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教孩子適度的爭與讓

發(fā)布時間:2021-03-29 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小小年紀懂得謙讓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但無論講了多少遍,家長仍感覺到孩子很“獨”。對周圍事物表現(xiàn)得自私、占有欲望極強,不懂得與人分享。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小孔融”的媽媽們也在擔心:寶寶不懂如何爭,只知一味讓,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吃虧?

強與弱,都是寶寶天生就有的性格。無論性格強與弱,都不是寶寶的錯。關鍵是,強要強到什么份上,弱會弱到什么地步。調整好這個“度”,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隱忍自我的豁達寶寶。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孩子適度的“爭”與“讓”,不僅懂得如何對別人“讓”,也要學會向他人“爭”,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心愿。

爭與讓都需要勇氣

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能夠向別的寶寶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氣的,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寶寶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向別人提出與之分享玩具或事物的要求,開始為自己“爭”時,我們常常為寶寶這種敢“爭”的勇氣感到欣慰。但人們并不了解的是,敢“讓”也是同樣需要勇氣的,不是每個寶寶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東西和伙伴分享。一個開開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這是我的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以交換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過會兒還能再次回到我手里。”只有當孩子內心充滿了安全感,對未來狀況充滿信心時,才完全不擔心會失去,才會有勇氣謙讓。

謙讓不是件簡單的事

對于什么事情都從“我”出發(fā)的幼兒來說,“爭”似乎是本能,而“讓”則需要通過后天學習。謙讓是建立在對他人關心和體察的基礎上的,這種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思想的能力,稱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好的人,在社會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對象”,可以讓孩子先通過觀察爸爸媽媽,來學習感知他人情緒。這就是為什么父母不能一味對孩子笑臉相迎,過分嬌寵的原因。聰明的爸爸媽媽懂得“延遲滿足”,讓寶寶在等待和忍耐后,懂得珍惜、品嘗喜悅。當寶寶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樣的心情時,才能主動做出適宜的謙讓行為。

樂于分享和被分享,是達成爭與讓平衡的第一步。分享應該是快樂的,被分享應該是心甘情愿的。

1~2歲的寶寶會將玩具出示和遞給不同的成人,在游戲中合作,對他人所表現(xiàn)的情感焦慮做出反應。兩三歲寶寶會對傷心的同伴表現(xiàn)出某種同情和憐憫,但他們并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犧牲,比如與同伴分享一塊好吃的甜餅。盡管在未加引導的前提下,寶寶很難在3歲前自覺為他人做出犧牲,但在跟其他人共處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學習到爭與讓的尺度。如果家長經(jīng)常向寶寶灌輸分享和謙讓的觀念,讓寶寶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那么寶寶可能更早表現(xiàn)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謙讓行為。

爭什么?讓什么?

作為家長,你如何理解謙讓?你也許會說,不就是幾塊糖,幾個玩具給誰的事情嗎?心理學家卻指出,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出讓和占有,而應該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2.在滿足自己愿望的基礎上,孩子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3.找到解決方案,并達成共贏。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伙伴“爭”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體會到對方的情緒,愿意去滿足對方所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fā)自內心的。如果是為了得到夸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賭氣做出的謙讓,就背離了快樂共享的目標,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在沖突中教孩子學會謙讓

在孩子爭搶玩具、發(fā)生沖突,甚至打得不可開交時,媽媽應該怎么做?怎么讓寶寶在每天的游戲中逐漸學會謙讓?媽媽該如何引導寶寶?就讓我們從身邊實例中學一兩招兒吧。

圓圓和幾個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fā)生沖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們的注意,讓孩子們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她們一起玩,體會合作的愉快。圓圓媽告訴孩子們:“我們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頭發(fā)亂了。來,小哲給布娃娃梳頭,婷婷到衛(wèi)生間找個毛巾給布娃娃擦一下臉,圓圓把你那個蝴蝶結拿來給布娃娃戴頭上……啊,看,你們三個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

點評:有句話這樣說——大方的人之所以大方,是因為他有很多選擇。而這位媽媽正是試圖用“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方法,讓孩子們明白:世界很廣闊,自己可以擁有更多好玩的東西,而不只是執(zhí)著于這一件。在合作的問題上,讓孩子體會了“共贏”,那就是大家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變通,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謙讓的方式是可以多樣的。一個非常懂得“共情”的媽媽都是把理解和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放在第一位,讓孩子在內心感受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后,再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對他人的“共情能力”,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在達到自己意愿的時候,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要學會“順便搞定”教育法

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最有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當人在完全放松、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副交感神經(jīng)發(fā)揮作用,是最容易吸收外界信息的。在有外界壓力的時候則正好相反。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媽媽反復就一件事情對孩子進行教育,卻一點作用也沒有的原因?!绊槺愀愣ā苯逃ǖ木柙谟?,在寶寶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下,用輕描淡寫的語氣,把正確的態(tài)度和做法看似無意地灌輸給孩子。這種輕描淡寫,在孩子看來實際是一種對事情極為肯定的態(tài)度。孩子在輕松狀態(tài)下吸收信息的能量是驚人的,家長如果懂得隨時去“順便教育”,懂得把大道理融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件中,把握好每個教育孩子的微小時機,效果會出奇地好。這比給孩子講多少道理、帶孩子上多少個早教班都有用。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親子教育——如何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很“獨”,自私、占有欲望極強,不懂得與人分享,媽媽擔心孩子日后與人難相處。而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過分謙讓的寶寶不懂如何爭,只知一味讓,媽媽又擔心這樣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吃虧?!盃帯迸c“讓”,到底哪個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場景1:“爭”:絕不能吃虧

幼兒園里,當一個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搶走時,她竟然揮起巴掌給男孩來了一個耳光。老師詢問女孩為何打小朋友時,女孩振振有詞地說:“我媽媽說了,誰要欺負我,就讓我打他,可不能吃虧。”

場景2:“讓”:她怎么都不跟人爭?

羽羽幼兒園里要舉行運動會大賽,羽羽的媽媽帶她參加比賽,休息時間,羽羽看見地上的正方體很喜歡,便把小手撐在上面,高興地玩著。這時過來一個小男孩,要搶這個玩具,羽羽立刻讓開了,羽羽總是這么謙讓,從來不和小朋友爭,哪怕是非常喜歡的東西她都會讓給別人。媽媽很著急,面對她喜歡的東西,她怎么都不跟別人爭呢?

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那些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實在是不討人喜歡,但是那些過分謙讓的孩子事事處處都只知道退、忍甚至懦弱,卻也更讓家長們著急。

其實強與弱,都是寶寶天生就有的性格。無論性格強與弱,都不是寶寶的錯。關鍵是,如何調整好這個“度”,讓孩子做一個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隱忍自我的豁達寶寶。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孩子適度的“爭”與“讓”,不僅懂得如何對別人“讓”,也要學會向他人“爭”,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心愿。

3招讓孩子掌握“爭”與“讓”的度

心理學家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出讓和占有。正確的“爭”與“讓”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滿足自己愿望的基礎上,孩子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

3.找到解決方案,并達成共贏。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伙伴“爭”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體會到對方的情緒,愿意去滿足對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fā)自內心的。如果是為了得到夸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賭氣做出的謙讓,就背離了快樂共享的目標,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下面的5招讓你教會孩子正確的“爭”與“讓”,你不妨試一下。

第1招:讓孩子自然流露和表達他內心的感受

當孩子還是一個心智和感覺系統(tǒng)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時候,沒有什么比讓他體會自身的內在感受和真實的情感流露更可貴的經(jīng)驗了。這時,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讓他和外界環(huán)境接觸,讓他在與外界的人和事互動的過程中盡情地流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也是他心理成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間發(fā)生爭搶時,別告訴他該做什么,看看他自己會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過程中,他的個性,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會簡單地傾瀉出來。此時,玩具本身對他來說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內心的表達。

第2招:啟發(fā)孩子思考判斷,自己該不該謙讓

當和孩子一起在游樂場或其他環(huán)境玩耍時,如果遇到相應的場景,就可以和孩子討論,是否該謙讓,為什么該?為什么不該?啟發(fā)孩子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建立是非標準。因為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思維往往還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數(shù)時候都無法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總想把好的攬過來一個人玩,分東西,總想要大的多的好的……,這個時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壓力來強求孩子去謙讓別人,則很可能違背他們本身的意愿,如果這種意愿經(jīng)常被壓制,則他們就可能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長大成人之后行為方式也可能相對退縮,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也就是說,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可以創(chuàng)造交往條件讓他們逐步體驗到人際之間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過講道理來引導他們的謙讓行為,當他們無意中做出謙讓行為時,可以贊許,可以鼓勵,但絕不可強迫或引誘!

第3招:鼓勵孩子在環(huán)境中尋找規(guī)則

孩子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鼓勵他們在游戲和環(huán)境中尋找規(guī)則。比如,在麥當勞游戲區(qū)玩時,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梢怨膭钏麄兣抨牐喌阶约和鏁r就沒有必要謙讓。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要借助于嚴格的規(guī)則。比如,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能排好隊等待,不能蜂擁而上;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有禮貌地和別人說……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一些幼兒卻很難做到,它將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耐心和謙讓心。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協(xié)商

孩子之間發(fā)生爭執(zhí)不可避免,但關鍵的是如何解決。要教育和引導孩子用協(xié)商的方法解決。如在為某個玩具爭搶時,可讓孩子采取輪流玩的形式或石頭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過程中,為了工具爭執(zhí)時,可引導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犯錯誤,所以忍不住要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過多的指點。實際上,擔心是一種特殊的能量,當你越擔心一種可怕的狀況出現(xiàn)的時候,你就會有意無意中強調它的存在,你擔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發(fā)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獨特的生命能量,獨特的生命軌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切事情,而不應該把大人的擔心投射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歷練,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最近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班上一個小女孩的玩具被一個小男孩搶走了,她的反應是揮起巴掌打了這個小男孩,我趕緊上前詢問小女孩為什么打小朋友,小女孩振振有詞的說:“我媽媽說了,誰要欺負我,就讓我打他,不能吃虧!”

還有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小朋友在玩插塑玩具,他插出了一個非常棒的手槍造型,喜歡的不得了,高興地玩著。這時過來一個小男孩要搶這個玩具,這個小朋友立刻讓開了,不和小男孩爭,哪怕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他都會讓給別人。

到底應該如何處理“爭”與“讓”呢?

首先,要讓孩子自然表達、流露自己的內心感受。當他和小朋友發(fā)生爭搶時,先不告訴他該怎么做,要看看他自己會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過程中,他的個性,他的內心世界,都會簡單的傾瀉出來,此時,玩具本身對他來說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內心的表達。

其次,鼓勵孩子在環(huán)境中尋找規(guī)則。比如在肯德基玩滑梯,可以鼓勵他們排隊,輪到自己玩時就沒有必要謙讓;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排好隊等待;想玩別人的玩具要有禮貌的和別人說……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與規(guī)則,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和謙讓,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第三,要充分的相信孩子。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犯錯,所以忍不住要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過多的指點。實際上,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些事情,而不應該把大人的擔心投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地受挫與成功的循環(huán)過程中,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歷練,性格才能得到塑造,態(tài)度才能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

讓孩子自己解決爭端


讓孩子自己解決爭端某日,為了能清閑半刻,我?guī)畠旱揭粋€朋友家去玩兒。朋友家有一個和女兒一樣大的兒子,而且都叫**,我們是**,他們是小**(小**比我們**小一個月),我們又打電話邀請來了另外兩個小朋友,xx和小A,一共四個小朋友。待小朋友都來齊了,我們大人交代了幾句,基本就是小朋友要友好,不能打架,玩具要輪流玩兒,不要搶之類的每天都要交代無數(shù)遍的話,然后我們就撇下幾個小朋友,跑到客廳聊天去了。

在小朋友們單獨玩兒的過程中,我們其中三個孩子的媽媽都比較泰然自若地神侃,只有xx媽媽不停地往孩子們玩兒的小房間撇幾眼,生怕孩子們發(fā)生沖突。我勸她說:“別擔心,孩子們其實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任何問題,平時主要是我們大人干涉得太多了,所以,有些小孩子遇到點兒困難就來找父母,我們還是抓緊享受這沒有孩子煩擾的美好時光吧?!眡x媽媽疑惑地點了點頭,但是我知道,她心里還是放心不下她的寶貝兒。

一開始,孩子們還算和平共處,你玩什么,我玩什么都互不干涉,想玩別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還知道商量:“**,給我玩玩你這個小汽車,可以嗎?”“行,給你?!甭犞麄冃〈笕怂频厣塘浚覀兌及蛋蹈`笑,這些小家伙,氣兒順的時候還真是挺可愛的。不一會兒里邊還傳來了叮叮咚咚的琴聲,我們偷偷一看,原來是兩個**在像模像樣地彈電子琴,于是,我們放心地接著聊天。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一會兒,就聽見xx在里邊哭了起來。xx媽媽一聽到孩子哭,立馬坐不住了,趕緊沖到屋里,問怎么了。原來是xx也想?yún)⑴c到彈琴隊伍中去,可是兩個**合力把她給擠了出來,說他們還沒彈完呢。聽到是因為xx想彈琴沒彈成,xx媽媽一邊哄xx,一邊和兩個**談判說:“你們讓xx彈會兒琴好不好?你們都彈這么長時間了,是不是?”開始兩個小朋友不愿意,xx就一直哭,xx媽也就一直不停地說,后來我們都看不過去了,用其他的玩具把兩個興趣正濃的小朋友給吸引了過來,屋里才重新恢復了平靜。不過,從那以后,xx媽媽就一直在屋子里陪著xx,再也沒出來和我們聊天。

過了一會兒,就聽見兩個**又吵了起來,只聽小**:“給我這個!”我家**就說“不給,是我先拿到的!”吵著吵著,兩個小朋友又把戰(zhàn)爭從小房間里發(fā)展到了客廳,我家**在前面跑,小**在后面追,xx媽媽也緊張地跟了出來。但是我和小**媽都沒有任何反應,還是繼續(xù)聊天,小孩子的事兒,自己去解決吧。就在外面你追我趕的時候,小**一把抓住了**,但是**也不屈服,把兩只手高高地舉到空中,把玩具在兩個手之間倒來倒去,小**是怎么轉也拿不到這個玩具,看的xx媽媽一個勁兒地感慨:“我說你怎么這么放心呢,原來你家**這么厲害呀,還知道把玩具在手里倒來倒去的,你是怎么教得呀?”我說:“我可從來沒教過她,她這叫實踐出真知。孩子們之間搶奪的事情多了,自然就自己想出了讓玩具不被搶走的辦法。”正說著,兩個**之間的如火如荼的戰(zhàn)爭卻自動停止了,原來是我家**主動把玩具交給了小**,自己去玩兒別的玩具了。我對xx媽媽說:“你看沒事兒吧,小孩子之間的事兒,盡量別管,除非動用武力了,可以稍微干涉一下。否則根本不用管?!?/p>

正說著,她家xx又開始大哭,原來xx又和小**搶開了玩具,沒搶到手,就開始大哭。xx媽媽又趕緊沖了進去,一邊勸xx,一邊和小**交涉。xx看媽媽一直沒有給她拿到玩具,大發(fā)脾氣,一邊哭,一邊大聲尖叫。為了不吵到鄰居,我們不得已參與到了勸解大軍中,我們最終是在孩子們的哭鬧中散場的,其中,xx哭了不止五次,xx媽媽也不停地在哄xx,和別的孩子交涉,最終疲憊不堪。

其實,孩子們的適應能力很強,學習能力也很強,他們會在沖突中摸索出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解決爭端。如果家長過分參與其中,孩子會對家長的干涉產(chǎn)生強大的依賴心理,只要遇到困難(不管是和小朋友有沖突,還是學習上有困難)就來找家長,稍不滿意,就會大哭大鬧。這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還會磨滅了孩子自身存在的探索新事物的潛能。

家長們,嘗試著放開我們保護著孩子的雙手吧,讓孩子自己去飛,自己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天空。

“作息表”讓我與孩子之間少了不必要的爭執(zhí)


“作息表”讓我與孩子之間少了不必要的爭執(zhí)昨晚xx寫作業(yè)前,對我說:“媽媽,一會寫完作業(yè),我要去廣場玩?!边B續(xù)一個星期來的下雨天,在昨晚好不容易停了下來,我知道xx在家悶了一個星期,心里早想出去放飛一下了。我看了一下墻上的掛鐘快七點半了,我對xx說:“先專心寫作業(yè),作業(yè)完后要做什么,到時看作息表再論?!眡x聽了就開始寫起作業(yè)來,可沒一會,他說有蚊子,要點蚊香,點好蚊香后。沒過多久,他又說熱要開風扇。眼看就八點了,實際上作業(yè)并不多,也不難,按我們作息表來規(guī)定,不難的作業(yè)應該在我下班前就得完成??伤€有幾個生字組詞沒寫。我也沒管他,去忙自己的,當什么都沒看見。終于到八點十五作業(yè)寫完了,xx高興的叫道:“作業(yè)寫完咾!走,去廣場玩去?!蔽覜]有回應他,而是讓他跟我回到他的書桌旁,我問:“現(xiàn)幾點了?”xx看了看腕表說:“八點十六了?!蔽以僦钢白飨⒈怼眴枺骸鞍它c十六在作息表上是該做什么的?”xx低著頭說:“該到?jīng)_涼時間?!蔽矣謫枺悄憬裢淼墓φn復習和預習了嗎?xx很不高興地回道:“沒,我等會沖涼時用點讀機再補上就行了?!蹦悄悻F(xiàn)在要去廣場玩,沖涼時間又拿什么時候來補上呢?xx聽了沒出聲,卻氣鼓鼓地轉身跑到?jīng)_涼房自己放沖涼水去了。

看到xx沒與我爭執(zhí),我知道他心里雖然不高興,但他自己清楚已經(jīng)超用了時間,現(xiàn)必須安作息表上規(guī)定的去走。這時我也裝假急著去沖涼,與他一門之隔。沉默了幾分鐘。xx終于發(fā)話了:“媽媽,我想跟你談一談。”我說:“可以,想談什么呢?說說看?!眡x:“呆會爸爸下班了,我們要開個家庭會?!蔽倚南?,家庭會我們家一個月是有開兩次,但沒有固定那一天,平時會議舉行都是我提出,小家伙今天主動提出,應該是有話要說。我應道,可以,這個月的家庭會是該開了。

沖完涼,xx在他自己房間認真了看了一遍作息表,然后對我說,今晚開會我要提出,作息表上你寫的下班是七點到家,可你每次到都到七點過五分才到家,這里你就超了五分鐘。小家伙的話讓我有點吃驚,我是有超幾分才到家,沒想到他每次還都看了表的呀!我故意反問:“是嗎?有超五分鐘?我都沒注意到,難道你每次都有看時間?”xx忙應道:“那當然,你每次去接我,我都看了時間的,至于我寫作業(yè)會超時,就是因為你占去了幾分鐘?!甭犃藊x的話。我說:xx提的不錯,媽媽有超時就得提出,不然會占用你的時間,原來你作業(yè)超時,問題在于我那五分鐘呀!那我們得改,不能讓xx成了不守時的孩子?,F(xiàn)你超時原因找出,那到時改了后,我相信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守時的好孩子。

經(jīng)xx在家庭會議上提出后,把作息表給作了更改,xx自己也說以后不會再超時,不再讓媽媽拿作息表來說他。我說行,我相信你能做得,能成為一位守時的好孩子。

其實我心里楚清,xx說不超時是很難做到,我也不要求他能按時去做好每件事。我也對他說過,只要他今天超時比昨天有點縮短就行。

怎樣讓孩子更有競爭力?


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對錯,都應該得到鼓勵和表揚,這樣,他們才敢于思考。

怎樣讓孩子更有競爭力?

在小學階段,第一是習慣養(yǎng)成,第二是思維開發(fā),第三就是前程設計。

很多家長埋怨:“我孩子不學習,光看課外書?!?/p>

我就問:“你認為什么是學習呢?”

“做作業(yè),把課本做得爛熟?!?/p>

“那你孩子都讀些什么書?”

“什么《葫蘆娃》呀,《水滸傳》呀,那玩意兒能提高成績嗎?”

著名學者胡適曾說過:“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唯他獨尊?!蔽覀兊暮⒆酉肟催@些書,絕對是在擴充他們的知識面。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白x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shù)學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學使人善辯?!弊x課外書能讓孩子的將來充滿后勁,怎么能一概視為不學習?

解決一個問題,是從一個點著手容易,還是從一個面著手容易?從一般的道理來講,似乎是從一個點著手更容易。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恰好相反。你解決這個點比較難,解決這個面更容易;面的問題解決了,點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家長越是為了孩子的升學,千方百計盯著他的分數(shù),學習成績越上不去,還容易形成孩子怪僻的性格。把單純追求學習成績這件事放一放,從外圍開始突破,抓孩子的綜合素質,情況倒有轉折: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橋頭自然直。

教育就是這么神奇,最怕功利性的追求。

跳蚤的跳躍高度可以達到它身體的400倍左右,堪稱動物界的跳高冠軍。有人往一個玻璃杯里放進一只跳蚤,發(fā)現(xiàn)跳蚤總能立即輕易地跳了出來。這次杯子底兒朝上,再把跳蚤放進杯子里?!班浴钡囊宦暎橹刂氐刈苍诒拥變荷?。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會停下來。一次次被撞,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了,它開始根據(jù)杯子底兒的高度來調整自己的跳躍高度。再過一陣子,這只跳蚤不再碰壁,而是在下面很壓抑地跳動。一天后,實驗者把杯子輕輕拿掉,跳蚤卻還在原來那個高度上繼續(xù)地跳。

最可悲的是:從此以后,雖然杯子已不存在,跳蚤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了。心理學家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自我設限”。

天天讀課本,重復做題,這種做法無異于“自我設限”,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越往后越?jīng)]有競爭力。這是我當教師、做家長這么多年,一種過來人的經(jīng)驗。為什么還有家長硬逼孩子大量做作業(yè)?因為他們過分關注孩子某一次在班里的排名、總分。數(shù)學滿分100分,這次孩子考了90分。壞了,數(shù)學出狀況了。家長于是拼命讓孩子把課本上的這些題,做來做去。結果孩子的智商、思維永遠也達不到一個更高的高度,變得越來越平庸。為了10分的差距,逼著孩子成天把那些中低檔次的內容倒來倒去,這不是扼殺青少年思維的天性嗎?

我在給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上思維訓練課時,講到這樣一道題:三個數(shù)字相同的四位數(shù)中,除6111外,與6111最接近的數(shù)是多少?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6不能動,否則將產(chǎn)生1000以上的差距。因此,只能動1。

很快有孩子舉手:“6222。”

我說:“好,這個答案好!”

那個學生被鼓勵得眉飛色舞。

別的學生不愿意了,站起來:“6000?!?/p>

我趕緊表揚:“好,也好!”

這兩個結果,與6111都相差111。

這時候,下面的孩子又舉手了,說:“老師,我的結果比他的還好!”

我問:“你的結果是多少呢?”

“6166。”

“哎喲,”我再次叫好:“這個好?!?/p>

終于,又一個孩子大聲說出了正確答案:“6066?!贝蠹疫@才發(fā)現(xiàn),6166與6111相差55,而6066比6111少45。

我看著如夢初醒的孩子們:“大家為他鼓掌!這是最棒的結果!”

的確,正確結果只有一個。但學生說出的每一個答案我都給出表揚。因為每一個答案背后都包含著孩子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

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對錯,都應該得到鼓勵和表揚,這樣,他們才敢于思考。現(xiàn)在不怕犯錯誤,將來才能少犯錯誤。

讓孩子在合適的年齡做適合的事


什么年齡開始可以自己獨自穿衣服?什么時候從嬰兒床改睡兒童床?什么時候開始學樂器?……讓孩子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不要太早,也不要太遲。

倒果汁或牛奶(2-3歲):

如果想讓孩子們自己倒果汁,首先他們應有足夠的腕部力量,并且能控制手的動作,不至于把水倒在外面,可以把飲料事先倒在塑料小涼杯里,這樣他們倒起來更容易些。

用手指蘸顏料畫畫(3歲):

孩子的手眼協(xié)調能力已經(jīng)能幫助他“自由創(chuàng)作”了,雖然他不太可能把顏料吃進嘴里,但還是要給他提供無毒無害的顏料更安全。

自己穿衣服(3歲):

讓一個3歲的孩子自己系上扣子還有點為難,但這么大的孩子自己穿脫有松緊口的褲子或套上一件T恤應該不成問題。

從嬰兒床改睡兒童床(3歲):

太早給孩子換床可能讓他們睡不好,因為他在嬰兒床里已經(jīng)習慣了中途醒來時可以再睡著,可如果改讓他睡在兒童床上,他可能還不懂得睡醒后不能下床走動,而應該接著睡覺。

上游泳課(4歲):

在這之前,他們喜歡又跑又跳,不知不覺間鍛煉了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此時,可以開始最基礎的游泳訓練了。

學習樂器(5歲):

一個很小的寶寶就能用他的小手敲響小鼓,但真要學習樂器,現(xiàn)在是比較合適的時間,因為孩子到了這么大,才能夠理解什么是重復,并且能讀懂簡單的樂譜。

一起做運動(5歲):

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們已經(jīng)知道,在團體中需要遵守規(guī)則和裁判,有了這樣的意識,他們才能進行團體運動,懂得合作。并且隨著協(xié)調能力和注意力的發(fā)展,他們能夠在一起玩得更好,更開心。

自己穿鞋(5-6歲):

此時他們小手的控制能力很好,能夠完成這種需要按順序一步一步做的事了。

獨自淋浴(6歲):

6歲的孩子平衡能力很強,站著淋浴也不會跌倒,但還是不應該把他一個人留在浴室里,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怎么調節(jié)冷熱開關,需要你幫助他調節(jié)水的溫度。

接聽電話(6歲):

長到這么大,你的孩子在接電話時詢問“誰呀?找誰?”已經(jīng)很熟練,而且很有禮貌,不會一拿起電話就說“喂,我媽沒在家。”但這么大的孩子要給大人傳個口信可能還不容易。

獨自在朋友或親戚家過夜(6-8歲):

上了小學后,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更強了,不但能與小伙伴友好相處,而且在與小伙伴的家長交談時也能很自如,如果他愿意,可以在假期去同學或親戚家住一兩天。

相關推薦

  • 親子教育——如何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很“獨”,自私、占有欲望極強,不懂得與人分享,媽媽擔心孩子日后與人難相處。而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過分謙讓的寶寶不懂如何爭,只知一味讓,媽媽又擔心這樣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吃虧。...
    2020-06-13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最近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班上一個小女孩的玩具被一個小男孩搶走了,她的反應是揮起巴掌打了這個小男孩,我趕緊上前詢問小女孩為什么打小朋友,小女孩振振有詞的說:“我媽媽說...
    2020-10-09 閱讀全文
  • 要讓孩子適度宣泄 民間有一句俗話:“人人都會發(fā)脾氣。”此所謂“人人”,既包括成人,也包括孩子。成人在受到委屈、遭到冷遇或心情不佳時,往往會利用適當?shù)臋C會、方式進行宣泄,有的摔盆打碗,有的狂飲喝酒,有的唱戲,有的“罵街”...
    2020-11-25 閱讀全文
  • 與孩子們的“戰(zhàn)爭” 生活跟我開了太大的玩笑,卻也帶給我無限的憧憬與希望。對我而言,2011年,事事變遷,唯一不變的是我依然跟孩子們在一起,孩子們依然甜甜的喊我老師,我沉醉其中,猶如品味醇香美酒,心中充滿了感恩。細細想來,...
    2021-12-14 閱讀全文
  • 孩子的“必修課”——與人爭執(zhí) 導讀:制止攻擊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毆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擊行為可追溯到幼兒期。因此,對寶寶在爭執(zhí)中出現(xiàn)的攻擊行為爸爸媽媽必須堅決制止。不能慫恿寶寶施以拳腳,更不能親自出馬為寶寶討公道。 小朋友...
    2021-11-19 閱讀全文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很“獨”,自私、占有欲望極強,不懂得與人分享,媽媽擔心孩子日后與人難相處。而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過分謙讓的寶寶不懂如何爭,只知一味讓,媽媽又擔心這樣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吃虧。...

2020-06-13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最近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班上一個小女孩的玩具被一個小男孩搶走了,她的反應是揮起巴掌打了這個小男孩,我趕緊上前詢問小女孩為什么打小朋友,小女孩振振有詞的說:“我媽媽說...

2020-10-09 閱讀全文

民間有一句俗話:“人人都會發(fā)脾氣。”此所謂“人人”,既包括成人,也包括孩子。成人在受到委屈、遭到冷遇或心情不佳時,往往會利用適當?shù)臋C會、方式進行宣泄,有的摔盆打碗,有的狂飲喝酒,有的唱戲,有的“罵街”...

2020-11-25 閱讀全文

生活跟我開了太大的玩笑,卻也帶給我無限的憧憬與希望。對我而言,2011年,事事變遷,唯一不變的是我依然跟孩子們在一起,孩子們依然甜甜的喊我老師,我沉醉其中,猶如品味醇香美酒,心中充滿了感恩。細細想來,...

2021-12-14 閱讀全文

導讀:制止攻擊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毆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擊行為可追溯到幼兒期。因此,對寶寶在爭執(zhí)中出現(xiàn)的攻擊行為爸爸媽媽必須堅決制止。不能慫恿寶寶施以拳腳,更不能親自出馬為寶寶討公道。 小朋友...

2021-11-1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