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孩子為何不愿去嘗試新事物

發(fā)布時間:2022-02-02 送孩子去公立幼兒園 送孩子去私立幼兒園 帶孩子去幼兒園工作總結(jié)

尊重孩子所做的努力,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哪怕這個結(jié)果不太完美,甚至有些糟糕。

我還記得周周第一次自己洗澡的情形。那是周周不到3歲的時候,她先把澡盆從陽臺拖到廁所接水,然后換上拖鞋,脫掉衣服,因廁所沒有扶手,她只好扶著我小心翼翼地跨進澡盆。接著,拿毛巾洗頭發(fā),低著頭,手艱難地伸到頭上,但怎么努力都只能洗到頭部一半的地方,最終前半個頭洗濕了,后半個頭還是干的。接著她開始洗澡,先洗洗脖子,再擦擦腋窩,再在肚子上、腿上象征性地擦了幾下便大呼:“我洗完了!”我拿了條浴巾給她,她裹著浴巾滿臉興奮地奔了出來,大喊:“我會洗澡了!”

這個澡其實一點都沒洗干凈,后半個頭還是干的呢,身上也就是象征性地擦了幾下,手上的污漬都沒有洗掉!但是周周的那種自信、滿足及成就感讓我感動,我如果給她重洗一遍,肯定能把她洗得更干凈,但是她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恐怕也會被洗得煙消云散吧!【bmRBh.coM 筆墨評語網(wǎng)】

在孩子看來,不必要的幫助等于成人在對他說:你不行,我?guī)湍恪_@樣,他不會認為你在幫助他,他感覺到的是你的不信任和輕視。孩子只有通過自己一次次錯誤和失敗的嘗試進而解決問題后,才能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從而建立自信。這比成人對他泛泛地說“你真棒”要有用得多。

成人無原則幫助小孩的三個負面影響:一是讓孩子變得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沒用;二是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長此以往,會使孩子懶于思考、懶于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凡事向大人尋求幫助,喪失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不獨立,依賴成人,遇到困難就退縮。

因此,我們要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幫助。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過早介入,按捺住想伸出援手的沖動,先在旁邊觀察,耐心等待,看孩子怎么解決。如果孩子哭鬧,這是正常的,說明孩子想自己解決而不是放棄。這時,要鼓勵孩子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輕輕地和孩子說:“這個有些難,但媽媽覺得你能行。”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失敗,正是一次一次的錯誤讓孩子從中總結(jié)出正確的辦法。

當然,并不是什么情況都不要幫助。當孩子經(jīng)過努力嘗試難以達到目標,并且主動向你請求幫助的時候,還是應(yīng)當適當介入,給予孩子應(yīng)有的支持。

重點提示:

孩子遇到困難就哭,他們在為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氣憤、發(fā)泄。只要孩子在哭的時候沒有停止嘗試,父母鼓勵孩子就好,不要去幫。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成功地做好某件事,才會獲得自信心。因為在孩子看來,不必要的幫助等于成人在對他說:你不行,我?guī)湍恪H绻扇碎L期給予孩子不必要的幫助,孩子就會依賴于成人的幫助,不愿去嘗試新事物。因此,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幫助。只有當孩子經(jīng)過努力嘗試難以達到目標,并且主動向成人請求幫助時,成人可以適當介入,給予孩子幫助。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育兒知識:如何引導不敢嘗試的孩子


育兒知識:如何引導不敢嘗試的孩子

一、分享板塊

首先感謝一直以來的關(guān)注和支持,今天分享的板塊內(nèi)容是“如何引導不敢嘗試的孩子!

二、分享內(nèi)容

孩子怕新鮮事物,不敢嘗試,是正常兒童發(fā)育中的一種體驗,是兒童的一種健康反應(yīng)。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懼怕心理的反應(yīng),是孩子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自我說服力來接受突然面對的情況。當然,孩子有懼怕心理,也與父母過度保護有關(guān)。一些父母過度保護師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內(nèi)心脆弱、膽小或者自卑。這種情況比較多地出現(xiàn)在2-5歲的孩子身上,也有的孩子上學之后是不敢嘗試一些平常的事情。

通常,懼怕心理會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與年齡的增長有所緩解,但如果懼怕嚴重而持久,焦慮、好哭、敏感,那就是適應(yīng)不良的異常反應(yīng),應(yīng)請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治療。

為了防止孩子懼怕心理越發(fā)嚴重,父母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大聲訓斥孩子,應(yīng)為小孩子易受條件反射的影響。父母越大聲訓斥孩子,孩子可能就會越緊張或害怕。

除此之外,對于有懼怕心理的孩子,父母應(yīng)該以引導為主。如有必要,可采取以下方式幫助孩子消除懼怕心理。

1.條件反射法

如果一個孩子在某些事情上不敢嘗試,如不敢下水,父母可以通過條件反射來矯正孩子的懼怕心理,鼓勵孩子試著去做他害怕的事情。比如,可以往孩子身上灑水,與孩子玩潑水的游戲,逐步消除孩子對的恐懼心理。父母不應(yīng)該強制她進去游泳。引導孩子去接觸水,減少對水的恐懼心理。

2.提高孩子的心理愉悅度

孩子高興,情緒良好時會大膽一些。因而,要讓“不敢嘗試型”的孩子變得能大膽些,可在讓孩子嘗試某一件事前提高他們的心理愉悅度。比如,游泳時要選擇舒適的地方,如露天泳池。那里的水經(jīng)過陽光的照射,很暖和。孩子感到舒服,就不再怕水了。

3.示范脫敏法

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在某些事情上不敢嘗試的時候,你要明白,他們之所以不敢去做,是因為懷疑這些事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如果父母這時能夠親身去嘗試一下,打消孩子內(nèi)心的顧慮,給孩子“積極正面模仿”,估計孩子就會大膽的去嘗試了。

如矯正孩子對水的恐懼,可帶孩子到游泳池去看別人游泳、帶孩子劃船,之后再慢慢抱孩子下水,給孩子澆水,用手托住孩子浮在水面……如此孩子逐步接近水,孩子就會怕水而變得愛水了。

4.不要給孩子設(shè)置心理禁錮

什么叫給孩子設(shè)置心理禁錮?簡單的說,就是給孩子設(shè)定一些條條框框,告訴孩子哪些東西可以嘗試,哪些東西不行。比如,我們常常聽到身邊的父母說類似的話:“這是羊肉,你沒吃過的。”“這是平衡木,你以前沒有玩過?!薄斑@個橘子是酸的,不是你喜歡的。”父母這樣做只會打消孩子嘗試的積極性。所以,當孩子想要嘗試一些事物時,家長應(yīng)該盡量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了解哪些可以玩,哪些不好玩。當然,這是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5.不要懷疑孩子嘗試的能力

很多父母總是習慣的問孩子:“你敢去試試嗎?”表面上看,父母在為孩子考慮,讓他自己去判斷,但實際上,這句話無異于告訴孩子:你前面的這個事情可能有危險性,如果你要去嘗試,就得有足夠的膽量?!边@么說,一些本來就膽小的孩子必然會搖頭,拒絕嘗試。而再次遇到,他們也會本能的拒絕。

一旦養(yǎng)成了“不敢嘗試”的壞習慣,孩子就缺少冒險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了。因而,作為父母,在幫助孩子規(guī)避一些有潛在危險的東西時,也要盡量多給孩子自由,鼓勵孩子勇于嘗試的一些新事物。

育兒觀念:孩子為什么不愿去托兒所?


家 長:我有一個三歲的男孩,一去托兒所就生病,他告訴我,他害怕去托兒所。一到托兒所他就不說話,但是他心里很明白,很多事情他都懂,他就是不說。老師讓他干什么他都不干,也不說話。在家里,他可愛說話了,而且他開始說話很早。他去幼兒園三個月了,前兩個月去幾天就生病,基本上就沒在幼兒園好好呆過。從幼兒園回來以后,如果什么愿望得不到滿足,脾氣就特別大。

他在潛意識中不愿意離開母親進入幼兒園,因此,就會有一系列心理上的反應(yīng)。他這個反應(yīng)實際上是對你把他送進幼兒園的一種對抗行為,是在表示不滿。

另外,他從小跟你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對你的依賴心理成了他的一種軟弱性,有可能當他面對陌生的生活和新鮮的環(huán)境時,確實有不適應(yīng)和感到壓力的地方。

你現(xiàn)在重視到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說你現(xiàn)在因為孩子的這種反應(yīng)(生病),從此就把他從幼兒園接回來自己帶他,那么你就把孩子一直害到底了。他就永遠不會離開你,不會有勇氣走到社會中去。

所以,首先應(yīng)該使他逐漸克服第一個情緒。你要明白他為什么不滿?要設(shè)法理解孩子,在送他去幼兒園時,不要讓他覺得你在排斥他,不再像過去那么愛他、管他了,不要讓他產(chǎn)生反感和抵觸情緒。

第二,你要和幼兒園的老師配合。請老師用一定的方式,把他對母親的感情和依戀轉(zhuǎn)移到幼兒園的生活中。這需要幼兒園老師比較好地配合。如果老師對這件事持比較冷漠、不太注意的態(tài)度,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尖銳。你現(xiàn)在應(yīng)該和老師配合起來,商量一下,使孩子在情緒上逐步地轉(zhuǎn)化。

你只要認識到他是這樣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他對離開你的潛在的不滿,一個原因是他離開你以后,走進新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的不適應(yīng)和壓力感。這兩個問題認識清楚了,就可以對癥下藥地解決問題。

要想辦法使孩子產(chǎn)生對幼兒園生活的好奇、喜歡;產(chǎn)生對幼兒園老師的親切感,這是你要做的工作。這些要你去慢慢尋找具體的方案,原則上是這樣。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以后,脾氣特別大,其實是對母親不滿的進一步反應(yīng)。做母親的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使兒子產(chǎn)生戀母情結(jié),這種戀母情結(jié)是很容易產(chǎn)生的。戀母情結(jié)在孩子長大以后,對他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母親要愛孩子,兒子沒有愛,未來的生活也是不健全的,但是這個愛不可過分,過分了會使孩子產(chǎn)生戀母情結(jié),使他今后不能正常地對待生活。這個關(guān)系一定要處理好。否則孩子長大以后,不僅會對母親產(chǎn)生依戀,還會有控制母親的情結(jié)。這些都是會產(chǎn)生的,他三歲時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了。對這個問題要有審視,逐步把關(guān)系調(diào)整正確。

具體的方法:第一,希望你能夠處理好他與父親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你不要把照顧孩子的任務(wù)獨自管起來;第二,應(yīng)該增加孩子和其他人的友情。

培養(yǎng)孩子與他人友情的方法是,只要有了比較新的小朋友,你就要非常明確地鼓勵他。逢人就講,我的小孩喜歡和誰在一起玩,而且一下就玩熟了。經(jīng)常以表揚鼓勵來引導他,哪怕只有一點點跡象就要鼓勵他。千萬不要指責他這個缺陷,而是用引導的方法使孩子向良性的方向發(fā)展。

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yīng)該是游戲的原則,獎勵的原則,這一點家長們要清楚。只要你認識到這一點,一段時間以后,問題就會慢慢得到解決。

我認為,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還是家庭。從家庭原因來講,有特殊情況和普遍情況兩種。

特殊情況有這樣三種,一種是有家庭變故,比如父母離異或者說父母中有一個人去世,家庭的變故對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刺激和創(chuàng)傷,有可能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病變。另一種情況,比如個別家長對孩子施暴、虐待,孩子可能會產(chǎn)生精神創(chuàng)傷和心理疾病。還有一種,就是孩子遭受過外界的欺凌,比如有流氓騷擾他,甚至對他有過性迫害,同學中有小霸王欺負他,這也可能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疾病和不健康現(xiàn)象。

當然,這三種原因還屬于數(shù)量比較少的,除了這三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外,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使孩子們產(chǎn)生心理不健康現(xiàn)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把孩子放在溫箱里,一味地溺愛,把孩子當小皇帝一樣對待。像剛才這位家長講到的情況,其實是與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分不開的。對孩子的溺愛是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心理上產(chǎn)生障礙的原因之一。

第二,對孩子一方面是溺愛,同時又表現(xiàn)出某種專制。愛到非常細致、非常全面,對孩子有了種種的戒律,你只能這樣,只能那樣;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一切都管到。

溺愛的結(jié)果是把一切都管到,把一切都管到往往就會變成專制,缺乏民主的精神。讓孩子在溺愛中,同時又是在管制中生活,這也容易產(chǎn)生心理上的不健康。要知道,孩子尤其需要一種自在狀態(tài)。

第三,就因為溺愛,家長們往往偏重智力教育。在偏重智力教育的時候,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從小的溺愛,再加上對智力的高追求、高開發(fā),這種偏向也是孩子產(chǎn)生心理障礙、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第四,家長關(guān)心孩子,希望孩子成材,但是,對孩子常常期望值過高,這種過高的期望值變成行為,就對孩子產(chǎn)生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和我們現(xiàn)在普遍存在的學習負擔過重、升學競爭等等結(jié)合在一起,從孩子很小時就開始了,一年又一年累積起來,孩子心理上的扭曲、不健康是必然的。

第五,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從小和父母在一起,關(guān)系非常之緊密,由此會產(chǎn)生戀父情結(jié)、戀母情結(jié),這是一種畸形的發(fā)展。

按照大家還都能接受的心理學理論,一般來說,女孩子容易戀父,男孩子容易戀母。在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男孩子戀母的情結(jié)是比較普遍的,因為我們的母親成天帶孩子,關(guān)心得無微不至。在這種情況下,男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就可能變得很畸形。我經(jīng)常在街上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對母親呵斥來呵斥去,就好像一個很粗暴的男性在呵斥很聽話的妻子一樣。這種現(xiàn)象要引起我們的警惕。

一個孩子從小得不到父愛和母愛,他們是不會健康的。任何一種愛的缺乏,都可能使孩子無法在心理上健全地發(fā)展。反過來,愛超過了一定的限度,達到了溺愛的程度,也要產(chǎn)生不正常的心理變化。

有些家長很驕傲地對別人講,他的兒子都七八歲、十來歲了,晚上睡不著覺時還要她摟一摟才能睡著覺,吃不下飯還要她喂一喂。當家長這么講話的時候,她好像很驕傲、很幸福,其實是非常愚蠢的,這是葬送孩子未來的一種家庭教育呀!一個男孩子十來歲了,離開母親不能吃飯,不能睡覺,這是一種病。家長怎么能不知道這一點呢?

你把孩子往什么方向培養(yǎng)呢?是往疾病這個方向上培養(yǎng),還是往健康這個方向上培養(yǎng)?往一個強者方向培養(yǎng),還是往一個弱者的方向上培養(yǎng)?這是目前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溺愛孩子時,要思考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孩子見了人,為何不愿主動打招呼呢?


孩子見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種:

一是因為羞怯;二是不懂得見了人要打招呼是禮貌行為;三是可能受過人為的驚嚇,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糾正這一現(xiàn)象的方法如下:

1、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辨別性別、辨別年齡的能力,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

他們知道滿臉皺紋、有白發(fā)的老人是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年齡相仿的人是叔叔阿姨。

這時,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當,不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尤其是在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面前,

要鼓勵孩子懂禮貌、敢講話,堅持引導孩子招呼人,并告訴他招呼人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為孩子不愿招呼人而不帶孩子外出。

成人外出時應(yīng)盡量攜孩子,讓孩子和成人一起參與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并且鼓勵孩子接觸陌生的環(huán)境。

要注重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的禮貌行為習慣,而且成人要做好孩子的表率,遇到熟人或孩子不認識的人主動有禮貌地打招呼,

然后再向孩子簡單介紹,讓孩子主動地招呼人。

3、當孩子不愿招呼人時,不要說“這孩子不懂禮貌”

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尷尬的局面,而應(yīng)該慢慢引導,

因為孩子需要較多的嘗試和時間來適應(yīng)新的事物,新的環(huán)境。

應(yīng)該對他表示關(guān)懷、愛護,并且陪同他尋找方法,主動開口招呼人。

如爸爸帶孩子上街,遇到一位孩子爸爸熟悉的同事,爸爸可對孩子說:“想想看,他叫什么叔叔,你應(yīng)該對他說什么呢?”

4、成人對于膽小羞怯的孩子要多加關(guān)心

還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來幫助適應(yīng)他人與環(huán)境,如事先將可能見到的生人的相貌、特點告訴孩子,并了解孩子心中的憂慮、盡可能給孩子提供一些咨詢,讓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5、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成人應(yīng)試著去發(fā)掘孩子的獨立天賦,在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面前,讓孩子自己判斷該怎么招呼陌生的人。

當孩子獲得成功的經(jīng)驗時,自信心自然會增強。

實例分享:

有一次豆豆在小區(qū)門口碰到一位阿姨,我提醒他叫“阿姨”。他不肯開口,阿姨和豆豆說話,豆豆也不答理。

回家家豆豆對我說:媽媽,她不是阿姨,她是茜茜的姑姑。我解釋:茜茜叫“姑姑”,你得叫“阿姨”。豆豆說:茜茜的奶奶我也叫“奶奶”。

后來,豆豆明白了應(yīng)該稱呼茜茜的姑姑為“阿姨”。可是還是不好意思開口。

為孩子提供種種嘗試的機會


德國兒童擅長做家務(wù)在西方國家中是出了名的。據(jù)悉,有的德國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學語時便開始在父母的指導下學做一些最簡單的家務(wù)活,如在用餐前幫助大人把餐具擺放端正等,盡管有時候僅僅是象征性的,他們干完了大人還得重來一遍。但常此以往鍛煉下來,德國兒童的動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類拔萃了。

其中值得總結(ji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父母普遍愿意為孩子提供種種嘗試的機會,因為他們明白一個淺顯的卻又被許多人忽視的道理——沒有足夠的嘗試,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一、讓孩子盡早地開始“第一次”

一個發(fā)育生長正常的兒童,到了2足歲后大多數(shù)會自然地出現(xiàn)擺脫母親“控制”的傾向(在這些孩子們的眼里,他們總是將母親的呵護視作是對自己的“控制”)。他們往往會大聲嚷嚷:“媽媽,讓我自己洗臉!”“媽媽,我不要你喂飯,我自己會吃飯!”

雖然孩子第一次學習洗臉極有可能洗不干凈,甚至可能邊洗臉邊忘乎所以地玩起水來。但德國父母見此并不會沉起臉收起毛巾,或干脆代勞了事。大多數(shù)的媽媽會在耐心具體指點的同時,對孩子的表現(xiàn)大加贊賞:“真了不起!我們的寶貝會自己洗臉啦!”

孩子第一次自己動手吃飯也許會弄臟了新衣服,或者搞得滿桌狼藉,然而德國父母往往對此“視而不見”,反而滿懷喜悅又誠心誠意地高聲贊美道:“我們的寶寶真聰明,看他飯吃得多好,學得又多快!”3歲的小奧妮第一次學習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不是扣錯了,便是笨手笨腳地老也扣不上。此時,在一邊的母親沒有顯出一丁點兒不耐煩,也沒有上前取而代之,而是耐心地等候。孩子終于把最后一顆扣子扣好了,一看時間,足足花了一刻鐘。但做媽媽的仍然感到這點時間花得值得,因為這畢竟是女兒第一次學扣扣子呀!

二、鼓勵是很重要的

4歲的小費特十分喜愛爸爸給他買的那雙有漂亮鞋帶的運動鞋,可他到底還小,老學不會系鞋帶,有好幾次還系成了解不開的死結(jié)。媽媽有點心煩,主張去商店換一雙不用系鞋帶的“方便鞋”,但爸爸不同意。他鼓勵小費特說:“系鞋帶并不比吃飯難學,只要多練習幾次,你肯定就能學會。”他還細心地將一條舊領(lǐng)帶拴在椅背上以便孩子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練習打結(jié)。果然,不出3天,小費特不僅學會了系活結(jié),而且還學會了好幾種系鞋帶的方法。

5歲的小赫娜不僅聰明伶俐,而且十分勤快。她已經(jīng)學會了整理自己的床鋪,折疊自家衣服,甚至可以幫著媽媽洗菜了。不過以大人的目光來看,小赫娜做家務(wù)的“質(zhì)量”自然還不夠理想。但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盡量放開手腳讓她多作嘗試。在婉轉(zhuǎn)地指出她的不足的同時,更多的是對她取得的進步的充分肯定,他們還不無幽默地宣稱,“我們的小赫娜以后長大了一定是個巧媳婦!”

三、專家的分析和建議

德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舒馬赫在對那些不愿為幼童提供嘗試機會的父母的心理作分析時指出:首先,有些父母特別是一些年輕母親,總認定“全面”照顧孩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因而事事處處總想“包辦代替”。殊不知這么一來反而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長此下去孩子不僅可能手腳笨拙,而且還可能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性,喪失寶貴的自信心,對今后的生活也可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此外,也有的父母對孩子嘗試各種事情的“標準”要求過高,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最后就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勞,還認為這樣反而省事、省時、省心。

舒馬赫總結(jié)說:說到底,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原因很簡單: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德國另一名兒童教育專家威茨格則提醒父母說:要讓孩子的嘗試取得成效,還必須注重循序漸進,注重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特點,注重各個孩子的不同個性,并充分了解和尊重他們各自的興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他主張一開始讓孩子作一些難度較小的嘗試,以便孩子取得成功后自信心上升。接著再漸漸增大嘗試的難度,目的是讓孩子在失敗和挫折中培養(yǎng)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他還特別強調(diào),孩子的種種嘗試必須出于自愿,勉強或強迫只會事與愿違或事倍功半。

相關(guān)推薦

  • 孩子為何不喜歡去幼兒園 每到開學季,即將入園的家庭都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到了門口就大哭大鬧;去了第一天,第二天就更難了……不管是新入園的孩子,哪怕是已經(jīng)入園半載的寶寶,在過了一個寒假之后,依舊如此。各位媽...
    2021-05-12 閱讀全文
  •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每天午睡起來,我們身邊總是圍著一群孩子。 “老師,幫我穿穿衣服!”“老師,我的紐扣扣不上了!”“老師,給我系一系鞋帶!”孩子的叫喊聲總是把我們急的手忙腳亂,應(yīng)接不暇,不給他們穿吧,望著一張張可憐兮兮的...
    2020-10-26 閱讀全文
  • 育兒知識:如何引導不敢嘗試的孩子 育兒知識:如何引導不敢嘗試的孩子 一、分享板塊 首先感謝一直以來的關(guān)注和支持,今天分享的板塊內(nèi)容是“如何引導不敢嘗試的孩子! 二、分享內(nèi)容 孩子怕新鮮事物,不敢嘗試,是正常兒童發(fā)育中的一種體驗,是兒童...
    2020-08-04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孩子為什么不愿去托兒所? 家 長:我有一個三歲的男孩,一去托兒所就生病,他告訴我,他害怕去托兒所。一到托兒所他就不說話,但是他心里很明白,很多事情他都懂,他就是不說。老師讓他干什么他都不干,也不說話。在家里,他可愛說話了,而且...
    2020-07-24 閱讀全文
  • 孩子見了人,為何不愿主動打招呼呢? 孩子見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種: 一是因為羞怯;二是不懂得見了人要打招呼是禮貌行為;三是可能受過人為的驚嚇,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糾正這一現(xiàn)象的方法如下: 1、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
    2020-09-30 閱讀全文

每到開學季,即將入園的家庭都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到了門口就大哭大鬧;去了第一天,第二天就更難了……不管是新入園的孩子,哪怕是已經(jīng)入園半載的寶寶,在過了一個寒假之后,依舊如此。各位媽...

2021-05-12 閱讀全文

每天午睡起來,我們身邊總是圍著一群孩子。 “老師,幫我穿穿衣服!”“老師,我的紐扣扣不上了!”“老師,給我系一系鞋帶!”孩子的叫喊聲總是把我們急的手忙腳亂,應(yīng)接不暇,不給他們穿吧,望著一張張可憐兮兮的...

2020-10-26 閱讀全文

育兒知識:如何引導不敢嘗試的孩子 一、分享板塊 首先感謝一直以來的關(guān)注和支持,今天分享的板塊內(nèi)容是“如何引導不敢嘗試的孩子! 二、分享內(nèi)容 孩子怕新鮮事物,不敢嘗試,是正常兒童發(fā)育中的一種體驗,是兒童...

2020-08-04 閱讀全文

家 長:我有一個三歲的男孩,一去托兒所就生病,他告訴我,他害怕去托兒所。一到托兒所他就不說話,但是他心里很明白,很多事情他都懂,他就是不說。老師讓他干什么他都不干,也不說話。在家里,他可愛說話了,而且...

2020-07-24 閱讀全文

孩子見了人不愿打招呼,原因大致有三種: 一是因為羞怯;二是不懂得見了人要打招呼是禮貌行為;三是可能受過人為的驚嚇,不愿意和人打招呼。 糾正這一現(xiàn)象的方法如下: 1、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

2020-09-3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