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人的童年哪里去了?
發(fā)布時間:2021-10-01 簡短的幼兒小故事 幼兒園的小朋友小游戲 幼兒園游戲點亮快樂童年導讀:小小孩子卻有大人的行為和話語,這樣的孩子便沒有了童年,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呢?
近期,網(wǎng)絡上一個名為“周家壩實拍兩歲老煙槍”的帖子引起轟動,當?shù)匾粋€兩歲多的男孩兒騎在摩托車上熟練地點煙、吸煙、罵臟話,雷倒網(wǎng)友無數(shù)。兩歲的小孩子還不會自己剝糖紙,倒先學會了點起香煙吞云吐霧,這讓兒童成人化的問題再一次成為網(wǎng)友熱議的話題?!霸趲鶗r間長短不能代表這人是辦大事還是辦小事?!边@是《家有兒女》中劉星的一句臺詞。這小大人般的一句臺詞,在達到喜劇效果的背后,也將現(xiàn)在兒童成人化的現(xiàn)象表露出來。
小小孩兒說大人話
妮妮5歲典型言論:媽媽好性感
還在上幼兒園的妮妮經(jīng)常陪媽媽逛街,而且還很會幫媽媽選衣服,妮妮自己也非常愛打扮。有一次,妮妮和媽媽一起逛商場,媽媽試一件新上市的韓版大衣。妮妮看了后,嚷嚷著說:“媽媽一定要買哦,你穿著好性感?。 ?/p>
一帆12歲典型言論:我打人了,快帶錢來處理
已經(jīng)上六年級的一帆眼看著就要升初中了,可他不但不抓緊時間學習,還經(jīng)常在學校惹事,和周圍的同學打架。
一次,一帆的媽媽接到一帆打來的電話:“媽,我打人了,你快帶2000塊錢來處理一下吧!”就此,記者了解到,一帆的父母是經(jīng)營酒樓的,平日里要是出了什么狀況,他們就給認識的朋友打電話:“我這里出什么什么事了,你快過來處理一下吧!”
宇翔8歲典型言論:給我去學校公關公關
上小學二年級的宇翔,有天放學回家后突然對媽媽說:“媽媽,你得給我去學校公關公關!”“公關?”媽媽很疑惑。宇翔接著說:“爸爸不是經(jīng)常給叔叔們打電話,讓幫忙公關嘛,吃飯啦,送卡什么的;今天我看到有同學家長給老師送手機,你們也得去給我公關一下!”
小小孩兒辦大人事
淘淘4歲典型行為:媽媽,這個送給你的兒媳
王女士的朋友從美國給她帶回一個漂亮的發(fā)卡,4歲的兒子淘淘見后說:“媽媽,這么漂亮的發(fā)卡你可不能帶,你得當紀念品送給你未來的兒媳!”媽媽笑著問:“我的兒媳在哪兒?”淘淘說:“我明天就給你帶回來!”
媽媽一笑置之,認為孩子只是開玩笑。誰知第二天,王女士接到淘淘一個同學的家長打來的電話,說淘淘不讓她的女兒回家,非要帶著小女孩去見王女士。王女士驅車趕到幼兒園后,淘淘上來就問:“媽媽,這是你的兒媳,那個美國發(fā)卡帶來了嗎?”
蓓蓓9歲典型行為:我化妝,我漂亮
從小,媽媽就讓蓓蓓去學拉丁舞,拉丁舞是要穿超短裙、高跟鞋、緊身衣,還要化妝。時間長了,蓓蓓的拉丁舞已經(jīng)練得相當好了,同時,她也更看重化妝和打扮的技巧了?,F(xiàn)在,才上小學三年級的蓓蓓平時已經(jīng)開始化妝,穿高跟鞋、超短裙了。
小可8歲典型行為:學爸爸巴結領導
8歲的小可今年上二年級,他爸爸是一家企業(yè)的部門經(jīng)理,所以小可經(jīng)常收到別人送來的禮物。小可在家里挺“霸道”,全家人都圍著他轉。在班上,小可也常常欺負別的同學,但唯獨對一個同學“禮讓”三分,這個同學,就是爸爸上級的兒子小豪。
一次,小可被小豪打了一巴掌。但那次,小可一聲不吭地忍受了,回來后也沒跟家人講,只偷偷告訴表姐。原來,小可的爸爸平時對領導就是一副點頭哈腰的樣子,小可學樣,也經(jīng)常去巴結小豪,變成勢利眼了。
孩子受的熏陶超過了接受能力
濟南電臺心理熱線、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清表示,造成兒童成人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會性的影響不容忽視,這也成了一個老生常談卻總不過時的話題。隨著電視節(jié)目的增多,電腦的普及,手機上網(wǎng)的便利,可以說媒體的聲音無處不在。但是,在這些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在孩子接觸到的事物中,有多少是適合孩子的,有多少是不適合的,卻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更沒有一個嚴格的劃分。成人社會諸多負面的信息,沖擊著孩子的童真。這就造成孩子全方位地接收社會帶來的信息,使孩子所受的熏陶超出了孩子原本的接受能力。
另一方面,現(xiàn)在一些小孩子的家長,差不多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這一時期的家長可以說是比較復雜的,其中獨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小的時候嬌生慣養(yǎng),現(xiàn)在,雖已成年但卻并未“成人”。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存在一些問題。家長的所言所行都不避諱孩子,當著孩子的面打電話找關系,當著孩子的面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兩三歲后,孩子模仿能力很強,他們都是按照成人所提供的環(huán)境去模仿學習的。
濟南市市直機關幼兒園的李老師說,幼兒園小朋友之間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每個孩子的生長環(huán)境不同,他們在學校的表現(xiàn)也各異,相互間肯定會有所影響,這其中,會有積極的影響,但也不乏一些不適合孩子成長的東西。
孩子做小大人是在適應社會
孩子說大人話、辦大人事是聰明、早慧的表現(xiàn),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向成人化方向發(fā)展。
偽裝、不誠實,都是孩子適應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如果是善意行為,不必太擔心。
這些現(xiàn)象并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反倒能更好地促進孩子以后與社會的對接。
……
楊清說,在她接觸的相關案例中,很多家長以自己的孩子會說“大人話”、會做“大人事”而津津樂道,他們覺得孩子這樣很好玩,甚至出于親情動機還夸獎一下孩子說:“看我家寶寶像個小大人似的!”
其實,家長的這種行為正是從側面對孩子的一種鼓勵,孩子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為了再次獲得表揚,孩子便會繼續(xù)模仿。直到孩子上學后,在學業(yè)或與他人的交往中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才開始緊張。所以,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行為或語言上表現(xiàn)得像成人時,更要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讓孩子明白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
孩子是“顯示器”家長是“主機”
中華女子學院學前教育專家朱海琳給家長支招:首先,家長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針對不同的特點教給孩子適合自己的東西。
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如果這一時期的女孩熱衷打扮,男孩拉幫結派,這就超出了他們這個階段應該具有的特點。
其次,家長應該肯定孩子有參與家庭生活的權利,但是在一些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問題上,家長的交談一定要回避孩子。股票、房價的話題如果出自一個高中學生的口中,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出自一個十歲孩子的口中,就有些早了。
楊清也表示,孩子只是一個“顯示器”,而父母才是“主機”,孩子所做的事,說的話,差不多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若想把好關,家長就要多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在社會競爭加劇、人心浮躁的現(xiàn)狀下,家長不能盲目跟風,不能灌輸給孩子成人才能接受和理解的知識。家長要明白孩子并不是你們的附屬品,不能以家長的主觀意愿決定孩子的未來。
楊清還強調,要讓父親回歸家庭教育。因為父親是連接孩子與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父親的力量感、責任感是孩子非常需要的。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案例:小恐龍哪兒去了?
案例記錄:
星期二來園,葛天逸帶來了一只玩具小恐龍,透明的綠顏色,非??蓯?,戶外活動了,他把小恐龍放在老師辦公桌上。下午離園時,葛天逸想取回他的恐龍,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他很不高興地說:“唐老師把我的綠恐龍弄丟了,以后我再也不帶玩具來了!”
晚上,我考慮了良久,決定請小朋友幫我的忙。第二天一早,我問孩子們:“你們誰看到葛天逸的小恐龍了嗎?”“沒有看到!”“昨天小恐龍就沒有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肯定是顧磊拿走了!”一個聲音串了出來?!翱隙ㄊ?,上次顧磊把雪花片放在口袋里!”“對,對,顧磊還把小磁鐵放在口袋里,我看到的!”“肯定是顧磊拿回家了!”其他的小孩子也附和著說。于是我問顧磊:“你拿綠恐龍了嗎?”顧磊一個勁兒地搖頭。“綠恐龍事件”成了一個迷,我決定在離園時和顧磊的家長交流一下。
下午,孩子們午睡時,我又一次里里外外找了個遍,出人意料的是我竟然在辦公桌靠墻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了那只神秘失蹤的小恐龍。“哎,顧磊可真冤枉呀!”我也暗暗慶幸:幸虧沒找顧磊的家長。
案例分析:
雖然事情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但給我的觸動非常大,為什么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把懷疑對象指向顧磊呢?今后我該如何來扭轉顧磊在小朋友心目中的“定型”呢?帶著許多問題我仔細考慮了一番,孩子們把顧磊定為懷疑對象,究其原因:
第一、顧磊是我班的插班生,在和家長的交流中得知父母分居,孩子長期由爺爺奶奶照管,故倍加溺愛,致使孩子放縱自由,隨心所欲,品德行為習慣非常差,除案例中小朋友所舉的事例屬實外,還有如:想在床上小便就在床上小便;想在桌子上大便就大便;欺負旁邊小朋友、吐口水、拉小朋友頭發(fā)、排隊時推人等不良行為。
第二、由于顧磊的種種不良行為,所以小朋友經(jīng)常告他的狀,影響了教師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在集體中批評他也就成了家常便飯。為了減少麻煩,老師讓他坐在第一個,在無形中把他視做一位比較特殊的孩子,把他和其他孩子隔離開來,給顧磊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使孩子們不愿和他做朋友,久而久之大家對顧磊也另眼相看,認為壞事總和顧磊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種思維定勢。
我的對策:
通過小恐龍事件,迫使我對我的教育行為進行了反思,也深深的感覺到“貼標簽”對孩子的傷害,更覺得作為老師要關注每個孩子。
一、向孩子公布事實的真相。
我把找到小恐龍的經(jīng)過如實告訴給班中的孩子,消除大家對顧磊的誤解,也坦誠地向顧磊道歉(因為我?guī)缀跽J定這事于他有關),還顧磊一個清白,也以教師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要尊重事實,不錯怪他人。
二、多交流溝通。
情感是溝通的橋梁,尤其對于這樣的孩子,他更需要成人對他的關愛。我經(jīng)常拉著顧磊的手,靠著我的身體,有意識形成一種親切、溫馨的氣氛。“你今天這件衣服很干凈,很漂亮,今天肯定不會趴在地上的,對嗎?”“昨天爸爸有沒有給你講故事?。俊薄皨寢寧闳ツ睦锿媪??”“今天你和陸啟航小朋友玩得開心么?你們是怎么玩的?”在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孩子,用愛來包容他的錯誤,讓孩子感受老師地關愛,老師對他的重視。
三、批評與表揚鼓勵同步。
二期課改的理念要求教師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縱然每個孩子都有不足的地方,但也有他的閃光點。顧磊有的地方不好是要批評,但過多的批評會使他麻木。于是我改變教育方法,努力去發(fā)現(xiàn)、挖掘他的閃光點:
他飯吃的好就表揚;在區(qū)角游戲自始自終的玩,沒有隨心所欲,就鼓勵他;同時關注其發(fā)展進程,如:午睡沒有睡著,但沒有影響旁邊小朋友是一大進步;他上課沒有專心聽,但沒有擾亂教學秩序也是進步。對他的錯誤行為中所折射出來的進步我及時在集體中加以肯定,同時也進一步對他提出要求。采用這種積極的激勵機制,使顧磊對自己有了信心,看到了希望,也逐漸使同伴改變了對他的看法,所謂一舉兩得!
四、家園同步教育。
100的幼兒園教育+0的家庭教育=50,尤其像顧磊這樣的孩子,家庭教育更顯重要,通過家訪,談心等活動,顧磊的父母被我的執(zhí)著和認真所感動,他的媽媽激動地流著眼淚說:“我要來經(jīng)常看看他,多教教他,孩子的母愛太少了?!彼母赣H也表態(tài),生活中多和孩子親近、交流。我還把電視臺的“小鬼當家”欄目推薦給爺爺奶奶,給他們舉實例,講道理,并指導祖輩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結對子。
為了讓大家接受、喜歡顧磊,我還讓能力強的小朋友和顧磊結對子,做朋友,幫助顧磊體驗成功。如請章卓豪和他一起玩建構玩具;請趙雨晴和他一起講故事、看書……有了一次次的成功,顧磊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他在同伴的肯定聲中肯定了自己。
如今,在我班家園之窗的“每周寶貝”一欄中,已經(jīng)有好幾次貼上了顧磊小朋友的照片。我為顧磊的進步而欣慰。
案例:水到哪去了
這一天,我和孩子們在小花園里又開始了我們的課題研究活動。當我將一盆盆的水潑在草地上、土地上、沙地上時,孩子們睜大了好奇的雙眼,興奮地又跳又叫"老師,水不見了哎!""水消失了哦!""水怎么不見了?""水到哪兒去了呢?"孩子們的興奮與好奇感染到了我,我也跟著激動地說:"咦?水到哪兒去了呢?我也很想知道哦!"于是,孩子們開動起了小腦筋,不一會兒就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我知道,因為水里有許多小洞洞,水從哪兒流走了""我知道,小草要長大,是它把水給喝掉了""是因為土里面有漏水的管子,水漏掉了""因為沙地里有恐龍蛋,它要喝水的""……"聽到孩子們千奇百怪的想法,我又驚喜又好?quot;他們怎么就有那么多奇妙的想法呢?"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繼續(xù)探索的欲望,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我假裝自言自語地說:"我真想知道水到底是到哪兒去了。有什么辦法呢?"有個孩子馬上說:"我們就去找找水到哪兒去了吧!"孩子們都很贊同,決定動手了。可是怎么樣才能挖開土呢?孩子們遇到了一個小難題,但是聰明的孩子們總是能想到辦法的。這不,有孩子說:"老師,我想要鏟子。"隨即很多孩子都提出了相同的要求。覺察到孩子們的需要后,我高興地說:"好!我馬上去拿鏟子,你們還需要什么工具?"孩子們提出還要放大鏡。于是,我盡快幫助孩子們準備好工具后,我們的找水活動就開始了。
夕陽即將西下,美麗的小花園里,一群可愛的孩子們正專心致志地埋頭尋找水的去向。有的孩子正在挖土,有的孩子正拿著放大鏡這兒看看,那兒瞧瞧,有的孩子正在與朋友談論……忙得不亦樂乎。我呢?也被孩子們快活的叫聲弄得忙起來"老師,我發(fā)現(xiàn)水流到沙子里的洞洞里去了,快來看!""我發(fā)現(xiàn)水和泥巴混在一起了,真的,你來看嘛!""老師,水在草上,肯定是小草在喝水,它要長高了。""你們快看,有好多小螞蟻,是它們把水喝了""……"孩子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正興奮于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我被他們感染著,為他們的激動而激動著,同時也興奮于自己的體會:科學的探究思維及方式,對于孩子來說是彌足珍貴的。作為老師,我們需要關注孩子的興趣及需要,及時為他們創(chuàng)造相應的心理及物質環(huán)境,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讓他們體驗主動獲取知識與經(jīng)驗的樂趣。
當然,這個活動還沒有結束,這只是我班課題研究活動的一個小小的片斷.
小班語言《藏在哪里了》反思
根據(jù)公司要求,我們常常需要擬寫一些文檔,聰明的人往往會先看看別人是怎么寫的,范文讓我們對文體寫作迅速由不熟悉到熟悉,那么我們可以注意范文的哪些細節(jié)呢?以下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班語言《藏在哪里了》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小班語言《藏在哪里了》反思(篇1)
活動目標
1、能根據(jù)動物顯著的外形特點找到相應的動物。
2、愿意大膽、清楚地講述動物躲藏的位置。
3、體驗捉迷藏游戲的快樂。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ppT課件《藏在哪里了》。
2、棒棒糖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
小朋友們好!今天鄭老師要帶你們一起看一本書,然后玩一玩游戲,吃一吃東西,你們愿意跟我一起玩嗎?
二、結合課件,閱讀繪本《捉迷藏》。
1、引導語:這本書的名字叫藏在哪里了,看看書里面有誰呢?
2、引導語:一只小狐貍和一只小松鼠,它們在森林里和朋友們玩捉迷藏的游戲。捉迷藏的游戲你們玩過嗎?怎么玩的?
3、引導語:森林里的動物都來玩捉迷藏的游戲,我們來看看,除了狐貍和松鼠,還有誰來玩了?一共來了幾個朋友?
4、引導語:6個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那么誰來藏,誰來找呢?他們就一起用猜拳的方法來決定,就是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教師引導幼兒認識石頭、剪刀、布),小朋友玩過這個游戲嗎?那我們一起來玩玩,如果你們別人出的一樣就贏了,如果和別人出的不一樣就輸了。知道嗎?好,我們來試一試。
5、師生一起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
你們出得都一樣,你們贏了。我和你們出的不一樣,所以我輸了,等會兒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你們來藏,我來找。
6、引導語:看看這幾個朋友,誰輸了呢?大家都出剪刀,只有小狐貍出了布,它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小狐貍輸了,它來當找的人。于是它就轉過身去開始數(shù)數(shù)了,小狐貍數(shù)到幾???(5),1到5怎么數(shù)???我們一起數(shù)數(shù)看。小狐貍數(shù)到5,問:你們都藏好了嗎?小動物們說:我們藏好了,小狐貍說:那我來找咯。
7、引導語:找啊找,小狐貍先找到誰了?(兔子)兔子在哪里?(大石頭后面。)大石頭后面你們看到了什么?哦,你們看到了兔子耳朵,我們一起到大石頭后面去看一看,如果待會兒看到的是兔子,我們就一起歡呼一下,好嗎?大石頭后面是兔子嗎?(教師打開課件。)
8、引導語:小狐貍又找啊找,孩子們,小狐貍又找到誰了?在哪里?(草叢里有大象,花叢里有鴨子,大樹后面有小松鼠。)(教師引導幼兒在猜想正確后,為自己歡呼。)
9、教師小結:小狐貍找到了4個朋友,第一個是在大石頭后面找到了兔子,然后在樹后面找到小松鼠,在花叢里找到了鴨子,還在草叢里找到大象。
10、引導語:還有一個朋友是誰?沒有找到呢?(對,是小鹿。)小鹿藏在哪里呢?小動物們幫小狐貍一起在森林里找啊找,小鹿在哪里呢?大樹的后面是不是站著小鹿呢?是的話為自己鼓掌吧!
11、小狐貍把朋友們都找到了,它們又繼續(xù)在森林里玩捉迷藏的游戲,玩得可快樂了!
三、游戲捉迷藏。
1、引導語:我們要不要也到森林里玩捉迷藏的游戲?去不去?一會兒我們玩一玩游戲,贏的孩子孩子還有獎品哦。去不去?好,那你們閉上眼睛,我們一起去吧!好,等鄭老師數(shù)到三,我們就到了。
2、教師交代游戲玩法和規(guī)則。引導語:好,一、二、三,我們到森林里了。剛才猜拳的時候,鄭老師輸了,所以我來當找的人,你們來當藏的人,要躲起來哦。要躲在什么地方呢?看,這是大樹后面,這是大石頭后面,這是花叢里,這是草叢里。(引導幼兒再復述一次,增強幼兒的記憶。)一會兒捉迷藏的時候,你們就躲在這些地方哦。(再次復習地點。)等會我數(shù)到幾,你們就要躲好了?剛才小狐貍數(shù)到5,我也數(shù)到5吧,我數(shù)到5,你們就要趕緊躲到這些地方,好嗎?
3、師幼進行第一輪捉迷藏游戲。
(1)大樹后面有人嗎?大石頭后面有人嗎?草叢里有人嗎?花叢里有人嗎?
(2)幼兒交流贏的經(jīng)驗:不出聲就能贏。
4、師幼進行第二輪游戲。
想不想再玩一次捉迷藏的游戲呢?記得不出聲才會贏哦。
四、結束活動。
師:小朋友玩得開心嗎?回家后我們還可以請爸爸媽媽和我們一起玩好嗎。
活動反思
《藏在哪里了》這個色彩鮮艷、富有童趣的繪本很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玩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事情。然而捉迷藏是孩子們最熟悉和喜愛的游戲之一,整個活動以藏為線索,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目光,孩子興趣很高。
在游戲過程中,我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動物顯著的外形特征,并大膽講述動物躲藏的位置,提醒孩子們用完整的語言講述:XX藏在XX的后面或里面,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在幫助小狐貍尋找朋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運用著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
小班語言《藏在哪里了》反思(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方向詞:上、下、旁邊。
2、通過觀察畫面,能用短句上面(下面,旁邊)有一只小貓的短句講述畫面內容。
3、樂意在集體面前大膽進行講述。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能分析故事情節(jié),培養(yǎng)想象力。
活動準備:
教學圖片一幅,貓媽媽和小貓的頭飾,布置場景小貓的家
活動過程:
一、通過故事情節(jié),引起幼兒興趣
師:貓媽媽有許多小貓,今天,貓媽媽到外面去買魚,回家一看,小貓不見了,小朋友,你們看見貓媽媽的小貓了嗎?
二、幼兒自由結伴,講述畫面的內容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如:在沙發(fā)上有一只小貓,床下也有一只小貓等。
三、講述畫面內容
老師:我們一起來幫助貓媽媽找小貓,好嗎?(.本文來源:屈老.師教案網(wǎng))教師手指畫面上的小貓,幼兒集體講述,貓媽媽找到了小貓,高興地親親這個那個。小貓也高興地叫著媽媽
提問:貓媽媽跟小貓怎樣高高興興地?
四、布置場景,在游戲中進行新的講述經(jīng)驗
老師:新朋友想不想玩捉迷藏的游戲。你們做貓寶寶,我做貓媽媽,好嗎?我們到小貓家去吧?等一會,媽媽去買魚,回家找寶寶。找到了要告訴媽媽,你躲在哪里,好嗎?
2、請幼兒自己說,說得好可以親一下,鼓勵一下
五、用游戲鞏固方位詞,結束:
貓寶寶,跟媽媽到外面去做游戲吧
活動反思:
看圖講述《小貓在哪里》是發(fā)展小班幼兒方位詞的一則好教材,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且突出了語言學科的要求,學習方位詞和學說短句的特點非常明顯。
在教學活動中,我采用情感進入為首,活動開始,我在胸口上貼著貓媽媽的標志,帶著一副焦急和憂慮的口吻對幼兒說:天氣冷了,小朋友都穿上了毛衣,可是貓媽媽的一群孩子一大早起來,什么都沒穿跑到外面去玩了,這可急壞了貓媽媽。這么冷的天,在外面呆的時間長了會生病的呀。這時,孩子們會引發(fā)更多想象,說出會感冒發(fā)燒的。老師問:那怎么辦呢?孩子們個個都表示愿意幫忙,于是活動自然進入找一找,說一說環(huán)節(jié),孩子們會仔細地在教室各處搜尋,在情景游戲中掌握了語言交流,達到了發(fā)展語言的目標。接下來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做一做,說一說。教師以貓媽媽的口吻謝過小朋友后,話鋒一轉說:小朋友,你們已經(jīng)穿上了毛衣,可小貓的身體還是光著的,我們來幫助小貓吧。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各色毛線團,示范著在一只小貓身體上一圈一圈的纏繞毛線,這時孩子們也歡呼起來孩子們在這種特點的環(huán)境中自然流露出關心小動物的情感,達到了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利用生動形象的插入畫進行教學,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孩子的思維,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環(huán)節(jié)設計緊湊,過渡自然,提問設計科學,能引起幼兒主動想象,激發(fā)幼兒主動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師教態(tài)親切自然,語言表情富有感染力,選材符合幼兒的身心年齡特點;
活動過程中老師非常注意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都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個性,符合新《綱要》精神,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并與教具與材料互動,課堂效果較好。
小班語言《藏在哪里了》反思(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并會運用動詞:游,飛,爬。
2、愿意積極地參與活動,大膽的學說句型“XX愛在XXX玩”。
活動準備:
1、大背景圖一幅。
2、小猴,小魚,小鳥,小朋友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出示背景圖,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今天的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他們來到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們看看這個美麗的地方有些什么?(有大樹,池塘,滑梯,蹺蹺板,草地……)
二、逐一出示圖片,學習動詞游,飛,爬。
1、學習動詞
師:看看誰來到了這個美麗的地方?
幼:小魚。
師:小魚師怎么來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魚游。
師:看看還有誰來了?它是怎么來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2、游戲
教師說動詞幼兒做動作或教師說動詞幼兒做動作。
三、學習句型“XX愛在XXX玩”。
師:小動物們來到了這個美麗的地方玩的很開心,我們來看看他們在哪里玩。
提問:
小魚愛在哪里游?
小鳥愛在哪里飛?
小猴愛在哪里爬?
引導鼓勵幼兒說完整句。
四、創(chuàng)編句型“XX愛在XXX玩”。
提問:
除了小魚愛在水里游,還有誰還愛在水里游?
除了小鳥愛在天上飛,還有誰還愛在天上飛?
除了小猴愛在樹上爬,誰還愛在樹上爬?
五、集體朗誦詩歌
師:老師把它們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活動反思:
小班幼兒很喜歡小動物,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在活動之前孩子們就對小動物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學習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動詞“飛”“游”“爬”,還能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表演出來,在這基礎上孩子們能把學習到的動詞運用到句子中,大膽的說出來。在最后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象,積極地說。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活動的氛圍也很好,同時我把說的時間留給了孩子,充分發(fā)揮了孩子參與活動的主動性。
案例:飛機房去哪了
鄭晨宇是班上最“活躍”的孩子了,一會兒抓抓小朋友的頭發(fā),一會兒又去碰碰別人的頭;學本領時一刻也坐不住,屁股上好象有小蟲子在咬他,坐在一個地方不能停留片刻。也常常去影響小朋友的注意力,因此小朋友也討厭他的“活躍”。
鏡頭一:
區(qū)域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鄭晨宇選擇了建構區(qū),設計未來的房子。一開始我以為他又會向平時一樣做不住,選擇別的玩具去了。可是他卻很用心的在設計他的未來房子,一開始他用鞋盒做成人住的地方,再在飲料杯上修剪了一個洞,裝上了一根導線,他說:“姜老師,我用這個導線,可以使房子飛起來”。我發(fā)現(xiàn)他把這個飲料杯放在了一個透明的小盒子里裝飾了一下,再貼到了鞋盒上,這樣一幢飛機房已初具規(guī)模了。
鏡頭二:
第二天,我看到鄭晨宇又來到了建構區(qū),小心翼翼地拿出他設計的飛機房子,又開始他的“創(chuàng)造”了,不一會他用硬紙剪了兩個翅膀,這樣更加象飛機房了。我以為這時候他的設計已經(jīng)結束了,沒想到他又拿出了硬紙、吸管,在剪剪、貼貼中,一條飛機尾巴出來了,我問他這是什么,他說:“這是我設計的飛機房的尾巴,這樣飛機房就不容易被風吹倒了?!痹瓉硎怯盟鸬狡胶獾淖饔?。
鏡頭三:
第三天,鄭晨宇還是來到了這里,設計起他的房子,我以為他還要為他的飛機房子增添點東西,可是當我走了一圈再去看他的杰作時,飛機房消失了,我找來找去也沒發(fā)現(xiàn),就過去問正在設計房子的鄭晨宇,原來他又想設計房車,他就把飛機房拆了,又開始設計起房車來。我問他:“飛機房還沒有設計好,為什么又設計起房車了”?他說:“我現(xiàn)在又想設計房車了,飛機房我不要了”。因此,三天的時間,鄭晨宇什么房子也沒有搭成。
行為分析:
1、課程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孩子由于小肌肉運動技能的發(fā)展,孩子的雙手很靈巧,他們越來越喜歡那些能滿足想象和創(chuàng)造欲望的多變性玩具。他們能長時間專注地探索物體的多種操作可能。像鄭晨宇設計未來房設計了三天也不過隱。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自己想象的東西構造出來表現(xiàn)出來。
2、鄭晨宇的動手能力與想象能力非常強,雖然他平時比較頑皮好動,但是他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想象也十分大膽新奇。
3、從實錄中可看出鄭晨宇他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欲望,可是他出現(xiàn)了三心二意的行為,如:他對設計房子很感興趣,可是他一會兒想要搭飛機房子,一會兒又想搭房車了,導致他什么也沒搭成。
教養(yǎng)支持:
1、及時肯定他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讓其對自己充滿自信。充分尊重孩子的創(chuàng)造,允許孩子有不同的設計。
2、材料可以刺激和引發(fā)幼兒游戲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多途徑地挖掘材料的來源,鼓勵和同伴、家長一起收集幼兒園、家庭、和社區(qū)中的各種可利用的廢舊物,以豐富游戲材料。充分的材料才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充分發(fā)揮。
3、及時糾正出他三心二意的行為,利用講故事“小貓釣魚”來告訴他一個人三心二意,這件事情想要做做,那件事情也想做,最后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我還拿出了那天劉素光設計的火箭房,他一天就完成了。劉素光說:“我今天完成火箭房了,明天我就去完成珠心算里的小兔采蘑菇”。讓鄭晨宇也有對自己的作品拿出來給小朋友欣賞的欲望,鼓勵他有表現(xiàn)欲望。并能做到一心一意的完成任務,然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案例:泥鰍的頭上哪去了
實錄:
前一階段,我班的自然角進行了一次整頓,那是因為得到小朋友們的爸爸媽媽的配合,他們?yōu)楹⒆觽儨蕚淞烁鞣N花卉、水里的動物等。這下子,班里好多孩子對螃蟹、泥鰍、金魚、烏龜特別感興趣,于是,我就一股腦兒的,把它們都放進了魚缸里,孩子們每天早上都會來到教室后的自然角上觀察一翻。
一天,幾名先來園的小朋友面色慌張地跑來告訴我“宋老師,不好了,泥鰍的頭不見了!”接著,孩子們就爭論起來了,有的說螃蟹的身體大,肯定是被它擋住了,有的說是螃蟹吃到肚子里去了,班上的孩子越來越多,都圍到了自然角前面,爭論著,發(fā)表著自己的觀點??粗⒆觽兊奶剿饔@么強烈,我都有些不好意思打斷他們。
于是,我干脆把養(yǎng)螃蟹和泥鰍的那個大魚缸搬到了前面的桌子上,和孩子們一起展開討論:螃蟹最喜歡吃什么?泥鰍愛吃什么?螃蟹前面的鉗子有什么用?泥鰍怎么會只剩下一個身體的?在一翻討論、講述過程中,孩子們懂得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道理。最后,我們一起將螃蟹和泥鰍分開來養(yǎng)。
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期孩子們共同的興趣常常表現(xiàn)在熱衷的討論于一件事上,這就需要老師細心觀察幼兒在任何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當前的興趣,并為他們很好的創(chuàng)設討論的情景、自由討論的氛圍,從而能很好地激發(fā)他們探索的興趣。
現(xiàn)在,大班的孩子主動探索精神更加強烈了,對于他們的發(fā)現(xiàn),作為教師的我們還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有繼續(xù)探索的時間,并且要不斷地鼓勵他們在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進行討論、深入挖掘,從而逐漸解決問題。另外,對于孩子的探索,教師更要給予足夠的肯定,表揚他們的探索精神,最終提高他們的探索技能。
“小水滴哪兒去了”教育活動自評
科學知識一直開拓是孩子們無限想象力的一門課程,隨著幼兒年齡的不斷增長,對科學的探索興趣也越來越大。根據(jù)新《綱要》精神我選的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大班的科學教育活動,是關于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赡芎⒆釉谌粘I钪袑λ娜龖B(tài)變化也有一些了解,但是我想通過這節(jié)課跟孩子們一起解決這一問題,讓孩子們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有更明確的了解,這也是我設計這節(jié)課的初衷。本著這一心態(tài),我將這節(jié)課的活動目標定為: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水在不同溫度下有不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幼兒積極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因為節(jié)約用水一直是全球呼吁的問題,所以我將第三個目標定為提倡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節(jié)約用水。
在上課過程中,幼兒接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的思考,在實驗過程中幼兒緊跟教師思路走,積極思考問題
在實驗接束后,通過對實驗的認真觀察大部分幼兒能回答出水的三態(tài)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能總結出水在不同溫度中的不同變化。能舉出物質三態(tài)變化的一些例子。絕大多數(shù)幼兒比較好地完成了實驗。
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絕大部分學生掌握水質三種形態(tài)―固體、液體和氣體,知道水的熔點和沸點。掌握了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原因,了解物質三態(tài)變化的術語。還希望通過分實驗,培養(yǎng)幼兒的團隊精神。在課結束時,我考慮到幼兒有個別差異性,可能有的幼兒對實驗還不了解所以,我加了一個課后延伸使還沒有達到目標的幼兒可以繼續(xù)了解,讓其他幼兒也可以繼續(xù)探索,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當然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例如:實驗的安全性、有時問題提出后沒有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我就急著說出了答案局限了幼兒的思維、我本身的一些引導語用的不到位等等。當然還有一些我自己沒有察覺到的不足請各位專家老師,給予我批評和指正,讓我能得到較快的提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