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黏老人父母要平衡
發(fā)布時間:2021-10-08 感恩父母活動總結(jié) 幼兒園平衡游戲 怎樣教育孩子現(xiàn)代社會,全面快速發(fā)展,許許多多的青年人為了工作,而顧不上照顧自己的寶寶,轉(zhuǎn)而交由老人代養(yǎng)。有時候父母看到寶寶和老人很親密,和自己很生疏,于是心里難免會有不平衡的想法。
媽媽:小學(xué)教師,32歲;寶寶年齡:1歲半。
自從當了教導(dǎo)主任后,周末去娘家接兒子,已成了我生活的固定模式。這種一周只有兩天的“接管”生活,讓那些整天都得操心孩子吃喝拉撒的同事們羨慕不已??伤齻兡闹牢业目嘀匝?!
中年得子,對兒子格外關(guān)心,最頭疼的是雙休日帶兒子回家。他對家里的不適應(yīng),稍有不慎,兒子就會發(fā)燒咳嗽。每當這時,我便覺得虧欠兒子太多了。雖然我為他買了許多玩具和書,但還是不放心老人對兒子的隔代教育。由于外婆外公的過分寵愛養(yǎng)成了他的“霸王”作風(fēng)。有一次搶鄰居小朋友的玩具,我生氣地教訓(xùn)了他一頓。媽媽卻責(zé)怪我不愛兒子,雖然我努力地想糾正他這個缺點,但一送回外婆家,他又故態(tài)復(fù)萌。
一直希望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兒子,周末我總是盡量推掉應(yīng)酬,有時備課和寫論文也只能等兒子熟睡后再提筆。即使這樣,也總覺得虧欠兒子,很羨慕能每天都陪伴寶寶的媽媽們。
專家:與長輩多溝通老人大多對孩子的營養(yǎng)和安全比較重視,但也喜歡嬌慣孩子。媽媽可以采取溫和的方式,逐漸影響和改變老人的某些不科學(xué)的育兒觀念。初期可以將一周的生活安排列個計劃表給老人,做個參考。
合理安排工作日每天打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與孩子通話交流。下班后利用空閑時間買些育兒書或上育兒網(wǎng)站學(xué)習(xí)育兒知識,親手做些簡單的玩具給孩子,讓他在平時玩耍的時候,也能感受到無所不在的母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
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前兩天,下班接xx回家的路上,xx對我說:“媽媽你看看我的腕表吧!”說著打開手心。讓我看到腕表像斷了腳的螃蟹。于是我問:“它怎么會變成這樣了呢?”xx:“我也不知道,就在放學(xué)的時候我走著走著,突然發(fā)現(xiàn)表掉在地上變成這樣了。”聽了xx這個遷求的解釋,我就知道小不點在說謊。于是我故意說道:“噢!原來是這樣呀!還真是便宜沒好貨,才用了一個多月就壞了,不過一分錢一分貨,戴了這么久也值了。xx聽了我這樣說。反自己覺得可惜起來了:“這表還挺好用的,現(xiàn)壞了,我就沒表了?!蔽野参康?,沒關(guān)系,等到家了,媽媽幫你修修。xx:“怎么修呀!表帶都不知掉哪了?!蹦悄憔透职终f說,讓他幫你重買塊吧!xx聽了忙應(yīng)道:“好呀!那你也要幫我跟爸爸講講?!蔽倚南脒@小家伙,還怕爸爸追究,想利用我來了。
睿爸下班回來,放手機時看到桌上xx的腕表,拿起來看了看問我:“這表怎么壞成這樣了,表帶明顯地是撤斷的,表心也被摔離殼了?!蔽腋0肿隽藗€小聲的動作,噓!別這么大聲。我把xx跟我說的告訴了睿爸,并對睿爸說,即然xx不說實話,一定有他的原因,現(xiàn)不要急著問他。表都壞了,你再追問孩子,表不會變好,何必呢!這事我們?nèi)诵睦锒记宄托小_@時xx在自己房間復(fù)習(xí)功課。聽到爸爸回來了,就走了出來,對他爸爸說:“爸爸這表現(xiàn)壞了,你給我重新買塊吧!”睿爸:“重新買塊可以,不過今晚太晚了,等兩天吧!”xx聽到爸爸同意了,跟爸爸說了聲:“謝謝爸爸,那我先睡了?!?/p>
兩天后睿爸讓我?guī)x去挑塊表,在去買表的路上,我跟xx說:“這次咱們要買塊好點的,貴點沒關(guān)系,你好生保管用久點就行,不然照你之前那樣,那一年下來,光這買表的錢,爸爸媽媽是接受不了?!眡x聽了,猶豫了一下,跟我說:“媽媽,我告訴你表壞的原因吧!是我們班同學(xué)要看我的表,我跟他說,老師說過可以帶表,但不能玩,所以我不讓他看。但那同學(xué)還非要看,于是就撤斷了我的表帶,表就掉地上了?!蔽衣唤?jīng)心的應(yīng)到,是這樣,那你當天為什么騙媽媽呢?xx:“我怕媽媽找同學(xué)賠,我同學(xué)跟我道歉時說了,讓我不要告訴你們,因為他沒錢賠我的表,若他媽媽知道了,會打他的?!蔽彝O铝四_步,蹲了下來拉住兒子的手說:“你這樣為同學(xué)著想沒錯,但你不能騙媽媽,你可以跟媽媽說實話,媽媽不會去找你同學(xué),但你若說了謊就不對了,媽媽可不喜歡說謊的孩子。”xx:“媽媽,那以后我就不說謊話了,你還喜歡我嗎?”我用手在xx鼻子上刮了下,說:“能知錯就改也是好孩子,媽媽還是跟以前一樣喜歡你?!眡x馬上提高了嗓門:“媽媽、媽媽我想到個保管表的好主意了,以后我就把表放在衣袖里,不再讓同學(xué)看到。”我說這主意不錯,媽媽不用再擔心表會壞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避免不了會做錯一些事,這時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去指責(zé)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去理解孩子,讓孩子在我們寬容下自己認識自己的錯誤。這往往比打罵、指責(zé)孩子效果來的快得多。
父母要怎樣教育孩子
對于孩子的教育,有時候老師與家長可能會產(chǎn)生分歧,造成雙方的不愉快,從而影響了家校之間的配合。
有時候,這種分歧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你是家長,請認真對照閱讀,如果你是老師,也請認真閱讀。都是為了孩子!
不管你是老師還是家長,就讓我們把這18句話記在心里。
1、家長都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孩子,惟恐孩子發(fā)言表現(xiàn)的機會比別人少。首先,我們的精力無法平衡每個孩子,而對于孩子來說,比發(fā)言更重要的是傾聽——這才是學(xué)會學(xué)習(xí)的關(guān)鍵。
沒有了靜聽和沉思為前提,所謂“積極發(fā)言”,只是為表現(xiàn)而表現(xiàn)的低效鬧騰而已。
2、一次考試的分數(shù)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了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
即使從應(yīng)試的角度考慮,從長遠來看,讀書也是所有功課植根的土壤,他的貧瘠與豐厚,關(guān)系實在重大。
3、養(yǎng)育養(yǎng)育,在物質(zhì)條件相對富足的今天——父母責(zé)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撫養(yǎng)。
4、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為了將來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則問題越積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將不堪其苦。
5、同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zhì)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平時不聞不問,考差了大發(fā)雷霆,是不負責(zé)任的表現(xiàn)。
6、當人們說這個孩子和那個孩子的不同的時候,其實主要是指這個家長和那個家長的不同。
7、當你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充分回報的時候,要這樣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潛能將更不能發(fā)掘。然后心平氣和——做該做的事。
8、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xué)習(xí),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教師如此,家長也是如此。
9、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為讀書型的父母,那就從今晚做起——和孩子一起,安靜地看書。如果你不能在書桌前坐半個鐘頭,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從早到晚堅持五六個小時的艱苦學(xué)習(xí)呢?
10、孩子學(xué)習(xí)越困難,他在學(xué)習(xí)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yīng)當閱讀。其實,無論是基礎(chǔ)知識,閱讀還是寫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徑都是課外閱讀。所謂智力,就是閱讀能力。
11、作為教師,我們比誰都知道分數(shù)的重要??墒牵确謹?shù)更重要的,我們時刻不敢忘記。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對困難,具有獨立戰(zhàn)勝的勇氣和能力;第四,成績優(yōu)秀。
12、對于教師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長中。當大家都動起來,群策群力了,這個集體才叫厲害呢!”有人說老師帶的不是一個班,而是兩個,一個是學(xué)生班,一個是家長班。我非常贊同。
13、三分之一的家長積極行動,步步緊跟;三分之一的家長虎頭蛇尾,勉強應(yīng)付;三分之一家長基本沒有能力跟得上。而這,就是及格、良好、優(yōu)秀拉開檔次的主要原因。
14、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一月長一截——一學(xué)期就在全然不同的兩個檔次了。資質(zhì)相同的孩子,攤上不同的父母,其發(fā)展也就不一樣。
15、不要著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間斷和興致勃勃。只要他在讀,只要他這周比上周進步就值得高興,就應(yīng)當鼓勵。
16、讓孩子直面學(xué)習(xí)中的困難,打破學(xué)習(xí)很隨便的神話,這是每一個明智的師長要做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學(xué)生收獲的,將不僅是知識,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17、學(xué)生取得優(yōu)秀成績所依賴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專注性和求知欲,這些素質(zhì),對于孩子的成長,太重要。
18、其實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不多,熬夜做作業(yè)的孩子并非刻苦但也不笨,只是回家后沒人監(jiān)督,才導(dǎo)致學(xué)習(xí)沒有效率。
父母要如何教育孩子
不少媽媽對于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都缺少堅持。往往是突然感覺到孩子的錯誤,才會想起來去管一下。在看到孩子一些不如意情況,就開始擔憂孩子多年后的高考、婚姻、工作。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家長的憂慮 主要因為不關(guān)注孩子
家長之所以會有這種憂慮,是因為對于孩子的關(guān)注往往是間歇性的。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就多關(guān)注一些,而沒有明顯問題的時候,就減少關(guān)注。
這類家長對于孩子教育,缺少一個宏觀掌控,所以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不做什么,以及做的夠不夠等等。所以說他們自己心里沒底,想應(yīng)的對于孩子還來缺少缺少一份確信。而這種憂慮可能會毀了孩子的前程。
為什么家長會沒有這份確信?
不少媽媽們在結(jié)束自己學(xué)習(xí)生涯,有了工作、家庭以及孩子,就感覺自己達到了人生“圓滿”,為此便放棄了自我摸索,生活也主線趨向于安逸,看上去非常悠閑、自在,生活穩(wěn)定惹人羨慕。
但是其實這些只是表面上的圓滿,此時依舊有很多人生議題沒有完成。就比如有很多達到這一年齡的成人,兩極分化特別嚴重,有的人生活越來越豐富、有魅力;又有的人視線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疏離。尤為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這句話來形容這種狀態(tài),讓人倍感凄涼。
人生就是一幅地圖 你需要不斷完善
這種安逸生活并沒有錯,但是你的人生議題不會因為這種回避也消失。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每個人對現(xiàn)實的觀念就是一幅地圖,憑借這幅地圖,我們可以和人生的地形、地貌進行談判。如果地圖是正確的,那么就能確定自己的方向,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如果地圖不完整,那么就會迷失自己的方向?!?/p>
但是不少人在過了青春期之后,就放棄了地圖的繪制。不少中年人,都覺得自己的地圖非常完全,世界觀也無瑕疵,甚至有的封閉自己,不接觸和學(xué)習(xí)新的訊息。只有小部分人能夠繼續(xù)努力探索和擴大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一直到生命盡頭。
人生地圖有三部分 不可回避
每個人的人生地圖,都有三各部分,分別是與自己的關(guān)系,與他人的關(guān)系,與世界的關(guān)系。如果不想再完善地圖,可以有無數(shù)方法,最直接的就是退縮,保持現(xiàn)狀。
就比如很多人不會接納自己,經(jīng)常自我否定和攻擊,面對事情往往選擇逃避或者忍耐。人際交往有障礙也不想辦法改變,而是簡化人際關(guān)系,嚴重的就是只剩下親人關(guān)系。因為在這部分人面前,即使是任性而為,也會得到包容。
許多媽媽就只會關(guān)注日常生活,最大程度的規(guī)避掉這三組關(guān)系。但是如果大部分情況都選擇逃避,那么當孩子到來的時候,媽媽們將避無可避。親人會包容我們,但是孩子靠的是天生知覺,所以我們的情緒以及對人生理解和態(tài)度,都會直接暴露在孩子面前。
孩子是天使 是父母的老師
大家都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事實上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在督促父母把自己忽略掉的課程補起來,完善人生地圖。
如果成人就抗拒成長,那么就會把這種任務(wù),交付給孩子。如果成人不接受自己,對自己不滿意,那么就需要一個非常讓人滿意的孩子。如果無法處理好親子關(guān)系,那么心中就希望有個完美孩子,會主動迎合成人的要求。于是孩子開心,你就開心,孩子難過你就難過。這樣孩子幼小的肩膀要承受兩個人的成長任務(wù),時間久了會出事的。
與孩子一起成長 努力完善人生地圖
要學(xué)會和孩子一起成長,學(xué)會去面對自己人生的問題、尋找到答案并且完善自我。事實上過了18歲,并不代表你是大人,依舊只是個大孩子。成長道路上各種錯誤、漏洞,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展露無遺,可能會感覺困惑、力不從心,此時最好是休息下,看看是什么阻礙了自己的腳步。
等到我們不再逃避,而選擇勇敢直面困難的時候,也就離開了心理舒適區(qū)。但是成長就是這么個破繭重生的過程,它意味著冒險、痛苦,是不可回避的事情。你會發(fā)現(xiàn),每當解決一個問題時,你的人生也會變得更加順暢,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每次苦難背后,都有一份人生的禮物。
所以說那些知道勤奮好學(xué)、不斷進取自我成長的父親和母親,是非常值得尊敬和稱頌的。
父母要怎么教育孩子
因為小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經(jīng)歷逆返心理時期,大人這樣說,他偏那樣做,這就是不聽話。但是身為父母應(yīng)該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不是圣人,孩子也不是完人,教育方式是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個性慢慢修正的。有時候,欲速則不達,而錯誤的手段,也是達不到正面的效果的。
而打罵是一種極端方式,目的是“控制”,而過多的使用“打罵”這種行為無益于“厭惡療法”,而“厭惡療法”的最大問題就是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把“問題”壓制住了,取得一時的效果,但治標不治本。所以打罵孩子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正確教育孩子的十個妙招:
1、友善
——如果你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使用正常的音調(diào)與和藹的態(tài)度的話,孩子會更有可能認真地聽你說。不要以不耐煩、甚至是命令的口氣,這一點年輕的媽媽們有時控制不好,孩子也許會聽你于一時,但很快就會轉(zhuǎn)化為內(nèi)心的抵觸,在心中壘起一堵墻。不到萬不得已,不是原則性問題,對孩子一定要和顏悅色。我很反感那種冷嘲熱諷孩子的做法,尤其是某些幼教工作者板著面孔對孩子,給孩子無形中增加很大的壓力。
2、暫停
——在孩子一時無法接受你的要求,甚至與孩子發(fā)生爭執(zhí)時,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你可以說:“我不想現(xiàn)在來處理這個問題,我們稍后再來談?wù)撍??!崩涮幚矸炊盏狡嫘В⒆永潇o下來的時候會主動向你示弱,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孩子這一點很令我欣慰,因為他無論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他心里都是非常明白的,但他知錯認錯,態(tài)度還是非常誠懇的。我也明白他“犯壞”的目的一是引起家長的注意和驚訝,二是不知道如何與小朋友交往,造成一種沖突,引起對方的反應(yīng)。
3、道理
——當孩子犯錯誤或行為無禮的時候,不要立即處罰他,應(yīng)該以友好的口吻來教育他應(yīng)該注意自己的行為和舉止。“你玩完的玩具不應(yīng)該隨處亂丟,下一次請把它放入它應(yīng)該放的地方。你的玩具架子才是玩具的家。玩完的玩具應(yīng)該讓它回自己的家,就像你一樣,如果你在外面玩完了,我把你丟在街上不讓你回家,你覺得對不對?”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商,你說的話他都明白,只是不善于表達。如果你將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上會覺得講道理會更容易接受。事后再批評,孩子會非常配合你,主動認錯的。
4、積極
——不要這樣來對孩子說,“我要說多少次你才會去刷你的牙齒呢?”而應(yīng)該說,“去刷你的牙齒,我想知道你什么時候能完成,我想看看你是否可以刷得很干凈?!辈灰獙⒛愕膲那榫w傳染給孩子,有的家長很容易發(fā)脾氣,說話不注意分寸,順口說出的話是很傷孩子的自尊心的。你所作的努力,夸獎孩子的十句也抵補不上對他的一次否定。
5、解釋
——當孩子向你說他為什么這樣做的時候,你應(yīng)該給孩子一種解釋的權(quán)利,讓他簡短地解釋他為什么需要做這件事,之后向他解釋清楚這樣做錯在哪里,他有沒有理由這樣做,以及正確的做法。不要錯怪孩子,要分清事實,有良好的判斷力。那天我?guī)Ш⒆尤ス珗@,一位女孩的媽媽一個勁地說著自己的孩子:“別動小弟弟的玩具車,這樣不禮貌”事實是,孩子非常樂意與這位小姐姐分享玩具,兩人情投意合,最后給小姐姐戀戀不舍地送到門口。
6、珍惜
——不應(yīng)該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不當行為舉止上,其實每個沖突發(fā)生的時候,都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機會,你不要放過它,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因勢利導(dǎo)教育你的孩子。孩子的自行車喜歡撞別人的車,這其實是男孩子皮膚饑渴的一種宣泄。過去有句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說的就是淘氣的男孩子喜歡通過打架甚至挨打來達到皮膚接觸的目的,這是嬰幼兒心理學(xué),今后我會全面揭示。那么我們家長能否用撫摸,按摩等方式解決孩子的這種生理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
7、激勵
——可以通過一些只語片言來激勵你的孩子,通過合作的方式來鼓勵他的進取,類似的話語有:“你看,別的小朋友都能做,你一點也不比他們差,你完全能比他們做得更好,對不對?”孩子曾經(jīng)為不會騎自行車而懊喪,我對他說:“不要著急,你到三歲就會騎了。”結(jié)果他離三歲生日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掌握了騎自行車。
8、尊重
——如果你的小孩問:“在我們出去之前,我可以看完這部電視劇嗎?”如果你還有一些時間剩余的話,應(yīng)該讓出一些時間來給你的孩子。你應(yīng)該充分尊重孩子請求的權(quán)利。
9、自律
——當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不要說:“你要是再這樣,你就快該挨打了!”“還記不記得上次我為什么打你?”這種武力威脅實在是天大的錯誤,尤其更不應(yīng)該提起以前給孩子造成的痛苦。武力威脅只能讓孩子認為你是一個專制粗暴的家長,而越發(fā)拒絕與你合作。所謂的代溝不正是有些家長自以為是所造成的嗎?
10、環(huán)境
——教育的方式方法應(yīng)該多樣化,在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誤時,不要每次都用一種面孔、一種說理的方式,孩子會感到厭倦。你完全可以變換一些花樣,因事制宜,嘗試孩子能接受的各種方式。比如問題出現(xiàn)時先簡單處理一下。然后在有時間的時候再通過講故事、做游戲、去動物園、參觀博物館、郊游等等形式,結(jié)合看到聽到的事物深入地闡明你要告訴他的那個道理。在沖突的當口,往往孩子不容易接受批評,但是在事后進行這種耐心的教育,孩子就容易接受了。這其實是一種教育的藝術(shù),是一種系統(tǒng)的學(xué)問,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而是要把他置身于民主、自由、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中,讓他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予以有針對性地校正。
總之, 孩子不聽話,總有些內(nèi)在的特殊原因,此時父母就注意觀察分析,對孩子要細心觀察,找對原因,耐心誘導(dǎo),堅決不能雙方對持,這樣下去要么就是大人終究犟不過孩子,最后聽了孩子的,助長了孩子的凡事不滿意就鬧下去的壞脾氣;要么就是父母忍不住打孩子,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