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用積極的心理暗示
發(fā)布時間:2020-11-24 幼師讀書心得 幼兒園心理說課稿 淺談幼兒園指導綱要的心得 育兒心得:用積極的心理暗示陪伴兒子健康成長
我的孩子上二年級了,我并沒有整天盯著孩子學習、做作業(yè),而是從一年級開始就對家人和客人說:“我兒子的學習從來不用我管,他每天放學回家總是放下書包先做作業(yè),不做完作業(yè)從來不玩。”剛開始,孩子只是為了得到表揚,回家飯也不吃就先做作業(yè)。聽話的孩子誰不喜歡?夸多了,慢慢地,孩子就養(yǎng)成了不做完作業(yè)不玩也不吃飯的習慣。
偶爾,孩子做作業(yè)也有馬虎、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我并不指責他,而是問他:“你班里誰的字最漂亮?”孩子說湯潔藩的字最好。我說:“那老師和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他吧?老師會越來越注意和喜歡那些學習好、習慣好的孩子。只有這樣的孩子,在老師眼里是最優(yōu)秀的,湯潔藩就是你學習的榜樣?!蔽野l(fā)現(xiàn)孩子學習越來越認真,成績也越來越好了。
除了讓他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外,我有意識地給兒子更多鍛煉的機會,讓他有足夠的自豪感。例如:讓他初步接觸硬筆書法、繪畫、思維訓練等等;還安排一些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我常對他說的一句話是:兒子,你是媽媽的驕傲,你從來不用媽媽操心,自己能把自己管理得很好,讓媽媽放心。媽媽相信,你會越來越好!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一枚大雁的蛋,因為地震,從山上滾落到山下農(nóng)家小院的雞窩里,被母雞孵化出來了,大雁一直和雞群生活在一起,它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比雞大,也不知道自己會飛。一天,看見大雁從天上飛過,它很羨慕,就問雞媽媽:“它們是什么?為什么能飛得那么高?”雞媽媽說,“它們是大雁,當然會飛,那是天生的?!毖韵轮猓耗悴皇谴笱?,當然不會飛了。于是,這只大雁就想:“我是雞媽媽的孩子,所以我不會飛?!币矎膩頉]有大膽地嘗試過怎樣去飛,更沒有品嘗過飛翔的快樂。
由此我想到,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太重要了,每一個暗示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作為家長,應盡量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暗示?!鞍凳尽北取罢f教”更能讓孩子接受,更能促使孩子進步!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積極的暗示讓寶寶變勇敢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兩位媽媽分別帶著自己的寶寶在公園里玩耍。當看到美麗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時,兩個孩子奔跑著去追趕,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媽媽趕緊跑過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說:“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聲大哭起來:“我好疼啊?!倍硪晃粙寢寗t站在一旁,淡淡地說:“沒關系,自己爬起來?!边@位孩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又繼續(xù)奔跑著玩去了。
同樣是摔跤,為什么有的孩子顯得脆弱嬌氣,而有的孩子卻表現(xiàn)得堅強勇敢呢?這跟兩位媽媽不同的表現(xiàn)有關。前一位媽媽緊張不安的態(tài)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從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覺,使孩子變得嬌嫩,這是消極的暗示。而另一位媽媽淡然平靜的態(tài)度卻暗示著孩子,摔跤沒什么大不了,自己應該勇敢爬起來,這是積極的暗示。
心理學家說,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施加心理影響的過程,暗示的結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緒、興趣、意志方面發(fā)生變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暗”,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稚嫩的心靈。
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與說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說理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無形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據(jù)調(diào)查,有接近90%在品質(zhì)、意識、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現(xiàn)的人,年幼的時期都感受過來自家長的積極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點,可塑性很強,所以,家長應注意善用積極暗示,避免消極暗示。家長從哪些方面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呢?
語言暗示
*設喻法
教育孩子時,曉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說出來,有時通過設喻、講故事、做游戲、角色體驗等點撥啟發(fā)孩子,讓其從中懂得道理,能達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對比法
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時,家長采用對比的方式,給孩子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斷進步,注意恰當運用暗示性對比,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將法
好勝心強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長不妨用暗示性的語言激起孩子的好勝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項事情或達到某種要求。
非語言暗示
·神態(tài)表情
神態(tài)表情是人心靈和內(nèi)在情感的直接表現(xiàn),家長可借助神態(tài)表情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教育。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時,給孩子贊賞、肯定的眼神,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孩子遇到挫折時,給孩子鼓勵、安慰、愛撫的目光,讓孩子感受到勇氣和力量。這些飽含情感和愛的積極暗示,能對孩子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
·行為舉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為孩子所效仿。家長自覺排隊,用行為暗示孩子,插隊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在公共場所不隨地亂丟果皮紙屑,也會讓孩子學會自覺把垃圾丟到垃圾桶里。家長良好的行為舉止都在無形中暗示孩子正確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悄滋潤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對于培養(yǎng)孩子規(guī)范的舉止、優(yōu)良的品性、良好的習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吧。
育兒心得:好奇探索,積極參與
育兒心得:好奇探索,積極參與
每個小朋友都是美麗天使的化身,他們天真、活潑、可愛,又富有想像力,每天會帶給身邊的人許多的歡聲笑語。小宇就是這樣一個可愛又靈動,充滿無限正能量的小天使,愛冒險、愛探索、熱于參加集體活動,是班上的積極份子,是老師的好幫手。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成長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為了讓孩子熱愛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作為家長我們每周都會帶孩子去近郊的鄉(xiāng)下采風,讓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大自然的環(huán)抱中,激發(fā)孩子無限的想象力與探索精神。
穿著大大的雨鞋(孩子的感受是“媽媽我的小腳腳坐船了”),手里拿著很多家長都認為很危險的鋤頭在花園鋤草。雖然看著危險,但寶寶從中探索到的是,要如何協(xié)調(diào)四肢,才能更好更輕松的完成這一連串的動作,并發(fā)出感嘆“小草也有生命,為什么我們要鋤掉小草?”
夏天我們會帶他去菜地捉毛毛蟲,去池塘捉小蝌蚪,去小河邊掉龍蝦,孩子總是既興奮又高興。在他的小腦袋瓜里永遠藏著許多的為什么,為什么龍蝦喜歡吃蚯蚓,什么我直接用一根棒子就能掉到龍蝦,為什么小蝌蚪會變成青蛙,小蝌蚪是怎么蛻變成青蛙的。
生活中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
前不久小宇因為咳嗽而去醫(yī)院打掉針,由于各種原因護士小姐在打掉針時打了5針,換了三個護士才掉上,由于我們從小教育寶寶要做一個堅強、勇敢的孩子,小宇雖然沒有哭,但是心里還是很委屈的。打完掉針回到家,他也開始給他的巧虎寶寶打掉針了。先用酒精棉花擦皮膚,綁上松緊帶,打針,掉水,最后綁扎、固定一步不漏,模仿得有模有樣。整個步驟全部完成后才讓我們進去參觀,這時他跟我說:“媽媽,我的水平可好了,一針就幫巧虎掉上鹽水了。”我說:“你這么利害???”他得意的說:“那是因為我觀察仔細,護士阿姨幫我打掉針時的動作我全學會了?!蔽铱戳艘幌乱呀?jīng)掉上水的巧虎的手,綁得跟真的一樣,太讓我感嘆寶寶的動手能力了。我想這不僅得益于他平時愛觀察,愛模仿,愛探索的好習慣,更得益理生活中這真實生動的一課。沒有護士打5針掉不上水讓寶寶受了委屈,寶寶也許也不會刻意去模仿護士打針。
集體活動中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
作為小班的家委會代表,平時我自己也會在班級中號召組織一些活動,當然小宇也會非常積極的跟我一起籌備組織活動。4月初春暖花開,我們組織了小班的寶寶進行叢林探險。家長們事先在茂密的松樹林里茂好寶藏,然后讓寶寶們經(jīng)歷坎坷去發(fā)現(xiàn)寶藏。因為松樹林中的路不像平時我們的水泥路一樣平坦,松樹林里長滿了野草,一不小心寶寶就可能會被絆倒,所以寶寶們必須不畏堅難,勇往直前才能發(fā)現(xiàn)寶藏,找到寶藏,并體會成功找到寶藏后的喜悅。
對于這樣的活動,小宇每次都很開心,沖在前面。這次活動,寶寶們不但找到了寶藏,還獲得了意外的驚喜,在松樹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受傷了的小鳥。在小朋友和家長的共努力下,終于拯救了小鳥并成功放飛,家長們給孩子做了個好榜樣,要愛護小動物。
作為一名小班的小朋友,可能小宇還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探索,只知道對某件事,某個事物很好奇,但作為家長我們總是盡自己的所能,讓孩子通過真實、生動的畫面來更深刻地體會到什么是探索,并體會探索所帶來的樂趣,體會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所帶來的快感。正是由于這種愛參與的精神,2014年4月小宇小朋友可愛、搞笑的生活視頻有幸被上海東方衛(wèi)視《潮童天下》所采納并播出。
雖然他也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但在我們家長的心里,他是一個可愛的、活潑的、積極向上的、熱于探索發(fā)現(xiàn)的小孩,所以我推薦小宇,希望也能得到幼兒園的認同,及各上及機關的肯定。
父母如何運用好心理暗示?
所謂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chǎn)生影響。從本質(zhì)上,它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心理機制,會使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下意識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小寶喜歡跟姥姥去小超市,因為可以隨心所欲地要東西,通常姥姥都會無條件地滿足。這天,姥姥給小寶買了喜之郎的大杯果凍。拿回家后,小寶小心翼翼的看著媽媽的臉色。媽媽當然是嚴厲地制止小寶吃果凍。小寶并沒打算聽媽媽的,而是要爸爸給打開,準備開吃了。事已至此,媽媽決定采用心理暗示的手段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在得到了寶爸和寶姥姥的積極配合后,媽媽計上心來。
媽媽:“哎,這個果凍真是不好吃,難吃死了。我可不想吃。聰明的小寶一定也不愿意吃?!?/p>
爸爸問寶:“小寶覺得好吃嗎?”(小伙子已經(jīng)吃了兩勺)。
寶:“好吃?!?/p>
爸爸:“其實果凍最沒營養(yǎng)了?!?/p>
媽媽附和著:“就是,這么沒營養(yǎng)的東西,味道又不好,才沒人愿吃呢。”
姥姥問小寶:“小寶愿意吃嘛?”小家伙已經(jīng)不像開始的時候那么堅決了,只是點點頭,嘴里倒是沒停。
媽媽繼續(xù)道:“我們小寶只吃有營養(yǎng)的東西,像果凍這么沒營養(yǎng)的,小寶一定不會再要買了,不會再吃了!對吧,小寶。”爸爸也加強附和道:“小寶才不會再買了呢,才不會再吃了?!?幾個回合下來,效果初顯!)
姥姥問:“小寶,還買嗎?”
小寶立即一本正經(jīng)地說:“一點也不好吃,我不吃了。也不買了。”還開開心心雙手奉上了剩下的半杯果凍給媽媽。
其實,孩子對沒有嘗試過的東西,都有好奇心,他們想吃、想摸、想看、想玩……有些是應該積極支持的,但有些也是應該制止的。如果家長一昧地采用強制手段,當時可能會有效,但孩子的好奇心并沒有掐斷,早晚他要背著你再要試試。所以,先滿足他的好奇心,再采用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讓他自己去抵制,效果會更好。
世上沒有對暗示完全免疫的人,只是對暗示的敏感度有所差異。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兒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小寶就是對心理暗示很敏感的孩子,所以還算好教育。相信心理暗示應該會是一種不錯的教育技巧吧。
積極暗示給孩子“正面”影響
積極暗示法就是通過成人的語言、動作、表情、行為榜樣等手段和方法,給孩子以正面的影響和激勵,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案例一:不要怕,這點痛算什么
洋洋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針吃藥??粗约旱男母螌氊悺笆茏铩?,媽媽經(jīng)常心疼地掉淚,奶奶還當著洋洋的面埋怨爸爸和媽媽沒有照看好自己的孫子。為了看護好生病的洋洋,全家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對他更是呵護備至,有求必應。過了幾天家人發(fā)現(xiàn),洋洋的病雖然好了,但是脾氣卻比平時更大了,更嬌氣了。
方法運用
洋洋病好之后的表現(xiàn),其實正是因為在生病期間得到了家人消極暗示造成的。洋洋病了,全家人興師動眾的緊張氣氛,讓孩子覺得:我是全家的中心,我生病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確的做法是:保持平常的心態(tài)、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把擔憂、焦慮、心疼的情感藏在心里,盡量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成人要用積極樂觀的情緒感染孩子,可以跟孩子聊天:“媽媽跟你這么大的時候也得過和你一樣的病,媽媽也怕打針,打針也會哭鼻子呢!不過疼也得打呀,不然病怎么會好呢!其實打針也沒什么可怕的,就像被小螞蟻咬了一口,對了,媽媽給你講一個《小螞蟻和大力士》的故事吧!”……孩子在家長積極樂觀態(tài)度的暗示下,會領悟到: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生病,病了就要積極面對和治療,這點病痛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知心話語
在孩子生病期間,給孩子介紹一些勇于跟病魔作斗爭的榜樣,如:張海迪、保爾、海倫·凱勒等;還可以講講解放軍叔叔在戰(zhàn)場上英勇作戰(zhàn)打敵人的故事,讓孩子在榜樣的激勵作用下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和毅力,從而培養(yǎng)孩子不嬌氣,堅強自信的性格品質(zhì)。
案例二:我就是不愛吃青菜
爸爸媽媽帶寶寶去餐館跟朋友一起吃飯,飯桌上,寶寶把不愛吃的青菜都從碗里挑了出來,媽媽看到,跟朋友說:“這個孩子,就是不愛吃青菜,真不知道該拿他怎么辦!”
方法運用
家長可以采取積極暗示的方法:“我們家寶寶原來不愛吃青菜,現(xiàn)在能夠吃一些了,他知道青菜是很有營養(yǎng)的,不吃對身體沒有好處,對嗎寶寶?”如果寶寶還是不愿意吃就不要勉強,大人只要邊津津有味地吃邊討論這個青菜做得如何好吃就可以了。
媽媽在家里也可以故意跟爸爸講悄悄話(讓寶寶能聽到):“你知道嗎?現(xiàn)在我們家的寶寶不挑食了,開始吃一些青菜了,他還把學過的兒歌說給我聽,‘吃飯了,快坐好,慢慢吃,細細嚼,不掉飯粒不撒湯,魚肉蔬菜都吃光’。不信吃飯的時候你偷偷觀察一下……”
知心話語
如果孩子存在哪方面的缺點,家長不能經(jīng)常嘮叨和數(shù)落,更要注意不能當著其他人的面進行批評和數(shù)落,因為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間接給孩子提了醒,起到了強化的作用,并讓孩子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產(chǎn)生認同,在潛意識中認為“我就是這樣的”。
心理暗示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心理暗示,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種最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來自外界的心理暗示,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影響,使孩子在意志、興趣等方面發(fā)生變化。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給孩子帶來對事物的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則很容易使孩子對事物產(chǎn)生自卑、逆反心理。由于孩子的年齡小,可塑性很強,容易接受暗示,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潛移默化中帶來影響的,因此,家長和幼兒園的老師,都要注重給孩子正確的心理暗示。
積極暗示改變孩子的認知
午餐時間到了,小班的孩子們一邊聽著輕松的班得瑞音樂,一邊愉快地吃著可口的飯菜。而悠悠卻皺著眉頭,專挑蔬菜吃,誘人的紅燒肉圓一口也沒吃。老師看到了,就走上前去讓悠悠吃肉圓。盡管老師想盡了各種方法,悠悠就是不肯吃。老師喂給她吃的一小口肉圓,也被悠悠吐了出來。
為什么悠悠不肯吃肉呢?老師通過與悠悠爸爸媽媽的溝通了解到,悠悠的家人長得都比較胖。全家人對于肉制品自然產(chǎn)生了一種抵觸情緒,都很少吃肉。大人們對于肉食的敬而遠之,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了悠悠。久而久之,“肉”竟然成了孩子的“眼中釘”,漸漸地形成了悠悠現(xiàn)在“不吃肉”的飲食習慣。老師甚至發(fā)現(xiàn),只要在就餐中提到“肉”這個字眼,哪怕是雞肉、魚肉,悠悠對這樣的食物也絕對是拒絕的。
片面的飲食結構、挑剔的飲食習慣,最終導致營養(yǎng)不良,悠悠和同齡孩子比起來顯得瘦小而單薄。每次的就餐都成為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享受。這讓全家人很是著急,卻想不出一個好的方法去解決。最后,還是老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一次午餐中,當老師把茄汁雞肉和飯端到悠悠面前時,微笑著告訴她:酸酸的小雞來了!悠悠居然吃得噴噴香。老師一連試了好多天都成功了:紅燒牛肉,告訴她這是“牛牛菜”,百葉包肉,告訴她這是“小枕頭菜”……每次都讓悠悠吃得很開心。原來,改變一種說法能產(chǎn)生這么大的變化,悠悠由此開始發(fā)生著可喜的轉(zhuǎn)變……
分析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它是人或環(huán)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fā)出信息,讓個體在無意中接受這種信息,從而會出現(xiàn)相應的反應。在生活中,有好多家長忽視了心理暗示在幼兒個性發(fā)展教育中的積極作用?,F(xiàn)在很多孩子在家吃飯很難,也很挑剔。有的孩子不愛吃肉,有的孩子不愛吃菜,有的什么也不愛吃,就愛吃奶;有的孩子吃飯習慣不好等。其實,初生的嬰兒都一樣,先天并沒有注定誰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之所以在成長的階段會出現(xiàn)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的情況,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心理暗示有關。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說“我不愛吃肉,太膩”,“我不愛吃這菜,有味道”。還有的家長在和別人交談時,當著孩子的面會說“我這孩子只愛吃魚”,“我這孩子就是不喜歡吃水果”等等……這種說法就是暗示孩子:肉不好吃,菜不好吃,我只愛吃魚,我不愛吃菜。其實,等于“教”孩子挑食。因此,大人不愛吃沒關系,可千萬別說出來影響孩子。
對于這樣的孩子,建議家長在和孩子一起吃飯時,不免“夸張”一下,比如故意大聲說:“哇!好香!”一家人都爭著說這個菜好吃,這個菜有營養(yǎng)。孩子自然會很快產(chǎn)生認同感。由此可見,暗示對孩子起著重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孩子一定要慎言慎行。
消極暗示易讓孩子自卑逆反
滔滔是個調(diào)皮的孩子,每天都是由奶奶負責接送。放學時間一到,奶奶一接到滔滔,就把準備好的酸奶、面包塞給他吃,一邊牽著孫子的手,一邊問這問那:“你在幼兒園能吃飽嗎?今天有沒有小朋友打你?老師有沒有批評你?有沒有小朋友和你玩?”……時間長了,奶奶還沒問,滔滔就會主動地抱怨起來:“今天不高興,誰誰誰打我了,老師也沒有表揚我,上課學的本領太難了……”
分析:離園回家這段時間,是親子溝通的黃金時間,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既能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又能增進親子關系,是一天當中非常難得的親子時間。但是在溝通方式上,家長一定切記勿用消極的方式去誤導孩子,而要采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引導孩子。比如“你今天在幼兒園高興嗎?”“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薄敖裉炷銈儼嚓栮杹砹藛?,他的感冒好了嗎?”“你今天幫老師整理圖書、收拾玩具了嗎?”……其實,在同孩子和家長的接觸中,老師們都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有問題的習慣和性格,大部分是由直接撫養(yǎng)人的消極暗示造成的。例如,當孩子不愿意和別人打招呼時,家長就會說:“這孩子就這樣,膽小、害羞。”這種解釋方式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暗示孩子“膽小、害羞”。有些家長在和別的家長交流時,常常羨慕別人的孩子哪兒都好,反過來馬上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就不如這個小朋友。”這種消極的暗示很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自卑心理,是要不得的。
3~6歲的學前兒童正處在心理發(fā)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可塑性強。但由于他們的心理還不成熟,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和控制水平都較低,自我意識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極易因環(huán)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點。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孩子們會表現(xiàn)出許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如果能采取良好的心理暗示,那么原本復雜的問題就能輕松地解決。積極的暗示,猶如一陣潤物無聲的細雨,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稚嫩的心靈。因此,無論何時何地,作為成人都要將一種積極心態(tài)、積極情緒傳遞給孩子,牽引著孩子朝著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之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