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否有獨特氣質?
發(fā)布時間:2021-04-05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所謂的氣質,是指天生對于各種內在或外在刺激所做出來的行為反應,包括情緒、感受、應對方式和行為模式,是比較屬于外顯的表征。
氣質1活動量
活動量是指寶寶在一整天的活動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節(jié)奏。在兒童健康手冊后面有一個評估量表,家長可參考量表中對不同年齡層寶寶的活動量評估,也可以上網(wǎng)下載一些相關測驗,為寶寶做出簡單的檢定;或是跟同年齡、條件相仿的小朋友互相比較,就能大概了解自己寶寶的活動量。
分辨寶寶的活動量高低
俗語說“七坐、八爬”,有了自己獨立移動能力(翻身或爬)的寶寶,通常對于外在環(huán)境和玩具會開始產(chǎn)生濃厚的探索欲望和興趣,如果妳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寶寶看到玩具總是懶洋洋的,或是給予新奇玩具的逗弄也難以引發(fā)他們獲取或操弄的動作,這樣的寶寶可能就是屬于活動量比較低的類型;相反地,整天到處探索、似乎一刻都靜不下來,就是活動量偏高的寶寶了。
好動寶寶充滿朝氣
活動量比較高的寶寶,給人感覺充滿朝氣、具有探索性、體力好,但反向思考則是似乎永遠都靜不下來。面對這樣的寶寶,父母先不要認為寶寶為什么總是管不住,甚至覺得他們是過動兒,其實,這些活潑好動的寶寶有活力又有朝氣,是很可愛的喔!教養(yǎng)這類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安排一段適當?shù)臅r間陪寶寶做些靜態(tài)活動(涂鴉、組合積木、串珠珠或是說故事),除了帶著寶寶一起做,父母本身也應該培養(yǎng)出適當靜態(tài)休閑活動的習慣,自然而然就能吸引的寶寶的模仿和興趣;另外,平日避免給他們吃一些高熱量、高刺激性的食物(油炸食品或含咖啡因飲料);睡前避免玩太激烈的游戲,才能讓他們擁有良好睡眠質量。最重要的是,嘗試包容他們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沒事就看他喜歡摸頭發(fā)或玩小手),在可以忍受的范圍內,允許且包容他們去做。只是父母應該注意到活動量比較高的寶寶,會因為好動而提高日常生活的危險性,家中必須做好防護措施,讓好動寶寶在和世界互動時也可以很安全。
安靜寶寶乖巧細心
活動量比較低的寶寶,可能會給人懶洋洋的感覺,體能表現(xiàn)方面通常也比較差,但相對地對于靜態(tài)活動卻很喜愛,做事細心,安靜、乖巧又好帶養(yǎng),但相對地,做起事來就會比較緩慢。家長可以陪著寶寶做一些動態(tài)活動,因為活動量比較低的寶寶,很有可能是剛開始做不好,影響自信心之后,他們就更不愿意做,因此,和寶寶一起參與,會讓他們覺得好玩,進而引發(fā)興趣和自信心。有時候,寶寶的肢體發(fā)展沒有問題,卻懶得玩玩具,這時,父母要觀察一下,是不是玩具不夠具有吸引力,如果是,就應該多花點心思為寶寶準備更有趣的玩具,才能讓他們玩得更開心。
氣質2規(guī)律性
規(guī)律性指的是寶寶的生理機能,飲食、生活作息是否有規(guī)律。如果你發(fā)現(xiàn)寶寶的睡覺時間長短不一、每餐喝奶量也不一定時,那么,他就是規(guī)律性比較低的寶寶;反之則為規(guī)律性比較高的寶寶。
規(guī)律寶寶帶養(yǎng)輕松
規(guī)律性比較高的寶寶,爸爸媽媽通??梢院芮宄私鈱殞毸硕嗑脮鸫??每餐要喝多少奶量?當寶寶睡飽飽、也吃飽飽,照顧者就會很輕松。不過,如果生活中需要有一點改變,也許是更換照顧者,或是媽媽臨時加班不能準時回家陪伴,而造成原本生活的規(guī)律改變,這類寶寶會很難接受;蕭治療師提醒所有爸爸媽媽,面對這類寶寶,父母應該在生活產(chǎn)生變化之前先告知他們,讓他們有心理準備,有時間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不規(guī)律寶寶容易適應
規(guī)律性比較低的寶寶,往往讓父母難以捉摸,因為,他們的睡眠時間不固定、喝奶量也不固定,帶養(yǎng)起來相對就比較勞累,但優(yōu)點就是一旦父母訓練成功,寶寶也建立起規(guī)律,雙方都能適應得很好。蕭媺妮治療師建議,家長應該用鼓勵的方式,先幫寶寶規(guī)劃活動表(稍大可溝通的孩子,更可以和他一起規(guī)劃),如果寶寶準時完成工作,絕對不要吝嗇給予他們鼓勵、夸獎,才能提供他們正向發(fā)展?jié)摿Πl(fā)揮的機會。n4507.cn
氣質3趨避性
趨避性是指寶寶在第一次接觸新的人事物時,反應是接受或是排斥。有些寶寶只要一看到不熟悉的人就尖叫,或是躲在媽媽后面,這是屬于趨避性比較高的寶寶;反之,如果寶寶很容易接受新的人事物,就屬于趨避性低的寶寶(但請記住,有的孩子可能是驅物但避人)。
主動寶寶喜愛嘗鮮
屬于比較“趨”的寶寶,他們不會排斥新事物,通常也較喜歡主動接觸他人,但要特別注意的就是,由于這類寶寶很喜愛接觸新事物,相對就容易遇到危險,自己卻不知道。家長必須不斷叮嚀寶寶,教導他們評估自己的能力、如何分辨危險的人事物,如果寶寶個性真的很沖動,父母就必須給他們一些限制,避免發(fā)生意外。
被動寶寶遠離危險
屬于比較“避”的寶寶,通??吹侥吧娜耸挛铮蜁阍趮寢尯竺?,甚至是看著別的小朋友玩耍,仍然不愿意主動踏出第一步,因此,會明顯失掉許多機會。不過,也由于他們不隨便接觸陌生人,往往能夠避掉很多危險。蕭媺妮老師表示,家長應該陪著寶寶接觸新事物,避免寶寶一個人面對未知的環(huán)境或事物會不知所措、害怕而導致不敢去做,,當家長愿意陪著他們去做,教導寶寶如何跟別人相處、如何認識新朋友,他們就會有充分的安全感;此外,必須記住盡量使用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寶寶接觸新事物,寶寶也會比較容易接受。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你家寶寶是否懂得分享?
分享是一種美德,也是有必要讓孩子學會的一種品質,具有分享精神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是有一定作為的人。
讓孩子與他人溝通,建立友誼,有助于孩子語言的發(fā)展進步。到了兩歲半的適合,語言成為孩子社交的一種重要工具。同齡之間的對話,遠比小孩與大人之間更有益。
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溝通,是從孩子學會標記自己的“領土”開始。孩子開始學會自我,開始形成自己的特性,她會認定(至少在她心目中)屬于她的事物;她的玩具,她的床,她的家,以及她的爸爸和媽媽。
當有另外一個小孩“侵犯”到孩子的“領土”時,孩子會生氣,大喊:“我的!”而那個小孩會反駁:“不,是我的!”在您調解之前,您會陷于“我的!”“不,我的!”“我的!”的爭吵中。他們還是會一起玩,幾個月,甚至幾年,但這當中少不了這種情況的爭吵。這些小爭吵只是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學會如何做到公平的第一步。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友誼會更加堅固,但只有兩歲大的孩子,在與別人的接觸中,還是需要家長的指導和幫助。如果任孩子們自己玩,那么當他們遇到一些自己覺得不公平或是拒絕與他人分享時,他們就會爭吵。
分享和分享方式
如果沒有鼓勵,孩子是不會自己想要與別人分享東西的。這不是什么自私,是兩歲的孩子與生俱來的本性。所以,如果您希望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那么您就需要告訴他怎么做,還要鼓勵他去與別人分享。在孩子學會分享,再分享的過程中,請陪伴您的孩子。
當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在孩子和客人的接觸中,可以教孩子分辨什么是“占有”,什么是“所有權”。在聚會中,無論玩具的主人是誰,告訴孩子,搶占別人的玩具是犯法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客人可以將孩子的玩具帶回家。這也并不意味著您的孩子不被允許與其他孩子一起爭一個玩具,當然,反之亦然。
如果您的孩子真的與其他的小孩搶一個玩具(或是食物,或是其他任何東西),那么您必需馬上制止。迅速、堅決,但不要生氣(盡可能),然后將玩具給那個最先拿到的孩子,并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能搶?!比缓?,耐心地孩子分析,但別人在玩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他必需:
1)、等待,直到輪到他為止;
2)、可以請大人來幫忙,規(guī)定輪流的規(guī)則;
3)、或是友好的詢問那個小朋友,什么時候可以輪到自己;
4)、給孩子另外一種玩具,做個交換,這樣兩個孩子都能拿到他們想要的玩具。
如果其他小孩不肯妥協(xié),或是您的孩子不同意等多幾分鐘而無理取鬧,那么您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兩個人都沒得玩。盡管兩歲大的孩子不像一歲時那么容易轉移注意力,但您還是能成功地轉移他的注意力的??梢詫⒑⒆拥淖⒁饬D移到其他玩具上,如果需要,可以帶孩子到另一個地方玩。
你是否混淆了家庭角色
你是否混淆了家庭角色
太想成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家長心中總會冒出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為此,法國臨床心理學家瑪麗絲.瓦揚(MaryseVailiant)給出了她的建議,涉及家長關心的權威性、私密性、家庭等級以及與伴侶意見分歧等。請?zhí)貏e注意“問問你自己”中那些有價值的問題。
1、家長權威
問題:孩子不尊重你
有兩種主要的原因會導致這種結果:一是你對孩子放任自流,根本不管他/她,在他/她面前已經(jīng)喪失威信,當你威脅孩子說要懲罰他/她時,你卻從來不兌現(xiàn),教育孩子的關鍵時刻你總是心太軟,你曾經(jīng)明確訂立的管教規(guī)則隨你的心情而變化;另一種情況是,一旦你覺得孩子捅了大婁子,你就嚴懲不貸,嚴厲得近乎殘酷無情,跟孩子很難真正溝通,甚至會去監(jiān)視孩子的行蹤和他/她在學校的表現(xiàn),等等。
對孩子放任自流不僅會引發(fā)很多矛盾,讓孩子變本加厲,不斷地提出更多要求,還會讓孩子產(chǎn)生憂慮,因為他們沒有固定統(tǒng)一的行為準則——到底什么是被允許的,什么又是被禁止的?父母太過專制也同樣會有問題,這會讓孩子缺少自我肯定,尤其是當他們處在青春期階段時,這對孩子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過于強制性的關系還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些抑郁情緒,讓孩子從此變得消極。
建議:加強孩子的自信心
作為父母,關鍵的平衡點就是你要把建立自己的權威當成是一種責任。什么對孩子的成長是正確而又必要的?你是否有能力對此作出判斷并且執(zhí)行?你對此信心越大,就越能建立起家長的權威。人人遵守的法律、你的價值觀和個人信仰、孩子的個性,這些都是家長建立權威的基礎。一個家長應該既專制又民主——他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見,和大家一起討論,但必須是最后拿主意拍板的人,并且確保這個決定被尊重。你可以每天晚上開一個家庭會議,每次討論一個主題,如多久出門一次、學校的出勤率、學習情況等。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議或批評,最后由家長來綜合意見作出決定。這樣做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現(xiàn)權威危機。
問問你自己
■孩子是不是總要過一段時間才服從你的話,而這段時間在你看來跟他們的年齡有關,且是合理的?你是否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做些不合規(guī)矩的事,還要求孩子不要學你?比如“我可以不等行人燈變綠就過街,我可以不系安全帶,但是你永遠不能這樣。
■如果你的孩子2~5歲:最重要的規(guī)則是讓他們明白安全第一。當他們不聽話的時候,你應該想想這是否威脅到他們的安全。比如,廚房里的器具和火源不要接近、不要攀爬窗戶等問題,他們聽你的話嗎?在過街的時候,只要你一說,他們就會把手伸給你嗎?
■如果你的孩子6~11歲:為了搞清楚你最喜歡用什么樣的權威模式來管教孩子,可以先觀察你自己的行為。例如,當你叫孩子來吃飯的時候,通常會出現(xiàn)以下的哪些場景:
(1)孩子馬上就來——想想孩子這么聽話是為什么?因為怕你的責備?怕你不再愛他/她?還是他/她真的明白了只有遵守時間生活才會順利?或者就是他/她真的餓了?
(2)在你平靜地叫他/她了兩三次以后,他/她來了。
(3)總是要叫很多次才來——這個時候你在想什么?你又是怎么做的?
2、私密性
問題:孩子的任何事你都想知道
你是不是把親近等同于混亂?透明的父母(在家里,大家做什么都互不隱藏),無所不在的父母(我無時無刻不在,無所不知),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同樣的結果:孩子的私密權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父母和孩子過于親密,在孩子面前不避諱愛人之間的舉動,缺乏情感和肢體上的適度羞怯等,這些都對孩子有害——孩子難以學會自制,缺乏自信,內心埋下攻擊性的種子,隨即是一系列的情感和性問題的困擾。
建議:和孩子保持適當?shù)木嚯x
首先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你一定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家是由很多不同個體組成的,每個人由于年齡、家庭角色和個性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殊需要。尊重孩子要從一些基礎概念做起,例如要讓孩子知道身體是屬于他/她自己的,孩子的身體不是家長取樂或施加權威的工具。如果說很難界定什么是私密空間,那么我們可以確定一些具體的標準,如孩子有必要擁有自己的空間(房間、床、寫字臺、玩具毯等等),擁有自己的秘密,并且可以選擇自己的衣服以及與誰做朋友。孩子的看法和情感也是屬于他/她自己的,他/她有權利表達出來,也可以選擇保留一切。和孩子保持適當?shù)木嚯x,就必須要放棄想知道關于孩子的一切的想法,也不要讓孩子看到或聽到關于成人生活的一切。
問問你自己
■你會關上自己的房門嗎?如果會的話,當你在的時候,孩子進來前會敲門嗎?
■你不在的時候,你允許孩子去你的臥室嗎?如果可以的話,孩子會翻你臥室的物品嗎?
■你允許孩子使用你的東西嗎,如剪刀、紙張等?他/她用完后會放回原處嗎?
■你有沒有把自己的銀行卡和密碼都給孩子,好讓他/她自己去購物?
■你認為所謂美好的大家庭就是大家要一起做所有的事情嗎?
■有了孩子以后,你們夫妻倆還自己出門嗎?多久一次?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們是平靜地享受還是會感到負疚?
3、家庭等級
問題:你混淆了角色
在孩子和父母之間,混淆角色是很危險的。你確定在你家里,家長和孩子各自的位置都很明確嗎?角色分配不清和等級不明會導致局面混亂。把孩子當伙伴,家長不像家長,孩子承擔過多的責任,角色可以對調,做什么一定需要大家都同意......
當一切混淆的時候,孩子就會像迷路一樣找不著北。我們都知道,各就各位是家庭和心理平衡的基礎方程式。要明確各自的身份,界限就應該存在,孩子就應該和成人區(qū)別開。方向一旦定了,剩下的就自然不用擔心。
建議:確定你的角色和年齡
家庭成員不是一群一起嬉戲的伙伴,父母和孩子要在家庭等級中角色分明,家長要忠于家長的角色,就是說你要接受自己時時要扮演壞人:命令者和懲罰者。這樣的角色并不讓人愉快,但是對于孩子來說,這比一個萬事好商量的家長更有幫助。
在保持成人角色的前提下,我們也可以和孩子達成默契,前提就是不要試著去填平兩代人之間的溝渠。不要老想著獲得自由,變得和孩子一樣年輕,不要逃避你作為家長的責任,也不要疏于管教孩子。你可以借給孩子你的衣服,但是不能一起用一個衣櫥;可以向孩子要些建議,但是不能讓孩子像一個成人一樣來拿主意;可以一起做一些休閑活動,但是不要總是優(yōu)先考慮孩子的利益,擱置你和伴侶的生活安排。
問問你自己
■你認為只有家長才能作決定嗎?你的家里是這樣的嗎?
■你認為在家里,每個人對于作決定都有同樣的分量嗎?你家里是這樣嗎?
■你是否認為,人永遠都是要獨自一個人生活的,所以應該早些讓孩子學會面對困難?
4、兩位家長的協(xié)調
問題:你和伴侶的意見很難統(tǒng)一
你和伴侶是不是一對老較勁的家長?你們是根本上有分歧還是在責任分配上失去了平衡?無論怎樣,一旦你們的協(xié)調出現(xiàn)問題,孩子就有機可乘,并會成為受害者。父母首先是一個教育團隊。當其中的一方承擔了所有的責任,或是一方的意見總是被另一方否認,你們的分歧又總是在明面上,孩子就會在父母的沖突中達到自己的目的。當然,你和伴侶之間的矛盾也會因此增多,權威喪失,而孩子不知道應該信賴誰。
建議:重新找回協(xié)調一致
這不是說你們要事事都保持一樣的看法。你們可以有一樣的目標,但是對達到目標的方式可以持不同意見。夫妻要保持一致就意味著,你們要花時間來給對方解釋你確信什么、懷疑什么,你的建議是什么,然后還要聽聽對方怎么說。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雙方意見一致并行動統(tǒng)一,以免自己在孩子面前大談反對意見,或是指責對方。如果說可以問孩子更喜歡哪個決定的話,那么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你們夫妻意見不合的見證人,更不要讓孩子為你們作決定。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團隊會定期一起討論:我們的價值觀是什么?我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家?在什么問題上我需要得到你的支持?不及時的溝通會讓誤會增多,什么都不說則會滋長矛盾和互相指責。
問問你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你的伴侶想保持獨一無二的地位嗎?你認為這樣對你和他/她合適嗎?孩子所受的教育適合嗎?
■伴侶是否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全部都交給你了?你認為這樣合適嗎?
■你是否認為伴侶對孩子太過嚴厲或者不夠嚴厲?他/她經(jīng)常說你太過嚴厲或者不夠嚴厲嗎?
你家寶寶是什么氣質類型?
心理學家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所謂氣質,就是人對自身體內或體外的各種刺激的反應方式。如今,不少早教中心、幼教機構都推出了兒童氣質測試,很多家長對此也非常熱衷。教育專家表示,氣質是先天的,沒有好壞之分,氣質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父母應根據(jù)孩子的不同氣質,采取適當?shù)慕逃绞?,幫助他們更健康地發(fā)展。
“孩子睡覺的時間固定嗎?”“起床時是煩躁不安還是很愉快?”“和陌生人見面,是拒絕還是接受?”這是什么考試題呢?原來是幾位媽媽正在為孩子做兒童氣質測評。在早教中心經(jīng)常有媽媽要求老師為孩子做這樣的測評?!昂⒆釉?歲以前基本是天然發(fā)展,很少受外界影響,所以做氣質測評最好在3歲之前,不需要寶寶參與,只要家長根據(jù)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來答題就可以?!币幻缃汤蠋熃榻B道,年輕的家長們對孩子教育很重視,他們想從科學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對癥下藥”。
孩子氣質主要是從活動量、規(guī)律性、趨避性等9個維度來綜合評價的,最終根據(jù)這9個維度測評結果將孩子氣質分為3個類型:
容易型:這類孩子吃、喝、睡等生理機能有規(guī)律,容易接受新人或事物,容易適應新環(huán)境,情緒愉快,反應積極,易受到成人最大的關懷和喜愛,這一類孩子約占40%。
困難型:與“容易型”的孩子相反,這類孩子時常大聲哭鬧,情緒總是不穩(wěn)定,生活缺乏規(guī)律,對新事物和新環(huán)境接受很慢,撫養(yǎng)起來很麻煩,易使親子關系疏遠,這一類孩子約占10%。
遲緩型:這類孩子活動水平低,行為反應強度弱,情緒消極,但又不像困難型的孩子那樣總是大聲哭鬧,他們安靜退縮、逃避新事物。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遲緩型”的孩子會對外界新刺激緩慢發(fā)生興趣,之后逐漸活躍起來。這一類孩子約占15%。
另外,還有35%的孩子不能簡單地劃歸到上述任何一種氣質類型中,他們往往具有上述兩種或三種氣質類型混合的特點,屬于“中間型”或“過渡型”。
有些年輕父母總是喜歡在心中塑造一個“理想的孩子”,可當孩子降生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鮮活的小生命的一切行為卻與他們想象的相差甚遠,這就要求父母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了。如果還是一味堅持自己的意愿,采取強制方式,硬將自己的孩子往心中的“理想模型”上靠,可能會導致親子之間對立、逆反。
孩子氣質是先天決定的,從本質上很難改變,但是受后天環(huán)境影響,還是會略起變化,作為家長,可以對氣質偏異的孩子施加影響,修去其過剩的部分,補充其不足之處,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但要切忌矯枉過正,強制讓“緩慢型”變得靈活,讓“難養(yǎng)型”變得易養(yǎng),這只會使教育效果越來越差。
不少家長提出疑問:到底孩子氣質有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想改變氣質類型該怎么辦?
其實,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容易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根據(jù)不同氣質選擇適當?shù)慕逃绞?。無論哪種氣質,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有些父母從字面上理解,以為“易養(yǎng)型”的孩子比“難養(yǎng)型”的孩子更有優(yōu)勢。但實踐表明,“難養(yǎng)型”的孩子也有很多獨特的優(yōu)勢:比如他們敏感,所以,父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能在疾病早期采取必要的醫(yī)療措施。
研究還表明,“難養(yǎng)型”孩子的學齡前期智力發(fā)展比“易養(yǎng)型”孩子更好,這是因為父母會花更多精力對這類孩子進行積極的教育。另外,“遲緩型”的孩子暫時看起來行動稍微弱些,但他們長大后遇事更穩(wěn)重。
你家的寶寶是否舉止大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孩子愛說愛笑,有的就喜歡沉默不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在家中活潑大方、能說會道,可一旦到別人家里或碰到生人,卻局促不安、膽怯怕生,做什么事都要成人代勞。因此,我們的耳邊便能經(jīng)常聽到這樣不解的抱怨聲:“這孩子,在家里挺能的,怎么出來就變樣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孩子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父母是其最先交往的對象,以后逐漸擴大到親友和伙伴,這中間有一個從生到熟的過程。如果爸爸媽媽整天將孩子關在家里,不與外界接觸,勢必會造成上述情況。其次,爸爸媽媽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都由成人包辦代替,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一見到生人便會畏首畏尾無所適從。
培養(yǎng)孩子舉止大方,做客便是良好的途徑。
1、帶孩子做客。做客前家長應先向孩子介紹造訪的對象,讓孩子有必要的心理準備;其次還要幫助孩子樹立一定的信心。比如,可這樣鼓勵孩子:“王阿姨特別想見你,她們家還有一個小哥哥,有很多玩具,一直都想跟你玩?!庇弥T如此類的話,幫助孩子消除陌生感,樹立信心。
2、把客人請進來。成人也可經(jīng)常請親戚朋友到家中做客,給孩子創(chuàng)造當小主人的機會。這時,對于在生人面前易膽怯的孩子,家長不必急于求成,可按以下步驟循序漸進:
(1)能向客人問好。
(2)為客人送遞茶水;幫助大人招待來客。
(3)鼓勵孩子與客人交談或為客人表演節(jié)目。
在做好前一步的前提下提高要求,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能勝任的事,等孩子習慣了前一種做法,可自然過渡到下一步。
3、學會鼓勵孩子。對孩子與生人交往中每一次突出的表現(xiàn),都應抓住時機,給予鼓勵。如可用親切的語言告訴孩子:“你今天真棒,客人們都夸你了,爸爸媽媽真為你高興?!北匾獣r還可送一樣孩子喜歡的玩具和食物,并明確告訴他得到獎勵的原因。
4、放開雙手,持之以恒。家長應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事,還要有意識地去鍛煉孩子,比如,請孩子去鄰居家借把剪刀,讓孩子給某個阿姨送本書,孩子實際練習機會多了,以后與人交往便會自然多了。另外,家長不要吝惜自己的時間,節(jié)假日時,多帶孩子串串門,讓孩子多與人交往,持之以恒,你定會有一個驚喜的發(fā)現(xiàn)。
你是否善意地扼殺了孩子的理想?
父親和孩子坐在一起看電視。孩子見屏幕上的那個律師很有威嚴和氣派,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會兒引經(jīng)據(jù)典,一會兒舉例說明,說得大家個個點頭稱是。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便轉身對父親說:“爸爸,我以后也要當個律師?!?/p>
父親立即說:“好??!我支持。不過,當律師可不是很容易的,必須熟悉很多法律法規(guī),許多條文都必須背得滾瓜爛熟,如果磕磕巴巴,誰會請你呢?可你,現(xiàn)在連書都懶得背。你想當律師,從現(xiàn)在起,我看就要每天背一首詩,先把記憶練練好?!?/p>
聽父親這么一說,孩子就不做聲了,心里卻在想:那我還是不當律師算了。
后來,孩子看一部反映特警戰(zhàn)士的紀錄片,看到激動處很是來勁,對旁邊的母親說道:“媽媽,我以后也要當特警?!蹦赣H說:“好??!我贊成。不過現(xiàn)在你必須好好讀書,因為特警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不但現(xiàn)在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要跌打滾爬,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你呀,一點苦都吃不起,體育成績也一般。以后,每天早晨早點起床,好好去鍛煉鍛煉?!?/p>
孩子經(jīng)母親的這一番教育,想當特警的念頭一下子蕩然無存了。
孩子在接觸各種新鮮事物時,會自然而然地萌發(fā)自己的理想。對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覺得是合理的,就應給予支持,不是簡單地說句好,也不是馬上提出要求,并要孩子為實現(xiàn)理想去奮斗。支持是講究方法的,是必須充分考慮孩子的心理準備和接受能力的。
父母從主觀上說,他們對孩子的理想都是熱情支持的,但從客觀效果來說,實際上都是扼殺,最終主觀愿望和客觀效果完全相反。而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也是好多父母自己始料不及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的確需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即從有一個初步設想到牢固樹立的過程。在它的萌發(fā)之初,需要點撥和引導,需要精心呵護,對孩子的理想,不理不睬是錯誤的,拔苗助長也是錯誤的。
對孩子剛剛萌發(fā)的理想之苗,動輒苛以參天大樹般的要求,這無異于拔苗助長。如果我們都用這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許孩子永遠也不可能樹立穩(wěn)固理想。
怎樣才是對孩子理想的真正支持呢?真正的支持應該建立在對孩子的充分理想和尊重的基礎之上,必須以孩子的現(xiàn)實準備為前提,然后進行適當?shù)膯l(fā)和誘導,不是說教,不是命令,也不是趁機提條件。
比如,當孩子提出以后想當律師時,你不妨這樣說:“看來,當律師倒是很不錯的。那你說,那個律師為什么說得那么好,讓那么多人都敬嘆不已?不知道他小時候讀書怎樣?”讓孩子自己去思索;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想不到你想當律師,這個理想好!我支持。孩子,你想想,當律師需要什么才能?”
對孩子的理想,父母要一點點地培養(yǎng)扶持,要細心澆灌滋潤,不要一見小苗,就立即傾盆大雨,恨不得讓它明天就成為一棵大樹, 這是不切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