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1-04-21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說到“死亡”,國人總覺得“不吉利”,因此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對孩子談及,而且更將其堅決地拒之于兒童教育門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國人在這方面卻開通很多。作為家長或教師,他們樂于在孩子3~4歲時就向他們做關于“死亡”的詮釋,當然這種詮釋十分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發(fā)現(xiàn),由于傳媒的興旺發(fā)達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實際上,3周歲的幼童大多已接觸到“死亡”此詞。他們可能會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對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懼。他們或許還會若有所思地向大人們提出許多相關的具體問題,如:難道我們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死嗎?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不死行嗎?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嗎?不過孩子一般要長到10歲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復活)這樣深奧、抽象的道理。而在此之前,他們往往不會如成人那樣,為親人的死亡帶來的哀傷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們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而已。
對于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了的回答,并盡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們也較少利用神話或宗教中的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傳說來對死亡做出解釋。這是因為他們認定,盡管做出這樣的解釋也許最為簡單輕松,但要是孩子長大了并不相信這些,那他就必然會陷入更深的無所適從之中難以自拔。
當然,美國人更不贊成將“人死后都會變鬼”這樣的“黑色迷信”作為知識,來傳授給天真的孩子。他們認為:要是同時還把“鬼”描繪成面目猙獰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會更大——這樣的“解釋”除了可能誤導孩子外,無疑還會增加孩子做噩夢的可能,并人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懼感等其他種種心理壓力,以至于當家里真的死了人時,驚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參加親人的追悼會。
更確切地說,絕大多數(shù)美國家長是將“死亡”視為一種“情感知識”存入孩子的“知識庫”的。他們斷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貓或家庭成員真的歸西時,孩子便能動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識”,來理解他將面臨的深深悲傷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美國的一些小學校里甚至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fā)生什么事,并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凄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臺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盡管也有人認為這么做可能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但大多數(shù)教育專家和家長卻對此表示支持。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郊外專為絕癥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yǎng)院,把準備好的五彩繽紛的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話語,微笑著目送他告別人世?!緒WW.Zr120.COM 節(jié)日祝福網(wǎng)】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不談死亡的“死亡教育”
去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風起云涌,大家都在歸罪于富士康企業(yè)。確實,不能否認,富士康是有很大的責任的,但是,作為跳樓的主體,那些打工者,自己也是有許多問題的。如果往前追溯,這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在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從來都是很忌諱“死亡”這兩個字眼的,也很少跟孩子談論這個話題。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3歲時,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其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主要在于爭取自我主張,以及活動和行為的自主性、自由權(quán),使自己感覺到“我能行”的力量。在思維上,2-6歲屬于前運算階段,常常表現(xiàn)出籠統(tǒng)的、不準確的分析的特點,最典型的是泛靈論,即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心理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fā)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知道死亡無法避免,甚至會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對幼兒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別注意該年齡幼兒的心理特征。
所以,當你有一個6歲以下的孩子時,和他們直接描述死亡,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有時候由此反而可能把孩子恐嚇住,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但是,什么是幼兒的“死亡教育”?我個人認為,“死亡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克服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當我們明白這點,孩子的勇敢、堅韌、探索都將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二是“愛”的教育。
從教育上講,“死亡教育”最好延伸為對生命的珍視,任何有生命的東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讓孩子們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應該的事情。雖然,我們要告訴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結(jié)局,但是,我們更應該告訴孩子的是,生命的意義,這樣才能不讓孩子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產(chǎn)生心理陰影。
但是,生死教育不用刻意為之。作為家長,需要知道下面的做法是非常禁忌的:
5歲前親眼看到真實的血腥場面;當著孩子說“死”可怕;將“死”跟鬼魂聯(lián)系在一起,和孩子說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時用鬼、可怕的東西嚇唬孩子;看暴力、兇殺、恐懼片;參觀陰曹地府、“幻宮”展覽;從另外一個方面講,如果你沒有讓孩子接觸上面的情形,當孩子沒有恐懼的時候,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就不會是消極的。例如,當孩子看見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僅不會害怕和產(chǎn)生惡心的感覺,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并為此產(chǎn)生有趣的生命科學探索活動。
當我們讓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盡可能消除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后,我們就可以開始“愛”的教育。這就是讓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終結(jié)和存在,即明白生命是從哪里來,去往哪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有許多東西值得留戀。
第二步,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僅屬于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親人、好友。孩子你雖然是家中的寶貝,但你還是家庭中的一員。這樣,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的溫暖,有困難的時候,會第一時間向家里尋求幫助。要知道,在沒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多數(shù)叛逆,而這樣叛逆行為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新鮮。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愛,不是溺愛,也不是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進行的粗暴管理。當家庭中過分溺愛孩子的時候,孩子會以“欺負”家人為樂;而當孩子反抗“粗暴”父母的時候,會以殘忍或虐待狂的方式來對付其他人。所以,一個人不愛自己,就無法懂得該怎樣去愛別人,真正的愛是學會我們能給別人什么。
第三步,讓孩子接觸到非人類的“死亡”。對這方面,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這樣他們能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生活中出現(xiàn)的非人類“死亡”。家長可以采用的小技巧有:
玩具、書、日常用品等壞了、修不好了;從大自然知生死,察覺四季轉(zhuǎn)換,如種植花草,觀察其一生;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說說自己的父母或記憶中的爺爺奶奶;帶孩子參加祭拜;觀察腐爛植物“尸體”變化,如腐爛的蔬菜或者水果;打死蚊子類害蟲;拿寵物當媒介,寵物的壽命短,極易成讓孩子第一次接觸真實動物死亡,但這個最好5歲以上;當我們讓我們的孩子,盡可能的克服恐懼后,又具備愛心、自信心,對自己的東西珍惜,你想,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依戀,還敢于面對、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對,他們長大后,會輕視生命?
需要注意的時候,真發(fā)生生活中的一個至親離開了我們,孩子必須面對,而孩子又小的情況,家長行事、說話需要注意的。孩子小于3歲,建議說“某某不見了”,同時不建議參加葬禮;小于6歲的孩子,“就像自然界中,樹葉由綠變黃再凋零一樣,某某離開我們了,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但我們依然愛著他,他也還愛著我們”,同時也不建議參加葬禮。6歲以上,可以實說。有幾點需要注意:
不欺騙孩子,坦誠地給孩子們最簡單明了回答;家長和孩子都不宜壓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長需要盡快走出悲傷;不宜過度的禁忌;怎樣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
導讀:為孩子營造一個洋溢著美的家庭環(huán)境是進行家庭美育的關鍵。孩子生活在一個美的環(huán)境中,受到美的熏陶而身心愉快,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美的體驗。
欣賞藝術(shù)作品是美感教育的最重要方式,父母要善于利用優(yōu)秀的藝術(shù)作品和音樂、繪畫、文學等藝術(shù)形式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音樂是最普遍的藝術(shù),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如果孩子長期受到音樂的熏染,音樂的和諧浸潤到整個身心,習慣成自然,身心的活動也就處處透著和諧。我經(jīng)常在家里放些舒緩優(yōu)美的音樂,與兒子共同聆聽,有時還一起觀看高雅的歌舞表演。每年元旦,我們會與兒子一道,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從這里,他知道了貝多芬、莫扎特、施特勞斯等許多世界著名音樂大師和小澤征爾、梅塔等著名音樂指揮家,學會了欣賞《藍色多瑙河》、《小夜曲》、《拉德茨基進行曲》等世界名曲。
繪畫也是一種重要的美育形式。欣賞繪畫作品,能使人的感官獲得美的享受,創(chuàng)作繪畫作品,則使人的精神超越現(xiàn)實的束縛,獲得解放。兒子喜歡繪畫,在我的鼓勵和引導下,他參加了美術(shù)素描班,正逐步把繪畫發(fā)展為一項特長,從而體驗創(chuàng)造美帶來的愉悅。兒子在繪畫中,要觀察、分析事物的色彩、形狀、線條、明暗等,還要考慮如何感受和了解材料的形、色、質(zhì)、量,如何合理選擇適宜的創(chuàng)作工具,如何運用適當?shù)姆椒ū憩F(xiàn)。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自由表達個性和自我的想法,全方位調(diào)動感官,從而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關照自己心靈深處的種種體驗。
大自然是父母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的豐富源泉,因此父母要經(jīng)常帶孩子走進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蔚藍無垠的天空,洶涌澎湃的大海、千姿百態(tài)的魚蟲鳥獸、萬紫千紅的花草樹木、瑰麗的色彩、生動的形態(tài)、動聽的音響、神奇的變化會使孩子感到其美無比、其樂無窮。為了讓兒子充分感受自然之美,我們每年暑假都帶他外出旅游。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風光旖旎的江南水鄉(xiāng),俊秀奇絕的張家界,水波浩蕩的八百里洞庭湖……所到之處,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使我們嘆為觀止。通過旅游,兒子認識和欣賞了自然美,這些廣博恒久的美永遠駐足在他的心靈中。
為孩子營造一個洋溢著美的家庭環(huán)境是進行家庭美育的關鍵。孩子生活在一個美的環(huán)境中,受到美的熏陶而身心愉快,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美的體驗。我與兒子共同布置了一個整潔有序、美觀舒適、充滿藝術(shù)情趣的居住環(huán)境。我們居住的房間不大,但陽光充足,我把房間收拾得干凈、整潔,并在陽臺上種植了許多花草,一年四季生機盎然。兒子喜歡畫畫,他的不少作品都在我的鼓勵下掛在了墻上;兒子喜歡讀書,我又專門為他買了一個書架,由他自己管理書籍。我還盡量為兒子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兒子時時感受到親人的關愛,家庭的溫馨,家庭生活中處處表現(xiàn)出來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就像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滲入兒子心靈深處。
幫助孩子 正確面對“死亡”
對于親人的去世,以及身邊各種死亡事件的發(fā)生,面對死亡,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有些孩子會焦慮,有些會尿床,有些會吮手指,有些孩子會拿張椅子坐在門前,等待去世的親人或者寵物回來……我們要知道孩子有哪些反應,才能夠好好幫助他們。
1.情緒障礙
孩子對家庭的變故如同受驚的小鹿,不知所措,無可奈何,產(chǎn)生悲傷、生氣等情緒,這有兩個原因:第一,親人的死亡,會改變家庭的生活習慣,孩子會一時難以適應,變得憤怒和煩躁不安。第二,家長往往會因為悲痛、或著忙著處理死者的后事,就沒有像以前一樣那么關注孩子了。
2.行為倒退
行為倒退包括撕咬、尿床、吮手指等。有些失去親人的孩子還會想方設法吸引別人的關注。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孩子緊張不安的表現(xiàn),而孩子本人卻往往“一無所知”。
3.對死者復生的期盼心理
因為孩子不理解死亡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所以他們對死者往往懷有一種“再回來”的希望。因為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早晨出門去上班、晚上必然要回來。因此,他們往往會以為已經(jīng)去世了的爺爺、奶奶僅僅是去旅行了,不久就會回來。
另外,一些電視節(jié)目也助長了他們的這種認識,如,一些幼兒在觀看電視時,發(fā)現(xiàn)其中的卡通人物或超人在被射殺后又重新活了過來。因此他們就更加困惑、更加盼望親人的回來。
4.內(nèi)疚心理
孩子會想一定要有人負責死亡這件事,而且自己往往就是那個應該負責的人。因此,他們會想是自己使到親人去世的,因此他們會感到很內(nèi)疚。因為孩子都想生活是有計劃的,既然“睡覺時間”、“游戲時間”、“吃飯時間”等自己的一切事情都是事前計劃好了的,那么死亡也必定是事前計劃好了的;而孩子在日常生活常常會因為調(diào)皮而“惹禍”,因此他們也就自然地認為“死亡事件”也是自己惹的禍。
鄰國怎樣對孩子進行災害教育
日本早在20多年前,日本的中小學就已經(jīng)有了防災和自我保護的教材。除了學校開設防災課程外,政府還常常派防災指導人員到學校對學生進行防災知識教育,組織各種防災活動。有些學校開學伊始就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yè):發(fā)一張地圖,上面標示著學校和家庭附近的區(qū)域,讓孩子們按照放學后回家的路線,在地圖上標出警察署、公用電話、飲水處、可避難的公園等重要地點。學校經(jīng)常舉行防震演習,教給學生在家里、學校如何選擇躲避地點,被困時如何呼救等知識。有的學校還讓孩子們在模擬地震晃動的“體驗車”里,感受地震。在這種身臨其境的教育環(huán)境和方式下,日本孩子的防災意識逐漸加強。
日本學校安全教育細致到位,高標準建設學校校舍,防災用品有備無患,學校是所有居民避災的地方,第一個原因是前期房屋造得比較牢固,第二這里有操場,可以供直升機進行救援。同時日本的居民已經(jīng)養(yǎng)成習慣,一談到災害先看學校,學校變成一個參照物,日本所有學校每年都要有計劃地進行4次左右的全國學校災害模擬教育;定期舉行防災食物模擬競賽,讓學生養(yǎng)成災害本能反應,減少對災害的恐懼;從學校課程到家庭演練都不放松災害教育,幾乎每個家庭都配備一套災害應急自救包……
新加坡學校的災害管理十分注重細節(jié)。不少學校為學生配備了“防災包”,連內(nèi)衣、求救哨子這樣的小物品都考慮進去。這些“細節(jié)”在災難狀態(tài)下能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生命被關懷的溫暖。
育兒心得:怎樣正確的教孩子面對死亡
育兒心得:怎樣正確的教孩子面對死亡
以下是幫助孩子面對死亡,同時教他們珍惜生命的幾個技巧:
1.處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數(shù)父母要等到面對死亡才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個概念。這可能不是最佳時間特別是當父母自己也面臨如何處理失去親人的痛苦的時候。比較好的方式是,現(xiàn)在就開始,時不時的談論你對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經(jīng)歷。然后,你可以告訴孩子,你的寵物死的時候,你的感覺,你自己的祖父死時,你的想法。這會給他們這樣的感覺:死亡與損失是普遍的。當然是這樣。
2.告訴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機會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數(shù)父母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專家們都建議父母抓住這樣的機會?;▓@中玫瑰花的盛開與凋謝,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與死亡的機會,就如季節(jié)的改變與家庭寵物的死亡一樣。拜訪年老的親戚和朋友時,也可以向孩子解釋什么是衰老,當然這不會總是愉快的。如果給孩子訊息:死亡話題是可以談論的,那么他們就會自由地發(fā)問,將來在面對所愛的人死亡時,會更好地處理?!?/p>
3.讓孩子知道你的悲傷
某個親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死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請不要這樣,否則你的孩子被迫在以后面對這個問題。29歲的朱迪在5歲時失去了父親,她說:“家中沒有人告訴我他的死亡。他們只是說,他走了。我自然要問,他什么時候回來。我直到今天仍在問這個問題,這一直影響我的生活?!敝斓舷M募胰嗽谒麄儽磿r讓她知道,“我知道他們在保護我,但這在以后的很長時間沒起作用?!?/p>
讓孩子看到你的悲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隱瞞不僅使他感到與你的隔離,還會無意識中傳遞給他這樣的信息:某個人死亡時,哭泣或感到悲傷是不好的。這實際上與孩子應該知道的東西剛剛相反。你要做的是,給孩子希望:痛苦總會過去。你的責任是讓他們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會消失。那么,應不應該帶孩子參加葬禮呢?想想我們舉行葬禮的目的——幫助整個家庭在其他所愛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帶給我們的痛苦。孩子們應該參加葬禮,盡管不同的情況應該區(qū)別對待。
4.誠實
孩子們對死亡的問題常常叫人難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時候都直接和誠實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們需要的信息。如果他們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訴他們。如果想知道,他們是不是也會死,你的答案完全應該誠實,雖然可以委婉一點,比如,可以說:那會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們最擔憂的是他們自身的安全。他們想知道,爸爸和媽媽是不是總在那里。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很長時間都在他們身邊,但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他們都會得到照顧。
盡量避免一些陳詞濫調(diào),如:祖母走了或祖父睡覺去了等。這些話只會使孩子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和更多的恐懼。
5.給孩子精神上的教導
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生命有更高層次的意義。我們所愛的人去世了,但我們可以繼承他的好品質(zhì),我們自己身上的好品質(zhì)也會存在于他們的記憶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讓孩子知道,他們自己是整個世界極小、但重要的一部分,這有助于他們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事情應該是這樣的,當他們結(jié)束時,仍給我們希望:它沒有結(jié)束。
6.保持鮮活的記憶
不要禁止談論已去世的我們所愛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相反,應使大家保持對所愛的人的鮮活記憶。制作一本孩子與祖父(母)在一起時的影集,常常拿出來看;去餐館時,提起他們最喜歡的食品或他們會點什么菜。總之,常談起那些已去世的親愛者,回憶他們的點點滴滴,好象他們還活在我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