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晃寶寶容易損傷其大腦
發(fā)布時間:2022-02-16 寶寶入園 家長哄寶寶睡覺故事 鍛煉寶寶自己吃飯當今許多夫婦只生育一
搖晃出來的腦損傷
春蓉生下小寶寶琨琨后,一家人高興不已,
經過醫(yī)生對琨琨全面檢查,以及對上輩三代家族病史的詳細詢問,終于找到了原因,是由于嬰兒時期,搖晃震蕩過度造成腦損傷,患上了“嬰兒搖晃震蕩綜合征”,影響到智力的發(fā)育。
醫(yī)生點評
在正常情況下,嬰兒頭部的體積和重量占全身的比例遠比成人大得多,嬰兒頭長占身體的20%,而成人約為10%。嬰兒大腦蛛網膜下腔的間隙較大,頸部的肌肉力量較弱,韌帶彈性較差,頸椎也未完全骨化,難以承受較大幅度的搖晃和高拋的震蕩。如果不停地搖晃嬰兒,或是將嬰兒一次次地拋起來又接住,便容易使嬰兒頭顱內的腦組織隨搖晃或高拋的晃動,與較硬的頭顱相撞,從而引起腦損傷。嬰兒可能出現(xiàn)拒奶、嗜睡或容易腦怒,嚴重者可出現(xiàn)突然昏迷、呼吸困難、噴射性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嬰兒搖晃不當導致的后果是嚴重的,有可能造成孩子明顯的智力下降、嚴重的運動障礙、失明和大腦實質性的損傷,如腦萎縮、腦軟化、腦囊腫等。
小貼士
把嬰兒放在搖籃里或者抱在懷里,邊哼著甜美小調,一邊輕輕地、舒緩地搖一搖,能促進嬰兒神經反射和運動器官的健康發(fā)育。切莫過度搖晃、高拋或震蕩嬰兒。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寶寶自損妙招來解救
由于各種原因,有的寶寶會有自損行為,其實這可以說是一種病態(tài)。對有自損行為的患兒,家長不應責怪和打罵,也不宜采用強制手段加以制止,需做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鼓勵孩子參加集體生活,多做有益的游戲,轉移其注意力。平時要讓孩子少看,最好不看電視中的驚險武打片,對已造成的皮膚傷害,應請醫(yī)生用藥治療。
尤需提醒患兒家長注意的是,與孩子經常接觸的成人,若有拔白發(fā)、拔胡須、吸吮手指、啃咬指甲等壞習慣的,往往是誘發(fā)孩子出現(xiàn)自損行為的重要因素,故成人應改掉這些壞習慣,給孩子們樹立一個好榜樣,對因缺乏鋅、銅等微量元素誘發(fā)本病的患兒,經補充糾正后可獲得痊愈。
對于較嚴重的自損行為,可以在醫(yī)生指導下采用厭惡行為療法來矯治。
一是短時隔離法:即當患兒出現(xiàn)自損行為時,將其關在空房內,直到自損行為停止為止。一般約關10分鐘左右。這種短時隔離可以成為一種厭惡刺激,引起兒童的不愉快感覺。經過若干次重復,在兒童的大腦里會形成自損行為與不愉快,情緒的條件聯(lián)系。以后只要一出現(xiàn)自損行為,馬上就會出現(xiàn)不愉快的條件反射。通過這種條件反射,可抑制患兒的自損行為。
二是橡皮筋彈擊法:即在患兒手腕套上橡皮筋,當患兒出現(xiàn)自損行為時,立即警告他:“不準這樣”,同時給予拉橡皮筋彈擊,直到患兒的自損行為停止為止。彈擊的強度應掌握在能引起患兒疼痛又不損傷他的程度。經過這樣多次治療,可以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兒童的自損行為。
讓寶寶的大腦“左右開弓”
一個發(fā)育正常的孩子存在著無限的潛能,在孩子出生的兩年之內,一定要開發(fā)靈感、直覺、創(chuàng)造性、感性等右腦的能力。左腦又稱“自身腦”、“理性腦”,主要進行以語言和計算為主的抽象思維,有極強的數學概念和邏輯分析能力,善于把復雜的事情條理化。右腦又稱“祖先腦”、“直觀腦”、“映像腦”,主要進行形象思維,是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的原動力。如何開發(fā)寶寶的右腦功能呢?
首先是右腦映象的認識力,又稱類型識別能力。新生兒即能認識母親的臉,而他的記憶大部分是以映象作為概念被識別出來的。這種概念就是在瞬間能捕捉到的東西,也稱為類型識別能力。在嬰兒半睡眠時給他講故事,就是運用他的映象記憶力。
其次是圖形的認識力,即形象認識能力。與嬰兒說話時,指著對應的物品,則嬰兒的右腦就會反映出這個物品的形象來。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用圖形記事的習慣,就能刺激右腦,使其逐步活化。
再次是空間識別能力。從小讓寶寶拍吊球,開始拍不到,練習了幾個月后就能夠抓住球了。還可以讓孩子在自己家里黑暗中來回走,直到能行走自如,提高空間識別能力。
最后是繪畫感覺能力,有人說,中國的自然風景是右腦型的,要活化右腦首先應該經常帶孩子欣賞美的工藝品、建筑、塑像、郵票以及自然風景等。培養(yǎng)孩子畫畫的興趣,對右腦的刺激更為明顯。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與寶寶進行游戲,給他們快樂自由富于想象的空間,使寶寶在輕松中開發(fā)了右腦的潛力,訓練了左腦的技能,使大腦的綜合能力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揮,那么,我們的寶寶就是21世紀智慧潛能開發(fā)的佼佼者。
看廣告有助寶寶大腦發(fā)育
1歲左右的孩子愛看廣告是一個正?,F(xiàn)象,也很普遍。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主動了解周圍的世界,而看廣告正是他們采用的一種方式。
不少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長到1歲左右,就開始對電視廣告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一看到廣告就會顯得特別興奮,又蹦又跳的。如果大人不愿看廣告,一換臺,孩子就哭鬧,這實在讓父母有些搞不懂了。讓我們來聽聽兒童心理學專家怎么說。
孩子看廣告是正?,F(xiàn)象
專家表示,1歲左右的孩子愛看廣告是一個正?,F(xiàn)象,也很普遍。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主動了解周圍的世界,而看廣告正是他們采用的一種方式。廣告之所以能夠吸引這些還不懂事的孩子,就是因為它的顏色比較鮮艷、畫面變化的頻率比較快,對孩子的感官有著比較強烈的沖擊力,而且廣告中的語言又都很簡單,非常適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孩子喜歡任何有新意的東西,而廣告會特別吸引他們,是因為廣告設計的出發(fā)點就是想方設法奪取注意力,在創(chuàng)意、色彩、語言方面都會非常新鮮,這與孩子想要的正好一致。
適當看廣告有助大腦發(fā)育
專家表示,廣告本身對孩子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一般認為,在孩子1歲左右時,應該給予豐富的刺激,促進腦細胞的生長發(fā)育,這樣能夠提高他們的大腦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看廣告也是有好處的,它不僅充分調動和訓練了孩子的感覺器官,同時還能讓孩子認識外部世界。所以,在正常時間段內,讓孩子看些廣告是沒問題的,父母不必要擔心。
應該控制看廣告的時間
當然,父母擔心孩子看廣告會損害視力、影響與外界交流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孩子需要身心全面發(fā)展,長時間看廣告,會忽略身體的運動;總是跟著廣告學說話也會導致孩子經常自言自語,缺乏溝通。
由于現(xiàn)在并沒有研究證明孩子到底應該看多長時間的電視,所以建議父母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對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進行控制,以保證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參加運動和其他活動。而對那些愛看廣告、一換臺就會哭鬧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少開電視。
優(yōu)良環(huán)境塑造寶寶聰明大腦
當我在門診見到因早期不良的育兒環(huán)境造成的智力發(fā)育落后兒童時,感到非常難過,因為這種情況本來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在我向家長解釋其中原因后,家長也深感內疚。有一個女孩滿3歲送幼兒園時,不會說話,也不和人交往,被懷疑為“孤獨癥”。但是她出生時很健康,沒有任何的先天和分娩異常。她出生4個月后父母均下海經商,就把她托付給農村來的一位老奶奶撫養(yǎng),住在一個單元房內,很少外出。老奶奶不愛說話,很少和寶寶對話。入托時才發(fā)現(xiàn)她存在上述問題。為此她的母親帶她到處求醫(yī),并辭職專門照顧她的女兒,教她說話和唱歌。到6歲時,她已經能說話和唱歌了,但還是不如同齡兒。實際上這個女孩不是“孤獨癥”,完全是因缺乏語言和交流環(huán)境造成的。
還有一位2歲半的男孩,因走路不穩(wěn),不會跑也不會跳,被懷疑“腦癱”來就醫(yī)。他出生時情況也很好,身體檢查也沒有“腦癱”的神經癥狀。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這種狀況呢?經調查發(fā)現(xiàn),孩子家中有父母、祖父母和保姆5人,共同照顧這個男孩。他們對他保護過度,經常抱著他,深怕他摔著,很少讓他下地自由活動。我想,這就是孩子運動能力落后的原因吧。
您的寶寶是容易爆發(fā)的導火索嗎?
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出現(xiàn)脾氣暴躁的不行的人,大人的控制能力比較強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氣的,但是孩子怎么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呢,這時候您又該怎么辦呢,讓我們來整體的了解一下吧。
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
疲倦
二、三歲的孩子可能已經不睡午覺了,但是體力仍不足以支持過久,如果能提早就寢或者午后讓他靜處一段時間,也可以避免因為疲倦而哭鬧。
挫折感
挫折感也是孩子發(fā)脾氣、哭鬧的主因之一。兩歲的孩子成長得很快,但是有些事情想做卻還沒有足夠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就應該及時伸出援手,免得孩子過于沮喪。當然,挫折感是學習的必經過程,孩子“必須”接受挑戰(zhàn),學會處理挫折感。
如何處理孩子無理取鬧
前題保持冷靜
保持冷靜!這的確很難做到,但是父母越生氣,孩子可能哭鬧得越厲害。非但于事無補,反而會火上加油。面對哭鬧不歇的孩子,很難不讓自己生氣,但是正像有一位母親說的:“記住,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來抓你的大妖怪?!蹦憧梢园l(fā)泄怒氣,但是不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
方法一表現(xiàn)你對他的愛
·抱他愛他:如果你發(fā)覺氣氛很緊張,不妨抱抱孩子,或許可以使氣氛緩和下來。
·對孩子說:“如果你想哭,就大聲哭吧?!彼炊赡軙届o下來。
·如果孩子真的想好好大哭一場,不妨試試這個辦法;一開始哭鬧,就把他緊緊抱在懷里,直到他平靜下來。也許你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是對有些孩子的確很有效。
·如果你懷疑孩子是為了吸引你的注意而哭鬧,不妨試著多花點時間和他單獨相處,看看是否有效。別忘了,只要孩子有好的表現(xiàn),就要多分給他一些注意力。
方法二隔離政策
·心平氣和地把孩子抱到另外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不再哭鬧時,就可以回來。等他回來之后,和他談談剛才的事,以及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發(fā)生。孩子必須學會控制、紓解自己的挫折感,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萬一孩子再度哭鬧,仍舊采取隔離政策。
·如果孩子在店鋪里大哭大鬧,只要平靜地把他帶出來或帶上車。等他哭過之后,再繼續(xù)把剛才的事做完。不要讓孩子覺得發(fā)脾氣可以阻止你采購。
方法三改變環(huán)境/移轉注意力
·讓孩子和你自己不要承受太多壓力。想想看,是不是有某種東西使他始終覺得緊張?有辦法消除嗎?
·在孩子耳邊輕聲說些有趣的事,例如:他不哭的時候可以做很多好玩的事?;蛘唛_始說故事,孩子很可能會為了聽故事而停止哭泣。
·音樂有鎮(zhèn)定的功效,放點音樂,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大發(fā)一場脾氣給孩子看,他會覺得很可笑,不再胡亂吵鬧。
方法四絕不妥協(xié)/不予理會
避免讓孩子學習到發(fā)脾氣可以幫他達到目的·如果孩子因為得不到某一樣東西而大發(fā)脾氣,千萬不要為了讓他安靜而把東西給他。如果一發(fā)脾氣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以后他就會更隨心所欲地亂發(fā)脾氣。
·無動于衷:不要理會孩子的任意哭鬧,如果你忍受不了他的叫聲,就到別的地方去做聲音大的活動,例如吸地板、釘東西。
·不予理會:不要理會孩子哭鬧時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要讓他明白,叫喊沒有用,只有好好說話,你才會注意聽。
·有時候孩子會存心想試探你而故意哭鬧,你只要站穩(wěn)立場,他就不會再任意哭鬧了。
方法五協(xié)助發(fā)泄
·買一個游戲拳擊套,讓孩子有發(fā)泄怒氣的對象。
孩子被比喻為及其容易被引爆的炸彈,這時候家長應該想辦法幫助孩子將心理的火氣發(fā)泄出來后才能讓孩子慢慢的回復得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解決問題,希望我們內容可以幫助到各位家長們。
寶寶閱讀,從搖籃曲開始
我們滿懷歡樂,把孩子們迎接到這個世界上來,除了小衣、小褲、小斗篷,隨著他們的成長,還應當給他們準備一些什么呢?“孩子們在吃夠奶汁之后,在牙牙學語之后,接著就需要故事了?!边@是獲得“第一屆國家圖書獎”殊榮的《365夜故事》序言開頭的一段話。孩子需要文學,這是天性。孩子出生后,接觸最早的文學形式是媽媽朗朗上口的搖籃歌。
它們有的是媽媽在嬰兒搖籃邊的即興之作。如《覺覺嘍》:“啊哦、啊哦,寶寶喲,覺覺喲,狗不咬喲,貓不叫喲,寶寶、寶寶睡覺覺嘍?!边@首搖籃歌并沒有完整的含義,是生長于民間文學土壤的兒歌,以口耳相授的流傳方式,代代相傳。它以柔和的聲音,連綴幾個詞語或短句,就可安撫嬰兒悄然入睡。
有的則是兒童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或加工的歌謠。如下面兩首搖籃曲:
《瞌睡來》:“月亮光光照窗臺,打個哈欠瞌睡來。
踏板叫我脫花鞋,枕頭叫我倒下來,褥子叫我伸長腿,被子叫我不要蒙頭睡?!?/p>
《小夜曲》:“月亮出來了,星星出來了,寧靜的夜晚來臨了?;▋核?,草兒睡了,可愛的寶寶,也該睡了,睡吧,睡吧,我的寶寶,我的寶寶?!?/p>
這兩首兒歌內容直白單純,描述睡覺的情景;描述夜色與安寧,花兒睡了,草兒也睡了,采用比喻手法,吟唱著,可愛的寶寶也該睡了。兩首催眠曲融入了媽媽的親昵愛撫。音韻自然和諧,可唱可誦是兒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
作為幼兒詩歌一類的兒歌,即使只有短短幾行,也應當是藝術品。兒歌的形象,往往憑借作家豐富的聯(lián)想、幻想,并通過比喻、夸張等手法來展現(xiàn)。我們來共同欣賞老一輩著名兒童文學家黃慶云的《搖籃》:“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是搖籃,搖著花寶寶,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寶寶睡著了?!?/p>
這首幼兒詩歌,以無比優(yōu)美的想像,勾畫出大自然中一幅幅連貫的畫面,畫面是如此的絢麗多彩。作者運用擬人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動人的形象,烘托出一片寧靜安祥、甜美溫馨的境界。作者重復使用“寶寶”、“輕輕”兩個雙聲疊韻詞,以“搖籃”、“睡著了”每段首尾呼應,全詩循環(huán)往復,猶如一首輕柔動聽的樂曲,旋律悠揚,余音裊裊,將天地間綿延不絕、至真至純的母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來既體味到詩的悠遠優(yōu)美的意境,又感受到兒歌諧美的節(jié)奏韻律,詩和歌兩種藝術融合為一,是兒童詩歌中的精品。文學評論家贊譽《搖籃》是“中西文化合壁的典范,是傳世的佳作?!?/p>
當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就不單是兒歌的聆聽者,而且是誦唱者了。到了兩三歲,嬰兒行走自如,能大步穩(wěn)跑。他們可以靈活地使用自己的手腳,爬上可以“搖啊搖”的椅子、秋千、木馬、和爸爸的膝蓋上。
讓我們來聽聽孩子和媽媽一起又玩又唱的啟蒙問答故事:
《什么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搖椅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木馬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秋千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搖籃在搖。搖啊搖,什么在搖?爸爸在搖?!?/p>
孩子在運動當中,感受到不同物體搖動的樂趣,把思維存于動作之中;孩子的語言能力在問與答、聽與說的過程中,逐步得到訓練。朗朗上口的《什么在搖》等啟蒙問答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告別感知運動時期,步入象征思維階段。
延伸閱讀:兒童閱讀也要“營養(yǎng)均衡”
我時常和朋友講這樣一個笑話。我們請一個孩子品嘗土豆,周一吃炸薯條,周二還是炸薯條,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一律都是炸薯條,然后問孩子:“你最喜歡吃什么口味的土豆?”
如果你覺得這個笑話太荒唐,那么我要告訴你,在兒童的閱讀問題上,我們大人正在普遍地鬧著這樣荒唐的笑話。睜大眼睛看看孩子們周圍的圖書環(huán)境:太多的識字讀本,太多的快餐讀物,太多的教輔讀物,太多低俗的盜版動漫,太多劣質的抽筋剝皮的改寫本……然后,我們也在問孩子:“你最喜歡讀什么樣的書?”
我認為,現(xiàn)在孩子們的“閱讀口味”是人造的成分居多。
對小孩子,許多大人喜歡他們多認字、快認字,再多吞咽一些知識;對上了學的大孩子,大人則普遍強調閱讀與課業(yè)的緊密關系,希望他們多讀厚重的名著。而另一方面,暴利在驅使著不少商家大量炮制曲意迎合的讀物。我們一方面在通過格式化的方式造就這種人造的“口味”,一方面對自己說,“孩子就喜歡”,然后繼續(xù)炮制所謂“就喜歡”的東西。
大人在培養(yǎng)孩子的飲食營養(yǎng)方面相對聰明一些。從孩子一出世,我們就特別關心類似這樣的一些問題:兒童成長需要哪些營養(yǎng)?最必要的營養(yǎng)是什么?哪些東西里包含了這種營養(yǎng)?如何烹飪而使這些營養(yǎng)最容易吸收?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有什么不同的特點?針對不同的特點如何配制食物?孩子的自然口味大致上有哪些種?在不同的口味上如何提供最佳的營養(yǎng)搭配?如何烹飪食物才最有可能受到孩子的歡迎?等等??墒牵谂囵B(yǎng)孩子的閱讀問題上,我們可曾有這樣想過呢?
精神食糧同樣也存在“營養(yǎng)均衡”的問題,只是常常被我們忽略了。
兒童閱讀營養(yǎng)學?聽起來像是一個很古怪的概念呀。不過說具體了,其實就是一些很實際的問題: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讀一些什么樣的書?什么書是最必要的?書中都包含了哪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影響力的內容?如何為孩子選擇、如何引導孩子讀,能使這些書中的好東西產生最大的功效?兒童的閱讀會有怎樣的成長階段,每個階段適合讀怎樣的書?孩子在閱讀方面自然口味大致上有那些種?如何能引導孩子進行自由的、全面的選擇?怎樣選擇既讓孩子著迷又非常有益的書?如何引導孩子愛上書……
這些問題是每個熱愛孩子的大人都會關心的問題。但為什么我們會常常忽略呢?大概是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太現(xiàn)實、太速成了些吧——當課業(yè)和升學成為孩子的生活目的時,誰又會真正去關心他們閱讀生活呢?誰又有耐心慢慢滋養(yǎng)他們埋藏在地下的生命的根基呢?
我一直以為,在閱讀的“營養(yǎng)學”方面,孩子的自然選擇往往是最佳的。能打動孩子的純凈的心靈的書,肯定是最了不起的書。那些過去和現(xiàn)在能讓孩子深深為之著迷的書,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往往是充滿哲理的,值得每一個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的大人反復回味的,更是幫助孩子長大成人的營養(yǎng)基。[!--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