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幼小銜接,千萬不能忽視孩子“情緒教育”,轉(zhuǎn)家長!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教育筆記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教育筆記 幼小銜接的教育筆記 幼小銜接,千萬不能忽視孩子“情緒教育”99%的家長不知道!
為幼升小提前“作戰(zhàn)”,不少父母開始為孩子報拼音班、識字班、算術(shù)班,突擊學知識??墒且豁椦芯匡@示:幼小銜接階段,父母最容易忽視的是“情緒教育”。
幼小斷層變化容易讓孩子有情緒問題
從幼兒園邁入小學,對孩子來說,不僅是學習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還包括教師、朋友、行為規(guī)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變化。
1
關(guān)系人的斷層
師生關(guān)系由幼兒園的類親子關(guān)系轉(zhuǎn)向小學的權(quán)威型師生關(guān)系,孩子感到更大的壓力和負擔。
2
學習方式的斷層
由自由游戲和探索式的學習轉(zhuǎn)向課堂式、灌輸式的正規(guī)科目學習,孩子需要花費較多精力學習知識。
3
行為規(guī)范的斷層
自由自主的個別化要求轉(zhuǎn)向更為嚴格的集體規(guī)范,遵循學校規(guī)則。
4
期望水平的斷層
進入一年級后,家長和教師會對孩子賦予新的期望,孩子以學業(yè)為主,會減少游戲時間。
這些斷層讓孩子會出現(xiàn)各種不適應,從而出現(xiàn)沮喪、失落、自卑等負面情緒。而家長則必須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辨識不同情緒,以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也能體諒他人,具有解決沖突和矛盾的初步能力,進而達到合群、樂觀、與人分享。
在美國,情緒與社會性發(fā)展就被納入幼兒學前準備的范疇,具體包括自信心、堅持性、自我認同、情緒表達、遵守社會規(guī)則、助人問題、對他人感受的同理心等。
專家認為,從孩子長遠發(fā)展來看,幼兒就學各項準備能力中,社會適應比學業(yè)能力更重要。
別怕孩子“有情緒”
對一些家長來說,他們很希望孩子乖巧又聽話,特別擔心孩子“有情緒”。
其實兒童伴隨著成長,情緒發(fā)展會越來越豐富,孩子有情緒不用擔憂,關(guān)鍵是如何合理表達情緒。
宸宸是幼兒園大班孩子,在一次迎新活動中,他被同學一起推選為活動主持。但是,有一天,老師接到宸宸媽媽電話:“宸宸說他太累了,不想當了?!奔议L急得團團轉(zhuǎn),認為孩子不懂事,鬧情緒。后來,老師了解到,宸宸不愿意當主持人,并不是說不出主持詞,而是家庭給孩子太大壓力導致的。一家人反復對孩子強調(diào):這次就看你的了,我們都會去幼兒園看你主持的,要好好表現(xiàn),別丟臉。
這樣的活動對孩子來說是鍛煉自信的好機會,但是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應該用積極快樂的情緒去表達,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這樣的活動很快樂,能站在舞臺就是最棒的”,而不是結(jié)果導向“你一定要表現(xiàn)好”。
就算再開心快樂的孩子,伴隨年齡成長,也有他的煩惱,家長也應該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應該壓抑和忽視。最關(guān)鍵的是,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并給他們宣泄的時間和空間。
比如,可以通過一起看繪本,告訴孩子生氣的時候不要發(fā)脾氣,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甚至哭一哭、叫一叫,但是不能打擾到別人;可以深呼吸、看看風景、出去運動一下;也可以吃東西、玩玩具、做些喜歡的事情;也可以讓孩子把煩惱畫出來,或者設計一個游戲……
小小孩子也有人際交往力
別看孩子小,其實已經(jīng)具備了基礎的人際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會發(fā)展能力是情緒教育的重要部分,性格并不是決定人際交往的主要因素,而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也可以從小做起。
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力,父母其實是孩子的“第一老師”。
在家里,家長總要把好吃的東西全部留給孩子,其實無意當中抹殺了孩子的分享能力。
如果小朋友在家里懂得與父母和祖輩分享最愛吃的食物,那么在學校,他也會樂意與同伴分享。
再比如,道歉不僅僅是一種禮節(jié),更能讓孩子站在他人立場來認識自己行為的一種方式。
家長們,在違背和孩子的約定時,你是否能放下父母權(quán)威,對孩子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當孩子安心做事,家長在一旁大聲喧嘩打擾孩子時,是否也能說一聲 “對不起”?
有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總是容易與同伴發(fā)生沖突,其實很多是受家長影響,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
在家時,當孩子在客廳打球、不肯放下iPad,甚至做出超乎想象的破壞行為時,一些家長往往情緒失控,怒吼或者暴揍一頓。其實這樣的權(quán)威只能維持“一分鐘”,當下可以震懾孩子,可最終對于解決問題無濟于事。
和孩子發(fā)生沖突時,家長可以更多地通過表達自己來告訴孩子感受,平靜并且明確地指出孩子行為的后果,并且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或者轉(zhuǎn)移他們的注意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親子教育——幼小銜接:孩子、家長、老師,快認領各自的任務
每年5、6月份,家長、老師都會為“幼升小”忙活起來,在此,小編也為孩子、家長、老師分別列出了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務”,以便讓孩子更好地度過幼小銜接階段,輕松迎接小學學習和生活,趕快行動起來吧!
老師的“任務”
1.培養(yǎng)幼兒規(guī)則意識,形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赏ㄟ^日常生活活動,引導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guī)則。
2.老師在幼兒畢業(yè)之際,可以囑咐他們上學后要多交朋友:“等下次你們回來的時候,告訴老師你們交了多少朋友,好不好呀?”
3.入小學后的第一個暑假,老師可以邀請幼兒們回到幼兒園,向弟弟妹妹們分享上小學的感受,為他們答疑解惑、傳授經(jīng)驗。
4.為了消除幼兒上小學后對環(huán)境的陌生感,老師可以對教學做相應的調(diào)整,如大班末期適當減少游戲和戶外活動,增加看圖書、手工等安靜活動;改變課桌的擺放,以利于幼兒注意力的集中。大班孩子用億童戶外游戲區(qū)材料現(xiàn)場模擬小學課堂
5. 老師可以召開家長會或舉辦專題講座向家長介紹幼兒的成長情況、幼兒園培養(yǎng)目標和大班學期工作計劃,以及幼小銜接工作的具體措施。還可以邀請幼教專家來園講課,使家長認識到入學準備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準備,還包括身體和心理上的準備。
幼兒的“任務”
1.大班的幼兒畢業(yè)前,中班幼兒可在老師的帶領下給大班哥哥姐姐制作禮物,并舉辦“歡送會”,讓幼兒了解大班上完了,就要離開幼兒園去上小學了。
2.在大班“娃娃家”活動區(qū)域里,擺上小學生用的書包,大班幼兒可以提前體驗下背著書包上學的感覺。
3.養(yǎng)成正確的書寫習慣,基本做到書寫正確、規(guī)范,能熟練書寫自己的姓名。
4.能夠主動為集體、為他人做事,學會嘗試解決碰到的問題和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
家長的“任務”
1.從生活寬松的幼兒園升入小學,孩子的身心都還沒有足夠的準備。因此在入學以前,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自己穿脫衣服,能獨立進餐、獨立盥洗等方面的訓練。
2.帶孩子提前熟悉放學回家的路況,雖然孩子低年級時,還是會由家長接送,但也得讓孩子心里“有譜”,比如哪里有人行橫道、哪里的車流會比較多,以及一些交通安全注意事項等。
3.上幼兒園時,孩子去學校的時間要求沒有那么嚴格,時而早、時而晚,但是小學對作息時間要求卻很嚴格,夏天最遲7:40到校,冬天最遲8:00到校,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大班畢業(yè)以后的暑假期間培養(yǎng)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
4.進入小學后,孩子必須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在家里,家長要告訴孩子用完的東西自己收好,下次需要用的時候自己找,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自己管理物品了。
完成以上任務清單,相信孩子在進入小學后一定可以自信滿滿,輕松適應!瞧~一名合格的小學生正在向我們招手!
孩子的行為習慣,家庭教育不可忽視
兒子今年五歲了,很可愛,但有時也很調(diào)皮,不過我覺得調(diào)皮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家里兒子是小小“男子漢”。有一次,我要在學校值周,他也和我一起到學校去。晚上,其他的同事都到外面玩去了,我一個人在屋里看電視,他也很想到外面去玩,就跟著跑出去了,忽然他又跑回來了,對我說:“媽媽,你一個人在屋里怕不怕呀?”我當時聽到,心里真的很高興,更多的是感動。我覺得兒子這么小就懂得關(guān)心人了,真的是一個小小“男子漢”了。
現(xiàn)在各方面的條件比原來都好了,只要孩子要什么,家長就會給他買什么??墒沁@樣不僅不是愛孩子,有時反而是害了孩子。做家長的要適時的控制和引導才行。一次兒子和我一起去超市買菜,他看見了一個玩具,吵著要買,我說家里已經(jīng)有很多的玩具了,就不買了吧。他看我不買就哭了,我蹲下來給他說:“像這樣的玩具家里已經(jīng)有了,就不買同樣的,以后如果要買就自己存錢,等存夠了錢再買,行嗎?”他點點頭算是同意了吧!
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確,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榜樣。兒子最喜歡的玩具是奧特曼,家里到處都是他的奧特曼,一次,我在收拾屋子的時候?qū)λf:“兒子,你每次玩了之后要把你的玩具撿到盒子里,不能亂放?!彼^也不抬就說:“媽媽,我跟爸爸學的,他都沒收拾呀!”我一下子愣住了,他爸爸是個大大咧咧的人,有時拿了東西也不記得放回原地。沒想到大人一些不經(jīng)意的行為,卻對孩子產(chǎn)生這么大的影響。老公回來后,我向他說了這事,他不好意思的說:“以后我會記住,在孩子面前注意形象?!?/p>
我們喜歡帶孩子到外面去玩耍,現(xiàn)在的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帶孩子出去和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學會與人交流、還可以鍛煉他與人相處。上次放假,帶他到同事家里去玩,正好我的同事在洗衣服,正在往外面放水,他看見了,就說:“咦,怎么有那么多水往外面流呢?快把水關(guān)上,不能浪費。”同事趕快解釋說,那不是浪費,是在放洗衣服的臟水。可見孩子隨時都在關(guān)注大人們的行為。
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和父母有關(guān),如果做父母的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哪怕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舉動都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警醒:教育理論千千萬,卻依然教育不好孩子
很多家長頭疼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那些看上去讓人激動不已的教育理念,卻落實不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呢?最大的原因,我想可能還是父母光想著怎么糾正孩子的問題,卻忘了反省自身的問題,下面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第一、教育孩子的關(guān)鍵不是方法和技巧,而是父母本身,一個讀初中的女孩,經(jīng)常在考試前失眠,不過,每次的成績還是不錯。在咨詢孩子失眠問題時,女孩的媽媽表現(xiàn)得很焦慮,還一個勁地說:“我從沒有給過女兒學習上的壓力,總是對她說,考不考第一沒關(guān)系,只要你努力了,考試結(jié)果不重要,不知道她為什么還會這樣壓力大?”她的話剛說完,沒想到坐在旁邊的女兒一下子哭了,大聲說:“媽媽,如果我哪次考的不好,你看到卷子時,都是很生氣的樣子,嚇得我好幾天都不敢說話!”媽媽怔住了,不好意思地對女兒說:“媽媽沒有吧,我怎么不記得了”,而孩子哭得更兇厲害了!
咱們很多家長都是心口不一,嘴上說著不在乎孩子的成績,而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卻表現(xiàn)得很是憤怒和生氣,讓孩子無所適從!還有剛才那位媽媽“只要你努力了”的話,看起來要求不高,其實彈性很大!什么叫努力?努力的標準是什么?和誰去比較呢?因為不明確,所以家長可以任意去說話。只要家長覺得不滿意,就會訓斥孩子!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真的努力了,因為和他自己比較,這段時間確實付出很多!這些情況家長可以多和老師溝通,聽聽老師對你孩子的評價,這樣比較客觀!
我們家長都希望自己做一個溫柔有愛、循循善誘、盡心盡力的家長,而事實上當面對孩子成績不理想或者孩子的一些問題時,表現(xiàn)的卻是悲傷、生氣和憤怒,身體的姿態(tài)很僵硬,說話的語氣很傷人!
有些家長很愛學習,讀了很多教育書籍,學了很多育兒經(jīng)。然而,如果缺少對自己的反思和覺察,只想著教育孩子卻忘記了自我成長,學習了方法,卻沒有真正學會使用,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倒會起到反作用。
第二、教育方法只有和孩子合二為一,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如果只是讀了各種教育理論和方法,但沒有真正內(nèi)化為家長自己內(nèi)心的一部分,那么應用時一定會有分裂的表現(xiàn)。孩子覺察到這些矛盾的信息一般會很困惑,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媽媽呢?媽媽的真實想法和意圖是什么呢?這個時候,孩子會選擇自己感受到的信息,而忽略媽媽所說的信息。很顯然,應用久會失效。
另外,很有可能會傷害到親子關(guān)系。因為孩子看到了內(nèi)外不一致的父母,使他難以真正信任父母。如果信任關(guān)系受到損壞,那么教育和引導就會變得更加艱難。很多家長把教育方法被當作萬能藥,直接拿來使用時,很可能起到相反作用。
正確的方法是,看到了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要反復地思考,如果用在孩子身上會怎么樣?他會不會接受呢?孩子是不是適合這個方法呢?如果用了會出現(xiàn)什么結(jié)果呢?這個方法的使用前提是什么?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教育和孩子匹配時,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要善于從孩子身上反觀自身我們做父母的,都會有自己的盲點和未發(fā)現(xiàn)的部分。然而,越是未發(fā)現(xiàn)的部分往往對孩子影響越大,因為不知道所以任其妄為也渾然不知。這恰恰是養(yǎng)育孩子最難的地方,也是最有意義的地方。
難就難在自知并不容易。
孩子有時候會突然冒出的一句讓我們家長詫異的話,當我們條件反射式地想要表達反對時,又意識到那句話很熟悉,不就是從家長這里學到的嗎?孩子說話的口氣,生氣時的表情,是不是特別像我們自己呢?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最應該改變的那一部分,卻被孩子真實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
所以,是孩子促使我們反觀自身并獲得成長。做了父母,真切地體驗到和孩子的真實互動中,激起了我們一些強烈的正面情感,也激起了一些強烈的負面情緒體驗,我們期望呈現(xiàn)給孩子的和實際呈現(xiàn)的往往并不一致。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是用整個人在影響孩子,而不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某一部分。
現(xiàn)實中往往通過孩子的一些問題行為或異常表現(xiàn),倒逼父母開始反觀自身,從而得以開啟家長的自我成長之路。這是孩子送給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它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帶來的,如果我們能夠接收到并珍惜這個發(fā)現(xiàn)自己的機會,那也是孩子最大的福份。
第四、父母的自我成長,才是終級教子之道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經(jīng)歷很多自我覺察的時刻,真正明白父母的自我成長才是終級的教子之道。所以,擁有教育孩子的專業(yè)知識,并不代表養(yǎng)育的孩子就一定多么優(yōu)秀和卓越。父母學習專業(yè)知識的目的,除了幫助自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長。
雖然自知不易,只要真心愿意面對,就可能一步步獲得成長。然而,如果父母拒絕看自己的內(nèi)在,只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那一定是無解的。
因此,提高自我覺察力,意味著要對自己開放,對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開放,放下對自己一些固執(zhí)的僵化的自以為是的認識。我們要拋棄下面這些僵化的想法:我從不表里不一;我是一個好人;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是一個好媽媽;我從來沒有做過對不起別人的事;我是完美的;我很懂孩子;我學習很多先進的教育專業(yè)知識,我不可能錯;我很堅強;我是一個特別不在乎成績的父母。在q掐尖家長交流群里我還學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心得,還有一些學習方面的資料,都很不錯,大家一起學習,教育好孩子吧。
只有這樣,父母才有可能去接觸到那個不一樣的部分,得以擴展自己的豐富性,變得靈活、有趣味。否則,這樣的機會即使無數(shù)次出現(xiàn),也不會有任何發(fā)現(xiàn)。為了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盡力做好自己吧!
必看:家長千萬不要忽略培養(yǎng)孩子的“抗誘惑能力”
小孩子總是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尤其對于別人手里的物品,覺得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會特別羨慕的想要擁有。這時孩子面對“誘惑”,十有八九抵抗不了。
就算是認識的叔叔阿姨給的東西,我們尚且還要教給孩子學會拒絕;如果是心術(shù)不正的陌生人向孩子拋出了“誘惑”,后果……所以,怎樣教孩子從小學會抗拒誘惑,增強社會免疫力呢?
①對孩子的合理需求也不應無條件滿足
在物質(zhì)條件豐富的今天,就算家長有能力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也應當掌握好一個“度”,并適當?shù)厥蛊溆袡C會體驗挫折,使孩子能夠承受各種“不滿足”,從而保持心理平衡。
Tips: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可以試試“延遲滿足”。②進行家庭情感教育
使孩子與父母齊享歡樂,共擔憂愁,懂得親情之愛和天倫之樂,從而建立起家庭的義務感、責任感。
Tips:有時孩子輕而易舉地被“誘惑”,其實是“心理作怪”,沒準只是想引起家長的關(guān)注。
③引導孩子了解社會的復雜性
千萬不可只關(guān)注孩子的學習情況,還應了解孩子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所思所想,這樣就可防微杜漸。
Tips:人販子通常拿一些好玩好吃的小東西誘惑小孩子,這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或者通過講故事方式與孩子聊聊正、反兩個方面的社會現(xiàn)象,以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④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金錢與道德之間筑起科學的價值觀,要使孩子理解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因而人必須珍惜自己的人格、道德、健康和知識本領等精神世界的財富。
Tips: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講這些為之尚早,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是非對錯的觀念培養(yǎng),從“娃娃”抓起。
⑤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培養(yǎng)孩子判斷是非和選擇正確行為的能力。家長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和做決定。尤其在孩子猶豫不決時,應給他思索和分辯是非的機會。
Tips:只有家長“懶一點”,孩子才“勤快”。
⑥鍛煉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
孩子不能抗拒誘惑,主要是意志薄弱,因此,應該創(chuàng)造機遇,使孩子經(jīng)受鍛煉,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
Tips:培養(yǎng)孩子一個可以長期堅持下來的運動,既鍛煉了堅韌的意志品質(zhì),同時提高了體能。
⑦讓孩子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或出現(xiàn)越軌行為,應該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同時家長給予正面引導。
Tips:必要時應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而不可只以批評譴責來代替教育。
⑧給是非一個界限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話雖老,但有理。讓他孩子從小在一個寬松而不失規(guī)則的環(huán)境中生活,逐漸學會自律。
Tips:讓孩子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伸手去拿;拿別人的東西要經(jīng)過主人的同意;外人給東西,應先問問爸爸媽媽能不能要。借助講故事的方式使孩子明白其中的原因,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⑨提供必要的準備
雖然不提倡家長慣著孩子見什么要什么,但某些東西,最好也給孩子準備,像玩土玩水用的小水桶、小鏟子,小皮球,可以坐在上面自己“駕駛”的汽車等。
如果孩子沒有這些自己喜歡玩又很大眾化的玩具,,看到別的孩子玩得高興,自己被冷落在一旁,內(nèi)心會很失落、壓抑,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Tips:所以,該買的一定要買。不然,極度的壓抑可能會促使孩子將他人的東西據(jù)為己有。
⑩認準堅持自己
在孩子從小的內(nèi)心埋下是與非的種子,并讓他從小“堅持我自己”,不盲從。告訴他,不能做的事情,即便是身邊的小朋友都做,自己也不能做。
Tips:隨機教育,在游樂場玩的時候,看到有的孩子把海洋球裝進兜里。家長要告訴孩子,即使自己喜歡那些彩色的球,也不能學著把球塞進自己的口袋,因為那不是自己的東西。
?父母做好榜樣
如果父母一邊對孩子說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一邊順手牽羊把單位的東西往家里“順”,在超市里把口香糖一類的小東西趁人不注意揣進腰包,或是買東西時占點小便宜,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孩子就會把規(guī)則拋在一邊,因為看到的遠遠比聽到的記憶深刻。
Tips:要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首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教育孩子不如教育家長
有句話說的好:“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泵總€孩子出現(xiàn)問題,首先考慮的就是家長是怎樣的,賞識教育家周弘曾說,教育孩子就象是農(nóng)民種莊稼,莊家的好壞完全取決于農(nóng)民的種養(yǎng)方式,莊家出問題,是農(nóng)民身上有了問題,家長就好比種莊家的農(nóng)民。
按理說,現(xiàn)在的家長只是層次高,也有一定的育兒知識,應該是比較好溝通的家長,實際情況遠不如想象的樂觀,現(xiàn)在的家長空有理論,缺少實踐,大道理一大堆,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全都不適用,他們有的會把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孩子有了進步,他們感謝老師,孩子有了不足,他們會對老師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完全忘記了教育孩子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的家長自己有自己的育兒理念,總認為老師不如自己懂的多,總想讓老師按自己的理念方法育兒……
到了大班,再教育孩子也只能是很淺顯的效果,家長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家長把孩子從小到大養(yǎng)成了現(xiàn)在的狀態(tài),要想解決問題,幫助孩子盡快成長,家長十分地需要扭轉(zhuǎn)觀念,但這是比較困難的。
家長學校是很有必要的,作為專業(yè)的幼教機構(gòu),應該把普及幼教知識作為一部分利用網(wǎng)絡也好,實地教育也好,定期為現(xiàn)代的家長們更新觀念,對幼教工作的開展會更有幫助!
家長不能忽視孩子預習習慣的建立
家長不能忽視孩子預習習慣的建立
1、大部分家長忽略了高效預習的習慣培養(yǎng)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的關(guān)注主要是回家后作業(yè)有沒有及時的完成,考試有沒有考好,上課有沒有專心聽講;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似乎是很重視,但往往是說得多,做得少;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習慣?!睂W生一旦養(yǎng)成了好的學習習慣,那就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將主要介紹一下高效預習的學習習慣;高效預習的習慣是保證孩子較好的掌握所學知識的前提條件,而這種學習習慣往往被大多數(shù)家長所忽視,除非老師明確的布置了預習任務,否則家長是不會督促孩子去做的;
2、為什么高效預習的習慣很重要
為什么高效預習的習慣很重要呢?它把以老師為主,被動接受知識的的學習方式,變成了以學生為主的主動學習方式,如果孩子能夠在上課前完成了相關(guān)的課程預習,把需要學習的知識基本消化,那么,上課對他來說就是復習課,而不是講新課,這樣做能帶來兩大好處,第一個,孩子通過預習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他依然還有很多困惑和問題,當他帶著這些困惑和問題去上課的時候,他的注意力會有選擇性地集中,這樣,及培養(yǎng)了孩子的主動思考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他的學習效率。第二,當一個孩子帶著困惑和問題去聽課的時候,他的學習目的比較明確,這樣,他的自我學習的興趣會大幅提高;當一個學生能夠主動的、高度集中的去學習時,他對知識的掌握自然就會很好;
3、最好做到深層次的預習
當然預習也有很多種,當前大多數(shù)學生的預習是一種淺層次的預習,即快速瀏覽課本,初步掌握課本上的基本知識,這是學習預熱,對學習效果有一定幫助,但不是特別大;另外一種就是深層次的預習,不僅需要孩子提前掌握知識概念,還需要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概念,并形成學科思想,并能夠解決各類復雜問題,這是需要大家重點關(guān)注的;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優(yōu)秀的學生在寒暑假做什么,進行深層次的預習和主動學習,他們不僅把下學期或全年的課程內(nèi)容全部預習一遍,而且還做到了融會貫通;
4、補課不能替代預習
很多家長也會說,我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進行補課,不也是提前預習的一種形式嗎?在這里我想提醒家長,補課的本質(zhì)是什么?它實際是一種補救措施,是一種對未能較好掌握的學科知識的補充,是一種臨時手段,不應該是常態(tài)。第二,補課仍然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而這種外在的被動的知識輸入形式是無法替代孩子主動的內(nèi)在的預習;此外,補課的學習效率相對低效,家長設想一下,聽一個人講四十五分鐘還是自己看書四十五分鐘,哪一個速度快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一定是我們看書快。
5、最后
最后,希望各位家長重視孩子高效預習的習慣培養(yǎng),通過孩子們主動學習,在上課之前掌握相關(guān)的學科內(nèi)容,帶著自己的疑惑和難點去上課,來大幅度的提升學習效率,并有效的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自我學習的興趣和能力。