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好引導,孩子善交往
發(fā)布時間:2021-09-25 幼兒園好孩子說課稿 幼兒好故事 怎樣教育孩子導讀:當孩子不善于與人交往,怕見生人時,你應該說:“去和他玩吧,相信你們會成為好朋友!”
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fā)現(xiàn)小凡不太高興,于是問他:“怎么了小凡,在學校里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情了嗎?”
“沒有什么。”小凡回答媽媽。
“那我怎么發(fā)現(xiàn)你不開心呢?是不是有人欺負你了?”媽媽接著問。
“我說過沒什么了,媽媽你別管了?!毙》惨贿呎f,一邊朝媽媽揮了揮手。
這時,媽媽發(fā)現(xiàn)小凡的胳膊上有條傷痕,不禁吃了一驚,急忙抓住他的胳膊,問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快告訴媽媽。”
小凡一看瞞不過媽媽,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原來班上有個同學特別霸道,經(jīng)常欺負小凡,有幾次還動手打了他。聽到這種情況,媽媽非常認真地對小凡說:“別人老欺負你,你應該還手?!?/p>
小凡的爸爸聽到了媽媽的話,不解地說:“還手干什么,打架嗎?哪有你這樣教育孩子的?打架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媽媽說:“那你說怎么辦?難道就這么老讓人欺負?”
爸爸說:“我也不知道怎么辦,總之不能鼓勵孩子動手打架,再說,要是孩子打不過別人,怎么辦?”
聽著爸爸媽媽的爭執(zhí),小凡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間。
小凡的爸爸媽媽碰到的確實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孩子在與小伙伴的交往中,總會發(fā)生一些矛盾,甚至動手打架。這時候,父母應該怎樣面對?是讓孩子默默忍受,還是以牙還牙?
這些都不是好辦法。如果孩子之間有矛盾,應該鼓勵孩子去和對方交朋友,對孩子說:“不要打架,你應該主動講和,告訴對方,你想和他成為朋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能和小伙伴們和諧相處、互相幫助。因此,對于孩子交往中遇到的種種難題,應該建立在以和為貴、發(fā)展友誼的基礎(chǔ)上。鼓勵孩子用心與他們溝通,相信孩子的真誠可以打動他們,從而把對手變?yōu)楹门笥选?/p>
丁丁的爸爸是旅居美國的華僑,在他7歲的時候,爸爸把他送到美國當?shù)氐男W讀書。因為整個學校只有丁丁一個中國人,所以他在學校沒有朋友。就連他的同桌麥克爾也不愿意理他,還經(jīng)常欺負他。
丁丁把這些情況告訴了爸爸,爸爸問他:“麥克爾為什么不愿意理你呢?”
“我聽到他和其他美國同學說,中國人都很笨,所以不要理中國人。”丁丁告訴爸爸。
“那你就好好讀書,每門功課都要比他們好,讓老師也說你好,他們就不會不理你了。”爸爸說道。
丁丁聽了爸爸的話,非常用心地學習,成績進步很快,這讓那些美國孩子都很吃驚。漸漸的,他們都不說丁丁笨了。
可是,麥克爾還是經(jīng)常欺負丁丁,有一次竟然打了他。丁丁很難過,告訴了爸爸。
“麥克爾是個怎樣的孩子?你能和爸爸說說嗎?”爸爸問丁丁。
“他學習不用功,經(jīng)常在學校里搗亂,上課也不好好聽講,老師讓他回答問題,他什么都不會?!倍《≌f道。
“噢,那你想過在學習中幫助麥克爾嗎?”爸爸問。
“我為什么要幫他,他總是欺負我!”丁丁不解地說。
“要想不讓他再欺負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變成你的朋友,你覺得呢?”
丁丁想了一會,對爸爸說:“我知道該怎么辦了?!?/p>
“好,相信你們會成為好朋友的!”爸爸高興地說。
后來,丁丁果然主動去幫助麥克爾了。起初麥克爾還有點遲疑,但看到這位中國同學是真心想幫助自己,便愉快地接受了丁丁的幫助。過了一段時間,麥克爾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丁丁和麥克爾也成為最好的朋友。
當孩子遇到交往中的問題時,鼓勵孩子與對方交朋友,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事情的狀況,而不是讓孩子能忍則忍或者以牙還牙。
通過鼓勵和信任孩子的交往能力來賞識孩子,能夠激勵孩子更加注意與小伙伴們的交往方式,促使孩子學會交流并快速融入到集體中去,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從而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學習的進步。
當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打架時,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和對方講和,然后積極地交朋友。你可以說:“你們都是好孩子,不應該打架,應該成為好朋友才對!”
當孩子不善于與人交往,怕見生人時,你應該說:“去和他玩吧,相信你們會成為好朋友!”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孩子不敢交往,家長多鼓勵
導讀:交往能力要從小培養(yǎng),小孩子最容易塑造,多給孩子以鼓勵,讓他們成為社交高手。
孩子在交往中表現(xiàn)膽怯,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1、生性氣質(zhì)造成。這類孩子對陌生的人或事物比一般的孩子反應較為緩慢,需要長一點的時間來適應;也有的孩子神經(jīng)類型弱,表現(xiàn)過于敏感,易緊張,對不熟悉的人、事、環(huán)境本能地感到害怕。
2、環(huán)境影響。家庭中的大人不善于對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聯(lián)系少,缺乏交往經(jīng)驗;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里,嬰幼兒大多數(shù)被關(guān)閉在室內(nèi),缺少學習人際交往的生活空間,造成在交往中怕生、膽怯。
3、教育上的問題。孩子曾在以往的交往中受挫,如家長強求孩子叫人、表演等。孩子因缺少心理準備或緊張而不愿意時,受到父母的逼迫、責備,造成孩子怕交往。平時對待孩子要求過高過嚴,孩子做錯了事就受訓斥,孩子因怕失敗遇事退縮。父母過分照顧孩子,什么都包辦代替,一旦遇到新的環(huán)境,孩子喪失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顯得手足無措。有的孩子因在家里缺乏規(guī)范的約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一旦投入群體中,與家里的差距太大,不能適應,產(chǎn)生膽怯。
怎樣幫助孩子呢?
1、對因生性造成的,家長不要急于糾正,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在尊重孩子意愿,不受威嚇的情況下,使孩子逐漸投入外界去接納新的人和事物。
2、因環(huán)境影響的,應積極為孩子創(chuàng)造與外界交往接觸的機會和環(huán)境。如鄰里之間的走訪,帶孩子外出做客,幫助孩子認識不同的人群,到公園、街上看看往來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機會接觸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讓孩子幫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若遇到年齡相仿的孩子,鼓勵孩子主動接近,一起玩?!?/p>
3、父母應正確確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幫助孩子培養(yǎng)自信心、自尊心、自愛心,既不溺愛,也不苛求。在帶孩子做客或接待客人的活動中,可事先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也可以提出一些適度的要求,指導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舉止行為;活動結(jié)束后也應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多鼓勵,少批評,讓孩子嘗試交往成功的愉悅,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
孩子不愛動家長要引導
導讀: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跟其他人一起運動,你可以找出孩子為什么不喜歡運動的原因,這樣也可能有助于解決孩子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
團體運動能夠讓孩子在團隊中獲得自信與協(xié)調(diào),并且學會怎么跟別人合作。但有些孩子并不是天生的運動家,他們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地告訴你他們不喜歡運動,父母應該怎么辦呢?
可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跟其他人一起運動,你可以找出孩子為什么不喜歡運動的原因,這樣也可能有助于解決孩子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與孩子多進行溝通,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孩子不喜歡運動的原因:
1、基本技能仍在發(fā)展中
雖然學齡前兒童已經(jīng)可以參加許多體育活動了,但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可能要到7歲以后他們的基本身體技能才能發(fā)展完成。如果孩子在之前沒有進行過運動的話,可能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讓他們慢慢適應。所以如果在團體運動中不斷地跌倒,他們可能就會覺得很灰心或者緊張。
我該怎么辦?
在家里先給孩子鍛煉一下。無論是射籃、傳接球還是一起出去跑步,都能給孩子機會去健全身體基本技能的發(fā)展,并且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這樣孩子也不用在朋友的注視下才出現(xiàn)跌倒等狀況,同時你們還能夠增進親子關(guān)系。
2、怯場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一個天生的運動家,或者有點內(nèi)向的話,他就可能在團體的運動中覺得不舒服。許多自尊心很強的孩子還可能會擔心別的同學、家長或者是老師會對他們的表現(xiàn)不滿意等。
我該怎么辦?
你對孩子的期望應該從實際出發(fā),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能成為奧運的獲獎?wù)?,所以你應該盡量讓孩子知道運動的目的是鍛煉身體和尋找樂趣。
3、還沒找合適的運動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所以對運動產(chǎn)生厭倦的情緒。可能孩子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還不足,打籃球則不夠出色,但他們可能會喜歡游泳或騎單車等。所以選擇到合適自己的運動可能對于某些孩子來說更為重要,特別是一些不喜歡群體運動的孩子。
我該怎么辦?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赡苓@樣會讓你很為難,因為你喜歡籃球的話也希望孩子會喜歡籃球,分享你的愛好。但能讓孩子鍛煉的目的更為重要,所以盡量給孩子多一些選擇和嘗試,讓他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
以下有一些個體運動的選擇:
游泳、滑冰、騎單車、滑板、攀巖、劍術(shù)、武術(shù)、瑜伽、跑步。
孩子愛吃手,家長多引導
導讀:0~3歲寶寶吃手,父母不必太過擔憂!4~5歲寶寶吃手,細心誘導效果最佳!
寶寶吃手是很正常的,寶寶愛“吃手”,是讓全球父母都感到頭疼的壞習慣。除了把細菌吃進肚子外,父母更擔心的是,吃手會不會影響寶寶長牙和齒型呢?以下來看看日本小兒牙科專家怎么說!
雖然有不少心理學家和醫(yī)生將寶寶吃手的行為解釋為“寶寶探索認知的第一步”,而一旦“吃手”變成了寶寶改不掉的壞習慣,父母就會擔心起來:寶寶要咬著手指長大嗎?吃手會影響齒型嗎?牙齒會不會長不出來了……?
日本Midori小兒牙科醫(yī)院院長和氣裕之先生長期從事小兒牙齒健康的研究。他曾對日本9個小兒牙科健康門診的1~6歲就診寶寶進行調(diào)查研究,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歲6個月的寶寶中,有19.2%的寶寶有吃手的習慣;3歲寶寶中,有10%的寶寶仍愛吃手;而3歲6個月的寶寶中,保留吃手習慣的比例下降至7.8%。由此可見,吃手的壞習慣在全球各地的0~6歲寶寶中都甚為“風行”。
0~3歲寶寶吃手,父母不必太過擔憂!
和氣醫(yī)生說,3歲之前,寶寶正處于乳牙的初步發(fā)育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的吃手行為,還不至于對寶寶日后的齒型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每個人都有第二次的長牙機會,即便乳牙長得參差不齊,只要長恒齒時多加注意,還是有機會長出一口漂亮的恒齒來的。但是,乳牙若發(fā)育不良,還是會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后遺癥,所以,父母最好能讓寶寶在3歲前改掉吃手的毛病,確保日后的牙齒健康。
3~4歲寶寶吃手,易留下齒型后遺癥!
這個年齡階段,是寶寶牙床發(fā)育的關(guān)鍵期,吮吸手指的動作可能會導致恒齒前傾。因此,如果3~4歲的寶寶過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導致恒齒的齒型缺陷,例如長出齙牙等癥狀。3歲寶寶如果還在吃手,父母除了用各種方法來協(xié)助寶寶改掉惡習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識地為寶寶做牙齒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寶寶吃手時手指的反方向,做緩慢的按壓動作,并注意確保成人的手部清潔。
4~5歲寶寶吃手,細心誘導效果最佳!
4歲的大寶寶還在吃手,父母一定會擔心變成無法修正的頑固性惡疾。當你失去耐心時,也許會發(fā)現(xiàn),越是強制地幫寶寶戒掉吃手惡習,越是適得其反。和氣醫(yī)生建議父母可以在寶寶吃手時,利用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導正;在日常生活中,切忌使用反復“提醒”(在寶寶沒有吃手的時候,也一直嘮叨著:“不要再吃手嘍!”)的方式來強化寶寶吃手的意念;如果想讓寶寶了解吃手的害處,可以透過講故事或一些生活化的方式來講道理。
一般來說,人的恒齒會在6~13歲之間發(fā)育完成,因此,在6歲之前讓寶寶改掉吃手習慣勢在必行。但在此要特別提醒各位父母的是,習慣并非一日養(yǎng)成,導正更需要耐心和方法,聰明的父母,祝你們成功!
父母要善于引導孩子情緒
導讀:嬰兒的情緒最初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滿足;另一種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獲滿足或其他不適的反應,哭叫正是不良情緒的反應之一。
人們常以為嬰兒只會哭喊、睡覺和吃奶,其實他們自打降臨人間后,就作為一個人萌發(fā)了心理活動。
嬰兒的情緒最初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愉快,反映生理需要的滿足;另一種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獲滿足或其他不適的反應,哭叫正是不良情緒的反應之一。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情緒會逐漸復雜起來。心理學家曾對500名嬰兒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嬰兒從滿月到3個月末,即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駭和煩悶6種情緒反應。微笑是身體處于舒適狀態(tài)的生理反應,嬰兒的微笑也具有社會性,會影響成年,可以密切與母親的關(guān)系,母嬰不斷地強化這種應答,從中獲得滿足,這也是嬰兒的心理需求。
周歲以后的孩子,在情緒上較為成熟,開始深度與他人交往、喜歡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知道母親不會丟棄他,不再害怕離開母親,對新事物有“探求欲”。這時母親就可適時地鼓勵孩子交往,接觸社會,切忌嬌慣和溺愛。
嬰兒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發(fā)育。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會使孩子發(fā)育成一個退縮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慮型的兒童,長大以后情緒不穩(wěn)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適應性差。只有認真注意嬰兒的情緒,給予正確的引導、教育,孩子才會健康、順利地發(fā)育成長。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學習英語
選擇適合孩子的英語教材,引發(fā)他們的興趣很重要,以下幾點是專家給我們的建議:
符合孩子的程度
要選擇符合孩子認知程度的教材,程度要適當,太簡單會停滯孩子的學習,太難會讓他們有挫折感。
選擇貼近生活的主題
要選擇貼近生活主題的教材,觀察孩子的興趣,投其所好。假設(shè)他喜歡車子,就選擇有車子的教材;假設(shè)喜歡水果,就選擇有水果的教材,以此類推,讓孩子將生活與英語結(jié)合在一起。
選擇好玩的教材
要選擇好玩的教材,讓他能夠操作的、幽默的、能夠游戲的、壓力小及趣味高的,而且記住不要一直把學習當作前提,只要孩子覺得好玩就會學習,沒有興趣當然不想接觸。
避免雷同
不要買太大套的書,孩子會很難消化,因為孩子是很善變的,錯過了有興趣的時間,就不想去碰了,家長一下子買很多的書,內(nèi)容、形式又很相似,孩子容易反感,況且家長錢都花了,一定會急于讓孩子看完,小孩一有壓力反而就不看了。專家建議家長,盡量買單本的、變化性多,且要配合孩子的興趣,少量多餐,慢慢的孩子的英語程度就會提高。
主題要鮮明
如果是有聲音的話,不要選擇背景音樂太復雜的,CD的背景畫面也不要太花,這樣會搶走了原本要讓孩子聽或看的重點。
如何引導孩子學英語?
除了學校之外,父母在家也可以自己教導孩子英語,但重點是要引起他的注意,如果單單只是拿個英語字卡貼在沙發(fā)或電視等地方卻一點也不吸引他也是枉然。不如自制字卡、圖卡,但要用鮮艷的顏色及活潑的方式才能引導他。還有,可以先選擇他喜歡聽的兒歌,因為中文和英語的語音差別很大,要讓他先不排斥、先聽得進去,再讓他學別的。而且唱歌很快就學會了,容易讓孩子得到成就感,覺得英語很簡單。
專家強調(diào),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發(fā)展,如果家長不了解,一直強迫孩子接受,孩子反而會排斥。親子關(guān)系不像師生間的關(guān)系,如果教學的成分太高,非但學不好,還會破壞親子關(guān)系。而且家長也不懂教學方法,與其貿(mào)然教學,不如跟他玩,例如翻撲克牌、一起玩刊物上的小游戲等。
況且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英語天分,有些人就是對語文沒興趣,不能因為覺得這科很重要,就強迫孩子一定要很厲害。家長所能做的,就是盡量提供很多的機會與教材,孩子能不能成功,還需要許多條件的配合,而且要多試幾種方法,不是別人說有效,你的孩子不喜歡就責怪孩子,也很可能這套教材現(xiàn)在不適合他,過些時候反而興趣盎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