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總遭遇孩子的“為什么”
發(fā)布時間:2021-08-19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寒假 -->閱讀時總遭遇孩子的“為什么”
一天離園時分,琪琪媽媽向老師求助:“老師,我?guī)е麋鏖喿x時,他總不停地向我提問,每次讀完一本書,我們花在討論上的時間遠遠超過閱讀本身,我都有些不知所措了……”
一起來看看琪琪和媽媽的閱讀過程吧。
一天,媽媽帶著琪琪讀了一本《春天的腳步》,打開第一頁,書里描繪的是“一聲春雷,萬物蘇醒”。媽媽剛說了一聲“轟隆隆”,琪琪就問:“媽媽.這是打雷的聲音嗎?”媽媽點點頭說:“是的?!眿寢屨胂蜱麋髟敿氈v述打雷的知識,他又翻到第二頁.一臉好奇地盯著迎春花的圖片說:“媽媽,不是說春天到了迎春花就會開嗎,為什么我們幼兒園的迎春花還不開呢?”媽媽只好繼續(xù)解釋:“可能還需要再等一等……琪琪,我們從第一頁開始,一頁一頁地聽媽媽講好嗎?”琪琪好像沒聽見似的,又往后一連翻了好幾頁,驚喜地喊:“這兒有一條好長的小河!媽媽,里面會有魚嗎?”媽媽覺得他不是在看書,而是在不停地問問題,還沒完沒了!原計劃的閱讀時間是20分鐘,可已經過去了10多分鐘,連第一頁還沒開始講呢……”
孩子為何會這樣
相信一些家長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想帶孩子讀完一本書,總要花不少心思和時間在回答問題上。孩子的問題如果個個都回答,怕影響了閱讀的完整性;如果個個都不回答,又擔心孩子會理解不了。
孩子的提問與思維發(fā)展有密切聯(lián)系,孩子提問,說明他在自主思考。3—6歲的孩子正處于“好問期“,對什么都充滿好奇,會有很多問題。如果父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教師支招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呢?建議家長要耐心傾聽,及時回應。如果為了保護閱讀的完整性而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那就本末倒置了。所以,無論閱讀到哪里,只要孩子提問,家長都應耐心傾聽。因為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情境性,并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時常轉眼就會忘記自己剛才問過什么。家長如果過了很久才回答孩子的問題,效果就不會很理想。例如,琪琪是在看到書上的迎春花開時,聯(lián)想到幼兒園里的迎春花還沒有開,因此提出了問題。如果媽媽在閱讀結束后再回答.琪琪要么忘記了這件事,要么早就已經不感興趣了。
對于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要覺得太簡單、很奇怪或厭煩而敷衍孩子,應該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并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來回答。如果您也不知道答案,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然后帶著他一起去翻翻書或查資料,這并不是一件丟面子的事情。相反,您的這種認真勁、求知欲會讓孩子受到感染,孩子還從中獲得了查閱資料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尋找適宜的親子閱讀方式
不同家長和孩子所采用的親子閱讀方式大不相同。有的傾向于“平行式”的閱讀方式。閱讀時家長往往很專注,一絲不茍地給孩子念書,但很少與孩子談論圖書的內容,孩子只是一味地傾聽,有時會心不在焉。因此,家長與孩子之間很少產生共鳴。
有的傾向于“偏離式”的親子閱讀方式,即家長和孩子忽略了書中文字的作用,過度注意細節(jié),過多地展開聯(lián)想。表面看是圍繞圖書在交流,實際已經游離于故事情境之外了。例如,如果琪琪和媽媽由“打雷”聯(lián)想到”什么時候會打雷、打雷的聲音、打雷的影響、如何躲避雷電”等內容,表面上他們討論得很深入、與圖書內容相關,實則花了大量時間談論由圖書的一處細節(jié)引發(fā)的其他問題,脫離了故事的主體線索。
有的傾向于”合作式”的親子閱讀方式。比如,閱讀前家長或孩子把書拿出來,指著圖書的封面,就書名、作者及畫面稍作談論。接著翻到下一頁,家長與孩子一起看書。在閱讀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做出積極的反應,根據孩子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判斷他對故事的理解,并及時調整講故事的語氣和語調,或改變講故事的方式。當相同的語言表述結構出現不止一次時,家長會提前讓孩子預測即將發(fā)生的事情。閱讀過程中,家長偶爾會提問,以了解孩子對故事的理解程度。閱讀完后會適當提出一些問題,以幫助孩子回憶故事內容,鼓勵他表達對故事的感受及想法,并協(xié)助孩子將故事發(fā)生的事件與自己的生活相聯(lián)系。在這種閱讀方式中,家長適宜的指導對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能起到促進作用。建議家長采用這種合作式的親子閱讀方式,與孩子圍繞圖畫書展開有效的交流。
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發(fā)孩子思考.提高專注力。幼兒的注意力水平有限,東張西望或只注意局部等,都屬于正?,F象。如果家長能幫助孩子明確觀察目的,觀察的持續(xù)性就能不斷增強。例如,閱讀前,如果琪琪媽媽先就書中的某處內容提出問題,也許琪琪會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閱讀,而不會將精力放在圖書以外的話題上。如果是新書,家長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孩子思考;若是已讀過的書,可以再從書里尋找新的線索,吸引孩子帶著問題尋找答案,這樣孩子閱讀的專注力就會慢慢提高。
其次,用具體動作幫孩子養(yǎng)成按順序觀察的習慣。較小的孩子觀察時,常會邊看邊用手指點;慢慢會用點頭或自言自語等來代替手的動作;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可以逐漸借助內部言語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感知覺。幼兒的觀察就是這樣從跳躍、無序的狀態(tài),逐漸向有順序觀察的方向發(fā)展的。家長不妨采用手指點圖的方式引導孩子看圖閱讀。經過長期引導,孩子就會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等順序進行觀察,提高觀察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第三,閱讀前可以先讓孩子翻翻書。一方面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探索空間,滿足好奇心.形成對圖書內容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保證閱讀時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與家長協(xié)調一致進行閱讀。
提問反映了孩子思維的過程。對于孩子的提問,家長應有正確的認識并積極引導,借著“一問一答”的契機,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閱讀習慣,豐富閱讀經驗,提升閱讀技能,享受閱讀樂趣。
yJS21.com更多精選教育筆記閱讀
孩子,你為什么恨老師
今天中午,我組織孩子們洗手時,國道遠忽然跑到我跟前說:“老師,我恨你!”聽完他的話我覺得很納悶就問:“你為什么恨我呀?”他說:“因為你剛才訓我了!”我這才想起,早晨國道遠拿了一根穿火腿腸的棍,因為它的頭上很尖,我怕有危險,就說:“拿這么個棍來干嘛,趕緊扔了!”由于著急可能語氣稍重了些,接著我又忙著接別的孩子,把這事給忘了,沒想到他還記在心里。我想了想對他說:“對不起,剛才老師因為著急語氣不太好,那你知道老師為什么那么著急的讓你扔了棍嗎?”國道遠搖了搖頭,我說:“你看穿火腿腸的棍兒上面有個尖尖的頭,如果不小心跌倒了就會戳傷眼睛或臉蛋,如果別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你身上,也許還會扎傷別人,所以老師很害怕,很著急,說話就重了些,你說老師是為了誰好呀?”程成說:“是為了我和小朋友好,老師,我不拿尖尖的棍子來了!”我接著笑著問:“那還恨老師嗎?”程成不好意思的笑了:“不恨了?!蔽衣犃艘踩玑屩刎摗?/p>
幼兒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的理解水平,在我們對他們進行表揚或懲罰時,必須讓他們知道我們表揚或懲罰的原因,讓他們知道自己對在那里,錯在那里,這樣才能發(fā)揮我們所實施的教育措施的作用。
今天,我為孩子做什么?
如果我是個孩子,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想要老師的幫助。但有些問題希望老師鼓勵幼兒去嘗試,而不是立刻幫忙。如果我是個孩子,當我和別的孩子有矛盾時,我想要老師的裁決。但希望老師不能意味承擔法官的職責,要教會孩子自己去分析和判斷。如果我是個孩子,我高興和難過的時候都會想告訴老師。希望老師是最好的分享者。而我不是孩子,我現在是老師。時常感嘆,世上最容易流逝的就是時間了,轉瞬間,一年的時間已經過去,期間的我也從最初的茫然無知到而今的一知半解,一路走來,有坎坷,有困惑,但更多的是充實與快樂。一個幼兒教師,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牢固的專業(yè)技能,更要具備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我到底為孩子做了什么?我們是怎么做老師,有人說幼兒教師的工作室瑣碎的,是細微的,我們所有的工作是保教結合,安排好幼兒的一日常規(guī),當一個個可愛、單純的臉龐出現在自己面前時,我們要明確自己的責任,知道眼前這些未來的花朵正期待著我們的信心照料。因此,第一,要充分做好準備上好每一節(jié)課,每個幼兒都有希望得到新知識的權利。這也是家長送幼兒來園的最直接、最實際的目的。而做好為幼兒園老師來說,得時時刻刻將這些牢記心頭,盡量讓每一名幼兒在課上有所收益。第二,平等對待每一名幼兒。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但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fā)現,那些被自己擱置在遺忘的角落里的孩子其實他也有閃光點。第三,我們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讓幼兒有模仿的榜樣。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影響幼兒以后的學習生活,所以教師以身作則,讓幼兒有責任心的一舉一動去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責任心。做今天的幼兒教師,要有童心和愛心,以真誠的心去溫暖幼兒。做今天的幼兒教師,要有責任心和進取心,以充實的人格去塑造幼兒。做今天的幼兒教師,要活到老學到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我還缺少什么?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的專業(yè)知識不夠豐富,我們的專業(yè)技能不夠扎實。但是相信只要愿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幼兒園教師,去用心關愛孩子們就會和他們一起分享未來的點滴歲月,回憶自己逝去的年華。
作為教師能為孩子做點什么?
作為教師能為孩子做點什么?這是每位老師每天都會思考的問題,我現在帶的是中班的孩子,我能為孩子做的首先就是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常規(guī)習慣,這將是會在孩子學習生涯中重要的一個過程。其次在學習活動中要多鼓勵幼兒積極發(fā)言,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多與孩子聊天成為孩子信任的對象、孩子的好朋友。更應該給予孩子們我的贊賞,孩子畢竟是孩子,老師的一句夸獎一跟豎起的大拇指都是最好的獎勵。今天我值午休,班上有個孩子總是喜歡尿床,今天她睡覺的時候我在旁邊觀察了她幾次,我發(fā)現她總在床上動來動去的。我悄悄地問她是不是要去廁所,她不說話,我有問了她好幾遍,她才點了點頭。我就在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孩子膽子永遠是那么小?而如今我的教育缺少的是反思和進取,總在一個活動下來只是知道自己哪里還不夠,但真正的反思卻是不深刻的,為什么有的孩子膽子永遠是那么?。繛槭裁从械暮⒆涌傁矚g在老師上課時插嘴?為什么有的活動不能吸引住孩子們?還有我今天對孩子微笑了幾次?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應該拿出我的耐心去教育今天的孩子,為孩子樹立起信心,并與家長一起開心!
孩子為什么缺乏自信心
孩子缺乏自信心,必有其形成的原因,只有找到了病根,才能藥到病除。病根從哪里找呢?還得請家長反思自己。
一般說來,孩子缺乏自信心,是源于家長對孩子過度關愛和保護,或是對孩子斥責和批評過多。家長的這兩種教育方法雖然不同,其教育結果都是一樣,那就是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
過度保護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由于“獨苗苗”現象的普遍存在,孩子變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也自然成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聚焦中心,六雙眼睛時刻關注著小寶貝的動靜,惟恐有點閃失。加上小孩子的能力本來不足,做任何事情,笨手笨腳,動作又慢,很容易產生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大人在一旁看著,情不自禁地發(fā)急,往往自己動起手來,越俎代庖。
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也不會干,于是家里的六雙手更“有理由”搶著包辦代替,剝奪孩子自己做事的一切權利。孩子無從學習動手做事,他的自信心也越來越沒有了。家長過度保護的另一種表現,是恐嚇手段。比如,不讓孩子出家門“闖禍”,偏說什么“外面有大灰狼”,“有壞人要把你帶走”的謊言,使孩子只能老老實實地呆在家里。這樣孩子是變得聽話了,可是,他的自信心也嚇得沒有了。
過多批評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攀比,恨不得將所有孩子的優(yōu)點都集中在自己孩子一人身上。這種脫離實際的幻想,當然實現不了,于是,孩子常常挨罵:“你真笨”,“你怎么樣樣不如別人”,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臟話,都能從家長的嘴里噴出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又怎能培養(yǎng)出有自信心的孩子來呢?
*對每個孩子都要一分為二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為,孩子特點的形成因素十分復雜,比如,每個孩子的先天遺傳基因不同,后天的家庭經濟狀況、教育環(huán)境、生活給養(yǎng)、生存空間、社會關系等各方面千差萬別,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反映到孩子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
可是,許許多多家長忽視了這個事實,總以為別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也能行。千萬不可以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孩子,去為難孩子,給他施加壓力。這樣做,必然是自討苦吃,也毀了孩子的自信心。
尤其是許多家長往往只盯住自己孩子的短處和缺點,所謂“恨鐵不成鋼”,而對于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說什么“成績不說跑不了”。人們常??梢月牭胶⒆拥膹娏铱棺h聲:“我什么優(yōu)點都沒有嗎?”“為什么老批評我?”應該承認,孩子也有優(yōu)點,只是家長沒有說,或是不去注意發(fā)現而已。對孩子的批評,也有冤枉或不恰當的地方,只是很少有家長認賬,更少敢于放下架子認錯的。
*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的妙招
多點鼓勵孩子做事之前,家長說:“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孩子成功以后,說:“你果然做到了,真了不起?!睆暮⒆訉W步時起,就注意肯定和鼓勵,但要避免不符合實際的夸獎。
換個說法孩子揀起了一塊石頭,高興地拿給爸爸看,說:“爸爸,你看我揀的石頭多么美麗。”爸爸如果說:“看你弄得滿身是泥。”孩子會不高興地扔掉石頭,垂頭喪氣地走開了。爸爸要是說:“這石頭是漂亮,你去把它好好洗洗,那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孩子探索的積極性可以得到發(fā)展。
改變思路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追求成功上,而不是先考慮失敗了怎么辦。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點,幫助他揚己之長,勇敢地去嘗試,逐漸習慣于考慮各種達到成功的途徑與可能性。
傾聽夢想即使你認為孩子說的是夢想,也耐心傾聽,并盡可能幫助他去變?yōu)楝F實。
看到進步不和別人比,多和孩子過去比,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
孩子為什么會“沒大沒小”
孩子從小就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中成長,可是隨著孩子慢慢懂事了,父母卻發(fā)現他們越來越沒大沒小了,常常對長輩大吼大叫,怎么說也不聽,有時候還會頂嘴。孩子出現這樣的壞習慣,很多人覺得沒什么,等孩子長大了,懂事理了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有禮貌。其實不然,如果爸媽沒有及時糾正孩子沒大沒小的壞習慣,他們就會覺得這樣做是沒有錯的,反而會越來越沒禮貌,甚至不止是對爸爸媽媽,對家里的客人、幼兒園的老師都會這樣沒大沒小。這樣時間久了,可是會養(yǎng)成孩子霸道、不講理的個性哦。這可怎么辦呀?
通常孩子會出現沒大沒小的行為的原因有很多種:
孩子出現“沒大沒小”的壞習慣,爸爸媽媽可先不要太著急地打罵、教育他,因為小孩出現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種,家長要先冷靜分析,然后才能對癥下藥,好好地教導孩子呀!
孩子沒大沒小原因一:孩子跟爸爸媽媽意見不同
三歲以上的孩子剛開始形成自我意識,有了他自己的立場就特別喜歡表現給別人看,所以當他跟爸爸媽媽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他就會跟爸爸媽媽爭論起來,而且還會以命令的口氣讓爸爸媽媽要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邊吃飯邊玩小汽車,爸爸把他的玩具收走了,讓他要認真吃飯,可是孩子可能會覺得“我又沒有不吃飯,怎么可以沒收我的玩具呢?”他覺得爸爸做的不對,就會大吵大鬧說“我就是要邊吃飯邊玩,把小汽車還給我啦!”
孩子沒大沒小原因二:挑戰(zhàn)大人的權威
當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事時,如果語氣太嚴肅,開始懂事的孩子反而會覺得反感,不喜歡被爸媽命令,就會用不禮貌的口氣頂撞爸媽。其實這時候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達他的不高興,用不禮貌的行為來挑戰(zhàn)您的權威。就想4歲的明明正高高興興地看動畫片,媽媽突然把電視關了,命令他“現在你要做作業(yè)了,還看電視!”這時候明明會覺得媽媽太霸道了,會大聲地頂撞媽媽:“我動畫片還沒看完呢,為什么一定要我寫作業(yè)!”
孩子沒大沒小原因三:屬于心直口快
有時候,孩子沒大沒小也是出于無意,可能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沒有禮貌,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呢。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是出于他自己的個性外,也有可能是他常??吹桨职謰寢屢彩沁@樣相互大喊大叫,長期耳濡目染而形成的壞習慣。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斗嘴,一開始他可能會覺得疑惑,但是爸爸媽媽幾乎每天都這么做,那么慢慢的他就會以為這是正常的說話方式,自己也會學著爸爸媽媽的口氣說話了。
孩子出現沒大沒小的行為,爸媽應該如何教導他變得有禮貌呢?
讓孩子變得有禮貌的方法一:告訴孩子要用正確表達方式
當孩子不禮貌地頂撞,對爸爸媽媽大喊大叫的時候,爸媽應該先保持冷靜,耐心地告訴他應該如何禮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坐在身邊,然后用緩和一點的語氣告訴他“寶寶如果有跟爸爸媽媽不一樣的想法可以說出來,不用能這樣大喊大叫,這樣可是不講禮貌的行為呀!”這樣冷靜的處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親子間情緒沖突哦。
讓孩子變得有禮貌的方法二:先隔離冷靜一下
如果孩子是用想用他的沒大沒小來引爸媽的注意,表達自己的不滿,爸爸媽媽可先不要跟他“吵架”,可以先讓他一個人獨處一下,等他情緒冷靜下來,再用講故事的方式讓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比如媽媽可以跟孩子說:“寶寶想一想,如果其他小朋友像寶寶一樣,對著寶寶大吼大叫,寶寶會不會覺得很難受,就不跟他玩了呢?”從小就教導孩子換位思考,不僅可以讓他改正沒大沒小的壞習慣,還能讓他在小朋友中更加受歡迎呢。
讓孩子變得有禮貌的方法三:做孩子的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很容易有樣學樣,如果看到爸媽經常相互大喊大叫,慢慢的他也會模仿這種行為,所以在孩子面前,爸媽要做好榜樣,比如遇到長輩或朋友都要問好、經常對人說“謝謝、對不起”、不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等等,孩子有了良好的學習模范,害怕他學壞嗎?
爸爸媽媽除了自己要做到禮貌待人之外,也要常常跟孩子教導孩子,跟他說“小孩子要有禮貌、守規(guī)矩,要尊重別人,不能對長輩大喊大叫,這樣大家才會喜歡你呀!”慢慢地用自己的言行對孩子耳濡目染,相信孩子不僅能改正沒大沒小的壞習慣,還會變成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呢!
孩子為什么總喜歡拿他人東西
“老師,程把我尺拿走了。”“老師,我的橡皮泥被程拿去玩了”“老師,程把XX的卡片拿走了?!薄刻煳业亩吙偮牭胶芏嗪⒆诱f程的不是,不是拿這個同學的尺就是動那個同學的本子。天天教育不要拿他人的東西,可是天天去拿他人東西。我真搞不懂孩子是怎么想的。
今天羅的媽媽給每個孩子送了新年卡片。中午吃好飯又有孩子來說程把一個孩子的卡片給拿走了。當我去教室了解這件事時,程的手里拿著一盒卡片,被拿的那個同學很生氣“那是我的,我剛上個廁所就不見了,就你拿的。”程還在小聲嘀咕著:“這是我的。”這話被其他同學聽見,紛紛叫道:“這不是你的
,我明明看見你拿的。”“程,你自己的卡片呢?”“是這一盒?!薄拔也焕硭賳柕溃骸澳阕约旱哪??”“在我書包里?!薄澳贸鰜斫o我看?!彼麖臅畹紫履贸隽俗约旱哪且缓锌ㄆ?。我把他手中的那盒還給了那個同學,拿著他的卡片讓他和我一起去辦公室。
“程,請你告訴老師,你為什么不玩自己的卡片反而要去動他人的卡片呀?再說羅媽媽不是每個人都給了一盒嗎?你的和他的有什么不一樣嗎?”他喃喃道:“是不一樣的?!薄澳睦锊灰粯恿?,不是都一樣嗎?”“里面圖案不一樣了?!薄袄锿瑘D案不一樣你就要去拿他的了。要知道店里這樣的卡片成千上萬張,你是不是打算全去拿了算了。”我聽著火氣就上來了?!安欢酶卸鞑徽f,還給自己找理由。同學媽媽送禮物我們應該感謝知足,你倒好。要一盒不算,還要兩盒、三盒,是不是所有不一樣的,都想要?!薄安皇堑摹!薄凹热徊皇?,為什么要去拿東西呢?”你先坐旁邊想一想,你自己到底錯在哪里?
這個孩子幾乎天天要去拿他人東西,我真不知道為什么他要這樣做。按理說他家條件挺好的,該有的都有了??墒撬麑τ谧约旱膹牟缓煤脨圩o,亂拿瞎掰。壞了舊了就不喜歡,就想動他人的。我一直要找如果讓他改掉這處壞毛病的好方法,可現在看來我的方法不見效,還得努力。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范本8篇)
書讀的越多,我們才能成為靈魂豐富的人,當我讀完了作者寫的作品,里面的劇情真的精彩絕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我們聽了一場關于“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的演講讓我們思考了很多,經過閱讀本頁你的認識會更加全面!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篇1)
讀完《孩子,我為什么打你》,我好像開始真正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母愛了,不由想起了一句名言“打是親,罵是愛”。
這位母親打孩子時是痛苦的是自責的。文章中有一句含義十分深刻的句子,那就是“打與不打都是愛”。為什么打與不打都是愛呢?
不要因為不想讓孩子承受一點痛苦而打孩子;打孩子就是讓他們明白是非,在痛苦中磨練自己,讓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優(yōu)秀人才。(邊引邊議,提出自己的看法“打是親罵是愛”)
我不禁想起我們班的一些學生,他們因頑皮任性而受到父母的責罵。對他們來說最難忘的應該是挨揍了,有些被打后還不想承認錯誤,想通過生氣來向父母示威、證明自己的任性和無理是對的。如果他們做了錯事,爸爸媽媽不批評他們不打他們,他們就會以為自己是對的,就會繼續(xù)做錯事。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等到長大后做出更多違法犯罪的事危害社會和人民,那就已經遲了。(聯(lián)系自己的或身邊的實際講道理: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可以,語言要簡潔,不要描寫)
有了媽媽的嘮叨,我們感受到了母愛的細致;有了媽媽的撫摸,我們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有了媽媽的批評,我們懂得了是非對錯;更是因為有了媽媽的責打,我們才能長成筆直的棟梁、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媽媽的打是不得已的,媽媽的打是被迫的,媽媽的打是心痛的。媽媽的打是刺,但能開出芬芳誘人的玫瑰花。
?。]有事例就講道理)
母愛是偉大的,希望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能正確對待媽媽不得已的“打罵”。(總結全文,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都可以)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篇2)
小伙伴們,你們挨過父母的打罵嗎?我可是挨過的。
記得在今年暑假的一天,我為了上,而媽媽卻不允許,于是我就生氣了,說著說著,和媽媽吵了起來,把媽媽惹急了,她就動手打我。
我說:"你限制了我的自由!你有什么資格打敗我?雖然你是我的守護者,但你不能打敗我。我要去法庭起訴你。未成年人受法律保護!"... (這是我從看法律片中學到的)當然,我說得越多,我就越受歡迎。
后來在爸爸的調和下,我們終于平靜下來,媽媽說:"你去看看《孩子,我為什么打你》這篇文章吧,就知道我為什么打你了?!拔夷闷饡戳丝?。淚水奪眶而出。書上說:
"打人是個體力活兒。“我媽媽打我,不是用尺子或雞毛撣子,而是用她強壯有力的手。原力相互作用。不但我感受到疼,她同樣也感受到疼的。
另外,我不愿意讓媽媽打架,所以她和我打架不容易,所以她也花了很多力氣。我偷偷瞥了一下媽媽,只見她渾身發(fā)抖。我覺得:
媽媽不僅身累,心也是累的。
看,想,我開始責怪自己:記得以前,我住在外婆家,經常損壞東西,外公會很苦惱,媽媽說:“嘿,我們快點處理吧,免得被外公罵!
"而這次媽媽打我,是因為我跟她吵。她不讓我上,理由是我上的時間太多了,怕我控制不了,而得了癮,但我卻不理解。
看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覺到,每一位家長都慎用打人,就像一個窮人用他最后的錢一樣。想想他們對我們的關心,他們在我們生病時的焦慮表情,他們想代替我的痛苦!
哪個父母舍得無緣無故地打他們的孩子呢?父母親打我們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這樣做的,其實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愛,在打我們的時候,父母的心在滴血。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心頭肉、他們手心寶?。?/p>
他們打敗我們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發(fā)展和飛行。為了減少我們明天的痛苦,他們寧愿現在在自己心里受苦。這不是件好事嗎?
現在,我不再恨媽媽了。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篇3)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文題為《孩子,我為什么打你》,你們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嗎?沒錯,她就是畢淑敏。畢淑敏,女,漢族,山東省文登人。老師告訴我們,她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從事醫(y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寫作,代表作《紅處方》。
這一篇文章主要敘述了“我”在與朋友聊天的時候,提到自己從未打人,而遭到你的反駁,接著“我”用了大量的道理來解釋“我”打你的原因??戳酥螅腋惺艿搅耍捍蛞彩且环N愛的表現形式。母親在打你時,也身累、心累;母親在打人時,自己也十分辛苦……其中有一幕,最令我震驚:母親打孩子時不是直接進行毆打,而是再三思考的,打了之后,母親還會深深地責備自己,在打時,母親也很傷心。我感覺打也是一種母愛的表達,母親怎么會忍心打自己的孩子呢?她們的心中肯定有說不出的苦衷,才會打孩子的。在生活中,我也有這樣的例子。
有一次,我考試考得不理想,只考了八十五分?;丶液?,媽媽知道了,她就拿起尺子打我的屁股,并且十分嚴厲地說:“為什么別人能考一百分?你就只能夠考八十幾分呢?難道你就不能在學習上多下功夫,多用一點心思嗎?”晚上,媽媽坐在床邊,眼淚不停地往下流,說:“孩子,請你原諒媽媽,媽媽不是故意的,媽媽知識想讓你下次分數考高一點?!蔽衣犃酥螅靼琢似鋵崑寢尨蛭?,也不是出自于她的本意。打,也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呀!
有的父母,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用力地打孩子。但你知道嗎?在這用力的背后,卻隱藏著父母對你深深的愛。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篇4)
讀后感《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完這篇文章,我頓時心里一陣感動,心里油然而生一種對母愛的崇敬之情,讀后感——章恩。這是一篇以一個母親的視角去寫的文章。文中的母親講了自己為什么打孩子。她說道:“為了讓你記住并終身遵循它們,在所有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敗,在所有的夸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用時,我被迫拿出最后的武器——毆打。”這是多么誠摯的話,這位母親是迫不得已的,而且,每次打時,都“一次一次的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讀后感《讀后感——章恩》?!泵看未蚝煤螅肌吧钌畹淖载煛?。這一處處的地方,都可以看出她是個好母親。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她很愛我,很疼我。記得小時候我經常被打,都是因為“給了一點陽光就燦爛”無法無天的時候才打的。她打我時,打得我心服口服,從來不去頂嘴、辯理。打好后的.媽媽總是在自問:“我剛才打錯了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有時還問我“剛才媽媽有沒有打錯了”這一句句話讓我們之間的感情再次升溫。其實,全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不管自己的孩子再調皮,再累人,再不好,都深深地愛著他,從不拋棄自己的孩子。母愛似金,真情無價。母親從來不求索取。母親,就是那暴風雨中遮擋紅蓮的荷葉;母親,就是那位辛勤的園丁。母親用她那最真摯的愛撫育我們成長!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篇5)
讀完畢淑敏這篇文章之后,我情不自禁的想到了小時候,因為過于頑皮和任性沒少被父母修理過。最刻骨銘心的就是挨揍了,到現在還能清清楚楚記得當時的情形。挨過揍之后,我拒絕吃飯。一是向父母示威,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任性和無理是對的。我并沒有犯下什么錯誤,你們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打我,我感受很委屈。事后我才從姐姐那里聽說,爸爸媽媽那天因為這件事非常的傷心,爸爸甚至都沒有去工作。
如今的自己也已經身為人母。對于當初父母在我的任性上面的無奈和執(zhí)著,我現在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種頑強的品質似乎有超強的基因遺傳,現在沒有任何意外的體現在了孩子的身上,而他詮釋的似乎比我更加淋漓盡致。
生活中的一幕幕好像又在重復著我的小時候,最終也體會到了當初給父母帶來了多大的困擾。有主見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太過堅持,就會顯得過于的自我,過于任性,甚至會養(yǎng)成獨斷專行的習慣。無論是對孩子的學習還是將來的社會生活都會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當我忍無可忍的時候,也會掄起巴掌或者身邊的一些小東西,準備好好地教訓他一頓,但大部分的時候右巴掌都是落在了自己的左手上,發(fā)出響亮的共鳴。
氣到深處時,也會想狠狠的揍一頓,讓他每當這樣的時候就會想到屁股上面的那個火紅的掌印。可是對打孩子這件事情但是看得并不清晰:孩子不明白挨揍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原因是讓他必須受到懲罰的。如果讓孩子錯誤的認為:僅僅是父母的憤怒或者是因為父母的不喜歡,自己才被懲罰的,這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恰恰相反,而是讓孩子明白:因為愛你,所以才要打你,因為希望所有美好的事物能夠伴隨在你的左右,所有邪惡和錯誤的東西都對你敬而遠之,所以打你。
孩子,打和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得?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篇6)
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某種角度來說,父母是最為難的。孩子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有誰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有誰舍得打孩子呢?
人本身是一個矛盾體。在孩子還不懂事,不懂得珍惜時間不懂得好好學習的時候,除了打罵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呢?
“打是親罵是愛”這句話伴隨著我長大,當你受批評或挨打時,你是否感受到那濃濃的親情?每每我受批評挨打時都會想到這句話(我可沒有挨打過?。┦潞蟀职謰寢尪己軆染?,有時會問問我是不是說的太難聽了。每當這時,我的心中就感受到一股暖流慢慢流淌,這說明雙親還是愛我們的。
夸,打,罵,笑,摸……這些小動作或語言都飽含著愛。當你細心觀察時,你會發(fā)現爸爸媽媽的一些小細節(jié)是那么的多,愛是那么濃。作文世上有很多愛你的人,其中父母是最無私的,他們愿意為你付出一切。你看見父母去打罵別人家的孩子么?肯定沒有。因為父母都是一心一意去愛你照顧你的。
其實還有一種愛,是“溺愛”。那是因為父母真的很愛你很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時間。你有沒有發(fā)現你有時要什么想干什么都可以辦到,這時你一定要告訴父母這樣會寵壞你的。
在父母還在你身邊的時候,好好的愛他們珍惜他們孝順他們。他們真的太脆弱了,你的一舉一動一牟一笑都被他們印在腦子里。他們愛你,你愛他們了嗎?他們愛你,你感受到了么?一個時間,一次機會,對媽媽或爸爸(最好是媽媽,因為媽媽的感情最細膩)說一聲:“媽媽,我愛你!”我相信你媽媽會很感動,抱住你,緊緊不放。她可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抹一把眼淚。
從內心去體諒,從細節(jié)去感動,相信你會長大很多!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篇7)
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挨到父母親的打,可是我們卻并不明白父母親為什么要這樣做。當我讀了《孩子,我為什么打你》這篇文章后,我便知道了父母親為什么要打我。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寫的是一位母親心靈的聲音,讓我們知道了母親的感受,其實打也是愛。父母親打我們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這樣做的,其實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愛。
想起父母親曾經打我的那一時刻,我就不再感到疼痛,不再感到委屈,也不再感到怨恨。因為我知道,父母打我和批評我也都是對我的愛,如果沒有他們的這種愛,我也不可能長大,也不可能懂得這么多的道理。我小時候經常挨父母親的打,主要是因為我還小,還不懂得許多的道理,經常惹父母生氣,他們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在我的臉上打一巴掌,而且我也不理解他們對我的愛,才會挨到打。如今,我再也沒有挨到父母的打了,那是因為我已經長大了,懂得了許多的道理,也不會惹父母親生氣了。我也明白了父母以前打我的原因,他們都是很愛我的,也正是因為愛,他們才會打我讓我快快成長。而且他們在打我的時候,也曾都想過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不打我,在努力失敗之后才會揚起巴掌打我,他們的心靈是多么的痛苦啊!
現在我知道了他們的心靈感受后,決定以后再也不讓他們打我了,不讓他們傷心了。以前我挨到他們的打所感到的疼痛,委屈,怨恨,讓它們煙飛云散吧!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讀后感(篇8)
三元里小學 2015年上12周李慧怡的媽媽
文章里寫了一位母親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碰到有時孩子不任性不聽話,然后對孩子動武之后是否對錯的反思,我讀后也有很多的感觸。
要知道,我家也有倆個丫頭,也許是女孩比男孩較文靜沒男孩調皮吧,我養(yǎng)教她們長這么大的記憶里,印象之中沒怎么打過她們,也不是說她們沒就沒犯錯,沒缺點,小孩子么,多多少少還是有的,只是芝麻算皮的小事,沒用心去記住它,小孩子是難免調皮的。我大女兒一向比較文靜、懂事、自覺,讀書也很用功,不用我怎么費心,小女兒呢?相對來說比較調皮,也很霸道,脾氣又不好。
有次,我都具體忘記了什么事,惹煩了爸爸,讓爸爸狠狠的打了一噸,我記得雨傘都打開花了,我好心痛??!孩子這么小,你為什么不談談呢?非要打嗎?
孩子被打后在好委屈的哭著,我也跟著孩子一起哭,俗話說打在兒身上,痛在娘心里,我是心疼孩子被打,我一向都是心軟。你說做為一個母親,我有時也很苦惱!孩子有時太任性,任教不聽,跟她好好說道理就是充耳不聞,一點都不怕我,時常挑戰(zhàn)我耐性的底線,就算這樣我也沒什么去打孩子。
我承認,沒有100%優(yōu)秀的家長,也無法強求生出100%優(yōu)秀的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是需要耐心的一步步管教,寶貝還是個孩子,早教是可取積極的行為,卻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過刻要求孩子們以我們大人的意識為中心,在我們家長規(guī)定的條條框框里成長,我雖然不怎么贊成“棒子底下出孝子”的觀點,不過孩子還小,從小如果一味的縱容他們,錯了也不批評他們,不強導他們正確的做法,任由孩子亂使性子也是不可取的,孩子錯了就要批評,有時做得很好,表現好積極就該表揚,要做到獎懲分明,打是孩子真的犯錯誤了,要據孩子所犯錯的性質輕重不同,我們理應給予適當的懲罰,但也不必要動武。
其實我們大人有時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工作壓力大,經濟出問題,或者其他不順心的事引起自己心煩氣燥,再加上這時候孩子不聽話或者是犯錯,家長這里很容易發(fā)脾氣,沒說倆句就動手動口的打罵起孩子來,但畢竟孩子還小,不應該把大人不開心的事發(fā)澀在孩子身上,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需要耐心、細心、關心。大人都有缺點,更何況是孩子還沒成長成熟,不能要求面面具優(yōu),孩子一但真的犯錯誤,就盡可能用道理好好跟孩子溝通,家長同里也要認識到對孩子動武是不對的,我們應與孩子共改正,共成長。
遭遇“野蠻”兒童
一、背景
成長中的孩子,由于他們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不全面,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就會采用一些野蠻的行為表現出來,即攻擊性行為。
小松松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他的父母由于平時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周六上午要參加故事班,周日上午又要參加英語班,所以和父母的接觸時間很少。由于祖輩的寵愛有加,所以小松松比較任性,也比較霸道,不太喜歡分享,容易生氣。
二、案例描述與分析
不能吃虧——“奶奶說別人打我,我一定要打還的?!?/p>
在“貼人”游戲過程中,小松松和BOB都想和JERRY站在一起。小松松拉著JERRY的手說:“我們站一起吧!”可是BOB說:“是我先站到他旁邊的。你走開!”這句話激怒了小松松,用手指頭指著BOB說:“你才走開!”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地吵起來了。在過程中,BOB不小心踩到了小松松,小松松馬上踩了回來,而且不只踩了一腳。事后,我問小松松:“你為什么那么兇地對BOB還要踩他腳?”小松松倔強地歪過頭,說:“是他先踩我的。”“可是明明是他先走到JERRY旁邊的啊,而且他踩你也不是故意的?!毙∷伤烧f:“奶奶說別人打我,我一定要打還的?!?/p>
小松松出現上述中的爭吵和“打還”事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平時小松松的奶奶是這樣“教育”他的,從小就灌輸給他不吃虧的思想。在他奶奶看來,或許這是疼愛寵愛孫子的表達方式,因為害怕孫子在外面吃虧,受人欺負。其實,正是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導致了小松松頻繁地出現攻擊性行為,以至于這種行為成為了小松松的習慣,讓他變成了十足的“野蠻”兒童。
三、教育策略
——進行社會交往技能的訓練
在對小松松進行社會交往技能訓練之前,小松松的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要改變溺愛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更不能因為怕孩子吃虧而引導孩子用反攻擊的錯誤方法去打還回來,要給小松松講道理,使他懂得“打人不對,不許打人,這是規(guī)矩”,也應該讓他認識到“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錯的時候”。但是,決不能動不動就打罵,或者用簡單、粗暴的辦法。
在改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基礎上,漸漸提高小松松人際沖突解決能力,從而有效控制他的攻擊性行為。比如,在別人玩的時候,小松松如果也想玩,可以教他如何以一種商量的口吻向別人有禮貌地詢問是:“請問可以給我玩一會兒嗎?你玩一會兒給我,我玩一會兒再還給你?!边@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方式,這種方式所達到的效果遠遠比用武力將小朋友推開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