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教你如何克服孩子膽小怕黑的毛病
發(fā)布時間:2021-03-27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游戲有一天,我2歲的女兒突然就變得怕黑了。于是,我在她睡覺的房間里安了一個夜燈,整夜開著。但是,每天一大早,她都會哭叫著醒來,還捂著眼睛。我該怎么辦呢?
你兩歲的女兒開始怕黑了,說明她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她已經(jīng)知道,在夜里,即使她看不見任何東西,那件東西還是存在的,只不過被黑暗遮掩住了,所以才看不見。孩子們在兩歲以前,還不懂得東西看不見卻存在的道理,也就是說,他們對外界環(huán)境沒有足夠的認識,所以他們不懼怕黑暗,無知者無畏嘛。
但是,兩歲的小孩兒還不是唯物主義者,所以他們不會明白,原本不存在的東西,并不會在黑暗中滋生出來。因此,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象出一些怪物,或者又大又兇的狗藏在黑暗的地方了。即使你開燈讓她看了沒有東西,她仍然認為有可怕的東西藏在黑暗的角落里,就是她白天最喜歡的動物玩具,在夜里也可能變成了怪物。這些行為都是孩子在發(fā)育過程中很正常的現(xiàn)象。
孩子的恐懼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無法分辨現(xiàn)實與夢幻的困惑。就像他相信圣誕老人會在圣誕前夜悄悄送給他禮物一樣,他也同樣相信會有怪物藏在他的床底下。而且,3到4歲的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將有一個飛躍性的感性認識,所以他們對危險更敏感。到了5、6歲的時候,他才會清楚地認識到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不真實的,到那時,他對黑暗的恐懼也將逐漸消失了。
另外,與日俱增的自立感同樣使他們對外界更敏感。當小孩子從父母身邊走開的時候,他們會意識到世界竟然這么大,自己卻如此的渺小和脆弱。慢慢地,他們的態(tài)度就會有180度的大轉(zhuǎn)彎兒,從原來的我是大孩子了到現(xiàn)在的別離開我,我害怕。
下面有這些辦法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克服怕黑的心理:
1、交流。鼓勵你的孩子說出他害怕什么。有的父母會認為與孩子談?wù)撍ε碌臇|西,會使他們更加害怕,因而索性避而不談。其實,讓孩子發(fā)覺他所害怕的東西是什么,并且一五一十地告訴你,這是克服怕黑心理的第一步。Yjs21.cOM
即使說出來并不完全解決問題,也能夠教會你的孩子用這種有效的辦法,去應(yīng)付令他焦慮不安的情緒。如果孩子并沒有告訴你他的全部感受,那么,你想傾聽的這個愿望卻能夠使他逐漸明白,他所害怕的東西并沒有可怕到無法對付的地步。
2、認同他的恐懼。好好與你的孩子談一談。和孩子們談?wù)撍ε碌臇|西的時候,父母該如何說,說什么這都是很棘手的事情。通常父母會試圖對孩子的恐懼開個玩笑,或者表現(xiàn)出把這不當一回事,因為父母知道這些確實是沒有什么可怕的。也許父母會說:怎么那么容易就被嚇著了?!沒什么可怕的。房間里根本沒有怪物。
顯然,要讓孩子知道我們不怕,而且我們也沒有看見任何怪物,這一點很重要。但是,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應(yīng)該理解他害怕的感受。父母可以先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感覺黑暗很可怕。然后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孩子:但是,我也知道黑暗里沒有藏著任何東西去傷害你。最后,你可以和你的孩子繞著房間走一圈視察一下:這是你的衣服,這兒放著你的積木,這兒放著你的小車……
告訴孩子不要害怕并不能使他勇敢起來,反而給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恐懼。為什么呢?因為他不敢告訴你他害怕了,他怕你把他看成一個膽小的孩子。取笑和輕視同樣會使你的孩子把他的恐懼掩蓋起來。
總而言之,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取笑孩子,或者小看他的想法,忽視他的感覺。你可以告訴孩子你有不同的想法和觀點,但是不能表現(xiàn)出你小看他。這是因為你的孩子正處于對自己認知世界的觀點逐漸產(chǎn)生自信心的階段,父母是否尊重他的觀點和想法對他來說非常重要。
強迫你的孩子與恐懼對抗也是徒然的,不會有任何效果;讓你的孩子完全依賴于你的保護還是不能使他不再去害怕那些他想象出的怪物。所以說,如果你的孩子害怕晚上自己去廁所,那么你就先陪他去一段時間。過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后,你再慢慢增加讓他自己去的次數(shù)。
3、給予支持和鼓勵。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能夠自立的時候,你肯定會感到很高興。同樣,當你的孩子覺察到自己能夠自立的時候,他也會興奮不已。但是,當他有害怕的感覺的時候,他還是非常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勵的,這對他很重要。
孩子們都很信任自己的父母,所以解決孩子怕黑的問題只需要父母有相當大的耐心就可以了。要知道3、4歲大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那些可怕念頭的影響的,恰恰是父母這邊適當?shù)姆磻?yīng)能夠幫助孩子減輕他們的不安和憂慮。
有一個4歲的小女孩丹丹,突然有一天晚上,她不讓她的媽媽離開她半步,但是又沒有表現(xiàn)出來她的害怕。她的媽媽最后問她:什么能使你感覺好點兒呢?令她媽媽奇怪的是,她想要一個創(chuàng)可貼貼在被子上。她的媽媽就拿了一個創(chuàng)可貼幫她貼在了被子上,沒多久,丹丹就睡著了。顯然,對她的媽媽來說,這樣做沒有任何的意義,但是卻能夠使丹丹感覺良好,效果不錯。
4、允許他對恐懼的“癡迷”。令人吃驚的是,大多數(shù)孩子都有一種源于自身的動力去克服他的恐懼。他們也許會不斷談?wù)撍麄兒ε碌氖挛铮苍S一遍又一遍地問一些問題,也許讓父母重復講同一個恐怖故事,還可能把他們害怕的事物融入他們的游戲當中。通常這種癡迷是孩子們本能地自我抵御恐懼和克服恐懼的一個方式。
孩子們可能關(guān)注一件可怕的事情幾個星期,有時會幾個月。如果幾個月后,你孩子的恐懼心態(tài)沒有任何改善,或者更加嚴重了,那么你就要尋求專業(yè)人事的幫助了,可以讓他們直接與你的孩子接觸,或者只是與你探討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以便你去幫助你的孩子。
5、幫助他學到解決問題的技能??朔謶中睦砉倘恢匾?,但是同樣重要的是,你孩子的這種經(jīng)歷,能夠使他有機會在實踐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這將使他終身受益。
你可以教他探究他的恐懼,學會面對他的恐懼,并且最終找到一個能夠使他感到安全的解決辦法。探究的意思是,他會詢問其他人,或者自己在房間四處查看一下,看看是否有一些可怕的東西。面對是指他能夠自然地從黑處到亮處,從亮處到黑處,沒有任何心理陰影,比如,你可以和他做一個捉迷藏的游戲,讓他自己用毯子先把頭蒙起來,然后再露出來。
尋求解決辦法是說找到一個使他認為安全的做法,比如,在房間里安一個燈光比較暗的夜燈或者小臺燈,也可以讓他抱著心愛的小熊使他有一種安全感。無論怎樣,最重要的是讓你的孩子也想辦法,獻計獻策。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害怕使他變得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攻擊,但是想辦法解決它,就能夠使他重新又得到他失去的那些力量和能力。
TIPS:克服怕黑小招數(shù)
1、把孩子的玩具小動物在窗臺上擺成一排,像士兵一樣保護他,打敗那些入侵者。
2、把一瓶驅(qū)魔降妖水放在孩子的床邊,告訴他有了這瓶神奇水,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3、幫助孩子找?guī)拙潋?qū)除不安的話,像怪物走開!之類的,大聲念出來。
4、有的孩子能從一些物品中找到安慰,或許穿上爸爸的T恤衫睡覺就有了一種安全感。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如何看待孩子膽小的毛病
膽小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生性膽小,一種是后天膽小。
后天的膽小不一定是壞事,孩子知道害怕,說明他的思維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某個角度講,他的想象力增強了。
當然,讓孩子時常有恐懼感總不是件好事,避免這類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首先從看護者入手,看護者害怕的通常也是孩子害怕的,因此,看護人不要把自己認為害怕的情事灌輸給孩子。
比如,我以前也過一個帖子:地上有只菜青蟲,我興奮的跑過去,并招呼元寶“快來看呀!這里有只菜青蟲!”元寶也跟著跑了過來,隨著我的視線,他看到了這個肉肉的大蟲子,我把蟲捏起來放到手背上,“涼涼的!”,元寶也伸出小手躍躍欲試;同樣是這只菜青蟲,如果是保姆見到,就是另外一種情形了,“啊!蟲子!快走快走!”,從此元寶一見到蟲子就躲的遠遠的。
其次,要從客觀的角度教孩子認識事物,孩子在1歲多的時候害怕生人,那么就不要用“你如果不乖,外面的老爺爺就來找你!”這類話嚇唬孩子,這樣只會使孩子更加怕生。你可以說“大灰狼專吃小兔子、小羊,是個大壞蛋”,卻不能說:“大灰狼來吃你啦!”
再次,在孩子心中樹立一個保護者,一旦孩子遇到了可怕的事物,他會想到有比壞蛋更厲害的人來保護他,而不會因為無助而陷入恐慌。爸爸是最適合擔當這一角色的人。平??梢栽谥v故事的時候告訴孩子,爸爸是獵人,獵人專門打大灰狼、狐貍、老虎……之后家長甚至可以給孩子設(shè)計一個場景,遇到了害怕的事物 ——媽媽處理不了,也很害怕——喊來爸爸——爸爸把怪物驅(qū)除,這樣,爸爸的超人形象在孩子心中就根深蒂固了,也會時刻伴隨這孩子給他壯膽。
另外一種是生性就膽小,元寶就是這種類型,辦事非常謹慎,顧慮太多。對這種膽小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就說元寶,他的天性使他免去很多皮肉之傷,也讓我們對他比較放心,但我還是認為這種天性弊大于利。天性是很難改變的,我所做的只能是幫他削減種種顧慮。比如今天他在幼兒園的滑梯上遇到了一點小危險之后就再也不碰這個滑梯了,我不能強拉他繼續(xù)玩,我能做的是明天去幼兒園接他出來,自己首先跑去玩滑梯,消除他之前的顧慮,繼續(xù)挑戰(zhàn)這個在他眼中的“危險物”。生性膽小,如果控制不當,會使人變得懦弱,但如果家長能鼓勵孩子消除顧慮,勇于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那么在克服膽小的同時,另一種更優(yōu)秀的性格也就隨之形成了。
專家支招:如何養(yǎng)“千金”
導讀: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委托專業(yè)的調(diào)研公司做過一個調(diào)研。結(jié)果顯示,家長對青春期教育所涵蓋的內(nèi)容并不清楚,對青春期教育開始的時間(6到18歲)也存在認識誤區(q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父母怎樣養(yǎng)育一個好女兒!
從2010年3月開始,由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主辦的“心系女童”活動將在全國25個重點城市開展“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活動”,并計劃通過3年的時間,讓1000萬戶青春期女童家庭學會用科學的觀念和方法教育孩子。
日前,廣州市青春期女童首場家長大課堂在廣州開講,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給廣州的家長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育女”課。
一半家長不知青春期時間
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委托專業(yè)的調(diào)研公司做過一個調(diào)研。結(jié)果顯示,家長對青春期教育所涵蓋的內(nèi)容并不清楚,對青春期教育開始的時間(6到18歲)也存在認識誤區(qū),有近一半的家長認為是初中、高中、甚至大學。另外,有93%的家長在孩子提出青春期有關(guān)問題時不知如何回答。對于孩子的早戀,家長看法分歧明顯,48.6%的家長認為要盡量制止。家長普遍反映,“叛逆心理”、“溝通困難”是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教育時面臨的最大困惑。
女孩要精養(yǎng)6歲前很重要
對于女童的教育,李玫瑾認為,1-6歲沒教育好,12-18歲的青春期教育就成了大難題。從小缺少父愛的女孩子,長大后容易早戀。因為“戀父”情節(jié),一些沒有父愛的女孩,進入青春期后容易“愛”上一些年長的男性。因為孩子在6歲前,心理依戀很嚴重。到了青春期,父親更要經(jīng)常跟女兒溝通。女生對異性的價值判斷,往往是從認識父親開始的,家長務(wù)必以身作則,并教給女兒一些與異性交往的技巧。
李玫瑾還認為,一個家庭有12歲以下孩子時,父母不要異地就業(yè)或調(diào)動。
養(yǎng)成好性格需要“有限的愛”
李玫瑾指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比智力教育更為重要。在北京,曾發(fā)生了4少年犯殺人事件,這四個孩子的家庭都很健全,但其中三個孩子都有輟學經(jīng)歷,原因竟是嫌辛苦?!吧蠈W嫌辛苦”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李玫瑾分析認為是性格問題。
如何培養(yǎng)好的性格,李玫瑾從一個小例子入手,講述了一個“有限的愛”的觀念傳達。在孩子6歲前,一定要讓他(她)明白,父母的愛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就不會再愛他(她)了。當孩子耍賴開始哭的時候,父母可以搬個凳子坐到他身邊,笑瞇瞇地看著他哭,不走開,也不干擾,等他哭夠了,再拿條毛巾來幫他擦擦臉。他就會明白這就是有限的愛。
女兒初戀可與她寫信交流
李玫瑾根據(jù)自己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指出在家里女孩子早戀后,父母應(yīng)該盡早介入但不要面對面的質(zhì)問,而是通過寫信的方式來交流比較好。她分析指出,發(fā)現(xiàn)孩子早戀后,可以寫封信祝賀她長大了,也可以把自己的初戀故事講給她聽。再就是告訴孩子真愛是什么,還有愛需要承擔的責任,最后,就是要充分信任孩子,讓她自己把握好分寸。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喜歡上了班上的一個男孩子,結(jié)果學習成績就下降了。后來媽媽發(fā)現(xiàn)了她的秘密,卻沒有當面責罵她,而是讓她報名參加了一個暑期的夏令營。待女兒回來后,媽媽就問她,在夏令營里是不是見到了很多優(yōu)秀的同齡男同學。女兒就說是啊,媽媽就告訴她,以后到了大學還會有更多的朋友結(jié)識,如果這么早就把自己的青春付出了,不是錯過了一片森林嗎。媽媽的這個勸誡是有效的,女兒果斷地決定將這份朦朧的感覺埋在心底。專家支招:如何養(yǎng)“千金”
1、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及生活中的情景,自然、恰當?shù)剡M行教育,也可通過講述發(fā)生在朋友或同事孩子身上的故事影響她。
2、母親的引導和關(guān)愛。青春期男性和女性的生理變化、生殖器官構(gòu)造和衛(wèi)生保健,一般家長難以啟齒。家長可買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青春期科普讀物,放在桌上讓孩子自己看,告訴女兒一些安全知識,保護自己。
3、警惕女兒身上的變化。孩子以下現(xiàn)象值得家長警惕:有曠課行為,深夜不歸;與校外不三不四的人接觸;上課神情恍惚;精神亢奮,突然狂喜狂悲;鬼鬼祟祟,嘀嘀咕咕;過分追求打扮;突然大手大腳;突然不愛講話,眼神發(fā)呆;成績明顯下降;飲食起居不正常,常常往外張望等。
4、父親要承擔起責任。其實,女兒最初對于異性的看法來自于父親。爸爸們要教育女兒如何看待對男孩和他們的“表示”。
5、做孩子的榜樣。為人父母要有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如果大人在私生活上表現(xiàn)很隨便,口無遮攔,說些粗俗低級的話,會對孩子起到負面影響。
6、書面談心。書面語言給孩子留下反復體味的人生哲理,供孩子思考、記憶,常常成為面談有力輔助,特別是遇到一些當面難以啟齒的內(nèi)容。
家園共育:怎樣幫孩子克服尿床的毛病
大部分孩子到兩歲半時,夜間就不尿床了,但少數(shù)孩子超過5、6歲時,卻還經(jīng)常尿床,有時甚至一夜數(shù)次,給大人增添了不少麻煩。到底有多少小孩會尿床呢?簡單地說,大概是七歲的兒童約百分之七,以后每年有十五分之一的兒童會好起來,到了成人時,大概還有百分之一的人仍會尿床。首先我們應(yīng)該知道,如果一個5歲以上的孩子,每星期仍有3次以上的夜間尿床,并且持續(xù)6星期以上,就可診斷為小兒遺尿癥(俗稱尿床)。家長應(yīng)該明白:尿床是一種疾病,而不是孩子的故意行為,責備和羞辱非但不能解決尿床問題,反而會導致心理障礙,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出現(xiàn)自卑、膽怯、不合群等心理和行為問題。
孩子夜間尿床基本上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屬于生理上的問題:
1.潛在疾病如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
2.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夜間的排尿量多于膀胱的容量所致;
3.膀胱功能不健全如膀胱容量太小、彈性太差、肌肉力量太弱等。
另一種情況主要是屬于心理上的問題。特別是孩子曾經(jīng)學會過控制小便,而又突然出現(xiàn)尿床,那大多數(shù)是由于精神緊張,憂郁壓抑所致。假如孩子的生活出現(xiàn)較大的變動,出現(xiàn)了新的困難和情緒上的困擾,都可能破壞孩子原來已形成的控制尿的能力。一旦尿床了,孩子又會深感羞恥、害怕,這又作為一種新精神緊張的因素,加重孩子的壓抑感,從而造成惡性循環(huán)。兩種情況中,因心理因素而引起尿床的占大多數(shù)。
1.治療有關(guān)潛在的疾病。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這種情況,可以在醫(yī)生指導下應(yīng)用抗利尿激素藥物治療。2.膀胱功能不健全者可以通過讓孩子多喝水的方法,增加他們的膀胱容量,并訓練他們適當?shù)谋锬?,以訓練他們的控制力。當孩子尿尿時,可訓練他們時斷時續(xù),以體驗對膀胱括約肌的收縮。
3.適當減少飲水。在孩子睡前2個小時不要讓他喝飲料,上床前讓他排空小便。
4.定時叫醒。把孩子尿床的時間記錄下來,從中找出規(guī)律,然后定時叫醒他撒尿,以免尿床。
5.起床排便。從睡夢中喚醒孩子后,要讓他起床排便,不能讓孩子在昏睡中
6.為孩子準備一張干凈溫暖的床。要讓孩子有一個舒適的入睡環(huán)境,特別注意不要讓孩子的腰、腿受涼。
7.消除引起孩子緊張的因素。樹立孩子克服尿床的信心,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內(nèi)心心的緊張。
8.對孩子的遺尿千萬不要嘲笑,這樣會加重他的自卑感,打擊他的自信心;
而是應(yīng)該對孩子不尿床的記錄進行表揚和獎勵,使孩子對不尿床的行為有愉快的情緒反饋,使不尿床的行為能不斷地鞏固起來。
如何克服孩子的“窩里橫”
如何克服孩子的“窩里橫”我的女兒叫**,今年三歲零八個月了。在家外特別文靜、乖巧,說得過份一些就是有點“面”;但在家里卻很厲害,經(jīng)常對爺爺、奶奶發(fā)脾氣、摔東西,典型的“窩里橫”。
當今社會,孩子的這種“窩里橫”現(xiàn)象很普遍,究其原因也無非就是老生常談的兩個字——溺愛。現(xiàn)代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有什么要求都會盡量去滿足孩子;特別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些隔輩兒人,更是孩子說要摘星星,不給孩子摘月亮,溺愛到了極點。這種溺愛就逐漸養(yǎng)成了孩子的“窩里橫”。
我想:如果要克服孩子的這種“窩里橫”現(xiàn)象,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家長要學會讓孩子自己處理事情,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讓孩子逐漸變膽大。
孩子在家外表現(xiàn)得膽子很小,主要原因是:出于溺愛家長經(jīng)常替孩子做一些本應(yīng)讓孩子自己處理的事情。當有事情發(fā)生時,孩子不知道怎么應(yīng)對,只有習慣性的求助于家長。這樣時間長了,孩子產(chǎn)生了依賴,從此也就失去了自己處理事情的自信心。
所以,我們要想克服孩子的“窩里橫”,首先要增強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的自信心。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家長不要插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完成。對于孩子辦不到的事情,我們家長要引導、幫助孩子來完成。并教給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讓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積極、主動的自己來完成。另外,我們還要在孩子把一件事情處理完之后,給予他們足夠的肯定和鼓勵,讓他們覺得是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這樣,慢慢的會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逐漸變得膽大起來。
第二、家長要學會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及時制止孩子亂發(fā)脾氣。
孩子雖然小,但很會察言觀色。當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經(jīng)常使用的手段有兩種:哭鬧和發(fā)脾氣。有些家長,特別是年老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哭。為了讓孩子不哭,任何要求都統(tǒng)統(tǒng)滿足。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只要我哭,就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另外,當孩子因為什么事情第一次發(fā)脾氣的時候,家長往往會覺得新鮮,有的還會情不自禁的說:“哎喲!我的寶貝兒會發(fā)脾氣了?!边@樣,孩子會得到暗示:我發(fā)脾氣是會讓家長高興的事。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愛發(fā)脾氣的壞習慣。
所以,我們要想克服孩子的“窩里橫”,還要學會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當孩子因要求未得到滿足而哭鬧時,家長一定不能妥協(xié)。讓他們盡情的哭,不要理睬他們。或者,利用別的事情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小孩子是很好哄的,只要他們對別的東西產(chǎn)生了興趣,自然就不會再想剛才的要求了。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知道哭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人們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fā)脾氣,以免孩子效仿。當孩子發(fā)脾氣時,家長要及時制止并明確的告訴他們發(fā)脾氣是不對的。
我就是依照上面的兩點辦法,潛移默化的教育著我的寶貝?,F(xiàn)在,女兒“窩里橫”的現(xiàn)象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首先,不但女兒的膽子明顯變大了,愛在人前表現(xiàn)了,最近還當上了幼兒園里周升旗的小主持人。其次,跟爺爺、奶奶發(fā)脾氣的現(xiàn)象也明顯減少了,摔東西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基本杜絕。
親愛的家長們,我們一同努力,讓我們的寶貝跟“窩里橫”大聲的說Bay-bay吧!
如何改掉孩子拖拉的毛病
為什么孩子會磨蹭拖拉?
1、孩子缺少時間概念
孩子由于生活閱歷少、心智不成熟,對時間缺少概念,1分鐘、半小時、3小時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數(shù)字,他們不知道具體是多長時間,也沒有一個比較的概念。所以往往時間到了,他們還沒意識到。
2、幼兒注意力分散
越小的孩子,專注力越差。他們可能在臨出門穿鞋子時,會被旁邊的玩具吸引而轉(zhuǎn)移了注意力;又或者要穿衣服時,被身體接觸被單的奇妙感覺所吸引而忘記了穿衣服……并不是孩子故意跟大人作對而故意而為之的行為。
4招讓孩子“勤快”起來
讓孩子對時間產(chǎn)生緊迫感
大人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從10開始倒數(shù),也可以從3開始倒數(shù)。比如“睡覺倒計時開始了,你現(xiàn)在只有三秒的時間,3,2,1”。
倒數(shù)能給孩子留出過渡時間,讓他們有所準備,無論從心理上還是行動上,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讓孩子得到肯定
一味的批評、催促只會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當孩子哪件事做得好就應(yīng)該適當表揚,引導孩子以此為榮,通過一件事慢慢擴散到更多方面。
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孩子受到表揚高興的時候潑冷水,提以往的拖沓行為。
讓孩子對事情產(chǎn)生興趣
比如和爸爸媽媽比賽穿襪子,看誰更快。家長在比賽時,可以故意放慢一點,讓孩子覺得有取勝的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能做得很快。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孩子最大的榜樣就是離自己最親近的父母。
讓孩子承擔“后果”
家長不妨規(guī)定做事情的時間,甚至可以給孩子列一個時間表,要求孩子按時完成,同時讓孩子承擔做不完事情的后果。
比如遲到、吃不飽、完不成作業(yè)等。只要養(yǎng)成習慣,以后孩子的生活就會有規(guī)律了。
相比之下,孩子拖拉磨蹭時,如果大人指責打罵孩子會有什么危害?
如何糾正孩子“自私”的毛病?
有家長問:現(xiàn)代嬰幼兒由于環(huán)境、社會、條件的因素,在生活中突出表現(xiàn)出“自私”的天性。請問,在教育歷程中家長該怎樣正確引導?
小孩子“顯得”很“自私”的實質(zhì)
現(xiàn)在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從小就顯得很“自私”。自己的玩具不許別的孩子玩,自己的食品不許別人吃,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動。
我的外孫子小時候到孫女家,外孫子要玩孫女的玩具,孫女一把就奪了過去,說“這是我的”,不讓玩;孫女到外孫子家,同樣也是這樣,孫女一動外孫子的自行車,外孫子就拽孫女下來,也說“這是我的”,也不讓騎。
對于這種情況,不能簡單地扣上“自私”的帽子加以訓斥。一是因為孩子并不知道錯在哪里,講大道理,等于對牛彈琴;二是孩子總說“我的”,并不都是因為“自私”,是年齡特征決定的。
家長們可能注意到了:孩子從剛學會說話起,就愛說“我的”或“這是我的”等。其實,一兩歲的孩子還不大懂得“我”字的含義,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一切體驗都成為主體本身的活動,把每一件事物都與自己關(guān)聯(lián)起來,好象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樣,處在“自我中心”年齡階段。
你看,是自己的東西,小孩子說“是我的”,他剛從別人手里搶過來的東西,也說“是我的”。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是屬于誰的,孩子都認為“是我的”。
因此,不能把總是說“我的”定性為“自私”的品性;而是這個年齡階段必然產(chǎn)生的心理特征,應(yīng)看做是“所有權(quán)”這個模糊概念的初步形成。
小孩子“自私”原因和糾正辦法
小孩子既不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也不是天生的“慷慨大方”。孩子太過“自我”,讓人感覺很“自私”,也是后天環(huán)境影響的結(jié)果。
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沒有與孩子共處、共享、合作、攜手、相互謙讓的經(jīng)歷,所有大人都讓著他,寵著他。存在決定意識。比如買來好吃的,家長就說“這是寶貝的”;買來玩具,就說“這是給你買的”。久而久之,孩子從小養(yǎng)成一切獨占、獨霸、獨享、壟斷的習慣。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主要是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導。比如,買了好吃的東西,讓孩子主持進行“分配”,大人、孩子每人一份,并鼓勵孩子把大個的、好的讓給爺爺奶奶吃。如果爸爸還沒下班,要啟發(fā)孩子主動地給爸爸留一份。
還可以采取“請近來,走出去”的方式,多讓小孩子共處,有小朋友到家里來做客,事先教孩子主動拿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玩,并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塊玩。帶孩子到別人家玩,要事先囑咐跟小朋友團結(jié)友愛,不爭搶玩具,或帶玩具去跟小朋友交換玩具玩。
孩子這樣做了,就及時給予表揚。別的孩子做得好,也表揚別的孩子,引導自己的孩子學習好榜樣。經(jīng)過不斷地強化,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就漸漸地心里有別人,學會與人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