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剛?cè)雸@的寶寶,家長一定不要這樣做
發(fā)布時間:2020-07-21 做一名幸福的幼兒園教師 兩學一做幼兒園工作計劃 幼兒園家長玩的游戲孩子剛剛進入幼兒園肯定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不僅僅是孩子,對家長來說也是,心中的牽掛和不舍,也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家長在寶寶入園的時候怎樣才能幫助寶寶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生活?有千萬不能做哪些事情呢?
一、孩子入園不適應的表現(xiàn)
1.情緒方面
孩子入園時,常常出現(xiàn)不安,情緒波動、哭鬧等現(xiàn)象。
2.飲食方面
孩子入園后,可能會出現(xiàn)食量減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現(xiàn)象,所以家長應注意孩子的飲食,做到多流質(zhì)、多清淡、多飲水。
3.睡眠方面
少數(shù)孩子會出現(xiàn)夜驚、夜哭現(xiàn)象,這是家長不必驚慌,經(jīng)過一段時間,待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會自行消失。
4.行為方面
入園后孩子會出現(xiàn)一些行為變化,比如:依戀增強,行為退縮,膽小,沉默不語,反抗性增強等。這也是對新環(huán)境的一種反應,一段時間后會消失的。
5.身體方面
少數(shù)孩子入園后因為哭鬧,不愛吃飯,可能會導致體質(zhì)減弱和體重下降。
二、孩子入園后,家長切忌這樣做!
1.一味妥協(xié),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這是目前幼兒園新生入園最普遍存在的問題。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遲上幼兒園的時間。孩子哭了,家長很心疼。去還存在僥幸的心理:也許明天,他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呢!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堅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兒園,那么當你再次送園的時候,孩子的哭鬧會更加變本加厲。
2.送兩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剛?cè)雸@時,哭鬧比較嚴重,吃飯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長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幾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給孩子調(diào)理調(diào)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存在誤區(qū)的,當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來幼兒園會感到更加陌生,特別是對于新入園的孩子來說,還沒有建立起與老師之間的依戀感情,送送停停會讓孩子的適應過程事半功倍。堅持送園,對孩子的適應至關重要。
3.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寶貝,又見到自己的寶貝哭鬧的厲害,家長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墒羌议L對孩子的情緒感染實在太強了,這種家長陪著孩子哭的情況在幼兒園的新生入園接待中司空見慣,造成孩子們錯認為家長不要他們了,讓他們認為上幼兒園不管對于他們自己,還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劇孩子的分離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適應。
4.“我在外面等著你!”“我去給你拿進毛衣來!”
在祖輩送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孩子一張嘴要哭,馬上對孩子說:“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著你哈!”“奶奶去給你買奶,這就回來!”這種說法可能暫時有效,可是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后,他會感覺到非常不安,因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兒了,這讓他們沒有了安全感。
5.“別哭,我第一個來接你!”
許多家長會這樣許諾孩子,當孩子哭著對你說:“媽媽第一個來接我!”你忍心拒絕孩子嗎?于是好多家長隨口承諾:“好,媽媽第一個來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們當然并不反對這種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長,您能保證您是第一個嗎?如果不能,請不要這樣回應孩子,請換一種方式回應孩子:“媽媽會早來接你!”“媽媽四點來接你!”如果輕易的承諾沒有兌現(xiàn),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那么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長欺騙了自己,會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長會不會來接他?孩子便沒有把握了。
6.“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這是家長氣頭上的急話,可是我們一線的老師卻常常聽到。家長這話說出來,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厲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來接他了,這種負面效應會讓孩子覺得恐懼,恐懼幼兒園,恐懼老師,更恐懼分離焦慮。
7.“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會就好了!”
許多家長都是抱著這樣的心理來的,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會,就一定能夠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長說再見。然而,往往事與愿違。家長的多呆一會兒,只會讓孩子的適應時間拉長,讓孩子的哭鬧和分離焦慮時間拉長。因為此時,孩子已經(jīng)意識到家長可能走,分離焦慮已產(chǎn)生,便開始哭鬧。而家長畢竟是要離開,那是孩子還是要獨自去面對,嘗試著去適應。
8.“不許哭!”
誠然,每個家長都不愿聽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聽不到,心里能夠接受的了,可是卻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淚。其實,面對分離焦慮,孩子選擇以哭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達方式,壓抑孩子哭,以強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長的。
9.喂完飯再走
有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早上總想喂飽了孩子再走。然而孩子吃飽了后再和家長告別,很容易因為哭而嘔吐,而且,家長長時間逗留在活動室,會讓其它的孩子產(chǎn)生情緒感染,不利于孩子適應。
10.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長送下孩子后,難免會不放心,于是有的家長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適應,可是如果一旦讓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的哭鬧會變本加厲。
11.甜水等待
我們常??吹剑议L在接孩子時拿著一瓶甜飲料,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其實,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水,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我們倡導孩子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不具備而人體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12.“有小朋友打你嗎?”“老師兇你嗎?”
家長對孩子的關切溢于言表,可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負暗示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幼兒園的生活,不自覺的建立起幼兒園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師兇我之類的聯(lián)想。這當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我們可以這樣問孩子:“今天你認識哪個小朋友了?”“老師表揚你了嗎?”幫助幼兒回憶幼兒園一天的美好時光,建立對幼兒園的美好情感。
13.在家一定要好好補
孩子入園得頭幾天,吃飯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時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長會刻意給孩子帶奶晚上吃飯的時候也想多做些魚蝦肉蛋給孩子補充營養(yǎng)。其實,孩子剛?cè)雸@容易上火,在吃飯上應當注意多飲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對于魚肉之類容易生痰上火的東西,應當盡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14.偏聽偏信
家長對剛剛?cè)雸@的孩子有些不放心,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由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與現(xiàn)實相混淆,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間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尾作為答案,如成人問:“你今天尿褲子了嗎?”孩子回答:“尿褲子了?!眴枺骸澳愠詻]吃飽?”答:“沒吃飽?!睋?jù)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會。
15.休息的時候無節(jié)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松一下吧!于是我們看到,許多孩子星期一的時候特別不容易適應,這一方面是由于休息了兩天,對環(huán)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作息規(guī)律和幼兒園不一致,從而導致了作息秩序紊亂。休息日時,家長應當盡量配合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形成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3至5歲,是孩子秩序感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家長不要管制寶寶的這些“壞習慣”
家長不要管制寶寶的這些“壞習慣”
“壞毛病”一:吃手指
小嬰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所以就會用嘴來探索世界,1歲之內(nèi)孩子有一個口腔敏感期,不管拿到什么東西都想要放到嘴巴里面,來感知物體的味道、質(zhì)地、性狀等,這樣他就會覺得對于這個世界又熟悉了一點。
一般這種情況會持續(xù)好幾個月,如果你強行讓寶寶停止了,那么就會出現(xiàn)口腔敏感期滯后的情況,差不多在一歲后會有補償性反應,嚴重的還會咬人。而在寶寶一歲的時候想讓寶寶戒掉就更加困難了,很多時候還會一直持續(xù)到成年后。
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給寶寶經(jīng)常洗洗手,指甲剪好、磨平,接著在寶寶想要吃手指的時候就放任他!家里的衛(wèi)生也一定要搞好,一些臟東西及時處理好。
切忌:看著他的手不讓他吃,不要給寶寶戴手套來限制寶寶的行為。
“壞毛病”二:四處爬
爬是對孩子感覺統(tǒng)合和小腦平衡最重要的訓練,可以讓寶寶知道更多的東西,讓寶寶的認知能力更好地得到鍛煉。
如果寶寶對于爬行不是很擅長的話,那么就會導致感統(tǒng)失調(diào)和平衡力差,感統(tǒng)失調(diào)的孩子以后做事情就會不專注、容易沮喪和不樂觀。寶寶半歲后就想要爬來爬去了,從匍匐爬行到跪著爬。
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給寶寶買衣服的時候要注意質(zhì)量。同時,像廚房重地等“危險”地帶,一定不能夠讓寶寶爬進去。
切忌:走哪兒抱哪兒,不給孩子任何自己鍛煉的機會。
“壞毛病”三:扔東西
扔東西對于寶寶來說也是很有趣的。寶寶扔東西的時候強化了對各種物體、環(huán)境的認識,同時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也受到了鍛煉。
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把“扔”和“撿”當成個親子游戲玩,在“扔”和“撿”時候來培養(yǎng)感情、增加和寶寶的身體接觸,讓寶寶可以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爸爸媽媽和寶寶的配合也能夠培養(yǎng)寶寶的積極反應,讓寶寶更加自信。
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可以找個地方專門玩游戲,給寶寶準備質(zhì)地不同、顏色各異的玩具。
切忌:總是批評孩子:“你怎么老是亂扔東西,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壞毛病”四:手抓飯
寶貝開始吃輔食了,可是寶寶不喜歡用工具,喜歡直接拿著手來吃東西,拿到什么就吃什么。
這是“幼兒自我意識的第一敏感期”,爸爸媽媽要明白,能用手抓飯的寶貝其實是很棒的,當寶寶試圖用勺子戳到食物,接著把飯拿到嘴邊,想方設法把勺子送進嘴里時,是他們第一次自我定位和空間延展的重合敏感期。
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去超市給孩子購買一套專用的餐具,然后可以多買幾個勺子讓孩子鍛煉。再給他穿好罩衣,每個碗里面少乘一些,然后讓寶寶自己鍛煉,自己吃飯。
切忌:不要看寶寶吃的不好,就直接給寶寶喂飯,對于寶寶吃飯也不能夠太過于關注,不要對寶寶的行為一直評論。
寶寶剛?cè)雸@家長需注意的事項
孩子剛?cè)雸@,都有哪些表現(xiàn)?
一般來說,入園前上過托兒所的孩子適應起來較快,常與外界交往的孩子也較容易適應,他們在幾天之內(nèi)就會愛上幼兒園。而在家庭生活中過多嬌慣、體質(zhì)較弱的孩子適應起來較慢。這類孩子會出現(xiàn)哭鬧、心事重重、不愿意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尿褲子、不肯午睡和吃飯等情況。這些表現(xiàn)是正常的。在老師的精心照料下,所有孩子都會在一個月內(nèi)適應并喜歡幼兒園生活,對此家長不必擔心。
在入園初期,家長送孩子時應注意什么?
家長一定要信任幼兒園和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因孩子哭鬧得厲害而嘗試停幾天再送他上幼兒園。那樣做,只會強化孩子的哭鬧行為,使他覺得只要哭鬧就會讓父母心軟。所以,一旦將孩子送進幼兒園就一定要“鐵石心腸”,以最快的速度離開,將孩子的哭聲拋在身后。也不要每天長時間地滯留在幼兒園內(nèi)陪著孩子。這除了會影響幼兒園正常的教學秩序,還會無意義地延長了孩子的適應過程。每天孩子回家后,家長要和他多交流,對孩子的幼兒園生活要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并且多鼓勵他。
家長在幼兒入園后該做些什么?
不少剛上幼兒園的幼兒常常很不愿易甚至很害怕上幼兒園。往往在開學兩個星期里,經(jīng)常會看到小班的門口哭聲起伏,你哭我哭,你喊媽媽,我喊爺爺。究起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陌生的環(huán)境感到害怕
孩子一直在家里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對幼兒園的老師不認識,小朋友也不熟悉,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孩子會覺得安全受到威脅,有的孩子表現(xiàn)的很拘謹,有的孩子則大哭大鬧,一定跟著父母要回家,每年開學,這樣的事情時常發(fā)生,少的幼兒哭上兩三天就習慣了,可有的幼兒要哭上兩個星期甚至更多,只是個人的適應能力不同。
家長做法:這時請我們父母千萬不能心軟,一哭就沒方向了,你應該送到老師手里后馬上離開,要相信我們老師的能力,老師會讓孩子平靜下來的。對你的孩子也要有信心,相信他肯定能行。千萬不要舍不得,特別是隔代的爺爺奶奶,被孩子一哭一鬧就依了他不上幼兒園。也有的父母擔心孩子,送完后繞個圈來到操場上,偷偷躲在窗子旁,看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哭。你到?jīng)]發(fā)現(xiàn),可你的孩子卻發(fā)現(xiàn)了你,一下子又哭起來了。這時原本安靜的教室又沸騰起來了,你哭我哭大家哭,這給教師又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所以希望我們父母在開兩三個星期里配合好老師,并且盡量做到堅持讓孩子每天按時來幼兒園,千萬不要來一休二、三天,(排除身體不舒服)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好的。
2、不適應幼兒園生活
生活規(guī)律的改變也是孩子不愿上幼兒園的一個重要原因。入園前,孩子在家自由自在生活,餓了就吃,想玩就玩,起居沒有規(guī)律。上了幼兒園后,早上要按時上幼兒園,中飯點心要自己吃,游戲活動有規(guī)定的時間,這就使孩子感到很不習慣,因而不愿上幼兒園。
家長做法:父母在幼兒的生活方面盡量幫助他們自理,讓他們自己學著小便、大便(要學著叫老師),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把鞋子穿好,特別是吃飯,最好讓孩子自己吃。如果孩子不自己吃,父母可以給他換了一把高椅子,規(guī)定他必須吃完飯才能下來,防止他邊吃邊玩溜下來;其次,全家人共同遵守規(guī)定,誰也不喂他吃,無任他怎么哭鬧,吃的時間多長,一律要求他自己吃完。還有,要多講道理少打罵。在他進步時及時給予獎勵;比如給他剪一個小紅花貼在門上。
3、不會與同伴相處
小朋友之間互不熟悉,不會很好相處也是幼兒不愿上幼兒園的原因之一。在家里,有好吃的一個人吃,好玩的一個人玩,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產(chǎn)生一些矛盾甚至為此爭搶東西,使這些孩子很不愿意上幼兒園。
家長做法:父母應該教育孩子樂意把玩具借給別人玩,同時要愛護別人的玩具,同伴間不爭搶,不打架,萬一別人打了你要馬上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處理,千萬不要象有的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吃虧了就告訴他以后別人打你,你也打他;你到幼兒園后不要把玩具給別人玩等等一系列如此荒唐的教育。所以請父母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的每一件事,要以正確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寶寶入園后老生病這5點要做好
有媽媽說,寶寶自從上了幼兒園之后,感冒反反復復的,營養(yǎng)吸收好像沒以前好了,抵抗力好像也下降了!
其實,寶寶入園愛生病,很多時候是因為環(huán)境改變,寶寶暫時未適應導致的。再加上,在全新的環(huán)境里,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都與家里有很大的不同,寶貝在努力做出調(diào)整適應新生活的時候,難免就會出現(xiàn)不適的情況了。
要避免寶寶上幼兒園時生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了。媽媽們平時要做好以下的這5點,能讓寶貝身體更棒,適應力更強。
1、保證營養(yǎng)攝入
現(xiàn)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大部分家庭對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的,孩子想吃什么家長一般都能滿足,但在飲食結構的合理安排上卻往往存在誤區(qū),以至于營養(yǎng)跟不上生長發(fā)育的需求。
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奶類攝入不足。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滿1周歲之后就可以吃成人食物,于是減少了奶量攝入,飲食趨于成人化,這些都是不對的。一般認為,3-6歲的孩子也還是可以通過喝配方奶來補充營養(yǎng)的,只是這個階段應該喝4段的配方奶哦。
2、飲食多樣化
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能讓孩子身體更健康。但是,現(xiàn)在的孩子飲食都比較精細,也普遍著重于高營養(yǎng)難消化的食物,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建議媽媽們適當給寶寶吃些粗糧,粗糧中富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能均衡營養(yǎng)。
3、不盲目排斥零食
孩子上幼兒園之后,常常都會喊餓哦。一方面因為孩子的運動量加大了,另一方面可能與孩子沒有養(yǎng)成良好飲食習慣有關。這種情況下,媽媽們可以給寶貝準備一些零食,這樣寶寶回家后可以及時補充能量。建議選擇天然、清淡、有營養(yǎng)的零食,比如新鮮的蔬果或奶制品,蛋白質(zhì)、維生素和鈣含量高的,還可以選擇一些堅果干果類零食。
4、多進行戶外鍛煉
要想擁有更強健的體魄,適當?shù)腻憻挶夭豢缮?。平日里,爸爸媽媽們應該帶寶貝到空氣新鮮、人少的地方進行戶外鍛煉,散散步、慢跑,進行有氧運動,這些都能提高寶寶的抵抗力哦。
另外,平時還要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這些對維持機體的正常運作也是大有益處的。寶寶上幼兒園的話,媽媽可以給寶貝準備一個保溫杯,方便上下學的時候喝水。
5、適當增減衣物
天氣變化大,在忙著給寶寶增添衣物的同時,也要考慮寶寶活潑好動容易出汗的天性。出汗之后不及時更換衣物,很容易著涼感冒哦。所以,媽媽們可以在寶寶的小背包里帶上一件底衫,方便及時更換,也可以準備一個馬甲外套,穿搭方便,穿脫簡單,換季時節(jié)的必備單品哦。
此外,還要教導寶寶勤洗手,愛衛(wèi)生。守護寶寶的健康,需要爸爸媽媽們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育兒觀念:不要給孩子講這樣的故事
育兒觀念:不要給孩子講這樣的故事
前不久,聽到一個男孩子和一個女孩子在討論,一個說:“我最喜歡狐貍精,因為狐貍精什么都會變,一會兒變成老爺爺,一會兒變成老婆婆,可神氣了?!绷硪粋€說:“我最喜歡機器人了,機器人什么都會做。”我細問孩子,這些故事是從哪兒聽來的。他們說是從家長那兒聽來的。男孩的父母給他講的是科幻故事;女孩的家長給她講的常是“妖狐鬼怪”。
這場孩子間的討論發(fā)人深省。一些家長確實愛給孩子講“妖狐鬼怪”的故事。不可否認,這類故事對孩子的智力開發(fā)也有一定作用,但其消極影響更不可低估,孩子們聽了這類故事往往驚得目瞪口呆,夜晚夢魘不斷。如那位小女孩,小小年紀便敬狐捧鬼,若不及時對她進行疏導教育,對其健康成長肯定不利。而給孩子有目的地選講些科技故事,不僅具有破除迷信的意義,而且可以使孩子開闊視野,受到早期的科技啟蒙教育,強化其求知欲望?!翱茖W往往是由幻想變成現(xiàn)實?!苯裉炻裣驴茖W的種子,待到春天就會發(fā)芽。那位為機器人辯護的男孩,說不定會從小時候了解機器人開始,長大后步入科學的殿堂。
為子女前途所計,家長應多學些科技知識,多講些科技小故事給孩子聽,講故事一定要講對孩子有益的故事。
親子教育——寶寶在幼兒園不合群?聰明的媽媽這樣做!
孩子上幼兒園后,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不合群,不愛與其它的小朋友講話,不愛與其它小朋友一塊玩,對于別的小朋友主動問話也不回答......
豆豆在家是個活潑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姑娘,喜歡跳舞、唱歌。可到了幼兒園之后,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悶悶的不愛說話,不去和小朋友玩,總是待在角落里自己玩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上幼兒園不合群,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xiàn)象哦,孩子不合群表現(xiàn)類型及原因主要是這三個類型:
孩子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
形成原因:
這樣的孩子社交能力較弱,很少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大多數(shù)是家庭原因造成的,例如父母不善交際,孩子很少與外界接觸或者父母經(jīng)常制止孩子與其他人接觸。
孩子在家很活躍,在幼兒園卻沉默形成原因:
這種孩子在家經(jīng)常聽到父母的贊揚,而到了幼兒園,老師要面對很多小朋友,孩子得不到關注和表揚,適應不了集體生活,或者感覺自己不如其他人而喪失了自信心,習慣退縮。
孩子愛哭鬧、脾氣壞,與其他小朋友不合
形成原因:
孩子在家被大人溺愛,要成嬌慣蠻橫的個性,做事隨心所欲,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到幼兒園之后繼續(xù)隨心所欲,導致與其他孩子不和,不受歡迎,沒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最終成為不合群的孤獨者。
聰明的媽媽這樣引導
01
觀察孩子的同學
放學接孩子時,故意多讓孩子在幼兒園玩一會,密切注意一個或幾個看起來容易接近,孩子又不反感的小朋友。
02
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回家路上,和孩子輕松地聊一聊那幾個小朋友,如“你的班上有沒有一個長長頭發(fā)的小女孩呀?她叫什么名字呀?”在這時體察孩子的需求,看看他究竟是不想社交,還是想社交不知道方法。如果是前者,則需要逐步了解孩子究竟為什么不愿意社交;如果是后者,家長則可以告訴寶貝如何說、如何做。
03
解鎖社交新方法
如果孩子愿意社交,但不知道方法,家長可以根據(jù)情況每天告訴孩子一個社交的小妙招,比如打招呼,或教孩子一個小游戲、請求一起玩等,慢慢打開孩子的社交圈子。
04
制造社交的環(huán)境
家長們可以組成“親子游小組”,讓孩子們在有媽媽的情況下自由玩耍,這樣孩子就可以卸下防備,盡情地去和其他寶貝一起玩耍了。等寶貝和其他孩子玩熟了,這些小朋友就成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種子朋友”,這樣就會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05
及時與老師溝通
孩子在家中和幼兒園的表現(xiàn)不一致,歸根結底是家庭和幼兒園的環(huán)境差異較大造成的。因此,家長需要多和老師溝通寶貝的情況,并盡量營造“家校一致”的規(guī)則和環(huán)境,這樣也有利于寶寶盡快適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