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親子對話”從幼兒期開始

發(fā)布時間:2021-03-22 幼師試用期工作總結 幼兒園教師試用期工作總結 親子游戲

所謂“親子對話”教育法,主要是依據(jù)每個孩子的個性來培養(yǎng)他的說話能力,若要與孩子說話,首先父母要學會如何傾聽。聽孩子說話是一種認同孩子的反應,而“親子面對面”便是在孩子有話要說時,父母確實傾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現(xiàn)的感覺而信心倍增。

與孩子的對話應當從幼兒期開始,因此,希望父母們能夠隨時激發(fā)自己孩子的個性與說話能力。寶寶是從“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來開始學習說話的。只要寶寶開始喃喃自語,發(fā)出簡單的聲音時,就是開始進行“親子對話”的好時機,按照寶寶的不同月齡有不同的刺激法。下面進行具體的介紹。

0~12個月

與寶寶目光交流,隨時隨地與寶寶說話;寶寶出生后發(fā)出的第一個聲音,便是“哭”;等3、4個月大時,開始會發(fā)出“咿咿啊啊”等單音;到了8個月大后就開始喃喃自語,甚至發(fā)出一些單字。

1.注視寶寶的眼睛和寶寶說話

和孩子的第一階段溝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寶寶們通過看見媽媽的說話與表情來奠定對“說話方式”的認識。

2.與寶寶接觸的任何時候都要與寶寶說話

每一次的聲音交流都會讓寶寶的聽覺變敏銳,不管是換尿布、喂奶或洗澡時,都要隨時隨地保持與寶寶說話的習慣。

3.回應寶寶的牙牙自語

只要媽媽經(jīng)?;貞瑢殞氁矔_始學著表現(xiàn)自己的感覺,而且情緒也會更明顯易懂,在與寶寶應答時最好邊說邊撫摸寶寶,更能強化親子的交流。

4.從日常生活的聲音中學習

不需要太過安靜,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吸塵器的聲音、水龍頭的流水聲、洗碗洗衣的聲音等,都可以讓寶寶感受接觸更廣,邊做家務邊和寶寶說話,也是一種良好的親子互動方式。

5.練習以身體律動來控制發(fā)聲

即使簡單地發(fā)出“咿啊”的聲音,寶寶也得用盡全身的力氣來發(fā)聲,可以訓練寶寶配合身體的律動發(fā)短音或長音,也可用拍手搖擺的方式讓寶寶了解發(fā)音的不同。

6.鼓勵寶寶表現(xiàn)自己

跟寶寶玩手帕游戲或鼓勵寶寶把兩手伸直說“抱抱”,或找玩具等,讓寶寶表現(xiàn)自己,這對于日后勇于自我表達的說話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7.與媽媽“視線一致”的體驗

寶寶總是好奇媽媽在做什么、說什么,因此,不妨讓寶寶跟媽媽往同樣的方向去尋找目標,讓寶寶自己親眼、親耳確認媽媽口中說的與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養(yǎng)寶寶的辨識聯(lián)想能力。

8.善用寶寶喜歡模仿的特性

寶寶通常喜歡模仿大人做動作,最簡單的就是揮揮手說“再見”等,利用這種愛模仿的特性,趁機教寶寶各種配合手勢的單字,并反復的練習,這樣寶寶馬上就記住了。

13~24個月

與其說單字,不如說成語這時期的寶寶多半已經(jīng)會走路,相對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說的意思,也會說比較多的單字。從這個時期起,媽媽和寶寶的交流對話豐富而頻繁的話,寶寶學會說話的時間更快。

1.練習發(fā)音

把單詞的發(fā)音嘴型做給寶寶看,反復幾次以后,寶寶也會試著發(fā)出正確的音了。

2.配合肢體語言來說話

與寶寶說話時,配合肢體語言還輔助引導寶寶,如用手指身體的各部位,配合說話、或者邊做“坐跑站跳”等動作,邊說這些單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讓寶寶更容易記憶。

3.以句子的形態(tài)和寶寶說話

1歲以前教的“花”、“水”等單字,現(xiàn)在起要開始對寶寶說長一點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寶寶已經(jīng)懂的單字并加入新單字來延伸連結出句子,讓寶寶練習真正的說話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寶寶的反應

這階段的寶寶對大人的話似懂非懂,自己所會的單字語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愛表達,這時父母就必須很有耐性等寶寶慢慢地說、清楚講明白,降低寶寶的挫折感,才能順利讓他升級到下一個說話的階段。

5.經(jīng)常帶寶寶外出觀察

帶寶寶去公園散步或坐車等,并配合教寶寶說相關的字句,也許寶寶無法一時間馬上記住,但讓寶寶接觸更寬廣的視野,也是奠定說話基礎的步驟。

25~36個月

說話時多形容狀態(tài)這個時期的寶寶,會的單字雖然多,但還無法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也總是反復說著“那個”、“不是”等字句,這時必須開始用敘述及形容的句子來教寶寶說話。

1.描述式的說話法

如果媽媽要回答寶寶的說話,也盡量使用連結性的句子,當寶寶說“那個、那個”,即使媽媽知道“那個”是什么,也必須回答“是這個餅干嗎?”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嗎?”,務必引導寶寶再回答出“對,是那個餅干”等句型。媽媽此時的任務在于訓練寶寶開口說話,而不是拿“那個”餅干讓寶寶閉嘴。

2.說較長的句子時要段落分明

當媽媽說較長的句子時,得注視寶寶的反應,配合明顯的肢體動作,段落清楚地說給寶寶聽,來訓練寶寶的“聽話”能力。

3.練習讓別人了解寶寶的表達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寶寶說的話只有身邊的媽媽才聽得懂,別人要了解寶寶說的話還得先通過媽咪的“翻譯”。因此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也為了讓寶寶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訓練寶寶發(fā)出正確的音和正確的單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倆才知道的幼兒式語言。

4.給寶寶獎勵

當寶寶能說出較長的句子,或者說出新學會的單詞,都要馬上給寶寶一個擁抱并稱贊他,然后再附和地說一次,寶寶就會清楚知道自己的表達正確,而更有興趣說話了。

5.把寶寶說的話畫成圖貼起來

當寶寶說的句子或內(nèi)容,用簡單的圖畫表現(xiàn)出來,如“今天跟媽媽去散步”便以此為內(nèi)容畫出來,可以增加寶寶的聯(lián)想能力和記憶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親子關系從信任開始


信任是人與人愉快相處的基礎,親子關系也是如此,只有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父母,這樣平等有效地溝通才會開始,真正的教育才會開始。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發(fā)生事情時,往往第一步都不是先聽孩子說,而是以片面看到的情況就斷定事情的真相,有時即便是孩子說了真話,而父母親仍以所見否認了孩子,若是父母情緒控制不住時,可能就罵了孩子或是懲處孩子,而這樣的處理方式卻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抗,所引起的后果不僅是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是說謊的開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被信任的,尤其被自己的父母親所信任。

親子間的互動是以“信任”為基礎,父母對孩子的承諾,就一定要實踐,因為孩子是信任父母的,若是認為孩子還小就敷衍了事,而忽視自己的承諾,孩子就會認為:“你每次答應的都沒做到,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想想這樣的傷害會有多大呢?

親子之間的信任往往可以從小事情開始?,F(xiàn)在我們看到很多家庭的孩子不會動手做家事,很多生活自理的事情也都是父母幫著做好,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在小時候都有模仿和喜歡動手的興趣,往往那個時候家長都會因為"不信任"而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也使得孩子將來做什么事時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依賴別人。如果家長能放心孩子的失誤,就該多給他們嘗試的機會。比如,當孩子表示很想洗碗或是洗自己的襪子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教她們?nèi)绾巫?,而不是說:“你還小,你還不會,媽媽來做……”

信任孩子讓他們自己動手,這樣做不但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信任他的,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感”,這樣才是親子間長久的相處之道,孩子也會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而成為一個自信、能干的人。

親子溝通從理解開始


如果整個教育的過程是0到100的話,最重要的是0到1,這個從0到1的過程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溝通才是教育真正的開始。陪伴孩子,直到找到你們之間溝通的密碼,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帶著足夠的信心和耐心,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話題一:讓孩子來聽我們,還是我們?nèi)ヂ牶⒆?/p>

短片:MontyRoberts的馴馬奇跡

從小生活在馬場的MontyRoberts認為維持了數(shù)千年的馴馬方式需要改變,他認為傳統(tǒng)的粗暴的馴馬方式不僅耗時很長,同時對人與馬的感情造成傷害。他嘗試用與馬溝通的方式來馴服野馬,把傳統(tǒng)的一個月的時間縮短為一周,被人們譽為“馬語者”。為了進一步印證這個方法的科學性,他在62歲時決定到自然環(huán)境中找野馬做實驗,英國BBC全程跟蹤拍攝。MontyRoberts說馴馬時最開始的接近是最重要的一步,為此他跟蹤了這匹野馬一天一夜,直到它對他放松了戒備,愿意靠近。這時,MontyRoberts不時地撫摩它,安慰它,給它適應的過程,終于把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馴服了這匹桀驁不遜的野馬。

討論:“愿意”的過程非常重要

短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MontyRoberts駕著自己的馬跟隨著那匹野馬,不離不棄,直到野馬自己慢下來,他才試探著靠近,交流,他的每一步都沒有強迫的成分,但最后他卻達到了駕馭的目的。人們說他馴的馬通人性,其實是他主動去通馬性。教育孩子和馴馬道理相似,就像“馬語者”對待野馬的耐心,我們也要跟隨孩子的方向,關注他,觀察他,給孩子接受的時間和空間,用他能接受的方式開始溝通。讓他解除戒備,愿意接受你的要求。這個“愿意”的過程非常重要。就像Monty后來所有溝通技巧的應用,都是建立在他和馬最初那一天一夜的陪伴過程中。但我們的家長有時則缺少這種耐心,只是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觀念灌給孩子,卻不考慮自己與孩子之間是不是已經(jīng)建立了這個讓孩子愿意聽的信任基礎。

話題二: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孩子最早學會的溝通樣本

案例:我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

有一對夫婦的感情不好,本來要離婚的,卻發(fā)現(xiàn)妻子已經(jīng)懷孕了,于是就決定不離了。孩子生下之后,夫妻都很愛她,盡量在孩子面前隱藏兩個人的矛盾。他們經(jīng)常會問孩子一個問題:“你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孩子回答是?!澳闶遣皇前职值墓詫殞殻俊焙⒆右舱f是。但在孩子2歲的時候,有天爸爸又問她:“你是不是爸爸的乖寶寶?”孩子卻不回答,而是拉著他的手來到媽媽身邊,問媽媽:“我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媽媽說“當然是了”,孩子這時才對爸爸說“我也是爸爸的乖寶寶。”

討論:從改善夫妻溝通開始改善親子溝通

孩子的爸爸非常不理解孩子為什么有這種舉動,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已經(jīng)覺察出爸爸媽媽之間的矛盾,她之所以不直接回答是因為怕說是爸爸的乖寶寶,就不是媽媽的乖寶寶了,因為孩子已經(jīng)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父母的不合。

有的夫婦說兩個人鬧矛盾從來不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以為孩子不知道,其實是錯的。孩子的敏感和領悟力往往出乎大人的預料。所以,不是在孩子面前偽裝成相愛,而是把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當作一個改善關系的好機會。孩子是父母重新學習愛的最好的教科書,你也許不會為了愛人、父母舍棄你非常重視的東西,改變自己的個性,但為了孩子卻可以改變,所以要掌握彼此愿意改變的機會,重修你們的關系,

讓孩子在幼小時潛移默化地學到愛與支持,這種精神力量比任何教育都重要。而且父母之間的愛會讓孩子的心處于一種平和的狀態(tài),更有利于他把精力用于其他的心智的發(fā)展。

話題三:從孩子的撒謊中發(fā)現(xiàn)溝通的契機

案例:“我答應了同學要去的”

一天中午,揚揚告訴媽媽下午要去少年宮畫畫,但媽媽偶然得知那天下午少年宮根本就不開門。晚上,在父母的再三追問下,揚揚才告知實情,原來他和班上的幾個男同學相約到新建成的江濱廣場玩了。于是爸爸非常生氣,媽媽非常傷心。在咨詢過程中,問起撒謊的原因,揚揚說:“我上午就答應了同學要去的?!痹瓉砀改傅囊蟊容^嚴格,揚揚意識到如果直說,很可能被父母拒絕,這樣他會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和信譽。

討論:謊言背后沒有錯的初衷

揚揚的錯在于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方法去達到合理的要求;而爸爸的錯誤呢,為什么孩子有這樣合理的要求卻不敢直說?是不是因為平時的要求太嚴格,常常粗暴簡單地拒絕自己認為不合適的要求,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尊嚴和感受?

其實孩子的謊言背后總有一些并沒有錯的初衷,父母需要用發(fā)現(xiàn)的眼睛給予肯定,比如說揚揚謊言的背后是一份誠信,因為他答應了同學,如果被父母拒絕而出不去會失去自己的面子和同學的信任,要從這一點的肯定打開與孩子交流的渠道。如果父母對孩子身上的這一點積極面進行肯定,并且從自己的溝通方式中找出孩子為什么不敢說的原因,那么可以預見,以后的親子溝通就會有所改善。

因此,溝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夠從孩子角度來想,來觀察、思考孩子這么做是為什么。當你能夠更加理解孩子的時候,就不會再覺得他的舉動是無意義的,就能跟他很好地溝通了。

早期教育從新生兒開始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應在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也許有人感到好笑和不可思議,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人們把新生兒看成像所有剛出生的生物一樣,只不過對光有反應,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感受力;他們只需要充足的乳汁、清潔的尿布和溫暖的搖床。實際上,新生兒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感覺很靈敏,具有非凡的模仿和辨別力。對新奇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喜歡有生命的東西。新生兒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器在結構上已與成人基本相同,視覺和聽覺是嬰兒與成人交流的最初渠道。新生兒出生1周,就能辨別出出生之日起給他喂奶的媽媽的聲音,4周就具有對語言不同發(fā)音的辨別力。嬰兒出生后的前4周是他們步入生命最有意義的時期。

嬰兒的微笑和哭聲,是一種本能的情緒活動??蘼暿巧眢w某種不適的反應,而微笑則是身體舒適的表現(xiàn)。父母若以臉、物忽隱忽現(xiàn)來刺激嬰兒的視覺,或以說話聲、鈴聲來刺激嬰兒的聽覺,可以誘發(fā)嬰兒心理反應而微笑。這樣既可使視覺和聽覺得到鍛煉,同時也對嬰兒最初的智力發(fā)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笑是嬰兒與人交往的開端。父母也可從笑聲中了解嬰兒的心理世界,也可以從笑聲中了解嬰兒的智力發(fā)育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愛笑的嬰兒其智力發(fā)育水平比不愛笑的嬰兒要略高一些。因為不愛笑的嬰兒,往往心情壓抑、感情憂郁、不愿意與人交往,勢必影響嬰兒獲得信息,而不利于智力發(fā)育。因此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嬰兒的微笑,要讓嬰兒經(jīng)常擁有微笑,在歡聲笑語中茁壯成長。

嬰兒的教育還體現(xiàn)在對待孩子的哭聲。嬰兒不會講話,不能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只會通過哭聲來表達。家長應該對孩子的哭聲有所辨別:有病哭,或無病哭,還是無故哭鬧。有病哭鬧應及時送醫(yī)院治療。無病哭鬧是餓、渴、尿布濕了,或受冷、太熱,或衣服穿得不舒服等,經(jīng)護理或改變就會安靜。若是無故哭鬧,則不要立即去抱他哄他,否則一哭就抱,久而久之則養(yǎng)成了壞習慣,“哭”成了向大人“示威”的武器。而要根據(jù)嬰兒的年齡大小特點,去接觸他,逗樂他。這對嬰兒的智力發(fā)育有利。

早期教育從新生兒開始,可使大腦獲得足夠的刺激,即使大腦在功能上和結構上更趨完善,又促使?jié)撛谀芰Φ玫捷^好的發(fā)揮。因此,孩子從出生到3歲這一階段,可塑性最大,智力潛力也很大。在此階段父母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從孩子的生活習慣著手,如飲食、睡眠、大小便及清潔衛(wèi)生等方面,嚴格要求,合理教育,使孩子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值得一提的是,家長以身作則的行為很重要,如夫妻關系、鄰里關系、待人接物、禮貌語言等。雖然幼兒不懂事,但接受感觀形象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強,如你張嘴、伸舌,孩子也會學你的樣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在小兒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像,在今后的相應時候會自然流露或模仿出來。家長了解了新生兒的行為能力,有利于家長和新生兒的接觸和交往,也有利于新生兒早期的智力開發(fā)。

創(chuàng)意生活從親子共讀開始


孩子們的小小世界海闊天空,孩子們的大大夢想無邊無際;書里,有生動的圖畫、動人的文字,猶如跳動的色彩,處處牽動著孩子們的心。無限的創(chuàng)意及想像也就從這里開始。創(chuàng)意生活的源泉:對藝術的品味與了解。歐洲人在于200年前便已了解了兒童圖書里,可以欣賞到很多藝術形式。畫家的多樣表現(xiàn),經(jīng)烈的個人風格,使孩子的眼界開闊,對美的感受力也增強了。讓我們的孩子平常多接觸各種不同的圖畫書,可以從其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得到美的感受,從各種角度,將藝術帶進生活;帶到家中。把家變成小小的圖書館、美術館。因為孩子會從這樣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地球上美妙的東西實在很多。創(chuàng)意生活的動力:豐富的想像國際童書大師工艾瑞·卡爾所創(chuàng)作的圖畫書中有一本非常著名:《小種子》。從書里,孩子知道,種子是經(jīng)過許多的旅程,才落到土地上,然后發(fā)芽,開出美麗的花朵。瞧,即使是小小的程子,已經(jīng)讓艾瑞·卡爾注意到,于是他通過圖書把孩子相進這個世界,跟著種子一起旅行,去體驗它開花的過程;而花朵的璀璨綻放,吸引著鳥兒、蝴蝶、蜜蜂的親近。那一刻,花的美,及小動物們所展現(xiàn)的生命力,足以和太陽媲美。這就是令孩子感動的畫面。孩子可從這樣的畫面里,展現(xiàn)出屬于自己的想像。有一位小朋友在看了這本書后,就畫了一朵大大的花:花里頭出現(xiàn)房子、小汽車、蘋果、西瓜、毛毛蟲、蕩秋千、凡是他覺得生活中有意思的東西,都出現(xiàn)在花中間,完全顛倒了成人對花的認識。所以,我們常說孩子的幻想其實是非常驚人的,經(jīng)常可以創(chuàng)造出比他們的實際能力,甚至比成年人更大的成就。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圖書種類很多。比如:《孫武空三打白骨精》、《白雪公主》等等,這些中國的或是外國的故事,充滿傳奇性。書中的角色性格鮮明,往往可以培養(yǎng)孩子幻想的能力,進而從真實生活走進幻想世界,很多民間故事對孩子的幫助很大。人在生活中若沒有幻想,這個人便沒有

了希望,生活也會布滿呆板的基調;幻想是一個夢,成人比較不會幻想,但孩子卻很容易進入幻想世界。在這個夢中,可以實現(xiàn)很多愿望,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會幻想的人是比較快樂的,因此,每個家中都應多準備一些圖畫書,這對孩子會很有好處。孩子可以從書中構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自信的天地,欣賞且滿足自己的成就。于是他們的快樂就建筑在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上,不再需要借著大人的贊賞來肯定自己。創(chuàng)造良好的親子共讀心態(tài)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市面上的童書種類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而童書行銷的管道更是上天下地,無孔不入。不管書店時里,報紙上,處處可見精美的童書在向你和人的孩子招手。不少父母花了不少錢買書的給孩子,希望孩子從小就喜歡看書,浸淫在書香世界中??墒?,父母的一番苦心,孩子不一定領情,有些孩子寧愿看電視、玩游戲。這說明,許多人的親子共讀的心態(tài)必須調整。親子共讀應該是一件溫馨又愉快的事,當我們進行一項溫馨又愉快的生活時,情緒上是享受,而非犧牲的。不少父母進行親子共讀時都有“陪太子看書”的錯誤心態(tài),更有的父母喜歡考問孩子剛剛讀了些什么。不管是犧牲也罷、考試也罷,這都是讓孩子遠防閱讀樂趣的原因,因為有犧牲的情結在作祟,父母很容易發(fā)脾氣,責怪孩子為什么不好好看書,沒有仔細思考孩子不想看書的原因。而孩子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當然很難發(fā)現(xiàn)閱讀的樂趣更別說看完書后還得考試,實在太沒樂趣。父母沒有必要讓孩子提早承受考試的壓力

從4歲開始對孩子嚴格一點


孩子一歲時,搶小朋友的玩具,因為他以為凡是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兩歲時,他不肯讓別人玩他的小車,因為他不懂分享;三歲時,他常把“不”掛在嘴邊,因為他要自己“做主”。我們明白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我們給他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等他慢慢長大。不過到了四歲,雖然仍然有些事情是情理之中的,但在理解的同時,也該開始設立更嚴格的規(guī)則,讓他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可以。

孩子4歲是個坎?

我們普遍認為美國人對孩子更寬松,但最近《PARENTS》雜志所做的一次獨家調查中,80%的受訪者認為現(xiàn)在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放任自流,40%的人希望自己還能管得更“緊”一點。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告訴他一些規(guī)則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他,比如洗澡時好好坐在浴缸里,不能站起來;吃飯時不能亂跑……那么等他大一些,這些將成為無需申明也必須堅守的規(guī)矩。

1歲時孩子打人我們可以解釋為他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感受,4歲時再出現(xiàn)打人行為將成為決不許可的錯誤。更嚴格的行為規(guī)則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多。

我們對孩子已經(jīng)越來越理解和尊重,對他們的態(tài)度越來越寬容和開通。我們不再為孩子決定一切,而是為他們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當他們淘氣時,我們克制自己爆發(fā)的沖動,努力解釋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一旦他們不能達到我們設立的目標,我們首先會反思自己是不是把標尺定高了。

但是,看著我們一天天長大的孩子,父母們開始發(fā)覺,自由也是需要限度的,讓孩子們有章可循、學會承擔明確的行為責任會更好。沒有紀律約束的孩子會變得過分關注自我,自私自利,而且不快樂——還會使周圍的人也苦不堪言。

有的學者也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既滿懷關愛又不失權威,對孩子既支持又限制,其教育的孩子往往學習出色,社交順利,且自我感覺良好,總體來說也比要么過于寬松、要么過于嚴厲的父母所教育的小孩更為快樂。

父母們?yōu)槭裁锤敢鈱⒆訉捤梢稽c兒?

父母們對孩子的情緒十分敏感,擔心教訓孩子或過分頻繁地說“不”,都會給他們造成心靈創(chuàng)傷。此外,如今的爸爸媽媽們往往十分珍視與孩子之間關系,希望受子女喜愛和尊敬。

很多人似乎很難接受這一事實:一旦成為家長,有時難免會不得人心。另外,最后的原因或許很簡單:我們之所以嬌慣孩子,完全是由于時間太少的緣故。畢竟,大部分母親是職業(yè)女性,全職媽媽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忙,誰又愿意把如此有限的時間花在對孩子明令禁止、實施懲罰上面?

然而調查發(fā)現(xiàn),孩子不守規(guī)矩的時間越長,家長就會越來越聽之任之,而這對任何一方都有害無益。舉個例子,有一位母親要她6歲的兒子去清理他自己的房間??尚『⒉宦犜挘吵臭[鬧的就是不干。如此對峙的局面當然令人不快,這位母親只好不再提及此事,以求得安寧。但是她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只要他胡鬧下去,他就能為所欲為。就這樣,孩子們學會了怎樣讓大人無可奈何。

從4歲開始更嚴格一點兒吧

按照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他們在4歲以前還不了解規(guī)則和行為后果之間的聯(lián)系。從4歲起,我們就可以加強紀律。

*制定規(guī)則:對4歲及更大的孩子,我們可以針對他們最令人頭疼的行為表現(xiàn),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說話粗魯無禮啦,制定一份規(guī)則清單。育兒專家建議,對于4~8歲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過5條的規(guī)則。

*確定違規(guī)的后果: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寫明,如果違反規(guī)則,將有怎樣的后果,比如說短時期內(nèi)不再享受某些“好處”。(選擇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作為“好處”,如出外游玩,請朋友上家里來,或者在臨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違規(guī)時,立即貫徹行為后果。這個時候,無需警告,不用討價還價,也沒有第二次機會。如果小家伙認為有商量的余地,他們可就不大會把你的規(guī)則當真了。

*做好反反復復重申規(guī)則的準備:研究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專家說:“在兒童這個年齡段,父母要想他們聽話去做某事,或許得說上個百八十遍才行?!?/p>

*規(guī)則要公平合理:我們要了解各年齡段的相應特點,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歲的兒子總是在飯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歲的孩子會比4歲的時候更加能夠“坐得住”,而等到8歲,他們的表現(xiàn)還會要好很多。

*面對孩子違規(guī)的行為,家長的反應要言行一致,平靜迅速:有些家長往往空發(fā)號令,光口頭嚷著要怎么怎么樣,譬如,“不準那樣!”或者“叫你別干,我說話算話的!”但從來都不落實到真正的行動上。要記住老話——行動比言語更有力。

新約法三章

不論你想將自己的管教技巧作微調還是整修,以下幾個點子都可以幫你更堅決地貫徹行動。

安心拒絕

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嗚嗚抱怨,胡攪蠻纏,軟磨硬泡,總讓你禁不住心軟——“就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會斷定,當媽媽說“不”時,其實意味著“還有機會”。

然而請記住,以長遠的眼光看來,妥協(xié)是有害的。一旦說了“不”,就一定要堅持。

如果孩子求你買一件你不想給他的東西,譬如含暴力的電腦游戲,或者晚飯前吃的糖塊,你得說“不”,然后解釋為何拒絕他。一旦你給出了解釋,就別再討價還價,談判協(xié)商,甚至放棄剛才的主張。你要做的只不過是設下規(guī)則。你要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你是家長,有些事情你說了算。

選擇措辭

“公平”和“信用”這類詞對孩子很管用,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一點。例如,當6歲的兒子堅決不肯清理桌子時,你可以說:“大家都為打掃房間出了力,你不干你那份活兒,不公平?!被蛘咛崆熬妫瑢δ?歲的女兒說:“你打算啥時候把玩具收好???”如果她說晚飯后會做,卻沒有執(zhí)行,你可以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骸澳銢]守信用!說好了要做的,現(xiàn)在要說到做到?!?/p>

另一個巧點子就是表示驚訝。當孩子胡鬧時,父母往往會說:“又來了”或者“你老改不了!”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現(xiàn)出不解和驚訝——盡管這可能需要奧斯卡明星級的演技。你可以說“你最近表現(xiàn)好多了,我可真沒想到你會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歡小明,你心里肯定不想這么做的?!?/p>

適可而止

紀律嚴明并不意味著苛責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規(guī)則還是實施懲罰,都應該心平氣和,飽含關愛,注意別脅迫和恐嚇孩子。

懲罰也不要過分。別老想著“該怎樣才能教訓教訓這小子?”多想想怎樣能幫助孩子達到你的期望。說到底,有效的紀律還是為孩子自己好:如果他現(xiàn)在對簡單的規(guī)則——如“不打妹妹”或“說真話”——都置之不理,他怎么能學會在將來與人打交道時尊重朋友、坦誠待人?記住,紀律嚴明的目標不是權力與控制,而僅僅是為了教會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有所成就。

幼兒英語啟蒙從哪開始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英語的重要性已然不言而喻,不少家長的教育意識已經(jīng)與日俱增。 但是據(jù)調查顯示,在中小學階段,英語是最讓人頭疼的科目之一。孩子不喜歡學英語,甚至討厭上英語課,大部分與啟蒙時期不科學或不適合孩子的學習和引導方式有關。以下是兒童英語啟蒙過程中最常見31個的問題,希望能給家長們帶來幫助。

理念篇

Q1. 英語啟蒙,應從哪兒開始?

答:英語啟蒙,聽力是基礎,是培養(yǎng)孩子英語綜合能力的關鍵,這就好比蓋房子打地基,地基不打好,房子就造不好,足見聽力輸入的重要性。聽力輸入(俗稱磨耳朵),一方面來源于兒歌、繪本、動畫等各類音頻的反復播放;另一方面還來源于原版繪本的親子共讀,父母大聲朗讀的過程,也是孩子聆聽吸收的過程。對于不排斥英語的孩子,可以從聽開始,“聽”+“讀”一同進行,2歲以后可以接觸動畫;而中文優(yōu)勢明顯的孩子,如果“聽”不足以提起興趣,可以嘗試從動畫開始(2歲以后),熟悉動畫情節(jié)后,轉成音頻給孩子聽,補上“聽”這一課,同時,選擇感興趣的繪本親子共讀,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閱讀能力逐步提升,慢慢過渡到自主閱讀。

Q2. 應如何協(xié)調中文與英語的關系?

答:母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中國孩子來說,中文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重要性自然無法與母語相提并論。鼓勵、提倡盡早接觸英語,并非要以英語取代母語,而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感受到不同語言的美感,在享受故事、享受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兩種語言,由此站在更高的臺階上,通過多樣化的語言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F(xiàn)實中的確有一些家庭為了讓孩子學好英語,不惜以舍棄中文學習為代價,這樣的極端做法不可取。兩種資源的使用應保持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兩種語言的學習都能兼顧。在啟蒙初期,父母主導選擇時,可以按照中英各半的比例調配資源,形成學習習慣后,孩子的自行做主階段,不求每天的學習量都要嚴格對等,只要中長期保持均衡即可。

Q3. 是否需要學習語法?

答:在本書第二章中曾經(jīng)談到,成人學習語言與兒童習得語言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成人更多關注規(guī)則——“為什么是這樣?”而兒童則只關注結果——“它是怎樣的?”母語習得過程也是如此。咿呀學語階段,父母只告訴我們正確的表達是什么,小學階段老師才會教授為什么這樣表達。因此,學齡前兒童無須刻意學習語法。這里說的不學習并非指不接觸語法,而是說不要將啟蒙資源當語法教材來學習。事實上,語法滲透在英語啟蒙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種資源當中,原版繪本、分級讀物、橋梁書、動畫語言,每一個句子都體現(xiàn)著語法,一般過去時、現(xiàn)在完成時、主從復合句、倒裝句……輸入量大、吸收較好的孩子,憑語感自然輸出的語言,大部分都能符合語法規(guī)則,比如雨停了,孩子們會直接反應“The rain stopped”,不會想到“The rain stops”或者“The rain is stopping”。想想有一次看到月牙兒,脫口而出:“The cresent is shining in the sky,but it only shines at night. It looks like a banana.”三個句子使用了現(xiàn)在進行時和一般現(xiàn)在時兩個時態(tài),并非他懂得兩種時態(tài)的區(qū)別,而是他從未聽過It looks like/looked like這樣的表達,It looks like是輸入原版資源的過程中自動“加載”在大腦里的。所以,啟蒙階段只要盡可能多地讓孩子感受地道的表達,進階階段可在閱讀的同時簡要介紹一下語法規(guī)則,譬如句子“Away she went”,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個倒裝句,away提前到句首,意思等同于“She went away”,不過倒裝后句子會生動很多,這樣解釋,孩子會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Q4. “三明治英語”要緊嗎?

答:首先,父母要杜絕“三明治英語”,如果不清楚或不確定整句英語怎么說,直接說單詞。與其指著小狗說“這是dog”,不如直接說“dog”。其次,英語啟蒙也是詞匯、句式積累的過程,父母現(xiàn)在只知道“這是dog”,孩子只知道“dog”,沒關系,堅持閱讀,很快就會知道“It’s a dog,It’s a white dog”,孩子的成長速度比父母還快。最后,在父母未輸入三明治英語的前提下,孩子的三明治表達,是為思維受限于語言,這是一個必經(jīng)的過程,待聽力詞匯積累充分,口語詞匯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生命教育從幼兒園開始


有些爸爸媽媽會抱怨,說孩子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很漠然。孩子自己班級里的小朋友死了,可他回來以后告訴家長的態(tài)度卻是很無所謂的,甚至還有孩子在親人去世時會說:“死了好,再也不能管我那么嚴了”。讓大人“雷”得不行。這到底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還是個別孩子的問題呢?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改變?

解題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學前學院副教授王順妹,主持幼兒情緒處理研究項目的張婕博士

學前班孩子的任何概念,都來自直觀感受。同樣,他們對于死亡概念的了解,也是很直接的。因為沒有相應的情感體驗,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們對于死亡并沒有很好的了解。更不用說會有什么恐懼或者傷心之類的情緒感受。所以只有和孩子很親近的人去世了,孩子才會表達出傷心或者痛苦。對于死亡,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才開始有意識。

對于家長來說,讓孩子了解生命的起始和終結是比較重要的。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家長一般都不太愿意讓孩子知道死亡,或者和孩子談論關于死亡的話題。但是從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讓孩子盡早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吧,現(xiàn)在孩子接觸電腦很早,玩游戲的很多,游戲中常常會有人物死后復活;而孩子飼養(yǎng)寵物,有時候死了或者丟失了,家長也會再買一個。這在很多時候會使幼兒有一種感覺:生命都是可以從頭來過的。事實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有孩子因為學習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就自殺,他們以為生命是可以“重新開始”的。

家長對孩子大可不必諱言死亡,應該讓孩子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這不僅有助于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還能夠教會孩子在面對令人傷心和沮喪的事情時,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一教育可以從大班的時候開始。

家長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孩子探討生命的起始。比如,遇到了小螞蟻等小蟲子死了,或者是孩子養(yǎng)的寵物小魚或者小蝦死了,孩子栽種的小花小草死了,就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死亡意味著這些小魚或者小蝦永遠不會再回來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死亡是怎么回事。

但是要注意的是,跟孩子說明死亡的含義時,還要處理好他們的情緒。例如告訴孩子,小寵物雖然離開我們了,但是我們還有很多和它們在一起時的美好回憶。想一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吧。

我們曾經(jīng)在一些幼兒園做過一個項目,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他們的負面情緒,其中重要一課就是通過模擬和他們朝夕相處的小寵物去世,來教會他們?nèi)绾蚊鎸λ劳?。事實上,孩子們通過這一課不僅了解了死亡是怎么回事,還了解了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幼兒英語學習,要從“聽”開始


很多父母會有疑惑:孩子的英語啟蒙到底怎么開始好呢?如何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呢?

幼兒英語應該什么時候開始學習,其實沒有一個定論,問題的關鍵是:幼兒英語學習除了一個大環(huán)境的影響之外,最重要的是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對語言非常敏感,同時也決定了每個孩子都有這方面的潛能。所以,如果方法得當,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可以將語言潛能充分調動出來,同時培養(yǎng)了學習的興趣,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作為父母,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不要為學一門外語而學,而是應該讓幼兒多一個渠道來獲得超越語言本身的各種能力,包括獨立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以及開闊視野、認知世界的能力哦~

親子閱讀是創(chuàng)造家庭英語學習環(huán)境的最佳方法之一。父母可在每天特定的時間給孩子閱讀1至2本孩子喜歡的英語繪本。給幼兒選擇幼兒英語啟蒙繪本時一定要挑選情節(jié)簡單,色彩鮮艷并和孩子日常生活有關的繪本。這樣可以給孩子熟悉幼兒英語詞匯的機會。

閱讀繪本的時候,父母不要因為擔心孩子的理解能力而用讀完英文后再翻譯成中文的方式講解。父母可以在講繪本之前,先給孩子簡單的介紹一下,然后讀的過程中用全英文的方式,必要的時候用手指指著想對應的畫面來讓孩子理解英文的說法。同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游戲來加深孩子對于繪本人物情節(jié)的理解。

當然了讓孩子看英語視頻和動畫也是一個好方法哦,父母可以給孩子收集一些他們喜歡的經(jīng)典英語原版動畫片,并每天設定一個時間和孩子一起觀看。父母在看的時候,可以重復動畫片中簡單的單詞,讓孩子模仿。父母在和孩子進行英語互動時,不要因為擔心孩子的英語理解力,而把英文會話翻譯給孩子。孩子剛接觸英語時,可能會聽不懂,所以不要心急。只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述說,并伴有相應的動作。幼兒慢慢會把父母所說的話和周圍的事物或者行為聯(lián)系起來,在不斷地積累過程中,轉化成自己的話語并最終能夠毫不費力、自然地說出來。

最重要的是在幼兒英語的學習過程中,父母應該耐心地給孩子重復聽英語歌曲和童謠,看英語視頻,閱讀英語繪本等。經(jīng)過不斷的重復,才能培養(yǎng)幼兒的語感,熟悉語調。父母在給孩子大聲朗讀英文繪本時,還可以以游戲的方式讓孩子模仿。

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幼兒英語學習成果的關鍵!如果父母對于幼兒英語學習表達出很高的熱情和興趣,就會給予孩子莫大的鼓舞和動力。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觀看英文原版動畫片,聽孩子喜歡的英文歌曲和童謠,或者陪孩子一起玩一些英文小游戲。

幼兒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依據(jù)孩子語言敏感期的發(fā)展來進行教育。每天給孩子固定的時間學習英語,做到持之以恒,父母和孩子保持互動,讓孩子在英語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

相關推薦

  • 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 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所謂的親子閱讀說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大部分的時間應該是父母給孩子讀書聽?,F(xiàn)在所有的準媽媽都會提倡早教,在早教時媽媽們會撫摸著肚皮,唱個兒歌或者輕聲的給寶寶說話交流,我懷**的時...
    2020-12-04 閱讀全文
  • 親子關系從信任開始 信任是人與人愉快相處的基礎,親子關系也是如此,只有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父母,這樣平等有效地溝通才會開始,真正的教育才會開始。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發(fā)生事情時,往往第一步都不是先聽孩子說...
    2022-01-04 閱讀全文
  • 親子溝通從理解開始 如果整個教育的過程是0到100的話,最重要的是0到1,這個從0到1的過程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溝通才是教育真正的開始。陪伴孩子,直到找到你們之間溝通的密碼,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帶著足夠的信心和耐心,相...
    2021-04-08 閱讀全文
  • 早期教育從新生兒開始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應在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也許有人感到好笑和不可思議,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人們把新生兒看成像所有剛出生的生物一樣,只不過對光有反應,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感受力;他們只需要充足的乳汁、...
    2021-04-13 閱讀全文
  • 創(chuàng)意生活從親子共讀開始 孩子們的小小世界海闊天空,孩子們的大大夢想無邊無際;書里,有生動的圖畫、動人的文字,猶如跳動的色彩,處處牽動著孩子們的心。無限的創(chuàng)意及想像也就從這里開始。創(chuàng)意生活的源泉:對藝術的品味與了解。歐...
    2020-10-21 閱讀全文

親子閱讀從胎兒開始所謂的親子閱讀說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大部分的時間應該是父母給孩子讀書聽?,F(xiàn)在所有的準媽媽都會提倡早教,在早教時媽媽們會撫摸著肚皮,唱個兒歌或者輕聲的給寶寶說話交流,我懷**的時...

2020-12-04 閱讀全文

信任是人與人愉快相處的基礎,親子關系也是如此,只有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父母,這樣平等有效地溝通才會開始,真正的教育才會開始。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發(fā)生事情時,往往第一步都不是先聽孩子說...

2022-01-04 閱讀全文

如果整個教育的過程是0到100的話,最重要的是0到1,這個從0到1的過程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溝通才是教育真正的開始。陪伴孩子,直到找到你們之間溝通的密碼,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帶著足夠的信心和耐心,相...

2021-04-08 閱讀全文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應在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也許有人感到好笑和不可思議,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人們把新生兒看成像所有剛出生的生物一樣,只不過對光有反應,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感受力;他們只需要充足的乳汁、...

2021-04-13 閱讀全文

孩子們的小小世界海闊天空,孩子們的大大夢想無邊無際;書里,有生動的圖畫、動人的文字,猶如跳動的色彩,處處牽動著孩子們的心。無限的創(chuàng)意及想像也就從這里開始。創(chuàng)意生活的源泉:對藝術的品味與了解。歐...

2020-10-2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