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發(fā)布時間:2020-10-09 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 幼兒園孔融讓梨說課稿 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最近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班上一個小女孩的玩具被一個小男孩搶走了,她的反應(yīng)是揮起巴掌打了這個小男孩,我趕緊上前詢問小女孩為什么打小朋友,小女孩振振有詞的說:“我媽媽說了,誰要欺負我,就讓我打他,不能吃虧!”
還有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小朋友在玩插塑玩具,他插出了一個非常棒的手槍造型,喜歡的不得了,高興地玩著。這時過來一個小男孩要搶這個玩具,這個小朋友立刻讓開了,不和小男孩爭,哪怕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他都會讓給別人。
到底應(yīng)該如何處理“爭”與“讓”呢?
首先,要讓孩子自然表達、流露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當他和小朋友發(fā)生爭搶時,先不告訴他該怎么做,要看看他自己會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過程中,他的個性,他的內(nèi)心世界,都會簡單的傾瀉出來,此時,玩具本身對他來說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表達。
其次,鼓勵孩子在環(huán)境中尋找規(guī)則。比如在肯德基玩滑梯,可以鼓勵他們排隊,輪到自己玩時就沒有必要謙讓;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排好隊等待;想玩別人的玩具要有禮貌的和別人說……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與規(guī)則,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和謙讓,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第三,要充分的相信孩子。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犯錯,所以忍不住要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過多的指點。實際上,我們應(yīng)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些事情,而不應(yīng)該把大人的擔心投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地受挫與成功的循環(huán)過程中,孩子的內(nèi)心才能得到歷練,性格才能得到塑造,態(tài)度才能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正確教育孩子爭奪與謙讓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很“獨”,自私、占有欲望極強,不懂得與人分享,媽媽擔心孩子日后與人難相處。而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過分謙讓的寶寶不懂如何爭,只知一味讓,媽媽又擔心這樣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吃虧。
“爭”與“讓”,到底哪個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場景1:“爭”:絕不能吃虧
幼兒園里,當一個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搶走時,她竟然揮起巴掌給男孩來了一個耳光。老師詢問女孩為何打小朋友時,女孩振振有詞地說:“我媽媽說了,誰要欺負我,就讓我打他,可不能吃虧?!?/p>
場景2:“讓”:她怎么都不跟人爭?
羽羽幼兒園里要舉行運動會大賽,羽羽的媽媽帶她參加比賽,休息時間,羽羽看見地上的正方體很喜歡,便把小手撐在上面,高興地玩著。這時過來一個小男孩,要搶這個玩具,羽羽立刻讓開了,羽羽總是這么謙讓,從來不和小朋友爭,哪怕是非常喜歡的東西她都會讓給別人。媽媽很著急,面對她喜歡的東西,她怎么都不跟別人爭呢?
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家庭教育方法是不同的,都是不正確的。那些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實在是不討人喜歡,但是那些過分謙讓的孩子事事處處都只知道退、忍甚至懦弱,卻也更讓家長們著急。
其實強與弱,都是寶寶天生就有的性格。無論性格強與弱,都不是寶寶的錯。關(guān)鍵是,如何調(diào)整好這個“度”,也就是后天的孩子教育,讓孩子做一個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隱忍自我的豁達寶寶。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孩子適度的“爭”與“讓”,不僅懂得如何對別人“讓”,也要學會向他人“爭”,表達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的心愿。
3招讓孩子掌握“爭”與“讓”的度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出讓和占有。正確的“爭”與“讓”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滿足自己愿望的基礎(chǔ)上,孩子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
3.找到解決方案,并達成共贏。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伙伴“爭”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體會到對方的情緒,愿意去滿足對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如果是為了得到夸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賭氣做出的謙讓,就背離了快樂共享的目標,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5招教會孩子正確的“爭”與“讓”
第1招:讓孩子自然流露和表達他內(nèi)心的感受
當孩子還是一個心智和感覺系統(tǒng)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時候,沒有什么比讓他體會自身的內(nèi)在感受和真實的情感流露更可貴的經(jīng)驗了。這時,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讓他和外界環(huán)境接觸,讓他在與外界的人和事互動的過程中盡情地流露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這也是他心理成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間發(fā)生爭搶時,別告訴他該做什么,看看他自己會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過程中,他的個性,他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會簡單地傾瀉出來。此時,玩具本身對他來說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表達。
第2招:啟發(fā)孩子思考判斷,自己該不該謙讓
當和孩子一起在游樂場或其他環(huán)境玩耍時,如果遇到相應(yīng)的場景,就可以和孩子討論,是否該謙讓,為什么該?為什么不該?啟發(fā)孩子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建立是非標準。因為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思維往往還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數(shù)時候都無法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總想把好的攬過來一個人玩,分東西,總想要大的多的好的……,這個時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壓力來強求孩子去謙讓別人,則很可能違背他們本身的意愿,如果這種意愿經(jīng)常被壓制,則他們就可能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長大成人之后行為方式也可能相對退縮,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quán)益。也就是說,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可以創(chuàng)造交往條件讓他們逐步體驗到人際之間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過講道理來引導他們的謙讓行為,當他們無意中做出謙讓行為時,可以贊許,可以鼓勵等孩子教育方式,但絕不可強迫或引誘!
第3招:鼓勵孩子在環(huán)境中尋找規(guī)則
孩子們之間是平等的,應(yīng)該鼓勵他們在游戲和環(huán)境中尋找規(guī)則。比如,在麥當勞游戲區(qū)玩時,每個孩子都應(yīng)該有機會。可以鼓勵他們排隊,輪到自己玩時就沒有必要謙讓。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要借助于嚴格的規(guī)則。比如,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能排好隊等待,不能蜂擁而上;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有禮貌地和別人說……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一些幼兒卻很難做到,它將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耐心和謙讓心。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協(xié)商
孩子之間發(fā)生爭執(zhí)不可避免,但關(guān)鍵的是如何解決。要教育和引導孩子用協(xié)商的方法解決。如在為某個玩具爭搶時,可讓孩子采取輪流玩的形式或石頭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過程中,為了工具爭執(zhí)時,可引導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犯錯誤,所以忍不住要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過多的指點。實際上,擔心是一種特殊的能量,當你越擔心一種可怕的狀況出現(xiàn)的時候,你就會有意無意中強調(diào)它的存在,你擔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發(fā)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獨特的生命能量,獨特的生命軌跡,我們應(yīng)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切事情,而不應(yīng)該把大人的擔心投射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的孩子教育。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孩子的內(nèi)心才能得到歷練,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獨立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獨立
培智部五班的孩子現(xiàn)在很多都能夠自立,大多數(shù)都能自己穿衣、吃飯,但班里還是有少部分孩子由于家長還是太溺愛、嬌慣孩子。這就使有些孩子對家長、對老師、對保育員很依賴,不愿自己動手去做,只想依靠別人。班上的燁燁同學就是一個特別嬌慣的孩子。常聽燁燁同學的爸爸和我說過:“燁燁在家的時侯,衣服都是他爸爸給穿,吃飯等都是爸爸給喂”可是,在學校里,孩子那么多,保育員陳奶奶有時照顧不過來,像燁燁這種情況,如果在學校也和在家一樣,保育員陳奶奶就會忙不過來,那豈不是“天下大亂”,再說,如果真那樣也會感冒的。
再舉個燁燁同學的例子吧!每次孩子們吃飯燁燁都是說:“我不吃,我不吃,我在家吃了,我飽了……”等等話語。我知道他怕麻煩,因為在家吃東西的時侯,很多時侯都是爸爸或媽媽喂她。看到燁燁這樣,保育員陳奶奶只能哄著她吃,鼓勵她,但是我都是要陳奶奶讓她自己使用勺子,就是為了鍛煉他的小手能力??吹綗顭钸@樣保育員陳奶奶和我也很著急,所以我就與家長溝通,幸好家長也能聽取保育員陳奶奶和老師的建議與我們配合,我們教師也會在學校多教導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大孩子了自己的事情應(yīng)該自己做,我們也會給她講一些關(guān)于這方面的故事,再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開導他。通過多次的努力,在學校里她也不用教師幫她穿衣服了,也不是最后一個穿完衣服的孩子了。
通過燁燁這幾件事,我認為孩子的一些壞習慣是可以改正的,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動手,發(fā)現(xiàn)小手的奧秘,懂得小手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讓學生真正的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寬容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寬容
現(xiàn)在的80后90后漸漸開始有自己00后寶寶,身為雙獨生子以及四位隔代長輩守護的獨苗,00后們正在經(jīng)歷著史無前例的高濃度的“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甚至經(jīng)常為了誰有機會來帶寶寶展開大戰(zhàn),搶到的人如獲至寶,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大人們更不會讓寶寶受一點委屈。曾看見有個家長帶孩子去公園玩,孩子摔倒了,家長說:“都怪地不平,都怪地不好,打它!”家長狠狠地跺了地幾腳,孩子也學著家長的樣子用力跺了幾腳地,正準備要哭的孩子就轉(zhuǎn)悲為喜了。不得不承認,這似乎是一個哄孩子好辦法,但是卻會直接導致這樣的結(jié)果:那個家長帶孩子去坐滑梯的地方,一個小朋友在孩子的后面滑下來,用腳碰了孩子一下,孩子大怒,追著那位小朋友就要打......
其實家長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對孩子好,都希望孩子快樂,然而,快樂也有很多方式,這種復(fù)仇帶來快樂卻是萬萬要不得的。
讓孩子學會寬容,似乎是每個家庭都容易忽略的教育,然而寬容卻是一個讓孩子成長為優(yōu)秀的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美德。什么叫寬容呢?寬容很簡單,在生活中,面對一個小小的過失,常常是一個淡淡的微笑,一句輕輕的歉語,便會獲得包涵諒解,這就是寬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為一件小事、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使人不理解或不信任,但不苛求他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也是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以平和的心態(tài)待人處事,是一種愛心的體現(xiàn)。擁有它,會使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愉快。
有一篇文章是這樣說的:一位母親帶孩子去外國旅游,結(jié)果由于隨團的孩子較多,導游小姐一時疏忽將孩子落在了網(wǎng)球場,等找到孩子時,孩子因為一個人在空曠的場地受到驚嚇,哭得非常傷心。不久孩子的媽媽來了,看到自己哭得慘兮兮的孩子,這位媽媽蹲下來安慰自己的女兒,并且很理性地告訴她:“已經(jīng)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也十分難過,她不是故意的?,F(xiàn)在你應(yīng)該親親那個姐姐的臉,安慰她一下?!敝灰娔莻€小女孩踮起腳尖,輕輕地親吻蹲在地上的導游,并柔聲告訴她:“別擔心了,已經(jīng)沒事了?!?/p>
這位偉大母親的寬容確實讓人感動,相信她的孩子也會成長一個寬容的人。著名的節(jié)目主持人白巖松在教育自己兒子時這樣說:“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選,孩子,你就先把寬容挑出來吧!也許和平與安靜很珍貴,不過擁有寬容,你就可以奢侈地消費它們。寬容能松弛別人,也能撫慰自己,它會讓你把愛放在首位,萬不得已才動用恨的武器;寬容會使你隨和,把一些很重要的東西看得很輕;寬容還會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沖突,都不會在寬容的心靈過夜。于是,每個清晨,你都會在希望中醒來。一旦你擁有寬容的美德,你將一生收獲笑容?!?/p>
學會寬容,學會大度,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整天被不滿、怨恨心理所控制的人是最痛苦的人。讓孩子學會寬容,也是學會了愛自己。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嘗試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嘗試
程新軒小朋友是今年來的新生,記得第一次看到他給我的印象是:小小的、黑黑瘦瘦的。媽媽說:“孩子在家很嬌氣,體質(zhì)差,挑食,不吃飯,每次喂飯需一個小時,來這里主要是想鍛煉一下他的自理能力,不過媽媽還是很擔心孩子的吃飯問題”。她跟老師說:“孩子不吃飯,還得麻煩老師喂一下”。我點了點頭,把這事記在了心里,心想:到了中班,大部分孩子都能自己動手吃飯,應(yīng)該他也不例外,一定要他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這天,吃飯的時間到了,程新軒小朋友果然坐在那一動不動,還在那掉眼淚,并小聲說:“我要媽媽,我不吃飯?!蔽耶敃r沒說什么,等我把飯菜分完一邊鼓勵孩子們說:“小朋友,今天的飯菜真好吃,你們每一個人都很棒,現(xiàn)在看誰能把自己的小肚子喂飽,因為這樣小朋友才能長高,變聰明”。老師簡短的鼓勵,小朋友吃得可有勁了。
于是,我走到程新軒面前說:“你肯定也是最棒的,孩子,來,老師先喂一口,然后拿出你的小手,把你的肚肚也喂飽吧!吃完了,老師獎勵你一顆大大的星星”。他含著眼淚不熟練地拿起勺子一口一口慢慢吃了起來,老師在一旁又表揚了一番。在放學時,又在媽媽面前夸獎了一番,他那小小的臉蛋露出了一絲絲得意的笑容。
現(xiàn)在已一個多月了,小軒軒吃飯雖然有點吃力,有時候會灑到桌子上,但對他來說是邁出了一大步,現(xiàn)在吃完飯總會告訴老師一聲:“老師,我吃完了!”
愛孩子就要學會鍛煉孩子,作為家長和老師,應(yīng)該學會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人生,哪怕是摔跤,我們也只需遠遠看著,在心里為他喝彩加油!
育兒觀念:讓孩子在爭吵中成長
育兒觀念:讓孩子在爭吵中成長
案例背景:
在幼兒園里,每個孩子都會有爭吵、鬧糾紛,這是幼兒交往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我們教師面對這種現(xiàn)象,往往都會阻止他們。但對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也并非都是壞事,這往往有利于他們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
案例描述:
一天午飯后,小朋友都坐在走廊上玩著各自喜歡的玩具。忽然,我聽見AA和BB因為一套拼圖玩具而爭吵起來,AA說:“你為什么搶我的拼圖!”BB也當仁不讓,理直氣壯地說:“不對,我沒搶你的玩具,是你在搶!剛才是我先在玩的,等我喝完水回來,你就搶去了。”AA繼續(xù)解釋道:“我沒搶,是我看見沒有人玩了放在桌上,我才拿來玩的。”BB又說:“你沒有搶,那就還給我,是我先玩的?!眱扇诉€在繼續(xù)爭吵,而我還不準備介入,我想繼續(xù)做一個旁觀者,看看他們自己能不能解決、又是如何解決的。這時,CC走過來說:“你們不要吵了,我看,你們兩個人還是一起玩吧,一個人玩多沒意思??!”一聽這話,BB馬上說:“那好吧!我跟你一起玩吧!”AA也連忙說:“是??!我們一起玩吧!”于是,兩個小朋友一塊玩了起來。這件事也算是圓滿解決了。
分析:
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幼兒之間的爭吵和糾紛,是幼兒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矛盾的表現(xiàn)。孩子對玩是很感興趣的,但是玩有玩的規(guī)則。幼兒在這種爭吵甚至打鬧中,學會了觀察和分析,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并在觀察學習過程中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同時,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幼兒年齡雖小,卻已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和美好情感。他們之所以發(fā)生爭吵,是因為起初都認為自己有理,這說明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在爭吵和糾紛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煉,爭吵,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幼兒運用語言的一種實踐,只要老師給予適當引導,對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是有益的。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養(yǎng),因此,爭吵對幼兒來說也并不是一件壞事。
啟示:
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幼兒之間的爭吵和矛盾。對于幼兒能自己處理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發(fā)展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對于不能解決的事情,我們可以適當?shù)囊龑б幌?,給一定的啟發(fā)。提高他們的能力。
育兒觀念: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讓孩子快樂成長
育兒觀念: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讓孩子快樂成長
一位農(nóng)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們的形狀始終像石頭,并越來越失去價值。正如我們年輕的父母也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后的結(jié)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qū)別,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那時的我看到這則寓言故事時就在想,當我得到一塊“玉”,我一定不能用鋤頭來雕琢他,需要合適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孩子。當我經(jīng)歷懷胎十月、初為人母,我和所有的母親一樣憧憬著孩子的未來,希望她快樂、健康、平安、聰明、出人頭地等等滿滿的愿望溢在心里。如今,女兒索菲快4歲了,在牛津E班度過了快樂開心的時光,成長為一個性格開朗、聰明活潑但又有點多愁善感、偶爾也會有點小任性的小姑娘?;叵肫鸾逃畠旱狞c點滴滴,我從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兩個方面談?wù)勎业男牡皿w會。
一、家庭教育方面
在我的家庭教育理念中一直采用“賞識教育”,多鼓勵、多表揚讓索菲有了較強的表現(xiàn)能力、較好的自信心。同時,“言傳身教”在我心里是一個很有份量的詞,如我有閱讀寫作的習慣,每次女兒看到我在看書寫字,她就會拿著她的書安靜地走到學習桌邊寫寫畫畫,現(xiàn)在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放學回家后第一件事是洗手,第二件事是做作業(yè)的好習慣;我是一個樂觀的人,當孩子任性生氣時,我會給她一個擁抱、讓她平靜、笑一笑,再問她遇到什么困難和麻煩,讓孩子自己說出心里的想法再對她解釋和引導,與她平等的談話交流使得女兒和我像朋友一樣交流,現(xiàn)在她是個活潑外向、善于溝通交流的小姑娘了。在幼兒書籍方面,從女兒一歲四個月至今,我一直訂購的是巧虎書籍,每一期我都會陪著孩子看DVD、玩玩具、做智趣游戲書,在生活中強化巧虎良好的生活習慣,女兒經(jīng)常模仿巧虎的各種行為并養(yǎng)成了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索菲的成長過程中,陪伴她最多的是巧虎的書籍和巧虎的益智玩具。我去的最多的是書店、公園和游樂場,希望能給她營造一個健康的、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為激發(fā)女兒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我經(jīng)常在家和女兒做各種小實驗,如“毛細現(xiàn)象”、“報紙開花”、“磁鐵小實驗”、“太陽能實驗”等等。此外,我平時喜歡看育兒書籍,不懂就問,經(jīng)常上育兒論壇討論育兒話題或者請教有經(jīng)驗的媽媽育兒方法。我個人比較推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和《卡特威爾的教育》兩本書,這兩本分別由中、西方作者寫的育兒書籍,我每看一遍都能汲取書中的精華,同時也提醒、反思自己平時的壞習慣并改正。
二、幼兒園教育方面
在這里,我必須且真誠地要感謝牛津E班的三位老師,她們對孩子的鼓勵與關(guān)愛讓索菲幸福、開心地茁壯成長。由于上班比較忙,也常常通過電話和老師交流,印象最深的是金老師經(jīng)常說“你放心,孩子我們會照顧好,你安心地工作”;悅悅老師說“索菲最近表現(xiàn)很不錯哦”;女兒說:“媽媽,老師今天又表揚我了,她又對我微笑了”……慢慢地,我非常信賴她們,也很少擔心女兒的情緒和學習,因為索菲在幼兒園是最開心的,也因為老師點點滴滴的愛印在孩子的心里了。正是三位老師的嚴格要求、她們的愛心、責任感、細致與辛勤的付出,讓索菲有了較高的情商,并養(yǎng)成了很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此外,我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主動和老師溝通交流孩子的思想和發(fā)展情況,非常支持孩子參加幼兒園的每一項活動,在老師的幫助下,索菲還參加了幼兒園的“幼兒園生活自理能力比賽”,這在索菲的成長路上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非常感謝和尊重三位老師,女兒也非常非常愛老師、尊重老師!
教育孩子的路還很漫長,我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正,如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情緒等等。感謝孩子讓我成長,我希望自己能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進步。我認為:培養(yǎng)一個好孩子,不僅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對民族發(fā)展負責,對未來社會負責。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得正確。希望我能做得更好!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教”自己
一個晴朗的上午,幼兒園迎來了新一批上親子園的孩子,他們都是提前來幼兒園熟悉環(huán)境、體驗生活的。運動活動開始了,媽媽帶著孩子一起玩拋球的游戲,場上有兩位媽媽引起了我的注意。
菲菲媽媽在很認真地教菲菲往上拋球,可菲菲就是不理她,始終在自己玩球,媽媽邊往上拋球,邊著急地喊著:“寶寶,照著媽媽這樣往上拋。”“寶寶,你看媽媽拋得多高呀,寶寶照著媽媽這樣往上……”“寶寶,別玩了,快學媽媽這樣用力往上拋。”雖然媽媽著急地邊喊邊做著動作,可孩子始終沒有跟著媽媽做過一次往上拋球的動作,依然照著自己的想法在玩球。
佟佟媽媽也在認真地教著孩子,佟佟同樣專注于自己的踢球動作。媽媽見孩子沒有和自己一樣做動作,就走過去看著孩子踢球,并在旁邊表揚:“佟佟真棒,竟然會用腳踢球了?!辟≠∫宦爧寢屧诒頁P自己,馬上抬起頭對著媽媽開心地笑了一下。媽媽馬上抓住時機:“佟佟這么棒,一定還會用手玩球吧?”聽媽媽這么一說,佟佟馬上把球用手撿起來,并開始往前扔球。佟佟媽媽并沒有馬上示范今天想要“教”的玩法,而是陪著孩子一起往前扔球,扔了幾下,孩子開始和媽媽對扔球,這時媽媽故意將球往上一拋,大聲喊道:“佟佟,快接住哦?!辟≠÷犚妺寢尩囊?,馬上跑過去接拋上去的球,雖然沒接住,但孩子特別高興。這時,媽媽說:“佟佟往上拋,媽媽來接。”佟佟高興地往上拋球,媽媽故意沒有接到球,并豎起大拇指表揚佟?。骸百≠≌鎱柡?,竟然能往上拋球了,而且比媽媽拋得還高呢!”佟佟高興地又開始繼續(xù)往上拋球,而且一次比一次拋得好。
同樣是“教”,為何相差甚遠?問題就出在這個“教”字上。
從古至今,我們常會把施教者看作主導方,受教者則是被動學習方。雖然受西方理念的影響,我們也在嘗試逐步改變施教者與受教者的關(guān)系,將受教者看作平等一方,但真正付諸行動時,我們的示范、要求都很明確地規(guī)定著孩子需要做什么、要怎樣完成,一旦不按照施教者的想法去做,就會被認為是孺子不可教也。
那么,如何在教育中保持成人與孩子之間互動的平衡呢?《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忽視幼兒學習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
菲菲媽媽扮演著施教者一方,不停地教孩子應(yīng)該完成的動作,忽視了菲菲本身對皮球的好奇心,最終孩子不但沒完成今天的任務(wù),反而扼殺了繼續(xù)探索的積極性。
佟佟媽媽則截然相反,從尊重孩子開始,循循善誘逐步遞進,既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欲,又很好地完成了學習內(nèi)容。從她的做法中可以歸納出三點。
1.尊重孩子的興趣、
佟佟對踢皮球很好奇,這時媽媽并沒有否定孩子的行為,而是給他時間去探索,自己只是在旁邊安靜地觀察。這不僅給了孩子探索時間,也給了媽媽思考用何種策略去引導孩子學習的時間。
2.肯定孩子的行為。
整個活動中佟佟媽媽始終運用的是鼓勵、表揚的話語,且表揚和鼓勵并不空洞,后面總會附上具體內(nèi)容。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這是對他行為的一種肯定,也促使他想要做得更好,以博得媽媽的進一步肯定。從而出現(xiàn)了孩子愿意主動跟著媽媽玩球的行為。
3.引導孩子主動學習。
佟佟媽媽從孩子用腳踢球開始,利用他對球的好奇心,逐步從用腳玩球引導到用手玩球,再從用手扔球引導到向上拋球,孩子始終是活動主體,是一個主動學習者,這也給孩子很大的探索空間,而不是生硬地完成當天向上拋球的動作技能。從當天的活動來看,我們只是看到孩子玩得很開心,也很好地完成了當天的任務(wù);從長遠來看,正是因為媽媽很好地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肯定孩子的探索行為,才會促使孩子對更多的事物有好奇心,從而進一步發(fā)展孩子主動學習的良好品質(zhì)。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養(yǎng)方式的逐步改進,兒童接觸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信息來源越來越廣泛,他們喜歡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找到答案,讓學習活動變得不再枯燥。但這不是否定施教者的影響力,而是我們從直接的“教”,逐步變成引導性的“教”,用表揚的方式鼓勵孩子一步步尋找所要的答案,讓孩子學會“教”自己,這種主動的學習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chǎn)生深遠影響。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做決定
育兒觀念:讓孩子學會做決定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頭疼的問題,就是孩子早上起床穿衣服這件事,很多家長都欠反應(yīng),早上本來就
忙,時間又緊,可卻在床上指揮要穿這穿那,他們也不管天氣的冷熱,講道理也不聽,眼看時間到了,
孩子的臉還沒洗,頭也沒梳,大人只好伸手,硬把孩子衣服穿好,抱著就走。
其實,這充分體現(xiàn)孩子已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所以他也擁有和我們一樣的選擇權(quán)和自主權(quán)
,不能因為他小,就替他做主。
我覺得家長應(yīng)該給孩子提供不同的選擇,讓孩子在有限的條件里來選擇,這樣既體現(xiàn)了他的民主,
也達到了大的要求。
應(yīng)該多和孩子交流、談判,讓孩子自己心甘情愿的來接受并去做,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到一切都是自
己爭取的,不是大人的規(guī)定、限制,所以他會很樂意的接受。
所以,我們大人應(yīng)放下成人的威嚴,聽聽孩子的心聲,遠離強迫,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