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從理解開始
發(fā)布時間:2021-04-08 幼兒園工作總結(jié)家園溝通 幼兒園我的理想說課稿 親子游戲如果整個教育的過程是0到100的話,最重要的是0到1,這個從0到1的過程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溝通才是教育真正的開始。陪伴孩子,直到找到你們之間溝通的密碼,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帶著足夠的信心和耐心,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話題一:讓孩子來聽我們,還是我們?nèi)ヂ牶⒆?/p>
短片:MontyRoberts的馴馬奇跡
從小生活在馬場的MontyRoberts認為維持了數(shù)千年的馴馬方式需要改變,他認為傳統(tǒng)的粗暴的馴馬方式不僅耗時很長,同時對人與馬的感情造成傷害。他嘗試用與馬溝通的方式來馴服野馬,把傳統(tǒng)的一個月的時間縮短為一周,被人們譽為“馬語者”。為了進一步印證這個方法的科學性,他在62歲時決定到自然環(huán)境中找野馬做實驗,英國BBC全程跟蹤拍攝。MontyRoberts說馴馬時最開始的接近是最重要的一步,為此他跟蹤了這匹野馬一天一夜,直到它對他放松了戒備,愿意靠近。這時,MontyRoberts不時地撫摩它,安慰它,給它適應的過程,終于把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馴服了這匹桀驁不遜的野馬。
討論:“愿意”的過程非常重要
短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MontyRoberts駕著自己的馬跟隨著那匹野馬,不離不棄,直到野馬自己慢下來,他才試探著靠近,交流,他的每一步都沒有強迫的成分,但最后他卻達到了駕馭的目的。人們說他馴的馬通人性,其實是他主動去通馬性。教育孩子和馴馬道理相似,就像“馬語者”對待野馬的耐心,我們也要跟隨孩子的方向,關(guān)注他,觀察他,給孩子接受的時間和空間,用他能接受的方式開始溝通。讓他解除戒備,愿意接受你的要求。這個“愿意”的過程非常重要。就像Monty后來所有溝通技巧的應用,都是建立在他和馬最初那一天一夜的陪伴過程中。但我們的家長有時則缺少這種耐心,只是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觀念灌給孩子,卻不考慮自己與孩子之間是不是已經(jīng)建立了這個讓孩子愿意聽的信任基礎。n4507.cn
話題二: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是孩子最早學會的溝通樣本
案例:我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
有一對夫婦的感情不好,本來要離婚的,卻發(fā)現(xiàn)妻子已經(jīng)懷孕了,于是就決定不離了。孩子生下之后,夫妻都很愛她,盡量在孩子面前隱藏兩個人的矛盾。他們經(jīng)常會問孩子一個問題:“你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孩子回答是?!澳闶遣皇前职值墓詫殞殻俊焙⒆右舱f是。但在孩子2歲的時候,有天爸爸又問她:“你是不是爸爸的乖寶寶?”孩子卻不回答,而是拉著他的手來到媽媽身邊,問媽媽:“我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媽媽說“當然是了”,孩子這時才對爸爸說“我也是爸爸的乖寶寶?!?/p>
討論:從改善夫妻溝通開始改善親子溝通
孩子的爸爸非常不理解孩子為什么有這種舉動,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已經(jīng)覺察出爸爸媽媽之間的矛盾,她之所以不直接回答是因為怕說是爸爸的乖寶寶,就不是媽媽的乖寶寶了,因為孩子已經(jīng)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父母的不合。
有的夫婦說兩個人鬧矛盾從來不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以為孩子不知道,其實是錯的。孩子的敏感和領悟力往往出乎大人的預料。所以,不是在孩子面前偽裝成相愛,而是把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當作一個改善關(guān)系的好機會。孩子是父母重新學習愛的最好的教科書,你也許不會為了愛人、父母舍棄你非常重視的東西,改變自己的個性,但為了孩子卻可以改變,所以要掌握彼此愿意改變的機會,重修你們的關(guān)系,
讓孩子在幼小時潛移默化地學到愛與支持,這種精神力量比任何教育都重要。而且父母之間的愛會讓孩子的心處于一種平和的狀態(tài),更有利于他把精力用于其他的心智的發(fā)展。
話題三:從孩子的撒謊中發(fā)現(xiàn)溝通的契機
案例:“我答應了同學要去的”
一天中午,揚揚告訴媽媽下午要去少年宮畫畫,但媽媽偶然得知那天下午少年宮根本就不開門。晚上,在父母的再三追問下,揚揚才告知實情,原來他和班上的幾個男同學相約到新建成的江濱廣場玩了。于是爸爸非常生氣,媽媽非常傷心。在咨詢過程中,問起撒謊的原因,揚揚說:“我上午就答應了同學要去的。”原來父母的要求比較嚴格,揚揚意識到如果直說,很可能被父母拒絕,這樣他會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和信譽。
討論:謊言背后沒有錯的初衷
揚揚的錯在于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法去達到合理的要求;而爸爸的錯誤呢,為什么孩子有這樣合理的要求卻不敢直說?是不是因為平時的要求太嚴格,常常粗暴簡單地拒絕自己認為不合適的要求,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尊嚴和感受?
其實孩子的謊言背后總有一些并沒有錯的初衷,父母需要用發(fā)現(xiàn)的眼睛給予肯定,比如說揚揚謊言的背后是一份誠信,因為他答應了同學,如果被父母拒絕而出不去會失去自己的面子和同學的信任,要從這一點的肯定打開與孩子交流的渠道。如果父母對孩子身上的這一點積極面進行肯定,并且從自己的溝通方式中找出孩子為什么不敢說的原因,那么可以預見,以后的親子溝通就會有所改善。
因此,溝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夠從孩子角度來想,來觀察、思考孩子這么做是為什么。當你能夠更加理解孩子的時候,就不會再覺得他的舉動是無意義的,就能跟他很好地溝通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
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所謂的親子閱讀說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大部分的時間應該是父母給孩子讀書聽。現(xiàn)在所有的準媽媽都會提倡早教,在早教時媽媽們會撫摸著肚皮,唱個兒歌或者輕聲的給寶寶說話交流,我懷**的時候經(jīng)歷了很多挫折,**在肚子里時只怕她出生后會智力低下,所以有懷孕時就經(jīng)常去公園里散步,可惜我的五音不全,只能拿著一本故事童話書念給她聽,我想那也算是我最早期的親子閱讀吧。
有句古話:學習永遠不晚,同時學習也永遠不覺得早呢。在孩子還是胎兒時媽媽們就可以開始培養(yǎng),特別是在懷孕第7~8個月的時候,胎兒的腦神經(jīng)已經(jīng)發(fā)育到幾乎與新生兒相當?shù)乃?,捕捉到的外界訊息,就會通過神經(jīng)管將它傳達到胎兒身體的各個部位。媽媽可以給他讀一個故事,念一首唐詩,也許那么小的胎兒不會理解,但是卻可以讓胎兒有一種與母親交流的溫暖感覺,同時讓寶寶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得對語言敏感起來。為出生后愛上閱讀打下一個基礎吧。
而在我家寶貝出生后這閱讀也是一時也沒有松懈,這除了睡覺吃奶,眼睜著的時間就會拿著我和老公的照片指給她“爸爸、媽媽”,而老公說1歲前的親子閱讀,基本上以認知為主,大圖片為主,更是積極的打印了很多黑白圖片,里面畫著三角形,圓形,而**奶則拿來了**哥以前的故事書,讓我躺在床上多給她念念書,讀讀兒歌。
在**五個月到一歲時看到書就撕的勁,我以為我所有的努力都打水漂兒了,我說這完了,是不是書讀的多了,這么小的厭倦了。嚇得不敢給她看什么書,不過嫂子說孩子撕書也并不是壞事,孩子經(jīng)常練習撕紙,可以鍛煉孩子兩手的協(xié)調(diào)能力,促進她的拇食指功能的分化。**哥小的時候嫂子給弄了許多紙讓他撕,但**哥那是相當?shù)牟活I情,半張紙也不撕。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閱讀也是這樣的,要根據(jù)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我給**買了不少0-3歲的嬰兒讀物,也不特意的去給她讀,而是把書放在她容易看到的地方,小家伙看到鮮艷的圖案書,自己主動把書拿起來翻翻看,飯前是自己去看,吃過飯就自己跑到書桌前拿著書屁顛屁顛的跑出來:“媽媽,念念”。現(xiàn)在的**最喜歡的就是閱讀,家里買的一百多本書都能說出書名,好多書還能說出里面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呢。
不過親子閱讀從什么時間開始都是由父母來安排,而親子閱讀不只是想讓孩子學得更多的知道,我覺得親子閱讀中更多的收獲一種親子互動交流的濃濃情意,當時給**多買了一些書就是考慮不想單調(diào),能在隨意中去享受和她在一起的親子時光。也**現(xiàn)在也正如我期望的那樣把閱讀當成玩樂的一樣,沒有去刻意背,只是簡單的開心和熱愛。
“親子對話”從幼兒期開始
所謂“親子對話”教育法,主要是依據(jù)每個孩子的個性來培養(yǎng)他的說話能力,若要與孩子說話,首先父母要學會如何傾聽。聽孩子說話是一種認同孩子的反應,而“親子面對面”便是在孩子有話要說時,父母確實傾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現(xiàn)的感覺而信心倍增。
與孩子的對話應當從幼兒期開始,因此,希望父母們能夠隨時激發(fā)自己孩子的個性與說話能力。寶寶是從“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來開始學習說話的。只要寶寶開始喃喃自語,發(fā)出簡單的聲音時,就是開始進行“親子對話”的好時機,按照寶寶的不同月齡有不同的刺激法。下面進行具體的介紹。
0~12個月
與寶寶目光交流,隨時隨地與寶寶說話;寶寶出生后發(fā)出的第一個聲音,便是“哭”;等3、4個月大時,開始會發(fā)出“咿咿啊啊”等單音;到了8個月大后就開始喃喃自語,甚至發(fā)出一些單字。
1.注視寶寶的眼睛和寶寶說話
和孩子的第一階段溝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寶寶們通過看見媽媽的說話與表情來奠定對“說話方式”的認識。
2.與寶寶接觸的任何時候都要與寶寶說話
每一次的聲音交流都會讓寶寶的聽覺變敏銳,不管是換尿布、喂奶或洗澡時,都要隨時隨地保持與寶寶說話的習慣。
3.回應寶寶的牙牙自語
只要媽媽經(jīng)常回應,寶寶也會開始學著表現(xiàn)自己的感覺,而且情緒也會更明顯易懂,在與寶寶應答時最好邊說邊撫摸寶寶,更能強化親子的交流。
4.從日常生活的聲音中學習
不需要太過安靜,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吸塵器的聲音、水龍頭的流水聲、洗碗洗衣的聲音等,都可以讓寶寶感受接觸更廣,邊做家務邊和寶寶說話,也是一種良好的親子互動方式。
5.練習以身體律動來控制發(fā)聲
即使簡單地發(fā)出“咿啊”的聲音,寶寶也得用盡全身的力氣來發(fā)聲,可以訓練寶寶配合身體的律動發(fā)短音或長音,也可用拍手搖擺的方式讓寶寶了解發(fā)音的不同。
6.鼓勵寶寶表現(xiàn)自己
跟寶寶玩手帕游戲或鼓勵寶寶把兩手伸直說“抱抱”,或找玩具等,讓寶寶表現(xiàn)自己,這對于日后勇于自我表達的說話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7.與媽媽“視線一致”的體驗
寶寶總是好奇媽媽在做什么、說什么,因此,不妨讓寶寶跟媽媽往同樣的方向去尋找目標,讓寶寶自己親眼、親耳確認媽媽口中說的與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養(yǎng)寶寶的辨識聯(lián)想能力。
8.善用寶寶喜歡模仿的特性
寶寶通常喜歡模仿大人做動作,最簡單的就是揮揮手說“再見”等,利用這種愛模仿的特性,趁機教寶寶各種配合手勢的單字,并反復的練習,這樣寶寶馬上就記住了。
13~24個月
與其說單字,不如說成語這時期的寶寶多半已經(jīng)會走路,相對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說的意思,也會說比較多的單字。從這個時期起,媽媽和寶寶的交流對話豐富而頻繁的話,寶寶學會說話的時間更快。
1.練習發(fā)音
把單詞的發(fā)音嘴型做給寶寶看,反復幾次以后,寶寶也會試著發(fā)出正確的音了。
2.配合肢體語言來說話
與寶寶說話時,配合肢體語言還輔助引導寶寶,如用手指身體的各部位,配合說話、或者邊做“坐跑站跳”等動作,邊說這些單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讓寶寶更容易記憶。
3.以句子的形態(tài)和寶寶說話
1歲以前教的“花”、“水”等單字,現(xiàn)在起要開始對寶寶說長一點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寶寶已經(jīng)懂的單字并加入新單字來延伸連結(jié)出句子,讓寶寶練習真正的說話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寶寶的反應
這階段的寶寶對大人的話似懂非懂,自己所會的單字語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愛表達,這時父母就必須很有耐性等寶寶慢慢地說、清楚講明白,降低寶寶的挫折感,才能順利讓他升級到下一個說話的階段。
5.經(jīng)常帶寶寶外出觀察
帶寶寶去公園散步或坐車等,并配合教寶寶說相關(guān)的字句,也許寶寶無法一時間馬上記住,但讓寶寶接觸更寬廣的視野,也是奠定說話基礎的步驟。
25~36個月
說話時多形容狀態(tài)這個時期的寶寶,會的單字雖然多,但還無法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也總是反復說著“那個”、“不是”等字句,這時必須開始用敘述及形容的句子來教寶寶說話。
1.描述式的說話法
如果媽媽要回答寶寶的說話,也盡量使用連結(jié)性的句子,當寶寶說“那個、那個”,即使媽媽知道“那個”是什么,也必須回答“是這個餅干嗎?”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嗎?”,務必引導寶寶再回答出“對,是那個餅干”等句型。媽媽此時的任務在于訓練寶寶開口說話,而不是拿“那個”餅干讓寶寶閉嘴。
2.說較長的句子時要段落分明
當媽媽說較長的句子時,得注視寶寶的反應,配合明顯的肢體動作,段落清楚地說給寶寶聽,來訓練寶寶的“聽話”能力。
3.練習讓別人了解寶寶的表達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寶寶說的話只有身邊的媽媽才聽得懂,別人要了解寶寶說的話還得先通過媽咪的“翻譯”。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也為了讓寶寶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訓練寶寶發(fā)出正確的音和正確的單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倆才知道的幼兒式語言。
4.給寶寶獎勵
當寶寶能說出較長的句子,或者說出新學會的單詞,都要馬上給寶寶一個擁抱并稱贊他,然后再附和地說一次,寶寶就會清楚知道自己的表達正確,而更有興趣說話了。
5.把寶寶說的話畫成圖貼起來
當寶寶說的句子或內(nèi)容,用簡單的圖畫表現(xiàn)出來,如“今天跟媽媽去散步”便以此為內(nèi)容畫出來,可以增加寶寶的聯(lián)想能力和記憶能力。
用心溝通,孩子能理解的
用心溝通,孩子能理解的不知不覺中,原來抱在懷中的那個小小孩,如今長大了,真的成長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有同學了,有朋友了,變得更有主見了。
**小朋友一直以來都比較倔,而且還正處于2-3歲階段的她,這個時期的孩子我是真心覺得難帶,要么是你不了解她,要么是她太了解你了。
之前由于媽媽缺乏育兒經(jīng)驗,也沒及時補充育兒知識,對于你的成長,媽媽覺得做得很不到位,沒少對你吼過哦,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媽媽對你的要求過高了,沒能好好的理解你,因為你只是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媽媽應該站在你的角度去理解你每個時段的行為,不管是對的,錯的,那都是最珍貴的成長回憶。
最近這幾天,媽媽發(fā)現(xiàn)呀,對你吼就好像是對自己吼,讓大家都不開心,而你呢?更不當一回事,媽媽不想讓你做什么你就偏要做什么,后來換位思考,用心去理解你,耐心的跟你說話,不大聲,不管你再怎么鬧都心平氣和的跟你好好說,或者聽你好好說,這樣發(fā)現(xiàn)家里和諧多了哦,你也懂事多了,媽媽這樣慢慢跟你說,你能明白的,對吧!
不管是今天還是將來,媽媽決定,用心陪伴,做個溫柔的媽媽。
創(chuàng)意生活從親子共讀開始
孩子們的小小世界海闊天空,孩子們的大大夢想無邊無際;書里,有生動的圖畫、動人的文字,猶如跳動的色彩,處處牽動著孩子們的心。無限的創(chuàng)意及想像也就從這里開始。創(chuàng)意生活的源泉: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了解。歐洲人在于200年前便已了解了兒童圖書里,可以欣賞到很多藝術(shù)形式。畫家的多樣表現(xiàn),經(jīng)烈的個人風格,使孩子的眼界開闊,對美的感受力也增強了。讓我們的孩子平常多接觸各種不同的圖畫書,可以從其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來得到美的感受,從各種角度,將藝術(shù)帶進生活;帶到家中。把家變成小小的圖書館、美術(shù)館。因為孩子會從這樣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地球上美妙的東西實在很多。創(chuàng)意生活的動力:豐富的想像國際童書大師工艾瑞·卡爾所創(chuàng)作的圖畫書中有一本非常著名:《小種子》。從書里,孩子知道,種子是經(jīng)過許多的旅程,才落到土地上,然后發(fā)芽,開出美麗的花朵。瞧,即使是小小的程子,已經(jīng)讓艾瑞·卡爾注意到,于是他通過圖書把孩子相進這個世界,跟著種子一起旅行,去體驗它開花的過程;而花朵的璀璨綻放,吸引著鳥兒、蝴蝶、蜜蜂的親近。那一刻,花的美,及小動物們所展現(xiàn)的生命力,足以和太陽媲美。這就是令孩子感動的畫面。孩子可從這樣的畫面里,展現(xiàn)出屬于自己的想像。有一位小朋友在看了這本書后,就畫了一朵大大的花:花里頭出現(xiàn)房子、小汽車、蘋果、西瓜、毛毛蟲、蕩秋千、凡是他覺得生活中有意思的東西,都出現(xiàn)在花中間,完全顛倒了成人對花的認識。所以,我們常說孩子的幻想其實是非常驚人的,經(jīng)??梢詣?chuàng)造出比他們的實際能力,甚至比成年人更大的成就。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圖書種類很多。比如:《孫武空三打白骨精》、《白雪公主》等等,這些中國的或是外國的故事,充滿傳奇性。書中的角色性格鮮明,往往可以培養(yǎng)孩子幻想的能力,進而從真實生活走進幻想世界,很多民間故事對孩子的幫助很大。人在生活中若沒有幻想,這個人便沒有
了希望,生活也會布滿呆板的基調(diào);幻想是一個夢,成人比較不會幻想,但孩子卻很容易進入幻想世界。在這個夢中,可以實現(xiàn)很多愿望,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會幻想的人是比較快樂的,因此,每個家中都應多準備一些圖畫書,這對孩子會很有好處。孩子可以從書中構(gòu)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自信的天地,欣賞且滿足自己的成就。于是他們的快樂就建筑在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上,不再需要借著大人的贊賞來肯定自己。創(chuàng)造良好的親子共讀心態(tài)隨著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市面上的童書種類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而童書行銷的管道更是上天下地,無孔不入。不管書店時里,報紙上,處處可見精美的童書在向你和人的孩子招手。不少父母花了不少錢買書的給孩子,希望孩子從小就喜歡看書,浸淫在書香世界中。可是,父母的一番苦心,孩子不一定領情,有些孩子寧愿看電視、玩游戲。這說明,許多人的親子共讀的心態(tài)必須調(diào)整。親子共讀應該是一件溫馨又愉快的事,當我們進行一項溫馨又愉快的生活時,情緒上是享受,而非犧牲的。不少父母進行親子共讀時都有“陪太子看書”的錯誤心態(tài),更有的父母喜歡考問孩子剛剛讀了些什么。不管是犧牲也罷、考試也罷,這都是讓孩子遠防閱讀樂趣的原因,因為有犧牲的情結(jié)在作祟,父母很容易發(fā)脾氣,責怪孩子為什么不好好看書,沒有仔細思考孩子不想看書的原因。而孩子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當然很難發(fā)現(xiàn)閱讀的樂趣更別說看完書后還得考試,實在太沒樂趣。父母沒有必要讓孩子提早承受考試的壓力
愛孩子從尊重開始
愛孩子從尊重開始以前的中國式教育大多是說教式的,父母自覺經(jīng)歷的多,知道的多,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總是喜歡向孩子發(fā)出這樣或那樣的指令,告訴孩子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而聽話的孩子被公認是受歡迎的“好孩子”,孩子們遵照著父母的意愿成長生活。
現(xiàn)在,家長們漸漸意識到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那么我們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如何把給予尊重的良好愿望變成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呢?
其實,尊重孩子應該從孕育他們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們還是胎寶寶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尊重孩子的作息,在寶寶胎動活躍的時候和他說說話,為他播放輕柔美妙的音樂,在寶寶安睡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
當然,在孩子出生后,尊重的給予和方式就變得更加多樣具體了,比如:
尊重孩子的天賦: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秉性和天資,父母要善于發(fā)掘,因材施教地培養(yǎng)。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去塑造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生性活潑,不要強求他安靜地待著,進而給予過多的約束。
尊重孩子的感受:蹲下和孩子說話,在人多的馬路上抱起他。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孩子的高度仰視著家長是怎樣的感受,在人流穿行的馬路上以孩子的高度穿行其間又是什么感受,給孩子一個平等的視野吧。
尊重孩子的溝通需求:孩子需要陪伴,需要溝通,他們不了解父母的工作緊張和家務繁重,當孩子的溝通需求被父母以“自己玩去”,“現(xiàn)在很忙”等敷衍過去,他們會感到失落和孤獨。所以當孩子找到父母溝通時,請停下你手中的工作,好好聆聽和回應他們吧。
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quán)利和能力,帶孩子去購買他感興趣的書籍,讓孩子自己選擇想要參與的活動,當你的朋友送給孩子禮物時,請讓他們自己選擇是否接受,當然別忘了讓孩子表達謝意。
尊重孩子的平等性:需要孩子幫忙時說“請”,接受了孩子的幫助時說“謝謝”,對孩子感到抱歉時說“對不起”,遇到問題時耐心地向孩子解釋說明。從小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家庭成員。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考和意志,引導孩子作出自己的判斷并尊重孩子的決定。
還有哪些尊重孩子的好方法呢,相信父母在生活中會有更多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