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慈”還要“教”
發(fā)布時間:2021-04-16 教師說課稿 教幼兒識字教案 幼兒早教故事盼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的普遍心態(tài)。作為老師我很理解,但這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則就會引起負面的效應。
當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從無知到有知。從對各種事物的陌生到熟悉,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對幼兒而言,父母是他們生活環(huán)境的全部。因此,父母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給予幼兒的愛及行為上的示范和指導,對幼兒身心發(fā)展影響之大,實在難以想象。古人主張既要慈愛,也要教育,“只慈不教”就會導致“慈母敗子”。因此,我們強調(diào)用理智的愛去愛孩子,不要偏激。幼兒好比一株株小樹苗,老師、家長是園丁,學校就像個大花園。在這個花園里,我們應該讓小樹苗自然成長。老師、家長只要從旁協(xié)助,有如園丁澆花鋤草。但現(xiàn)在有些家長,卻動輒只“慈”不“教”。
宇航只有8歲,聰明伶俐,原本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但是現(xiàn)在被他的媽媽弄得疲憊不堪,每天的作息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尤其是周六、日。如早晨8:00去游泳,11:00上家教英語,下午2:00參加奧校學習,5:00去圍棋班,幾乎占去他整天的時間。有一天,我問他:“你累不累?”他點點頭說:“我不想學,可媽媽非讓我去。”宇航的學習成績有了提高,但卻拿東西不放回原處,亂扔;做事無秩序;做任何事都讓父母代想,代做。現(xiàn)在宇航自認為比別人技高一籌,什么都會,還養(yǎng)了成了不謙虛、自滿的習慣。這些不良后果,給他的身心帶來極壞的影響。我多次和他媽媽交談,可她卻固執(zhí)已見,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勵志的句子 WwW.DJz525.Com)
現(xiàn)在的家庭,忽視孩子的天性,把孩子當作“小大人”,往往很少考慮怎樣適合孩子的問題,也很少有人問問孩子的意見。孩子只好處處依賴于成人,既不方便,又不利于培養(yǎng)其獨立性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再如,孩子的衣著,也是成人根據(jù)自己的審美觀點添置的,根本不考慮孩子穿上后是否方便,是否喜歡,是否影響他們的活動。
列寧說過:“能力就像肌肉一樣,不運動永遠得不到發(fā)展。”我們應不斷地挖掘幼兒這種潛能。這種潛能是可以源源不斷地開發(fā)出來的。因此,敬愛的家長,對你的小寶寶,除了“慈”,可一定還要“教”??!如果你的肌肉經(jīng)常不運動,就會萎縮,最后就會永遠站不起來。孩子也只有在“運動”中才能發(fā)展。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家庭教育重要但不可走極端
許多年之前,一些老師和我討論學校教育,我說,對于一個人來講,完整的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還應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煽纯船F(xiàn)在的一些教育學者,幾乎把家庭教育提到一個絕對高度。譬如有人認為,“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決定性作用超過學?!?,并表示很多中國家長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放棄教育,把孩子完全交給學校,這在貧困地區(qū)和貧困家庭比較普遍,讓孩子上寄宿制學校,自己可以打麻將,或是去打工;另一種傾向是過度教育,對孩子用勁過度,使孩子沒有寬松的環(huán)境,不僅沒有娛樂,也沒有想象或者發(fā)呆的時間,透支他的體力和精力,以為這就是好的教育。
家長對孩子缺乏教育或是過度教育,都需要反對,但這種說法,也值得商榷,這需要我們理解家庭教育的深刻內(nèi)涵。
堅守鄉(xiāng)村教育的特級教師黃行福在一篇《一個農(nóng)村教師的跋涉足跡》中談到“教育何為”,他列舉一部外國電影中母親的臺詞,她對孩子的希望是:“你要做一個健康的,快樂的,有用的人?!秉S老師用這段話詮釋了什么是教育,即教育就是生活,沒有選拔,沒有成功。
一般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單向的。其實這個過程是雙向的,互相影響的。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家庭里,父親對母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非常無奈地忍耐,有一天兒子突然向母親提出,讓他和媽媽離婚。媽媽講了自己的看法:“你爸爸很大的程度是迫于生活壓力,如果我們離婚,整個家庭就沒有了,一切會變得更加糟糕?!眱鹤勇犃藡寢尩脑挘碇睔鈮训厝ズ透赣H溝通。之后,他父親所受的震動很大,主動向妻子道歉,一個家庭由此變得和睦幸福。
可見,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質(zhì)量密切相關(guān),她不只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的單向“教育”,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在家庭生活里與父母雙向交流獲得的經(jīng)驗積累,它是主動的,而不是單靠父母說教那樣,是被動的。
其實,完整的教育無論如何不能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割裂開來,缺少其一的教育都不是完整的教育。
不久前,我看到有位教育產(chǎn)業(yè)界知名人士說,“孩子的成功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因素都與媽媽有關(guān),有個好媽媽非常重要。如果有個平臺讓媽媽們一邊帶孩子,一邊還能賺錢,這種模式就非常好”。
“一邊帶孩子,一邊還能賺錢”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孩子的成功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因素都與媽媽有關(guān)”則把母親的重要性絕對化了。這個主意不是沒有人響應,《人民日報》有篇文章《家長教育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戰(zhàn)略工程》,說了這么一段話:“抓好了家長教育就抓好了家庭教育”,可照這種邏輯,是不是要大力發(fā)展“媽媽教育”產(chǎn)業(yè)呢?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還手
一位媽媽說,她一段時間以來都很苦惱。
孩子4歲半了,在幼兒園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園非常順利,一點也沒有哭鬧,只有一次,接他時晚了幾分鐘,看到別的孩子被爸爸媽媽接走時哭了。
一個月以后,孩子突然開始不愿意入園,而且非常愛掉眼淚。孩子屬于特別乖的那種,基本上沒有大聲哭鬧過,有了委屈會掉眼淚,會哽咽著說話。
問過做幼兒教師的朋友,說孩子都會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告訴他必須去。
按照朋友說的去做。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生病,幾乎每個月一次,每個月至少一個星期去不了幼兒園(以前他很少生?。?,再送去的時候,感覺孩子明顯不愿意,說還想生病。
春天來了,帶孩子去公園玩,見到孩子班的一個小朋友,才無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兒園被別的小孩子欺負。
孩子很知道謙讓,如果有別的孩子和他搶玩具,他總是撒開手,自己則去玩別的。從沒有見過他和別的孩子爭過玩具,也沒有見過他動手打別的孩子,看見過別的孩子向他動手,他總是怯怯站著,從不知道躲閃,打疼了叫媽媽。一次被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抓破了臉,一年多了,膚色也沒有恢復正常,而那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后來被媽媽們看到就躲,也一直沒有別的玩伴。
原以為孩子爭執(zhí)是很正常的事,總有一天他會學會面對,最起碼學會躲開,結(jié)果并非如此。
問孩子別人打他怎么辦,孩子說:“我告訴老師了,可是老師沒有批評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卑凑f孩子這樣做是沒有錯的,可問題是打人的孩子繼續(xù)打人,被打的孩子繼續(xù)被打。向媽媽們請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媽媽說的方法就是躲開、告訴老師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媽媽們觀點也相當一致,就是一定要學會還手。一位媽媽說得更甚:“我直接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不還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從不吃虧,也鍛煉了孩子的好勝心?!?/p>
于是也告訴孩子別人再打你你要還手,你還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開始幾天,孩子每天還是會說誰誰打他了,告訴老師了,老師沒批評他,問他為什么不還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樣子。又過了幾天,孩子說:“我還手了,他還打我?!?/p>
沒有一個媽媽聽說孩子被欺負不心疼的,本想告訴孩子繼續(xù)還手的,可又擔心如果真的教會孩子還手了,不知道會不會出來一個先動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說,讓孩子還手,就是讓孩子相互傷害。老師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還手的。這個很容易理解。對于老師來說,就是讓事態(tài)盡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還手,那么一般比較好管理,也不容易鬧出大事。
可是,對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歡欺負人,專門找那種不反抗的孩子欺負著玩。這樣的孩子,當然是不喜歡人家還手打他。可是,長此下去,他又會被嬌慣到什么地步?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
孩子被打,還不還手?這種事在孩子的童年多多少少都會有發(fā)生過,我認為家長對待這個問題可以把它拆成兩個問題來解決:第一孩子被打,為什么會被打?第二該不該還手?怎樣還手?
孩子被打,為什么會被打?在這首先很多家長第一反應肯定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被打,一定是“受害者”,自己的孩子肯定沒錯,錯的一定是“施暴者”。但是很多時候往往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有錯在先,先激怒到了別人,從而使得“施暴者”把自己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受害者”。所以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做家長的要先冷靜下來,像文中提到的要以一個好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說話,先對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慢慢的聽完整件事情經(jīng)過,知道為什么孩子會被打,覺得這點很重要,不然無法和孩子溝通。建立起很好的交流后就可以問清楚孩子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問題就可以很簡單的找到了。覺得很多時候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律師”家長,而不是“法官”家長。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應該顧慮到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在想什么,心理又是怎樣的一個狀態(tài)想法,這樣才可以贏得孩子的信任,還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引導他能用正確的處理接下的問題。
找到了孩子被打的原因后,接下來的問題就相對的容易一點。但是會對孩子說明,使用暴力打人始終是不對的。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有錯在先,但是后來還是成為被打的,就要引導她將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找出來,先認識自己的錯誤,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而后看她的處理方式。我一開始不會先給孩子答案,告訴她應該怎么做,先會聽聽她的想法,或許她的想法會更好,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家長重在引導。最后還手,還是不還手,肯定孩子也會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孩子是單方面受到暴力被欺負,這個情況相對要注意了,現(xiàn)在很多童年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里多少會留下點陰影,或多或少對將來社交溝通上會有影響。面對這樣的情況平復孩子的心理顧慮,提起孩子勇氣很總要,再遇到這類情況時要懂得保護自己,尋求其他人的幫助。同時和孩子一起看看一些“正當防衛(wèi)”的事例,到最后找不到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是可以正當防衛(wèi)來保護自己的。
最終家長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學校老師不能看孩子一生。家長雖然不能提倡孩子被打就就要還手,但是可以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處理方式有很多種,使用暴力只是一種最壞的方式。還是在日常生活幫助孩子更多的學會保護自己,學會正確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還手》學習心得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還手,對很多家長來說確實是個很糾結(jié)的問題.如果告訴孩子不許打人,打人是不對的,當她受欺負時一直忍讓,而導致經(jīng)常受欺負,結(jié)果只會導致她膽子越來越小,性格越來越懦弱;如果告訴孩子,被打了給我狠狠地打回去,以后他就不敢欺負你了,又會擔心她以后遇到事情只會簡單粗暴的動手來解決.
看了這篇文章后,我恍然大悟,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有孩子的思維,我們仔細觀察下孩子的世界會發(fā)現(xiàn),那些愛打人的孩子,他可能在當下這個環(huán)節(jié)獲勝了,但是,往后小朋友們都不愿意再和他玩了,容易被小伙伴們冷落和排斥。這樣說來,只能算“贏了一招,輸了一局”,還是得不償失。慢慢他發(fā)現(xiàn)其他小伙伴們一起玩的很開心,而他沒有玩伴,沒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慢慢他會知道動手打人的孩子是不受歡迎的。
當然也有些孩子遇到被打
,一時就懵了,只會下意識的忍氣吞聲,忘記了保護自己,這時家長就要進行一些引導了。告訴孩子,發(fā)生爭執(zhí)時,第一招是用語言交涉;嚴肅的指出對方打人是不對的,需要道歉。如果對方不聽,旁邊有大人或老師的話,則啟動第二招——申請“仲裁”;如果對方還是蠻橫無理,就拿出第三招,“走為上策”,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理出這個思路,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孩子善于溝通的話,基本第一二招就能解決問題。因此,要不要還手并不是大問題,本質(zhì)上,還是要提高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我們也不能小瞧了孩子的智慧,有些孩子被人欺負時,懂得聯(lián)合小伙伴們來和對方溝通,讓對方承認錯誤。所以,我們只提供一個思路就可以了,讓孩子學會審時度勢,自己想出解決辦法來。溝通能力強了,需要還手的事情就少了。
教育孩子要褒還是要貶,表揚還是批評?
褒貶各有說法,到底是表揚效果還一些還是批評的作用更大?
鑒于小時候備受父母言語打擊的慘痛經(jīng)歷,作為母親,我特別贊同賞識教育。兒子自小就在我們的贊揚聲中長大,快樂而自信??蛇M入五年級后,我發(fā)現(xiàn)了不好的苗頭——這孩子有些超級自信了,直接表現(xiàn)就是盲目自大,自以為是。對于兒子,褒還是貶,表揚還是批評,這確實是個問題。
一學期,老師找了我五次,每次都是那幾個缺點:聽不得批評,受不了挫折,取得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等。同學也紛紛告狀,說兒子瞧不起人,不合群。這些缺點以前他就有,但我過于重視扶優(yōu),淡化了對其缺點的修剪。五六年級的孩子已開始進入青春期,原先潛在的問題逐漸被放大凸顯,特別是“聽不得批評,受不了挫折”這條,明顯就是聽慣了我們種種表揚的后遺癥,看來我們賞識過頭了。
我和孩子爸趕緊亡羊補牢,開始加強批評力度,減少表揚次數(shù)。但效果很不好,因為聽慣了好話的兒子常有抵觸情緒,我的耐心漸漸消失殆盡,指責、不滿、批評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這什么破字?蜘蛛爬嗎?看看人家某某同學多出息,就你只長年紀不長能耐,你怎么這么不上進……”那段時間,家里陰云密布,全家人都唉聲嘆氣。我天天責怪兒子:“看,這些不痛快都是你鬧騰的。”兒子的小臉兒沒了昔日的神采,低頭耷腦的,間或掠過幾縷憤恨。孩子身上的缺點沒改掉,融洽的親子關(guān)系倒跑到爪哇國去了。
我靜下急躁的心,上網(wǎng)跑圖書館看育兒書,積極向有經(jīng)驗的朋友同事請教,漸漸梳理出癥結(jié)所在:不是賞識教育不好,是我沒有運用好,我太簡單化的生搬硬套了。
那日,兒子放學回來,沒腔沒調(diào)地哼了兩句歌詞,我只聽清句“我們都是好孩子”,就隨口說了句:“你也是好孩子?!眱鹤雍鋈惶痤^驚異地望著我,灰暗的小臉兒瞬間布滿光澤,他怯怯地驚喜地問:“是嗎?媽媽,我是好孩子?”那一刻,我無比深刻地感知到他幼小心靈對來自父母的肯定有著怎樣強烈的渴盼!我不經(jīng)意的褒貶在他心中又有著怎樣的分量!我鄭重點頭:“我兒子是好孩子?!狈路鹨凰查g他就長大了,端正地坐到桌前開始寫作業(yè)。沒想到一句“你是好孩子”能給兒子這樣大的觸動。回憶回憶,天啊,我竟有一年多的時間沒像小時候那樣表揚他了。這次之后,我開始隔三差五地摸摸他的頭,親切地說:“你是好孩子?!焙⒆泳髲姷膽嵤赖谋砬楹驼Z言漸漸減少,有時候還會自言一句:“嗯,我是好孩子,我要把這件事做好?!睗u漸地,老師不再找我,同學也不再告狀,而我也再次明白了,對待孩子來講,褒勝于貶。
現(xiàn)今,當我重新拾起賞識教育這根魔法棍時已不再盲目,經(jīng)過這段彎路讓我懂得:教育專家的觀點都很好,但怎么運用卻是大學問,對于孩子,褒還是貶,什么階段褒什么階段貶,褒與貶又該把握怎樣的度確實要父母認真地琢磨,再琢磨。
寶寶性格培養(yǎng)要注意 不同還孩子需要不同方法
寶寶的性格不是一陳不變的,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的性格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如何培養(yǎng)寶寶性格呢?其實,一開始寶寶的性格都來自遺傳,研究發(fā)現(xiàn)并遺傳因素決定新生寶寶的性格特征,但是后天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習慣。那么,寶寶性格培養(yǎng)需要注意些什么嗎?
心理學上已經(jīng)證明,孩子的性格有一半來自遺傳,這是孩子性格遺傳的先天因素。但是,后天的培養(yǎng)對孩子性格的影響也非常大,這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個道理。孩子的遺傳因素并不是主導,但是有時候孩子受父母的影響太深,最后性格和家長幾乎一模一樣,其實這也是后天因素的影響。家長想要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就必須在后天環(huán)境中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新生寶寶主要分為三種:平易型、困難型和遲緩型。這三種寶寶怎樣教育呢?
平易型寶寶:這種寶寶生活非常有規(guī)律,而且對家長言聽計從,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環(huán)境,家長護理起來非常的容易。家長只要對寶寶保持良好的情緒,讓自己的笑容感染寶寶,就能夠讓寶寶的情緒也一直積極下去。這樣的話,寶寶將來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不成問題。
遲緩型寶寶:這種寶寶又叫做開啟緩慢型寶寶。他們對事物的反應都不強烈,很難有東西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所以這種寶寶智力發(fā)育起來比較緩慢,但是還是會在正常水平之內(nèi)。家長應該對給予寶寶一些關(guān)愛,耐心地對待寶寶。平時多陪陪寶寶,讓寶寶多接觸新事物。
困難型寶寶:這種寶寶的生活比較沒有規(guī)律,脾氣可以稱得上是暴躁,對外界事物的刺激非常敏感,所以常常不滿于環(huán)境的變化或者事物的變化。這種寶寶需要家長恰當?shù)淖o理,不能一味地滿足寶寶,也不能強硬地否定寶寶,要多花點心思把寶寶的“思想”扭轉(zhuǎn)過來,讓寶寶的暴躁脾氣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