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幫助孩子 正確面對“死亡”

發(fā)布時間:2021-12-14 幫助寶寶養(yǎng)成吃飯的好習慣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

對于親人的去世,以及身邊各種死亡事件的發(fā)生,面對死亡,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有些孩子會焦慮,有些會尿床,有些會吮手指,有些孩子會拿張椅子坐在門前,等待去世的親人或者寵物回來……我們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應,才能夠好好幫助他們。

1.情緒障礙

孩子對家庭的變故如同受驚的小鹿,不知所措,無可奈何,產生悲傷、生氣等情緒,這有兩個原因:第一,親人的死亡,會改變家庭的生活習慣,孩子會一時難以適應,變得憤怒和煩躁不安。第二,家長往往會因為悲痛、或著忙著處理死者的后事,就沒有像以前一樣那么關注孩子了。

2.行為倒退

行為倒退包括撕咬、尿床、吮手指等。有些失去親人的孩子還會想方設法吸引別人的關注。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孩子緊張不安的表現(xiàn),而孩子本人卻往往“一無所知”。

3.對死者復生的期盼心理yJs21.COM

因為孩子不理解死亡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所以他們對死者往往懷有一種“再回來”的希望。因為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早晨出門去上班、晚上必然要回來。因此,他們往往會以為已經(jīng)去世了的爺爺、奶奶僅僅是去旅行了,不久就會回來。

另外,一些電視節(jié)目也助長了他們的這種認識,如,一些幼兒在觀看電視時,發(fā)現(xiàn)其中的卡通人物或超人在被射殺后又重新活了過來。因此他們就更加困惑、更加盼望親人的回來。

4.內疚心理

孩子會想一定要有人負責死亡這件事,而且自己往往就是那個應該負責的人。因此,他們會想是自己使到親人去世的,因此他們會感到很內疚。因為孩子都想生活是有計劃的,既然“睡覺時間”、“游戲時間”、“吃飯時間”等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事前計劃好了的,那么死亡也必定是事前計劃好了的;而孩子在日常生活常常會因為調皮而“惹禍”,因此他們也就自然地認為“死亡事件”也是自己惹的禍。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向孩子正確解釋死亡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現(xiàn)象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發(fā)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許多媽媽失去了寶寶,許多寶寶失去了媽媽,骨肉現(xiàn)連,瞬間消亡,應該如何面對?因驟然巨變而導致的恐懼、焦慮、無助、孤獨、分離……心靈中的余震經(jīng)久不息,在未來的日子里,是否還能恢復平常之心?睡夢能否不受驚擾?我們更加擔心的是小寶寶們,他們稚嫩的身心能否承受對親人的思念潮水?如果他問起爸爸媽媽,我們該如何向他解釋?死亡現(xiàn)象對他們究竟意味著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斟酌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保護天使的心靈不受傷害?

災后家園重建和心靈康復,這是災民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其實,除了災區(qū)的小寶寶以外,坐在電視機前的小寶寶們也看到很多、聽到很多。他們平生第一次集中接受死亡和生命的多媒體信息,如果寶寶已經(jīng)上了幼兒園,那么或許在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了捐款活動、默哀活動和其他形式的慰問活動,還看見幼兒園的吊飾新添了許多千紙鶴,他們好奇、好學的頭腦產生了疑問:這是為什么?稍微大一點的寶寶甚至問媽媽:“人為什么會死?”“我會不會死?”“我死了以后還有我嗎?”“我變成爺爺會死嗎?”……對死亡的問題與擔憂幾乎讓年輕的媽媽招架不住,媽媽禁不住產生焦慮:“我拿什么回答你,我的寶寶?”

可見,在舉國同殤的時候,不管是災區(qū)的小寶寶還是身邊的小寶寶,都面臨著正確解讀死亡現(xiàn)象的教育問題,年輕的爸爸媽媽為此做些準備,就能較好地應對寶寶生平遇到的第一次生命教育問題。

★寶寶解讀死亡現(xiàn)象的心路歷程

如果有人問你:什么是死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確答案:任何生命都會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可復生、死亡令人悲傷,這是我們成人聽了很多故事、見了很多事件、想了很多問題、親歷很多經(jīng)驗才明白的。但是,我們跟眼前的小寶寶一樣,人生之初并不是這么明白,我們的大腦曾經(jīng)對死亡現(xiàn)象進行分解,每次明白一點點,最后才完全明白。

寶寶并不知道任何生命都會死亡,因為他認為人和動物才有生命,所以會死,而植物不會死亡。寶寶認為別人會死,自己不會死;自己喜歡的人不會死,自己不喜歡的人會死;老人會死,年輕人不會死。對于死亡的原因,他先理解病死,再理解意外傷害致死,最后才能艱難地理解壽終正寢。

3歲是寶寶解讀死亡現(xiàn)象的里程碑,3歲之前的寶寶讀不懂死亡的情緒性,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傷的,所以他對死亡現(xiàn)象幾乎沒有反應。到了3歲之后,寶寶對死亡現(xiàn)象開始關注和疑問,就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現(xiàn)象一樣,他特別渴望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就從這個時候開始,魚目混珠的死亡概念充斥寶寶的視聽環(huán)境,同時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忌諱談論死亡,所以他的死亡概念認知相當復雜:當爺爺死的時候,媽媽說他“睡著了”“走了”“出遠門了”;當自己心愛的小白兔死的時候,爸爸說它“死了,不能睜開眼睛,也不能走路了”;當看《西游記》的時候,妖怪說“吃了唐僧肉就不會死”;當聽《白雪公主》的時候,安徒生爺爺說王子的吻可以讓死人復活……在現(xiàn)實與想像之間,在生活與童話之間,在科學概念與藝術想像之間,寶寶閱讀了各種版本的死亡概念,但是,他小小的年齡怎么能做出判斷和選擇呢?他還沒有能力整合這種多元化的解釋。

★幫助寶寶正確解讀死亡

1.不要回避、拒絕和搪塞

用平靜的態(tài)度對待寶寶的疑問。就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來說,認為談論死亡是一件晦氣和悲傷的事情,所以盡量回避這個話題,但是寶寶要正確地理解生命現(xiàn)象,就要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到了3歲以后,寶寶觀察生活和自然的能力增強了,不斷產生對周圍事物、自己以及家人的死亡疑問,家長不要輕易地否定寶寶:“小孩子不要問這個無聊的問題?!被蛘咛氯麑殞殻骸罢f了你也聽不懂,長大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本芙^寶寶的求助,實際上就為寶寶從其他渠道接受魚龍混雜的死亡概念打開了方便之門。

2.不要編撰美麗的謊言

如果媽媽說死亡就是睡著了,寶寶就會擔心自己睡著了會不會死;如果爸爸說死亡就是出遠門了,他就擔心爸爸出差了會不會死;如果他聽說世界上有長生不老藥,他就會翻家里的藥箱,嘗試其中有沒有這種藥;如果奶奶說小孩子不聽話會把她氣死,他就會把別人的死亡歸咎為自己惹的禍;如果他聽說壞人死了就上刀山下火海,他就擔心自己做錯了事,會不會有此報應……這些美麗的或者別有用心的謊言,都會讓寶寶對死亡產生極大的誤會。

3.用恰當?shù)恼Z言去表述

根據(jù)寶寶對死亡概念的理解水平,我們應該用恰當?shù)恼Z言去表述死亡。它是科學的,但不是冷酷和恐懼的,是寶寶能夠接受的,但又不是編造謊言。當寶寶問及死亡的時候,我們可以緩緩地告訴他:任何生命以后都會死,小貓小狗會死,花草樹木會死,人也會死;死了并不孤獨可怕,因為我們會想念小貓小狗,會再種花草樹木,會想念爺爺奶奶,所以活著的時候大家要相親相愛。死了以后就什么也看不見、聽不見了,也不能走不能跑了,所以活著的時候要認認真真地做事、快快樂樂地生活。有的寶寶失去了爸爸媽媽,但是很多其他寶寶的爸爸媽媽都會愛他、關心他。有的病會讓人死,有的病不會讓人死,所以有了病就要吃藥打針,還應該感謝護士和醫(yī)生,是她們幫助了寶寶。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藥,沒有死而復生的魔法,這些故事是幫助我們開心的。

★死去的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培養(yǎng)寶寶掌握科學的死亡概念,并不是讓寶寶對死者和死亡保持冰冷的感覺。人的靈性在于能夠超越物質生滅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祈禱和永生,所以人類有悠久的葬禮和悼念文化。但是3歲左右的寶寶還不能理解這些。他們很奇怪,為什么爺爺奶奶死了還要穿新衣服?每年的祭日,爸爸媽媽為什么還要在某個地方與爺爺奶奶說話?清明節(jié)的時候,為什么還要燒紙?我國的父母很少讓小寶寶參與這些活動,這與提倡死亡教育的美國有很大區(qū)別。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廣泛建立死亡教育體系的國家,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孩子都會接受內容、形式和水平不同的死亡教育,幫助他們建立珍愛自己、關愛他人的思想意識。實際上,文明的葬禮和悼念文化,從本質上把人類之死與動物之死區(qū)別開來,因為死去的人永遠活在生者的心里,這種充滿溫情的、懷念的、愛的種子,應該從小就播種在寶寶的心田。

★養(yǎng)父母要有足夠的信心

血緣是世界上最親近的母嬰關系,這是誰也代替不了的。但是母嬰關系除了因血緣而建立以外,還可以通過收養(yǎng)而建立。因為3歲之前的寶寶幾乎還沒有任何死亡概念,所以他可以完全接受養(yǎng)父養(yǎng)母,當然,他在此期間可能出現(xiàn)暫時的不適應,他說不出但能感覺出兩個媽媽的養(yǎng)育方式不一樣,因此他可能煩躁、哭鬧甚至生病,但是只要養(yǎng)父養(yǎng)母以樂觀的心態(tài)給予寶寶百分之百的關愛,孤兒寶寶就不會產生孤獨心理。以后他長大了問起這件事,可以告訴他實情,孩子會在不幸與幸運之中,在懷念與感恩之中更加成熟、更加珍惜人生!

作者簡介:

晏紅,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特邀專家,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專業(yè)碩士,現(xiàn)于清華大學從事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在家庭教育咨詢方面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在全國公開發(fā)行的教育類報紙雜志上發(fā)表大量文章,并主持專欄。合著和獨著多部專著,代表作為《培養(yǎng)幼兒好習慣》。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媒體報道中,不時出現(xiàn)孩子遇挫自殺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這往往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蓡栴}是,2-6歲的孩子,思維常表現(xiàn)出籠統(tǒng)的、不準確的分析特點,最典型是泛靈論,即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物品都有生命的情況下,確實很難與孩子解釋有生命的死亡。

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3-5歲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孩子已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fā)生在每個人或自己身上,9歲以上孩子已經(jīng)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對幼兒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別注意該年齡的心理特征。

當你有個6歲以下的孩子時向他們直接描述死亡,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有時反而可能把孩子嚇住,失去了本來的教育意義。

若孩子問“爸爸,什么是死?”那么,該如何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其實“死亡教育”有兩個重要方面,首先是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當孩子明白這點,其勇敢、堅韌、探索都將得到極大發(fā)展;二是“愛”的教育。

從教育上講,“死亡教育”最好延伸為對生命的珍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讓孩子們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應該的事情。雖然我們要告訴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結局,但更應該告訴孩子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不讓孩子對死亡產生恐懼和心理陰影。

不過,生死教育不用刻意為之,下面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適的:5歲前親眼看到真實的血腥場面;當著孩子說“死”可怕;將“死”跟鬼魂聯(lián)系在一起,和孩子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時用鬼、可怕的東西嚇唬孩子;看暴力、兇殺、恐怖片;參觀“陰曹地府”展覽等。

若你沒有讓孩子接觸上面的情形,孩子沒有這些恐懼,對死亡的理解就不會是消極的。例如,當孩子看見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僅不會害怕和產生惡心感覺,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并為此產生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

所以,正確地讓孩子明白死亡,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第一,讓孩子自幼就接受“死亡教育”,先要盡可能消除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同時開始“愛”的教育。這就是讓孩子明白生命是從哪里來,去往哪里。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許多東西值得留戀。

第二,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僅屬于自己,誰都有自己的親人、好友,我們的生命對于愛我們的人來說,是多么的美好和寶貴。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員。這樣,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的溫暖,有困難時會第一時間向家人尋求幫助。要知道,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多數(shù)叛逆,而這樣叛逆行為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鮮和剌激。

第三,讓孩子接觸到非人類的“死亡”。這是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這樣他們能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生活中出現(xiàn)的非人類“死亡”。

可采用的小技巧有:

(1)從大自然知生死,察覺四季轉換,如種植花草,觀察其一生;

(2)在家里養(yǎng)蠶,觀察蠶被孵出、變成成蠶、吐絲結繭、變成蟲在產卵,體驗生命的輪回;

(3)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說說自己的父母或記憶中的爺爺奶奶;

(4)觀察腐爛植物“尸體”變化,如腐爛蔬菜或水果;

(5)打死蚊子類害蟲;

(6)拿寵物當媒介,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讓孩子第一次接觸真實動物的誕生和死亡,但這個場面最好在孩子5歲以上。

當我們讓孩子盡可能地克服恐懼后,又具備愛心、自信心,對自己的東西珍惜,你想,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依戀,敢于面對、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對,他們長大后,還會輕視生命嗎?

有一個特殊情況,即生活中一個至親離開了人間,而孩子又必須面對,且孩子又小,家長行事說話要特別注意。

若孩子小于3歲,建議說“某某不見了”,并且不建議參加葬禮;

小于6歲的孩子,就說“像自然界中,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某某離開我們了,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但我們依然愛著他,他也還愛著我們”,同時也不建議參加葬禮。

6歲以上,可以實說,但有幾點需要注意:不欺騙孩子,坦誠地給孩子最簡單明了回答;

家長和孩子都不宜壓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長需要盡快走出悲傷;不宜過度地談論此事。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性別


把寶寶從幼兒園接回來,我忙著去做飯,讓寶寶自己去廁所小尿盆尿尿。

去客廳取東西時,看到寶寶站在小尿盆前面,將褲子褪到腳脖子處,兩只小手捏著小肚子下面的肉,肚子往前挺著,就那么嘩嘩地尿了。那尿一滴也沒怎么浪費,全流到褲子上了。

過去把孩子抱開,問她:“寶寶怎么站著尿呀?不是應該坐著嗎?”

寶寶說:“幼兒園里浩浩(男孩子)就站著尿?!?/p>

我邊給寶寶換褲子邊跟她解釋:“浩浩是男孩兒,寶寶是女孩兒?!?/p>

寶寶說“不對,我也是男孩兒。”

我說:“不是,男孩兒有小雞雞,寶寶沒有,寶寶是女孩兒。媽媽也是女孩兒(老女孩兒),你看媽媽也坐著。咱們女孩兒要坐著或者蹲著尿尿;爸爸和浩浩是男孩兒(誰見過三十六歲的男孩兒),他們才站著尿呢?!?/p>

寶寶又問:“那月姐姐呢?”

我說:“月姐姐是女孩兒,姐姐妹妹都是女孩兒,咱們女孩兒尿尿要坐著或蹲著,哥哥弟弟是男孩兒,他們站著尿,記住了嗎?”

寶寶點點頭,說:“寶寶是女孩兒,不能站著尿,爸爸是男孩兒,才能站著尿呢?!?/p>

看多聰明,一說就明白。

現(xiàn)在家里都是一個孩子,我們的幾個朋友家又恰好都是女孩子,孩子她爸爸平時又極注意在孩子面前保護自己的隱私,所以寶寶一直沒注意到男孩兒與自己不同的問題。寶寶幼兒園的廁所是男女小朋友共用的,這不,上幼兒園沒兩天她就發(fā)現(xiàn)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了??磥砟信∨笥押嫌靡粋€廁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的模仿是種學習,家長要及時向她解釋,讓她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性別,并簡單了解男女小朋友的區(qū)別。

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用一些能幫寶寶確認自己性別的字眼,如:用“你真是媽媽的好女兒(兒子)”來代替“你真是媽媽的好孩子、好寶寶”之類的中性詞。向朋友們介紹她時,可以用“這是我的女兒(兒子)××”來代替“這是我的孩子××”;路上看到男孩子時,可以跟寶寶說:“你看那個小男孩兒多帥!”看到女孩子,可以跟寶寶說:“你看那個姐姐長得多漂亮!”平常孩子的穿著打扮、日常用品上也根據(jù)性別的不同有所區(qū)分。這樣就能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性別。

教會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挫折是難免的。如何正確對待挫折,關系著孩子日后的成長與發(fā)展。作為家長,能讓孩子從挫折中找回自信,無比重要。你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告訴孩子一次失敗不會影響他一輩子

這聽起來好象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對孩子們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孩子們通常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歷,當他們失敗時,例如,輸了一場重要的體育比賽,或者一次考試成績不良,或者是與最好的朋友鬧翻了臉等等,家長當然知道這些小事不是世界末日,但孩子們卻會認為他們的痛苦會永遠持續(xù)下去,一次失敗將會導致所有的事情都失敗。

如果一個孩子相信失敗是痛苦是永久的,或者他認為無論他再怎么做也無濟于事的話,就會減弱他不斷進取的信心和勇氣。這時,你可以說:“你今天輸了,但你明天還可以在努力去贏?!薄澳憬o好朋友打個電話,向他道歉,你們就可能重歸于好?!庇袝r你還需要告訴孩子某個觀點并不一定反映了事實?!澳莾H僅是某某人的看法,而我并不那么看?!边@樣你就給了孩子希望和堅持自己觀點的理由。

凱絲8歲時,她最喜歡的科目是美術。但凱絲的一位美術老師經(jīng)常表揚另一位同學,而對其他的學生幾乎視而不見。這大大地挫傷了凱絲的積極性,她幾乎決定放棄美術了。后來她媽媽向她解釋:“永遠不要因為別人不給你表揚就不盡自己的努力去做得最好?!弊罱K女兒明白了得不到表揚不會影響她的一生?,F(xiàn)在凱絲12歲了,美術仍然是她最強的科目之一。

2、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孩子承受挫折能力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孩子自我恢復的能力中,孩子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原因是顯而易見的,行動是醫(yī)治無助感的最好的藥方。舉一個例子,一個為沒能進入樂隊而沮喪的孩子,能使他盡快地從失望中走出來的辦法莫過于他找到了一條提高自己演奏技巧的方法。

年輕人培養(yǎng)出一種積極進取、事在人為的處世態(tài)度主要是通過“動手實踐”的鍛煉。因此,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鼓勵你的孩子自己提出對問題的解決方案。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希望保護自己的子女免受悲傷和壓力的傷害。因此,當麻煩出現(xiàn)時,他們馬上出面解決這些麻煩,而沒有給孩子一個憑自己能力解決這些麻煩的機會,這就剝奪了孩子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解決方法的機會。

8歲的卡爾的家從北卡羅萊納搬到了俄亥俄。剛到新家的卡爾表現(xiàn)得十分壓抑,因為他失去了朋友。他媽媽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悲傷,但是你能想點什么辦法讓自己高興一些呢?”卡爾想了一會兒,然后問媽媽他是否可以給遠方的朋友打個長途電話。長途電話只花了5分鐘,但卡爾的情緒立刻變好了。在隨后的一年,他又搬家到紐約,這次在他感到孤獨之前,他就給遠方的朋友打電話。這就是卡爾從“實踐”中所學到的。

3、懂得何時干預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麻煩都會很容易地解決。在某些情況下,家長不得不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指導。就像麥姬那樣。當她的大女兒莎芮11歲時,同伴已經(jīng)開始對男孩子感興趣了。但莎芮只關心她的學習成績。她的同伴開始取笑她。她對此感到迷惑不解,并感到受到了傷害。麥姬鼓勵女兒去尋找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同學做朋友。最終,莎芮找到了新朋友。

要想與孩子建立起這種互相信任的關系,最好的辦法是:當你的孩子提問題時,你可以這樣說:“當我像你這么大時,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這種設身處地又具體可行的方式,可以激發(fā)孩子躍躍欲試和期盼成功的心理。

4、設立合理的邊界

家長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家長能制定出合理的規(guī)定,并對為什么要制定這些規(guī)定說明理由,而且長期一貫地按這些規(guī)定嚴格要求孩子。那么,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就具有較高的主觀能動性、較好的處世能力和較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反之,在那些家長對于家庭規(guī)定和權威,要么過于嚴厲要么過于放松的家庭中,其子女的上述能力均較差。

專家們認為:孩子需要成人的指導。但是,如果你給孩子的指導過多,并且控制孩子們,那么孩子就學不會在遇到麻煩時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專家們認為,為孩子規(guī)定一定一些家務勞動,例如,打掃自己的房間、準備餐桌或者倒垃圾等等,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獨立性、競爭性以及自我恢復的能力。

5、培養(yǎng)特長

成功的孩子總會贏得許多稱贊。稱贊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恢復。他們會這樣想:“我雖然在數(shù)學測試中沒有拿到A,但我是棒球隊里最好的擊球手?!薄叭绻夷艿桥_為來賓演奏小提琴,那么我肯定對被選為班長?!彼械暮⒆又灰袡C會展示他們的特長,他們都會這樣想的。孩子的特長或愛好的培養(yǎng)過程,體育或學習成績的取得過程有助于他們建立自己的承諾觀、價值觀和理想觀。

另一個鼓勵孩子發(fā)展其特長的理由在于,讓其明白成功是與艱苦的勞動相聯(lián)系的,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獲。不論孩子是學習打棒球還是拉小提琴,并最終掌握它們,都會使孩子有一種成就感。他們還會從中學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原來不懂的東西,只要堅持嘗試和不斷地練習,就有可能成功。

正確面對孩子的較真問題


到遇到這樣的小朋友時不能使用強行的來解決問題,需要老師講究一定的方法,才可以讓孩子對于老師的這個決定不會有什么異議及反對的一面,這樣也不會消減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問題。

幼兒園里的老師怎樣看待孩子的較真問題呢,遇到有較真的小朋友老師們又會用怎樣的方式呢,只有老師用合理的方式來解決這樣孩子的問題,才可以盡量減少孩子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通過一個小例子,來看下吧!

明明是一家幼兒園的寶寶,已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一天,明明在他的課桌下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藍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歡,就一直拿在手里玩。這時,一個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邊搶一邊喊:“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明明堅決不松手,也不停地喊:“這是我撿到的?!卑⒅矒尣贿^明明,就大哭起來。

幼兒入園老師先分別安慰了兩個寶寶,然后問阿植:“你的這個瓶蓋是哪里得來的?”阿植說:“這是我家里飲水機上的,爸爸給我的?!崩蠋熡謫柮髅鳎骸澳阒肋@是什么嗎?”明明說:“不知道,我是在課桌底下?lián)斓降??!崩蠋熤肋@確實是飲水桶上的瓶蓋,阿植說的應該是真的,就對明明說:“這個瓶蓋確實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沒有保管好,弄丟了,被明明撿到了,那現(xiàn)在請明明把瓶蓋還給阿植好不好?”明明堅決不同意,還反問老師:“你怎么知道這是阿植的東西,這是我撿到的?!崩蠋熛?,如果強硬地解決這個問題,明明不會服氣,還會傷害到孩子。就又轉頭對阿植說:“阿植,你可不可以把這個瓶蓋先借給老師,老師照這個再找一個相同的瓶蓋給明明,好不好?”阿植同意了。于是,老師領著明明來到幼兒園放飲水桶的地方,讓明明自己看撿來的藍色塑料是不是飲水桶的瓶蓋,當明明眼見為實后,他才真心認可了老師的判斷。老師幫明明找到了幾個藍色瓶蓋,明明不僅主動把瓶蓋還給了阿植,還又多給了。

明明不是固執(zhí),也不是貪心。孩子的認知是從真實的具體事物開始的,正常的孩子更愿意順從真理,不會因為父母或者老師的權威而放棄自己的想法。讓孩子了解事物發(fā)生的真實過程是每一個做父母和老師的責任,也是孩子發(fā)展的必須、服從的開始。大人的話即使是正確的,也要讓孩子心服口服,健全的人格是不容強迫和踐踏的。如果孩子在父母和老師的權威中長大,將來他也會形成強加別人意志的習慣,同時也容易屈從別人的權威。讓我們共同來幫助孩子成長為精神強大、信仰真理的人!

美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說到“死亡”,國人總覺得“不吉利”,因此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對孩子談及,而且更將其堅決地拒之于兒童教育門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國人在這方面卻開通很多。作為家長或教師,他們樂于在孩子3~4歲時就向他們做關于“死亡”的詮釋,當然這種詮釋十分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發(fā)現(xiàn),由于傳媒的興旺發(fā)達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實際上,3周歲的幼童大多已接觸到“死亡”此詞。他們可能會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對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懼。他們或許還會若有所思地向大人們提出許多相關的具體問題,如:難道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嗎?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不死行嗎?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嗎?不過孩子一般要長到10歲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復活)這樣深奧、抽象的道理。而在此之前,他們往往不會如成人那樣,為親人的死亡帶來的哀傷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們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而已。

對于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了的回答,并盡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們也較少利用神話或宗教中的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傳說來對死亡做出解釋。這是因為他們認定,盡管做出這樣的解釋也許最為簡單輕松,但要是孩子長大了并不相信這些,那他就必然會陷入更深的無所適從之中難以自拔。

當然,美國人更不贊成將“人死后都會變鬼”這樣的“黑色迷信”作為知識,來傳授給天真的孩子。他們認為:要是同時還把“鬼”描繪成面目猙獰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會更大——這樣的“解釋”除了可能誤導孩子外,無疑還會增加孩子做噩夢的可能,并人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懼感等其他種種心理壓力,以至于當家里真的死了人時,驚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參加親人的追悼會。

更確切地說,絕大多數(shù)美國家長是將“死亡”視為一種“情感知識”存入孩子的“知識庫”的。他們斷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貓或家庭成員真的歸西時,孩子便能動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識”,來理解他將面臨的深深悲傷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國的一些小學校里甚至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fā)生什么事,并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凄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臺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盡管也有人認為這么做可能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但大多數(shù)教育專家和家長卻對此表示支持。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郊外專為絕癥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yǎng)院,把準備好的五彩繽紛的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話語,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

幫助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有很多的父母總是認為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很豐富,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的東西,所以只要把這些東西傳授給自己的孩子,并且通過一些很好的教育,給她帶來了更多的啟發(fā),也能夠帶來對人生的思考。要做到這些,今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似乎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但是當父母在不斷的把自己的一些東西教給孩子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未必會接受,甚至有的時候會有很大的抵觸的心理,為何會出現(xiàn)這些方面的問題?具體的原因都是有哪些?

孩子是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的,也許他們的思考的東西不對,或者方向不是那么的準確,但是孩子的腦海當中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疑問,也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我們想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的時候,想要讓他接受我們的這種想法,根本就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先把孩子當做一個人

,而并非是一個寵物。在教寵物一些事情的時候,只要你能夠把它的糧食作為誘餌,那么很多的寵物就會非常的聽話,他們可以學會握手,也可以學會一些其他的技能。

但是你也要知道,任何一個比較聰明的寵物,他們都不會在沒有任何命令之下就去做事情,這還是因為他們對很多的事情沒有思考,不知道如何來做。但是每個小孩子即便他們很小,依舊會對人生進行思考,也依舊會在這個過程中考慮到很多的東西,所以當父母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最為基礎的東西是要把孩子當做一個完完整整的人,一個會獨立的思考生活,考慮各種事情的人。否則不管你的理論多么的高深和強大,最終都無法讓這些孩子去接受。

不僅如此,我們能夠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然后還應該學會和孩子進行交流。既然你能夠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那么我們彼此之間就可以存在一些非常獨立的交流,而不是永遠以上對下的這種命令的語氣,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在不斷的探索世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留有更多的空間,然后讓他們不斷的去探索一些事情,我們作為父母只是在旁邊給他們一些適當?shù)囊龑Ш图m正,或許這樣的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能夠更好的進行成長,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少走很多的彎路。

很多的家長總是感覺自己在孩子這里沒有任何的權威,我們所說的話即便是對的,即便是經(jīng)過了無數(shù)人的驗證,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依舊不愿意接受,這其中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原因。當我們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要做的工作不是進行抱怨,而是真正的去調整自己的一個位置,調整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真正的去把每一個孩子都當做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寵物,這樣你才會發(fā)現(xiàn)你所說的話會更有分量。父母建立自己的權威并不是嚴肅,也不是發(fā)脾氣,而是有正確科學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幫助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荷蘭人如何引導孩子直面死亡


7月24日上午,MH17航班40名荷蘭遇難者的遺體回國,皇室出迎,國家降半旗。一具遺體一具棺木一輛靈車,都由八位士兵抬靈,民眾自發(fā)在馬路邊注視運送車隊,汽車停車亮燈致哀。這種哀悼神圣尊嚴,荷蘭人直面死亡和傷痛的姿態(tài)令人動容。少年商學院專欄作者、在荷蘭獲得博士學位并定居下來的魏蔻蔻,從身邊的案例著手,特地撰寫了如下關于荷蘭人引導孩子直面?zhèn)磁c死亡的專欄文章。 (上為市民夾道迎接遇難者遺體回國的場景)

別說“不要怕,有我在呢”

荷蘭人對待恐懼,傷痛和死亡的態(tài)度,說簡單點,就是“直接面對,徹底承受”,幾乎沒有“善意的隱瞞或謊言”這樣的說法。比如在我們中國,如果一個老年人被診斷為癌癥,那么醫(yī)生一般會先告知其家屬,而不會告訴當事人。而在荷蘭,只要當事人是神智清醒的,醫(yī)生都會直接和當事人交流,由病人自己決定是否告訴家屬。

投射在日常生活里,荷蘭父母也覺得他們只能向孩子忠實地呈現(xiàn)現(xiàn)實,而不是賦予自己強大的信息過濾權,去決定哪些是孩子該知道的,哪些不是。在孩子覺得害怕的時候,多數(shù)父母只簡單對孩子說“不要怕,有媽媽/爸爸在呢”。心理學家認為,如果這樣說,是一種沒有長遠價值的安慰和逃避。因為孩子在這句話的引導下,雖然得到短暫的慰藉,可是無法幫助他們解決恐懼的根源,況且父母不可能永遠都在。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和孩子討論恐懼,將恐懼肢解,細化地提出“不要怕”的具體解決放案。荷蘭父母在這方面做得相對較好,比如他們會和孩子交流,“你在怕什么?你覺得那個為什么可怕?怎么樣我們才能不怕”等等。這種方式對怕黑,怕蟲子這些具體的東西很有用。孩子會認識到這些不可怕,建立識別和面對的意識,心理逐漸成長。

“孩子,我也和你一樣害怕”

可如果孩子的恐懼是更深層抽象的情緒,如害怕親人的死亡,就是另一種處理方式了——父母在孩子面前敢于承認自己的恐懼,讓孩子知道某些情況下,恐懼無法避免,采取行動也無法解決,只能交給時間。

我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些我身邊的故事。我一位朋友的六歲兒子,擔心患癌癥的外婆去世,怕得睡不著覺。他媽媽會擁抱著他,并不掩飾自己的痛苦和眼淚,對他說:“我也和你一樣害怕,不過外婆現(xiàn)在不是還在我們身邊嗎?我們得好好珍惜外婆在的每一天。你要好好睡覺,明天才有精神去看外婆,對不對?”

我要加一句,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最優(yōu)假設”,別說:“外婆在醫(yī)院得到最好的治療,相信醫(yī)療、相信科學,說不定外婆會很快好起來的?!边@樣完全是不負責任地給孩子增加希望,如果現(xiàn)實不是這樣,對孩子的打擊更大。

當孩子問起爸爸,她只重復強調“去世了”

在荷蘭,無論孩子多小,父母都不會向孩子隱瞞家庭重大變故的信息。孩子的親人去世了,家長就明白的告知什么是“死亡”,不會騙說去出差了,出遠門了等等;父母離婚了,誰生病了,也直接告知孩子,并解釋這些是怎么回事。

我的先生是荷蘭人。他公司里的一個員工叫桑德拉,她老公在她兒子Dirk只有4歲的時候出車禍驟然離世。

她當天把Dirk從學校接回家,就對孩子直說了:“爸爸死了!今天爸爸騎摩托車的時候出了事故,他永遠地離開我們了。從今天起,只有媽媽和你了,爸爸再也不會回家了。明天起我們還要處理很多事情,比如爸爸的葬禮,你要去給爸爸道別。我們的生活在短時間內會有些改變,比如你這幾天暫時不會去上學;有可能你會看到媽媽哭,還有很多家人會哭,我盡量做到不大哭,但是有很多東西會和以前不一樣了?!?/p>

Dirk似懂非懂,問:“那我過五歲生日的時候,爸爸會不會來呢?”桑德拉紅著眼睛說:“不會了,因為爸爸死了,爸爸再也不會出現(xiàn)在你任何的一次生日派對里了?!盌irk大哭,桑德拉摟著他說:“寶貝,媽媽也很難接受和相信,可這件事的確發(fā)生了,我們只有一起面對?!?/p>

Dirk參加了爸爸的葬禮,給爸爸的棺材上撒土說再見??墒且驗樗×?,之后還是經(jīng)常問起為什么爸爸不在,桑德拉每次都重復強調爸爸去世了。我看不下去,勸她不要太勉強??晌蚁壬浅Y澩5吕淖龇?,說必須要反復重申概念,讓Dirk真正明白什么是親人的亡故,這樣對他有好處。因為他的生活已經(jīng)決定了他必須比其他孩子要更早的了解死亡,他應該盡快學會接受。

Dirk大概在4個月后,總算接受了父親離開的事實,并學會了如何與這個事實相處。桑德拉每周會在亡夫遺像前的花瓶里插上一束白玫瑰,而Dirk每天都會給花瓶里的白玫瑰換水。他會拍著心口說:“爸爸去世了,就算爸爸再也不能來看我,我還是會永遠想他。奶奶說了,我們都要習慣在沒有爸爸的時候也要快樂的生活?!?/p>

Dirk現(xiàn)在已經(jīng)9歲了,愛好跆拳道和彈鋼琴,喜歡吃炸雞腿和小羊排,和媽媽還有繼父及妹妹一起和樂融融的生活。他依然每天給爸爸遺像前花瓶里的白玫瑰換水,生日的時候,在遺像前多點一支白蠟燭。

“決不能說他可憐”

在這種“直面?zhèn)础钡奈幕?,“受傷”便不再是孩子們撒嬌的理由。若孩子的傷痛和挫折是因為不可抗拒的外因造成的,大家都會關愛、支持,一起面對,想辦法改善,那個凝聚力的正面能量之強,特別讓人感動。若孩子的傷痛,是自己不守規(guī)矩造成的,家長幾乎完全不同情,也不表現(xiàn)心疼,而是非?!昂菪摹钡淖尯⒆臃词?,接受教訓,及徹底承受后果。

前陣子為了迎接巴西世界杯,在開賽那天,我先生家族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把房子裝飾成橙色。我老公10歲的外甥Armin的任務是剪橙色的彩帶,結果他不專心,抬頭看電視,一下子就把左手大拇指頂端的肉剪掉了,鮮血奔涌。

我們第一時間處理了傷口,并帶他去醫(yī)院包扎。他很堅強,沒有哭。醫(yī)生說,這幾天會疼痛,在之后的兩周他的大拇指會逐漸愈合,可指尖的麻木感會持續(xù)大概6-8周。

回家后,他坐著休息,大家也沒有特別關注他,繼續(xù)裝飾房子。我?guī)退沽吮?,喂他喝,他媽媽馬上過來說:“他要喝水你讓他自己倒,不要喂他喝,讓他自己想辦法?!闭f完又回頭對著他說:“你只是大拇指受了傷,你的手還可以活動,醫(yī)生說了你這個傷痛要持續(xù)6-8周,在以后的這段時間你要學會忍著不方便也要自理自己的生活?!?/p>

我說了句:“算了,Armine好可憐!”以他爸爸為代表的全家人都炸開鍋了:“他有什么可憐的?從他七歲開始使用剪刀,我們就反復告誡他用剪刀時要專心,如果不專心會有什么危險。他今天不按學到的做事,自己邊剪邊看電視,傷了他自己,只能說他不夠聰明不守規(guī)矩,決不能說他可憐?!?/p>

于是,在之后吃晚飯,漱口,洗澡(他帶了個橡皮手套自己洗),睡覺,都是他自己應付的,臨睡前,他和我們親吻道晚安,然后對他父母說:“爸爸、媽媽,我記住了,以后再也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了?!?/p>

他睡了之后,他父母才在我們面前表現(xiàn)出了對兒子的關切,除了拿著醫(yī)生開的藥膏反復研究外,還不斷問我中醫(yī)有沒有什么草藥對皮膚恢復有幫助的。

我們中國的父母喜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孩子過濾痛苦、篩選信息,希望盡可能的讓孩子一路坦途,避免磨難,結果孩子缺少學習挫折之后如何修正自己的機會,成年后可能會更艱難。其實,磨難不用刻意營造,更無需回避,它來的時候,大家一起真實面對,分享和學習承受它的過程就行了。如何給孩子一個有韌性和厚度的人生,取決于父母的選擇和態(tài)度。

直面和接受傷痛需要很多勇氣,甚至連拿出這份勇氣都需要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因此,我們何不將這份勇氣提前獻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她知道,不要羨慕別人的幸運,不用懊惱自己的遭遇,遇到什么,就穩(wěn)穩(wěn)的接住,全力承受。選擇堅強,但不用逞強,要有直面的態(tài)度和尋求幫助的準備。這難道不是一份最好的禮物嗎?

相關推薦

  • 向孩子正確解釋死亡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現(xiàn)象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發(fā)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許多媽媽失去了寶寶,許多寶寶失去了媽媽,骨肉現(xiàn)連,瞬間消亡,應該如何面對?因驟然巨變而導致的恐懼、焦慮、無助、孤獨、...
    2022-01-17 閱讀全文
  • 教育隨筆:幫助孩子正確面對失敗 在生活中,困難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困難和挫折,他們所面臨的逆境和挫折在我們成人面前也許根本不值一提但對于孩子卻是莫大的打擊,孩子往往在失敗面前產生畏懼心理,喪失克服困難的...
    2021-05-08 閱讀全文
  •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媒體報道中,不時出現(xiàn)孩子遇挫自殺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這往往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對幼兒進行死...
    2020-11-12 閱讀全文
  • 幫助孩子正視說謊,面對錯誤 當玩具掉到地上時老師問:“誰的玩具掉在地上了?”當廁所門外嘰嘰喳喳時老師們會問:“誰躲在廁所那邊玩了”聽到的答案總是“不是我”或者是“不知道”,很難聽到“這是我干的”。大部分小朋友說的是實話,但一定有...
    2021-10-27 閱讀全文
  •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性別 把寶寶從幼兒園接回來,我忙著去做飯,讓寶寶自己去廁所小尿盆尿尿。 去客廳取東西時,看到寶寶站在小尿盆前面,將褲子褪到腳脖子處,兩只小手捏著小肚子下面的肉,肚子往前挺著,就那么嘩嘩地尿了。那尿一滴也沒怎...
    2022-03-05 閱讀全文

★幼小的生命遭遇死亡現(xiàn)象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發(fā)生特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許多媽媽失去了寶寶,許多寶寶失去了媽媽,骨肉現(xiàn)連,瞬間消亡,應該如何面對?因驟然巨變而導致的恐懼、焦慮、無助、孤獨、...

2022-01-17 閱讀全文

在生活中,困難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困難和挫折,他們所面臨的逆境和挫折在我們成人面前也許根本不值一提但對于孩子卻是莫大的打擊,孩子往往在失敗面前產生畏懼心理,喪失克服困難的...

2021-05-08 閱讀全文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媒體報道中,不時出現(xiàn)孩子遇挫自殺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這往往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對幼兒進行死...

2020-11-12 閱讀全文

當玩具掉到地上時老師問:“誰的玩具掉在地上了?”當廁所門外嘰嘰喳喳時老師們會問:“誰躲在廁所那邊玩了”聽到的答案總是“不是我”或者是“不知道”,很難聽到“這是我干的”。大部分小朋友說的是實話,但一定有...

2021-10-27 閱讀全文

把寶寶從幼兒園接回來,我忙著去做飯,讓寶寶自己去廁所小尿盆尿尿。 去客廳取東西時,看到寶寶站在小尿盆前面,將褲子褪到腳脖子處,兩只小手捏著小肚子下面的肉,肚子往前挺著,就那么嘩嘩地尿了。那尿一滴也沒怎...

2022-03-0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