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就是好家長嗎?
發(fā)布時間:2020-10-30 幼兒園好孩子說課稿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好故事 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就是好家長嗎?跟一位職場媽媽聊天,談及的都是育兒的酸甜苦辣事。這位媽媽很精干,談吐中總把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她說她對孩子期望很高,并且不允許孩子犯一丁點的錯誤。還談及她跟先生都是本科大學畢業(yè)的優(yōu)等生,自從有了孩子,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她跟先生對孩子可以說是傾注了全部的愛、付出了全部的身心!為了年幼的女兒,她甚至放棄了幾次升遷的機會,放棄的目的就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讀書和學習。小時候的女兒乖巧懂事,兩歲就會背很多唐詩,講過的故事一兩遍女兒就能復述下來!由于孩子從小聰明懂事,幼兒園就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有這樣的乖巧女兒,她說她以前很欣慰,孩子越優(yōu)秀,她越不敢對孩子放松一絲警惕!孩子的舉動都逃不過她做母親最敏感的眼睛。用她的話說,孩子從幼兒園到一年級,她對孩子的監(jiān)督成了每天重復的舉動!
有這樣的女兒,換做那個媽媽都會欣慰和在意。沒想到她對女兒毫不松懈,女兒最近的舉動卻差點讓她崩潰!事情從她的錢包說起,當她發(fā)現(xiàn)錢包里的零鈔全部都沒有了,問女兒竟然得到這樣的答復:“沒見!”這位媽媽知道家里就娘倆,零鈔肯定是丟不了的,百元大鈔都在,唯獨就少了幾塊零鈔!這事情很明顯就是女兒給拿走的!
最后在她的連哄帶嚇的招數(shù)下,女兒終于承認了零鈔就是自己拿走的!
這位媽媽頓感崩潰,覺得女兒徹底變壞了,一向聽話乖巧的女兒剎那間變成了惡魔!女兒私自拿錢在她看來就是小偷的行為,是決不允許發(fā)生的!她開始厭惡起女兒來。她最糾結的就是女兒再也不可愛了,她還甚至想到了女兒長大變小偷的場面。越想她越不寒而栗,覺得自己一向?qū)ε畠簢栏窆芙?,為什么女兒還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呢?
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一向自認為是自己的驕傲的孩子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換做是哪個媽媽都難以接受。但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媽媽首先要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責罰孩子!孩子犯錯家長肯定有脫不開的干系,只有用心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育兒中的小點滴,才能將孩子的過錯及時的糾正過來,而不應該向這位媽媽那樣,覺得孩子犯錯了就不完美了,甚至還想到孩子長大變小偷的變態(tài)心理!孩子畢竟是孩子,思想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過錯和問題。人無完人,更何況是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
孩子乖巧懂事是每個媽媽最希望的,但孩子犯錯誤后,家長千萬不要打罵孩子,更不要以冷暴力來處理孩子犯錯的問題。
作為一個局外人,我從這位媽媽的談話里已經(jīng)聽出來,正因為她的女兒從小到大都受到了老師的關愛和鄰居的贊賞,以女兒為驕傲的她不能接受女兒偷拿錢的現(xiàn)實!忽然覺得女兒成了惡魔讓她心生厭惡的心理。懲罰了女兒后,她甚至開始對女兒漠不關心起來,她覺得這樣的孩子再也讓她愛不起來了!
其實說白了,這位媽媽的做法有點過火了,既然已經(jīng)體罰了孩子,就要讓孩子知道被懲罰的前因后果,告訴孩子為什么懲罰她,并告訴孩子私拿媽媽的錢是不對的,拿了錢說謊更是犯了很大的錯誤!只有用關愛來引導這件事情不可以做,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有悔恨心理,孩子的錯誤才能得到及時的改正。而這位媽媽的做法恰恰相反,試圖用打罵和冷莫來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個辦法是行不通的。只有給孩子講清道理,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里!
是的,年輕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看重和關注也未必是件壞事兒,但一定要明白育兒的出發(fā)點在哪兒!切不可操之過急,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用成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年幼的孩子是育兒的一個大忌!育兒就要允許孩子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倘若孩子一生下來就成了完美的人,那還要我們家長和學校來干什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中最為主要的,千萬不要為了達到作家長的虛榮,而讓孩子年幼的心靈,卻擁變成了殘缺的心理!
只有允許孩子犯錯,才會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和鼓勵!人生就是在不斷中摸索和成長,更何況我們年幼的孩子?給孩子留一片成長的空間,更要給孩子留出來犯錯的機會,這樣的家長才是合格的家長!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真的是好家長造就好孩子嗎?
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是要寫給和我一樣的父母們。為什么我們會這么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個個都無比焦慮。
夏天,更容易著急上火。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找不到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的規(guī)則變來變?nèi)ィ阶冊焦之??!爸锌肌敝螅⒆泳瓦M入了上學期間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他們開始準備高考,家長也要陪著提心吊膽。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中國的大學又怎么樣呢?北大、清華、復旦,這算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了吧。碰巧我都去過,要問這些學校究竟怎么樣?嘿嘿,這么說吧,他們的樓都蓋得很壯。
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是要寫給和我一樣的父母們。為什么我們會這么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嗎?
流行的觀點認為,好孩子是教育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們當父母的過錯,誰讓你們不重視教育,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呢。
從另一個角度去領會,這種觀點還意味著,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為你想讓他或她成為的那個樣子。你想讓孩子上哈佛?趕緊買本《哈佛女孩》,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科學家?趕緊把他們送到奧數(shù)班???,快,要不就來不及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一個人的成長是由什么決定的?簡單地講,一是先天的遺傳,二是后天的環(huán)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觀點似乎認為,后天的環(huán)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義因此被無限夸大。這一觀點的隱含假設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張“白板”,一張白紙,“好畫最美的圖畫”。
著名心理學家平克(StevenPinker)在《白板》(TheBlankSlate)一書中談到,因為生物學,尤其是進化論曾經(jīng)被像希特勒這樣的一幫狂人們?yōu)E用,如今,談論基因的作用成了一個禁忌,似乎這樣就是要鼓吹“命定論”或“種族主義”。認為后天的環(huán)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這明明是一種極端的觀點,但卻被當做中庸的主流,認為先天的遺傳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明明是一種中庸的觀點,卻被當做極端的異見。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難道你沒有在一旁看著孩子玩耍,心中不禁驚嘆: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仿佛都能讓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陣憐惜,因為你知道,如果換成是年少的你,你會和他或她一模一樣。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于生物學家道金斯曾經(jīng)寫過一本極有爭議的書《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寫了那么多的書,甚至專門寫過一本跟上帝較勁的書,但到頭來還是這一本影響最大—但誤解也最多。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他要鼓吹“性惡論”,不,他不是說人生來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訴我們,我們的很多行為并非出于自已的意愿,而是在服從基因的指令?;蚴侵魅耍覀兪瞧腿?。
心理學家在過去數(shù)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與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異,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決定的。如果一對雙胞胎,剛出生就被分開,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們的性格還會非常一樣。即使是同在一個屋檐下,親生孩子和養(yǎng)子之間的差異,幾乎和大街上隨便抓到的兩個人之間的差異一樣大。
好家長造就好孩子嗎?
不過,不是還有50%的環(huán)境因素嗎?至少有一半的機會,我們能夠把握孩子的命運。流行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好家長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這些研究確是發(fā)現(xiàn)了家長行為和孩子表現(xiàn)之間的相關性,但相關性不等于因果性,我們怎么能夠證明這背后的確有因果關系呢?即便是有因果性,會不會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長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愛,不聽話的孩子自然會讓家長更煩躁著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長的反應各異。誰是因,誰是果?
第二,這些研究其實僅僅證明了,家長的行為和孩子在家里的表現(xiàn)之間的相關性,家長真的知道孩子在外邊究竟怎么樣嗎?難道這樣的例子還少:家里的小霸王,到了學校里反而是個受氣包,家里的悶葫蘆,到了同學那里卻神采飛揚?
環(huán)境確實很重要,在一定年齡之后可惜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環(huán)境。一位特立獨行的心理學家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寫過一本書《養(yǎng)成假說》(TheNurtureAssumption)。她在這本書中指出,在決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環(huán)境中,同齡人的社會環(huán)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環(huán)境重要的多。
孩子們知道,聽家長的話是沒有用的,他們早晚要出來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長滿意不滿意,而在于同齡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們就會自動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領導者,有人是追隨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仿佛是預裝了兩套操作系統(tǒng),他們會自動地在兩套操作系統(tǒng)之間切換。家長管得嚴,在家自然聽父母的話,但一到了學校,那言行舉止就得遵守孩子間的社會規(guī)范了。那是孩子們自己的世界:
作為家長,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鉆不進去,幫不了孩子。你所能夠做到的,無非是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讓他或她能夠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會感到緊張,不會受到歧視。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適宜的環(huán)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個人人都是“牛孩兒”的環(huán)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夠聰明上進,他會處處遭白眼。在一個全部都是鄉(xiāng)下孩子的環(huán)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來的,他同樣會被人嘲笑。
“培養(yǎng)孩子需要一個村莊”
哈里斯談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兒理論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們有多么荒誕。在傳統(tǒng)社會中,家長對孩子的最大職責是把他們養(yǎng)大,吃飽穿暖,但怎么教育他們,那不是父母的責任。
非洲部落有一句諺語:“培養(yǎng)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孩子們和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到別人家串門,這些社交的經(jīng)驗,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賈杰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的新書《昨日的世界》(TheWorldUntilYesterday)中也談到,現(xiàn)代社會在哪些地方需要向傳統(tǒng)社會學習。如果說在公共衛(wèi)生、防范傳染病等方面現(xiàn)代社會要更加先進,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現(xiàn)代社會可能比傳統(tǒng)社會還要更加蒙昧。
于是,我們就成了最焦慮的父母。教育孩子本來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如今則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父母幾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無數(shù)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結果,卻看不到一點成就。美國記者塞妮爾(JenniferSenior)在一本新書中感嘆,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樂無趣”(Alljoyandnofun)的差事。
那我們該怎么辦?難道我們應該對孩子撒手不管嗎?
當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員,他們理當?shù)玫侥愕膼?。但是,你愛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時候,你愛你的父母的時候,可曾想過要“教育”他們,“改造”他們?如果不能“教育”他們,“改造”他們,難道你就會不再愛他們?內(nèi)心深處,你難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廂情愿,而非孩子的本來性情,來“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訂午餐一樣,預訂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豈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學校還是走讀學校,母親是專門在家?guī)Ш⒆舆€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歲的時候?qū)W會說話還是一歲十個月學會說話,到上小學之前會背乘法口訣表還是不會背乘法口訣表,孩子考試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試考了一次不及格,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你的生活也需要時間。
試試看,能不能把你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你沒有必要費心跟別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的父母,沒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愛他們的。血脈中無聲地靜靜流淌的就是你對他們的愛,即使別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沒感覺。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暫住的客人,總有一天,他們就會離開我們。趁著他們還在,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光。你會在睡前給小寶貝講一個童話故事,那只是因為你想要體會這種互相依偎的美妙時光,跟他或她的大腦發(fā)育,一點關系都沒有。
送孩子入園家長常犯的錯誤
家長都想讓孩子在幼兒園里開心的度過每一天,這就需要家長來動用一下自己的小聰明來滿足孩子,而不是犯向下面這樣明顯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家長還是改正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吧。
★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里開心地玩,當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并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一些父母因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趕著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里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后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tài)度一定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利于焦慮的消除。
★還可以采取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積木吸引他們,轉(zhuǎn)移他們的注意力。
★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xiàn)焦慮不安的情緒。
★如果孩子對母親依賴心理過重,可讓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
幼兒不愿意去上學的理由一般有三個:
第一是表現(xiàn)不佳,有的幼兒因為智力較低,學習表現(xiàn)不好,經(jīng)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有的幼兒好勝心強,特別在意老師的贊揚,一旦老師批評或責備他,他就會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學;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系,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chǎn)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父母親可以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開導,消除他的恐懼癥。
第二是表現(xiàn)不佳,有的幼兒因為智力較低,學習表現(xiàn)不好,經(jīng)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有的幼兒好勝心強,特別在意老師的贊揚,一旦老師批評或責備他,他就會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學;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系,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chǎn)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父母親可以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開導,消除他的恐懼癥。
第三,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差,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沒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歡迎,所以也就不喜歡去幼兒園。
家長再送孩子入園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切忌一些錯誤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嚴重的,希望家長可以意識到這一點。讓孩子可以盡早的投入到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之中。
您允許孩子畫“藍太陽”嗎?
經(jīng)常聽到媽媽們嘮叨:“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似乎聽不聽話成了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可是事實上,太聽話的孩子問題更大,因為他們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東西——創(chuàng)造力。
“藍太陽”的寓意
國外有一個孩子,父母讓他畫太陽,他畫了一個藍色的圓。父母覺得奇怪,就問他:“你怎么把太陽畫成藍色的?”孩子說:“我畫的是沉入藍色海洋里的太陽?!备改刚f:“好極了,你太有想象力了?!?/p>
有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訪問,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的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而且愛撫地摸了摸孩子的頭,孩子高興極了。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么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么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后真的能培養(yǎng)出藍色的蘋果呢。”
國外的家長和老師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有道理的,它能保護孩子的想象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允許孩子“不聽話”指的主要是思維上的“不聽話”,孩子們看到的世界是獨特的,他們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如果我們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對他們粗暴地干涉,就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給孩子一點“不聽話度”就是對他們創(chuàng)造思維、創(chuàng)造欲望的保護。
中外觀念有差異
我們中國的老傳統(tǒng)是喜歡老實的孩子。父母總希望孩子規(guī)規(guī)矩矩,百依百順,孩子稍一調(diào)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過死,限制過多,把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給扼殺了。其實調(diào)皮、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著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諾諾,將來注定是個沒出息的孩子。
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寫了一本書《領袖們》,他說,中國的教育制度可以為群眾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因為中國的教育制度過分強調(diào)每個人要樣樣都好,樣樣搞統(tǒng)一,從小把他們訓練得十分馴服,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有愛因斯坦稱的“離經(jīng)叛道”,這樣只能培養(yǎng)出守業(yè)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熱愛創(chuàng)造型孩子,就不要對孩子求全責備,不要用傳統(tǒng)的觀點把孩子訓成“小老頭”。
孩子,我允許你不優(yōu)秀,但不允許你沒教養(yǎng)
女兒儼然已經(jīng)是個“人精”,見到母親佯裝哭泣。她是篤定了她外婆會責備她母親,不由分說地責備我。
果然,母親說:你把孩子弄哭了,孩子搶玩具不正是孩子的占有欲的表現(xiàn)。這是孩子的必經(jīng)時期,不必大驚小怪。
女兒看著我,露出得意的樣子。
我說,三歲見老。不放大孩子的缺點,但也不縱容孩子的壞習慣。不被打,但也不能打人,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教養(yǎng)。
母親沒有吭聲。回去的路上,我和母親說了一個故事:
一個殘疾的小男孩,天生并不靈敏。除了身體上的缺陷之外,似乎大腦的發(fā)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較弱。他每一次考試都是班級最后幾名。
可是,他卻是班上人緣最好的。在小學的時候,他有很多朋友,外出秋游的時候,總是有很多同學爭先恐后想幫他推輪椅。到了初中,每個生日,有很多同學給他禮物,他們邀請他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
為什么?
一、他對誰都很禮貌。他懂得愛人也愛己,他懂得接受時禮貌,拒絕時也彬彬有禮;
二、他為人不貪心。不貪心別人對他的愛,不貪心別人的玩具,他不會覺得自己殘疾而應該享受更多的愛,他常常一跛一跛地去集體活動,和那些快遲到了的同學說,沒事,我自己慢慢過來就成。他知道自己應該得多少,也知道別人應該得多少;
三、他懂得分享。每次母親帶給他的喜糖,他都會帶到學校,給同學吃,倒并不一定有多昂貴,也并不會多好吃,但是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卻難能可貴。
母親說,我知道你說的是誰。前些日子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和一個保安室門口的大叔在聊天。后來,保安室門口的大叔說:這樣一個有素質(zhì)的男孩,根本不用擔心生計,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幫助他。
這個男孩子并沒有傳統(tǒng)定義上的優(yōu)秀,不能夠成為職場精英,也根本取得不了任何所謂的成績,更獲得不了體面的工作。但是因為他的為人,也就是教養(yǎng),使他過得并沒有那么孤單。
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高不高,一個人的教養(yǎng)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遠不遠。
我認識一個培訓機構的校長。他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做過一個研究。
他發(fā)現(xiàn),一個班上,如果這個學生有足夠好的人緣,為人純良,那么長大后必定能夠在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而那些成績優(yōu)異但有些孤僻的孩子,可能在學校里尚且出色,到了社會之后,除去一部分成為了頂尖的科研人才,剩下的便默默無聞,甚至還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因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很多年后,你就發(fā)現(xiàn),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能力超群的人,不需要比拼情商外,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而這個人品,與他成長環(huán)境、家庭教養(yǎng)密不可分。
如果說外貌是人的第一張名片,那么教養(yǎng)是一生的盔甲。
我也有一種感覺是,在我的學生時代,那部分與人為善、彬彬有禮、為人正直、勇敢果斷的同學,無論成績是否優(yōu)異,在踏進社會之后,都混得風生水起。而那一部分性格脾氣古怪或是伸手打人,張口爆粗的人,多年之后,依舊還是原來的模樣。
其實,到了我們這代人成為家長后,大部分人還是會不經(jīng)意走了父母的老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上,比如什么時候會開口說話,什么時候會走路,什么時候會寫字,什么時候會數(shù)數(shù)。但我們最不能忽略的,卻是在每一段時期,糾正孩子身上最不該有的習慣——暴力、搶奪和刁蠻。
我特別認同有一句話是:窮養(yǎng)也好,富養(yǎng)也罷,但教養(yǎng)最不可缺。
孩子從來不是我們的工藝品,但我們有責任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不磨平孩子的個性,也不縱容孩子的缺點。未來的某一天,希望她活在人世,對于她自己,是一件高興的事,而對于人間,是一個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