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給孩子主導權 學會獎勵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4-12 簡短的給孩子的一封信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

中美對比

中國媽媽:楊女士,女兒寧寧,4歲

我最近發(fā)現(xiàn),寧寧不管干什么都要獎勵。寫字、畫畫、自己刷牙、疊被子,幫著擺擺碗筷什么的,都得以給錢、買玩具、買零食的方式給予物質(zhì)獎勵才行。我覺得,這就是因為她爸爸太忙,一回來就買這買那給寧寧“補償”鬧的,而寧寧呢,也是越大越知道了錢的“好處”。我擔心,這樣做,總有一天會把寧寧慣壞的。

美國媽媽:凱希女士,兒子布賴恩,6歲

前段時間,布賴恩的老師告訴我,說布賴恩在班里不愛讀書,也不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然后,我把布賴恩叫到跟前,問他為什么會這樣。布賴恩說,他不好意思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回答問題或者大聲朗讀,他怕答錯或讀錯了被別人笑話。

為了鼓勵布賴恩克服心理障礙,我給他特制了一張日歷表,如果他當天在課堂上大聲朗讀或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就可以得到1顆星。如果一個星期他能得到3顆星,就可以在周末時得到獎勵,到商店去買他喜歡的文具或玩具。如果一個星期得了5顆星,他就可以得到最高獎勵,在周末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如看電影、到餐館吃飯、打球、去游樂園,全家人都得服從。此外,他還可以晚半個小時上床睡覺,多玩一會兒電子游戲。

事實證明,這樣的獎勵很有效,幾個星期后,布賴恩變得自信多了。

專家點評

北京工業(yè)大學兒童心理咨詢師魯杰:一般來說,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獎勵有精神獎勵、情感獎勵、活動獎勵和物質(zhì)獎勵等。精神獎勵包括對孩子成長表示鼓勵、肯定、滿意、贊嘆、尊重、佩服和欣賞等;情感獎勵包括微笑、擁抱、拍肩、關注、撫摸、鼓掌、眨眼等;活動獎勵包括與媽媽一起去公園、一起玩,聽大人講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戲等;物質(zhì)獎勵包括買冰淇淋、球、書、雜志,特別的零食、玩具、服裝等。

有的父母認為獎勵就是給孩子買他想要的東西,給孩子的獎勵越多,就越會讓他們延續(xù)好的行為習慣。其實,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心理學家多年的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更看重精神上的獎勵,年齡越大的孩子越是這樣。過多的獎勵會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得到獎勵的東西上去,而不是出現(xiàn)父母希望的行為。所以,獎勵要多樣化,同時,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獎勵,一定要盡量避免把獎勵局限于“物質(zhì)”領域,少用“討價還價”的形式進行。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梅耶斯博士:美國家長很喜歡口頭鼓勵孩子,“你做得真好!”“太棒了!”“你真聰明!”這類表揚孩子的話常常掛在家長的嘴邊。但我認為,雖然家長的口頭鼓勵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如果再加上其他方式的獎勵就會更有效。這些獎勵可以是物質(zhì)的,比如買新玩具、買新球鞋;也可以是一些孩子們喜歡的活動,如玩電子游戲、和同學一起看電影、到公園游玩或打球;還可以是讓孩子享有一些平時享受不到的權利,如決定全家周末的活動、選擇到哪家餐館吃飯、請小朋友到家里來玩等。

采用多種獎勵方式,從長遠來講能夠更好地達到鼓勵孩子的目的。而給孩子主導權,讓他們選擇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獎勵。

當然,作為最容易實施的口頭鼓勵,家長一定不能吝惜。并且,要記住,任何獎勵也不能代替擁抱孩子這種表示關愛的肢體語言,因為他們對家長的這些舉動感受最深。[趣祝福 Www.ZFW152.COM]

相關鏈接:

獎勵要注意三個關鍵

1.獎勵要有可見性。孩子只看表面行為,如果父母心里贊揚孩子,臉上非常嚴肅,在孩子看來就是種“懲罰”,因為他沒能力讀懂你的心。

2.獎勵要及時。孩子心理變化很快,時間一長就會忘了為什么獎勵,這樣使獎勵與良好行為不能形成一種聯(lián)系,獎勵的作用也就失去了。不及時獎勵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因為他們會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沒有位置,而不把良好行為堅持下去。

3.獎勵的目的要明確。當父母獎勵孩子時一定要告訴他們原因。因為孩子得到某種獎勵時,如果對為什么得獎不清楚,他就會只關心能否得到獎勵,和得到獎勵的大小。比如,孩子畫一幅畫,顏色用得非常豐富、準確,父母就獎勵了他。如果這時候父母不把原因向孩子講清,他們就會認為是因為畫畫得了獎勵。于是,為了得到獎勵,他會再畫大量的畫,卻不會注意畫的質(zhì)量。顯然,父母沒有達到獎勵的目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育兒心得:學會獎勵孩子


育兒心得:學會獎勵孩子

陳美齡說:不可以用物質(zhì)獎勵小朋友。

香港教育學院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zhì)其實只會刺激子女短暫動力,久而久之只會索求更多,變本加厲。

從心理學來講,每個人做一件事都需要驅動力,驅動力分為內(nèi)在驅動力和外在驅動力。

一個孩子自發(fā)的想要學習,就是內(nèi)在驅動力,然而物質(zhì)獎勵對孩子來說,是外在驅動力。如果建立的鏈接是外在驅動力,那么只要外在驅動力撤銷,事件就不會發(fā)生。

也就是說,習慣于物質(zhì)獎勵的孩子,一旦沒有物質(zhì)獎勵,好習慣或好行為就會消失。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經(jīng)做過相關的心理學實驗,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得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nèi)在得吸引力。這就是所謂得“德西效應”。

曾經(jīng)在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里看到這樣一段話:“看到他念了書,就用美味酬勞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諾給他鑲有花邊的領巾和漂亮的新衣服;你給予的這種報酬和獎勵,不就是認為這些東西是好的,是他應該追求的,從而鼓勵他去向往這些東西,使他習慣于把自己的快樂放在這些東西上面嗎?除此之外,難道還有什么別的解釋嗎?”

成人對孩子的物質(zhì)獎勵往往會帶來很多壞處。驅動力專家丹尼爾.平克說過:“獎勵只能帶來短期的爆發(fā),其效果會逐漸消失?!?/p>

尹建莉老師曾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里提到過:“買玩具,如果覺得可以給孩子買,就痛痛快快的給孩子買,不要把背古詩和買東西聯(lián)系起來?!彼?jīng)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也提到過“考好了不獎勵”,物質(zhì)獎勵對好習慣、好行為的養(yǎng)成沒有任何好處。買玩具就是買玩具,吃飯就是吃飯,學習就是學習,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用一些物質(zhì)去鼓勵孩子,孩子通常會慢慢的開始依賴“物質(zhì)”這樣的外在驅動力。當一個人持續(xù)的依賴外在驅動力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他就很難用內(nèi)在動力去約束和支

把“犯錯權”還給孩子


把“犯錯權”還給孩子

“小孩子犯錯,上帝也寬恕”“人不犯錯,永遠長不成大人”,犯錯,是孩子告別不足、走向正確的必要臺階。每一個錯誤,不僅是一次過錯,更是教育者和學生反思自我、改過自新的機會;不僅是一種不足,更是一種必要的曲折性的人格發(fā)展、心智拔節(jié)。所以,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認為,如何理解“自由”,我想最簡單的是要考慮如何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

尊重孩子犯錯權,雖沒有明確寫入教育法規(guī),卻是一種再基本不過的教育理念和常態(tài)化的教育行為。那些充滿機智和寬松的教師,總是用循循善誘,將錯誤當成生動鮮活的教材,和孩子積極互動,喚醒和鼓舞孩子,在錯誤中不斷成長,讓教育者的權威形象、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比如陶行知與四塊糖果的故事:一個男孩在校園里拿磚頭砸人,對于這種嚴重違紀行為,陶行知卻“發(fā)糖”以獎勵。錯誤也可成為“教育富礦”,成為進步的臺階。

一些學校對犯錯的孩子動輒開除,動機可能是為了讓孩子更加自律,可教育對象畢竟差別很大,有的孩子自律性強,可能因此就不會、不敢再犯錯了,那些自律性不夠強的孩子,還是會犯各種小錯誤。因為犯錯了,老師既沒有循循善誘的幫助,也沒有耐心啟發(fā),就將孩子開除,孩子會很委屈,不服氣。教師的熏陶、感染、激勵、鼓舞的教育職能丟失了,“教”和“育”的角色沒有了,這不僅是教育職能的扭曲,也是教師職業(yè)角色的退化,如果這樣的話,還要老師和學校干什么呢?

將對孩子最本然的尊重、理解和期待都扔了,將孩子發(fā)展、轉化的機會完全堵住了,將孩子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都破壞了,將孩子的犯錯體驗都剝奪了,學校和教師成為了一種教育強權:武斷、強蠻以及高高在上。這根本就是一種教育權利的濫用,實為教育瀆職。

因此,教育者應該更新理念、善待孩子、學會尊重:與其一味開除,不如多行寬容;與其一味殘酷,不如多一些理解、幫助;與其高高在上,不如溫馨溝通?!罢n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幫助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是教師的義務。錯誤是孩子們最樸實的思想,是經(jīng)驗最真實的暴露”。把“犯錯權”還給孩子,讓孩子在犯錯中不斷進步,從而健康成長。

父母怎樣給予孩子恰當?shù)莫剟?/h2>

當孩子出現(xiàn)新問題時,家長就會在情緒狀態(tài)下處理孩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時還會惡性循環(huán),增加父母的無力感。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平時在家中要培養(yǎng)孩子定時作息的習慣,還要建立常規(guī)和良好習慣??梢越ⅹ剟顧C制,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當孩子表現(xiàn)良好時,就要立即給予物質(zhì)或社會性獎勵。

一、口頭強化適宜的行為。

針對孩子的弱點,有意識地為他創(chuàng)造改進的機會。如孩子特別好動,但是他也喜歡畫畫,這樣當他安靜且專注地完成一幅畫時,父母應立即對他夸獎:“真棒!你畫得太棒了,我也想要一幅你畫的畫?!碑敽⒆邮艿焦膭顣r,他會努力去做。

二、給孩子訂立簡明的規(guī)定。

可以給孩子定立一些簡明的規(guī)定,規(guī)定上要注明孩子的良好行為會得到什么樣的獎勵。如按時起床加1分,幫助整理家務加1分,飯后收碗筷加1分。當孩子在一個星期內(nèi)完成10分時就可以去公園或買喜歡的書。采取這種方法,一要避免把獎勵機制用在寫作業(yè)學習上,這樣會使他產(chǎn)生學習是有代價的觀念。二要公開計算次數(shù)的方式,并做到公正。

三、計點制度。

給孩子在墻上建立一個表揚區(qū),對他進行精神鼓勵。這種方法與訂立規(guī)定同樣有效,家長可以在表格上記一些點數(shù),或給小紅花獎勵。孩子累積一些點數(shù)或紅花時,可以從父母這里得到小玩具、額外的特權,或出外游玩等獎賞。

這些簡單明確的獎勵制度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促進他養(yǎng)成更好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做事情有目標的習慣,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家長在教養(yǎng)孩子時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手,將決定權交給孩子


放手,將決定權交給孩子在家長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無論他們長多大,都永遠是家長的孩子,尤其是對那些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家長總會認為他們小,不懂事,從而愿意替他們?nèi)プ鰶Q定,愿意替他們?nèi)ジ冻觯麄儠X得這是他們的責任,是他們應該做的,

疏不知,在家長的不經(jīng)意中,可能會造成孩子將來的依賴和軟弱。因此,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做起,要從小讓孩子學會有自主性,學會自己做決定。

我想,家長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變成十萬個為什么,他們每天會有無窮無盡的問題,而他們尋求幫助的第一來源就是家長。這個時候,有的家長會直接將答案告訴孩子,覺得這樣又簡單又省事。但是,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yǎng)成依賴性,總是希望能夠從別人那里獲得現(xiàn)成的幫助。

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先開動腦筋尋求解決途徑,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替代孩子尋找答案。

第二、讓孩子自己解決困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的困難和磨練,這些小小的摧折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會讓他們在將來的成長歲月中學會擔當,珍惜當下。但是,在中國目前的獨生子女的政策下,這唯一的一個孩子都會變成家中的小太陽,獨享全家人的寵愛。這種在溫室中呵護著長大的孩子能夠經(jīng)受住未來的風雨嗎?

我們無法改變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卻可以人為的設置一些障礙,設置一些困難,要求孩子去想辦法解決,以此來鍛煉孩子的能力和意志,而不上去替代孩子解決困難。

第三、讓孩子自己解決沖突

孩子在互相玩耍時,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矛盾,尤其是男孩子,更是喜歡拳腳相向。這個時候,家長有的會沖過去,或者是勸架,或者是調(diào)解,但是往往沒有任何的效果。其實,解決沖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家長應該放松心態(tài),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去解決。

在孩子向家長訴說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及困難,同時尋求幫助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勇敢的去面對各種問題,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去回避,更不是去替代孩子解決問題。

我想,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其實,這個美好未來就掌握在家長的手中,各種做法都很簡單,關鍵是要想清楚,要懂得狠心,要懂得給他們方法要比給他們財富更加重要。

育兒:請話語權還給孩子


育兒:請話語權還給孩子冬日陽光不錯,休息日同事帶著她小孩**來我家一起聚聚。

爸媽是更喜歡小朋友的人,每次有小朋友來,總會很高興拿出糖果、點心等一些小朋友喜歡吃的東西招待,很多時候會拿在手里很誠心的問孩子,“喜歡吃這個么?想吃什么呀,自已拿還是爺爺拿。”還沒等話說完或孩子應答,同事就應開了,“沒關系啦,他什么也不吃,謝謝,謝謝。”爸爸很是尷尬。

陽光很好,與同事坐前坪一搭一搭的聊天,爸爸則與xx、**一邊擺弄車輛做游戲。爸爸也一搭一搭的問,“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喜歡這個車不。。。。。?!蓖麻_始一心兩用起來,有些問題還沒等**回答,她便說開來,**呀,告訴爺爺呀,你叫什么名字呀,媽媽怎么和你說的呀。。。。。。爸爸的問題幾乎都成了同事的回答,而一邊游戲的過程也幾乎都成為了同事指點的過程。

把同事扯到一邊說話,說,沒關系的,小朋友,需要讓他有一個對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鍛煉對程,讓他自已來吧。而同事則堅持她的觀點,**特膽小,不愛講話,不教他什么都不講。。。。。。

回頭看看xx,在陽光下,他與**玩得特開心,不時的找**說話并聽見他的大笑,而話語無非是,哥哥,倒這里。爺爺,開過來。而**,仍略羞澀,不時的看著她媽媽。

我在想,盡管有外在環(huán)境與性格因素,而xx的外向與**的內(nèi)斂成為最明顯的對比。從小事看來,我與同事的教育方式亦是。

我總堅持,不搶xx的話。我總堅持,自已的事自已做。

在初到一個陌生環(huán)境中,xx亦是沉默膽小的,每每總會抓住我的衣角說媽媽抱。而面對朋友的熱情詢問或擁抱,他亦是排斥得厲害。不是往我懷抱躲便是以“打”的詞眼或動作表示他的不滿。而每次,我只是反復重復我的話,告訴xx這是誰,為什么會親近xx,xx應該如何回答才有禮貌。在稍微解釋后,xx便會放開態(tài)度來,不再害怕并大方的回答任何問題,或者,更會提出自已的要求。

愛吃愛玩是孩子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必為孩子感到不好意思。在家里做好適時的訓練與教育,以模擬場景或輔助動畫培訓孩子拒絕或“只要一個”的好習慣,便不用再擔心孩子在其它場合耍賴皮的事情發(fā)生了。

而孩子的膽小,我更認為,很多時候,是我們家長一手造成。如果我們抱著不埋怨、不代言的心態(tài),放手讓孩子去與人接觸,把說話的權利還給孩子,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把孩子的意愿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的與人交談,自然的,接觸得多了,說得多了,膽子也就大了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已的思想,每個孩子都有自已的意愿,拋棄我們一個“代言人”的身份,做一個好的指引者吧。希望每個寶都自由、快樂的成長。

把失敗的權利交給孩子


把失敗的權利交給孩子

告訴孩子:你可以失敗

您不應該說:這次期末考試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別想上學了.

您應該這樣說:孩子,放松些,考試考的不好沒關系,重要的是你盡了力.

您不應該這樣說:兒子,明天的比賽一定要拿第一!

您應該這樣說:孩子勇敢一點,失敗了也沒關系,不就是一次比賽嘛.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邊念叨:成績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隊呀。一到考試的時候,更是比孩子還著急,不厭其煩地囑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許失敗。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對孩子有害無益。沒有誰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沒有生活的閱歷與應驗,他還處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階段。他有權利失敗。

哪個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碰碰中走過來的?那么,也請寬容孩子吧.把失敗的權利還給他們.允許孩子失敗,就等于是給了他鍛煉自己意志力的機會,也給了他增加自己閱歷的機會.

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適當?shù)某惺芤恍┦∈呛鼙匾?作為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失敗的可能,失敗并不可恥,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不敢面對,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

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往往是只看到了失敗的一個方面,把它看成是丟臉的事,卻忽略了失敗的價值和意義.

父母應該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

孩子失敗了,但是他獲得了"痛苦的體驗",將來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時,他也有了挑戰(zhàn)困難的契機.孩子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鍛煉自身,慢慢成熟的過程.他的良好心理素質(zh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

在一帆風順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會漸漸定型,有一天當他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時,會驚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練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事情,在失敗的磨礪中,鍛煉出膽量,摸索出經(jīng)驗.

有時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幾率很小,也要讓他做做看.

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系.

生活中父母常為孩子的錯誤和失敗擔心,著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時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這樣失敗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給孩子"不許失敗"的壓力,孩子的心理負擔會更重,情緒也會一直處于緊張狀態(tài),不但不能夠從失敗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甚至更糟.

運動心理專家有這樣一個發(fā)現(xiàn):在重要比賽時刻,如果一味地給運動員施加壓力,不但不能鼓舞土氣,反而會影響到運動員的發(fā)揮水平.但是,如果將很重要的目標簡單化,淡化比賽的緊張情緒,那么運動員就會有一種輕松的感覺,很容易發(fā)揮正常水平甚至超常發(fā)揮.

同理,在關鍵時刻,我們也應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心理氛圍.

孩子在考試或比賽之前,不要催著孩子去學習,可以他們適應的看看電視,跟別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帶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跟孩子聊聊天,表現(xiàn)出對考試或比賽結果不在乎的態(tài)度.盡量讓他們脫離緊張的氣氛,調(diào)整好狀態(tài).父母的這種態(tài)度會讓孩子心里輕松起來,并大受鼓舞.壓力釋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發(fā)揮出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失敗,也跟父母施加太大壓力有關.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更不應該劈頭蓋臉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勇敢,聰明的人應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xù)努力.

這其中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效應: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那么請你也給孩子這份信任吧.

育兒心得:學會引導和鼓勵孩子


育兒心得:學會引導和鼓勵孩子

做父母的可能都喜歡給孩子設計一個雄心壯志的計劃,一但教育偏離了設計的軌道,就會認為孩子“笨”、“沒有出息”,等一系列影響家庭氣氛等不開心的問題也會急馳而來。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把自己父母以前給自己設計的未曾完成"宏偉藍圖"拿過來讓孩子來替你去完成。以前犯錯改了就不是問題,相同的錯誤重演就是問題了。少年的時光是金色的、自由的、和快樂的,我們要做的只是“引導”和“鼓勵”。

我們認為牛牛只是個平凡的小男孩,我們沒有給他設計任何的遠大理想,我們只是期望他開開心心上學,開開心心生活,健康的成長。所以遇到問題時,我們更多的是要幫忙他找出差錯的原因,而不是開口就責罵他,對于因粗心大意的小毛病偶爾提提,不是揪住不放。尊重他自己興趣愛好的學習選取,但也要監(jiān)督他對自己的選取不要隨便更改或后悔,培養(yǎng)他自己獨立決定的意識是不能夠沖動和隨意的。要統(tǒng)一家庭的教育思想和規(guī)則,由于家庭結構問題,老人都會把孩子當做“寶”來喜歡或討孩子開心。如果祖輩和父母的意見不統(tǒng)一時,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孩子對大人們的洞察力也是很強的,時間一久,在家長的意見不統(tǒng)一時,孩子就會利用家長的意見分歧而“投機取巧”,家庭和睦聯(lián)盟,是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紀律感的最好教材。所以我們平常對孩子的教育有意見分歧時,都要采用背靠著孩子的溝通方式,而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前爭執(zhí)不休。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步增長,孩子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不再盲目服從;平時我們多采用溝通辦法,口氣婉轉,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孩子講話,減少居高臨下的家長制批評作風。在與孩子溝通時,必須要認真聆聽她說話,讓她感到父母對她的重視與尊重,這樣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會被樹立起來,她也會在與大人的談話中,認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對孩子的理性思維習慣也有良好的幫忙。當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就應注意一些細節(jié),這樣才能比較迅速的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比如說看電視、玩電腦時間長了,我們采用“提醒制”,告訴她再過幾分鐘該休息了,就應保護好自己的眼睛等等。有一種飽和原則,就是孩子們慣有的厭煩情緒。雖然強烈的想擁有目的,也能夠體會把事情做完的樂趣,但是因為課程繁多在內(nèi)心產(chǎn)生阻力,無法持續(xù)主動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準降低,課業(yè)的份量減少,繼續(xù)培養(yǎng)孩子在低潮時的活力,那么他們在低潮過后,又會升起職責心,更主動地去做功課。

相關推薦

  • 放權給孩子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面對一個班級三十幾個孩子,要管好這樣一群孩子,讓他們形成良好的班級常規(guī),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語言能力有了飛速的發(fā)展,平時他們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甚...
    2021-01-20 閱讀全文
  • 給孩子特殊的“獎勵” 給孩子特殊的“獎勵”說起給孩子的獎勵,總是會讓人想到很多物質(zhì)的東西,在我看來獎勵不分貴賤、大小,重要的是適不適應自己的孩子,在孩子身上能不能體現(xiàn)出其價值。 我對兒子特殊的獎勵就是在兒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時...
    2020-11-06 閱讀全文
  • 育兒心得:學會獎勵孩子 育兒心得:學會獎勵孩子 陳美齡說:不可以用物質(zhì)獎勵小朋友。 香港教育學院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zhì)其實只會刺激子女短暫動力,久而久之只會索求更多,變本加厲。 從心理學來講,每個人做一件事都需要驅動力,驅動力...
    2020-07-24 閱讀全文
  • 給孩子發(fā)獎品 近幾年來,好象分發(fā)獎品成了一種風氣。孩子甚至會自行索要獎品,同老師討價還價。到底發(fā)什么樣的獎品合適呢?以下羅列幾種常見的獎品簡單分析一下。傳統(tǒng)的獎品。小紅花、鉛筆、筆記本是幾中傳統(tǒng)的獎品。在孩子的眼里...
    2020-12-12 閱讀全文
  • 給孩子的獎品 孩子都喜歡獎品。尤其是近幾年來,好象分發(fā)獎品成了一種風氣。孩子甚至會自行索要獎品,同老師討價還價。到底發(fā)什么樣的獎品合適呢?以下羅列幾種常見的獎品簡單分析一下。 傳統(tǒng)的獎品。小紅花、鉛筆、筆記本是幾中...
    2020-10-09 閱讀全文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面對一個班級三十幾個孩子,要管好這樣一群孩子,讓他們形成良好的班級常規(guī),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語言能力有了飛速的發(fā)展,平時他們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甚...

2021-01-20 閱讀全文

給孩子特殊的“獎勵”說起給孩子的獎勵,總是會讓人想到很多物質(zhì)的東西,在我看來獎勵不分貴賤、大小,重要的是適不適應自己的孩子,在孩子身上能不能體現(xiàn)出其價值。 我對兒子特殊的獎勵就是在兒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時...

2020-11-06 閱讀全文

育兒心得:學會獎勵孩子 陳美齡說:不可以用物質(zhì)獎勵小朋友。 香港教育學院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zhì)其實只會刺激子女短暫動力,久而久之只會索求更多,變本加厲。 從心理學來講,每個人做一件事都需要驅動力,驅動力...

2020-07-24 閱讀全文

近幾年來,好象分發(fā)獎品成了一種風氣。孩子甚至會自行索要獎品,同老師討價還價。到底發(fā)什么樣的獎品合適呢?以下羅列幾種常見的獎品簡單分析一下。傳統(tǒng)的獎品。小紅花、鉛筆、筆記本是幾中傳統(tǒng)的獎品。在孩子的眼里...

2020-12-12 閱讀全文

孩子都喜歡獎品。尤其是近幾年來,好象分發(fā)獎品成了一種風氣。孩子甚至會自行索要獎品,同老師討價還價。到底發(fā)什么樣的獎品合適呢?以下羅列幾種常見的獎品簡單分析一下。 傳統(tǒng)的獎品。小紅花、鉛筆、筆記本是幾中...

2020-10-0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