一些簡單的解釋開始教孩子為什么要收拾,如“把玩具都收拾到玩具箱里,這是為了下次想玩的時候,能一下找到它?!蓖瑫r,還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便于收拾的空間,譬如準備一只大的玩具箱、一個稍稍矮一點的書架以及小盒子等。此外,整理房間時,不妨讓孩子也一起參與,物歸原處,逐漸讓孩子養(yǎng)成整理物品的習慣。
難題4:該睡覺時就是不肯睡
情景:睡覺時間早就過了,可童童就是不肯上床,還精神十足地纏著媽媽玩捉迷藏的游戲,好像一整天都沒有玩夠似的。
建議:如果父母想讓孩子提前1小時上床睡覺,不妨采取這樣的辦法:給他吃一點水果和小零食,然后帶他去洗澡,換好舒服的睡衣,之后是刷牙,再放上一小段輕柔的音樂,每天都應(yīng)按部就班地完成這套“程序”。如果孩子做到了,就要鼓勵他,直到孩子能夠自己把這套“例行公事”化為生活規(guī)律。孩子“越困就越不愿意睡覺”,讓孩子睡覺,一定要在他精疲力盡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