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游戲材料的提供
發(fā)布時間:2019-12-19 幼兒園游戲材料 幼兒園小班的游戲 幼兒園小班的體育游戲在幼兒實際的活動中,生活的全貌會在兒童的游戲中活生生地再現(xiàn)。小班幼兒入園后,對集體生活比較陌生,游戲是他們適應新環(huán)境的最好方法?!毒V要》中提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guī)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fā)、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下面我僅以美工區(qū)和積木區(qū)為例,談談如何為小班幼兒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
小班幼兒剛入園時不會畫不會剪,首先,我利用教室里環(huán)境布置的繪畫、手工作品,讓孩子觀察、欣賞,引起他們自己動手創(chuàng)作的興趣,并根據(jù)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在投放材料時要有選擇、有計劃。美工區(qū)可以與美術課相聯(lián)系,如教育活動中認識紙和油畫棒,美工區(qū)就相應地給幼兒提供紙和油畫棒,使幼兒在隨意涂畫中鞏固對紙、油畫棒的認識。同時學習正確的握筆姿勢,養(yǎng)成在紙上畫畫的習慣,而不是任意在墻上、門上亂畫。
對小班幼兒可以先提供油畫棒的涂色、繪畫,手指點畫、棉簽畫、幾何圖形粘貼,剪紙、撕紙、折紙,進行泥工等活動。教師要考慮有計劃地開展活動,從易到難投放材料,要注意適應不同幼兒的需要。如涂色活動剛進行時,我為孩子提供的是樹的涂色,漸漸提供蘋果的涂色,然后是葡萄的涂色。這樣涂色面積由大漸漸變小,要求幼兒不出輪廓涂色,難度就有所增加。粘貼也同樣,開始為魚的輪廓線貼小紙片,然后為小花、小船等進行粘貼。當孩子們的粘貼技能提高了,不滿足于這些活動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提供珠子、珠片,讓孩子粘貼各種小動物。隨著能力的增長,孩子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教師可以提供團好的小紙球,也可以提供沒有團的皺紋紙片,引導幼兒自己準備活動材料。如有一次,一個小朋友到美工區(qū)玩紙團粘貼,玩了一會兒,興趣不是很高。這時,我就引導他想想小紙團是怎么做出來的,他指著小紙片說:“用小紙片團的。”老師就鼓勵他自己動手團紙再粘貼,這樣他來了興趣,很高興地向老師學習團紙的方法?!緕JaN56.COM 趙老師教案網(wǎng)】
以后,根據(jù)計劃,培養(yǎng)幼兒使用剪刀的能力。我們在美工區(qū)給幼兒提供了剪刀以及相應的紙材料。開始,為讓幼兒學習在紙上剪直線,我把幼兒畫過的畫紙裁成直條狀,讓幼兒為“餐飲店”剪“面條”。之后,提供一些半成品,如蝴蝶、房子等,讓他們把一只只蝴蝶、一座座房子剪下來。當幼兒基本掌握了剪刀的使用方法,我為幼兒提供較為復雜的雙層的底紙,讓他們動手剪貼小燈籠。從剪“面條”到剪“物體”,從單一的剪到剪貼相結合……材料的提供適應了不同幼兒的能力,他們興趣高,積極參加美工區(qū)的活動,動手又動腦,游戲水平也不斷提高。
結構材料是結構游戲的基礎,為使小班幼兒更好地進行建構游戲,我除提供積木外,還提供適宜的輔材。如在搭建“房子”時,為幼兒提供一些小動物,請幼兒為這些小動物造新房,使每個幼兒都有了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但值得注意的是,輔材的提供不能限制幼兒的活動。如在“汽車”的游戲中,有四位小朋友一開始就搶小汽車。我意識到輔材不適宜或過多,會轉移孩子的注意。當我說因為沒有停車場汽車要開走后,他們沒有了汽車可搶,就開始搭停車場,停車場搭好了,他們就用積木搭出了各種各樣的汽車開始游戲。通過這件事說明,幼兒能創(chuàng)造的東西就要給他們機會去創(chuàng)造,這樣更能調動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給幼兒提供材料不是給他們看的,是給他們玩的,提供給幼兒的材料必須能激發(fā)他們操作的興趣,能使他們在原有水平得到提高,才具有價值。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游戲小編推薦
給幼兒提供有層次的游戲材料
“游戲是兒童生來喜歡的,兒童的生活可以說就是游戲?!庇螒蛑刑N藏著教育的契機。教師在幼兒游戲中,要改變“檢查者”的身份,從片面關注幼兒是否會使用材料等問題,轉移到根據(jù)幼兒發(fā)展水平,為幼兒提供有層次的游戲材料?!?/p>
給幼兒提供有層次的游戲材料
漫畫中國網(wǎng) 供圖
游戲材料的設計與提供是幼兒游戲的基本保障,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操作、擺弄、探索材料而形成經(jīng)驗。在游戲中幼兒有著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體驗和感受著游戲帶來的快樂。如果材料提供層次不明、忽視幼兒年齡特征,就會降低幼兒積極操作材料的興趣,阻礙幼兒深入地參與區(qū)域游戲?!?/p>
教師提供材料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選擇和提供既能滿足幼兒興趣與需要,又能與幼兒的發(fā)展相適宜、促進幼兒發(fā)展的游戲材料。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通過提供不同層次的游戲材料,既能提高游戲開展的效果、又能滿足幼兒活動的需求,保證幼兒在游戲中發(fā)揮自主性、提高學習能力。根據(jù)幼兒發(fā)展需要和個體差異,教師在游戲材料提供中,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逐步增加材料數(shù)量
關于材料的數(shù)量,教師首先要保持現(xiàn)有游戲材料適宜的數(shù)量。許多幼兒園對材料提出了量化要求,于是有的教師片面認為材料越多越好,導致幼兒忙于擺放物品,滿足于擺弄、操作材料,而減少了幼兒之間的交往活動,甚至不交往。如中大班超市游戲中擺放的奶盒、礦泉水瓶多達20幾個,放滿了兩個籃子,而真正供幼兒選擇的其他瓜果蔬菜卻太少,不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游戲應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過多的材料不僅沒有發(fā)揮應有的效益,還干擾幼兒的游戲,影響了幼兒在交往、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的發(fā)展。過少的材料又導致幼兒爭搶玩具或各抱一堆玩具互相觀望,因此材料的數(shù)量要適宜?!?/p>
在保持材料適宜數(shù)量的基礎上,根據(jù)幼兒需求,逐步增加材料數(shù)量。在活動區(qū),游戲材料應處于不斷變化中,不要最初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來,而是當幼兒在游戲發(fā)展過程中有需求,讓幼兒有一定的時間去尋找、發(fā)現(xiàn)和獲取新的游戲材料,以保持他們對游戲的興趣。因此教師可根據(jù)幼兒發(fā)展需求,定期在游戲區(qū)提供新的材料,形成新的刺激點,吸引幼兒參與到游戲中去。同時,教師提供材料時不能只投不?。ㄎ茨米咂婆f的材料),導致材料變化不明顯。
例如:“加工廠”游戲只是單純做餅干、蛋糕之類的,久而久之,去“加工廠”玩的幼兒越來越少。教師在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后,啟發(fā)說:“夏天來了,我們的加工廠還可以做些什么東西呢?”孩子們說:“我想吃冷飲,那可以做冰棒、刨冰;還可以做蛋筒、糖葫蘆……”于是相應的材料出現(xiàn)在加工廠里,一下子幼兒的興趣又被調動了起來?!?/p>
適當調整材料比例
首先,要保持新舊材料合適的比例。我們經(jīng)過觀察發(fā)現(xiàn): 如果新舊材料數(shù)量相等,幼兒互相交換材料的現(xiàn)象較多,創(chuàng)造性行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舊材料多一倍,幼兒就會忽視舊材料,而將興趣放在了對新材料的擺弄、操作上;如果新舊材料比例在1∶10以上,幼兒容易產(chǎn)生爭搶或忽視新材料的現(xiàn)象;當新舊材料比例在1∶2或1∶3時,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兒容易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新材料?!?/p>
如教師發(fā)現(xiàn)前階段備受幼兒喜愛的一些區(qū)域無人問津,通過觀察了解,發(fā)現(xiàn)圖書、部分蔬菜、奶盒破損嚴重,教師制作的包子、餃子等食物提供時間過長,幼兒對某些區(qū)域不感興趣。這時,教師就需要對材料進行調整了?!?/p>
其次,要保持成品與半成品的合適比例,這個比例要與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發(fā)展需求相適宜。例如小班成品的數(shù)量要多一些;半成品相對較少;而到了中大班,成品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半成品的數(shù)量逐步加大,種類逐步增多。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大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成品材料數(shù)量也不能少于三分之一。當然,這個比例并不是不變,可根據(jù)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和想法的改變,適當?shù)卣{整。因為比例的不同,對幼兒的幫助也是不一樣的。
多種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材料
游戲材料的運用是變幻無窮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最大可能地挖掘材料的玩法,也鼓勵幼兒去尋找教室里可替代的材料,只要游戲需要,凡是教室里的桌面玩具、教學輔助材料等都可以使用。這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并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fā)展?!?/p>
鼓勵幼兒一物多玩與替代:教師可經(jīng)常鼓勵幼兒使用同樣一種材料做不同的事情。如冰棒棍,在醫(yī)院里是體溫表、壓舌板,在娃娃家里是刀、梳子、勺子,在美工角又是繪畫工具,根據(jù)特定的環(huán)境,發(fā)揮材料的效益。又如角色區(qū)的小朋友把操作區(qū)的珠子當“湯圓”,把科學區(qū)的七巧板塊又當成了做點心的“刀”,泥工板當成了“扇子”,膠粒積木當成了“梅花樁”。每種材料在每個幼兒手里都有它不同的用途,使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充分發(fā)揮?!?/p>
鼓勵幼兒自制玩具:教師可提供半成品及廢舊材料,引導幼兒動手做玩具,給幼兒自由發(fā)揮的機會,使幼兒在操作中按自己想象任意創(chuàng)造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如在玩醫(yī)院的游戲時,需要一個掛鹽水的瓶子,后來孩子們竟然想到運用科學角的連通器,師生一起自制了鹽水瓶,當護士給病人掛鹽水時,教師與孩子們都感到一種滿足。
使用游戲百寶箱:引導幼兒根據(jù)情節(jié)需要,自由在“百寶箱”內取自己想要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激發(fā)幼兒游戲動機和游戲構思,讓幼兒參與材料的更新與制作。如布頭、毛線頭、果殼、雞蛋殼、瓶蓋等,幼兒可以用這些在成人眼中看來毫無用處的廢舊材料,做出小汽車、民族娃娃、手表等,還可以引發(fā)更多的游戲情節(jié)。百寶箱的提供是針對幼兒對原有游戲材料的不滿足而設置,為幼兒提供了再一次選擇適合自己材料的機會和條件。
因此,一個好的游戲環(huán)境應使材料處于不斷的建構中,要根據(jù)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fā)展需求,不定期地進行調整、補充,使提供的游戲材料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使之具有可變性、新穎性,不斷地吸引幼兒,引發(fā)幼兒產(chǎn)生新的游戲情節(jié)。同時,教師應基于幼兒發(fā)展需要,賦予幼兒更大的自由度。教師有目的、分層次提供可讓幼兒自由選擇的操作材料,但不規(guī)定幼兒操作材料的具體方法,使幼兒能夠有機會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進行操作,也可以在過程中調換、調整原來設想好的、或更換難度更大的材料,向自己提出挑戰(zhàn),在自己不斷創(chuàng)造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里,以各自不同的活動過程與材料互動,使自己得到滿足和快樂。
為幼兒成長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
適宜的游戲材料能夠吸引幼兒專心操作,幫助其形成自我建構并獲得發(fā)展。適宜的游戲材料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學習效果,對推動幼兒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選擇和提供游戲材料時,除了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以幼兒的發(fā)展為立足點,充分發(fā)揮游戲材料的功效。具體來說,要遵循以下原則: ●游戲材料要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 幼兒具有無窮的探索欲望,游戲是幼兒探索未知的途徑之一,因此,游戲材料首先要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幼兒不斷產(chǎn)生新的問題,再不斷去探索、驗證。如在我們設計的游戲“快樂的捕風機”中,我們提供的游戲材料包括扇子、羽毛和教師自制的捕風機等。我們利用捕風機中氣流朝特定方向輸送的原理,讓幼兒自己扇動扇子,將裝置內的羽毛送出排氣口。在游戲中,當扇動扇子的力量不足時,羽毛就不容易飛出,如果用力過猛羽毛也不容易飛出,只有找到合適的力度才能完成游戲。 為了讓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能完成游戲,我們在底座的通風口處加上了一塊活動擋板,可控制風流量的大小,也就是說當幼兒在用相同的力的情況下,通風口的大小決定了羽毛飛出的速度。 通過對游戲材料進行調整,增加了游戲的競爭性,幼兒都興致高昂地要比一比“誰的羽毛先飛出來”。而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他們也逐漸了解了捕風機的原理。 ●游戲材料要引發(fā)幼兒的精細動作 鍛煉幼兒的手指精細動作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選用游戲材料時,我們也考慮到如何讓幼兒在游戲中加強手部精細動作的練習。如在游戲“看誰跳得高”中,我們在卷筒紙芯上繞上釣魚線,然后做一個立體的小青蛙或者小兔子“站”在紙芯上。游戲時幼兒用手指轉動棉簽,繞緊釣魚線后,再突然放手,看看小動物能跳多高。 在這個游戲中,幼兒手指精細動作的靈活度與繞線的圈數(shù)等相關,從而直接決定了游戲的勝負。可見,并不是越復雜的游戲材料才具有挑戰(zhàn)性,簡單的游戲材料經(jīng)過教師的設計后,同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游戲材料要激發(fā)幼兒的參與積極性 為了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教師往往會通過增加游戲材料的新奇性來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除此之外,我們覺得游戲材料還要能調動幼兒多感官參與。我們在設計游戲“潛水艇的秘密”時,為了配合游戲主題,設計了與眾不同的環(huán)境,以刺激感官。我們以海盜船作為背景圖,在空中懸掛起蜘蛛網(wǎng),教師和幼兒一起戴上海盜帽,幼兒的臉上再畫上兩撇八字胡,就像即將去探險的“小海盜”。 首先幼兒將“潛水艇”(即瓶子)灌滿水,使其沉到水底并擰緊蓋子,然后用嘴對著瓶子上連接的管子吹氣,將瓶子內的水通過另一端的管子排出,“潛水艇”就慢慢上浮。在這個游戲中,幼兒不僅在操作中探索“潛水艇”升降的秘密,而且他們就像“小海盜”一樣完全沉浸在游戲氛圍中,全身心地參與游戲。 游戲材料不僅能激發(fā)幼兒想象、啟發(fā)思考、動手操作,還能提供種種挑戰(zhàn),而幼兒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又會獲得無窮的快樂。在設計和提供游戲材料的過程中我們也體會到——物愈簡,玩愈樂。也就是說,在游戲中準備的材料和制訂的規(guī)則簡單一些,幼兒反而能玩得更快樂。 專家點評: 睿智地提供游戲材料 我們都知道材料是幼兒游戲的物質基礎,不同的游戲材料會引發(fā)不同的游戲行為。于是,教師努力地在自主游戲中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游戲材料,支持幼兒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 在角色游戲中,我們嘗試為小年齡幼兒提供形象逼真的模擬玩具——媒氣灶、聽診器等,旨在引導幼兒對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聯(lián)想;我們還為大年齡幼兒提供盒子、繩子、雪花片等材料,以鼓勵幼兒能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去尋找、變換各種材料,充分表現(xiàn)各自的游戲主題和情節(jié)。在結構游戲中,我們?yōu)榇竽挲g幼兒提供插塑等材料,以發(fā)展幼兒的動手能力。而在沙水游戲中,我們添加一些科學探索材料,鼓勵幼兒進行建構、想象和探索游戲,滿足幼兒的各種需要…… 其實,一位教師在實踐工作中為幼兒提供的材料還遠遠不止這些。除了上述的自主游戲外,為了豐富幼兒的各種經(jīng)驗、達到預設的教育目標,教師還會兢兢業(yè)業(yè)地為幼兒準備一份份個別化操作材料。如為了促進幼兒的觀察能力,我們提供了“找影子”的材料;為了發(fā)展幼兒的手腕轉動能力,我們手把手地教幼兒將報紙卷成“金箍棒”;為了鞏固幼兒圖形配對的能力,我們拿出了“喂小貓吃餅干”的材料……我們期待這些材料能“承載”著幼兒到達教師預設的“目標彼岸”,卻不料幼兒常常會毫不領情地搖頭:“我不喜歡!”“我不想玩了!” 為什么教師認認真真設計的一份份游戲材料得不到幼兒的喜愛,反被幼兒毫不留情地置于腦后?《游戲材料的“一物多玩”——以泡沫拼接板為例》《為幼兒成長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兩篇文章讓我們對教師如何設計與提供游戲材料有了嶄新的認識與思考,尤其是文中的“快樂的捕風機”“翻骰子”“誰和誰好”“潛水艇的秘密”“搭房子”“洞洞墻”等游戲,或許可以讓我們從中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原來,幼兒喜歡的、癡迷的、鐘愛的是具有童趣的、能不斷帶來快樂的游戲材料。 所以,教師要多提供一些這樣的游戲材料,讓幼兒能在過程中享受“玩起來”的樂趣,讓幼兒能在每一次的不同經(jīng)歷中體驗“跌宕起伏”的刺激并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真正實現(xiàn)“玩中學”,這才是體現(xiàn)游戲材料魅力所在的關鍵。 既然我們必須思考并著手為幼兒提供材料,那不妨多想想“游戲材料與幼兒的當前活動適合嗎”“游戲材料的特征對幼兒行為的意義何在”“游戲材料能反復吸引幼兒嗎”……或許這樣的思考能使教師更睿智地為幼兒提供游戲材料,使各種特征的游戲材料在幼兒的發(fā)展中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上海市幼兒游戲教育研究所 徐則民)
淺議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的提供
一。游戲材料忽視幼兒的年齡特點。
調查表明,目前很多幼兒園游戲材料布置千篇一律,無論在層次和數(shù)量上均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各班幼兒的齡特征和本班幼兒的游戲水平。很多教師常常忽視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游戲需求,在準備游戲材料時隨意,主觀。甚至為了圖省事,看到隔壁大班開展的主題有聲有色,就在自己小班里也投放了相應的材料,希望本班幼兒也能出現(xiàn)類似的主題,但結果并沒有如愿。幼兒只對其中的小部分游戲感興趣。這是因為小班幼兒往往滿足于游戲的動作,而很少考慮材料間的聯(lián)系。
二.游戲材料忽視幼兒的需要,缺乏合理性。
幼兒園的角色游戲材料豐富多彩,琳瑯滿目。但是很多教師在材料的投放上存在很大誤區(qū),她們誤以為游戲材料越多越好,這導致了材料在使用價值上大打折扣。如,在“娃娃家”提供的玩具材料中,有些材料并非是幼兒的需要。有些教師精心在娃娃家的桌上設置一瓶美麗的花,但在游戲時卻時常被幼兒推擠到地上而無人理睬。反而造成了游戲的雜亂無章。
三.游戲材料功能單一。
隨著幼兒園的環(huán)境設置日趨齊全,先進,許多玩具也變得逼真,完善起來,同時也帶來了功能單一,缺乏可變性的不足。如娃娃家從廚房設備到家用電器,家具應有盡有。小小醫(yī)療箱,藥瓶,x光片樣樣齊全。如此豐富,逼真的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呢?讓我們通過兩個中班的同一主題角色游戲的記錄作了一番分析:
班級
中一班
中二班
玩具材料
仿真小家具,茶杯,碗,公事包等;
圓形插片,瓶蓋,有色紙,小木棍,仿真碗,小圓桌,公式包,仿真小家具等;
游戲情節(jié)
1媽媽做早飯,端著幾碗粥出來,爸爸喝完粥,拿起公式包上班去了。
2媽媽買完菜,開始在家打掃衛(wèi)生,整理家具。幾乎所有的材料都被使用過。
3爸爸下班回來,兩人一起洗菜燒菜,然后全家一起用餐
1媽媽做早飯,將小紙捏成團做成小饅頭。爸爸拿起報紙看報紙。爸爸吃完饅頭,送娃娃去幼兒園。
2外公來做客,媽媽忙著燒飯煮菜,用各色小紙做成了各種豐富的小菜。爸爸看到外公年紀大了,忙給外公做了個拐杖。
3媽媽將小娃娃接回來,爸爸用小插片做了個大蛋糕,把木棍當作蠟燭給娃娃過生日,全家還一起唱生日歌。
由此可以看出,中一班的材料雖然具體形象但功能單一,幼兒反而滿足與簡單的重復操作,游戲情節(jié)也較簡單。而中二班的大多數(shù)具有開放性,可代替性,靈活性,幼兒想象創(chuàng)造的機會大大增加,游戲情節(jié)顯得豐富。
下面我就針對種種誤區(qū)提出以下見解:
一。游戲材料應適應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fā)展水平。
由于幼兒身心發(fā)展水平,知識經(jīng)驗不同,教師在選擇,投放,變換玩具材料時,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幼兒的認知水平。
1。小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以無意注意為主,其活動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響,隨意性較強,因而對周圍成人活動的認識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很強,起其活動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受到環(huán)境中的具體事物的制約,在活動中缺乏明確的目的。這就使他們在游戲活動中其思維離不開具體的玩具材料,離不開周圍具體環(huán)境的刺激。所以,對他們來說,游戲中具有組織能力的因素是各種各樣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兒的玩具材料和同伴的游戲活動都能有效地激發(fā)他們游戲動機,幫助他們展開特定的想象。同時這一年齡段的幼兒思維的概括性和靈活性較差,在使用物品進行游戲時“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強,使他們在模仿同伴的游戲是時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具材料,若同樣的玩具材料不足時,就容易發(fā)生爭搶。因而成人在幫助他們開展游戲時,要注意給他們提供各種形象的玩具和游戲材料,以引發(fā)他們開展游戲的愿望。為避免爭搶玩具,在一個時期內提供的玩具和游戲材料在種類上可適當少一些,而同類物品在數(shù)量上應多一些。
2。中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與小班幼兒相比,中班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思維的直觀形象性增強,認知范圍擴大,使其想象逐漸變得活躍而豐富。盡管他們主動選擇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兒在選擇角色后還能簡單地設計游戲情節(jié),把某個角色的幾個不同的活動〔或動作〕排列起來,使之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如在“娃娃家”中,“媽媽”先喊“娃娃起床”再給他洗臉,喂飯;“汽車司機先把車開到北京,再開到上海,最后開回蘇州”等。由此可見,教師需要適當豐富幼兒游戲的連貫性材料,使幼兒能夠積極連貫地開展下去,為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游戲打下基礎。
3。大班幼兒角色游戲的材料。
大班幼兒隨著對社會認識的擴展和加深直接經(jīng)驗的豐富,其想象變得活躍起來。在有主題的角色游戲中伴隨游戲情節(jié)的逐漸展開,而材料本身能夠刺激幼兒游戲的欲望。
大班幼兒的想象不僅在內容上豐富,連貫,而且能夠充分地通過活動和玩具材料來展現(xiàn)自己的想象,使游戲活動表現(xiàn)出濃郁的創(chuàng)造的氣息。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游戲的要求結合教育意圖而投入游戲材料。例如,“菜場”游戲進行到一半,來了一位“顧客”要買肉骨頭,可“菜場”沒有現(xiàn)成的肉骨頭賣。怎么辦呢?游戲似乎只能終止,或者“顧客”改買別的菜。可是,這位“顧客”是因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醫(yī)生”說要熬肉骨頭湯給她喝。情急之中營業(yè)員靈機一動,拿起一團橡皮泥,壓扁,再搓成條,然后把橡皮泥的兩端捏圓,于是,肉骨頭就有了,“顧客”高興地買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義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戲材料應功能豐富,應用靈活。
想象,創(chuàng)造是幼兒角色游戲的特征。從以上實驗看出,幼兒對于成品玩具或教師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暫的興趣。玩娃娃家也似乎是流水線一樣地完成了一天的事。對于成品玩具,幼兒只會問“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對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兒就會問“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來干什么?”因此,我們將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紙,筆,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綿塊,彩帶,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動室里。鼓勵幼兒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膽想象,創(chuàng)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從低級往高級發(fā)展的。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他們越來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號物。如中班幼兒醫(yī)院時,開始提供藥瓶,聽診器,針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漸減少。先將聽診器拿走,幼兒就會去尋找類似圓形物的插片,瓶蓋等,再用一根繩子串上,變做成了一只聽診器。接著拿走針筒,幼兒會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如以上實驗中,幼兒將各種紙做成菜,將紙棍做拐杖等。這樣既促進了游戲情節(jié)的進一步發(fā)展,又發(fā)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那些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年幼兒童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游戲行為。而對于一般廢舊物品或材料,盡管有較高的智力發(fā)展價值,來源上比較廣泛,經(jīng)濟上也比較節(jié)約,但需要幼兒有更豐富的知識經(jīng)驗,才能組織使用游戲材料。因此,教師在提供游戲材料給幼兒時,應主義根據(jù)幼兒象征性水平的差異,選定游戲材料的性質。
三.游戲材料應具動態(tài)性。
1.材料的流動性。幼兒游戲材料要以幼兒的實驗為基礎,具有可變性。隨著幼兒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游戲材料也要相應地變化。適當變化游戲材料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電話,一家有籃子,一家有茶杯。這樣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東西,就必須想辦法:a去尋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別家去“借”。d去超市購買。這就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發(fā)揮了幼兒的自主性。
2.材料的變化性。如,廢舊的筆管可作“理發(fā)店”的燙發(fā)卷筒,“商店”將其和油泥結合制成許多飛機,帆船等當玩具賣?!帮嬍车辍眲t當作吸管給客人使用。這說明材料的可變化性,能充分調動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四.新舊材料應具一定的比例和變化。
我們曾在兩個同年齡班的角色游戲中投入不同比例新舊材料,幼兒的表現(xiàn)結果如下表:
新舊材料比例
1:1
2:1
1:2-3
1:7-10
1:15-20
對新材料的關注程度
很關注
非常關注
較關注
關注
一般
幼兒游戲的表現(xiàn)
能交替使用新舊材料
重視新材料,使用新材料頻率較高
在擺弄新材料的同時,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舊材料
較關注新材料的玩法,但與舊材料配合使用較少
忽視新材料,只有能力強的幼兒會發(fā)現(xiàn)并使用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新舊材料的數(shù)量相等,幼兒互相商量交換材料的現(xiàn)象較多,但創(chuàng)造性行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舊材料多一倍,幼兒就會忽視舊材料,而將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擺弄,操作上;當新舊材料的比例在1:2或1:2時,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年,幼兒容易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新舊材料。如在“醫(yī)院”主題中,教師投入放大鏡,小公共汽車以后,新的主題“食品檢驗所”和“流動采血車”便產(chǎn)生了。幼兒還在游戲中賦予舊材料的新意義:放大鏡不僅用于看“病人”的五官,還用來檢查食物是否新鮮。醫(yī)療小器械不僅為病人治病,還可以為愛血獻愛心活動服務。幼兒的游戲水平明顯提高;如果新舊玩具比例在1:10時,幼兒容易產(chǎn)生爭搶或忽視新材料的極端現(xiàn)象,從而阻礙了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五.教師應適時投放材料。
有些教師投放材料時只顧投放而不能及時拿走舊材料,也會導致新舊材料比例失調而使動態(tài)變化不明顯,從而難以引發(fā)幼兒的認知興趣和動機。
我曾在某大班做過一個比較。同樣的游戲主題,前三天提供有充足的游戲材料和環(huán)境,幼兒各個玩得很開心,情緒穩(wěn)定,游戲持續(xù)的時間也很長,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后三天又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幼兒們的情緒就不穩(wěn)定了,以前的游戲材料還“余趣未盡”,面對那么多的材料,幼兒一會兒想玩這個游戲,一會兒又想玩那個游戲,甚者還有仍砸玩具得現(xiàn)象。幼兒容易分心,游戲時間也很短。
因此,教師應充分觀察游戲,敏銳地抓住教育契機,根據(jù)不同年齡對材料需求的特點,克服盲目性;并根據(jù)游戲的充分觀察,及時調整材料,變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變性。
建構室的空問布局和材料提供
為了滿足幼兒對于建構空間的需求,我園除了在班級中設立建構區(qū)外,還專門創(chuàng)設了專用建構室。如何對建構室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投放哪些建構材料比較適宜……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一、合理的空間布局,保障建構空間 根據(jù)我園的實際情況,我們創(chuàng)設了班級建構區(qū)和專用建構室,對建構游戲的時間進行了具體安排(見右表)。一開始我們將60平方米大小的專用建構室平均分為三個區(qū),即單元積木區(qū)、接插木制積木區(qū)、插塑積木區(qū)。 我園建構游戲時間安排 小班 中班 大班 班級建構區(qū)(個別) 每天40分鐘 一周三次,每次40分鐘 一周三次,每次40分鐘 專用建構室(集體) 一周兩次,每次40分鐘 三周一輪,每輪每天1小時 三周一輪,每輪每天1小時 ●問題 初入建構室,幼兒對一切都感到新奇,每天都快樂地投入到建構游戲中。但不久之后,各種聲音開始出現(xiàn):“你怎么總是把我搭的作品碰倒?”“我想在馬路上安裝紅綠燈,可是沒有材料,怎么辦?”“我也想玩單元積木,但是人滿了,真沒勁!”……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在建構室里的沖突越來越多。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建構室的空間布局不能滿足個別幼兒的選擇需求;建構室內缺乏輔助制作區(qū),使幼兒無法進一步豐富建構作品。 ●策略 1.重新劃分建構室:我們將建構室重新分為四個區(qū),即單元積木區(qū)、接插木制積木區(qū)、插塑積木區(qū)和輔助制作區(qū)。同時增加一定的規(guī)則暗示,如在距離積木框擺放處20厘米的地方貼上即時貼,作為幼兒拿取積木走動時的通道。 2.設立輛助制作區(qū):根據(jù)幼兒在建構游戲中出現(xiàn)的替代意識,我們特別在建構室中開辟出輔助制作區(qū),投放各種輔助材料,如各種瓶子、罐子、包裝紙和剪刀等。 3.合理分配各區(qū)域空間:單元積木區(qū)是大多數(shù)幼兒喜歡的區(qū)域,而輔助制作區(qū)只為滿足個別幼兒在建構中的需要。因此,我們對各區(qū)域空間大小進行合理分配,如單元積木區(qū)最大有25平方米,而輔助制作區(qū)只有5平方米。 ●反思 經(jīng)過調整后,幼兒不斷為建構主題注入新的內容,建構中的合作行為也越來越多??梢?,建構室空間的合理布局決定著幼兒建構行為中沖突出現(xiàn)的頻率。教師應仔細分析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合理調整,使幼兒在建構游戲中更自主、自由。 二、適宜的建構材料,滿足建構需要 通過“建構材料的配置和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幼兒對各種建構材料的喜好。根據(jù)建構室的空間布局,我們最初投放的建構材料包括:單元積木(一套)、接插木制積木(一套)、雪花片(兩種規(guī)格各兩箱)、樂高玩具(四箱)、管子積木(兩箱)、迷你家具接插積木(一套)、迷你房子接插積木(四套)。 ●問題 面對不同的建構材料,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問題:“我要長方體單元積木搭馬路,怎么沒有了?”“這是什么形狀的積木,可以搭什么?”“這個積木我搭不來!”這些問題出乎我們的意料,為什么投放了這么多材料還是不夠用?有的積木明明有操作圖紙,為什么幼兒還是不會搭?我們認為,投放的建構材料種類和數(shù)量太多,反而會使幼兒在材料選擇上遇到困難。 ●策略 1.我們首先對全園的單元積木進行種類、數(shù)量上的統(tǒng)計,根據(jù)幼兒對單元積木的實際需要,按需分配到各個班級與建構室中。 2.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征,我們有針對性地投放不同的材料,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建構需要。如針對中班幼兒,投放雪花片、樂高玩具、管子積木、益智接插積木:針對大班幼兒,投放迷你家具接插積木、迷你房子接插積木、拼拼樂接插積木等。 ●反思 材料是開展建構游戲的物質保證,教師應根據(jù)幼兒與建構材料的互動情況,及時調整、豐富建構材料,以滿足幼兒的建構需要。 點評; 近幾年來,閔行區(qū)以“快樂游戲、有效學習”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提高本區(qū)幼兒教師組織游戲的有效性,保證幼兒能自主、快樂地游戲。我們重點分析了本區(qū)幼兒教師在組織游戲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在此基礎上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游戲指導。 以建構游戲的開展為例,首先我們?yōu)閰^(qū)內所有幼兒園提供各類有利于開展園本教研的學習資料,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對建構材料、建構環(huán)境的需求、建構能力的發(fā)展等;其次,我們注重“點上研究,區(qū)內輻射”,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展示活動,讓全區(qū)幼兒園共享個別幼兒園的實踐經(jīng)驗。 目前,我區(qū)一些幼兒園已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適宜的建構游戲環(huán)境,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建構水平投放材料,佳佳中心幼兒園和華漕鎮(zhèn)金色幼兒園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兩所幼兒園。他們根據(jù)園舍條件,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設專用建構室,合理布局,科學規(guī)劃,努力在有限的空間里滿足幼兒的多種需求;他們仔細觀察幼兒對建構材料的不同需求,跟隨幼兒建構能力發(fā)展的腳步,適時地投放和調整材料;他們研究教師在建構游戲中的角色定位,通過實踐研究提高教師組織建構游戲的能力。 游戲是幼兒自發(fā)、自主、自由的活動,游戲對幼兒發(fā)展有重要的價值,為了幼兒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強對游戲的研究。 (閔行區(qū)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研訓室 倪冰)
如何投放游戲材料?
導讀:幼兒園常見的“角色游戲”、“構造游戲”、“表演游戲”都是成人研究幼兒游戲時,按幼兒游戲過程中主要游戲行為分類命名的。
新入園托、小班幼兒開展游戲,投放哪些玩具材料,才能吸引幼兒玩起來?
玩具材料投放的依據(jù)是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與托、小班幼兒最接近的生活范圍,以及該范圍內的典型經(jīng)驗,是教師投放玩具材料的直接參照。如:“家庭”、“汽車”和“醫(yī)院”是幼兒最接近的生活范圍,“喂娃娃和燒飯”是家庭主題中的典型經(jīng)驗,“打針”是醫(yī)院主題中的典型經(jīng)驗,“開車”是汽車主題中的典型經(jīng)驗,相關的玩具材料圍繞這些主題呈現(xiàn),就能吸引幼兒玩起來。
不同年齡段幼兒開展游戲,材料投放有何區(qū)別?怎樣才能適宜?
答:幼兒隨著年齡增長,經(jīng)驗越來越豐富,在游戲中表現(xiàn)出的表征、合作、構造、規(guī)則等行為水平隨之提高。因此,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游戲行為有水平層次上的差異。一般來說,形象化玩具隨年齡增長而遞減,低結構的材料隨年齡增長而遞增。但由于發(fā)展速度的差異,同一年齡的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并不絕對同步,所以材料的投放除了有年齡上的差異更要考慮材料的彈性化,考慮同樣的材料對不同年齡幼兒的潛在功能。
在同一游戲時段內,只投放同種類型的玩具好,還是投放幾種類型的玩具好?
幼兒園常見的“角色游戲”、“構造游戲”、“表演游戲”都是成人研究幼兒游戲時,按幼兒游戲過程中主要游戲行為分類命名的。
然而游戲是幼兒自發(fā)、自主的活動,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樣玩就怎樣玩。在同一游戲時間段內,幼兒游戲常常是既有表征行為、又有構造行為、還有合作行為與規(guī)則行為,游戲行為很少孤立的出現(xiàn)。如:一個幼兒用“雪花片”搭個“吸塵器”,然后,提著吸塵器到處吸灰塵。這里既有“構造游戲”又有“角色游戲”。所以,教師應該為每一個不同興趣、不同經(jīng)驗、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各種游戲準備可供選擇的游戲材料,而不是按照成人的分類標準來組織游戲。
游戲主題環(huán)境是否需要預先固定?
小年齡班幼兒開展游戲需要在某一個階段有一部分相對穩(wěn)定的主題環(huán)境的預先布置,即固定的空間、固定的玩具材料,有利于幼兒熟悉游戲環(huán)境,使他們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滿足游戲的需要。但隨年齡的增長,游戲環(huán)境的構建應逐漸轉向以幼兒為主,游戲主題和內容由幼兒自主決定。
游戲中玩具材料的投放方式一般有哪些?那種方式最好?
游戲中玩具材料投放的放式有多種多樣。
從游戲時間上看,可以在游戲開始以前投放和游戲過程中投放,前者依據(jù)昨天的游戲情況,后者依據(jù)當天游戲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新需要;
從材料對幼兒發(fā)展的功能看,可考慮區(qū)隔空間分類投放,既可依據(jù)發(fā)展的領域,也可依據(jù)課程的領域;
從幼兒發(fā)展的主體意識出發(fā),可以將各種材料集中投放,幼兒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行選擇材料,自行搭配材料。
材料的投放方式是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需要的。
漸變——小班角色游戲的材料支撐策略
角色游戲是象征性游戲的一種,3—4歲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象征性動作主要由“物”所引發(fā),而這個“物”,大部分情況下就是孩子手中的玩具或者說游戲材料。也因此,角色游戲的材料提供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小班幼兒的象征性游戲行為。而“漸變”——即慢慢變化所提供玩具的數(shù)量、種類乃至性質,就是我們常用的材料支撐策略。
活動實錄:第一天
薇薇在娃娃家里學著媽媽的樣子做家務,一會兒擦桌子,一會兒洗飯碗,正忙碌著,突然看到了放在一邊的洗衣機。薇薇遲疑了一會兒,拿起娃娃家床上的枕頭和被子塞進了洗衣機,看樣子,她是想學著媽媽的樣子洗衣服??赊鞭蓖蝗煌O聛砹?,左右環(huán)顧,似乎在尋找著什么。又過了一會兒,薇薇走了,她已經(jīng)忘記了,洗衣機里還有衣服。
看到桌子便擦桌子,看到洗衣機便準備洗衣服……薇薇的游戲動作帶有明顯的由“物”而發(fā)的特征,可薇薇洗衣服的活動為什么會戛然而止呢?薇薇到底在找什么?明天,我要增添幾樣和洗衣服有關系的東西,看看薇薇會有什么反應。
活動實錄:第二天
薇薇一進娃娃家就看見了洗衣機旁邊的新玩具:放有小勺的塑料肥皂粉盒和大大的天藍色伸縮晾衣架。薇薇看起來很高興,拿起肥皂粉的盒子,用小勺往洗衣機里放了一點“肥皂粉”,關上洗衣機的門,安靜地在洗衣機旁坐了下來。這時候,娃娃家的“爸爸”不停地在薇薇和洗衣機之間穿梭經(jīng)過,薇薇有些惱怒地將“爸爸”推開了。終于等到衣服洗好了,薇薇轉身拿起晾衣架,玩了一會兒,才開始將洗衣機里的枕頭和被子拿出來,往晾衣架上夾。
薇薇好投入呀!她在洗衣機前待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正兒八經(jīng)地洗衣服、晾衣服,這一系列的游戲動作有將近五分鐘的時間。薇薇推開干擾她看著洗衣機工作的“爸爸”,這個動作說明了她的游戲是有目的的行為。顯然,這些逼真并且相互有聯(lián)系的材料吸引了孩子,支撐著薇薇完成了整個洗衣服的游戲情節(jié)。
我想,既然薇薇對夾衣服產(chǎn)生了興趣,不如多投放一些不同種類的衣架和不同種類的衣物(如衣服、襪子)進娃娃家。接下來 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活動實錄:第三天
薇薇似乎迷上了洗衣服,角色游戲一開始,她就飛跑進了娃娃家,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洗衣機旁的新材料:竹籃子里的娃娃衣服和襪子。薇薇動作麻利地把籃子里的衣物倒進了洗衣機,衣服很快就洗好了。她利索地將衣服全部拿出,很有耐心地把衣服和襪子一一夾到晾衣架上。顯然,她并沒有注意到晾衣架的大小及衣物大小之間的關系。可是,薇薇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什么,動手把夾好的衣服襪子拉下來,并將襪子有目的地往小的衣架上夾。
我興奮地看到了因游戲材料的變化而帶來的幼兒游戲行為的發(fā)展,材料支持著孩子的新發(fā)現(xiàn)、新想法、新玩法。接下來,我是繼續(xù)竭盡所能地去搜羅和洗衣有關的材料還是放一些形狀像某些洗衣物品的低結構材料?最后,我決定放一塊熨衣板(高結構材料)和許多的瓶瓶罐罐(低結構材料),看看薇薇會怎樣吧。
活動實錄:第四天
薇薇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一進娃娃家,先左右看了起來,顯然,她在找今天的新玩具。當薇薇發(fā)現(xiàn)了那個小小的熨衣板的時候,她又一次開心地擺弄起來,一會兒把它當寶寶的床,一會兒把它當滑板……
薇薇的表現(xiàn),再一次鼓勵了我:誰說熨衣板只能是整理衣物的工具呢?游戲中,孩子可以賦予物品任何意義。游戲是孩子們的,我們只能靜候一旁,觀察他們,了解他們的需要,用逐步增加新材料的方法,讓孩子的游戲興趣保持甚至逐步升溫,不斷在游戲中獲得新的體驗。
在社會性游戲中,幼兒在模擬的環(huán)境中進行社會性的模仿,“假”的場景,“真”的情境,洗衣機旁的肥皂粉盒、小勺、晾衣架這些互相關聯(lián)又有操作意義的細節(jié)呈現(xiàn),使孩子進入“真實”的游戲情境。隨后,低結構材料的提供引發(fā)了孩子嘗試使用替代物的游戲行為,“以物代物”的游戲能力逐漸得到發(fā)展。
“漸變”,是一個謹慎耐心的過程,支撐著孩子的游戲興趣和游戲情節(jié)發(fā)展;“漸變”,是一個理解尊重的過程,提醒著教師讀懂幼兒的游戲需要和發(fā)展要求?!皾u變”,督促著我們細心觀察孩子的游戲,在陪伴幼兒游戲的過程中獲得專業(yè)性成長。
小班角色游戲材料和幼兒游戲行為關系解讀
本學期我們小班教研組的專題是:關注角色游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材料投放的適宜性,促小班幼兒角色意識的提高。根據(jù)這一專題內容,教師定點觀察了小(1)班幼兒的角色游戲情況,重點圍繞游戲環(huán)境和材料因素對幼兒游戲狀態(tài)的影響進行了研討,進一步梳理環(huán)境和材料與幼兒角色游戲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一、教研實錄 組長:周一上午,我們每位教師對小(1)班的角色游戲進行了定點觀摩。現(xiàn)在,請大家依次來交流一下,你所看到的游戲區(qū)中,幼兒和材料的互動情況如何? (一)糖果店 教師A:我看的是“糖果店”。三名幼兒在糖果店,樂樂不停地吆喝:“賣糖果嘍!賣糖果嘍!”他把已經(jīng)包好的糖果放到盒子里再蓋上蓋子。放了三個盒子的糖果以后,一名顧客來了。顧客說:“我要草莓味的?!睒窐肪桶鸭t色的三顆糖放到了小熊形狀的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一個禮品袋中,說:“給你糖果?!鳖櫩湍弥枪ネ尥藜伊?。顧客走后,樂樂又開始將散裝的糖果分別裝進糖果盒中,旁邊的兩名幼兒也開始用糖紙包糖果。過了兩分鐘后,又一名顧客抱著娃娃來買糖果了。樂樂同樣將糖果裝進糖果盒,放進袋子。顧客拎著袋子開心地回家了。 組長:今天的“糖果店”,明顯比上次活動時候熱鬧了許多,顧客多了?!疤枪辍敝械挠變阂裁黠@忙碌了許多。其中,有兩樣關鍵性的材料豐富了游戲的情節(jié),使幼兒有事可做,是什么? 教師B:是糖果盒和糖果袋。新投放的糖果盒、糖果袋這些材料吸引著幼兒投入到游戲中。在操作這些的過程中,幼兒不像以前那樣無所事事,而是不停地分分糖果、照看生意。 組長:對。糖果盒的添置不僅使幼兒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角色職責,增強了他們的角色意識,也豐富了幼兒的角色行為。禮品袋的作用也顯而易見,它使各游戲區(qū)的幼兒之間有了互動的橋梁。因此流動性材料的添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幼兒之間的互動。 (二)“點點家” 教師B:我看到“點點家”中的奶奶把鍋拿到餐桌上,把菜都放在里面,開始炒。菜不時地掉到桌子上、地上,然后撿起來放進去再炒。旁邊的媽媽從一個柜子中取出襪子,一直忙著疊襪子、熨燙圍巾等。 組長:從教師的客觀描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較上次觀摩,幼兒的角色意識明顯增強了,奶奶、媽媽都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但是大家想想,奶奶為什么把鍋拿到餐桌上炒?菜又為什么總是從鍋中掉下來?(出示奶奶炒菜的照片) 教師A:可能當時有別的幼兒在用灶頭。從圖片上看,菜很大,鍋較小,所以菜就容易掉下來。 教師B:當時廚房里就奶奶一個人,沒有人用灶頭??赡苁怯捎谒恢涝铑^在哪里,所以才把鍋放到桌子上炒。 組長:大家分析得有道理,今天教師提供的灶具上只有兩個圓,幼兒不易認出灶頭。建議貼上形象一點的灶具圖標,暗示幼兒可以在什么地方炒菜。另外,材料的匹配性不夠,炊具太小,而蔬菜、餛飩等食物又很大,放幾個就裝滿了,不利于幼兒的翻炒。 (三)“妮妮家” 教師C:我在“妮妮家”中看到一名幼兒將一個胡蘿卜、一個洋蔥、一根香蕉、一個橘子洗好了以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切了切后放進鍋中開始翻炒起來。炒了兩分鐘后,拿來一只碗,用鏟子把“菜”盛進了碗里,端著它來到客廳,放在桌子上。接著,他以同樣的方法,炒了七八盆這樣的“水果蔬菜大雜燴”后喊起來:“開飯啦!”娃娃家的其他幼兒就圍攏過來,坐在桌子旁吃起來了。 我還看到一名幼兒在臥室里,拿起襪子一個一個夾到網(wǎng)格上,大約一分鐘后,夾了四五只就離開了。 組長:請大家分析一下“妮妮家”中炒菜幼兒的角色意識。 教師C:這名幼兒對于炒菜的過程、步驟已經(jīng)很清晰了,先洗菜、再切菜,然后炒菜、盛菜。 教師B:他還能在炒完菜后招呼大家一起用餐,說明有“爸爸”的角色意識。 組長:但是,教師也發(fā)現(xiàn)了問題。他把水果也放在蔬菜里一起炒了起來。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 教師B:這與教師材料投放的地點不適宜有關。廚房中放了水果,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只能是干擾,沒有益處。 組長:是的,材料擺放的地點也會影響到幼兒的角色行為。那再想想,為什么教師認為有趣的“襪子對對碰”沒有受到幼兒的歡迎? 教師C:可能是缺少情境性,小班幼兒喜歡一定具有游戲情境的材料,對于單調的襪子整理,肯定缺乏耐心和興趣。 教師B:是的,可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如:增加襪子整理盒,上面貼上不同人物頭像的照片,請他們?yōu)椴煌耐尥拚硪m子。 組長:所以“襪子現(xiàn)象”給我們的啟示是:材料提供了,但是幼兒不感興趣怎么辦?教師要考慮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要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四)理發(fā)店 教師D:我看的是“理發(fā)店”。今天“理發(fā)店”內的幼兒比前幾天多了一些。教師新添置的材料有三個新吹風機、兩把剪刀和10個卷發(fā)器。幼兒A把卷發(fā)筒放到幼兒B的頭上,用吹風機吹頭發(fā)。過了一會兒,幼兒A說:“好了,你的頭發(fā)做好了?!庇谑怯變築站了起來,準備走了。幼兒A說:“歡迎下次光臨!”說著就站到門口大聲招呼:“誰要理發(fā)呀!誰要理發(fā)呀!”過了一分鐘,同時有兩名顧客來到理發(fā)店,他們說:“我們要卷頭發(fā)。”“好的?!庇變篈請他們坐了下來,然后拿出卷發(fā)工具一一給他們卷頭發(fā)。 總體來說,店內的幾名幼兒都已經(jīng)有了理發(fā)師和顧客的角色意識,理發(fā)師會招攬顧客、給顧客吹頭發(fā)、做發(fā)型,會使用禮貌用語,顧客會表明自己想要做的發(fā)型。 組長:那么,為什么今天的理發(fā)店內的幼兒有較好的游戲狀態(tài)?與教師提供的材料有什么關系嗎? 教師A:有很大的關系。直觀、形象的吹風機、梳子和剪刀等材料讓幼兒明確了自己的角色職責,在使用這些材料的過程中強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識。 教師D:我在觀看的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新材料——卷發(fā)器的添置,吸引了不少幼兒的眼球,好幾名理發(fā)師都愿意嘗試著用它為顧客卷頭發(fā),豐富了這些幼兒的角色行為。 組長:小班幼兒比較喜歡直觀、形象的材料,適時地添置新材料能夠激發(fā)幼兒進一步的游戲興趣,從而推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二、反思和啟示 (一)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戲材料呈現(xiàn)方式更能激發(fā)幼兒的角色意識 小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他們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材料。上述研討中,教師觀察到理發(fā)店中的幼兒在游戲中角色意識較強,這與教師提供的形象、豐富的理發(fā)工具吹風機、卷發(fā)筒等材料有著直接的關系。正是這些生動的材料激發(fā)起了幼兒參與角色扮演的愿望,使他們明確自己的角色職責,產(chǎn)生了與自己角色相符的語言和行為。 但是在滿足幼兒數(shù)量充足的材料之后,如何將它們呈現(xiàn)出來也是一個需要細細琢磨的問題。如小(1)班中的“襪子對對碰”的材料呈現(xiàn)方式就受到了幼兒的冷淡,沒有幼兒主動去玩,這就需要教師思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原因。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沒有任何情境、缺乏一定趣味性的襪子配對版面,是沒有趣味的。教師可以從滿足幼兒對情境性游戲的需求入手,為幼兒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游戲環(huán)境。 (二)高結構材料與低結構材料的配合有利于豐富幼兒的角色行為 高結構材料的結構相對比較固定,它們一般形象逼真,可以直接用來代替或者模擬其他物體進行游戲。但由于高結構材料不易改變的特點影響著幼兒持續(xù)角色行為的發(fā)生:不能夠促進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以物代物能力的發(fā)展。因此,需要低結構材料的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角色游戲的發(fā)展,從而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角色行為。 如:糖果店中的真實糖果和糖盒是高結構材料,幼兒對于這兩份材料,只能不停地裝糖果,沒有更多的角色行為的產(chǎn)生,但是提供了橡皮泥、糖紙等低結構材料后,他們有了制作糖果、變換糖果口味等相關經(jīng)驗的產(chǎn)生,角色行為因此豐富起來,與顧客互動的話題也多了。 (三)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流動性材料能夠豐富幼兒角色游戲行為的內容 物質材料的流動取決于幼兒角色游戲開展的需要,它主要是通過購買或者借用的方式使材料從一個區(qū)域移動到另一個區(qū)域。在物質材料發(fā)生空間移動的過程中,伴隨著幼兒角色游戲內容的豐富。如,糖果店中的禮品袋,它是一種真實的物質材料,它具有裝東西的功能,在幼兒游戲過程中屬于流動性物質材料。在角色游戲中,有的顧客買了糖果后,拎著禮品袋去娃娃家做客,有的顧客拎著它回家給娃娃吃糖。這一系列游戲行為的發(fā)生與禮品袋本身的功能是分不開的。所以,流動性的材料是能夠引發(fā)幼兒之間的互動交往,同時豐富幼兒角色游戲行為的重要載體。
玩具材料能影響小班幼兒的游戲行為
【一】 家訪時,看到一位爸爸為孩子自制了一個方向盤,非常形象逼真。于是,我請這位爸爸為我們的游戲角“79路”公交車也做了一個方向盤。第二天一早,小丁一進教室就鉆進駕駛座內,握住方向盤開車了。隨之很多男孩都被吸引,爭先恐后地搶著學開車。大家不斷吆喝著說:“我要去廣中路!”“我要去大寧綠地!”“我要去北京!”上車的幼兒有的投幣,有的刷卡,有的還為懷抱娃娃的乘客讓座。游戲開展得既熱鬧叉井然有序。 【二】 娃娃家里,餐具及食品被扔了一地,幼兒們不停地擺弄著各種飯菜,玩著吃飯的游戲。他們對我投放在材料超市里的各類廢舊材料,如橡皮泥、空盒子等都不感興趣。一個幼兒跑過去拿起一個空盒子,左看看右看看,最后還是放下了。 同樣都是區(qū)角游戲,為什么玩汽車的幼兒自然、投入、積極,還很有成功感,而玩娃娃家的幼兒卻玩得索然無味。我認為,這與游戲材料的投放是否適當有很大關系。 玩汽車時,每個幼兒與不同的材料互動,所扮演的角色自然也不同,小司機手握方向盤學開車,乘客上車可以投幣、可以刷卡,還有老弱病殘孕專座可以模仿讓座。尤其是投放的方向盤非常逼真。記得我以前也曾經(jīng)提供過一個圓圈讓幼兒替代做方向盤,結果他們大多將其套在身上玩套圈游戲,并沒有如我希望的那樣與方向盤建立聯(lián)系,但一個自制的形象逼真的方向盤卻很好地激發(fā)了幼兒模仿小司機的興趣??梢?,越是形象的材料越適合小年齡幼兒的游戲需求。而在娃娃家內,材料大多是一些食物替代品,似乎在提示娃娃家的角色都與“吃”有關,幼兒的角色意識當然容易模糊。 材料超市提供的材料更適合中大班幼兒開展創(chuàng)造性游戲,而小班幼兒的游戲水平還處于比較低級的模仿和擺弄階段,因此尚不會利用廢舊材料來自制玩具。于是,我便及時地進行了調整,在娃娃家內投放了一些有拉鏈的小衣服、洗衣機等日常生活用品作為游戲的材料。果然,娃娃家又熱鬧了起來,幼兒們開始嘗試為娃娃穿衣服、洗衣服。 可見,玩具和材料影響著幼兒的游戲行為。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教師在實施角色游戲時應該更多提供形象化的玩具,這些與實物相仿的玩具能直接引發(fā)幼兒對現(xiàn)實生活的記憶和聯(lián)想,誘發(fā)幼兒在游戲中模仿生活,再現(xiàn)生活,積累生活經(jīng)驗。而隨著幼兒的年齡增長,可以逐漸增加半成品與無固定結構的材料,以適合幼兒不斷提高的游戲水平的需要。
小材料 大智慧——幼兒表演游戲中材料運用的幾點策略
幼兒表演游戲是幼兒以某一故事為線索,運用一定的游戲材料和表演技能(言語、動作、表情),創(chuàng)造性地表演童話故事內容(或某一片斷)的一種游戲。其中游戲材料尤為重要,它不僅能豐富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還可以激發(fā)出幼兒的游戲動機和游戲構思,引起幼兒的游戲聯(lián)想和游戲行動。可是在進行表演游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幼兒喜歡進行表演,但在材料的使用上卻比較被動,往往喜歡使用現(xiàn)成的、教師提供的材料,而自己主動尋找材料、創(chuàng)造性使用廢舊材料的情況并不樂觀。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材料在游戲中所發(fā)揮的功能也比較單一,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的現(xiàn)象比較少。
那么,能否拓寬幼兒選擇材料的范圍,提高幼兒選擇玩具材料的能力,充分發(fā)揮玩具材料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促進表演游戲的開展呢?
豐富生活經(jīng)驗,了解材料特性
了解了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使用材料,而要了解材料特性,就要豐富生活經(jīng)驗。要讓幼兒積累生活經(jīng)驗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這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通過幾個步驟完成。
1.感知階段
這個階段我主要讓幼兒通過看、摸、說、玩等形式,感知常見物體通過不同的材料來制作后將形成不同的風格,以引起幼兒對各種材料的興趣。比如卡紙、彩色紙可以用來涂色、撕貼,制作頭飾等比較合適;紗巾等布類顏色鮮艷、材質輕柔,可以制作一些簡單的服飾或動物的翅膀等。
2.收集材料階段
讓孩子們和我一起收集家里能為游戲服務的材料,如各種紗巾、皮包、帽子、圍裙、項鏈、手鏈、花等成品材料以及紙盒、酸奶瓶、果凍殼、廢毛線頭、皮筋、瓶蓋、衛(wèi)生紙芯、紙板、包裝袋等廢舊材料,只要家長不用的、同意拿來的都行。在收集中,孩子們也在不斷感知材料的特性。有些孩子把東西帶來的時候就想好了它的用途,比如東東帶來了幾個顏色各異的瓶蓋,得意地告訴我:“老師,前幾天女孩子表演皇后的時候,說皇后都戴耳環(huán)的,我覺得這個瓶蓋顏色很好看,用夾子夾在耳朵上就像耳環(huán)了?!憋@然他們在玩表演游戲的同時,已經(jīng)開始有收集材料的意識了。
3.分類整理材料階段
當孩子們收集到一定數(shù)量的材料后,我就引導他們將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大的分為成品和半成品。再將半成品按照紙盒、瓶子、布料等不同品種進行分類,在分類中讓幼兒進一步感知材料的不同特性。這樣一來,在制作或選擇道具時,幼兒能更快地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選擇相應的材料了。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活動的開展,幼兒對各種材料的特性已經(jīng)有了一定認識,對各種材料也有了一定的感情,開始喜歡擺弄這些材料。
提倡廢物創(chuàng)新,拓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材料收集好了,幼兒也對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了,我就引導幼兒想辦法合理選用材料或是將材料變得更加美觀,更能為表演服務。其實,用材料制作道具的過程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學習機會,可以給幼兒帶來許多快樂。
1.小班
小班幼兒動手能力相對差一些,我們一般提供一些半成品如頭飾,讓他們進行涂色加工。同時我們也引導他們學會使用“廢物替代”,比如在表演游戲“愛唱歌的青蛙”中需要道具話筒、荷葉,我抬出了整理箱,讓幼兒分組尋找相應的替代物.要求至少在形狀或者功能上要與話筒、荷葉相似些。不一會兒,孩子們就從整理箱里的廢舊材料中找出了道具替代物。他們選了中號雪碧瓶、酸奶瓶、圓形積木、衛(wèi)生紙芯和橡皮泥桶來做話筒;而選擇荷葉時,費了不少周折,最后選定了兒童雨衣、軟泡沫墊和紗巾來代表荷葉。由于道具替代物較多,所以在后來的表演游戲中,幼兒一用到自己選的道具,就忍不住得意洋洋地聲明一下“這是我和×××一起選的”,這大大激發(fā)了他們表演的興趣。
2.中大班
首先,我們在中大班開展了“廢物創(chuàng)新”活動,主要讓幼兒通過想象、自己動手操作,裝飾這些材料,以達到“變廢為寶”“發(fā)散幼兒思維”的目的。如除了繪畫制作各類頭飾,還可以在紗巾上粘上亮片、碗面邊緣加上墜子、衛(wèi)生紙芯上粘上各色皺紋紙、肥皂盒邊加上花邊等等,只要幼兒能說出自己裝飾后的東西像什么,可以有什么用,覺得這樣裝飾好看、這樣做出來的東西自己喜歡用就行了。比如在故事《動物狂歡節(jié)》中,根據(jù)表演內容和情節(jié),我們利用舊掛歷紙、鮮艷的彩色塑料袋,根據(jù)動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裝,用舊絲巾剪成了動物的羽毛,還用廢舊的長筒襪填充絲棉做成小動物的尾巴、大象的鼻子等,孩子們還用泡沫板、皺紋紙拼出小河,用積木搭成房子、大樹等。
通過一段時間的制作,孩子們對自己的作品都很滿意,“喜新厭舊”“急于求成”現(xiàn)象明顯減少了。接著,我組織了一次“我最喜歡的材料”評比活動,比比誰的作品最好看,比比誰的作品最有創(chuàng)意,比比誰的作品最受歡迎,大大激發(fā)了幼兒的積極性。
材料變得美觀了,孩子們也喜歡用了,我們再進行“使用上的創(chuàng)新”。我們知道,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年齡越小,漠仿的成分就越多,我就讓孩子們從模仿開始。剛開始欣賞其他班以及電視上幼兒的表演,看看他們是怎么使用道具,怎么裝扮的,同時引導幼兒說說他們的材料好在哪里,哪里還不夠好,同時讓幼兒模仿他們好的地方二過了一些時候,孩子們已經(jīng)不滿足模仿了,我就請幼兒討論:在游戲中自己覺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將要怎么使用這些材料,要怎么裝扮自己,怎么布置場景等等。鼓勵幼兒做的和別人的不一樣。
組織游戲反饋,推進游戲發(fā)展
為了提高幼兒對玩具材料的使用率,組織游戲后的反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一般通過三個步驟進行。
1.集中反饋
每次游戲后,我們都組織幼兒進行集中反饋活動,在反饋中可以讓幼兒說說自己是怎么使用這些材料的,哪些和別人的不一樣,自己覺得哪些用得比較好,哪些材料的效果不夠,還可以怎么改進,在使用這些材料時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另外,我們通過照片、觀看幼兒布置等形式讓其他幼兒欣賞、評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說說幼兒在進行游戲時使用材料的整體情況,對好的給予鼓勵,并提出一些需要加強的地方,供幼兒參考。
比如在表演故事《三只蝴蝶》以后,有幾個女孩子提出原先的蝴蝶翅膀由于是皺紋紙制作的,在表演時一不小心就容易撕破,我們就請其他幼兒一起想辦法解決,有的孩子說:“用紗巾代替好了一”不過當時班級的材料箱里并沒有紗巾,也沒有幼兒提出家里有不用的紗巾可以帶來,這個建議顯然行不通。很快,又有一個孩子提出:“大的皺紋紙容易撕破,那我們把它剪成一條一條的就不容易撕破了,也挺好看!”這個方案得到了大多數(shù)孩子的贊同,蝴蝶翅膀就這樣得到了第一次改進。在第二次表演后,演員們發(fā)現(xiàn).雖然條狀的“蝴蝶翅膀”在舞動時很漂亮,但仍然容易在碰撞中損壞,在再次反饋中,大家最后商議確定,用舊雨衣剪成翅膀的樣子比較牢固。
2.階段性反饋
這種反饋一般用在一個游戲完整結束后進行。幼兒在一個游戲的不同時段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玩具材料的使用情況是不同的,為了加深印象,加強比較,我們將每個時段幼兒對玩具材料的使用情況拍攝下來,在階段反饋時讓幼兒看一看、比一比,說說哪些材料用得比較好,是可以介紹給其他伙伴的,也說說自己在使用材料上什么地方有進步了等等。
3.小型表演會
幼兒具有一定的表演經(jīng)驗、對玩具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提高后,就可以舉行一個小型的表演會。他們自由選擇,幾個人一組,可以表演以前學過的游戲,也可以表演新的游戲。但是他們需要自己準備所需要的道具,自己布置游戲場景。為了不斷激發(fā)幼兒積極性,我們采用了變換觀眾的方法,除了本班幼兒欣賞外,還邀請其他班級的老師、幼兒來觀看,有時甚至邀請家長來做觀眾,或者邀請園長來看……這些不同身份觀眾的到來,令演員們布置起游戲場景來更加認真,表演也愈加起勁了。尤其是大班的孩子,最后形成了每月開展一次公演活動的習慣,孩子們會事先準備節(jié)目宣傳海報,推選節(jié)目主持人等等,使表演游戲在幼兒園越搞越紅火。
以上系列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提高了孩子們在表演游戲中使用玩具材料的效果.很多幼兒在游戲中能自覺地選擇不同的材料,以往那種爭搶現(xiàn)成玩具材料或拿著材料不知所措的現(xiàn)象不存在了。同時,在其他游戲中,創(chuàng)造性使用材料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孩子們在游戲中初步有了舉一反三的思維。當然,我們的這些做法也只是一個開始,怎樣更好地支持、引導幼兒,讓孩子們真正自主地使用材料,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和進一步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