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是椅子的錯嗎?
發(fā)布時間:2021-04-29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在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十分獨特而又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打椅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這樣的場景:一個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媽媽會很“心疼地”把孩子從地上扶起來,一邊安撫孩子,一邊指著椅子說:都是“這個椅子”不好,讓俺寶寶摔倒了,媽媽打“這個椅子”給寶寶出氣,于是媽媽就使勁地拍打“那把椅子”。顯然,“那把椅子”是不會錯的,當然母親似乎也是沒有錯的,只是她在安慰兒子的時候,用錯了教育的方法而已。兒子會從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訓”嗎?我想是不會的,而且兒子很可能還會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因為兒子看到有錯的是“椅子”,而不是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育方法還很容易培養(yǎng)兒子推脫責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慣性思維。當他慢慢長大,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溝溝坎坎”而“絆倒”的時候,他也會養(yǎng)成找各種客觀理由而不愿意自責自省的壞習慣。一位旅居日本東京的中國母親回國省親,和國內親人談到“打椅子”現(xiàn)象時,說了她在日本的見聞。這位母親說,日本東京的一個家庭,看到一個3歲的孩子在客廳走動的時候不小心被茶幾碰倒,頓時大哭起來。不過接下來的事情,讓她感覺“吃驚”。那位日本媽媽聽到兒子的哭聲,就過來把他扶起,既沒有安慰兒子,也沒有拍打茶幾,而是鄭重其事地說:兒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個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結果兒子走第二遍時,沒有碰到茶幾。中國母親以為日本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到此結束。沒有想到,接下來,日本媽媽立刻對兒子說道:一個小孩會碰到茶幾,一般有三種情況,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時候沒有看著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時候在想著別的東西。那么你剛才被茶幾碰倒,是哪一種情況呢?最后,中國母親感慨地說,那位東京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對她而言,不亞于進行一場家庭教育的“革命”。無獨有偶,一位剛到美國定居的年輕中國母親在給家人發(fā)的一封電子郵件里,也描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這位年輕的中國母親在電子郵件里這樣寫道:一天上午,我從商店出來在路邊等車,看見一個年輕的美國媽媽帶著一個小孩走在人行橫道上,孩子看起來三四歲的樣子,不知道什么原因,那個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輕的美國媽媽走到孩子身邊,并沒有彎下身子把兒子扶起,而是大聲說了一句:盧迪,男子漢,站起來!然而,那個小孩子顯然是摔疼了,不但沒有從地上站起來,還開始哭了起來。沒有想到,那個年輕的美國媽媽又對孩子說了一聲:盧迪,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媽媽相信你一定會站起來!也許是媽媽的鼓勵,那個孩子真的從摔倒的地方站了起來。年輕的美國媽媽拉著孩子的手走到路邊,然后蹲下身子,注視著孩子的眼睛又說:知道嗎?盧迪,以后再摔倒,要學會自己站起來,你看你剛才的樣子,像個咱們家的男子漢嗎?你在家里不是說過,長大了要保護媽媽,你剛才那樣子怎么保護媽媽呀?在電子郵件的結尾,年輕的中國母親又寫道:看到美國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才知道自己以前在國內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落后甚至是錯誤的。也許國外年輕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并非絕對正確,但卻不能不引起中國母親的反思。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摔倒了我不哭
案例:
一次戶外活動跳皮筋時,于景小朋友被皮筋拌倒在地上,她小嘴一咧就要哭,我走上前去說:“看看我們的小于景多勇敢??!摔倒了也不哭”,馬上就有小朋友要來扶她,我對小朋友說:“于景可勇敢了,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我們大家為于景鼓鼓掌吧!”在小朋友們的掌聲中于景終于爬起來了,連咧著嘴要哭的表情也憋回去了,露出了靦腆的微笑,于是我給他們講了個故事《我不哭,我真棒》。
講到毛毛熊跳高摔一跤時,我問于景“剛才于景和毛毛熊一樣,也摔了一跤,摔了跤疼不疼?”于景不好意思地小聲說:“疼”。皓皓說:“那天媽媽騎車子,把我摔了,屁股都摔疼了?!薄澳憧蘖藛??”“哭了。”皓皓嘻嘻地笑著說。孩子們哈哈大笑,“老師、老師,我踢球時把腳摔破了,還留血了都沒哭。怡然自豪地說?!澳阏媸莻€勇敢的孩子!”我對怡然豎起了大拇指,“那毛毛熊哭了嗎?”我接著往下講,孩子們聽完高興地說:“毛毛熊和怡然一樣都是勇敢的孩子?!苯酉聛淼墓适滤角桑适鹿?jié)奏的重復,降低了幼兒學習的難度。最后,當我問到:如果以后你再遇到摔了一下,碰了一下的事情時,你還哭嗎?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哭,不哭,做勇敢的孩子!”我笑了,為孩子們的成長而欣慰。
分析與反思:
生活中有些家長太溺愛孩子,孩子摔了跤,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抱在懷里問這問那,其實一點事兒也沒有,但這時孩子往往會哇哇大哭,其實他不是疼得想哭,而是讓家長過度的擔心和愛護給“嚇”哭的,不得不哭。
1、幼兒是主體
孩子是每個家庭中的“寶貝”,家長的過度保護,會使他們成為“溫室里的花朵”。孩子們常會遇到摔跤、碰頭之類的小挫折,有的孩子動不動就愛哭鼻子,如何面對這些小挫折呢?故事《我不哭、我真棒》情節(jié)生動、語言簡潔自然,孩子們愛聽。
2、教師是主導
作為老師,對幼兒進行正確指導,培養(yǎng)孩子的勇敢精神,引導孩子們面對挫折,擦去眼淚,要讓孩子們知道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3、師幼互動是主線
一次成功的活動,離不開老師和幼兒的互動。老師和幼兒一起快樂地游戲,活動進展比較順利,讓孩子們都成為勇敢的孩子,達到活動目的。
你是孩子眼中的合格家長嗎?
導讀:和孩子溝通要注重方式,做全面了解孩子的好爸媽,做孩子眼中的合格家長。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yǎng)產生深刻的影響。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么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里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和表現(xiàn)欲,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xiàn)。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yōu)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贊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現(xiàn)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孩子自言自語是有病了嗎?
導讀:假想的游戲伙伴是兒童游戲的精神伴侶,無形的朋友。據(jù)研究,約有15%~3O%的兒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一般在2。5~6歲之間發(fā)生。一般地說,這個現(xiàn)象到了入學年齡,隨著幼兒社會交往的增多會漸漸消失,個別也可能延續(xù)至10歲左右。
“自言自語”是幼兒的游戲言語,是幼兒與假想伙伴的游戲。
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這是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獨自游戲時,常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常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會擔心起來,懷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其實,這是兒童正常的行為表現(xiàn),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兒假想的游戲伙伴,“自言自語”是幼兒的游戲言語。
幼兒的游戲言語
三口之家的現(xiàn)代家庭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較多時間是獨自在家里游戲,這時就常常會出現(xiàn)年輕父母擔心的幼兒游戲言語。幼兒的游戲言語是其思維的有聲表現(xiàn),它伴隨著游戲進行,反映行為過程中的問題和行動結果。
幼兒假想的游戲伙伴
假想的游戲伙伴是兒童游戲的精神伴侶,無形的朋友。據(jù)研究,約有15%~3O%的兒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一般在2。5~6歲之間發(fā)生。一般地說,這個現(xiàn)象到了入學年齡,隨著幼兒社會交往的增多會漸漸消失,個別也可能延續(xù)至10歲左右。
你的孩子堅強嗎?
導讀:導致孩子心靈脆弱的因素很多,原因很復雜。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有:家境貧窮、恐懼死亡、遭受辱罵、智力低下、身體殘疾和不被父母關愛。這些各不相同的消極因素的存在給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如果我們用一個鐵錘去砸玻璃玩具娃娃,娃娃可能一下子就被砸得粉碎;如果我們用鐵錘去砸塑料玩具娃娃,娃娃身上可能會留下難看的傷痕;如果我們用鐵錘去砸鋼制的玩具娃娃,娃娃可能除了會發(fā)出“當”一聲回響外并無其他改變。
這3種玩具在重錘之下的不同反應,如同我們生活中不同類型孩子的性格。在面對生活的壓力時,為什么有的孩子能泰然處之,從容不迫,而有的孩子卻脆弱無比,不堪一擊呢?
多數(shù)研究人員認為,導致孩子心靈脆弱的因素很多,原因很復雜。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有:家境貧窮、恐懼死亡、遭受辱罵、智力低下、身體殘疾和不被父母關愛。這些各不相同的消極因素的存在給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那么,性格堅強的孩子在表現(xiàn)上有哪些共同的特性呢?通過研究,美國兒童問題專家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堅強的孩子往往能引起周圍人更多的注意,而且他們中大多數(shù)活潑樂觀。在玩耍和娛樂過程中,他們精神上很投入,一旦遇到挫折,如搭積木不成功、拍皮球暫時拍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數(shù)量等等,他們都能比較容易地做到忘記煩惱和自我解脫。在家庭生活中,性格堅強的孩子往往能與家庭成員保持親密的關系。
對于那些性格比較脆弱的孩子,專家認為完全可以加以矯正。在各種各樣的培養(yǎng)方法中,專家們普遍推崇的一點是:努力使孩子在頭腦中形成一種“重要的他人”的思想意識,即要使孩子明白他很重要、很有潛能,同時別人也很重要、很有潛能,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對比是很普遍,很正常的。另外,專家建議,父母要在生活中關心和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他們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多樣性,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安全、相對獨立的生長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
你還是在以自己立場訓斥孩子嗎
導讀:一般的父母為什么會罵孩子呢?大體上的原因是孩子沒有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去做。
由于體諒的實質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所以只要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充分體諒孩子的心情,就不會想到要去責罵孩子。因此,具有體諒之心的父母是不怎么訓斥孩子的。
一般的父母為什么會罵孩子呢?大體上的原因是孩子沒有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去做。
當然,這其中包含了希望兒女做一個“好孩子”的愿望,但這樣的“好孩子”不過是父母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而設計出來的,只能稱做“不煩父母心的乖孩子”,這種情況占了絕大多數(shù)。
那么,為什么孩子沒有按照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做呢?
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們一定會意識到,孩子有孩子的理由。如果我們能夠以謙虛的態(tài)度詢問一下孩子的理由,便會很清楚地發(fā)現(xiàn),父母與孩子考慮問題的角度常常是截然不同的。若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去責罵孩子,那是對孩子多大的冤枉啊。假如能意識到這一點,便是父母對孩子初步有了體諒之心。
當爸爸媽媽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時,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責罵孩子了。這樣一來,孩子將會自由、如實地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誠實的孩子。
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怎么開始交往的嗎?
導讀:親子關系尤其是母嬰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預先決定了孩子日后的同伴關系,影響孩子以后是否容易合群。具有安全貪戀歷史的嬰兒長大以后會將這種安全感帶到他們的社會關系中,使他容易認同同伴或他人;而具有不安全貪戀歷史的兒童長大后會將這種不安全感帶到他們的社會關系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
寶寶是怎樣開始交往的?
自己的寶寶能不能與其他寶寶玩到一起,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
第一步:客體中心階段
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很“務實”,當他與別的孩子打交道的時候,并不是對自己的同齡伙伴感興趣,而是看上了他的玩具或其他物體。十個月之前的嬰兒,即使在一起,也只是把對方當做活的玩具和物體看待,交往的方式是互相撕扯,或咿咿呀呀地說話。
第二步:簡單相互作用階段
這時的兒童已經能對同伴行為做出反應,但常常試圖去控制對方的行為,或者是“模仿秀”。比如,第一個寶寶因為不小心碰著了自己而大哭起來。這時第二個寶寶“同命相憐”“觸景生情”,也跟著哭起來,第一個寶寶看見第二個寶寶跟他哭起來,似乎覺得挺好玩,自己的哭聲更大了。
第三步:互補的相互作用階段寶寶會走會跑以后,社會交往變得豐富復雜了,模仿行為已經普遍出現(xiàn),并且有互補或互惠的角色游戲,比如一個逃、一個追,一個藏,一個找。他們在發(fā)生積極的相互作用時,也會伴有消極的行為,比如打架,揪頭發(fā)、抓臉和爭玩具等。
兒童同伴關系發(fā)展的這三個階段告訴我們,嬰幼兒的社會交往形式和內容雖然很初級,但是家長也要放手讓寶寶走過這些階段,不要人為地束縛孩子的發(fā)展過程,把孩子交給老人或就不管了,忽視寶寶與同齡伙伴的交往,這樣會損害寶寶的社會性發(fā)展。
早期親子關系具有影響作用
愛不愛交往,合群不合群其實就是寶寶能否與外界社會融洽相處的問題。嬰幼兒對社會的探究與認識先是通過自己的看護者得知的。如果媽媽對寶寶的反應敏感,寶寶時時感受有人在響應他的呼喚,自己的吃喝玩樂、游戲、睡眠都有到位的關注和照料,他就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信賴的。反之,如果看護者對寶寶的反應遲鈍、冷淡,他的需要常常遭到拒絕,或者看護者更換,今天是媽媽,明天是奶奶,后天是保姆,寶寶沒有穩(wěn)定的貪戀對象,跟一個又一個看護者的磨合不順利,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朝令夕改,動蕩不安,也就不敢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了。
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雖然是兩個獨立的系統(tǒng),但這兩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親子關系尤其是母嬰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預先決定了孩子日后的同伴關系,影響孩子以后是否容易合群。具有安全貪戀歷史的嬰兒長大以后會將這種安全感帶到他們的社會關系中,使他容易認同同伴或他人;而具有不安全貪戀歷史的兒童長大后會將這種不安全感帶到他們的社會關系中,使他容易排斥同伴或他人。
爸爸不能當“甩手掌柜”
一般情況下,媽媽是教養(yǎng)孩子的“頂梁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爸爸在嬰幼兒的成長中不重要。
我們發(fā)現(xiàn)叮當?shù)陌职帧暗觥绷思彝ソ逃?,這在客觀上強化了女兒不愛交往的傾向。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參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發(fā)展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方面,父親工作比較忙,與孩子共處時間少;另一方面,父親往往認為教育小孩子是婆婆媽媽的家務事兒,等孩子大了自己再教育孩子也不遲。
其實不然,與爸爸相處,孩子的活動傾向于大肌肉運動,情緒更加開放,潑辣,思維更富有挑戰(zhàn),孩子體驗著與媽媽風格不同的另一個多彩世界。因此,爸爸不要閑置了自己的教育能量,多與孩子交往,也多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
怎樣讓寶寶樂于交往?
為矯正兒童同伴相處困難,心理學家設計了不少有效的干預方案,這些方案稍加變通,就可以在家庭中使用。
1、看相關內容的影視作品
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大部分動畫片都有同伴相片的故事情節(jié),家長右與寶寶一起看,讓寶寶從中獲得社交技能。
2、嘮叨兒歌促進寶寶的社會化
在此提供一首兒歌,家長可給孩子編成故事,并經常與他一起念念,也會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fā)展。
他們都是好朋友
小山羊,去種樹,跟上遇見小白兔;
小白兔,去種花,路上遇見小青蛙;
小青蛙,跳下河,叫來一只大白鵝;
小白鵝,游啊游,請來一頭老水牛;
排好隊,一起走,他們都是好朋友。
3、鼓勵寶寶“扎堆兒”
不把他放在人堆兒里,他怎么學會與人交往呢?家長要鼓勵寶寶平時與街坊鄰居的同齡孩子一起玩,并積極參加社區(qū)組織的各種親子活動,讓寶寶習慣于“扎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