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3歲前必須要改掉的性格

發(fā)布時間:2021-12-08 幼兒故事3歲 適合3-6歲小朋友的故事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

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并遵守規(guī)則。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由于性格原因,在很多方面和性格開朗的孩子競爭時,常常會失敗。因此,害羞的性格必須在3歲前改掉。

性格一:害羞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最尷尬的情形莫過于,死活不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猬了。事實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huán)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么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并遵守規(guī)則。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huán)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qū)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于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于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改進要點: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tài),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

2.雖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而實用。

性格二:壞脾氣

一位媽媽這樣描述她的煩惱:“我三歲多的孩子常常大發(fā)脾氣。當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時,他就會賴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帶他出去,因為他常常大發(fā)脾氣。每次他發(fā)脾氣,哄勸、呵斥、打罵、教訓等各種各樣的方法,我都嘗試過,盡管當時花費力氣和時間能把他‘安撫’或者‘鎮(zhèn)壓’下去,可是這種事情一次次發(fā)生,弄得我筋疲力盡?!?/p>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對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fā)一場戰(zhàn)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如果你忽略他發(fā)脾氣或者走開,其實很清楚的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發(fā)脾氣是不可以接受的。這也是孩子學習規(guī)則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fā)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fā)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改進要點:

1.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出情緒。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偟恼f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fā)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fā)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fā)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

2.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倡導?!鞍踩l(fā)泄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被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里進行發(fā)泄;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寶寶三歲前必須糾正的性格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發(fā)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yè)、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培養(yǎng)正常健康的寶寶,才給他未來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據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發(fā)表報告,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這一報告為“三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在英倫三島引起轟動。

科學佐證“三歲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于隱瞞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于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4種高?!靶愿裥盘枴奔议L應干預

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就初見倪端了。年輕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希望”,就會出現,更多情況下,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yǎng)的。

以下的幾個信號是提醒父母們對孩子要進行幫助和干預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最尷尬的情形莫過于,死活不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猬了。事實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huán)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么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并遵守規(guī)則。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huán)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qū)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于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于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改進辦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tài),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雖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體會到能夠指導他每一個尷尬的困境。

壞脾氣!

一位媽媽這樣描述她的煩惱:“我三歲多的孩子常常大發(fā)脾氣。當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時,他就會賴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帶他出去,因為他常常大發(fā)脾氣。每次他發(fā)脾氣,哄勸、呵斥、打罵、教訓等各種各樣的方法,我都嘗試過,盡管當時花費力氣和時間能把他‘安撫’或者‘鎮(zhèn)壓’下去,可是這種事情一次次發(fā)生,弄得我筋疲力盡?!?/p>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對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fā)一場戰(zhàn)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如果你忽略他發(fā)脾氣或者走開,其實很清楚的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發(fā)脾氣是不可以接受的。這也是孩子學習規(guī)則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fā)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fā)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改進辦法: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地方式表達出情緒。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總的說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fā)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fā)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fā)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倡導?!鞍踩l(fā)泄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被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里進行發(fā)泄;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得最揪心的話。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么樣,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鄲赖母改附洺S帽M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近來研究人員發(fā)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夸贊不已。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信息與此反差極大。他很容易就發(fā)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

改進方法: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在情商訓練營中,“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于自信的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

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fā)現這樣的特質:愿意分享、有愛心、愿意幫助他人、遵守規(guī)則、主動。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fā)生沖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游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幫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人玩。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游戲規(guī)則有困難,也容易在游戲中稍有不如意時發(fā)脾氣。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結語

摩比思維館專家們深信,父母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要看孩子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以及在什么樣的老師指導下學習和發(fā)展,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的友人給予正確健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其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寶寶6歲前必須糾正的性格


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發(fā)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yè)、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培養(yǎng)正常健康的寶寶,才給他未來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據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發(fā)表報告,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這一報告為“三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在英倫三島引起轟動。

科學佐證“三歲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于隱瞞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于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高危“性格信號”家長應干預

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就初見倪端了。年輕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希望”,就會出現,更多情況下,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yǎng)的。

以下的幾個信號是提醒父母們對孩子要進行幫助和干預了。

1.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最尷尬的情形莫過于,死活不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猬了。事實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huán)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么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并遵守規(guī)則。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huán)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qū)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于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于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改進辦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tài),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雖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體會到能夠指導他每一個尷尬的困境。

2.壞脾氣!

一位媽媽這樣描述她的煩惱:“我三歲多的孩子常常大發(fā)脾氣。當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時,他就會賴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帶他出去,因為他常常大發(fā)脾氣。每次他發(fā)脾氣,哄勸、呵斥、打罵、教訓等各種各樣的方法,我都嘗試過,盡管當時花費力氣和時間能把他‘安撫’或者‘鎮(zhèn)壓’下去,可是這種事情一次次發(fā)生,弄得我筋疲力盡?!?/p>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對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fā)一場戰(zhàn)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如果你忽略他發(fā)脾氣或者走開,其實很清楚的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發(fā)脾氣是不可以接受的。這也是孩子學習規(guī)則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fā)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fā)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改進辦法: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地方式表達出情緒。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偟恼f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fā)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fā)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fā)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倡導。“安全發(fā)泄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被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里進行發(fā)泄;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3.“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得最揪心的話。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么樣,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近來研究人員發(fā)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夸贊不已。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信息與此反差極大。他很容易就發(fā)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

改進方法: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在情商訓練營中,“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于自信的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

4.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fā)現這樣的特質:愿意分享、有愛心、愿意幫助他人、遵守規(guī)則、主動。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fā)生沖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游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幫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人玩。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游戲規(guī)則有困難,也容易在游戲中稍有不如意時發(fā)脾氣。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父母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

四種高危性格,寶寶三歲之前一定要改掉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三歲時寶寶的性格就以初見端倪。父母都想自己的寶寶可以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可是這些特質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后天耐心的培養(yǎng)。如果寶寶出現以下四種高危性格,家長就要留心了。

一、我不行

這是讓父母最揪心的一句話,這也說明孩子缺乏自信。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被督促著開始,一點小障礙就會將他嚇到,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

建議:家長應多去鼓勵孩子的努力,享受整個過程并非結果。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讓孩子更有自信的面對困難。

二、壞脾氣

情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會控制自我情緒。教育孩子控制情緒需要花費很多心思,對于性子急的父母而言,更是尤為困難。

建議:想要教育孩子控制脾氣,家長要以身作則時刻控制自己的脾氣。而且要告訴孩子可以生氣,但是以消極或者給他人帶來傷害的方式發(fā)泄是不可接受的。

三、孤僻

有些孩子不管到哪都可以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而有的孩子則讓同伴反感,甚至是被孤立,游離在人群之外。

建議:父母可以多邀請一些有孩子的朋友來家里玩,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在日常生活要教育孩子有愛心、懂得分享、樂于助人、遵守規(guī)則。

四、害羞

有些孩子在家里是天翻地覆的孫悟空,可是見了外人就變羞羞答答的林妹妹。而最尷尬的就是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就立即成為蜷縮的刺猬了。

建議:對于害羞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增強孩子的自信,多鼓勵,少批評。平時多帶孩子外出,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機會。

如何改掉孩子的依賴性格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依賴心理太強,因為獨生子女家庭太多,所以父母都是無限的給了孩子的關心和照顧,使得了孩子在家里面基本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媽媽都會將生活里面的所有事情全部打點好,導致了一些孩子成年了也無法完全的自理生活。而我們如何的能讓孩子改變掉依賴的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獨立能力呢。關鍵在于父母自身對于孩子教育的問題方面,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依賴父母是好事,說明感情好,所以并不去在意這些問題,等到孩子長大之后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而這個時候就會很難以在改掉。孩子小時候對很多東西的接納能力是比大人更強,而學習很多東西也是在小時候更為的容易深刻,包括了性格的養(yǎng)成等方面。因而如果我們想要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的性格的話,就要從這個階段對孩子教育開始。在面對孩子不會,但是可以做到的情況下,并不能立刻的搶過來幫孩子做,而是要教他怎么做,并且在這個過程當中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在孩子成功做到之后夸獎孩子的成果。這樣的方式會減少了孩子依賴別人幫忙的性格,養(yǎng)成自主動手,很多時候孩子的依賴性格,都是因為父母經常在孩子需要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立刻幫著他完成,而使得了孩子后面就慢慢的開始減少了自己去做的欲望,這樣久而久之依賴的性格特征也會越發(fā)的明顯起來。

相關推薦

  • 寶寶三歲前必須糾正的性格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發(fā)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
    2021-05-08 閱讀全文
  • 寶寶6歲前必須糾正的性格 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發(fā)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yè)、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培養(yǎng)正常健康的寶寶,才給他未來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據倫敦精神病學研...
    2021-12-14 閱讀全文
  • 四種高危性格,寶寶三歲之前一定要改掉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三歲時寶寶的性格就以初見端倪。父母都想自己的寶寶可以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可是這些特質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后天耐心的培養(yǎng)。如果寶寶出現以下四種高危性格,家長就要留心了。...
    2021-05-08 閱讀全文
  • 如何改掉孩子的依賴性格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依賴心理太強,因為獨生子女家庭太多,所以父母都是無限的給了孩子的關心和照顧,使得了孩子在家里面基本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媽媽都會將生活里面的所有事情全部打點好,導致了一些孩子...
    2021-01-23 閱讀全文
  • 關于3-6歲孩子的性格 導讀:3-6歲的孩子,很多都會害羞、脾氣不好、不自信、情緒不能自控、不合群,這些都是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 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
    2021-09-20 閱讀全文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發(fā)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

2021-05-08 閱讀全文

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發(fā)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yè)、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培養(yǎng)正常健康的寶寶,才給他未來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據倫敦精神病學研...

2021-12-14 閱讀全文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三歲時寶寶的性格就以初見端倪。父母都想自己的寶寶可以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可是這些特質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后天耐心的培養(yǎng)。如果寶寶出現以下四種高危性格,家長就要留心了。...

2021-05-08 閱讀全文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依賴心理太強,因為獨生子女家庭太多,所以父母都是無限的給了孩子的關心和照顧,使得了孩子在家里面基本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媽媽都會將生活里面的所有事情全部打點好,導致了一些孩子...

2021-01-23 閱讀全文

導讀:3-6歲的孩子,很多都會害羞、脾氣不好、不自信、情緒不能自控、不合群,這些都是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 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

2021-09-2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