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孩子的反抗言行?
發(fā)布時間:2021-09-09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導讀:孩子有自己生長和發(fā)育的規(guī)律,如果確實發(fā)生問題,也不能任由問題的發(fā)展。你可以尋求醫(yī)生和專業(yè)人士幫助。易怒、情緒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現(xiàn)的一種狀態(tài),但是如果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tài)就不是正常現(xiàn)象了。也許,你應該帶他去看看醫(yī)生,查看是不是因為健康的原因導致他反常的變化。
怎么辦?作為媽媽,面對一個尖叫著說“不”的孩子,你該怎么辦?其實,你只要記住,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這樣你心里會好受些,能比較坦然地面對乖孩子的變“壞”。兩歲是個轉折點,許多孩子在這個時候開始反抗大人的安排,想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事情,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行為。學會說“不”是孩子成長的標志。孩子唯唯諾諾、百依百順并不是好現(xiàn)象,長大以后他可能會成為“問題”少年,用制造麻煩代替說“不”。
為什么孩子會產生反抗心理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學習思考問題,開始形成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這個時候,身體和動作的發(fā)育使他們可以通過動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雖然獨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記,兩歲左右的孩子還太小,不知道行為的后果,不能預見可能發(fā)生的危險。父母除了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外,還要教他們學習考慮他人的感受,有重要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
什么樣的表現(xiàn)是“正常”的
孩子的抵觸行為有很多種表現(xiàn),在孩子獨立的過程中,你會遇到以下種種事情:
拒絕父母的要求;
與父母對著干;
不理睬父母;
不要父母摟抱,不和父母親熱;n4507.cn
不呆在父母身邊,從父母身邊跑開。
從孩子一歲開始,這些事情就時有發(fā)生,在兩歲左右更加頻繁和激烈。其實有時候孩子不是有意識和父母對著干。由于語言功能沒有發(fā)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執(zhí)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在父母的感覺里,孩子是和他們過不去,對著干。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變得合作,3-5歲的孩子記憶力增加,思維能力增強,他們通過傾聽和使用語言來學習更多的東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為孩子提供幫助
父母一定要記住:反抗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你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幫助孩子和自己度過孩子的反抗期。
情緒緊張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反抗心理。在孩子疲憊和饑餓的時候,不要教他學習新東西或者強迫他做任何事情,讓他有更多的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歡的零食,有助于緩解緊張的情緒。周圍環(huán)境的變換也會讓孩子緊張,反抗心理加重。比如,家里換了新保姆,這個時候就不要讓孩子再去幼兒園,讓他慢慢地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如果孩子開始表現(xiàn)得煩躁不安,可以給他一個新玩具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生病的時候通常情緒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對著干,父母要理解孩子轉變的脾氣,在他生病的時候不妨多縱容他一些。
保護孩子和他人的安全。孩子的危險意識不強,有些行為可能會產生危險,父母應該立即制止他的危險行為。而且制止孩子的行為之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溝通,讓他了解自己行為的后果。比如說,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興,但可能被車子撞倒。你要告訴他:“媽媽不能讓你在大街上跑,因為這里車子很多,如果被車子撞到,會受傷,非常疼。”
采用適當?shù)姆椒?,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合作?!鞍褧媒o我,好嗎?”和“把書拿給我!”詢問與命令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還有,告訴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點,你可以說“輕輕地拿起那個杯子”,不要說“不要把杯子打壞!”
如果不想引起孩子的抵觸,父母提的要求就要合理。對小孩子來說,讓他跟小朋友交換玩具比讓他無償?shù)匕炎约旱耐婢呓o小朋友更容易。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鬧地要蛋糕,不要因為周圍人的目光讓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帶出來,用平靜的語言告訴他,“因為你的表現(xiàn)很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應該對媽媽說?!甭睾⒆泳蛯W會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吵鬧、反抗。
做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孩子的偶像。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讓抵觸情緒控制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確實毫無原因地產生抵抗行為,不要因為心急而發(fā)怒,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后分析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這樣做對孩子、對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確實有問題怎么辦
孩子有自己生長和發(fā)育的規(guī)律,如果確實發(fā)生問題,也不能任由問題的發(fā)展。你可以尋求醫(yī)生和專業(yè)人士幫助。易怒、情緒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現(xiàn)的一種狀態(tài),但是如果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tài)就不是正常現(xiàn)象了。也許,你應該帶他去看看醫(yī)生,查看是不是因為健康的原因導致他反常的變化。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如何對抗孩子的選擇性障礙
“老師,我喜歡黃色還有紫色?!?/p>
“老師,我可以一個涂紅色,一個涂橙色嗎?”
“老師,我可不可以兩個都要?。俊?/p>
“老師,這個我也想要?!薄鎸@些問題,我便開始思考起來,二選一有那么難嗎?其實我起初并不是從孩子們在生活、學習中的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這些并不是很起眼的小問題。而是因為我自己,我一向給自己定位為“選擇性障礙”,可能我這么說自己并不是很確切,但是我就是覺得,就我個人而言,做決定真的很難,二選一更難……和孩子們一樣,生活中遇到問題我就舉棋不定,優(yōu)柔寡斷,不知道如何選擇。經常會問我身邊的人,紅色好還是黑色好?放這張圖片還是選那張圖片?到底是現(xiàn)在還是呆會呢?去還是不去?
從自己身上的點點滴滴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們有時候也和我一樣,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出現(xiàn),就比如說有時候我們發(fā)五角星,讓孩子自己選一個顏色或者圖案,但是往往有很多孩子在選的時候要考慮很久,左看右看都下不了決定。老師說請快一點,選哪個意義都是一樣的,然后他們就不得不快點做出選擇。還有就是畫畫涂顏色的時候,我也發(fā)現(xiàn)一部分幼兒,看著蠟筆“研究半天”,才選出要涂的顏色。還有個別幼兒,選一個顏色準備涂了,結果想了想又把選的蠟筆放回盒子,然后換一個顏色涂。
生活中的選擇題太多了,面對這些矛盾的選擇總是左右為難。相信不單單只是我有這些困擾吧!因為我發(fā)現(xiàn)身邊有還有同事、家人、學生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如果來“對抗”我自己所定義的“選擇性障礙”呢?
以我的困擾,我的經驗來舉例:
一、一一對比,排除選擇就像四選一的選擇題一樣,幾率只有25%,當你不確定答案,但是似曾相識的時候你該怎么選擇呢?一般我會選擇用排除法,針對每一個答案,找出突破口,排除疑慮的地方,剩下最后一個相對可信的答案。當然,這只是一個相對而言的例舉方法,并沒有什么科學依據(jù),只對個人喜好而言,不過對我來說還是蠻有用的。
二、逐一詢問,征求意見一般孩子在幼兒園碰到這樣的問題肯定來詢問老師,或者小伙伴;在家就得征求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的意見啦。而我們,則會選擇同事或者比較親近的人,也是因事而論。聽取大眾的意見,然后進行對比、選擇,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哦。
三、細細思考,捫心自問一些重要的事情還是得自己做選擇,雖然你做的選擇在某些時候不一定能得到正確的答案,但是也必須去做,那么就一定要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這樣做的后果會怎么樣?那樣做的結果又會怎么樣?把能夠預料得到的答案思考一下,或者把擺在面前的選擇題細細斟酌,然后問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怎么樣的結果。
四、理清思路,請教專家找一個有見解、有學識、有經驗的專家來幫你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遠比一個人靜靜揣摩,獨自鉆在牛角尖里要好的多。正所謂“一語點醒夢中人”,意義就在這其中。所以有時候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三個臭皮匠還頂個諸葛亮”呢,再聰明的人也需要別人的指引。
相信很多人在我所定義的“選擇性障礙”上還有更多的經驗和方法。我只是從我身邊的孩子、同事和我自己身上談了談一點小想法。
一個人的一生都要做很多的選擇題,會想、會思考的人會做更多的選擇題。有時候別太“細心”,有時候別太“多慮”,有時候別太“計較”,有時候別太“用心”。在適當?shù)臅r候選擇適當?shù)男膽B(tài),適當?shù)奶幨路绞綍玫绞掳牍Ρ兜男Ч丁?/p>
一生的選擇題,在矛盾中突破障礙,在選擇中把握機會……
如何應對孩子撕東西?
家長疑問:歡歡6個月了,最近很愛撕東西,家里的報紙、紙巾、雜志甚至給他買的圖畫書都被他撕得亂七八糟的,真讓我心疼,她以后會不會養(yǎng)成破壞東西的壞習慣呢?我該怎么阻止她亂撕東西的行為呢?
專家解答:
和學說話、學走路一樣,撕紙也是寶寶的學習過程。這個階段很多寶寶都會出現(xiàn)撕紙的行為。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手部動作漸趨精細,手眼協(xié)調能力也基本具備。當他們發(fā)現(xiàn)通過自己小手的動作可以改變紙的形狀和發(fā)出撕紙聲響時,會感到歡樂和驚喜,故而樂此不疲。
歡歡的家長其實不必擔心撕紙會養(yǎng)成孩子破壞東西的習慣,相反應給歡歡創(chuàng)造適宜撕紙的條件,鼓勵她練習撕紙,進一步鍛煉小手的精細操作能力。例如:您可以找些不帶字的干凈紙巾讓歡歡撕著玩,這對鍛煉手指運動能力有好處。但不要給她畫報或帶字的紙,一是容易養(yǎng)成寶寶撕書的習慣,二是寶寶可能會把撕下的紙放到嘴里,畫報上和書上的印墨會被吃下。另外紙邊緣鋒利,需要注意保護,防止割傷寶寶。
下面準備了一個和寶寶一起畫畫的游戲供你參考,當然你還可以根據(jù)自己寶寶的情況編一些更好的游戲,和寶寶一起玩,讓歡歡的小手鍛煉得越來越靈活。
游戲名稱:撕面條
游戲目的:寶寶在撕玩的過程中鍛煉手指的肌肉,增強手指的靈活性。
游戲準備:彩色皺紋紙(或衛(wèi)生紙)、邊長10厘米左右、四邊剪好口子的彩色紙、干凈的垃圾簍。
參考玩法:
1、您用彩色紙示范撕成長條,邊撕邊說:“撕面條、撕面條,面條撕的長又長。”
2、給寶寶容易撕的彩色皺紋紙或衛(wèi)生紙,鼓勵寶寶自由隨意的用手撕、拉、扯、捏等。
3、給寶寶邊長10厘米左右、四邊剪好口子的彩色紙,鼓勵寶寶撕成長條的筷子、油條、面條等等。贊揚寶寶好能干,做了好多好東西。
4、結束時,要讓寶寶收拾好廢紙,放在紙簍里。
擴展建議:先撕長條,以后再撕成更小的紙塊。當寶寶的手部動作更精細了,您可教寶寶撕一些簡單的物體輪廓,如太陽、月亮、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愛心提示:紙的質地不要太硬。
孩子不洗澡如何應對?
導讀:洗澡盆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因為盆子特別滑,而所有的洗澡盆又特別堅硬,如果洗澡盆里放上水,孩子滑倒后,后腦勺著地將是很危險的。
洗澡都是我和孩子一塊洗,我先洗,讓她玩水,我洗好了再給她洗,那天我正在洗所以沒能及時避免摔跤。在接下來的兩天,孩子一進洗手間就開始哭、尖叫,不愿意洗澡,怎么說都沒用。這兩天都是在哭叫中強行洗的。以前孩子是很喜歡進去玩水的(不過不愿意洗臉洗頭),現(xiàn)在怎么辦呢?家里地方小,也沒有其他合適的地方洗澡啊!
關鍵是,換個地方肯定可行嗎?
答人類的成長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0~6歲兒童的發(fā)展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整個重復了一遍,從水生到爬行然后到直立行走,從單音節(jié)和表情以及動作表達到用固定的單詞,然后發(fā)展出簡單的句子,一直發(fā)展到有深刻內涵的語言體系的表達都是這樣。大自然讓人在年齡越小的時候力量也越小,個子也越矮,走路速度也很慢,容易摔跤和磕碰,這時,由于個子矮,體重輕,摔倒了也不會摔得很疼,由于速度慢,力量小,就是磕碰到什么地方,也不會危及生命,所以人在這個年齡是一輩子摔跤和磕碰最多的時候,大自然讓人在傷害程度最小時獲得了最多的關于傷害的心理承受力,為一生要經歷的傷害打下了基礎。人一輩子必須生活在各種物質和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與各種物質發(fā)生沖撞,跟各種人發(fā)生沖撞,如果在童年,沒有經歷足夠的肢體沖撞和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沖撞,人的內心承受力就特別脆弱,略有沖撞就顯得無法承受,受到一次磕碰,就恐懼到要遠離磕碰的地點和事物,那一輩子下來人就沒有地方可去了。所以在孩子童年時要放手讓孩子在一個沒有大的傷害的環(huán)境中自由活動,只要不受傷,如盆子邊、墻邊、已經打磨圓了的桌子角等地方,碰一下,只是碰疼了是沒有關系的。
不知道案例中的孩子是否由老人和保姆帶大,他們帶孩子容易為了孩子安全而限制孩子自由,使孩子失去了發(fā)展的機會,他們以為不讓孩子磕著碰著是養(yǎng)育者最大的責任,根本不知道人的成長需要經歷和體驗這一事實。孩子在過分的看護之下,過少地經歷磕碰,于是磕碰一次孩子就顯得特別緊張。如果在磕碰時,大人表現(xiàn)得也特別緊張的話,孩子就會非常害怕。
溫馨提醒
一般磕碰后,大人不要大聲地呼叫,不要馬上離開磕碰的場所,等孩子不哭了再離開;下次再進澡盆時,成人應該非常放松,先不要急于把孩子放進去,哄孩子在旁邊玩一會。如果孩子每次都只是玩,不愿意進去洗澡,就可以采取在旁邊用濕毛巾擦一擦的方法,待孩子對洗澡盆不那么恐懼了,再和孩子一起進去,不要讓孩子離開成人的身體,盡快地給孩子洗完抱出來,給別人看著,成人自己再洗。
洗澡盆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因為盆子特別滑,而所有的洗澡盆又特別堅硬,如果洗澡盆里放上水,孩子滑倒后,后腦勺著地將是很危險的。再者,雖然水放得很少,孩子摔倒后水猛地被掀起來碰到臉上或吸入鼻子都會給孩子帶來真正的驚嚇。所以五歲之前的孩子洗澡,成人一定要單獨給孩子洗。成人最好不要跟孩子一起洗澡,更不要讓孩子在成人的澡盆里自己走動玩耍,應該先給孩子洗完,處理好孩子后成人再洗。
案例中的媽媽,還可以試一試給孩子換一個其他顏色和其他質量的洗澡盆,也許孩子就會接受。
如何對待孩子逆反?
導讀:孩子漸漸長大了,可他們也越來越難管了,有時候他們還會反抗家長,家長讓往東,他們偏偏去西,故意和家長作對。
李老師,我的兒子3歲多,是個很調皮但又很愛動腦筋的孩子,只是個性太強,而且逆反心理特別重,今天想就這方面的問題向你討教。
答:我想先請問您一個問題,你說的個性太強,是指對你頂嘴,還是指違背你的意志?
問:主要是他特別堅持自己的意志,對任何不同的意見都不能接受。
答:三歲的孩子判斷能力是有限的,所謂不同的意見,對他來說,他對不同是很難作理性分析的,他只不過認為你的命令不合他的心意而已,所以那個時候不能接受,有時并非他理性的結果,而是他情緒的表現(xiàn),如果上述情況不符合,你能否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孩子不能接受你的意見。
問:不說他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都攔不住他,就是在一些知識性的問題上,他有時都會十分主觀地下個判斷,然后不容任何人表示不同意見,如他說螢火蟲的光除了綠色還有紅色,我說螢火蟲兒沒有發(fā)紅光的,他就會堅持說有,你再不同意,他就會大哭不止。
答:你說的恰恰是兒童的正常的心里表現(xiàn),這時候的孩子物--我是不分的,他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的發(fā)言,他總認為自己想的也就是別人想的,這種情況導致了你孩子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總之,你孩子的表現(xiàn)是正常的心理表現(xiàn)。
問:我有時很疑惑,象他這種特別主觀的傾向,我們是應該暫時容忍還是堅決糾正(即大人一定堅持正確的認識)。
答:我認為既然是正常的心理表現(xiàn)就無所謂容忍和糾正的問題,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了,上述情況就會自行有所改觀。假如在沒有改觀前,強行進行糾正,對孩子今后的心理發(fā)展有害無益。
如何應對孩子的泛靈心理
導讀: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不要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為其行為的過錯推卸責任。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經研究指出,兒童時期的“泛靈心理”乃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泛靈心理”是幼兒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在幼兒心目中,一切東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時期寶寶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因此,我們??吹竭@個時期的孩子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講話”……
孩子的這種泛靈心理,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年輕父母該采取什么樣的對策呢?
對策一:用擬人化的方法來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問題”
孩子是好奇的。從2歲末期開始,寶寶就會對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的答案是這個時期的寶寶心理水平難以理解的,但是對孩子的提問我們又不能不回答,否則寶寶提問的次數(shù)就會減少,甚至會使他對事物失去應有的好奇心。
對于孩子的提問,我們可以根據(jù)他的心理特點,采用擬人化的方法間接地回答。
問題1:“月亮為什么跟著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歡你,所以跟著你走?!边@樣的回答,總比你對孩子說“你還太小,爸爸告訴你,你也不懂”更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問題2:“魚為什么會有魚鱗?”
“就像你在游泳時要穿游泳衣一樣,魚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魚鱗就是魚的游泳衣?!?/p>
問題3:“太陽為什么會落下去?”
對于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從太陽與地球的關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動力學原理來科學準確地回答孩子的上述問題,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這樣回答:“一到晚上,動物們回家睡覺了,太陽公公也到山的那邊去睡覺了?!边@樣的回答同樣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應的心理滿足。
對策二:培養(yǎng)寶寶的愛心與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將物“擬人化”以激發(fā)孩子的泛靈心理,使之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理解和形成相應的良好習慣。例如,在教育孩子不要把墻壁搞臟,不要把小凳子弄壞,你可以說:“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會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斷了,走起路來多難受?。 焙⒆勇犃艘院?,一定會非常注意,還會擦擦凳子,撣撣墻壁上的灰塵。這樣,孩子愛護物品、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就很容易形成。
再比如,教育孩子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愛護其他小朋友,我們都可以利用其泛靈心理,使之對相應的人或物產生移情心理,進而形成同情心,使其愛護他人和物就像愛護自己一樣。
提醒:
平時不要給孩子講有恐怖情節(jié)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視節(jié)目。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受泛靈心理影響,它們很難區(qū)分現(xiàn)實與虛構,他們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里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故事情節(jié)或形象和現(xiàn)實生活混淆,對恐怖的畫面內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為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視節(jié)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產生不該有的恐懼心理,有時甚至還會產生幻覺。因此,我們除了在語言、圖畫等方面應刪除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被傷害的內容外,還應盡量避免讓孩子看帶有恐怖鏡頭的影視節(jié)目。這樣將有益于發(fā)展孩子勇敢、大膽、無畏的品質,進而有益于他們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注意:
不要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來為其行為的過錯推卸責任。現(xiàn)實中我們常??梢钥吹竭@樣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條絆倒,帶孩子的成人往往會一邊撫慰孩子,一邊指使孩子或幫孩子去“打”或“罵”那將其絆倒的木條。由于受泛靈心理的影響,一般的孩子都會在“懲罰”木條而獲得“報仇”后,逐漸恢復內心的平衡。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因為這等于為孩子推卸責任,這不利于他們責任感的形成。因為事實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條礙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應受到責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