犟孩子吃軟不吃硬
發(fā)布時間:2021-09-22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導讀:孩子可塑性很大,所以其“犟”中不足的一面是可以改變的。當孩子發(fā)“犟”脾氣時,家長可裝著若無其事,當孩子平靜下來后,再向他講道理,使他明白無理的要求,無論再鬧也不可能得到滿足。
家長把孩子的玩具拿走,孩子哭鬧不休,家長會覺得孩子太“犟”不聽話。其實,“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好勝心強,家長加以引導,孩子就會將這個“壞性格”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性格、自信自強、堅強的毅力等。
其實,“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好勝心強,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韌性。如果做家長的善于觀察與利用孩子身上蘊藏著的“閃光點”,及時加以引導,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將這個“壞性格”發(fā)展成為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zhì),如獨立的性格、自信自強、堅強的毅力等。如果家長以犟制犟,那么孩子為了達到目的以至于糾纏不休,其后果可能是父母痛揍孩子一頓或不耐煩而讓了步,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一旦家長與孩子的感情有了裂痕,造成對立情緒,孩子有可能總是逆著成人的意愿行事。n4507.cn
因為孩子可塑性很大,所以其“犟”中不足的一面是可以改變的。當孩子發(fā)“犟”脾氣時,家長可裝著若無其事,當孩子平靜下來后,再向他講道理,使他明白無理的要求,無論再鬧也不可能得到滿足。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孩子三歲后不宜再吃手
導讀:吮指被認為是一種不良口腔習慣,很不衛(wèi)生。
醫(yī)學專家認為,大約75%的嬰兒在出生后3個月就開始吃手指,這被視為正?,F(xiàn)象。這個動作一般在2歲以后逐漸自行消失,如果這個習慣動作持續(xù)到3歲以后,就成為了不良習慣,需要盡早地進行矯正。孩子吃手指的危害如下:
吮指被認為是一種不良口腔習慣,很不衛(wèi)生。
吮指有害于寶寶牙齒的發(fā)育和排列,還會使頰肌收縮,引起牙弓狹窄,上前牙前突,影響上下牙的咬合和外形的美觀,這些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發(fā)育均有影響。
寶寶被吮吸的手指會感染、腫脹、增生,甚至出現(xiàn)變形的現(xiàn)象。
寶寶一旦吃手指成隱,就會滿足于吃手指的樂趣,不愿參加其他活動,對其智力的發(fā)展和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會產(chǎn)生影響。
吮指反射是嬰兒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嬰兒正是借助這一能力,順利的吸吮母乳,快樂成長。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吮吸在滿足嬰兒生存需要的同時,還可以使他緩解饑餓感、減輕焦慮感,獲得心理快感。在兩三歲左右,寶寶其因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生活豐富起來,因此會逐漸放棄這種原始的、單調(diào)的獲得快感的方式。但如果這個時期,吃手指的習慣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就錯過了消除吮指關鍵期,以后的矯治工作就要事倍功半了。
如何解決孩子不吃輔食問題?
導讀:媽媽要平心靜氣、面帶微笑,營造出愉快的進食氣氛,要用親切的話語和歡樂的情緒感染寶寶,使寶寶樂于接受輔食;其次,輔助食品應在寶寶饑餓的狀態(tài)下喂,這樣,寶寶比較容易接受;另外,每次添加一種新食物都要在前一種食物完全接受后開始。
快4個月的寶寶,到了該添加一些輔食的時候了。但是這時的輔食,只局限于一些菜湯、果汁之類。寶寶已經(jīng)吃慣了乳汁,習慣了奶嘴,應該怎樣讓寶寶自然地接受輔助食品呢?
首先,應該在寶寶身體和情緒良好的情況下給寶寶喂食。
媽媽要平心靜氣、面帶微笑,營造出愉快的進食氣氛,要用親切的話語和歡樂的情緒感染寶寶,使寶寶樂于接受輔食;其次,輔助食品應在寶寶饑餓的狀態(tài)下喂,這樣,寶寶比較容易接受;另外,每次添加一種新食物都要在前一種食物完全接受后開始。每次先喂一勺,在勺內(nèi)放少量流食,引誘寶寶張嘴,然后輕輕放入寶寶舌中部,食物溫度應保持體溫或比體溫略高一些。
大多數(shù)的寶寶能很快接受新的食物,而有些寶寶對于一種新的食物,常常要經(jīng)過10~20次的嘗試之后才接受。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耐心地喂寶寶。同時,在給寶寶添加輔助食物時,應注意觀察寶寶的進食反應及身體語言。如果寶寶肚子餓了,看到食物時就會興奮得手舞足蹈,身體前傾并張開嘴。相反,如果寶寶不餓,就會閉上嘴巴,把頭轉(zhuǎn)開或者閉上眼睛,這時,爸爸媽媽就不要強迫寶寶進食了。
不專心吃飯
樂樂是一位非常開朗,聰明,有活力的孩子。他的思維非?;钴S,任何事情他好像都明白。就在前天早上,吃早餐的時候,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情,他總是一個人愣神,再不然就一個人玩,吃飯總是不專心,挑食也非常嚴重,這個不吃,那個也不吃,等其他小朋友都吃完了,準備上操了,他還在玩,老師去喂她,他不張嘴,還左右搖晃頭做出反抗,他總是說,老師,你還有什么招呀?盡管使出來,像你這樣的,根本對付不了我,你還是出去再練練吧。我們聽了非常生氣,可這時他又說:“老師我求求你了,你別讓我吃了,你饒了我吧,我給你跪下了。這真是讓老師又無語,又無奈呀。趁老師不注意,他便跑到垃圾桶邊,趕緊把飯菜倒掉了。
【分析案例】
晚上老師和他的爺爺交流,聽他的爺爺說,昨天晚上就是因為吃飯不專心,爺爺已經(jīng)打了他一頓,結(jié)果他說:爺爺,你打的一點都不疼。爺爺說沒辦法,我們家長看著他吃不進去飯,又心疼,所以只能邊給他放碟(動畫片)趁他不注意,往嘴里塞飯。
【實施方法】
第二天早上,我們又和他的媽媽交流,媽媽說,老師,如果他今天不吃,就算了,不喂他,不管他,不給他特例,結(jié)果,他不到中午就喊著餓了,到了中午,他吃了滿滿一碗飯,自己還說,以后我要每頓飯都吃飽,要不不到飯點就餓了。餓了很難受。他自己認識到了應該好好吃飯。我們希望他能說到做到。
怎么解決孩子吃飯不老實問題
導讀:吃飯時不老實,這是寶寶正在長大的一個象征。父母很在意寶寶的吃飯問題,而寶寶自己則滿不在乎。
寶寶快滿周歲時,吃飯常常成為使父母頭疼的一件事情。這時的寶寶對拿飯勺、把手伸進碗里、把杯子推倒、或把碗里的東西扔到地上等各類新奇的活動比對進食本身更感興趣。
有的寶寶是站在椅子上,靠著椅背吃完一頓飯的;有的寶寶則滿屋亂走,“吃一口換一個地方”,害得父母四處追他們喂飯;還有的寶寶一邊吃飯,手里一邊玩著各種玩具。
吃飯時不老實,這是寶寶正在長大的一個象征。父母很在意寶寶的吃飯問題,而寶寶自己則滿不在乎。父母們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
一、當寶寶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就會開始亂爬或四處玩耍,而當他真餓的時候,就不會這樣。因此,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寶寶不再好好吃飯了,就說明寶寶已不餓了。這時父母應把寶寶的飯碗端走,不必硬讓他吃或跟他發(fā)脾氣。
二、若寶寶在兩頓飯之間有些餓,不要給他太多的點心或零食,可以少給一點,或干脆不給,而把下頓飯稍稍提前一些。這樣寶寶在吃飯時就會因饑餓而有食欲了。堅持下去,就會養(yǎng)成專心吃飯的習慣。
三、有些寶寶還特別喜歡把手伸到菜里劃來劃去,或把一點兒飯菜抓在手里捏來捏去,并且試圖往自己的嘴里塞這些東西。這并不是寶寶在“胡鬧”,他是在探索,在進行“小實驗”,要試一試自己的能力,父母不要硬性阻止寶寶的這種行為。但若寶寶要掀翻飯菜,那就要果斷地把飯菜端走或停止給他喂飯。
孩子越打越犟
導讀: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fā)雷霆,大聲訓斥,甚至打罵,這樣重復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
許多家長在“鞭子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引導下,教育孩子時,動不動就非打即罵,以期孩子長大成才。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事與愿違,家長們發(fā)現(xiàn),孩子是越打越不聽話,越打越犟。為什么孩子會越打越犟呢?
國外行為學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fā)雷霆,大聲訓斥,甚至打罵,這樣重復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許多父母這時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當,而是對越來越犟的孩子采取更嚴厲的訓斥,收效結(jié)果仍是甚微。
久遭打罵的孩子不僅會表現(xiàn)得越來越犟,而且還會表現(xiàn)出好說謊、具有攻擊性等不良行為,由于這些孩子內(nèi)心覺得在家庭內(nèi)得不到溫暖,因此遇到挫折就會離家出走,甚至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行為醫(yī)學專家們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樣的兒童長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諧者較多,他們也不能很好地養(yǎng)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視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惡性循環(huán),將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孩子不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會的希望。父母是開啟兒童心智、品德的第一教師,對兒童心理、行為健康發(fā)展影響極大。為了家庭,為了社會,父母養(yǎng)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力爭做到,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之間友好相處為孩子樹立楷模;父母要關心和愛護孩子,和孩子之間建立起相互依賴相互關愛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必須有正確的育兒態(tài)度,切忌粗暴打罵和無原則的溺愛;父母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zhì)和思想水平,以便給予子女良好的教育。
性格心理:如何改變孩子的浮躁心理
浮躁心理是當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現(xiàn)為行動盲目,缺乏思考和計劃,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見異思遷,急于求成,不能腳踏實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掙大錢,就想當歌星;看到企業(yè)家、經(jīng)理神氣,又想當企業(yè)家、經(jīng)理,但又不愿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還有的孩子興趣愛好轉(zhuǎn)換太快,干什么事都沒有常性,今天學繪畫,明天學電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忽冷忽熱,最終一事無成。
浮躁心理的產(chǎn)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長的影響。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社會利益和結(jié)構在進行著大調(diào)整,在改革帶來的社會變化面前,不少家長的心理處于矛盾狀態(tài),既對改革的成果表示贊成和滿意,又擔心和憂慮在新體制帶來的震動和沖擊面前無法適應,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長急于脫貧或改變生活的現(xiàn)狀,表現(xiàn)出急功近利,出現(xiàn)急躁的心態(tài),恨不得一眨眼成為“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這種心理也影響到子女。
2.與遺傳有關。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具有強而不靈活、不平衡的神經(jīng)類型的人,容易急躁,沉不住氣,做事易沖動,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質(zhì)薄弱。有的父母只知給孩子灌輸知識,卻不知培養(yǎng)孩子的意志品質(zhì),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學習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進,缺乏恒心。
為了改變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應指導孩子注意以下問題:
1、教育孩子立長志。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說過:“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备改钢挥袔椭⒆訕淞⑦h大的理想,才能使孩子明確生活的目的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對生活和學習的高度責任感,這對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時,要注意兩點:一是立志要揚長避短。有的孩子立志經(jīng)常不考慮自身條件是否可行,而是憑心血來潮,或看到社會上什么掙大錢,就想做什么工作。這種立志者多數(shù)是要受挫的。父母應該告誡孩子,根據(jù)自己的特點來確立目標(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特點),才會有成功的希望,千萬不要趕時髦。二是立志要專一。
俗話說:“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長志?!备改敢嬖V孩子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孩子“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結(jié)果的產(chǎn)生。正如赫伯特所說:“人不論志氣大小,只要盡力而為,矢志不渝,就一定能如愿以償。
2、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動。比方出門旅行,要先決定目的地與路線;上臺演講,應先準備講稿。父母要引導孩子在做事之前,經(jīng)常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做?做這個嗎?希望什么結(jié)果?最好怎樣做?”并要具體回答,寫在紙上,使目的明確,言行、手段具體化。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不焦躁,不虛浮,踏踏實實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點一點分開做,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累積的最后即可達到目標。
3、有針對性地“磨練”。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針對性地“磨練”孩子的浮躁心理。如指導孩子練習書法,學習繪畫,彈琴,解亂繩結(jié),下棋等,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和韌性。此外,還要指導孩子學會調(diào)控自己的浮躁情緒。例如,做事時,孩子可用語言進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噪會把事情辦壞”,“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這樣會一事無成”,“堅持就是勝利”。只要孩子堅持不斷地進行心理上的練習,孩子浮躁的毛病就會慢慢改掉。
4、用榜樣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父母要調(diào)適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為孩子樹立勤奮努力,腳踏實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其次,鼓勵孩子用榜樣,如革命前輩、科學家、發(fā)明家、勞動模范、文藝作品中的優(yōu)秀人物以及周圍的一些同學的生動、形象的優(yōu)良品質(zhì)來對照檢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養(yǎng)其勤奮不息,堅忍不拔的優(yōu)良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