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跟孩子討論死亡
發(fā)布時間:2020-06-20 教育孩子筆記 小班教育心得筆記 幼兒園游戲心得晚上八點,小星星洗刷完畢之后,對著媽媽的耳朵小聲說:“媽媽,今天晚上,可不可以陪我一起睡覺啊?”
“當然可以啊”。媽媽很痛快地答應了。“可是,為什么呢?小星星一向都是自己睡覺的啊?!?/p>
小星星昂著腦袋,想了想,嘴巴俯到媽媽耳朵邊,很神秘的樣子。
“我有問題要問你啊?!?/p>
躺到床上之后,小星星雙手支著腦袋,睜著烏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媽媽。媽媽靜靜地躺著,等著小星星的“問題”。
過了好一會兒,小星星突然嘆了口氣,像個大人似的把頭埋進了枕頭里。
媽媽感到非常奇怪,不由得伸手摸了摸小星星的腦袋,這個剛剛才六歲的小人兒,興許有什么心事呢。
“媽媽,是不是人都要死啊?”
小星星抬起頭來,目不轉睛地盯著媽媽,很突毋地問。
“是啊,人,都是要死的啊?!?/p>
媽媽驚訝極了,想不到小星星要問的,是這么一個連大人都難以解釋清楚的問題,她感覺到今晚的小星星有些異常。
“也就是說,你和爸爸,有一天也會死的,是不是呢?”
“當然啦,爸爸媽媽有一天也是會死的?!?/p>
媽媽覺得口有些干,說出來的話干巴巴的,可是又不知道怎樣才能讓語言變得豐滿一些,只好等著小星星的下一個問題。通常,小星星一問起問題來,就會沒完沒了,一個接著一個,媽媽是知道她這個特點的。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小星星聽完了媽媽的回答后,又發(fā)出了一聲沉重的嘆息,然后,就又把腦袋埋進了枕頭里,而且還把被子用力地向上拉,一直將自己完全蓋起來??瓷先?,她似乎有些害冷的樣子。
媽媽擔心地伸手去摸小星星的小臉,想試試她是否不舒服,可是,讓她吃驚的是,她的手上沾滿了小星星的淚水!
這個小小的人兒,居然悄悄地哭了!為什么呢?
媽媽沒有說話,只是輕輕地將小星星的腦袋攬進懷里,輕輕地拍撫著。也許,這小東西是在學校里受到什么委屈了吧?
小星星把腦袋埋進媽媽的懷里,哭了好一會兒。終于,她可能覺得該停止了,于是抬起頭,用很重的鼻音繼續(xù)問:“媽媽,要是你和爸爸在我還沒長大的時候就死掉了,我該到哪里去找爸爸媽媽啊?”
呵呵,這小家伙,原來是擔心這個問題。
媽媽仍然一下一下地拍撫著小星星的脊背,慢悠悠地說:“這個問題不用擔心啦,媽媽既然把你生下來了,就一定要把你養(yǎng)到足夠大嘛,你看,媽媽現(xiàn)在不是很健康嗎?”
小星星突然一轱碌爬起來,睜著大眼睛嚴肅地望著媽媽:“媽媽,您說話算數(shù)嗎?來,咱們勾勾手!”說著就迅速地伸出右手小指,不由分說勾住了媽媽的,一邊用力搖晃,一邊奶聲奶氣地宣布:“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
“可是……”
媽媽覺得有什么東西堵著喉嚨口,生與死,是人生多么沉重的話題啊,而且,在這個充滿變數(shù)的世界上,誰可以確定,自己的生命什么時候開始,又在什么時候結束呢?就在不久前,她的一個同學,被確診為乳腺癌,而那個同學的孩子,也不過像小星星一樣大吧??墒?,這些問題,應該怎樣跟小星星才能解釋清楚呢?她那么嚴肅地以為,只要媽媽答應了的事情,就一定會做到的,她哪里知道,有一些事情,即使媽媽答應下來,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生,比如死……
其實,小孩子也是應該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吧?媽媽猶豫著,不敢確定,接下來該怎么向這純潔的小人兒解釋了。
“好了,我的問題問完了,晚安媽媽!”
小星星打了個哈欠,向媽媽道了晚安,心滿意足地躺下了去。
媽媽仍然掙扎在三八線上,不確定是否該怎樣給孩子一個更明晰的回答。
“可是……即使……即使媽媽有一天真的死去了,我是說,假如,在你,還沒有長大的時候。只要你心里記著媽媽,那么,媽媽不是也仍然像活著一樣嗎?”
終于下定了決心。跟一個六歲的小兒談論死亡的事情,雖然有些殘酷,但是,媽媽不想在將來的某一天,讓親愛的女兒說媽媽撒謊,因為,總有一天,這小小的人兒會明白死亡的真相。也許,在開始就讓小家伙明白,要比等到她自己發(fā)現(xiàn)真相的時候,更容易接受一些吧?誰知道呢?
小星星顯然沒想到,媽媽會在做完回答之后又來了個“可是……”。她認真地聽著媽媽把話說完,然后,又是長久的沉默。
“媽媽,你是說,你會永遠活在我的心里,對嗎?可是……我還是有些害怕。”
沉默的小星星終于開口了,這一次,媽媽發(fā)現(xiàn),口干的不是自己,而是眼前這叫人憐愛的小人兒了。媽媽在心中默默地嘆了口氣,手指一下一下地劃著女兒黑亮的短發(fā),另一只手,緊緊地、緊緊地,攥住小家伙的小手。
“媽媽,要是有一天,我也死了,怎么辦呢?”
被媽媽攥住的那只小手,已經(jīng)開始輕微地顫抖了。小星星可憐巴巴地仰著大腦袋,眼神是那么無助,那么讓人不忍心再說什么。
這一刻,媽媽的心中,別提有多么心酸了??墒?,事情已經(jīng)開始了,就應該有個良好的結束,不是嗎?
“星星蛋蛋,”媽媽故意用一種輕松的語氣,并且在小星星的名字后邊,加了表示寵愛的兩個字?!叭绻幸惶欤覀兊男⌒切堑暗耙菜廊チ?,那么,你就會活在你的寶寶心中啦?!?/p>
“真的嗎?”
“那當然啦,媽媽從來都不說謊話的,是不是?”
小星星很認真地點了點頭:“嗯,應該是這樣的吧?你死了,活在我的心中,我死了,活在我寶寶的心中,我的寶寶要是也死了呢,那就活在我的寶寶的寶寶的心中,這樣的話,媽媽就永遠都不會死啦,是這樣的嗎?”
“是啊是啊,星星寶寶真聰明啊!媽媽,是永遠、永遠、永遠都不會死的,因為媽媽會生寶寶,寶寶長大了也要生自己的寶寶……這樣一來,寶寶就不用擔心死的事情啦,是不是呢?”
“那當然啦!”
這一次,是小星星斬釘截鐵的回答了媽媽,而且,是笑容燦爛地說這話了。yJs21.COM
“還有問題嗎?”
望著小家伙釋然的表情,媽媽心頭的巨石終于放下了。
“不好意思啊媽媽,還有一個問題呢?!毙⌒切怯行┬呃⒌刈隽藗€鬼臉,“媽媽,我們倆已經(jīng)聊了多長時間的天兒啦?”
“嗯,差不多有五十多分鐘了吧。”
“我沒按時睡覺,是不是就不算好孩子啦?要是爸爸知道了,會不會吵我們呢?”
“當然不是,小星星一直都是個好孩子,今天晚上睡晚了,是因為我們在討論很重大、很重大的問題喲。爸爸要是知道,小星星用這么短的時間,弄明白了人生中最重大的問題,他也一定會非常高興哦?!?/p>
“比按時睡覺還重大的問題,是不是?”
“是啊,比按時睡覺重大的多啦?!?/p>
“哦,媽媽,你說,世界上還有沒有比你更好的媽媽呢?”
“你說呢?”
“我覺得沒有了。你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媽媽了!”
“在媽媽的眼里,你也是世界上最棒、最棒、最棒的寶寶喲?!?/p>
“可是,媽媽,我覺得我做的還不夠好,我有時候老惹你生氣呢,以前,我惹你生的那些氣,現(xiàn)在還生嗎媽媽?”
“早就不生啦,寶寶越來越懂事,又這么聰明,媽媽怎么會真的生氣呢?”
小星星聽媽媽這么說,長長地呼出一口氣,由衷地笑了:“書上說,人要是生多了氣,就會老的很快呢。所以,我想,要是我忍不住讓媽媽生多了氣,媽媽不是很快就老掉了嗎?所以,我以后一定會小心些,不讓媽媽多生氣啦。而且,不生氣是不是就可以活得更長一些時間,對嗎媽媽?”
“小星星說的真好!”
“哦,媽媽,現(xiàn)在幾點啦?”
媽媽借著室外的光亮,看了看手表:“已經(jīng)九點了,寶寶是不是該睡了呢?”
“我們躺下的時候,是八點,哇塞,我們終于聊了一個小時的天兒啦!晚安媽媽,這次我可是真的要睡嘍?!?/p>
小星星說著,把被子裹裹緊,輕輕地閉上了眼睛。
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媽媽就聽見了小星星均勻的呼吸聲——那小家伙已經(jīng)安然入睡啦。
想來,今夜,小星星嫩綠色的夢境中,會充滿甜蜜和安寧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育兒心得:怎樣正確的教孩子面對死亡
育兒心得:怎樣正確的教孩子面對死亡
以下是幫助孩子面對死亡,同時教他們珍惜生命的幾個技巧:
1.處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數(shù)父母要等到面對死亡才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個概念。這可能不是最佳時間特別是當父母自己也面臨如何處理失去親人的痛苦的時候。比較好的方式是,現(xiàn)在就開始,時不時的談論你對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經(jīng)歷。然后,你可以告訴孩子,你的寵物死的時候,你的感覺,你自己的祖父死時,你的想法。這會給他們這樣的感覺:死亡與損失是普遍的。當然是這樣?!?/p>
2.告訴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機會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數(shù)父母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專家們都建議父母抓住這樣的機會?;▓@中玫瑰花的盛開與凋謝,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與死亡的機會,就如季節(jié)的改變與家庭寵物的死亡一樣。拜訪年老的親戚和朋友時,也可以向孩子解釋什么是衰老,當然這不會總是愉快的。如果給孩子訊息:死亡話題是可以談論的,那么他們就會自由地發(fā)問,將來在面對所愛的人死亡時,會更好地處理?!?/p>
3.讓孩子知道你的悲傷
某個親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死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請不要這樣,否則你的孩子被迫在以后面對這個問題。29歲的朱迪在5歲時失去了父親,她說:“家中沒有人告訴我他的死亡。他們只是說,他走了。我自然要問,他什么時候回來。我直到今天仍在問這個問題,這一直影響我的生活。”朱迪希望她的家人在他們悲痛時讓她知道,“我知道他們在保護我,但這在以后的很長時間沒起作用?!?/p>
讓孩子看到你的悲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隱瞞不僅使他感到與你的隔離,還會無意識中傳遞給他這樣的信息:某個人死亡時,哭泣或感到悲傷是不好的。這實際上與孩子應該知道的東西剛剛相反。你要做的是,給孩子希望:痛苦總會過去。你的責任是讓他們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會消失。那么,應不應該帶孩子參加葬禮呢?想想我們舉行葬禮的目的——幫助整個家庭在其他所愛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帶給我們的痛苦。孩子們應該參加葬禮,盡管不同的情況應該區(qū)別對待。
4.誠實
孩子們對死亡的問題常常叫人難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時候都直接和誠實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們需要的信息。如果他們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訴他們。如果想知道,他們是不是也會死,你的答案完全應該誠實,雖然可以委婉一點,比如,可以說:那會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們最擔憂的是他們自身的安全。他們想知道,爸爸和媽媽是不是總在那里。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很長時間都在他們身邊,但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他們都會得到照顧。
盡量避免一些陳詞濫調,如:祖母走了或祖父睡覺去了等。這些話只會使孩子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和更多的恐懼。
5.給孩子精神上的教導
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生命有更高層次的意義。我們所愛的人去世了,但我們可以繼承他的好品質,我們自己身上的好品質也會存在于他們的記憶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讓孩子知道,他們自己是整個世界極小、但重要的一部分,這有助于他們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事情應該是這樣的,當他們結束時,仍給我們希望:它沒有結束。
6.保持鮮活的記憶
不要禁止談論已去世的我們所愛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相反,應使大家保持對所愛的人的鮮活記憶。制作一本孩子與祖父(母)在一起時的影集,常常拿出來看;去餐館時,提起他們最喜歡的食品或他們會點什么菜??傊?,常談起那些已去世的親愛者,回憶他們的點點滴滴,好象他們還活在我們中間。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風起云涌,大家都在歸罪于富士康企業(yè)。確實,不能否認,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責任的,但是,作為跳樓的主體,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許多問題的。如果往前追溯,這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這兩個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3歲時,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其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主要在于爭取自我主張,以及活動和行為的自主性、自由權,使自己感覺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維上,2-6歲屬于前運算階段,常常表現(xiàn)出籠統(tǒng)的、不準確的分析的特點,最典型的是泛靈論,即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fā)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對幼兒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別注意該年齡幼兒的心理特征。
所以,當你有一個6歲以下的孩子時,和他們直接描述死亡,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有時候由此反而可能把孩子恐嚇住,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但是,什么是幼兒的“死亡教育”?我個人認為,“死亡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當我們明白這點,孩子的勇敢、堅韌、探索都將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二是“愛”的教育。
從教育上講,“死亡教育”最好延伸為對生命的珍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讓孩子們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應該的事情。雖然,我們要告訴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結局,但是,我們更應該告訴孩子的是,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不讓孩子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產(chǎn)生心理陰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為之。作為家長,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5歲前親眼看到真實的血腥場面;當著孩子說“死”可怕;將“死”跟鬼魂聯(lián)系在一起,和孩子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時用鬼、可怕的東西嚇唬孩子;看暴力、兇殺、恐懼片;參觀陰曹地府、“幻宮”展覽;從另外一個方面講,如果你沒有讓孩子接觸上面的情形,當孩子沒有恐懼的時候,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就不會是消極的。例如,當孩子看見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僅不會害怕和產(chǎn)生惡心的感覺,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并為此產(chǎn)生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
當我們讓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盡可能消除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后,我們就可以開始“愛”的教育。這就是讓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終結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從哪里來,去往哪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許多東西值得留戀。
第二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僅屬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親人、好友。孩子你雖然是家中的寶貝,但你還是家庭中的一員。這樣,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的溫暖,有困難的時候,會第一時間向家里尋求幫助。要知道,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多數(shù)叛逆,而這樣叛逆行為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鮮。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愛,不是溺愛,也不是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進行的粗暴管理。當家庭中過分溺愛孩子的時候,孩子會以“欺負”家人為樂;而當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時候,會以殘忍或虐待狂的方式來對付其他人。所以,一個人不愛自己,就無法懂得該怎樣去愛別人,真正的愛是學會我們能給別人什么。
第三步,讓孩子接觸到非人類的“死亡”。對這方面,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這樣他們能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生活中出現(xiàn)的非人類“死亡”。家長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玩具、書、日常用品等壞了、修不好了;從大自然知生死,察覺四季轉換,如種植花草,觀察其一生;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說說自己的父母或記憶中的爺爺奶奶;帶孩子參加祭拜;觀察腐爛植物“尸體”變化,如腐爛的蔬菜或者水果;打死蚊子類害蟲;拿寵物當媒介,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讓孩子第一次接觸真實動物死亡,但這個最好5歲以上;當我們讓我們的孩子,盡可能的克服恐懼后,又具備愛心、自信心,對自己的東西珍惜,你想,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依戀,還敢于面對、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對,他們長大后,會輕視生命?
需要注意的時候,真發(fā)生生活中的一個至親離開了我們,孩子必須面對,而孩子又小的情況,家長行事、說話需要注意的。孩子小于3歲,建議說“某某不見了”,同時不建議參加葬禮;小于6歲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某某離開我們了,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但我們依然愛著他,他也還愛著我們”,同時也不建議參加葬禮。6歲以上,可以實說。有幾點需要注意:
不欺騙孩子,坦誠地給孩子們最簡單明了回答;家長和孩子都不宜壓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長需要盡快走出悲傷;不宜過度的禁忌;美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說到“死亡”,國人總覺得“不吉利”,因此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對孩子談及,而且更將其堅決地拒之于兒童教育門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國人在這方面卻開通很多。作為家長或教師,他們樂于在孩子3~4歲時就向他們做關于“死亡”的詮釋,當然這種詮釋十分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發(fā)現(xiàn),由于傳媒的興旺發(fā)達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實際上,3周歲的幼童大多已接觸到“死亡”此詞。他們可能會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對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懼。他們或許還會若有所思地向大人們提出許多相關的具體問題,如:難道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嗎?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不死行嗎?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嗎?不過孩子一般要長到10歲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復活)這樣深奧、抽象的道理。而在此之前,他們往往不會如成人那樣,為親人的死亡帶來的哀傷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們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而已。
對于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了的回答,并盡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們也較少利用神話或宗教中的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傳說來對死亡做出解釋。這是因為他們認定,盡管做出這樣的解釋也許最為簡單輕松,但要是孩子長大了并不相信這些,那他就必然會陷入更深的無所適從之中難以自拔。
當然,美國人更不贊成將“人死后都會變鬼”這樣的“黑色迷信”作為知識,來傳授給天真的孩子。他們認為:要是同時還把“鬼”描繪成面目猙獰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會更大——這樣的“解釋”除了可能誤導孩子外,無疑還會增加孩子做噩夢的可能,并人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懼感等其他種種心理壓力,以至于當家里真的死了人時,驚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參加親人的追悼會。
更確切地說,絕大多數(shù)美國家長是將“死亡”視為一種“情感知識”存入孩子的“知識庫”的。他們斷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貓或家庭成員真的歸西時,孩子便能動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識”,來理解他將面臨的深深悲傷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國的一些小學校里甚至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fā)生什么事,并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凄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臺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盡管也有人認為這么做可能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但大多數(shù)教育專家和家長卻對此表示支持。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郊外專為絕癥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yǎng)院,把準備好的五彩繽紛的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話語,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
育兒心得:多跟孩子溝通
育兒心得:多跟孩子溝通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一轉眼女兒8歲了,今年已經(jīng)上小學三年級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也是在不斷地學習、摸索,關于“育兒”,我的這點經(jīng)驗談不上什么“心得”,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育兒體會:
培根說過“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為了培養(yǎng)女兒較好的性格、習慣.從她出生至今,我都特別注重跟她的溝通與交流.
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女兒從一年級入學起,我就把家里的電視關了,我個人認為經(jīng)??措娨晻儕Z孩子學習的時間.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作業(yè)寫完就可以看電視、上網(wǎng),對看什么電視,玩多久電腦都沒有約束.我看過一篇文章說,每周看十幾個小時電視的孩子與不看電視的同齡人相比學習成績較差.
一個孩子要想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那么背后必須有不斷的鼓勵和表揚.孩子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鼓勵.在肯定和鼓勵的環(huán)境中,她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我對女兒以鼓勵為主,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孩子能做的事絕不代勞,所以,女兒很獨立,自己整理房間,自己疊衣服,在家我給女兒留了一個柜子專門放她的課外書,每天寫完作業(yè)自己會拿書看,閱讀對人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連一本書都看不進去,你接受知識的能力就非常有限了,所以要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從小愛閱讀的人會思考,有判斷力、語言豐富、思維縝密,不愛閱讀的人,頭腦簡單、語言非常貧乏.
在家中,我跟女兒商量列了個時間表,每天寫作業(yè)多長時間,每天看幾本課外書,玩不能超過多久,每天睡覺時間是幾點.
家長與孩子溝通時也要特別注意方式和語氣,不能對孩子采用強硬的命令式,孩子做作業(yè)不認真就一頓臭罵,這種做法反而讓孩子更厭惡學習.家長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較安靜的學習氛圍,能讓她有條件靜下心來學習.
我現(xiàn)在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很少限制孩子做她想做的事情,其實限制得越多,孩子會更判逆.
教育好孩子是我們作父母的責任,而在這個過程中能與孩子共成長更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死亡無需和孩子解釋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至親會離開我們。對于那些年幼的孩子,大多數(shù)父母為了避免小孩不愉快,往往回避死亡的話題,轉述成“去了很遙遠的地方”、“去了天堂”等。兒童心理專家們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死亡有不同的認識,對于4歲以上的孩子來講,喪親容易產(chǎn)生失落與悲傷的情緒,父母或照顧者應與其情緒“同步”,并幫助其從創(chuàng)傷事件中尋找動力,從消極走向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幼兒園不輕易談死亡話題
“3歲以下的孩子對生死感觸不深,不明白什么是生死,而4-6歲的孩子,對死亡有一定的概念。廣州眾慧心理咨詢師黃家良說,“當失去了自己情感依賴的親人,自然會有悲傷、難過等情緒,這主要取決于喪親兒童對死亡概念理解的程度、死者的死因和與死者間的親密度等?!?/p>
死,是一個令人忌諱的字眼,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極少和孩子談及死亡的話題。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副院長吳冬梅告訴記者,在幼兒園,老師不輕易和小朋友講有關死亡的話題。因為每個小朋友的心理發(fā)育程度不同,生活經(jīng)歷也不同,所以其理解和承受能力有很大差異,如果老師和小朋友們講死亡的話題,擔心會影響到孩子們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畢竟死亡總會讓人聯(lián)想起恐懼,有些孩子會怕黑,夜里不敢獨自睡覺,有不安全感。
雖然不對全體小朋友講死亡的話題,但對那些有疑問或者經(jīng)歷過喪親的孩子,老師會加以個別指導。死亡在本質上讓人難以回答,死亡的未知性也讓人感覺很無助。吳冬梅說,對于6歲以下的孩子,通常不直接談及死亡,以免引發(fā)其恐懼的心理。
失去至親,可用比喻解釋
大多數(shù)兒童對死亡并不了解,為避免對孩子產(chǎn)生負面影響,父母們往往回避死亡話題,采取扭轉的策略,比如對孩子說“××去了很遙遠的地方”、“去了天堂”等,實際上這種方式不可取,只能讓孩子越來越糊涂,因為這是一個懸念,孩子只會糾纏在這個問題
如何解釋死亡?中國NLP(神經(jīng)語言編程)學院專家黃啟團說,可以用引喻的方法讓孩子明白什么是死亡,比如爺爺去世了,可以告訴孩子,爺爺其實是和我們坐同一輛列車,只是爺爺比我們早上車,他的目的地到了,就下車了,而我們還要繼續(xù)往前走。把死亡說成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孩子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對于和孩子感情較深的親人去世,黃啟團認為,父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同其悲傷的情緒,陪著孩子一起哭,認同和接納孩子的內心感受。
孩子第一次遭遇到死亡的話題,可能是孩子養(yǎng)的寵物突然死亡。黃啟團說,不用跟孩子解釋寵物為什么會死,更不能說“我再買個新的給你”,這些話顯得很蒼白無力,還會讓人覺得很“冷血”。在這一刻,就只要“同步”孩子的情緒,和他一起因為失去寵物而傷心,并由孩子拿主意如何處理寵物的“后事”,讓其了解生離死別的含義。
親屬重病期間,孩子不探視為好
瀕臨死亡時,人總是很留戀,更加舍不得放不下自己的親人,尤其年幼的子孫。那么長輩患重病時,是否適合帶年幼的孩子探病呢?黃家良說,從健康的角度講,孩子應該少去病房,因為那里畢竟有很多細菌、病毒,容易傳染。從心理的角度上講,帶孩子去探望重病號也不妥,因為重病患者被疾病長期折磨,其容貌、精神狀況可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與其健康狀態(tài)的樣子相差甚遠,如果讓孩子看到患者的模樣,會留下深刻的創(chuàng)傷性畫面,孩子今后可能會怕黑、做惡夢。如果是自然死亡,孩子不需要回避與死者臨終見面。
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對重大疾病及死亡并不理解,他們是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慢慢領會和了解死亡的真實意義。每年清明節(jié)時,孩子們隨大人一起踏青掃墓,總是蹦蹦跳跳顯得很開心很快樂。黃啟團說,已故的先人看到后人開心的生活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育兒心得:學會跟孩子協(xié)商
育兒心得:學會跟孩子協(xié)商
涵涵是個活潑開朗懂禮貌的孩子,但偶爾也倔強任性耍賴皮,針對他的耍賴行為,自己總結了一些小經(jīng)驗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涵涵有段時間愛許愿,有一天他的愿望是不要媽媽變老,好貼心的祝福,但是我還是誠實的告訴他媽媽還是會老的,他緊張的說那你會死掉嗎,我說會的,他哇的一下哭了起來,怎么都停不下來,我一時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就翻出一本影集(他的成長記錄),把他抱在懷里一起看起來,看到自己穿著開襠褲吃西瓜的照片,他破涕為笑,我們一起認真的討論著每一張照片,我感嘆著他真的長大了,懂事了,他也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但是仍然倔強的說:“我要長大,但是不要媽媽變老。”他是我的小天使,在保護他美好的愿望的時候,也要讓他慢慢懂得自然規(guī)律及科普知識。
二、冷處理休息的時候我們一家經(jīng)常會逛超市,涵涵最喜歡的是玩具區(qū)和零食區(qū),大多時候親婆比較寵愛他,要什么買什么,后來他要買的東西越來越多,就出現(xiàn)他在前面往車里拿,親婆在后面再放回去,終于小家伙發(fā)現(xiàn)了親婆的“小動作”,小宇宙爆發(fā)了,非要買這個那個,我媽媽一看情形,有點想妥協(xié),我覺得這樣無節(jié)制的發(fā)展下去問題就比較嚴重了,把我媽媽支開后,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但是小家伙很堅持,還賴著了地上,我跟他說你這樣不乖,我也走了,然后就悄悄的躲在不遠處的貨架處偷偷的觀察著他,他一開始還哭的兇,可能感覺怎么沒人再跟他互動了,睜開眼睛看看沒人,一下子跳起來找我,我立馬出現(xiàn),他拉著我的手說媽媽我們回家吧,竟然什么都不要了,我一邊偷樂一邊不放過鞏固教育他的機會,約定好以后逛超市他只可以買兩樣東西,在后來的逛街中,他都是思考再三,多次衡量后選好他要的東西,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耍賴的問題!
三、學會與寶寶進行“協(xié)商”性溝通他三歲的生日愿望是要一臺學習電腦,我們愉悅的滿足了他的愿望,送了他一臺ipad4,一開始他的電腦上都是學習的東西,三字經(jīng)都能背出十幾句,某天他看到了大哥哥的電腦上竟然可以看動畫片還可以玩游戲,他一邊拍著哥哥的馬屁一邊占著哥哥的電腦,再后來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電腦也可以看動畫片了,還會不時增加些游戲,人家自己已經(jīng)學會下載了,我只能呵呵了~最近覺得他一回來就抱著學習電腦感覺這樣下去對視力不好,就跟他聊天,原來他的理想是當飛行員,借機問他:“飛行員眼睛要好嗎?”,他很認真的說:“那當然了,視力不好,飛機要撞到大樓和白云的?!?,我又問:“看電視對眼睛好嗎?”,他搖搖頭說:“不好,眼睛不好還要帶眼鏡,這樣就不帥了?!焙呛牵瑦勖乐?,真的是人皆有之啊,就這樣小家伙已經(jīng)有將近一個月沒有碰他的電腦了,空出的時間我們一起玩玩具,一起看書,講故事~~~。要相信我們的小寶貝也會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改變!在家里,我們是好朋友,遇到事情我們大多一起商量然后互相理解的做決定,一直堅持讓他學會用語言溝通和協(xié)商來解決問題,克服自己暴躁的情緒,減少哭鬧、耍賴的行為,育兒是門大學問,我在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民主,充滿愛的家庭環(huán)境,讓他愉快的成長,寶貝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