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如何鍛煉寶寶的生活技能
發(fā)布時間:2020-11-23 寶寶幼兒園的游戲 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讀書筆記育兒觀念:如何鍛煉寶寶的生活技能
1.吃飯
寶寶四五歲了可以嘗試用筷子自己吃放,勺子可以放下,更不要家長喂。這時就要注意培養(yǎng)寶寶的節(jié)約意識,吃飯不浪費,把自己碗中的飯菜吃完。
2.穿衣服
寶寶可以自己動手穿衣服和脫衣服。寶寶可以分清衣服鞋子的正反,脫下來的衣服整齊疊放在一邊,每天早上再自己穿起來。
3.個人衛(wèi)生
寶寶知道愛干凈了,每晚早晚可以自己洗漱,主動洗臉刷牙。還要學會大小便自理,女寶寶還要有便后用衛(wèi)生紙的習慣。在飯前便后需要養(yǎng)成洗手的好習慣。
4.做家務
這項技能需要在媽媽的示范指導學習,讓孩子根據(jù)步奏一步一步學起來。在他玩過玩具后自己將各種玩具分好類,放在相應的地方。這樣寶寶會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5.打招呼
在家里,寶寶出門前或回家后學會和家里人打聲招呼。寶寶在外不害羞,可以主動和他人發(fā)招呼,使用文明用語,如“謝謝”。(筆稿范文網(wǎng) wWW.Gx86.cOm)
6.認路問路
寶寶應該學會認識經(jīng)常去的地方的路線,自己可以大概記住。如果迷路了,他要知道如何向別人問路求助,會被出家庭地址和爸媽姓名、手機號碼,確保自己可以安全回家。
7.協(xié)調能力
這時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和小圈子,可以自己處理好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遇到?jīng)_突,不去責怪他人,和大家一起協(xié)商解決。
寶寶五歲時,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掌握生活基本技能。在這時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個性和責任感很重要,可以引導他們快樂成長。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育兒觀念: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自理能力
導讀: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行為習慣一般都在學齡前,也就是說孩子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能否生活自理的能力。父母只要適當把握了時間和機會,孩子就完全可以做到擁有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像三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倒水喝,四歲的孩子可以自端碗吃飯,五歲的孩子可以自己穿脫衣服一樣,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孩子就能做好。
1、給予孩子鼓勵和幫助
每個人都有童年,但每個人對童年的記憶都不一樣,有些孩子會一生都記得父親幫助他把一個大箱子抬進自己的房間,他有了屬于自己的書柜。孩子學著收拾房間,并且整理衣服和書籍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現(xiàn),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幫助他鼓勵他,而不是嘲笑他或是阻止他這么做。最聰明的父母永遠都用欣賞的目光看孩子,最愚蠢的父母總是用懷疑的目光看孩子。因此,當你的孩子出現(xiàn)了很糟糕的處理能力時,請問問自己有沒有責任。
2、為孩子創(chuàng)造自理機會
聰明的父母總是為孩子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機會,因此,聰明的父母也就給了孩子更好的學習和成長的經(jīng)驗。比如,父母告訴孩子他們要出差,可能有幾天不在家,這幾天需要孩子自己來處理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然后告訴孩子冰箱里有食物,常用物品都放在哪里,給孩子一個獨自在家自理生活的機會。而不是把孩子送到朋友家或是干脆請一個臨時保姆來照顧孩子。更多的時候,父母只要給孩子提供機會就行了,而不需要你來怎么教會他做。
3、讓孩子樹立自我服務的意識
自己處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號,也不是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天天堅持。因此,爸爸媽媽除了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快樂,愿意堅持以外,更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不是幫爸爸媽媽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間,不妨說:“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而盡量少說:“真棒,能幫媽媽做家務了”。如果孩子撒嬌,不愿意自己做的時候,也要堅持到底,讓他明白他長大了,以前爸爸媽媽幫他做的事情現(xiàn)在他可以自己做了。
4、營造寬松的氛圍,學會耐心等待
成長需要時間。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親近某個伙伴,卻被別人討厭;再或者想下棋,卻亂走一氣。不要要求孩子一次就做得好,他們需要的時間。當他嘗試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如果遇到早上趕著上班,那么請早點叫孩子起床,給他充足的時間。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當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會成長得很好。
5、要求積少成多,讓孩子逐步獨立
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難度也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安排一個進度表,一樣一樣地學,逐漸增多。比如可以先學自己用勺吃飯,做到不灑出來;再學自己端飯、添飯,讓孩子知道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添合適的量;接著是端湯、使用筷子……這樣,孩子就漸漸能獨立完成進餐的所有活動。
6、教給孩子必要的方法
個人事務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褲子就需要先看褲子的前后,坐下來,把腿伸進褲腿里;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別人協(xié)商,想辦法征得同意,而不能搶;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應的規(guī)則。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shù)姆椒ㄒ龑潜匾摹?/p>
如何鍛煉寶寶的數(shù)字感知力
數(shù)學邏輯智能
智能開發(fā)關鍵詞:數(shù)10以內的數(shù)字/能夠認識簡單圖形/會5以內的加法/能對同一類事物進行歸類。
這個時期的寶寶,在家長和老師的教學下,逐漸掌握了數(shù)字的概念和大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記住數(shù)字的順序。這個時候的寶寶,數(shù)理邏輯能力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往往只能記住簡單的10以內的數(shù)字順序,聰明的寶寶能倒數(shù)10以內的數(shù)字。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讓寶寶學習數(shù)字大小的不同,進行比較等等,比如說,我們可以把蘋果分成兩份,一份3個,一份2個,讓寶寶去比較多少。這樣的活動,對建立寶寶對數(shù)字的認知很有效果。
能夠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梯形、橢圓形等等各類圖形形狀。寶寶對形狀的認知雖然還處于較弱的狀態(tài),但是已經(jīng)可以認知一些最基本、最簡單的形狀,對于日常接觸的事物,也開始慢慢能辨別出它的形狀。拿玩七巧板來說,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jīng)能將不同形狀的七巧板安放進不同形狀的模子中。
1.生活中巧妙建立寶寶的數(shù)字概念
寶寶對數(shù)字的認識往往是從口頭數(shù)數(shù)開始的。最初,寶寶們能夠對10以內的數(shù)字進行口頭數(shù)數(sh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唱數(shù)”,有些寶寶甚至可以數(shù)得像順口溜一樣又快又流利。但這時候的寶寶對數(shù)的實際意義并不了解,僅僅是一種機械的記憶。比如寶寶可以順口背出1、2、3、4、5、6、7、8、9等,但如果你在桌上放幾個蘋果,讓他邊用手指著蘋果邊數(shù),則很難數(shù)對。這也就是說最初寶寶還不具備真正的數(shù)字概念,所以也不會按物點數(shù)。
如何才能夠幫助寶寶建立和鞏固數(shù)字概念呢?生活中的潛移默化很重要。
比如說家里買了水果,我們可以把水果擺在桌子上,媽媽點著水果數(shù)一遍:1、2、3、4、5,然后讓寶寶也照著媽媽的樣子數(shù)一遍;然后媽媽把水果分成兩份分別放在兩邊,一邊兩個,一邊三個,讓寶寶自己數(shù)數(shù)兩邊的水果,哪邊多,哪邊少;最后,媽媽可以讓寶寶數(shù)數(shù)家里幾個人,問問寶寶如果每個人一個,該怎么分;起初寶寶可能沒辦法很快地做出反應,媽媽可以讓寶寶拿著蘋果,自己來分一分。通過實踐讓寶寶能夠按照語言的指示拿出數(shù)目對應的實物。分水果的游戲,是生活中最簡單最常見也最容易產(chǎn)生效果的方式,可以多與寶寶進行這樣的游戲。
生活中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幫助寶寶掌握數(shù)的概念。比如讓孩子數(shù)數(shù)自己有幾個玩具、讓寶寶和自己一起掰著小手指數(shù)數(shù);或者如上述例子所講的,多讓寶寶為家里分發(fā)食品等等。經(jīng)過多次類似的練習,寶寶就會逐漸學會按實物數(shù)數(shù),對數(shù)的概念的掌握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牢固。
2.利用教具鍛煉寶寶的數(shù)字感知能力
3歲左右的寶寶,正處在對身邊各類事物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對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開始對寶寶進行數(shù)學啟蒙教育不失為明智之舉。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當作教具的身邊小物,比如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食物、屋子里的格子地板等等,聰明的家長們可以利用這些教具來鍛煉寶寶的數(shù)字感知能力。簡單的做法是讓寶寶自己數(shù)數(shù),還可以讓寶寶利用這些“教具”進行簡單的計算等等。
寶寶很喜歡吃糖果、巧克力這些零食,家長們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在為寶寶準備糖果和巧克力等零食的時候,選取一些造型不同、顏色各異的品種。在寶寶想要吃零食的時候,家長把糖果和巧克力放在一個盤子里,對寶寶說:“寶寶,你找找盤子里一共有幾個三角形啊?”“盤子里有幾塊綠色的糖啊?”這樣的問答可以引導寶寶把相同的形狀或者顏色挑出來,放在一起。然后讓寶寶自己數(shù)一數(shù),圓形有幾個,方形有幾個,三角形有幾個;或者各種顏色的糖果各有幾個。
還可以讓寶寶自己比較一下,哪種形狀或者哪種顏色的最多。如果寶寶做得很好,家長一定要記得夸獎寶寶,要明確告訴寶寶說:“寶寶做得真好,獎勵給寶寶一顆糖果吃。”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寶寶的數(shù)字感知能力,還可以為寶寶建立起一種“做好了一件事”才可以得到“獎勵”的意識,促進寶寶學習的積極性。
喜歡玩水是寶寶的天性,家長可以利用為寶寶洗澡的機會,為寶寶準備一些跟數(shù)字相關的玩具。比如說放一些數(shù)字造型的橡皮玩具在浴盆里,當寶寶抓住一個數(shù)字在把玩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問寶寶說:“寶寶,這是幾啊?”這樣反復引導和訓練,可以強化寶寶對數(shù)字的印象。
同時家長也可以拿幾只不同大小的空杯子或者空瓶子,讓寶寶自己盛水玩兒。寶寶在裝水,倒水的過程中,會感受到量的增減的變化。不過這時候寶寶只有感受,還沒有真正理解,還需要家長悉心指導。
3.兒歌讓寶寶與數(shù)字成為好朋友
兒歌輕快的節(jié)奏能舒緩寶寶的情緒,讓寶寶在愉悅的情緒下學到各種知識。因此,在教導寶寶學習時,我們可以多采用念兒歌的方式對寶寶教學,尤其是在建立寶寶數(shù)理邏輯能力的時候。數(shù)字對寶寶來說是相當枯燥乏味的,而兒歌貼近寶寶生活實際,能夠將抽象的數(shù)字與寶寶的具象思維相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易學易記,所以利用兒歌教寶寶認識數(shù)字,學習數(shù)學,是很好的招數(shù)哦。跟數(shù)字相關的兒歌還有很多,有心的爸爸媽媽不妨多搜集一些,用這些兒歌幫助寶寶提高數(shù)字感知能力。爸爸媽媽還可以自己編一些數(shù)字兒歌。
另外,在教寶寶吟唱兒歌時,聰明的家長會主動加上動作,這樣不僅可以把兒歌變得更加生動形象,還能提高寶寶的學習興趣,甚至寶寶也會主動參與到這樣的動作中。加入動作的兒歌,可以讓父母和寶寶產(chǎn)生更多互動,既能幫助寶寶學習數(shù)字,又能鍛煉寶寶的肢體協(xié)調能力,一舉兩得。
育兒觀念:如何安撫寶寶的情緒
育兒觀念:如何安撫寶寶的情緒
嬰兒在最初的幾個月里,情緒自我控制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需要看護人的幫助,安撫他,幫他把情緒調整過來。如果等嬰兒的情緒變得十分強烈了才來幫助他,會使他比較容易產(chǎn)生快速和強烈的沮喪,這樣他的情緒會變得比較難以平復,情緒自我平復的能力也難以形成。安撫嬰兒的具體方法有:
(1)輕拍、輕搖或是抱著孩子走動。孩子在子宮中總是被“搖晃著”的,這能帶給他熟悉的舒適和安全感。
(2)陪著孩子,對他說說話。如果您實在沒空,也可以在嬰兒床邊安置有聲音或者會轉動的玩具,讓他“解解悶”。
(3)換換環(huán)境。帶孩子去另外一個房間,或者讓孩子看看窗外。
(4)換一種抱他的方式。比如,剛才孩子是躺在您的臂彎里,現(xiàn)在讓孩子坐起來,或者讓他面朝外,背貼著您的胸。
(5)給孩子做做撫觸。比如輕輕撫摸孩子的背,孩子會很享受肌膚相親。
(6)搖籃曲可以讓大多數(shù)孩子都安靜下來。
父母如何幫助寶寶學習控制情緒?
在孩子兩歲以后的幾年里,其控制情緒的能力也漸漸發(fā)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情緒的接納和疏導,可以很好地幫到孩子。父母幫助孩子學習控制情緒的積極策略有: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情緒激動時,講道理通常是無效的,父母要先讓孩子表達不滿、傷心的負面情緒,并對他表示理解。
(2)用冷處理讓孩子慢慢冷靜下來。
面對激動的孩子,不妨先讓孩子自己待一會兒,等他冷靜下來,再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3)及時制止危險行為。
如孩子出現(xiàn)亂打、亂咬或其他可能造成危害的行為,要立刻制止他,以免造成傷害。
(4)跟孩子約定發(fā)泄情緒的方式。
平時可和孩子聊聊,如果不開心,他怎么表達才可接受。如捶打沙發(fā)墊子,對著大樹將不高興的事情說出來等。在孩子發(fā)脾氣時提醒他,讓他習慣這樣做。
育兒觀念:如何讓寶寶愛上幼兒園?
育兒觀念:如何讓寶寶愛上幼兒園?
最近開學了,很多家長都向我訴苦,說自己的孩子很不適應幼兒園,各種鬧騰各種哄,效果也不明顯,心力交瘁。你的孩子是否有這個問題呢?
寶寶幼兒園焦慮不適應怎么辦?如何讓寶寶愛上幼兒園?先界定下,今天我們探討的主要是針對剛入園上小班的孩子。
其實,絕大部分孩子上幼兒園都有個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少則幾天,多則一月甚至三個月,這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xié)會項目辦公室上周發(fā)布的《幼兒園新生狀況專項調查》結果顯示:近88%的孩子在入園初期會出現(xiàn)各種不適應癥狀;超過一半的孩子入園后生病幾率明顯增加,其中44%的孩子在第一學期生病次數(shù)超過3次。
換位思考下,作為成年人,把你一個人扔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你是不是也需要一個過程來適應呢?所以,大家不用過度擔心和焦慮,尤其是別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否則只會讓孩子更不適應更痛苦。
下面,我們首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寶寶不適應幼兒園有哪些表現(xiàn)?
常見表現(xiàn):喊叫、哭鬧。孩子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的出現(xiàn)。比如寶寶早上看到媽媽拿起書包就哭,說不肯上學,即使到了學校門口,寶寶也拉住大人的手哭著不放。
沉默隱忍:不吃、不喝、不玩,不尿、不便。由于焦慮中的孩子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有時,他們甚至表現(xiàn)出不吃、不喝、不玩,這些平時最能引起親近的人關注的行為,現(xiàn)在成了他用來呼喚親人的一種方法。有些寶寶在幼兒園里不說話,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參與游戲,也不敢與老師交流。有些寶寶從來不敢在幼兒園大便,甚至小便也時常拉在褲子,或者有時候整天憋尿,一放學就立即拉。
情緒反常:過度敏感、脆弱、劇烈波動。情緒起伏變化非常大,一點小事就哭,老師隨便說一句就哭,回家后情緒也變得暴躁易怒或者易哭。
行為反常:突然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兩面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包括動手、打人、推撞等。兩面性行為:在家里很活潑,但是到了幼兒園之后,顯得特別乖順,而且老師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刻也不敢怠慢。這是典型的受到壓抑之后的表現(xiàn)。
語言反常:說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幼兒園、害怕老師,惡夢“不要、怕”。寶寶經(jīng)常說害怕老師,甚至要上學時,會緊張恐懼,這種情況爸媽就要考慮老師是否曾經(jīng)懲罰或者威脅寶寶,或者做了讓寶寶害怕的事情。
生理反常:容易生病,軀體障礙,食欲下降。焦慮還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焦慮,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剛入園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fā)燒、肚子疼等等。有些孩子一提上學就喊肚子疼、頭暈,甚至腹瀉、出虛汗、嘔吐、暈厥,可到了醫(yī)院又查不出原因,這就是孩子的軀體障礙,也就是假病,比如有的孩子每到周日晚上開始肚子疼。
大家可以對照下自己寶寶的表現(xiàn),看看有哪幾條?尤其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二條沉默隱忍類型的,這種類型的孩子通常性格比較內向,不容易被人關注到,老師通常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哭鬧厲害的孩子身上,所以家長尤其要注意觀察,和老師多交流了解自家孩子的情況。
寶寶不想上幼兒園主要有兩大類原因:
分離焦慮
新環(huán)境適應
先說說分離焦慮。
1-5歲,孩子的安全依戀沒有形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喜歡“粘著”媽媽。從七八個月開始,很多孩子喜歡用哭聲“拴住”媽媽,這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分離焦慮”,它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xiàn)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分離焦慮的出現(xiàn),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
分離焦慮正常嗎?其實,分離焦慮的出現(xiàn)具有特殊的適應意義。它促使孩子去尋找他所親近的人,或者發(fā)出信號,呼喚親近人的出現(xiàn)。這是孩子尋求安全保護自己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再來說說新環(huán)境適應。
有孩子尿褲子后再也不愿意上幼兒園,原因是老師說最好統(tǒng)一下課后上廁所,所以孩子就一直忍著,結果忍不住尿了褲子,就再也不愿去幼兒園了。
還有寶寶不上幼兒園竟然是因為“喝水”,因為不習慣喝幼兒園大開水桶里的水,就一直忍著不喝,當然很不舒服,最后就不想去幼兒園了。
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幼兒園中確實有很多需要孩子適應的“新”的內容,這些內容也許在大人眼中是小事,但在孩子眼中,那就是“大事”,家長一定要換位思考,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不可簡單訓斥說教了事。
總的來說,寶寶要適應的幼兒園新環(huán)境包括以下3大方面的內容:
人:老師、小伙伴。寶寶對幼兒園的老師和小伙伴都有個了解、接納、喜歡的過程,有的時候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困難,比如不喜歡某個老師的長相、身材、脾氣、聲音、說話方式等。
事:活動、規(guī)則?;顒又赣變簣@的各種游戲、活動、課程等,規(guī)則是指幼兒園對孩子在各類活動中的各種要求,比如不可以大吵大鬧,上課要安靜,聽老師的話,睡午覺,吃飯上廁所要定時,玩玩具要先來后到等。提醒大家尤其注意規(guī)則,因為和家里的自由自在相比,幼兒園是集體生活,為了有效管理以及孩子們和諧相處,一定會有很多規(guī)則,會讓孩子覺得被束縛、不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孩子也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不適應。
物:裝修、布局、設備、玩具、物資、食品等。比如孩子天生喜歡色彩鮮艷活潑,有利于刺激視覺,過于復雜高大上或者沉悶的風格都不適合孩子。還有一些家長在家里給孩子吃得過于精細或者“花式”,色香味形俱佳,到了幼兒園,孩子一看就有了對比落差,食欲就難以調動了。所以,偶爾也要給孩子簡單點,既要住得了五星級,也要吃得了路邊攤。
接下來重點談談第三個問題:如何讓寶寶愛上幼兒園?總的來說,寶寶愛上幼兒園要闖3關:
身體關:身體免疫力不夠,就容易感染和生病。
心理關:增強安全感,化解分離焦慮。
能力關:集體生活對孩子自身會有一定的能力要求,比如自己吃飯、穿衣、整理、上廁所等基本能力,以及語言、交往、學習等能力。
下面我分別給大家談談每一關該如何幫助孩子共同度過。
身體關——提升免疫力
規(guī)律作息:盡量在9點前入睡,這樣才不會錯過生長激素的分泌,這是長高的秘密哦!每天適當午睡。
曬太陽:不要給孩子涂防曬,否則無法合成維生素D3,影響鈣吸收。早晨和傍晚的陽光不會曬傷孩子。
戶外運動:每天保證1-2小時的戶外運動時間,給孩子穿得寬松舒適點,確保身體在運動時能舒展,運動時要特別注意別穿連帽衫,容易發(fā)生勒脖子的危險。
均衡營養(yǎng):飲食搭配合理,確保孩子充分的營養(yǎng)。
心理關——增強安全感,化解分離焦慮
這部分我從兩個角度來給大家分享,一是入園前可以做的,一是送孩子入園時可以做的。
入園前可以做的:
告知:向孩子說明要上幼兒園的原因,如媽媽要上班、奶奶要回老家等,沒有人陪你等。帶領孩子去上班的地方看看,讓孩子理解什么是“上班”,知道媽媽還會回來。
準備:和孩子一起準備他上學的相關物品,比如書包、文具、水壺、飯盆等;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對他來說具有特別意義的“依戀物”,讓孩子帶著去上幼兒園,當他產(chǎn)生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時都可以看到和握住這個依戀物,從而帶來更多的安全感、親切感與溫暖感。依戀物有2類,一類是和孩子最親的人有關的,比如媽媽的小絲巾、手帕、照片等,或者是你和孩子約定的和媽媽有關的某個物品,比如有家長就和不愛喝水的孩子約定,孩子帶去幼兒園的杯子代表媽媽,思念媽媽時就可以喝一口水,代表媽媽的愛,既解決了孩子不愛喝水的問題,也解決了依戀物的問題,一舉兩得;一類是孩子自己最喜歡的物品,比如某個小玩具、某本書之類。
訓練:通過繪本引導、漸進分離游戲來訓練孩子適應分離。繪本在末尾我會給大家推薦清單,這里先重點講講漸進分離游戲。你可以和孩子在家里玩“找媽媽或者爸爸”的游戲,剛開始,爸爸媽媽可以短時間地離開孩子的視線,但要讓孩子聽到你的聲音,讓他順著聲音來找到你。然后,這個時間可以加長,距離可以拉大,讓孩子形成信任:現(xiàn)在爸爸媽媽不在,但不久會回來。直到較長時間的離開,但是這個時候要跟孩子約定好,“爸爸媽媽會在……以后回來,你就在這里……我們會到時候準時過來的”。說完之后離開,要準時回來,鞏固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要輕松:如果孩子也從父母那里讀到了同樣的焦慮,那么,他自己的焦慮也會被進一步放大。要幫孩子走出焦慮狀態(tài),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放松些。比如不要老說:明天你就要和媽媽分離了,媽媽會想你的之類?;蛘撸耗憔鸵嫌變簣@了,媽媽好擔心你啊,吃不飽飯怎么辦?不會XXX怎么辦?
送園時可以做的:
約定:前一天晚上可以和寶寶說:寶寶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媽媽才會高高興興工作,老師和小伙伴們也都會高高興興的,你想讓媽媽高興嗎?那我們明天試一試?早晨出發(fā)時再次提醒寶寶:今天寶寶去幼兒園,媽媽去上班。下午媽媽一下班,就去接寶寶,然后咱們一起回家來,晚上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看繪本,媽媽陪你入睡。這樣,讓寶寶心理有一個準備,知道過一會兒媽媽就要去上班,而且下午會回來接我,分離焦慮就不會在幼兒園離別的那一刻爆發(fā)得過于猛烈。
告別:不要悄悄溜走或者是欺騙孩子,這只會加劇他的不安全感。設計一個和孩子獨特的告別儀式并堅持,比如,到窗口和媽媽再見,和媽媽擁抱一會兒、親吻后再見等等,都會產(chǎn)生特殊的效果。告別時一定要堅決而鎮(zhèn)定溫柔,如果你也表現(xiàn)得依依不舍,孩子就會哭得更厲害。
安撫:共情但不煽情,堅定、溫柔、輕松。你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他的難處,但同時也要用輕松的心態(tài)讓他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他一定能逐步適應的。所以,你不能煽情強化孩子的負面情緒。安撫孩子一定要有時間底線,不能沒完沒了,哭了又哭、抱了又抱、說了再見還回頭,都只能更加激化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時間觀念
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時間觀念
孩子任何的好習慣或壞習慣都是從生活中受家庭父母、學校和社會的環(huán)境潛移默化形成的。哪個環(huán)境的作用最大看哪個環(huán)境占主導。
我們接著上篇《如何從小培養(yǎng)嬰幼兒的數(shù)概念》往下說,運用同樣的理念8個字“生活中教,潛移默化”來《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孩子任何的好習慣或壞習慣都是從生活中受家庭父母、學校和社會的環(huán)境潛移默化形成的。哪個環(huán)境的作用最大看哪個環(huán)境占主導。
就象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一樣,下述講的方法不僅對嬰幼兒有效,對小學生也一樣有效。有些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時間觀念時,往往是拿一張紙列一張表(作息時間表),表格上寫得非常清楚: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看書、幾點上學、幾點做作業(yè)、幾點睡覺,每個活動大約耗時多久等等,有的是父母獨裁統(tǒng)治這個數(shù)據(jù)并要求孩子執(zhí)行,有的比較民主與孩子一起設計作息時間表。想依此(制定作息時間表)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時間意識,結果往往是徒勞。象這種做法的家長一般屬于文化水平不低、教育意識和責任心較高的家長。實踐的結果與父母的期望幾乎是相背離的:幾天以后,不管作息時間表是誰制訂的,大多孩子都堅持不下去或不愿意配合父母做了,最后又是半途而廢(嬰幼兒就更難做到了)。這一種強迫式的教育方式幾乎培養(yǎng)不了孩子的時間觀念,同時孩子會覺得非常不舒服,有受管制和壓迫的感覺。
不是規(guī)定幾點幾點干什么,孩子就會有時間觀念的。時間觀念是對時間的一種意識,生活中重視時間和不知不覺知道了自己幾點幾點該干什么。
運用“生活中教,潛移默化”8個字,可以觸類旁通地用來培養(yǎng)嬰幼兒和小學生良好的時間意識與觀念(小學低段的孩子和嬰、幼兒會更快見到效果)。培養(yǎng)孩子時間觀念你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講“現(xiàn)在幾點(具體時間),約花多少時間”就可以了,不用列時間表,也不用老跟孩子強調和壓迫他來遵行,自然的進行。每天自己把時間掛在嘴邊,隨意的說,別管孩子有沒有在聽,如早上7點起來了,你看看表說“現(xiàn)在7點,我們起床啦”——吃早飯時你看看表說“剛才我們刷牙洗臉花了15分鐘,現(xiàn)在7:20分我們吃早餐”——到幼兒園了說“現(xiàn)在8:10分,再過20分鐘你們要上課了,晚上4點半媽媽來接你”“現(xiàn)在晚上7:30分,我們上床讀故事吧”問孩子“我們讀故事讀多少分鐘呢?5……10分鐘吧”“剛才我們讀故事花了30分鐘,現(xiàn)在8點,我們睡覺吧”……如此這般,你只要把時間掛嘴邊,經(jīng)常說幾點幾點,說的時候孩子有沒有認真聽都無所謂,牢記8個字“只管耕耘,不問收獲”,持續(xù)下來就一定會有效果。有心的家長堅持試試看,3周左右,孩子就會開始問你“媽媽,現(xiàn)在幾點了?”,“現(xiàn)在幾點?我們應該干什么了或媽媽快點,到學校要堵車的話要40分鐘呢,不然遲倒了”等與時間有關的話。這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慢慢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良好的時間意識與時間觀念(不會有被父母壓著做的壓力和感覺)。
這種時間意識的建立不是基于訓練,也不是基于管制,而是基于生活。孩子會在自由中建立生活的規(guī)則。
有的人可能會說1、2歲或3、4歲的嬰幼兒連“時間與分鐘”的意思都不知道,這樣對孩子說不是“對牛彈琴”和瞎掰嗎?是的,正是如此。你盡管去做就好了,“只管耕耘,不問收獲”(拋去功利性),實踐會證明一切。不用給孩子解釋概念,也不要管孩子懂不懂,也不無所謂年齡大小,生活中只要你講多了,孩子聽多了,時間一久,很多概念孩子自然就會懂。只要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幼兒時期的孩子和很多詞匯(象“不但、經(jīng)常、偶爾、典當行”等詞匯)幾乎沒有人刻意教過他,孩子用起來卻是十分恰當和形象。這些知識哪里來的?是生活中無意識和不經(jīng)意中學會的。山東青島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就是就按我給她的這個建議來培養(yǎng)幼兒的時間觀念,再次在網(wǎng)上遇到我時,她說“確實有效,幾天后就發(fā)現(xiàn)孩子話中會說幾點幾點,以前沒有過?,F(xiàn)在孩子的時間意識明顯增強了”。
作為父母和幼教工作者永遠都要記住一句話:孩子不是傻瓜,嬰幼兒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和最有靈性的人。如果你把孩子當傻瓜,自己就是真傻瓜。如果你把孩子當傻瓜,你就會耗費無數(shù)精力而依然找不到正確的路;如果你把孩子當傻瓜,孩子就會成為你心中的傻瓜。永遠相信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孩子”,當作最聰明最懂事的孩子來教,你就會收獲喜悅!
教育是需要悟性的。要反復去琢磨、反復去思考、反復去悟一個東西,最后就會摸到教育的規(guī)律?!拔颉笔菍W會教育的唯一捷徑,也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