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案例:觀察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1-06-07 教學案例反思 區(qū)域觀察記錄 幼兒園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

主題活動前講評中,向小區(qū)的負責人提出了“小區(qū)中要有春天的景象”的要求。幼兒欣然答應了下來。

活動開展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全部的工作人員都在忙碌的建構建筑物,唯獨綠化沒有工作人員。于是,教室介入直接問負責人:“負責人,小區(qū)綠化今天是由誰負責的?”負責人小龍皺著眉頭回答:“我是請大龍造綠化的。”一旁的大龍搶著說:“這個積木搭綠化又不好看的?!薄澳?,除了用這些積木搭綠化外,還可以使用什么呢?”大龍依然投入在一些木制的積木中,而負責人小龍聽了我的話,奔入了材料超市中。

游戲過半,我再次來到了“美麗小區(qū)”。發(fā)現幼兒已經用現有的塑料草坪和塑料花朵在小區(qū)的中間建構一塊綠地,綠地上只有一朵是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的花朵,我想可能是剛才在

教師的介入中小龍制作的吧。而此時工作人員依然的在忘我的建構著一排排、一座座的建筑物。我假裝很匆忙的向工作人員借走了綠地中的一些植物,當我轉回來時,綠地依然,沒認及時補充。我再次假裝刮起了沙塵暴,說“小區(qū)的綠色植物都受到了破壞,要重新種植一批?!辈⒊舜藱C會將小區(qū)中現成的假花、假草都取走了。

可是直到游戲下班音樂響起,小區(qū)的綠化還是沒認問津。

分析:

首先,從本次的主題游戲中,可以發(fā)現幼兒對建構活動的專注、投入。但是在主題游戲背景下開展的建構內容,不能僅僅停留于建構操作,而必須有扮演、有交流、有情節(jié)。那么,在本案例中,就能發(fā)現這是目前本主題內容所欠缺的。

我們也試圖將班級近期開展的主題活動的內容與主題游戲相結合,使主題在游戲中有新的生成點。所以教師在游戲的開始中就提出了相應的活動要求。但教師的幾次介入都沒有促使幼兒完成活動的要求。第一次的直接介入,雖然負責人勉強的自制了一朵花,但是這種探索沒有繼續(xù)下去,可以看出他僅僅是為了“交差”。同時在其中也看出該主題中幼兒對自己的角色身份并不感興趣,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第二次的間接介入,教師是為了激發(fā)幼兒利用廢舊材料制作小區(qū)的綠化,綠化的缺少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很明顯這次的指導也是以失敗告終的。第三次的間接指導,教師直接將矛頭指向了小區(qū)的綠化,設計了“沙塵暴,植物枯死”的情節(jié),但幼兒仍然無動于衷。

在“美麗小區(qū)”的主題游戲中,教師布置的綠化任務并不是他們的興趣點。幼兒從始至終都在積極的建構高樓、隧道、高架橋等一系列的建筑物,這才是他們真正關注的,自發(fā)的行為。

在該主題中,幼兒的角色身份、角色行為、交流過程并不影像到幼兒的游戲過程。既然是主題游戲,必須是在一定情節(jié)中通過交往開展的,情節(jié)的豐富、角色行為、語言直接影像到游戲質量。我們在設計主題時,也要避免批著主題游戲的外衣,實質開展的是無區(qū)別的操作類的游戲。

我想針對這兩點,在開展“美麗小區(qū)”主題游戲中,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們可以引導幼兒進行聯合探索。這里的聯合是指兩個主題或是更多主題間的交流、聯合探索、豐富游戲的情節(jié),從而促使“小區(qū)”不僅僅停留在造房子上。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案例:觀察案例


體育活動時,孩子們在玩小推車,但在玩時卻發(fā)現:

1、爭搶現象多。

2、小推車在推動時,輪子不滾動現象多。

3、小推車互相碰撞情況多。

分析:

1、小班幼兒模仿能力強,看到別人的玩具,他們都想同時玩一玩,但小推車數量不到人數的一半。

2、小班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差,在推動小推車時,避讓能力還教欠缺。

3、幼兒手部控制能力發(fā)展不一,小輪子的推動需要一定的條件,許多幼兒將輪子平放而沒將其放到滾動位置。

對策:

1、進行分組活動,以減少幼兒的爭搶行為。

2、與幼兒共同討論“輪子為什么轉不動?”以提醒幼兒小手用力向前推,輪子才會向前跑得快的好方法。

3、在場景的設置時,用明顯的記號提醒幼兒開汽車的方向。

案例:

觀察:幼兒剝桔子

1、半數幼兒一聽到要剝桔子,就說:“老師,我剝不來?!?/p>

2、劉霆霄、王婧瑜等幼兒用手指摳桔子皮。

3、能剝桔子的幼兒只有四人。

4、有三名幼兒不愿動手剝桔子。

分析:

1、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在家倍受家人的寵愛,時常包辦代替,一些生活技能的學習機會。

2、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小手肌肉群還不發(fā)達,個別幼兒對這一活動有困難。

3、老師在考慮幼兒活動時,創(chuàng)設此類機會少。

案例:

今天,幼兒體育活動后脫下的衣服很多,而天也稍熱了些。一些孩子拿著孩子拿著自己的衣服,走到衣架前掛衣服,觀察后發(fā)現:

1、個別幼兒把連帽衣的帽子掛在衣架上。

2、少數幼兒將衣服掛在衣架上,

3、多數幼兒不知如何掛在衣架上或掛一次、掉一次。

分析:

1、幼兒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

2、老師的包辦代替過多及父母的寵愛所致。

對策:

1、以“衣服找洞洞”的形式,引導幼兒拿著衣架尋找袖管上的洞洞,口吻擬人化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2、加強示范,表揚與鼓勵。

效果:

如今,大部分幼兒已能自己學掛衣服了,雖然還需老師一旁幫助,但“愿學”“想學”的愿望已經激發(fā)了。

案例:

撕貼自墻面設置了“果樹”后,孩子們十分樂意投入此活動在自由活動區(qū)域游戲時,總會人滿為患,爭搶不斷……

分析:

1、幼兒對此活動感興趣

2、美術活動中的撕貼是第一次開展,幼兒對新事物的興趣明顯高于其他事物,這是幼兒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

3、我在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時,已考慮了這一點,但估計不足,小圖畫紙的撕貼的投入未起到明顯效果。

對策:

1、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嘗試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2、更新其他區(qū)域內容(幼兒已不感興趣的內容),對幼兒多一份觀察了解孩子的需求。

案例:一個英語教學活動的觀察與反思


觀察背景:

這是一堂圍繞單詞finger組織的英語活動,在課前,我根據小喇

叭英語教材詳細備課,準備了手指卡片。在課上,首先出示卡片采用了Followme、Onebyone等一系列的教學過程。最后復習鞏固時,發(fā)現:有的幼兒在與他人講話;有的幼兒在玩手帕;有的幼兒要求上廁所。這是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的表現,可我的教學內容還未完成,于是我嘗試改變了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引起反思。

活動實錄:

解鈴還需系鈴人。這時我想起平時活動中有這樣一首手指兒歌:

一根手指彎彎,變把魚鉤把魚釣;兩根手指靠靠,變把剪刀嚓嚓嚓;三根手指翹翹,變只孔雀點點頭……那何不用finger替換進去做手指游戲呢!“今天老師跟小朋友玩一個手指游戲,請大家先聽一聽,看一看?!苯又蠋熓痉叮阂桓鵩inger彎彎,做把魚鉤把魚釣;兩根finger靠靠,做把剪刀嚓嚓嚓……小朋友對這首兒歌非常熟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孫凡、盛以可等小朋友。邊做動作邊說兒歌,念過兩遍我請小朋友來集體表演,已基本能把兒歌完整地表述出來,而且“finger”發(fā)音準確。接著我讓李恬單獨朗誦兒歌,李恬聲音清脆、表述連貫,打響了第一炮。往下又請了郭晨曦、李童、何佳敏等,都表現大膽、發(fā)音準確。最后我翹起一根手指問:“Whatisthis?”小朋友齊聲說:“Finger?!笨梢娝麄円呀浝斫鈌inger的含義并掌握了其語音。

活動反思:

通過英語教學實踐,使我獲得以下幾點體會:

1、根據實際,隨機調整教學方案。

眾所周知,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將來長大了當專職翻譯畢竟是很少的,在幼兒期學英語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學英語的興趣。教師應幫助所有的幼兒積極參與英語活動,使他們能夠從英語活動中享受到樂趣,使這種樂趣得以鞏固、保留,并成為一種終身需要。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不能完全照搬方案中教師的主觀設想而進行,而要根據孩子們的興趣來確定。

新綱要也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內容靈活地運用。就如,我教finger時,一心想完成教案所設計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幼兒都不感興趣,但當我隨機改變一下教育方案,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利用,充分尋找結合點。

幼兒園英語教育除了要運用一般的教育教學方法外,還應從英語自身的教育特點出發(fā),形成一套特殊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應從幼兒親身參與其中的生活現實出發(fā)挖掘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加以合理利用,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新綱要指出:善于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手指游戲是幼兒愛玩的游戲,把“手指”替換成“finger”,形成了兩種語言的一個有機結合點,給幼兒以新的刺激,進而激起了幼兒學習英語的熱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3、融入生活,增強練習的密度。

幼兒期的記憶以短期記憶為主具有記得快、忘得快的特點,在學英語時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應該結合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多說,增強練習的密度。把finger放到朗朗上口的兒歌中去,重復使用,幼兒邊說邊表演趣味性強,而且在課后、飯前等空余時間經??赏娲祟愑螒?,既方便又實惠。由此使我想到練習日常用語時與日常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相結合。例如:一些打招呼的用語,幼兒入園離園時,老師可有意識地用英語來引導幼兒說說講講,時間一長便運用自如。我們帶幼兒散步時,看到一些有趣的事物教幼兒用英語來說,進而培養(yǎng)幼兒敢說、會說英語的習慣。

案例:反思


案例:

星期一上午區(qū)域活動時,我在活動前先向幼兒介紹了《喝酸奶》的操作方法,即按照瓶上的圓點數量,插入相同數量的吸管,因為今天是第一次投放這個材料,所以,活動前必須向幼兒介紹操作的方法。

今天操作這個材料的是邵文琪和劉潔,只見邵文琪先點了瓶子上的圓點數量,再按照數量去找吸管。在點數中,邵文琪能做到手口一致并說出圓點數量,但在拿吸管時,只要數量一多,就會拿錯,如:在數九個圓點時,能說出九個,但她卻拿了十一根吸管。邵文琪在操作中,7以內的數量能基本拿對,但到了8、9、10時,卻拿錯了。而劉潔在點數時,明顯存在手口不一致的現象,3以內的數量她能拿對,而到了4以后就數不清楚,也拿不對了。如:她在點數4時,嘴里卻數到了6,點數7時,嘴里數到了9。貼有4個圓點的瓶子里插進了3根吸管,貼有6個圓點的瓶子里插進了5根吸管。

分析與反思:

點數時,存在著手口不一致的現象,在小班上學期尤其明顯,孩子們往往手點得慢,嘴里數得快,還有些孩子數到了6,卻不知道數量是6,所以,我在益智區(qū)里投放了這一材料,旨在讓幼兒們點點圓點有幾個,再拿相同數量的吸管,從而培養(yǎng)他們能手口一致的點數,并說出總數。

二期課程的教育理念中指出,要為幼兒提供適時、適宜、適度的教育環(huán)境,以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而手口一致的點數,只有在實踐操作中,讓幼兒們去反復練習、反復操作,才能習得。從幼兒的操作中,我也感到,只提供圓點數量還不夠,還要提供一些形象生動的動物,以提高幼兒的點數興趣,再提供一些數字,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fā)展需要。

案例:中班案例反思


活動過程:

1、引入游戲狀態(tài)

在一個美麗的農場里,住著一群可愛的小老鼠,小老鼠非常喜歡吃花生,可是主人不愿態(tài)意給他們吃,主人請來貓頭鷹看管花生園??墒切±鲜筮€是很喜歡吃花生,只好趁貓頭鷹不在的時候偷吃花生,貓頭鷹回來了,趕緊逃會回自己的家……….

我們一起來玩貓頭鷹捉小老鼠的游戲,好嗎?

2游戲:貓頭鷹和小老鼠

A欣賞兩組音樂:區(qū)分小老鼠和貓頭鷹音樂的不同之處(歡快、沉重)

B幼兒游戲:

小老鼠(

幼兒一起扮演)聽到明快的音樂,就到場地中間吃花生,聽到低沉的音樂(貓頭鷹由老師扮演過渡到幼兒表演)就到小椅子后面躲起來,被抓到的小老鼠站到一邊。

3、節(jié)奏游戲:救救貪心的小伙伴。

A貓頭鷹抓到了幾只小老鼠呀?(集體數數)

B講解節(jié)奏游戲的規(guī)則:你們要救小伙伴只有一個辦法,誰能和小鼓說的話一樣,就可以救走一位小伙伴。節(jié)奏訓練:

C幼兒游戲。被救走的小老鼠要說一句致謝的話(滲透禮貌教育)

4、排序:花生張大了

A雖然你們這一次救走了貪心的小伙伴,可是你們以后不能再偷吃花生了,我們要自己勞動,自己種花生,好嗎?

B出示花生寶寶圖片。提問:你們知道花生是怎樣慢慢長大的嗎?

C分組排序。

D集體整理生長過程。種子、發(fā)芽、長高、開花、結果。

5、動作創(chuàng)編:花生長大了。

讓我們變成一粒種子,聽著音樂慢慢長大好嗎?

點評:該案例是以音樂活動為牽頭,融合語言、常識、數數的一個綜和性藝術活動。鑒于此活動的設計者為家長,我以教師的眼光評析,認為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定位恰當

該家長是小學音樂教師,而她設計的音樂活動從目標到重、難點的分解,再到活動過程的安排,完全考慮到了活動的主體——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在恰當的環(huán)境啟迪下,樂意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2、取材形象

在大多數小朋友的印象中,都有小老鼠賊溜溜樣子的感性經驗。題材通過故事講述和情節(jié)的環(huán)環(huán)緊扣,便于了幼兒的理解、模仿,又留有一定的想象和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3、體現隨機教育

在解救貪心的小伙伴時,不忘禮貌教育?;锇楂@救后,及時教育幼兒不能學小老鼠偷東西(滲透品德教育)。

4、充滿愉悅的氛圍

為了激發(fā)孩子的活動熱情,家長的引導語始終體現了游戲性和情景性。啟發(fā)幼兒大膽表達對音樂和情節(jié)的理解,體會用肢體動作帶來的樂趣。讓幼兒想像自己是一顆花生種子的環(huán)節(jié)是孩子們盡展肢體、發(fā)揮想像、真情投入的時刻,滿足了孩子們對音樂活動沒有負荷的詮釋。

這次活動讓我們體會到了家長資源的富有和潛在力量。嘗試到了確立幼兒園、家庭、社區(qū)大教育意識的益處,鼓勵更多的家長成為幼兒園的合作伙伴。

相關推薦

  • 案例:觀察案例 體育活動時,孩子們在玩小推車,但在玩時卻發(fā)現: 1、爭搶現象多。 2、小推車在推動時,輪子不滾動現象多。 3、小推車互相碰撞情況多。 分析: 1、小班幼兒模仿能力強,看到別人的玩具,他們都想同時玩一玩...
    2021-06-10 閱讀全文
  • 案例:一個英語教學活動的觀察與反思 觀察背景: 這是一堂圍繞單詞finger組織的英語活動,在課前,我根據小喇 叭英語教材詳細備課,準備了手指卡片。在課上,首先出示卡片采用了Followme、Onebyone等一系列的教學過程。最后復習...
    2021-06-10 閱讀全文
  • 主題活動《車子叭叭叭》案例設計及觀察與反思 活動一 活動名稱:馬路上的車子 重點領域:社會、科學 活動方式:集體 預設目標:1、通過觀察認識馬路上的各種車子,了解汽車在馬路上行駛的實況. 2、培養(yǎng)幼兒仔細觀察的能力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3、培養(yǎng)...
    2019-12-12 閱讀全文
  • 案例:反思 案例: 星期一上午區(qū)域活動時,我在活動前先向幼兒介紹了《喝酸奶》的操作方法,即按照瓶上的圓點數量,插入相同數量的吸管,因為今天是第一次投放這個材料,所以,活動前必須向幼兒介紹操作的方法。 今天操作這個...
    2021-05-25 閱讀全文
  • 案例:中班案例反思 活動過程: 1、引入游戲狀態(tài) 在一個美麗的農場里,住著一群可愛的小老鼠,小老鼠非常喜歡吃花生,可是主人不愿態(tài)意給他們吃,主人請來貓頭鷹看管花生園??墒切±鲜筮€是很喜歡吃花生,只好趁貓頭鷹不在的時候偷吃...
    2021-05-31 閱讀全文

體育活動時,孩子們在玩小推車,但在玩時卻發(fā)現: 1、爭搶現象多。 2、小推車在推動時,輪子不滾動現象多。 3、小推車互相碰撞情況多。 分析: 1、小班幼兒模仿能力強,看到別人的玩具,他們都想同時玩一玩...

2021-06-10 閱讀全文

觀察背景: 這是一堂圍繞單詞finger組織的英語活動,在課前,我根據小喇 叭英語教材詳細備課,準備了手指卡片。在課上,首先出示卡片采用了Followme、Onebyone等一系列的教學過程。最后復習...

2021-06-10 閱讀全文

活動一 活動名稱:馬路上的車子 重點領域:社會、科學 活動方式:集體 預設目標:1、通過觀察認識馬路上的各種車子,了解汽車在馬路上行駛的實況. 2、培養(yǎng)幼兒仔細觀察的能力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3、培養(yǎng)...

2019-12-12 閱讀全文

案例: 星期一上午區(qū)域活動時,我在活動前先向幼兒介紹了《喝酸奶》的操作方法,即按照瓶上的圓點數量,插入相同數量的吸管,因為今天是第一次投放這個材料,所以,活動前必須向幼兒介紹操作的方法。 今天操作這個...

2021-05-25 閱讀全文

活動過程: 1、引入游戲狀態(tài) 在一個美麗的農場里,住著一群可愛的小老鼠,小老鼠非常喜歡吃花生,可是主人不愿態(tài)意給他們吃,主人請來貓頭鷹看管花生園。可是小老鼠還是很喜歡吃花生,只好趁貓頭鷹不在的時候偷吃...

2021-05-3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