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發(fā)布時間:2020-11-12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 教孩子如何面對“死亡”

媒體報道中,不時出現(xiàn)孩子遇挫自殺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這往往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guān)。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問題是,2-6歲的孩子,思維常表現(xiàn)出籠統(tǒng)的、不準確的分析特點,最典型是泛靈論,即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物品都有生命的情況下,確實很難與孩子解釋有生命的死亡。

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3-5歲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孩子已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fā)生在每個人或自己身上,9歲以上孩子已經(jīng)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對幼兒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別注意該年齡的心理特征。

當你有個6歲以下的孩子時向他們直接描述死亡,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有時反而可能把孩子嚇住,失去了本來的教育意義。

若孩子問“爸爸,什么是死?”那么,該如何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其實“死亡教育”有兩個重要方面,首先是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當孩子明白這點,其勇敢、堅韌、探索都將得到極大發(fā)展;二是“愛”的教育。

從教育上講,“死亡教育”最好延伸為對生命的珍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讓孩子們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應該的事情。雖然我們要告訴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結(jié)局,但更應該告訴孩子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不讓孩子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和心理陰影。

不過,生死教育不用刻意為之,下面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適的:5歲前親眼看到真實的血腥場面;當著孩子說“死”可怕;將“死”跟鬼魂聯(lián)系在一起,和孩子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時用鬼、可怕的東西嚇唬孩子;看暴力、兇殺、恐怖片;參觀“陰曹地府”展覽等。

若你沒有讓孩子接觸上面的情形,孩子沒有這些恐懼,對死亡的理解就不會是消極的。例如,當孩子看見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僅不會害怕和產(chǎn)生惡心感覺,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并為此產(chǎn)生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

所以,正確地讓孩子明白死亡,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第一,讓孩子自幼就接受“死亡教育”,先要盡可能消除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同時開始“愛”的教育。這就是讓孩子明白生命是從哪里來,去往哪里。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許多東西值得留戀。

第二,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僅屬于自己,誰都有自己的親人、好友,我們的生命對于愛我們的人來說,是多么的美好和寶貴。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員。這樣,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的溫暖,有困難時會第一時間向家人尋求幫助。要知道,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多數(shù)叛逆,而這樣叛逆行為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鮮和剌激。

第三,讓孩子接觸到非人類的“死亡”。這是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這樣他們能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生活中出現(xiàn)的非人類“死亡”。

可采用的小技巧有:

(1)從大自然知生死,察覺四季轉(zhuǎn)換,如種植花草,觀察其一生;

(2)在家里養(yǎng)蠶,觀察蠶被孵出、變成成蠶、吐絲結(jié)繭、變成蟲在產(chǎn)卵,體驗生命的輪回;

(3)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說說自己的父母或記憶中的爺爺奶奶;

(4)觀察腐爛植物“尸體”變化,如腐爛蔬菜或水果;

(5)打死蚊子類害蟲;

(6)拿寵物當媒介,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讓孩子第一次接觸真實動物的誕生和死亡,但這個場面最好在孩子5歲以上。

當我們讓孩子盡可能地克服恐懼后,又具備愛心、自信心,對自己的東西珍惜,你想,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依戀,敢于面對、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對,他們長大后,還會輕視生命嗎?

有一個特殊情況,即生活中一個至親離開了人間,而孩子又必須面對,且孩子又小,家長行事說話要特別注意。

若孩子小于3歲,建議說“某某不見了”,并且不建議參加葬禮;

小于6歲的孩子,就說“像自然界中,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某某離開我們了,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但我們依然愛著他,他也還愛著我們”,同時也不建議參加葬禮。

6歲以上,可以實說,但有幾點需要注意:不欺騙孩子,坦誠地給孩子最簡單明了回答;

家長和孩子都不宜壓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長需要盡快走出悲傷;不宜過度地談論此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懼的事。它追隨我們一生,我們經(jīng)常會設立防御來幫助自己應付對死亡的知覺。但是我們并不能把對死的恐懼排除腦外。它會隨時潛入到你的夢中,惡夢正是它被顯現(xiàn)的地方。當我們的小孩,被對死亡的恐懼所占據(jù)時,我們該如何教會他們?nèi)ッ鎸λ劳瞿兀?/p>

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一出生就被已潛入到無意識中。當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脅,面臨饑餓,這是他們感受到了死亡,他們會哭,會鬧,會怕,這時他們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給予他們安全,暫時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長大后,面對著死亡,他們就會焦慮,會惶恐不安,他們沒有辦法去看待這個死亡,他們會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這時,他們就會陷入到對死亡恐懼的漩渦中,甚至會越陷越深。

既然我們沒法去避開,我們只有選擇正面地對待。

首先我們要告訴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經(jīng)歷的過程,有了出生,就會有死亡,這是一個自然的規(guī)律。死亡同時又代表著新生,人就是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繁衍著。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據(jù)在我們的生命里,我們就沒辦法去忽略它。但我們活著,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們的一生都在恐懼著死亡的到來,那我們又何必活著呢?;钪褪且W會很好地生活,別等到我們死去的那一天,我們還在不斷地遺憾著活的不夠好。我們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學習如何能夠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學會很好地生活。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抗日英雄們面對死亡時的泰然處之,他們能如此冷靜地面對死亡,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是積極的,是充實的,這樣的死去也是有意義的;如一些文人、科學家,當他們被籠罩在即將死亡的氛圍中,他們也并沒有感到遺憾,因為他們活得很好,活得有價值,活得有意義,活得有自我,這樣的他們就可以能夠很好地面對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臨死刑的囚徒,他們是如此害怕死亡,因為他們活著的時候并沒有學會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會重來,他們終究還是在遺憾中,在恐懼中接受死亡,這樣的死是沒有意義的,是對生的藐視。

告訴孩子,你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學習著,生活著,為了更好的活著不斷去充實自己,激勵自己,讓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開心。

既然我們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們還可以選擇更好地活著,活得更好!

幫助孩子 正確面對“死亡”


對于親人的去世,以及身邊各種死亡事件的發(fā)生,面對死亡,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有些孩子會焦慮,有些會尿床,有些會吮手指,有些孩子會拿張椅子坐在門前,等待去世的親人或者寵物回來……我們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應,才能夠好好幫助他們。

1.情緒障礙

孩子對家庭的變故如同受驚的小鹿,不知所措,無可奈何,產(chǎn)生悲傷、生氣等情緒,這有兩個原因:第一,親人的死亡,會改變家庭的生活習慣,孩子會一時難以適應,變得憤怒和煩躁不安。第二,家長往往會因為悲痛、或著忙著處理死者的后事,就沒有像以前一樣那么關(guān)注孩子了。

2.行為倒退

行為倒退包括撕咬、尿床、吮手指等。有些失去親人的孩子還會想方設法吸引別人的關(guān)注。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孩子緊張不安的表現(xiàn),而孩子本人卻往往“一無所知”。

3.對死者復生的期盼心理

因為孩子不理解死亡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所以他們對死者往往懷有一種“再回來”的希望。因為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早晨出門去上班、晚上必然要回來。因此,他們往往會以為已經(jīng)去世了的爺爺、奶奶僅僅是去旅行了,不久就會回來。

另外,一些電視節(jié)目也助長了他們的這種認識,如,一些幼兒在觀看電視時,發(fā)現(xiàn)其中的卡通人物或超人在被射殺后又重新活了過來。因此他們就更加困惑、更加盼望親人的回來。

4.內(nèi)疚心理

孩子會想一定要有人負責死亡這件事,而且自己往往就是那個應該負責的人。因此,他們會想是自己使到親人去世的,因此他們會感到很內(nèi)疚。因為孩子都想生活是有計劃的,既然“睡覺時間”、“游戲時間”、“吃飯時間”等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事前計劃好了的,那么死亡也必定是事前計劃好了的;而孩子在日常生活常常會因為調(diào)皮而“惹禍”,因此他們也就自然地認為“死亡事件”也是自己惹的禍。

育兒心得:怎樣正確的教孩子面對死亡


育兒心得:怎樣正確的教孩子面對死亡

以下是幫助孩子面對死亡,同時教他們珍惜生命的幾個技巧:

1.處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數(shù)父母要等到面對死亡才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個概念。這可能不是最佳時間特別是當父母自己也面臨如何處理失去親人的痛苦的時候。比較好的方式是,現(xiàn)在就開始,時不時的談論你對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經(jīng)歷。然后,你可以告訴孩子,你的寵物死的時候,你的感覺,你自己的祖父死時,你的想法。這會給他們這樣的感覺:死亡與損失是普遍的。當然是這樣。 

2.告訴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機會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數(shù)父母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專家們都建議父母抓住這樣的機會?;▓@中玫瑰花的盛開與凋謝,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與死亡的機會,就如季節(jié)的改變與家庭寵物的死亡一樣。拜訪年老的親戚和朋友時,也可以向孩子解釋什么是衰老,當然這不會總是愉快的。如果給孩子訊息:死亡話題是可以談論的,那么他們就會自由地發(fā)問,將來在面對所愛的人死亡時,會更好地處理?!?/p>

3.讓孩子知道你的悲傷

某個親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死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請不要這樣,否則你的孩子被迫在以后面對這個問題。29歲的朱迪在5歲時失去了父親,她說:“家中沒有人告訴我他的死亡。他們只是說,他走了。我自然要問,他什么時候回來。我直到今天仍在問這個問題,這一直影響我的生活?!敝斓舷M募胰嗽谒麄儽磿r讓她知道,“我知道他們在保護我,但這在以后的很長時間沒起作用?!?/p>

讓孩子看到你的悲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隱瞞不僅使他感到與你的隔離,還會無意識中傳遞給他這樣的信息:某個人死亡時,哭泣或感到悲傷是不好的。這實際上與孩子應該知道的東西剛剛相反。你要做的是,給孩子希望:痛苦總會過去。你的責任是讓他們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會消失。那么,應不應該帶孩子參加葬禮呢?想想我們舉行葬禮的目的——幫助整個家庭在其他所愛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帶給我們的痛苦。孩子們應該參加葬禮,盡管不同的情況應該區(qū)別對待。

4.誠實

孩子們對死亡的問題常常叫人難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時候都直接和誠實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們需要的信息。如果他們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訴他們。如果想知道,他們是不是也會死,你的答案完全應該誠實,雖然可以委婉一點,比如,可以說:那會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們最擔憂的是他們自身的安全。他們想知道,爸爸和媽媽是不是總在那里。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很長時間都在他們身邊,但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他們都會得到照顧。

盡量避免一些陳詞濫調(diào),如:祖母走了或祖父睡覺去了等。這些話只會使孩子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和更多的恐懼。

5.給孩子精神上的教導

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生命有更高層次的意義。我們所愛的人去世了,但我們可以繼承他的好品質(zhì),我們自己身上的好品質(zhì)也會存在于他們的記憶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讓孩子知道,他們自己是整個世界極小、但重要的一部分,這有助于他們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事情應該是這樣的,當他們結(jié)束時,仍給我們希望:它沒有結(jié)束。

6.保持鮮活的記憶

不要禁止談論已去世的我們所愛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相反,應使大家保持對所愛的人的鮮活記憶。制作一本孩子與祖父(母)在一起時的影集,常常拿出來看;去餐館時,提起他們最喜歡的食品或他們會點什么菜??傊?,常談起那些已去世的親愛者,回憶他們的點點滴滴,好象他們還活在我們中間。

如何面對孩子磨蹭


父母最糾結(jié)、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寶寶做事磨磨蹭蹭,你看在眼里心里萬份著急,而寶寶卻不緊不慢地按照他的進度做事,心中的怒火估計會在各位父母的心中由此點燃了。如果你了解寶寶磨蹭的原因,或許你就有辦法解決這一難題了。

早上,喊女兒起床??墒乔Ш羧f喚之下,3歲小寶起床最快也要半小時!有時候都“十萬火急”了,我只能拎起小寶,同時幫她系扣子。洗臉時候呢,半天不動,催促她,她還“有理”地反駁:“慢慢洗才能洗干凈”!吃飯最先上桌吃飯,最后一個吃完。有時候我都被氣得發(fā)火了。

——孩子磨蹭是體驗 兩三歲的孩子出現(xiàn)這種行為,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目標”。也就是說,在他生活中,事情對于他來說,都只是探索和學習的過程。孩子跟大人的看法不一樣,他們可以花非常多的時間做一件事情,因為這是他眼中的正事。所以,父母就不難理解,寶寶為什么可以花上半個小時起床、洗臉刷牙可以慢慢磨蹭。大人有目標,刷完牙、吃完飯才能做其他事情,而孩子只是在“體驗”,跟大人的“完成”是不一樣的。

——多說“你做得真快” 當然有生活中的事情必須要趕趕緊完成的。那么,讓寶寶勤快起來,小編建議父母多鼓勵孩子。當寶寶很快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可以說“你做得真快”或者“你這么快做完,給媽媽幫了很大忙呢”。這個方法的好處也在于,如果寶寶做事很拖拉,他這么被你一說,自己或許也不好意思,慢慢地也會快起來的。

我的女兒剛好3歲,她睡覺和起床總是有一套“嚴謹?shù)某绦颉?。比如,醒來之后要纏著我講故事,跟在床上玩一玩。晚上睡覺前,首先在床上亂蹦亂跳,然后玩手機、跟所有東西說晚安、講兩個故事,做完全套才會乖乖睡覺……這是孩子的節(jié)奏,我要遷就她嗎?有可能訓練她快一點嗎?

——寶寶分離兩難 其實,兩三歲的孩子會處于一個糾結(jié)的階段,就是想跟父母分離,可心里又有點不愿意分離。而睡眠其實就是一種和爸爸媽媽的分離,所以才會出現(xiàn)睡前磨蹭。

——循序漸進改正 說到怎樣幫孩子改正這個毛病,小編就覺得不要讓孩子依賴“長長的程序”。如果寶寶養(yǎng)出了這個習慣,要改正就會很困難了。所以,采取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吧:一次改一點,第一次可以只能講兩個故事,下次就只能說一個故事。這樣可以減少寶寶對于“程序”的依賴。

——安排一個睡前儀式 因為睡前儀式成為了某些磨蹭寶寶減輕分離焦慮的工具,因此父母也可以滿足寶寶這個需要,同時也不要太刻意,以免寶寶形成了依賴。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減程序,而是讓每個過程變短。

我的寶寶兩歲8個月,他有一個吃飯時候的毛病,就是一口飯半天也不咽,一邊吃一邊把食物當玩具。這樣導致一頓飯可以吃上半個多小時。小孩子吃飯正常,但是都兩歲多了,吃飯還慢吞吞的,很怕他以后也是這樣。

——給他一點期待 寶寶吃飯慢,把米粒當作玩具玩很正常,這是他的小腦瓜在告訴運轉(zhuǎn)著。大人看這種情況,總會覺得很不妥,所以可以想辦法找點讓他覺得更好玩的東西。你可以跟他說:“如果你快點把飯菜吃完,就可以……”這樣做的好處是,大人很難直接要求孩子做什么,但是可以另找一件他更感興趣的事情激勵他。

——胃口不好or吃飯有壓力 有些孩子吃飯磨蹭是因為討厭吃飯,討厭導致胃口不好,胃口不好就沒有推動快快吃完飯的動力了。這個厭倦情緒的源頭或許是家里吃飯時候,無數(shù)雙眼睛盯著寶寶,都在催促著他趕快吃不喜歡的菜,導致吃飯倍感壓力,簡直跟受刑差不多。小編建議大人們收起“期盼的目光”,這樣寶寶吃飯也輕松。

——爸爸媽媽不抱就不愿意吃飯 有些寶寶不愛吃飯的原因很另類:爸爸媽媽很少抱孩子!這類寶寶一般天性敏感,當寶寶需要父母抱抱的時候,父母卻因為怕過多擁抱令孩子嬌氣而拒絕寶寶要求。在寶寶的潛意識里認為,我需要你抱我你不抱,所以你要我吃東西我也不吃了。爸爸媽媽們,知道怎么做了吧?

寶寶做事磨磨蹭蹭,可能還有另外一些原因,家長還需要注意什么呢?

——天生慢性子 有一些幼兒明顯的比其他孩子動作慢,不論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強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動遲緩,慢條斯理,緊張不起來。這類孩子的神經(jīng)類型往往屬于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變的先天氣質(zhì)。正所謂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家長首先必須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然后再想辦法慢慢改變。

——家里時間表比較嚴格 有些家里的時間表越嚴格,寶寶就越容易磨蹭,有哪位他不太希望打破時間表。兩三歲的寶寶對時間觀念比較含糊,讓他跟著時間表走會非常辛苦,因此會有焦慮。磨蹭就成為了寶寶反抗時間表的方式了。所以,秩序是需要的,但是彈性也是不可少的,特別對于幼兒而言。

——沒必要區(qū)分故意還是無意磨蹭 一般兩歲以內(nèi)的孩子不會故意磨磨蹭蹭的,但兩三歲的還在是會故意的。他們總是習慣性地說“不要”,用磨蹭來對抗父母的意志。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區(qū)分孩子是不是故意磨蹭的,只要向他堅持你的“不可以”就行了。

美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說到“死亡”,國人總覺得“不吉利”,因此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對孩子談及,而且更將其堅決地拒之于兒童教育門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國人在這方面卻開通很多。作為家長或教師,他們樂于在孩子3~4歲時就向他們做關(guān)于“死亡”的詮釋,當然這種詮釋十分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發(fā)現(xiàn),由于傳媒的興旺發(fā)達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實際上,3周歲的幼童大多已接觸到“死亡”此詞。他們可能會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對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懼。他們或許還會若有所思地向大人們提出許多相關(guān)的具體問題,如:難道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嗎?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不死行嗎?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嗎?不過孩子一般要長到10歲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復活)這樣深奧、抽象的道理。而在此之前,他們往往不會如成人那樣,為親人的死亡帶來的哀傷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們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而已。

對于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了的回答,并盡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們也較少利用神話或宗教中的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傳說來對死亡做出解釋。這是因為他們認定,盡管做出這樣的解釋也許最為簡單輕松,但要是孩子長大了并不相信這些,那他就必然會陷入更深的無所適從之中難以自拔。

當然,美國人更不贊成將“人死后都會變鬼”這樣的“黑色迷信”作為知識,來傳授給天真的孩子。他們認為:要是同時還把“鬼”描繪成面目猙獰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會更大——這樣的“解釋”除了可能誤導孩子外,無疑還會增加孩子做噩夢的可能,并人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懼感等其他種種心理壓力,以至于當家里真的死了人時,驚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參加親人的追悼會。

更確切地說,絕大多數(shù)美國家長是將“死亡”視為一種“情感知識”存入孩子的“知識庫”的。他們斷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貓或家庭成員真的歸西時,孩子便能動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識”,來理解他將面臨的深深悲傷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國的一些小學校里甚至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fā)生什么事,并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凄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臺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盡管也有人認為這么做可能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但大多數(shù)教育專家和家長卻對此表示支持。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lǐng)下,來到郊外專為絕癥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yǎng)院,把準備好的五彩繽紛的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話語,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

如何面對孩子的撒謊


如何面對孩子的撒謊

生活中常常會碰到孩子撒謊的現(xiàn)象,盡管經(jīng)常說,不能撒謊,不要撒謊,可不是就這樣簡單的幾句話,孩子就真的養(yǎng)成了不撒謊的好習慣了。當然,孩子的性格是各異的,就象有的孩子不會撒謊,有的孩子卻撒了謊都不臉紅;有的孩子撒謊是屬偶然性的,有的孩子卻是經(jīng)常會犯這樣的錯誤。那么,面對生活、工作中的這種情況,要如何正確對待呢?回顧一些成長足跡,總結(jié)一些工作經(jīng)驗,覺得不妨試試如下一些方式:

一、讓孩子了解撒謊的壞處

可以通過電影和文學作品讓孩子了解撒謊的壞處。其實“狼來了”的故事真的是很經(jīng)典,這樣的故事要多講一些,并且適時的提醒說謊的壞處。

二、了解孩子撒謊的真正原因

撒謊其實并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源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蚴鞘艿接绊?,或是為了逃避責任,或是為了一份“好心”……其實有時往往就是身邊的大人讓孩子在無形中學會了撒謊,從他第一次嘗到“甜頭”開始,他便開始學習撒謊,所以,決不能讓孩子以撒謊形成習慣,要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那么一切就會迎刃而解了。

三、要樹立良好榜樣

身教勝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人要做到不說假話,說出的話,作出的承諾一定要實現(xiàn)。堅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果說過的話不兌現(xiàn),那么很可能孩子也會跟著你說謊的。

四、耐心對待、及時表揚,幫助孩子遠離撒謊

當面對孩子的撒謊,不要只是一味的責備,先要找出撒謊的根源,尋找說服教育的方法??梢杂眯蜗蟮睦幼屗私馊鲋e的不良后果。當孩子有了點滴進步時,要及時表揚給予一定的信任,讓他覺得誠實可信的人在朋友心中是多么重要和高尚。那么相信,他會逐漸的跟撒謊說BYE—BYE的。

當然,教育孩子是需要循循善誘的,也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是只要堅持,以正確的方式和一顆熱情的心,那么結(jié)局總應該是美好的。

如何面對“愛頂?!钡暮⒆?/h2>

人的個性千差萬別,有溫順的、有干脆的、有豪爽的,也有桀驁不馴的。桀驁不馴的孩子往往愛頂牛,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使家長或者老師傷透了腦筋。事實上,面對孩子的“頂?!?,作為大人一方是絕對強勢的,在很多時候,大人的權(quán)威受到挑戰(zhàn),往往就會以強制性的高壓態(tài)勢平息事態(tài),解決問題。不過,粗暴的處理方式,得到的只能是表面上“勝利”的果實;“愛頂牛”的孩子依然會繼續(xù)“頂?!?。那么,面對“愛頂?!钡暮⒆?,怎樣做才是恰當?shù)哪??我結(jié)合自己從教多年的經(jīng)驗,給出如下建議。

第一,要尊重孩子。孩子,畢竟是孩子。作為未成年人,其心智還未發(fā)育成熟,社會經(jīng)驗不足,他們心里怎么想,就會怎么做。但是,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被尊重的需求都是一種本能。如果你與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能夠時時把“尊重”二字掛在心上,那么,再處理其他問題的時候,肯定會事半功倍。

第二,要了解孩子。孩子的個性千差萬別,其需求也千差萬別。在我們大人看來是無理的要求在孩子看來也許是天經(jīng)地義的。有的孩子說話很沖,頂撞大人,其實在其內(nèi)心深處,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是故意那么做的。即便是故意的,如果仔細調(diào)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頂撞大人并非無緣無故,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

第三,處事要公正。如果你尊重孩子一分,那么孩子就會尊重你十分。那么當你處理問題的時候,總是一碗水端平,對事不對人,在孩子心目中就會樹立起一個公平公正的權(quán)威形象。遷就絕對不是孩子需要的。我曾經(jīng)有一個家長因為孩子的事兒找我,她當時說的都是自己孩子的委屈。我經(jīng)過綜合調(diào)查,事實和家長說的有出入。當我進行處理后告知家長的時候,該家長和她的孩子都給予我很高的評價,說“張老師和別的老師不一樣,不是誰找就向著誰?!?/p>

第四,注重個別談話。這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也是處理“頂?!眴栴}的操作層面的問題。古人說,“人怕見面,樹怕扒皮”。這里說的“人怕見面”并不是大庭廣眾之下的見面,而是個別見面。見了面,就有個“面子”問題。發(fā)現(xiàn)有頂牛傾向的孩子在課堂上違反了紀律,可以暗示他一下;暗示了還不管用,就把他找出教室,心平氣和地和他談一談。一般來說,孩子犯了錯誤,他都是知道的,他只不過是控制不了自己而已。你如果在課堂上當中疾言厲色批評他,他會以為你故意給他難堪,師生之間的感情就會出現(xiàn)裂痕。你把他找出來說呢,他覺得你維護了他的尊嚴,保全了他的面子,他自然也要投桃報李。

第五,注意事項。作為大人,有教育好孩子的義務。要教育好孩子,必須有大海一般寬闊的胸懷。多原諒孩子。和孩子談話談心或者批評教育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進步而不是為了“懲罰”他。孩子在和你交往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感受到這一點。經(jīng)過幾次“沖突”,久而久之,他不但不會再和你“頂?!保€會和你以心交心,不告訴別人的事情也會告訴你,把你當作知心人。你呢,不管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家長,也會更及時地掌握孩子的動態(tài),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成才成人及時地出謀劃策,盡到我們作為師長的責任。

相關(guān)推薦

  •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懼的事。它追隨我們一生,我們經(jīng)常會設立防御來幫助自己應付對死亡的知覺。但是我們并不能把對死的恐懼排除腦外。它會隨時潛入到你的夢中,惡夢正是它被顯現(xiàn)的地方。當我們的...
    2020-11-10 閱讀全文
  • 幫助孩子 正確面對“死亡” 對于親人的去世,以及身邊各種死亡事件的發(fā)生,面對死亡,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有些孩子會焦慮,有些會尿床,有些會吮手指,有些孩子會拿張椅子坐在門前,等待去世的親人或者寵物回來……我們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
    2021-12-14 閱讀全文
  • 育兒心得:怎樣正確的教孩子面對死亡 育兒心得:怎樣正確的教孩子面對死亡 以下是幫助孩子面對死亡,同時教他們珍惜生命的幾個技巧: 1.處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數(shù)父母要等到面對死亡才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個概念。這可能不是最佳時間特別...
    2020-06-20 閱讀全文
  • 如何面對孩子磨蹭 父母最糾結(jié)、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寶寶做事磨磨蹭蹭,你看在眼里心里萬份著急,而寶寶卻不緊不慢地按照他的進度做事,心中的怒火估計會在各位父母的心中由此點燃了。如果你了解寶寶磨蹭的原因,或許你就有辦法解決這...
    2021-05-10 閱讀全文
  • 美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說到“死亡”,國人總覺得“不吉利”,因此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對孩子談及,而且更將其堅決地拒之于兒童教育門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國人在這方面卻開通很多。作為家長或教師,他們樂于在孩子3~4歲時就向他們...
    2021-04-21 閱讀全文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懼的事。它追隨我們一生,我們經(jīng)常會設立防御來幫助自己應付對死亡的知覺。但是我們并不能把對死的恐懼排除腦外。它會隨時潛入到你的夢中,惡夢正是它被顯現(xiàn)的地方。當我們的...

2020-11-10 閱讀全文

對于親人的去世,以及身邊各種死亡事件的發(fā)生,面對死亡,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有些孩子會焦慮,有些會尿床,有些會吮手指,有些孩子會拿張椅子坐在門前,等待去世的親人或者寵物回來……我們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

2021-12-14 閱讀全文

育兒心得:怎樣正確的教孩子面對死亡 以下是幫助孩子面對死亡,同時教他們珍惜生命的幾個技巧: 1.處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數(shù)父母要等到面對死亡才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個概念。這可能不是最佳時間特別...

2020-06-20 閱讀全文

父母最糾結(jié)、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寶寶做事磨磨蹭蹭,你看在眼里心里萬份著急,而寶寶卻不緊不慢地按照他的進度做事,心中的怒火估計會在各位父母的心中由此點燃了。如果你了解寶寶磨蹭的原因,或許你就有辦法解決這...

2021-05-10 閱讀全文

說到“死亡”,國人總覺得“不吉利”,因此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對孩子談及,而且更將其堅決地拒之于兒童教育門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國人在這方面卻開通很多。作為家長或教師,他們樂于在孩子3~4歲時就向他們...

2021-04-2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