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孩子到了大班,變成小大人“懂事”了?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家園共育 家園共育教育筆記 幼兒園家園活動方案 我家孩子什么時候長大懂事啊,別在動不動就鬧脾氣!——相信不少家長都感嘆過吧!您別著急,不用等太久,孩子到了幼兒園大班,大約5—6歲的時候,“懂事”的種子已悄然種下,正悄悄發(fā)芽成長著。就“情緒”這一點, 5—6歲孩子的情緒逐漸發(fā)展平衡,他們不再經(jīng)常與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沖突,遇到困難時,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另外,幼小銜接是這個階段孩子面臨的主要問題,父母要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這一階段孩子情緒的具體特點如下:
能夠逐步體驗嫉妒、罪惡、羞恥等各種復雜的情緒;
能進一步理解和關心同伴的需要,聽取同伴的意見;
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會用語言、圖畫、音樂、舞蹈等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情感;
遇到困難時能通過回避策略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如避開正在發(fā)脾氣的同伴,能夠更好地偽裝自己的情緒;
幼小銜接是這個時期的主要工作,對此孩子會有多種情緒反應,如自豪、快樂、不安、害怕等。
案例分享一
從隔壁強強家回來的時候,浩浩手里多了幾顆彈珠,媽媽一問才知道是從強強那里拿的。浩浩顯得很不好意思,他聽從媽媽的話,主動把彈珠還給了強強。
【案例分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初步體驗出羞恥、嫉妒等各種復雜的情緒,當孩子做錯了事情,他們會感到臉紅和羞愧,而不再像更小的時候,經(jīng)常將別人的東西據(jù)為己有。
案例分享二
牛牛畫了一個很小的人,這個小不點通過忍者神龜?shù)膸椭驍×艘粋€很高大的人,牛牛邊畫邊說:“看你往哪跑,我是天下無敵!”原來,剛才爸爸批評了牛牛,他感到委屈,就開始畫畫了。
【案例分析】
5--6歲孩子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他們已經(jīng)學會使用各種方法來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如畫畫、跳舞、玩玩具,情緒的宣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了,不僅僅是哭鬧。
案例分享三
點點怎么也拼不好那塊拼圖,身邊的小伙伴提醒他,其中一塊拼錯了,點點試了試,果然是這樣,于是他高興地說了聲“謝謝”。
【案例分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聽取他人的意見了,他不再經(jīng)常與周圍的人發(fā)生沖突,開始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歡接受意見,學習新的事物。
案例分享四
佳佳有點悶悶不樂,她告訴媽媽不想上小學了。原來在幼兒園下午的數(shù)學活動中,佳佳總是不會做10以內(nèi)數(shù)的分解。老師說:“上小學就是要學習這些?!奔鸭延X得上小學太難了。
【案例分析】
為了讓孩子更好適應小學生活,很多老師和家長會提前讓孩子學習小學課程,其實成人的這種做法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
案例分享五
明明和浩浩都想當大頭爸爸,誰也不讓誰。明明生氣了,他沖著浩浩發(fā)脾氣。浩浩雖然也很生氣,但是他選擇了離開,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去了。
【案例分析】
5--6歲的孩子在面對同伴沖突時,更傾于向采用回避策略來調(diào)節(jié)情緒。他們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去面對同伴沖突,而是選擇避開沖突,去尋找其他更有樂趣的事情。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是孩子社會性的一個進步。
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一、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提高yJs21.Com
大班的孩子不再滿足于追隨、服從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這時候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可以在很多地方適當放手讓孩子去做,有時為他們創(chuàng)造適當?shù)臈l件,真正動手做的人應該是孩子。如:可以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簡單家務等所能及的事情。
二、活動更加有目的、有計劃
同中班、小班幼兒在行動過程中進行思考的特點相比,大班幼兒已有可能在行動之前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個大致的想法,他們的行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計劃性。但是這種目的性和計劃性不是自然發(fā)生的、它有賴于成人的引導。
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活動計劃的制定,并引導他們按照計劃進行活動。一方面可以使幼兒的主動行為始終圍繞著活動計劃進行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發(fā)展他們制定計劃、按照計劃行動的習慣和能力。如:讓孩子參與指定周末出游計劃等等。
三、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5—6歲幼兒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比5歲前的幼兒成熟許多,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明顯提高。這既表現(xiàn)在他們對動作準確性的控制上,又表現(xiàn)在對他們自己行為的控制上,如規(guī)則意識、堅持性的增強等等。與規(guī)則意識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增強,堅持性普遍提高。
我們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場合要安靜,服從一定的紀律等等。
四、好學、好問、喜歡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nèi)容
5—6歲的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思維積極、活躍,愿意學習新東西。在他們的頭腦中有數(shù)不清的疑問、問不完的問題。在帶孩子的時候,活動內(nèi)容要有適當?shù)碾y度和一定的挑戰(zhàn)性,這不僅順應了幼兒積極思考的特點,而且有助于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勤于思維的習慣。
我們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時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盡可能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五、同伴間互動、合作多了,開始注意向同伴學習
5—6歲的幼兒注意的廣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強了,他們不僅注意自己的活動,而且還注意同伴的活動。遇到共同的興趣和目標幼兒之間會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協(xié)作等。他們還會主動向同伴學習,一起討論問題等等。
我們可以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機會,如按時送孩子來園,讓孩子盡可能多的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在實實在在地與別人一起共事的過程中學習共同做事,發(fā)展交往、協(xié)作能力、也為小學的班級式學習做準備。
六、思維中出現(xiàn)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
隨著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成熟,大班幼兒的思維水平較小、中班幼兒也有了提高,表現(xiàn)為雖然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是卻出現(xiàn)了抽象邏輯思維的初步萌芽。在認識事物方面,他們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推理。
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比較深入和持久的活動,而不是一會一換。如在陪孩子游戲時,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夠完成的內(nèi)容。
大班幼兒的“懂事” 是隨著年齡增長變化的。我們不妨放開手,讓孩子多一些參與、多一些選擇、多一些思考。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家園共育:孩子穿衣事小 智慧大
穿衣是日常生活中簡單但必做的一件事情。一些家長往往憑著自己的意識、愛好為已經(jīng)具有自主意識的幼兒挑選每天的衣服,結果卻與幼兒之間產(chǎn)生矛盾,有時甚至會影響上班、上學。其實,幼兒漸漸長大,他們對衣著的要求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家長可以試著逐步放手,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多種能力。
選擇合適的衣著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練習對幼兒能力的提升、習慣的養(yǎng)成十分重要。經(jīng)驗告訴我們:“會自理的孩子是做出來的,不會自理的孩子是寵出來的?!奔议L要站在幼兒的角度,為幼兒提供自己動手、體驗獨立的機會。
家長可根據(jù)幼兒年齡特點提供適合幼兒穿脫的衣服。
低年齡的幼兒可選擇開衫,便于幼兒分辨前后;選擇大一點的紐扣并釘在幼兒能看到摸到的地方;
不宜選從頭上套穿的衣服,以免穿脫不便。當幼兒手指逐漸靈活,可選擇小一點的紐扣鍛煉手指靈活性;
鼓勵幼兒學習穿脫套衫。幼兒的上裝和褲子上,都應有口袋,可以方便幼兒放手絹或者自己喜愛的東西。同時,家長可以根據(jù)氣候、幼兒體質盡量選擇輕便的服裝。
幼兒所穿的衣服重量不宜集中在腰部,這一點在秋冬季尤為重要。俗話說:十件單不如一件棉。輕便保暖的衣服可以從量上減輕幼兒的負擔。有些家長給幼兒穿得里三層外三層:棉毛褲、襯褲,絨線褲、罩褲、腰上全裝上松緊帶。
這樣腰部負擔過重,既對孩子發(fā)育不利,同時面對如此“沉重”的衣服,孩子如何能自如地行動?更不用說自我服務能力的提高了。
選擇不同色彩的衣著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欣賞能力
幼兒的藝術欣賞能力需要通過不斷的培養(yǎng)才能得以提高。不同的色彩都有它不同的人性化特點。幼兒色彩感受的培養(yǎng)不是簡單地像大人一樣去學習色塊、色調(diào)等,而是從生活中去感受色彩,欣賞色彩。這樣,在今后各種實踐中才能夠更好地應用色彩,而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成人在各種環(huán)境下去引導。童裝能讓每個孩子穿出不同的風格。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挑選童裝,從中了解孩子對色彩、款式的敏感程度。
對低年齡的幼兒,可以鼓勵他們挑選圖案鮮艷的服裝,刺激他們對色彩的感知度。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可以讓他們自己挑選衣服,并請他們說出理由。
豐富的色彩對于幼兒是一個視覺感受上的沖擊。能夠從繁多的衣物中挑選出一件自己在顏色上喜歡的衣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們要看主色調(diào),再看顏色搭配等。幾次鍛煉下來,對幼兒來說可真是受益匪淺。
當然,家長、老師也要發(fā)揮“榜樣”作用。
幼兒是通過模仿成人世界來提高自我認識的。試想一下,一個媽媽對服裝比較講究,喜歡用不同色彩來打扮自己;另一個媽媽穿衣服色彩單一,總穿暗色,那么兩家的孩子對色彩的感受力肯定是不一樣的,今后兩名幼兒的藝術欣賞力也會有所不同。
選擇鮮明風格的衣著培養(yǎng)幼兒的個性
一直以來就發(fā)現(xiàn),衣著和性格有關系,不同性格的人對衣服的看法也不同,互相作用產(chǎn)生奇異的關聯(lián)。原因是什么呢?我們來看看性格的主要表現(xiàn)。性格的主要表現(xiàn)是一個人的語言、行為,而這里的行為是相當廣義的,其中包含的一個重要的成分就是衣著。因此,性格會通過衣著體現(xiàn)。衣著對性格的作用主要由于人的審美觀造成,是一種視覺心理暗示的效果。
衣服的款式和風格是多種多樣的,各種衣物搭配起來有它不同的風格,有顯得可愛的,有顯得華麗的,有顯得清爽的。
家長可以鼓勵引導幼兒穿出自己的風格,并形成正確的性別取向。
男孩的衣服體現(xiàn)“男子漢”氣概,女孩的衣服可以突出“柔美”。孩子每天站在鏡子前,搭配不同風格的衣服,能夠體現(xiàn)自己的喜好、個性,每天都會以自己喜歡的形象出門,覺得這樣自己才是最美的。想一想這樣的孩子是不是自主而自信的呢?
兒子懂事了
兒子懂事了
作為普通人,我們對孩子的將來并不寄予過高的期望,只愿他將來成為一個心地善良、聰明、有修養(yǎng)、有特長、有上進心、有生存能力的人。為此,我們不論何時、何事,都努力按照這樣的標準來教育和要求孩子。
一天,我去接孩子時,他正在游戲角里玩得很投入,很長時間都不愿走。恰巧那晚我有急事,所以不斷地催促他:“回家吧,再不回去老師要批評的。”可他還是遲遲不走,這時老師說:“楊思維,明天再來玩,趕快跟媽媽回家!”孩子聽老師這么說,便放下手里的玩具,走出游戲角。可怎么也沒想到,這時他突然說:“老師不會批評我的?!蔽移婀值貑枺骸盀槭裁?”他說:“因為媽媽是老師的老師?!蔽耶敃r又好氣又好笑
,立即說:“不論是誰,只要做得不對,老師都要批評的?!?/p>
回家的路上,我反復想這件事。我想,我從沒有對兒子講過我與其他老師之間的關系。他怎么會有這種認識?而我身為幼教工作者卻沒有注意到兒子何時生出這種等級觀念。越想越覺得兒子這種認識不好,不利于他今后的健康成長,如不迅速糾正,必然會滋生一定程度的“優(yōu)越感”,而這種“優(yōu)越感”一旦形成,必然會給老師的教育工作、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之間的關系帶來消極的影響。到家以后,我與丈夫一商量,統(tǒng)一了思想,并與兒子進行了一次談話。我告訴他:“媽媽是學校的老師,你就更要表現(xiàn)好,處處不落后,否則媽媽就不好工作了。其他老師如果說陳老師連自己的兒子都教育不好,還告訴我們怎樣教育小朋友,那怎么行呢?如果你不聽老師的話,你怎么會學到本領?怎么會進步呢?如果你靠著媽媽是學校的老師讓別人照顧你,你光榮嗎?”兒子聽后,似乎懂了,他點點頭,表示今后一定聽媽媽、爸爸的話,聽老師的話,尊敬老師,當好孩子。
從此以后,我們特別注重提醒兒子尊敬老師,聽老師的話,和小朋友平等、友好地相處,不要以為媽媽是學校的老師就可以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每天送他上幼兒園時,向她提要求,下午接他時,了解在園情況。堅持了一段時間,兒子的“優(yōu)越感”逐漸消失了,還不斷地克服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進步??吹絻鹤拥某砷L,兒子與老師、同伴的關系那么融洽,我們做父母的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了解孩子內(nèi)心的孤獨,促進家園共育
一次聽了《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后,我們進行了關于生氣情緒的表征繪畫,很多孩子們把故事的結尾---金魚生氣轉身游回大海的情景畫了下來,而班上的熙熙卻畫了爸爸對著自己發(fā)火圖畫:畫紙靠近左下角畫了兩個高矮個頭不同的蝌蚪人,個子高的是爸爸,而個子矮的是熙熙,兩個人都只有胳膊沒有手,但是爸爸的右臂下垂而左臂高高地舉起在熙熙的頭上,爸爸的臉上畫了豎起來的眉毛、圓圓大大的眼睛,還有一張張的很大的嘴巴!一張生氣發(fā)怒的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站在旁邊的熙熙頭向爸爸傾斜,臉上的五官表情模糊不清,熙熙告訴我爸爸這段時間經(jīng)常會對他發(fā)火。
以后的繪畫活動中不管主題是什么,都會發(fā)現(xiàn)熙熙的畫中出現(xiàn)身上和嘴巴里長滿尖銳三角形的動物,有時候是滿滿一張紙都是長滿尖銳三角形的海洋動物,在老師的幾次提醒下,雖然他會遵守老師的主題繪畫,但是在畫紙的下部還是會出現(xiàn)或者能看出被擦掉的長滿尖銳牙齒的海洋動物。他畫的動物栩栩如生,就是尖銳的牙齒格外醒目。結合熙熙的繪畫我們應該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徐靜茹的兒童繪畫心理解析《看畫識童心》一書中提到男孩子喜歡畫三角、刺的孩子創(chuàng)意能力很強和喜歡數(shù)學的較多,畫出滿口尖尖牙齒,往往代表孩子這個階段有負面情緒、憤怒情緒和攻擊性。嚴虎的《兒童心理畫----孩子的另一種語言》兒童繪畫形式的解讀中,關于兒童繪畫構圖時選擇的畫面位置也體現(xiàn)了兒童當時的心理,處于紙的下方表明沒有安全感,代表一種匱乏感,情緒低落傾向或悲觀主義傾向。生活中如果父母用一些尖銳的行為和言辭刺傷孩子,孩子在畫中就會表達出他被過于尖銳的行為和言辭傷害到的內(nèi)容。
一次放學后,我和熙熙的爸爸進行了簡短的交流,通過對話我了解了熙熙的家庭情況。由于早些年,熙熙爸爸年輕氣盛和熙熙媽媽由于一件小事離婚了,離婚后的幾年中,熙熙爸爸都想極力挽回婚姻,但是由于自己的脾氣性格暴躁和說話方式粗魯,沒能得到熙熙媽媽的原諒,而熙熙爸爸孤身一人,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生活的重擔落到熙熙爸爸一個人身上,而且總會動不動就對孩子發(fā)脾氣,父子倆關系一直很不愉快。也更讓爸爸感覺到母親缺失對孩子成長的不利。我把熙熙的內(nèi)心想法告訴了他,熙熙爸爸突然意識到,自己平時里行為的不當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他緊緊抱住孩子說:“爸爸以后都改正,不再對你發(fā)脾氣!”熙熙把頭埋進了爸爸的懷里,父子倆的關系更加融洽了。熙熙爸爸也在和熙熙媽媽加強溝通,并極力挽回婚姻,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園共育:是誰阻斷了孩子間的交往
1.孩子闖了禍要怎么處理?
2.父母以“保護孩子”為名,無意中“離間”了孩子。
3.父母是否該介入孩子間的交往?
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一大幫孩子在干枯的小溪邊耍:周周和樂樂在小溪的一頭玩“燒烤”的游戲,量量、奇奇、絲絲、津津在另一頭玩。3歲的量量很熱心,站在小溪里面,挨個牽著岸上的小朋友,協(xié)助他們跳到小溪里。媽媽們在不遠處的廣場上聊著天。
突然,膨一聲,奇奇摔在了小溪里的石頭上!媽媽們一個箭步?jīng)_了上去,奇奇媽抱起了奇奇,臉都嚇白了;量量媽也很慌亂,扯過量量大罵起來,“是你把弟弟摔倒的吧?你這么小,怎么能牽弟弟?口日你不要牽弟弟你不聽……”
量量知道自己“闖了禍”,原本已經(jīng)很害怕,媽媽這一罵,把他罵哭了。量量媽瞪著眼睛訓斥,“還哭!下次不要牽弟弟了聽到?jīng)]有?”說完轉過頭對奇奇媽說:“實在對不起,我走過去要不我們把孩子送醫(yī)院看看吧?!逼嫫鎷寷]說什么,忙著安撫奇奇。見奇奇無大礙,并且摔的地方不高,應該沒什么問題。我對量量媽說:“不要罵量量了,他沒有錯。他是幫助小朋友下來到小溪里啊,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你這樣訓斥他,把他嚇壞了,瞧他多委屈呀!小孩子預見不了這樣的危險,要說有錯,也是你的錯,大人應該預見到這樣的危險,你應該站在旁邊保護的是不是?”
因為和量量媽比較熟,我說話很直接。量量媽可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闖了禍,不罵罵好像過意不去。不過,見我這么說,馬上沒吭聲了。奇奇媽說:“不要罵孩子了,他不是故意的。”結果是奇奇和量量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在一起玩。
再后來,奇奇媽碰到我又說起了這件事,她也覺得不能指責量量,就算傷得重,相關責任也應該是由家長承擔。但是,回家后,她是這樣引導奇奇的:不能讓小朋友牽,應該讓大人牽,因為小朋友力氣小,保護不了你。聽奇奇媽這么說,我不禁想起了《窗邊的小豆豆》里面小豆豆幫助患有小兒麻痹癥的泰明爬樹的那一段。小豆豆搬來梯子,幫助泰明艱難地一步步爬上梯子,當小豆豆排除萬難、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幫助泰明爬到樹上,兩人是多么幸福和滿足啊,這是孩子間多么美好的一種感情!
量量和奇奇之間不正是這樣嗎?量量牽著奇奇的手,想保護奇奇安全地從岸上跳進小溪里,量量熱心地幫助奇奇,而奇奇是那么信任量量,兩個小朋友只是想靠他們自己的力量來完成這么“一項了不起的工作”,沒想到出了一點小意外。原本這算不了什么,若沒有大人的介入,他們本來可以爬起來繼續(xù)完成那項了不起的工作的。媽媽們的介入破壞了孩子間的這種美好感情。對于量量來說,以后一定不敢輕易幫助別人了,免得“闖禍”挨罵;對于奇奇來說,今后一定不敢信任小伙伴了,免得摔跤!更重要的是兩個孩子間的友誼和信任就此止住,多可惜啊!孩子間純真的交往是多么美好而令人感動啊,這不正是媽媽們所希望的嗎?可是她們在不經(jīng)意間,粗暴地阻止了他們。
我也看到過很多奇奇媽這樣的媽媽,為了保護孩子,無意中“離間”了孩子。愛子心切,這種心情我更加能理解。但是這樣會讓孩子不信任小伙伴,離伙伴們越來越遠……
當某天,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不善于與別人交往或者有些不合群的時候,我們得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不經(jīng)意間阻止了孩子之間的交往?
重點提示:
父母以“保護孩子”為名,無意中“離間”了孩子。
大家都知道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是在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這個過程不需要大人的干涉和介入;相反,不必要的干涉會妨礙孩子交往能力的發(fā)展。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孩子摔了也不管嗎,若是摔傷了怎么辦?其實,是有兩全其美的辦法的,比如上面這個事例中,我們完全可以靜悄悄地站在孩子旁邊保護,以防萬一。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摔倒,也不必那么驚慌,觀察、等待一下,若是很嚴重,自然是要處理的;若是沒什么事,我們完全可以平靜對待,當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過。
很多媽媽在自家孩子無意中傷了對方的孩子后,會當著其他人的面把孩子大罵一通,仿佛這樣才能減輕一點自己的負疚,仿佛這樣才能讓對方家長心里好受一點的這樣的心情我完全能夠理解,可是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處理是孩子不能承受因為孩子沒有錯,他心里自然是萬分委屈的!
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這個過程不需要大人的干涉和介入。
家園共育:孩子嫉妒吃醋,是他們的情感敏感期到了!
嬌嬌媽的話:孩子想要引起關注的心態(tài)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chǎn)生嫉妒的心理。嫉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難以跨越的障礙,家長必須從小幫助孩子戰(zhàn)勝它。
嬌嬌突然變得愛吃醋,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從不允許別人靠近我們的床,哪怕是她爸爸。她經(jīng)常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抱著我說:“媽媽,我最愛的就是你了,你愛不愛我呀?”每次只要回答:“媽媽也愛你!”她就開始不樂意,然后開始說:“媽媽,你應該說你最愛的是我?!蔽覇∪皇?。
每次她表弟來我家里玩,她會制止我照顧弟弟,“媽媽,你不能把我的玩具拿給弟弟玩,這都是我的玩具!”“媽媽不許對弟弟好,只可以對我好!”不小心被她發(fā)現(xiàn)我給弟弟一袋零食,就會兩汪眼淚,很認真的對我說:“媽媽!我發(fā)現(xiàn)你對我的愛有點少了!”無理取鬧又可憐見的小模樣,真是讓我又愛又疼。
很多父母會遭遇跟我一樣的情況,到了某個時期,孩子突然開始對父母的感情有占有欲,突然變得開始吃醋、嫉妒,不讓爸爸媽媽對別人好,只能對他好,又萌又讓人無奈。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這是開始霸道不講理了,其實父母又誤解孩子們了,開始嫉妒是孩子的情感敏感期到了。
情感敏感期是孩子從依戀走向獨立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爸爸媽媽要盡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有獲得情感滿足,孩子才能安安心心的走向獨立,他要有足夠的愛來確定,無論如何父母都是愛他的,支持他的,然后才能獨立。還有一些父母會以為,孩子這么霸道,不行不能順著他,慣吃慣喝不慣毛病,會對孩子批評或者不理會。然而這時候敏感的孩子們需要的是更悉心的照料和呵護,他們需要足夠的愛來構建對世界的安全感。
面對敏感期的孩子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1、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要讓孩子給出一個理由。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提出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多了。無論孩子提出什么樣的要求,都不要馬上拒絕,給孩子一個說明理由的機會,聽取一下他們的意見。而后父母們再說出自己的理由,進行溝通和合理的解決。這樣即與孩子拉近了距離聽到了孩子的心聲,還鍛煉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使用這招父母們們要“多聽”。
2、面對孩子亂發(fā)脾氣,父母要冷處理。
進入3歲以后,孩子的脾氣就開始見長,稍不順心和有些不痛快,他就找碴發(fā)作,這時父母們不要上了他們的當,因為他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嬌嬌媽建議這時采取冷處理。如果這次你主動去哄他,他下次還會用相同的方法達到他想達到的目的。如果你跟他硬碰硬這使孩子更加的逆反,而且還不能解決問題。冷處理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嬌嬌媽也是試驗了很多次。
3、當寶貝感情脆弱時,父母們不要吝嗇你們的愛。
在敏感期的孩子們,他們偶爾會“多愁善感”、偶爾會“有感而發(fā)”,其實他們是在向爸爸媽媽們暗示“我需要你們的愛”,這時父母們千萬不要吝嗇你們的愛,拋開我們中國人的含蓄,大膽的去擁抱他們、親吻他們、大膽的說出:“寶貝,爸爸(媽媽)愛你!”就是這么簡單的動作、簡單的話語,就能讓他們那幼小的心靈得到非常大的滿足。其實父母們試著早晚各一次給孩子們來個擁抱、來個親吻、說一句“我愛你”,那樣我們的孩子以后也會有一個博愛的胸懷去面對一切。
育兒心得:任性的女兒變得懂事了
周末,一次意外傷到了腰。當時,一股鉆心的疼痛讓我癱坐在地上不敢動彈,眼淚忍不住的留下來。這可嚇壞了在床上的四歲女兒,她一邊拽著我的手使勁的拉我,一邊哭著喊:“媽媽,媽媽,你快上床?!蔽遗伦约旱呐e動嚇著了女兒,便忍住疼裝作鎮(zhèn)靜的對女兒說:“沒事,媽媽沒事一會就好?!辈①M勁的爬到床上。女兒哭著隨手拿起床頭上的拔罐給我:“媽媽,給你!”我的腰以前就不太好,女兒以為我用拔罐拔一下就好。但是劇烈的疼痛讓我無法忍受,當時就我們母女在家,怎么辦呢?我對女兒說:“媽媽要到醫(yī)院看看”女兒更害怕了:“媽媽,醫(yī)生會給你打針的,不去醫(yī)院,不去醫(yī)院?!迸畠阂郧翱偢忻?,到醫(yī)院打針打怕了。我說:“媽媽只是去買貼膏藥不打針?!迸畠哼@才哭著點頭。她趕快下床穿好自己的鞋子,又忙不迭的給我拿來鞋子幫我穿上,小手緊緊握著我的手,嘴里咕囊著“媽媽慢點?!?/p>
可是,盡管她用盡全力牽著我的手我還是不能走動?!霸趺崔k,媽媽?”她滿眼含淚的看著我。“電話在我口袋里,幫我拿出來。”我說?!皨寢專?20嗎?”我為女兒的機智想法感動了一下,但當時卻無心表揚女兒的學識和機智。我摸了摸她的頭:“不用了,沒那么嚴重,到就近的醫(yī)院看看就行,給你姑姑打電話吧?!迸畠簱芡斯霉玫碾娫挕P」煤芸靵淼轿壹?,要背著我去醫(yī)院,我擔心小姑那苗條的身體背不動就不讓背。姑爺要背,我真不好意思讓他背,最后拗不過他們試著背了一下,結果更疼了,我想還是走吧。在他們的攙扶下來到醫(yī)院,女兒始終跟在我邊上用他柔柔的手牽著我的手,看著女兒怕的樣子,無形之中給了我一份力量,在女兒面前一定要堅強。來到醫(yī)院掛號就診,當醫(yī)生用手按壓我的腰部時疼得我忍不住叫了一聲,一向有些靦腆在外人面前不好說話的女兒連忙帶著哭腔說:“阿姨,別動了,媽媽疼?!蔽倚χ?,摸了摸她的頭:“寶貝,媽媽沒事。”隨后拍片,取藥女兒都乖乖的跟著,等看完回家都夜里11點多了??吹脚畠喉锏难劬Χ急牪婚_了,便說:“寶貝睡吧。”她說:“媽媽你不疼了,那你笑笑?!蔽倚α?,為女兒的懂事笑了,為親情感動的笑了。平時都讓媽媽幫著穿脫衣服的她自己脫了鉆進被窩睡了。
第二天早上,女兒睜開眼問:“媽媽,還疼嗎,你不上班了?”我說:“恩,好多了,媽媽不去了,媽媽跟園長奶奶請假了?!薄澳悴蝗チ耍乙膊蝗チ?,我在家陪你玩吧。”女兒說?!安挥昧耍愕萌ビ變簣@,要不老師會想你?!蔽艺f。這小家伙聽后竟抱著腿喊起來:“媽媽,我腿疼你快跟老師請假吧?!蔽倚α耍骸翱烊グ?,老師想你了,再說你把幼兒園學到的東西,發(fā)生的事情,回來跟媽媽說說,下午回來媽媽陪你玩。”她看沒有商量的余地了,就自己爬起來穿好衣服,再洗涮,吃飯,讓奶奶送她去幼兒園。
隨后幾天里我只能躺在床上,女兒每天早晨自己穿好衣服后再幫我穿褲子襪子。每天從幼兒園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跑進臥室問同樣的一句話:“媽媽,還疼嗎?”然后就會在我身邊給我講幼兒園里的事情。這時的我是幸福的。心想:女兒真是娘的貼身小棉襖啊。
是啊,生活是現(xiàn)實的,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會碰到很多的坎坷和挫折,經(jīng)歷了這件事,我感覺女兒似乎長大了許多,一向任性的她變得懂事了會體貼照顧別人了。
家園共育:上幼兒園了,請稱呼孩子的名字
“寶寶”、“乖乖”、“小寶貝兒”不少爸爸媽媽都會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昵稱,這個昵稱到寶寶上幼兒園、甚至上小學后都還在沿用。Stop!這種昵稱在孩子上幼兒園后就該改口了。這是為什么?
“寶寶”之類的昵稱產(chǎn)生于嬰兒期,它對孩子的心靈撫慰和情感交流類似于無形的“奶嘴”,是伴隨著“奶嘴”而產(chǎn)生的,也應該隨著孩子的“斷奶”而終止。它和奶嘴一樣,僅僅適用于只能以哭聲或“咿呀”表達感情和需求的嬰兒。
當孩子能夠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兒園和小學以后,家長就應該理智地改口,稱呼孩子的名字。這是因為,當孩子開始集體生活后,他需要適應沒有太多人圍著他轉的集體生活,需要學會獨立。而“寶寶”、“貝貝”之類的昵稱就會抵消學校教育帶來的作用,讓孩子依然覺得自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是還沒長大的小寶寶。
相對而言,稱呼孩子的名字,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身份不一樣了,長大了,也多了一份責任感。
稱呼孩子名字 你需要注意啥?
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在孩子的轉折期適時改口如果嫌改口比較生硬,可以在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上學,或假期旅游中開始。因為這些時機都是孩子人生的轉折點,孩子將面臨在全新的環(huán)境與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誼和合作關系,父母在這個時候改稱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長意識的覺醒,增添他步入社會的勇氣和自信心。在新學年開始時進行教育比如對一個小學生來說,新學年意味著孩子升入新的年級。
因此,父母應該跟上孩子成長和學校教育的節(jié)奏,在稱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利用孩子們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稱孩子在與家長交流的時候,或者在作文、日記中,總會流露自己長大以后的夢想、理想。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稱,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如對于長大想當警察的孩子,家長可以戲稱“王警察”,對于想當醫(yī)生的孩子稱為“李醫(yī)生”,想當科學家的孩子可以稱為“張教授”……每一種職業(yè)都有一種或多種職業(yè)精神,如警察的膽大心細、勇敢奉獻;科學家的認真專一、思考創(chuàng)新;醫(yī)生的細心耐心、慈悲為懷等等。這些都可能隨著稱呼強化孩子長大的意識,為孩子的行為樹立良好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