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很專注,請別在不經(jīng)意間破壞它
發(fā)布時間:2021-03-31 教育孩子筆記 你很特別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幼兒園說課稿我很能干當孩子在上學后被發(fā)現(xiàn)上課不注意聽講、寫作業(yè)心不在焉的時候,常常會被貼上不專注的標簽。然后家長到處尋求“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法寶。殊不知,專注力原本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具有的本能。但是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他成長的環(huán)境里總是充滿了干擾因素。
【破壞就在不經(jīng)意間】
[1]
四歲的樂樂正在地板上專心地拼積木,他把積木堆起來,然后嘩地推掉,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時候一臉專注,推的時候滿臉興奮...
奶奶一會兒過來:“寶貝該喝水了。”一會兒:“寶貝,你餓不餓?”然后爸爸湊過來了:“別總是推倒啊,來咱們蓋個結(jié)實的大高樓!”爸爸邊說邊拿起積木動手。
“我不嘛,我不嘛!”本來玩的好好的孩子發(fā)起飆來……
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寫作業(yè)一點都坐不住,一會吃東西,一會擺弄小汽車,一會又去偷看電視,怎么就不能安生地把作業(yè)寫完呢?看了樂樂的故事就該知道原因啦。
當孩子專注地玩的時候,如果看護人不去一再干擾,而是讓他專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會有持久的專注能力。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請保護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從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項“工作”。
[2]
動物園猴山周圍,圍著很多的游客,一個5歲的小男孩興致勃勃地在看里面爬高躍低的小猴子。一旁的爸爸說:“走了走了,還要看老虎、獅子呢!要不然就看不完了。”
小家伙不為所動:“看猴子,看猴子,爸爸你看猴子還會用礦泉水瓶喝水呢!爸爸,猴子也有手,對不對?”爸爸一邊敷衍一邊又開始催:“快走了,這有什么好看,看了半個小時還不過癮!”
不要小瞧孩子,孩子具備科學家的品質(zhì)。一個5歲多的孩子可以看猴子看半個小時,一個2歲多的孩子可以看河馬看半個小時,這不但正常,而且可喜。
當孩子專注于看,專注于觀察的時候,家長不要為了趕時間而打斷孩子蓬勃的發(fā)現(xiàn)力。與其走馬觀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來一次,讓孩子盡情享受專注的樂趣,發(fā)現(xiàn)的樂趣。
【保護需要無限耐心】
[1]
火車上,一個2歲多的小孩子不停地將手中的飲料瓶砸向地面,媽媽撿起來給她,他又砸,持續(xù)了很久。周圍的成人都感覺心煩和焦躁,媽媽也準備斥責她了。
這時,中鋪上一個10歲的男孩,伸出頭對孩子的媽媽說:“阿姨,他想學猴子,像砸堅果一樣把瓶蓋砸開。“媽媽撿起瓶子問小孩子:“你是想把瓶蓋打開嗎?”小孩子認真地點點頭。所有的大人頓感釋然,釋然中帶著驚奇。
相對于30歲的成年人,10歲的大孩子更容易接近這個兩歲小孩子的世界。如果沒有大孩子的提醒,這個2歲多的小孩子,可能會繼續(xù)砸下去,直到她認為這個方法不能幫她打開瓶蓋時,才會換另外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她的眼睛不會去觀察瓶子之外的世界,不會想到她是否打擾了別人,他全部的精力和熱情都在高度地專注于如何才能打開瓶蓋。但是如果沒有大男孩詮釋他的這個行為,專注的小孩自己可能受到干涉,因為大家感覺到她在胡鬧。
這樣的情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看到。在不受打擾的前提下,專注力是孩子自然具備的一種品質(zhì)。家長越有耐心,越樂于理解孩子的行為,孩子的專注力就可以越完善地得到保全。
[2]
3歲的琪琪,在玩積木的時候,不停地把一堆圓柱體放進不同的容器中,然后又把他們?nèi)〕鰜怼_@些圓柱體大小不同,正好可以放進那些容器相應的孔里,就像用軟木塞蓋住瓶子一樣。一切過程看上去緩慢而有節(jié)奏。
出于好奇,一直在教室外觀察他的老師便數(shù)了數(shù)他這種重復的動作,結(jié)果是42遍。所幸的是,沒有人去打擾她,她每完成一個動作的時候,臉上總是不自覺地微笑。到最后琪琪好像累了,環(huán)顧了四周后感覺像剛從夢中醒來似的。
琪琪如此專注地反復做一件事,完全忽略外物。這樣的情況在其他孩子身上也出現(xiàn)過,專家稱之為“重復練習”。每次完成那種體驗之后,他們就像完成某種重大的任務一樣,充滿了喜悅和滿足。
琪琪其實正處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齡,通常會不停地從一件事轉(zhuǎn)換到另一件事。然而,一旦碰到吸引他的事物,就會忘我地投身其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十分驚人。這時候老師不去干擾,讓孩子一直處于忘我的境地,長期這樣,他每做一件事情都會非常專注的。
如今家庭中的孩子都很少,所以家長的寵愛就更多地集中到一個孩子身上,處處都幫她打理好一切,學習的機會減少,專注力的培養(yǎng)就更加困難。
對 同一對象所能堅持的注意時間,時間持續(xù)越長,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越強。給孩子講一個故事,看他的注意力能集中幾分鐘,作為初始狀況記錄下來,下一次講故事延長 一兩秒(分鐘),如果他能堅持聽下來,就給她一個小獎勵(如一張小貼畫),這種情況穩(wěn)定以后,父母接著適當延長時間。做游戲、畫畫等也可以這樣訓練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熊孩子”不是搞破壞,是在探索!
正如我在《四種親子依戀關(guān)系,養(yǎng)出四種孩子》一文指出的:安全依戀關(guān)系建立得好,孩子就不至于總粘著媽媽不放,更敢于向外界探索。唯有敢于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孩子才能更好地長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媽媽對孩子的愛,注定是指向分離的。智慧的父母,不會總想著把孩子緊緊抓在手心,而是思慮,孩子將來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熊孩子們讓人頭大?
自從手和腳獲得力量,孩子們就再也閑不住了。許多孩子因為實在太能“忙活”了,被扣上了“熊孩子”的帽子。他們到處“搞破壞”,實在是讓大人發(fā)愁。
所以,不少媽媽都問過我一個問題:羅老師,怎么樣才能讓我的孩子更乖點,更聽話?
孩子“翻箱倒柜”,不是搞破壞,那叫“探索”!和一個正在做研究的科學家本質(zhì)上相同
忙碌的孩子們,絕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一樣,在無意義地玩耍。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就孩子的探索這樣說過:“主動地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這樣一種教育,顯然要比要求成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現(xiàn)成的真理去認知的那種教育高明得多。”沒錯,孩子們是在學習,在通過動作認識這個世界。
孩子要觸碰才知道水的感覺是怎樣的,涼水與熱水有什么不同,將水從一個容器倒進另外一個容器是如何神奇,水被灑在地上和被灑在桌子上有怎樣的區(qū)別。所有這些大人看起來亂七八糟的小事情和小破壞,對孩子而言,可能都是一場新奇的冒險體驗,是孩子認知上的一次進階。
手部探索和嘴部探索,是孩子最初認知世界的兩種主要方式;同樣,也是被父母們誤解最多的兩種行為
孩子的手部探索,從出生后三個月開始
在第4-6個月,孩子的小手會有張開合上的動作,此時就應該給孩子提供可以大把抓握的東西,比如兵乓球、積木等玩具。7-9個月后,孩子就會有松手的意識,大人看起來就是孩子在扔東西,事實則是:當孩子把自己的手掌松開,東西掉落,他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手這么有力量;而且,凡是扔出去的東西,都會準確無誤地落到地上。這不就是當年牛頓干的事情嗎?!
進入第九個月齡后,孩子會爬了
父母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不管爬到哪里,都會把東西拿起來再扔掉。比如吃飯的時候把碗扔了,喝奶的時候把奶瓶扔了。除此之外,還喜歡拍桌子、枕頭、以及拍打大人的臉,再或者干脆就是撕紙。對父母而言,這是開始頭大的時間,對孩子而言,這意味探索這個世界的黃金時間到來。
9個月末,孩子的小手學會“二指捏”
即大拇指和食指能觸碰到一起,“捏”的動作開始發(fā)展。此時,父母能發(fā)現(xiàn),孩子經(jīng)常會從地上撿小東西,比如一根頭發(fā),一?;ㄉ椎龋斎灰矔蟾改傅摹叭馊狻绷?,于是就有了父母們所抱怨的“孩子會掐人了”。此時父母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孩子相應的小玩具,但也要確保安全,以防孩子將小物件送到嘴巴里。
到10個月-12個月,孩子手部動作已經(jīng)比較靈活,除了拍、摳、捏等動作,孩子能夠握住物體,而且能夠準確定位。
12-18個月,孩子學會了“搶”
此時孩子的意志力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動作感受自己的力量。吃飯的時候,孩子不會那么乖了。此時,他們也學會“舀”這個動作,盡管每次一勺子下去,總也舀不到什么實質(zhì)性東西。父母應該去間接滿足孩子。所謂間接滿足,即不必完全放手真的讓孩子自己吃飯,只是專門給他們一個空碗,放一點米飯,一把勺子,讓孩子感受舀起米飯,用力送到自己口中的那種成功體驗。這種成功體驗,將為孩子下一步的獨立吃飯打下好的基礎(chǔ)。
除了手部探索,在2歲之前,孩子經(jīng)常會把各種能觸及的東西放到嘴巴里來“吃一吃”,其實這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
關(guān)于該點的具體闡述,父母們可以查閱歷史文章:《這些行為都和安全感有關(guān)》講述孩子口唇期的部分。
孩子想干什么的時候,媽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no。媽媽總是對孩子的需求說NO,那么孩子能學會什么呢?他們也只學會了對媽媽說no。同時,他們探索和學習的機會卻被剝奪了。
不讓孩子“探索”,就是阻攔孩子成長>>>
如果孩子的探索受到阻斷,那么它可能會有如下影響:
首先,會影響孩子的體能發(fā)展。“探索”一旦被大人定性為瞎玩、胡鬧和搞破壞,那就意味孩子正常的游戲和學習受到阻礙,體能發(fā)展則將最直接受到影響。
其次,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fā)育。因為孩子手部精細動作是孩子后期學習興趣、探索欲望等良好發(fā)育的基礎(chǔ)。
最后,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那些動作的操作對孩子的耐心、堅持、自信心等均有促進作用,因為每一次成功的動作操作,對孩子而言都是一次美妙的成功體驗。而耐心、堅持、自信與自尊的品格,也將是孩子以后社會化交往的基礎(chǔ)。
如果當孩子一有探索的嘗試,父母就上前干涉,在探索中一遇到困難,父母就替孩子克服,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面對挫折時,會條件反射要找爸爸媽媽。父母保護過度,使得孩子缺乏探索,也就無法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也無從建立。
當這些缺乏探索、缺乏自信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問題會立刻凸顯。幼兒園是個全新的世界,離開父母保護后,孩子無所適從,無法適應。由于之前缺乏必要的探索經(jīng)驗,沒有獨立實踐的能力,孩子可能會處處碰壁,大量的不良體驗又會帶給他們種種痛苦。這個適應過程將會是艱難的。重要的是,這種艱難的適應過程也會給孩子的未來人生路帶去不良影響:孩子會把新環(huán)境與痛苦畫上等號,而不會認為新環(huán)境是一個可以獲得更多經(jīng)驗和自信的有趣地方。
探索中會遇到各類危險>>>
父母如何在放手和規(guī)則之間,把握好度?
也有媽媽問我,是不是寶寶所有的愿望我們都要去滿足呢?肯定是要有區(qū)分的。這就涉及到“放手讓孩子探索”,與“孩子規(guī)則建立”之間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如何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接下來的《靜觀育兒》我還會細說。今天我想說的是,設(shè)立規(guī)則,必須要建立在允許探索的基礎(chǔ)上。完全不讓孩子探索,給孩子各種限制,那不叫建立規(guī)則,那叫專制。若不讓孩子去嘗試,孩子永遠無法建立規(guī)則,因為這樣就剝奪了孩子探索、學習并將規(guī)則真正內(nèi)化的機會。所以可以說,學習即規(guī)則。
舉個我家開心玩水的故事。玩水是孩子們的天性。因為他們在母體當中,就是在羊水的溫暖中得以滋養(yǎng)的。陪伴開心時,我會固定時間,讓開心玩水。怎么玩都行。甚至衣服都濕了,滿地都是水。她喝過自己的洗澡水,自己尿了尿的洗澡水,有什么關(guān)系呢。等玩了幾次后,我發(fā)現(xiàn),她會自己停下來,讓我給她擦手等,因為在探索中,她自己就會發(fā)現(xiàn),水會打濕衣服,打濕了不舒服,‘我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一種規(guī)則,才能避免被打濕’。
正是抓住了這種自己探索得出的因果關(guān)系,記住了自己的行為會得出怎樣的后果,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將這種經(jīng)驗遷移到其他情景中,從而實現(xiàn)自我控制,構(gòu)建出自己的規(guī)則意識來。
父母一方面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探索機會,同時也要讓孩子看到遵守規(guī)則的好處。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孩子也是。所以,尋找一些簡單的親子小游戲,在游戲中制定一些規(guī)則,然后陪孩子玩到開懷大笑,那樣孩子就會在一種非常愉悅的氛圍中懂得,“規(guī)則”沒有那么面目可憎,它是和快樂劃等號的。
學會兩招:巧溝通,和保護性撞墻>>>
第一,運用轉(zhuǎn)換技巧,巧妙溝通
在孩子1歲半以前,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基本不需要擔心把孩子慣壞。之后,父母則可巧妙地將規(guī)則引進來了。
仍然拿玩水為例。當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而父母認為該停止的時候,直接打斷或者阻止,絕不是好辦法。我一般會說:寶貝,今天我們玩10分鐘的水,然后我們要下樓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那樣也會非常有趣的。——這里,父母其實是在用其他事物,將孩子的注意力悄悄地在進行著轉(zhuǎn)換。
于是她在玩得過程中就可能會想到,后面我還要去玩別的。實際上孩子懂得權(quán)衡的,如果一天的時間她都花在玩水上,她會覺得后面很多的活動都參加不了,那可不行呀。慢慢地,孩子就會有這樣的意識:如果我遵守了這個規(guī)則,那么我享受到的快樂和自由就會更多。于是,孩子也就開始學習遵守規(guī)則了。
但有一點父母們需要注意:
小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甚至直到六七歲,孩子都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比如你跟孩子說,還有兩分鐘你就要上床睡覺了,其實這種話對他來說沒有用。你要每隔一段時間,去跟他說:我們還有兩分鐘的時間就不玩了,我們還有一分鐘的時間就不玩了,最后你跟他說:好了,我們該講睡前故事了。如此孩子便不會覺得被阻止、被限制。
第二,保護性撞墻
所謂保護性撞墻,即是給孩子探索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同時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但在孩子磕磕碰碰的整個探索過程中,父母要扮演好觀察者、引導者和保護者的角色,向孩子指出探索對象可能存在的“危險”。
執(zhí)行保護性撞墻的時候,父母切記不要以高明自居。比如,少說不。在阻攔孩子做危險動作的時候,說再多的“不”都沒有意義。因為對孩子而言,“不”和“好”是一個意思。孩子先看到的是你的表情,而非你的聲音。
舉個例子:孩子看見仙人掌,非常想上去用手觸碰,此時大人如果告訴孩子:不行,仙人掌不能摸!或者簡單地阻攔孩子,一旦大人不在,孩子一定會再去摸。父母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判斷,知道仙人掌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傷害,只需要用嚴肅的表情告訴孩子:疼,扎手!這樣的表情和語句,就能起到對孩子的警示作用。若孩子仍然好奇,便讓孩子去摸一下。結(jié)果當然是孩子給扎哭了。此時孩子已經(jīng)體驗到了應得的“懲罰”,大人切不可幸災樂禍,而是要及時給以安慰。如此,孩子既完成了探索過程,也得到了父母所給予的安全感。下一次需要探索的時候,孩子仍然能夠能量飽滿,充滿勇氣和力量。更重要的是,經(jīng)歷了探索所受的疼痛后,孩子會懂得權(quán)衡和判斷:這個東西的確扎手,下一次要小心了!
這就是父母保護性撞墻的全部意義所在。
3歲以前,保護性撞墻會更多被使用。因為孩子單一的思維模式?jīng)Q定了他們必須要親身嘗試才能獲得對外界的認知,講道理沒用,他們更不會因為所以的推理。到3歲以后,孩子思維開始能夠逆轉(zhuǎn)、從一維到多維,就能體會到多種解決方法、多樣選擇的存在。此時,父母則可以在孩子遇到問題、或者面對一項探索的挑戰(zhàn)時,啟發(fā)性地問孩子怎么辦,或者和孩子一起討論,多聽聽不同的觀點。最后,再執(zhí)行保護性撞墻,將最后的選擇權(quán)留給孩子,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父母則守護在孩子身邊。
專家?guī)秃⒆油黄谱⒁饬φ系K
日前,“專注中國兒童陽光之路”2007全國關(guān)愛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論壇在京舉行。主辦方中國健康教育協(xié)會向北京市海淀區(qū)科普教育協(xié)會授予北京第一塊“北京陽光伙伴健康指導中心”的牌匾。
網(wǎng)站下設(shè)四大特色欄目:“陽光小天 使”匯集了國內(nèi)百余名知名兒童心理、行為發(fā)育專家在線解答家長和教師的疑問;在家長、教師心得板塊中,大家可以分享教育和輔導學習困難兒童方面的經(jīng)驗和體會;資料下載區(qū),家長、教師可以免費下載所有的工具包、自我測評表格;咨詢導航地圖則提供了各地兒童心理、行為指導專家的咨詢地址,方便就近就醫(yī)咨詢。同時網(wǎng)站為家長、教師和醫(yī)生分設(shè)不同的信息頻道,提供專業(yè)兒童心理、行為指導和醫(yī)療信息,以及活動資訊。
北京第六醫(yī)院兒科主任醫(yī)師王玉鳳教授指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會對兒童的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乃至學業(yè)產(chǎn)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學齡兒童中盡早進行干預、行為糾正對于幫助孩子取得良好的學業(yè)結(jié)果十分必要并且有效。這期間需要得到教師和家長的積極配合。陽光伙伴指導中心和指導站將成為醫(yī)院和教師、家長之間的聯(lián)絡紐帶。
破壞寶寶專注力的行為
專注力也稱注意力,它原本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自然具有的本能。為什么寶寶會逐漸喪失這種本能呢?關(guān)鍵在于寶寶成長的環(huán)境里總是充滿了“干擾”因素,這些“干擾”在不經(jīng)意間破壞了專注力自我成長的本能。
No.1不分時機的關(guān)心、干擾、催促
2歲的家家正在地板上專心拼積木。她把積木堆起來,嘩地又推掉,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時候一臉專注,推的時候滿臉興奮……奶奶一會兒過來“寶貝,喝水了”;一會兒“寶貝,餓不餓?”;一會兒“寶寶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了?”本來玩得好好的家家發(fā)起飆來……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寫作業(yè)坐不住,不是吃東西,就是擺弄小汽車,一會兒又去偷看電視……看家家的案例就該知道原因了!當寶寶專注地玩的時候,你一會兒問要不要喝飲料,一會兒問餓不餓,試問寶寶怎么會專注于手頭上的事情呢?寶寶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yǎng)出來的,是被保護出來的。因此,你不分時機地關(guān)心、干擾寶寶,只會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No.2提供給寶寶太多玩具
你若是以為玩具多、書籍多,寶寶就會很開心,就會增長很多知識,那就大錯特錯。當然,如果有你在旁邊陪伴和指導,寶寶會有一定的收獲;如果你只是把玩具和書扔給寶寶自己玩自己看,寶寶很容易形成浮躁和注意力渙散的毛病。因為寶寶一般很快就會厭倦,并不斷地換其他玩具。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就形成了。有目的的活動更容易集中寶寶的專注力。游戲開始時,你可以幫助寶寶選擇,不要所有的玩具都堆在地上,寶寶一會兒玩一樣,什么都玩不長,這樣的游戲是沒有意義的。游戲質(zhì)量的高低不在于玩具的多少,也不在于玩具價值的高低,而在于寶寶在游戲中獲得了怎樣的發(fā)展。
No.3缺乏耐心
動物園猴山旁,蒙蒙高興地看著爬高躍低的小猴子。一旁的爸爸不斷催促著:“走了走了!還要看老虎、獅子呢!”小家伙不為所動:“我要看猴子!爸爸,猴子也有手對不對?”爸爸一邊敷衍著一邊又開始催:“走啦,有什么好看的!”很多時候不是寶寶缺乏耐心,而是大人提前喪失了觀察的耐心。就像蒙蒙爸一樣,總會從現(xiàn)實的角度去考量,如買了門票就要一次都看完或者天快黑了要盡快看,但是寶寶的專注力卻集中于自己感興趣的事上。所以,當寶寶專注于看,專注于觀察的時候,你不要為了趕時間而打斷他的蓬勃發(fā)現(xiàn)力。與其走馬觀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來一次,讓寶寶盡情享受專注的樂趣、發(fā)現(xiàn)的樂趣。
No.4玩游戲時過多干涉強迫
星星在沙灘上玩沙堆游戲,他小心地用鏟子挖著,把沙子送進小桶里,裝入桶里的沙還沒有灑在衣服上的多??伤稽c不在意,不一會兒星星壘出了一個長方體,一個圓柱體……媽媽從旁邊走過來大叫:“怎么把衣服都弄濕了!”爸爸也來了:“兒子,你的房子怎么沒有裝門呢?來,爸爸教你,在這里留個小門!”“我不要留小門……”星星立即沮喪起來。爸爸媽媽總是不經(jīng)意間破壞寶寶在快樂中建立起來的專注力,用自以為是的行為干涉瓦解了寶寶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教育小叮嚀:請在寶寶需要的時候再出現(xiàn)。當寶寶沉浸在游戲中,請遠遠地陪伴他,以能給他安全感的距離為宜。不要對寶寶的半成品評頭論足,當他希望你分享他的快樂時再和他分享。
No.5對待寶寶的重復不耐心
3歲的童童反復把杯子里的水倒進另外幾個杯子里。他仔細觀察著,發(fā)現(xiàn)這些杯子高矮、粗細各不同。有的杯子水剛滿,有的杯子水剛好半杯,還有的杯子很小。媽媽在門口觀察了半天,看到童童把水灑了一身,再也忍不住,立馬制止童童。寶寶如此專注地反復做一件事,完全忽略外物,這樣的情況專家稱之為“重復練習”。每次完成這種體驗后,寶寶就像完成重大任務一樣充滿了喜悅和滿足。其實,寶寶正處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齡,通常會不停地從一件事轉(zhuǎn)移到另一件事。一旦碰到吸引他的事物,就會忘我的投身其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十分驚人。這時,你不要去干擾他,讓他一直處于忘我的境地,那么寶寶以后每做一件事情都會非常專注。
No.6不給寶寶獨處或安靜的空間
讓寶寶在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或游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寶寶正在房間里讀書,爸爸在一旁翻箱倒柜地找東西;寶寶在一邊興致勃勃地玩玩具,奶奶在一邊大聲談笑或看電視……試想,寶寶的注意力怎么能不被轉(zhuǎn)移?一般在成人的陪伴之下寶寶的注意力會比較集中,在此過程中給予寶寶積極的鼓勵和肯定,有助于寶寶建立良好的專注力,并能保證寶寶有興趣參與這樣的活動。
孩子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你破壞掉了
孩子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你破壞掉了
孩子正在客廳專心的堆積木,寶媽一會兒過來問他餓不餓,往他嘴里塞食物;一會兒又覺得他堆的不對,忍不住上手幫忙。....家長看似在關(guān)心孩子,其實是在打擾讓培養(yǎng)專注力。如果你經(jīng)常這樣對孩子,就別怪他做事三分鐘熱度、磨磨蹭蹭!
因為孩子的專注力并非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逐漸培養(yǎng)出來的。他專注的玩一件玩具,認真的觀察昆蟲等等,都是他培養(yǎng)專注力的過程。但家長卻在不經(jīng)意間成為了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兇手”,不信?下面幾件事你對孩子做過嗎?
孩子蹲著觀察螞蟻搬家,正看得起勁兒,被家長不耐煩的拉走,并說他“這有什么好看的,臟死了”;
追著孩子喂飯,甚至給他一邊玩玩具一邊喂飯;
孩子專心的玩玩具,家長總想去問問他餓不餓、熱不熱。....
如果你有做過這些事,那你已經(jīng)把孩子專注力破壞的差不多了!孩子專注力差,就會表現(xiàn)出做事三心二意,上課沒法集中精力聽講,一會兒摳摳橡皮,一會兒走神發(fā)呆,做事磨蹭,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好。
具體家長哪些行為會破壞孩子專注力?
1、給孩子買過多的玩具。玩具過多,孩子可選擇的余地也就越多,這個摸兩下,那個玩兩下,不能花時間去玩透一個玩具,對培養(yǎng)專注力不利。
2、過多干擾孩子。孩子正在專注的畫畫,家長總想上來指點一下,這不是在關(guān)心孩子,而是在干擾他。
3、無法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如果孩子總處于比較噪雜的環(huán)境中學習,能清晰的聽到電視聲音、長輩聊天的聲音,那么他的注意力勢必會受到干擾。
6種做法破壞寶寶專注力
家長們經(jīng)常會問,我家的孩子總是對一件事情不能很專心的去完成,我們應該怎么辦?其實,寶寶的專注力是需要去培養(yǎng)的。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到底哪些做法會破壞寶寶的專注力,各位寶爸寶媽在以后的育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咯~
No.1、不分時機地關(guān)心、干擾、催促
2歲的家家正在地板上專心拼積木。她把積木堆起來,嘩地又推掉,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時候一臉專注,推的時候滿臉興奮……奶奶一會兒過來“寶貝,喝水了”;一會兒“寶貝,餓不餓”;本來玩得好好的家家發(fā)起飆來……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寫作業(yè)坐不住,不是吃東西,就是擺弄小汽車,一會兒又去偷看電視……看家家的案例就該知道原因了!當寶寶專注地玩的時候,你一會兒問要不要喝飲料,一會兒問餓不餓,試問寶寶怎么會專注于手頭上的事情呢?
No.2、提供給寶寶太多玩具
你若是以為玩具多、書籍多,寶寶就會很開心,就會增長很多知識,那就大錯特錯。當然,如果有你在旁邊陪伴和指導,寶寶會有一定的收獲;如果你只是把玩具和書扔給寶寶自己玩自己看,寶寶很容易形成浮躁和注意力渙散的毛病。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就形成了。
有目的的活動更容易集中寶寶的專注力。游戲開始時,你可以幫助寶寶選擇,不要所有的玩具都堆在地上,寶寶一會兒玩一樣,什么都玩不長,這樣的游戲是沒有意義的。游戲質(zhì)量的高低不在于玩具的多少,而在于寶寶在游戲中獲得了怎樣的發(fā)展。
No.3、缺乏耐心
動物園猴山旁,蒙蒙高興地看著爬高躍低的小猴子。一旁的爸爸不斷催促著:“走了走了!還要看老虎、獅子呢!”小家伙不為所動:“我要看猴子!爸爸,猴子也有手對不對?”爸爸一邊敷衍著一邊又開始催:“走啦,有什么好看的!”
很多時候不是寶寶缺乏耐心,而是大人提前喪失了觀察的耐心。就像蒙蒙爸一樣,總會從現(xiàn)實的角度去考量,但是寶寶的專注力卻集中于自己感興趣的事上。與其走馬觀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來一次,讓寶寶盡情享受專注的樂趣、發(fā)現(xiàn)的樂趣。
No.4、玩游戲時過多干涉、強迫
星星在沙灘上玩沙堆游戲,他小心地用鏟子挖著,把沙子送進小桶里,裝入桶里的沙子還沒有灑在衣服上的多??伤稽c不在意……媽媽從旁邊走過來大叫:“怎么把衣服都弄臟了!”爸爸也來了:“兒子,你的房子怎么沒有裝門呢?來,爸爸教你,在這里留個小門!”……
爸爸媽媽總是不經(jīng)意間破壞寶寶在快樂中建立起來的專注力,用自以為是的行為干涉瓦解了寶寶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No.5、對待寶寶的重復不耐煩
3歲的童童反復把杯子里的水倒進另外幾個杯子里。他仔細觀察著,有的杯子水剛滿,有的杯子水剛好半杯,還有的杯子很小。媽媽在門口觀察了半天,看到童童把水灑了一身,立馬制止童童。寶寶如此專注地反復做一件事,完全忽略外物,這樣的情況專家稱之為“重復練習”。每次完成這種體驗后,寶寶就像完成重大任務一樣充滿了喜悅和滿足。其實,寶寶正處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齡,通常會不停地從一件事轉(zhuǎn)移到另一件事。一旦碰到吸引他的事物,就會忘我的投身其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十分驚人。
No.6、不給寶寶獨處或安靜的空間
讓寶寶在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或游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寶寶正在房間里讀書,爸爸在一旁翻箱倒柜地找東西……試想,寶寶的注意力怎么能不被轉(zhuǎn)移?一般在成人的陪伴之下寶寶的注意力會比較集中,在此過程中給予寶寶積極的鼓勵和肯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專注力。
專家:打孩子會破壞孩子歸屬感
同志,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9歲,就要升四年級了,可是他不愛學習,回家也不寫作業(yè),目前暑假作業(yè)都沒寫幾頁(就一年級的時候?qū)W習好)。而且愛說謊,愛頂嘴!我生氣的時候打他,他還還手,還罵人。目前我們已經(jīng)不打他了,只有在太生氣的時候才打他!可能是以前打得太厲害了!您說這怎么辦啊?這樣的孩子怎么管?謝謝了!
苦惱的家長
這位家長,看到您的來信,我們能感受到您為人父母的不易與焦慮。我們咨詢了兒童心理專家,得到了他們的一些建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專家說:打孩子的危害很大,最大的弊端在于孩子歸屬感的缺失。兒童的心理核心是歸屬感,因為兒童生存所必需的穿衣吃飯,他自己解決不了,他必須有所歸屬。孩子歸屬感在誰那兒,他就愿意聽誰的話。
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您在信中談到的都是他的缺點,說明您關(guān)注更多的是孩子的缺點。專家建議您換一個角度看孩子,由關(guān)注缺點到關(guān)注優(yōu)點。
具體做法是:您給自己定一個必須做到的任務,每天發(fā)現(xiàn)并記錄孩子一個優(yōu)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yōu)點,比如,玩的時候特別快樂,穿衣服一下就能穿上等等,堅持一段時間,您就會改變看待孩子的心態(tài)。
專家認為,這項工作對孩子逐步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當家長認定孩子有缺點或優(yōu)秀時,說話的語氣、聲調(diào)、表情等都會有差別,這種細微的差別會成為孩子成長變化的依據(jù)。美國心理學家?guī)炖岢鲧R子效應,即孩子是看著鏡子成長的:他在鏡子中看到自己什么樣,就會長成什么樣。當孩子在家長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優(yōu)秀,他會越來越優(yōu)秀。而孩子年齡越小,家長這面鏡子的影響越大。
此外,您還應該認識到:全面開花的教育愿望是好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科學的。如果要求孩子各個方面都要改,他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樣的話,孩子的成就感和歸屬感不容易確立,結(jié)果就是孩子受原有性格和習慣的控制更大,不容易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因此要從最簡單、最微不足道、最容易改的地方開始。
專家最后建議家長要重視以身作則。特別在培養(yǎng)孩子學習好習慣的初始階段,家長不能自己看電視,卻讓孩子埋頭學習,家長要帶頭表現(xiàn)出對學習的熱愛。孩子在任何方面有了微小的進步,家長都要給予夸獎和認同。孩子獲取了成就感,并能感受到家長注意到了自己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